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的使用与思考之四:如何科学使用导学案

 wdzajcx 2013-10-13

如何科学使用导学案

本文分为十一个版块:

一是如何使用导学案;

二是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三是如何科学使用导学案;

四是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五是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六是导学案使用中的困惑与探讨;

七是:教师在使用导学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八是“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九是使用“导学案”的几点思考;

十是导学案使用反思;

十一是使用导学案时的心得体会

版块一:如何使用导学案

原作者:邹城独行天下

一、转变思想,统一认识

1、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

2、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

3、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有效自学,成就课堂

1、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

2、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全体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注,课后修订认真改。

3、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教师帮助、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适当增删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并按要求去自学。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1.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1)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内容进行;(2)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3)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4)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

2.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领取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要写上名字。

3.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上集中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

4.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方法的概括是对学的结果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展示反思可以借助学案,修改反思更需要学案。

5.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自主评价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有主次的复习。

6.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教师课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会写的教师不写,教师是对各知识点强调、指导、点拨,或对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敲定、点拨。学生要结合教师点拨,进一步讨论展示内容,并对学案再次修订。

7.教师引导离不开新学案。课堂后十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四、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1.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晚自习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第一节晚自习前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2.新学案的自主学习也需要督促,在晚自习最后一节下课前十分钟小组长检查本小组新学案学习情况。

五、想学能学,会学学好

1、借助导学案,有效实施“三步一课循环教学”根本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热切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不仅要想学习更要会学习,只有能学习才能学好习。

2、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必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全面广泛的课堂参与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限的学习时间、真实的学习过程、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必定使学习效率真正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学习效果得到有效保证。

版块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原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 朱卫兵

随着导学案进入课堂,我们初三数学学科组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些做法。

一、我们对教师的要求

1、课前。课前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看能不能自行解决。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号,做到心中有数,要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提前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2、课上。我们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也不能当“甩手掌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一定要切记一点,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固定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方式来处理,力求什么方式有效,就采用什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合理分配小组内的任务,让学生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真正实现兵教兵。

3、课后。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生做好的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新课,大胆尝试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准备环节,提前尝试“探究活动”和问题准备、做好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质疑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做好新授课之前的各种学习期待。

2、课上。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各个环节认真学习,不把资料带入课堂,但可以使用工具书等辅助性的材料,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课后。经常做学习方法和解题规律的积累,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一下心得体会或者收获,把自己培养成有心人。经常对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并从中找寻规律,提高自己。

三、导学案使用中应避免的误区

导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鲜产物,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1、以教案定导学案。教师在处理导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教师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导学案。

2、导学案就是练习题。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教师都能理解。但是教师在预设导学案时或使用导学案时,会有这样一种误解——导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3、导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在实施导学案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

我们的导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要以此作为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契机。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途径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才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教育的春天。

版块三:如何科学使用导学案

原作者:(湖南省)汨罗市李家镇中心小学 熊胜良

随着导学案进入课堂,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许多老师还存在许多困惑,认为这个导学案到底要怎样才能使用得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中心小学上个星期的校本研究就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老师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1、预习。课前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导学案导学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导学案中的导学问题或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看能不能自行解决。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号,做到心中有数,要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多学少教,提前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当然预习可以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后进行,如果课上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后段时间完成。

2、反馈。上课前,每个小组长一定要统计好你们这组的预习情况,包括每个同学的完成情况以及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存在什么问题,尤其是大部分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把这个情况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和讲解。

3、导学。我们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也不能当“甩手掌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一定要切记一点,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固定的甚至唯一的教学方式来处理,力求什么方式有效,就采用什么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合理分配小组内的任务,让学生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真正实现兵教兵。另外,建议学生使用双色笔,在练习时使用一种笔,更正时使用另一种笔,这样有利于今后复习。

4、拓展。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生做好的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5、差异。我镇五、六年级的导学案是由老师们编写,再由中心办公室审核,然后全镇统一制定,导学案虽然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导学案的使用却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必须对导学案进行创新设计与灵活应用。真正使用时,由于不同班级班风、学情和教学进度不尽相同,科任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课堂调控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导学案可通用,有些则应各尽所长,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班级更应使用不同的导学案。所以,教师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导学案,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认真研究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加工改进,进一步完善导学案,并制定出本班使用该导学案的具体措施,让导学案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在五、六年级对教师活动那一栏一定要写详细些。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使用,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使得导学案取到它应有的作用。

版块四: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原作者:(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第四中学

一、指导思想

导学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

二、有效自学、成就课堂

1、对导学案的使用,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主动的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因此,学生要满腔热忱、信心百倍、认认真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用好导学案.

