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咽泪装欢751 2013-10-13

七载十醉红楼梦,看不尽,寒塘冷月几千重。檀香麝月,花气袭人,情浓浓,意浓浓;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爱喁喁,恨喁喁。   才子佳人,郎才女貌,阴阳两隔难相逢,天恸恸,地恸恸;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展眼盛世皆成空,感种种,叹种种。到头来,唯有一张叶子一个秋,零零一座埋香冢。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交一个益友,读一本《红楼梦》,读到了世间百态,读出了人生五味。一千个读者,一千本《红楼梦》。有人热衷于其中所隐藏的所谓的政治斗争,研究所谓“日月双悬,“双瞻玉座的方面;有人则致力于寻找其前后的关系,喜欢根据“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来推测后几十回的故事和结局,由此形成红学研究的一大派系——探佚学……这样读红楼着实很令人敬佩,但未免有点太过较劲,从而未免失去了她原来的味道,或许,作者原本就没想那么多,而是后来一些专家学者硬给扣上的帽子。相反,如果我们能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对待这部传世名作,就把她当成一部纯纯的小说来看,则会发现的新的东西。比如,如果我们能从时间的纵深来把握这部小说,我们不难读出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能够做到真正慈悲的人,必定是真正懂了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贾宝玉慈悲无比,但是原因却大不相同:宝钗对宝玉慈悲,一方面他们是两姨亲戚,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她一直在信服那个金玉良缘的传说;袭人对宝玉的慈悲,一方面是二人主仆有别,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想坐上二房这个位置;晴雯算是一个比较个性的角色了,她不像袭人和宝钗般,而是性情如暴炭,但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大观园众女子中,真正懂宝玉的,唯有黛玉一人而已。因为真正懂得,所以真正慈悲,所以她不会像其他人人一样整天劝宝玉读书,劝宝玉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劝宝玉致力官场,学而优则仕,她只会在宝玉被打得半死的时候,红肿着眼睛,啜泣着说: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她自己知道,她知道宝玉知道,作者知道,部分读者知道。

她是懂宝玉的,就像懂自己一样深刻;宝玉也是懂她的,像懂自己一样执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他们之间最生动的写照。

或许她知道,或许她不知道,或许他知道,或许他不知道,或许她知道他知道,或许她不知道他知道,或许他知道她知道,或许他不知道她知道。但是,唯有一点不变,之前是两者都有意于对方,却总也不能捅破那层窗户纸,以致于每次有什么误会都会大闹起来。直到后来,风轻云淡,一切才豁然开朗,着实不易。

自相遇那一刻起,他们互相就已认定,你是我前世种下的因,我是你今生的果报。但是,大观园那所高墙深院却太过压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唯一支持黛玉过下去的就是宝玉那份太过小心的爱,或许是黛玉太过珍惜,就像握一把沙子一样,越想握紧却流失的越多,越珍惜就越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肯定,但黛玉也是太过含蓄,每每只以假心相探。而宝玉也是天生就有一种痴病的,他自己也清楚,自己今生只衷于妹妹一人,对别人知识怜惜和敬重,对黛玉却是刻骨铭心的爱,但是他也不敢说破,每每只以假心相试,两假相逢,必有一真,期间琐琐碎碎,难得不有口角之争,之后便是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人居两地却情发一心。都怪对方不懂自己,可是,是真的不懂么?只是懂得不明显罢了。

终于烟雨散尽,月朗风清。直到后来,宝玉当着袭人和湘云的面不避嫌地夸赞黛玉,不禁让黛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怀着忐忑的心情往回走,恰逢宝玉出来,于是宝玉诉肺腑,整个局势大为明朗,懂了,这次她是彻彻底底地懂了,什么都懂了,她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太久,她是应该为这迟到的幸福去幸福地哭一场,泪洒潇湘。宝玉也是借此机会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了出来,其实他大可不必说的那么彻底,因为黛玉想得到的,只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一个坚定的想法,好让自己能够坚信,之前自己所想的一切都是真的,仅此而已。

至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因为之前的那种小事去和他怄气,反而更加理解他,更加慈悲,所以才有了“从此你可都改了吧”,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倒映出多少心中的曲折和真正懂得之后真正的慈悲的话。因为她真的懂了,所以她真的慈悲了,一直慈悲到最后,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可能就像热恋中的徐志摩和林徽因一样,志摩和徽因一起泛舟在康河上,看着那融融的月光,志摩说:“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样深刻。”而徽因则会乖巧地依偎在他怀里,略带撒娇,幸福的说:“我信……”

原来,有一种岁月叫慈悲,因为它懂得。

走在这寥廓的人间剧场,一个人要从开场走到落幕是多么不易,所以它如此宽厚,让尝尽世间烟火的人们,依旧拥有一颗梨花似雪的心。

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绿蜡春犹倦,红楼梦未完。--后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