分享

喜雨的苏轼

 xjjk雅儒 2013-10-13

xjjk雅儒

喜雨的苏轼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山岚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3-10-6 15:27:02  
编者按:作者以苏学士一生爱雨的情结为引,渐次分明地展示了“雨”之气象与苏东坡的不解之缘。无论是春雨霏霏还是暴雨如瀑,在诗人的笔下皆是诗、皆是情、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华彩与祥和。本篇文词优美、明丽流畅,推荐阅读!
  苏轼喜雨是出了名的,他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喜雨亭记》的散文,还在文末写出了喜雨的缘由——“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言外之意,使天而雨雨,桑麻茂密,衣衾暖体,禾麦丰稔,米面果腹,庶民食足衣丰,则可安居乐业。关心民生是他作为一方官员喜雨的最主要的原因。基于此,他一生写了许多诗词,把对老百姓的关怀融注在久盼的甘霖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其一)。我们不要从“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中断章取义,认为作者对“积雨”有埋怨之意,你看后两句,就明白那最乐的不是作者,而是“西崦人家”,积雨过后,正是“春耕”的好时机,作者身为杭州通判,为丰收在望而乐,为百姓而乐,心情舒畅,笔尖流露的不仅仅是天放晴的喜悦,更是终于下了一场透雨,焦渴的心情得以放松,迫不及待地要到下面看看春耕场面的的喜悦。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喜悦之情托付于东风,东风好像知道我要急切欣赏积雨的效果,赶紧吹断积雨声,待我视察。倘若雨水还有点不足,东风又会吹“来”积雨声的。好像一个大型的乐队,正在演奏着迷人的乐曲,指挥好像明白组织者的愿望,暂停演奏,待组织者登上高处领略一番美妙的演奏吸引来五湖四海的观众的场面,心满意足之后,继续演奏一样,我们不能说组织者是厌恶乐队的演奏,而是感激、喜欢这美妙的音乐的。苏轼对积雨就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态。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作者的喜悦之情像一道洪流在心底里涌动:雨后簌簌落满衣襟的枣花就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多么舒畅熨帖,桑叶吐绿,蚕白丝长,农人们不愁没丝织布,将原来积攒的丝线都用来织衣了,那吃不完的黄瓜带到古柳不停地叫卖。太守苏轼欣喜于这美好的场景,喝酒助兴,越走越远,实在走不动了,想喝茶,又担心百姓忙于耕作,敲门试问,如果没人,也要到另一家求茶,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太守身份,将农人从田地里唤回来而耽误雨后的农事。不着一字,喜雨之情尽在其中。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词能说明苏轼喜雨是出于关注民生,那么他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的心境。远望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处竹林遮掩,我家的院墙。池塘旁杂草丛生,蝉儿草中嗡嗡乱鸣。鸟儿翻飞,时时露出白色肚皮。水映红荷,隐隐传来淡淡幽香。村舍外,古城墙旁。我手握竹杖,漫步到日转夕阳。这美好、惬意的田园般的生活,是昨夜三更哗哗急雨,送来今日一场清凉,是雨的恩赐。这首词是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正是这意想不到的三更急雨,使他的“浮生”得到了“一日凉”,才有机会欣赏着山间美景。苏轼心胸豁达,能从不快中获得快慰,能从逆境中获得欣慰,这倒叙的方法强调了“三更急雨”看似突兀,倘若能给浮躁的人生降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看那远离京都的生活的确是人生的桃花源。
  那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不仅赞美了晴天西湖“水光潋滟”之好,也惊叹雨天“山色空蒙”之奇。从“初晴后雨”这个命题角度看,重心还在“后雨”上,是后雨引发了他的创作冲动,才留下了千古美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可以:迷人的西湖就是作者的象征,事业通达时如同晴天的西湖,人生失意时如同雨天的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神韵还是那么迷人;作者的人生无论得志与失志,但他的情操永远那么高洁,晴日熠熠,光彩照人,细雨蒙蒙,清莹碧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别人遇雨狼狈,他胸襟豁达、乐观,“若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能随遇而安,在人生的风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习惯于风吹雨打之人“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中是一种磨练,是一种享受。
  苏轼号东坡居士,但他更喜欢的是“雨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荦确坡头路”“雨洗”之后,月色清清,听那“铿然曳杖声”之声,多么静谧、清爽。苏轼心头的雨能荡涤尘埃、清洗魂灵,能明察世事,净心自省。雨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剂良药。
  有关“暴雨”的描写,最使人惊心动魄的是苏轼的《有美堂暴雨》,你看:“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雷雨到来何其速也,“脚底一声雷”谁曾想到“雷从脚底生”,一则是有美堂高耸入云,二则是雷声确实来得突然,方向奇特,霎时间,“满座顽云拨不开”,防不胜防啊!雨势又是何其猛也,作者觉得是天外的黑风将平躺着的海水掀起后直立着,变成浙东飞雨,从海面上沿着大江飞奔而至。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给了苏轼的启迪,写出了天风海雨的气势。颈联是两组比喻句,“十分潋滟金樽凸”写雨势之猛可谓匠心独运,以小小的金樽涨满凸起,酒水四溢,状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地面上水流如注,四面八方流淌,多么像酒水从杯口溢出,以小喻大,非大家手笔,无法驾驭。“千杖敲铿羯鼓催”比喻雨声之急,也气势不凡,与上句相互映衬,视觉听觉结合,恢宏壮阔。前六句大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气魄。这样的暴雨多预示着灾难,遇上此等情形,常人多惊慌失措。但苏轼不然,他觉得快意。这样的雨足以“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蛟室泻琼瑰”。李白醉卧,以水击面,醒之,挥毫落墨,佳词丽句,喷薄而出,犹如蛟室倾倒,琼瑰流泻。如此惊心动魄的暴雨,到喜雨之人的笔下,成了催发奇思妙想黄钟大吕,令人亢奋。
  苏轼在《望湖楼晚景》和《望湖楼醉书》中也写到了暴雨,但丝毫没有流露出凄清、惊慌的情绪。“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景夸,遇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望湖楼晚景》)“应须好景夸”“潮平江海碧”连闪电都是“紫金”蛇,多么壮观美丽。“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醉书》)“白雨跳珠乱入船”偌大的暴雨在作者笔下是“白玉跳珠”,多么明净清脆。写暴雨柳宗元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但他抒发的是茫茫海天愁思;白居易有“暗风吹雨入寒窗”,但他抒发的是“垂死病中惊坐起”的吃惊。唯独苏轼喜欢用暴雨抒写开阔宏大的胸襟,积极乐观的情怀。华岳的《骤雨》——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写得气势恢宏,瞬息万变,又充满生活情趣,和苏轼写暴雨的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华岳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在这方面和苏轼的乐观耿介相似,才写出了相媲美的佳作。
  综上所述,在苏轼笔下,要么借雨表达关注民生的民间精神,要么感悟风雨人生、明察事理、净心自省,要么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乐观豪迈。雨和他有不解之缘,他一生几遭贬谪、流放,如果没有笑对风雨的心态,是不会有那么多充满哲理、富于思辨、积极向上的佳作问世的。喜雨的苏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