2、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三步一课有效实施的关键。全体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是热情而不是敷衍,积极而不是消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渴望而不是无奈或拒绝。必须自主阶段认真写,课上互动认真标注,课后修订认真改。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导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自学学习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去完成导学案(必要时也可同学间合作,这仅为辅助手段),但更多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自习课上讨论。但学案一定要自己去学去做,千万不能抄袭,弄虚作假。不懂的内容学生要记在学案上,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课上互学、高效利用

1.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讨论开始时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1)校订学案,小组长带领全组首先校订学案,要逐内容进行;(2)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帮互学,开展交流,提倡合作;(3)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给定问题组织讨论;(4)如有集中的困惑问题,小组收集。

2.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的重点内容(对本小组规定的重点学习任务,认真研究,弄懂吃透,能够解答他人的疑惑,全部组员要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也可以尝试不分配特定内容)板书展示,展示人答案要写在相应的小组内。

3.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上集中的困惑问题记在学案上、个人的疑难批在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得写在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注在学案上。

4.整理学案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方法的概括是对学的结果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展示反思可以借助学案,修改反思更需要学案。

5.复习备考离不开导学案。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以及阶段复习都需要用到导学案,可以通过学生笔记栏等环节自查学习薄弱环节,有重点、有主次的复习。

6.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教师课堂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会写的教师不写,教师是对各知识点强调、指导、点拨,或对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敲定、点拨。学生要结合教师点拨,进一步讨论展示内容,并对学案再次修订。

7.教师引导离不开新学案。课堂后五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四、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1.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晚自习上课前课代表或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2.新学案的自主学习也需要督促。在每节课前小组长应检查本小组新学案完成情况;并在上课时及时汇报给课任教师。

版块五: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原作者:张海晨 李炳亭 来源:(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教研室 日期:201162

导学案作为教学转型期的一个新生事物,教师在使用时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常见的有:

1、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在导学案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三维目标的制定问题。一旦学习目标确定,就要在课堂实施和导学案使用中达成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前者为显性目标,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的显而易见的行为,是具体的、可测的、易评价的;后者为隐性目标,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它是难测的,抽象的,不易评价的。但是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影响是恒久的。显性目标固然有利于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却会束缚人的行为,导致机械性,而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潜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显性目标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任何知识的获得过程都无不含有隐性目标,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中的方法与情感因素,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并最终实现创造性学习。

2、误区二: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

我们已经知道,由于高效课堂本身的开放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特征,注定了导学案不是一个单一性封闭性的学习方案,而是一个既有预设又要考虑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设计。所以在导学案设计中留出了课堂上师生交往互动和动态生成的空间。但是在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案观念的影响,不考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不进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情调查,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或者无视生成、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导学案。高效课堂的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面临如何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虑导学案设计中那些开放性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性结果,做好相关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即时性的生成。这些往往是预设外的结果,看看哪些是有效的生成,哪些是无效的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来讨论,哪些可以放在课后去研究。总之,生成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3、误区三:重导学案的使用,轻教材的使用

导学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导学案设计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是“二次加工”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它不能脱离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而单独存在,就像“导航仪”之于汽车一样,单独使用没有意义。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同样要对照教材和有关学习文本,然而,我们看到在一些学校使用导学案时,翻开学生的课本,都还是新的。这一方面与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没能很好地与教材进行结合有关,另一方面与缺乏对学生的使用指导有关,甚至教师也走人了这个误区。

现在各个学校学生手里配备的笔记本很多,比如每科配有纠错本、学习笔记、作业本、练习本等等。有些笔记本的使用完全可以和导学案、教材进行整合。比如,分栏设计的导学案版式,为学生留出了纠错、记笔记的空间。现行的教科书上留出了很多的空白,学生完全可以在旁边做相关的标记、备注或者解读等。这样比单独写在笔记本上更能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和情境性,更适合阶段性学习反馈。

