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的三晋

 gutuchanyu 2013-10-13

战国时期的三晋

    赵、魏、韩三国把晋国一分为三,故史称“三晋”。其中,赵国疆域最大,以今山西省中部、东北部、东南部部分地区和河北省东南部为主,兼有陕西省东北部、河南省北端和山东省西部一些地区;魏国次之,以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为主,中间以山西省东南部狭长地带连接,兼有陕西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西南部一些地区;韩国最小,仅有山西省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以及河南省中部部分地区。战国时,今吕梁、雁北一带被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占有,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这些地区逐渐归于赵国。战国初期,三晋国都皆在山西境内,赵国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魏国都安邑(今夏县西北禹王村)、韩国都平阳(今临汾市西北)。后因国情变化,三国均先后将国都迁出了山西。

  战国初期,秦、楚、齐、燕、赵、魏、韩在20多个诸侯国中最为强大,各国为了兼并战争的需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及变法。魏文侯是魏国第一代君主,在位50年(前445~前396年),敬重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悝、乐羊、吴起。李悝变法,使魏国成了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并利用军事优势连续对秦、中山、齐等国发动进攻,大大扩充了版图。秦孝公变法后,秦国渐成强国。赵国第一代国君赵烈侯起用公仲连为相,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稳固赵国封建政权起了一定作用。韩国是三晋中国力最弱、改革最差的国家,旧制度基本未触动。到韩昭侯时,任用法家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使韩国国力暂时得到加强。

  因魏、赵、韩、齐、楚、燕,它们的改革都不如秦国更彻底和成功。到战国中期,秦国经商鞅两次变法,基本建立起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稳定、发达和强盛。而改革不彻底的六国,因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不断,互相残杀;同时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及他们奢侈腐朽的生活,加深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国力渐趋削弱。秦王政十七年(前230),韩被秦灭。二十二年(前225),魏被秦灭。二十五年(前222),赵被秦灭。至此,今山西之地全部归秦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