4、误区四:重导学案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关系,本章开篇已有略述。导学案设计贯穿教与学的全程,这与过去教案不同。教案通过备课过程最后在课前形成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执行,课堂就成了不折不扣执行教案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单一控制,单向传输,完全预设的行为。而导学案的设计除了课前的“预案”,还要体现课中的“续案”以及课后的“补案”。所以,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实际上也是导学案的“再设计”过程。这种“再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上的教学策略调整,基于课堂学情调查后的教学方案调整,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问题设计,课堂学习评价反馈后的反思设计等等。这些往往被教师所忽略,由于缺乏导学案的“再设计”,使课堂学习进程不能有效推进,导致某些环节上出现低效或无效教学行为。由于缺乏“再设计”,导致很多课堂宝贵的“再生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也没能给备课组进行重新修订导学案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5、误区五: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

教师在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容易出现对学生评价要求“一刀切”现象。有的教师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导学案上的所有问题。倘若如此,就不存在课堂上继续学习新课的问题了,因为课前学生已经都学会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教师没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评价的话,势必打消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消极和被动情绪。还有,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采取的是分层次设计,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的题目难度较大,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挑战的,有的题目是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而设计的。所以,导学案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了“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学生只要能够完成相应层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在低年级或者起始学科学习时往往不存在差异过大的现象,所以基本都能最终完成导学案,只不过完成质量上有差异。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学段这种分化现象相对比较明显,有的在初中二年级就开始有“两极分化”现象。这就要求倍加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情感。在导学案使用上,一方面要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要组织好组内帮扶,尤其是在评价使用上要进行分层次评价。教师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6、误区六:重“讲”轻“学”、重“学”轻“导”

在导学案使用和课堂学习中容易导致的两个极端就是: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形态得以具体呈现的有效载体,所以高效课堂上如何处理“活”与“实”、“放”与“收”的问题同样体现在导学案使用上。实际上解决重“讲”轻“学”和重“学”轻“讲”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课堂上导学案使用中“活”与“实”、“放”与“收”的问题,解决好使用导学案的“度”的问题。

“收”得过紧就成了传统课堂上的包办代替,把导学案当成了传统的教案,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主宰课堂,把所谓的“唯一答案”强加给学生,对那些本应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代之以讲,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导学案”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重“讲”轻“学”。

“放”得过宽,就成了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独学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人,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没有达成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改革的初期,年轻教师容易犯此毛病。导学案使用中的“收”与“放”、“活”与“实”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很多、很复杂,而且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但最起码有一个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教师要在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来处理这种关系。只要坚持这样的教学原则,科学地认识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并在使用中适度调整,不断反思,逐步完善,就能达到日臻完美的地步。

版块六:导学案使用中的困惑与探讨

原作者:(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贾村中心小学 李红 日期:2012627

本学期开始,导学案作为一种已经不新的形式活动,双自主四环节教育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导学案使用后,从教学模式上打破了教学模式,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特别体现于知识应用能力培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所有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艺术的魅力,但使用中还有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以利于让导学案发挥更大的教学教育功能。

1、困惑一:“预习”环节的时间保证和实施方式。

“预习环节”无疑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预我校全天时间安排的细致到位,根本没有学生自习时间。学生白天根本无时间预习。所以预习只能留在晚上时间。但还是感觉学生预习不透,获取知识还只停留在课本中的“归纳”和“黑体字”(知识点),很少有理解更无对更无对知识的疑问。没有获知的欲望,获取的知识也还是被动的。由于预习时间少,学生理解知识,探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培养,教师在传授中很难到位,最后很多次都流于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参评,学生的主体性还缺乏更充分的体现。所以预习时间该不该给予学生,怎样给予?给予后如何组织预习?

2、困惑二:导学案中的知识解读预习设置与深度,如何把握。

知识解读预习旨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少不了点拨引导,但就引导内容来讲,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应如何引导才能起到启而发之的内容的深度应怎样设置,就引导内容的形式而言,导引内容很多成了习题集、填空式,这对于启发作用是否很到位,如何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探讨的课题,而我校数学导学案的导入部分还是停留于情景教学和填空问答中,故导入知识的设置与深度把握应如何把握。

3、困惑三:数学知识的严密细致与学生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索,但数学知识、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不同,它既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又讲求细致严密,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需要教师讲解探索、引导。高年级语文上的导学应着重放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在于预习新知上面,所以即使给予学生预习时间,也很难达到准确把握知识,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困惑,各科的导学案模式和导学案的使用是否要各具特色?

4、困惑四:“导学案”有预习反馈与教学时间安排的冲突。

按照“导学案”进课堂的要求,我组今年制订将每节课内容分到教师,由教师一人执笔写成,然后由其在本班教授,老师去听课,然后在一起探讨其导学案;对其补充修改定型,其他教师再拿着使和,实施一二次之后,时间无法保证,工程量又大,又影响到第二节课导学案的制订,教学进度无法完成。如果不按照此程序,那导学案又成了一个人写的,不能吸取大家智慧,这样的导学案质量又很难保证。怎样去体现导学案的精神呢?

5、困惑五:“导学案”的反馈搜集,总结很难及时到位。

“导学案”中有反馈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最后收集起来,去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由于给予的时间较紧与学生能力程度不同。对反馈的信息的收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

“导学案”是我们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它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于一体,它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让它在我校开花,提出困惑,并不是否定它,是想把这件事办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更能适合我校学生学习使用的导学案。这种教学改革,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问题最存在的,我们只要去勤探索,去改进,让它更加完善、合理,相信到了那天,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松轻了,能力提高了,学校知名度提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它,完善它。群策群力一定能成功的!

版块七:教师在使用导学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原作者: 苏丹 来源:吕东坡语文教学网 日期:201211

导学案是与“三为主”高效课堂紧密相连的辅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抓手,是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通过听课教研发现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过于机械、僵硬,不光湮灭了自己作为师者的个性,也使学生陷于另一种境地的尴尬,课堂由当初教师一言堂形式的沉闷一转而为程序化、习题化式的沉闷,课堂中灵性的缺失使一些教师误认为是课改存在问题而再度犹疑而止步不前,甚至于想钻到以前的窠臼中去寻求宽慰,这实在是思想上的一种倒退与背叛。今天,我们仍要郑重地声明,导学案的大方向没有错,“三为主”高效课堂建设也一定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那么,是谁错了?是你,在方法上,在情感上,在胸怀上。

一、导学案的使用要体现一个“活”字。

1、天下没有僵死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运行中,相反却会有僵死的思想。可怕的是,事物却往往是由思想来支配的。人活着,其实就是要体现出人的创造性才行,因此,打破僵局、推陈出新,就应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导学案,究其根底,其实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新生事物,只不过就是把我们以前课堂上那种口头形式的引导一变而为书面的文字内容,显得更直观、更系统、更完备而已。就像“成长记录”之于“成长记录袋”往往只是名称的改换一样,你不能因为它加了一个“袋” 字,就忽地一下子觉得神秘起来了,实际上,它也就只是用一个“袋”字来增加它的形象性而已,使它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区别于“成长记录”这种说法的相对零散性。同样,我们以前的引导具有口头的随机性,那种话语的无形使引导又能处于一种活泼的状态,如果说这是它的优点,那么有时我们在引导上浮于表层,缺乏系统,无法深入内理,这又是它的不可避免的不足。而书面形式的导学案则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它经过编写者的认真梳理,把一条寻幽探微的有效路径预设在那里,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但问题的存在也就在这里,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它往往又最直接地造成了我们视觉及思想上的阻碍,使我们在超越上颇费一番踌躇,从而延误了工夫,甚至于耗时费力,收效甚微,这便是一种方法上的僵化问题。

2、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平常讲的二次备课甚至是三次备课,实际上也就是要化共性为个性,使它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可手的“方天画戟”,在战场上一展神通,发挥出无穷的威力。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无论它是自己编写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当站在临战的高度进行再认识,剪枝蔓、立主脑,使自己的心中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达到“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我们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常常看到一些老师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当成了讲义,从头到尾,按部就班,缺乏变幻,机械僵硬,不仅没有发挥 “导学”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变相课业负担,课堂依然陈旧,气氛依然沉闷,效率依然低下,效果依然没有,这是悲哀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切实走出窠臼,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活”用导学案,激发出真正的“活”的课堂来。

二、为何你总是不愿“放手、放开、放飞”学生。

1、小鹰长到一定的时候,老鹰就会把它带到高空,然后彻底地把它放开,以此来激发鹰类本能的飞翔潜能。小鹰在脱离母体迅速下落的过程中,它会本能地张开稚嫩的翅膀,在翅膀与气流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做出调适,在自身的感觉里找到平衡。经过不间断地练习,各种微妙的体验就都聚集到它的感觉里,小鹰因而也就渐渐成长为空中的霸主,可以击长空,在极度的顺遂中展现出翱翔的无限风姿。

2、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古人早就写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那便是对学习过程中最切身体验的总结,“躬行”就是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只有这样,方可达于“绝知”的境界。我们平时所讲的“知识只有在纳入人的知情意系统时才真正属于个人,才是鲜活的,才能参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同样在揭示“在感觉中成长”这一至理。是的,没有感觉,就谈不上成长,因为感觉以外的东西全都是外在的,我们只有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感觉里,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

3、导学案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躬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不是说出来的,是尝出来的,食品中最具营养的成分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咀嚼,老师们,请闭上你的嘴,请你不要代替学生的咀嚼。咀嚼是最初的吸收,且具最美的回味。待学生咀嚼完之后,老师也只要点一点学生在成长中还有些模糊的概念使它们明晰即可。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要求我们为师者不能抓着学生不放,而要放手,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跳跃,从心灵上去放开,使他们能感觉到海的阔大、天空的邈远,从而真正去放飞学生的心灵。有句广告语说得非常好——你的心有多大,你脚下的舞台就有多大。是的,我们永远不能把学生拘囿在狭小的空间,就让这一代新人的创造性从我们的“放手、放开、放飞”中开始吧!我们以前是被教育窒息了的一代,我们不能再去窒息后来人。认真地回顾自己,你终会相信,如果你现在拥有创造力,那一定是植根在你自己的感觉里成长起来的。

三、请别失了课堂生命的灵性。

1、课堂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具有灵性,疲疲沓沓是对生命形式的亵渎。“三为主”高效课堂首先在内理上凸显了课堂应具有“灵性”。你看, “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的理念,追求“高效”的提法,都让我们在想像中就应感觉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也确实应当竭尽所能使之成为流溢着灵性的课堂。

2、还记得“点睛即飞去”这句话吗?在一切轮廓都具备了的情形下,如何翻新、超越乃至于扩展出无限的内蕴来?那就是“点睛”。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三为主”高效课堂要求“以学论教”,教师更重要的应是方法上的引领,思想上的点拨,你应当省略去大量作用不大的话语,要说就要把话说到点位上,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思想引领思想,用语言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潜在认知,打开创造力之门。

3、导学案的使用,在客观上也是为了减少教师的话语,突出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展示,用教师的点睛之语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彰显出生命课堂的灵性,但从听课教研的经历来看,这一点往往最是使人失望,每当此时,我都会非常怀念北京清华附中韩军老师的《南来北往》和山东杜郎口中学史金凤老师的《两小儿辨日》示范课,同样的课,它就有着不同的演绎法,而人家演绎出来的就是高效,就是生动,就是充满了灵性,从课堂的容量之大到形式的活泼生趣,从内容上的深入浅出到学生心灵智慧的闪光,都会让人突然感受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而为什么内容一到我们手里就干瘪下去了呢?我们先抛开内在修养不说,那是需要潜心修炼的,非一夕之功,单就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来说我们到底花了多少工夫?在对导学案的使用上,我们是不是存在着拿来主义的作风?人只有在自己的知情意系统中才能成长,天下人概莫能外,那么,你是否对教材、对导学案做了内化处理,完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

4、生命课堂的灵性需要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愿我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修炼、提高,勤于钻研,勤于打磨,不犹疑,勇向前,在相互的取长补短中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

导学案作为实施“三为主”高效课堂的抓手,如何使用它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思考题,我今天在这里只是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内容做出自己的阐释。在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中,我们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我们在实践与理论紧密而有效的协作中共同走进五河教育的春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

版块八:“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原作者:李生英 日期:201279

一、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2、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4、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5、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6、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版块九:使用“导学案”的几点思考

原作者:侯斯文 来源:(山西省)高平市教育网 日期:20111226

本学期,我校根据市教育局、乡中心校关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统一安排,开展了推广和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活动,学校教师都很有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导学案”的优点很多教师都体会到了,可是我也有一些困惑现在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使用导学案是否还需要“导入”的环节

使用导学案后,很多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入自学环节,而把传统的导入环节省略了,我觉得这样做不够妥当。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个好的导入可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我以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应该忽略导入部分。导学案也是这样,有个精彩、有趣,具有启发性和开导性的导入,才能使导学案使用的效果更好。

二、自主学习部分就不需要“讨论”吗

使用导学案后有人认为只有在合作探究和能力提升部分才是可以讨论的环节,其他环节如自主学习、巩固练习,只允许学生个体解决,我觉得这与我们课改的精神相违背的。我以为,自主学习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对课本的理解也不同,在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展开讨论可增强后进生的学习效果。拓展延伸部分也可以讨论,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收获是不同的,此部分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目的。课堂上只有把讨论进行到底,让自由、活泼的学习气氛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让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三、课堂小结应该更细致些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收关阶段,人们常说“龙头凤尾”,如果说导入部分是龙头的话,一个好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首尾呼应。看了好多导学案的课堂小结部分,都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形式出现,显得非常笼统。我觉得课堂小结应该更细致些,具体些。比如有时可以问题、表格、本节课网络图等形式出现,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另外归纳总结部分也可以加上对本节课疑问和不足的地方,因为有时候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后,难免产生一定的疑问,有些学生也存在随大流、鹦鹉学舌的嫌疑。而且有些同学因为要面子,对自己不会的地方往往难于启齿,以文字形式出现,可以让老师更能发现学生本节课薄弱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问题可在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讨论解决,以达到真正的人人过关。最后也可以加上学生对老师教学和本节导学案的意见,达到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的目的。

对导学案的使用还需要不断学习,不过我坚信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的进步、在上课实践中的感悟升华,一定会把导学案使用的更为熟练、灵活。

版块十:导学案使用反思

原作者:279710313s 日期:2012617

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自从我校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后,对于导学案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让学习时间变得更为丰盈。

原来没有使用“导学案”,学生的学习——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汇报、交流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无可依靠;像一位盲人没有了手中的拐杖,变得不知所措;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无从下脚,找不到出路。而有了“导学案”,同学们依照“学案”中的要求、内容展开课前预习,课内汇报、交流,学习效率大大增强。

二、“导学案”的产生,让老师们在备课时少了很多无效劳动,减轻了工作压力。

实践证明,“导学案”的设计要比老师们一课一课地设计教案在劳动量上要轻松得多。教案的设计从开始写导入到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花费老师很多的精力,这样老师们在备课上常常是怨声载道,也使备课流于形式,很多老师的备课变成了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件,而没有真正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况且也只是在老师的“教”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现在“导学案”的产生,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虽然,“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但不管怎样,都比一课一课把教案详详细细写出来费工费时要少,也更为有效。这种做法是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啊!

三、“导学案”的使用让“滞停”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原先的教学,虽然上课前我都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总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无一点涟漪,冷冷清清,本来好心情的老师变得暴躁,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上课。

“导学案”的使用,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学习效率。预习时,依据“学案”展开学习,有了指挥棒,知道预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交流汇报时,也知道怎样谈,谈什么,你一言,他一语,课堂上出现了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局面,很是热烈。

四、“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拥有了一种激情。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的想法、观点,课堂上你争我抢,你坚持这个观点, 我坚持那个想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道题的多种解法就这样在争论中被学生掌握了。竞争的氛围创设起来,学生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你说,学习效率能不提高吗?

当然,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出现。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在课改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在课改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版块十一:使用导学案时的心得体会

原作者:李宏淑 日期:201261

通过导学案的使用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近阶段的使用导学案的反思总结如下。

1.“导学案”突出一个“导”字。

“导学案”的使用,使我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导学案涉及面广,课时容量大,教学效率高,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上课得用两课时完成的内容,现在一课时就完成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我还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把班级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课堂上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竞争意识强,从学生一开始讨论的跃跃欲试到争抢着回答问题来看,该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适时适当地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于学生随时会提出新的问题,老师可能课前难以预料,相对来说对老师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了,该课型模式对老师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3.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每一节导学案在设计时,我都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训练,如学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4.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自从开展导学案学习以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大为改观,尤其是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自学。

5.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