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屿港的辉煌和朱纨的落幕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14

 

现在的六横双屿港

  明朝时的舟山,整体上是平淡无奇、暮气沉沉的,但有十几年除外,那就是嘉靖时的抗倭。

  任何一个触碰过舟山历史的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必定是抗倭,可以说,这十几年是舟山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片段。大开大合的战争,云诡波谲的疑团,阴险狠毒的计谋都在这期间华丽登场,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此期间登场的大腕,无论是时间密度,还是人物知名度,对于舟山来说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直、朱纨、俞大猷、胡宗宪、徐文长、戚继光、卢镗……这队伍实在是无比高端。

  那么就从双屿港说起吧。

  蠢蠢欲动的海岸线

  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下令汤和实施海禁,是个不折不扣的“懒政”政策,以为一禁了之就能万事大吉,但事实上恰恰削弱了对海疆的控制,这种情况对海盗来说是喜闻乐见的。

  明朝时的海盗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日本的亡命政客、失意军人、浪人饥民和中国的无家可归者、唯利是图者和投机者组成。因此,倭寇其实不仅仅是倭寇,用海盗这个词形容可能会更加准确,甚至有激进一点的学者把他们称为“海商”。

  有了这群人,明朝的海岸线就变得蠢蠢欲动。海盗都是人,需要吃穿住行。住行没有大问题,他们有荒芜的小岛可以盘踞,也有船作为交通工具,但是在海上吃穿就成了大问题。他们没有办法耕地织布,唯有两个途径去解决——贸易和抢掠。抢掠自不用说,严重影响社会和谐,贸易其实就是走私,其中渔利颇丰,对政府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

  于是,海盗集团和反海盗集团(主要是政府)就开始慢慢形成了,在十六世纪中期之前,海盗集团一直占据着上峰。甚至在十六世纪的早期,出现了走私贸易的集散地——舟山的六横双屿港,如果你要说得好听点,可以说它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

  无处可去的葡萄牙人

  早在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初,双屿港就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那个时候戚继光还没有出生,胡宗宪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娃娃,海盗已经在咱祖国的海岸线上泛滥成灾了。

  关于双屿港的所在地,学界一直是存疑的,但根据许多舟山的志书记载,双屿港就在六横无误,只是因为一直没有发现遗址,才让人觉得费解。因为如果按记载来看,双屿港的繁荣程度超乎想象,几乎不可能不留下遗迹。

  双屿港的实际建设者是葡萄牙人。当时,全球海洋探索先行者葡萄牙人的征服欲是很强的,他们看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时尚物质欲罢不能,于是在嘉靖初年,妄图用炮火敲开明朝的大门,在广东西草湾开打了。

  葡萄牙人显然是犯傻了,明朝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他们这是拿鹌鹑蛋碰石头,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他们。这一败让葡萄牙人清醒了:我们要的是茶叶瓷器什么的,犯不着打仗啊,拿钱买就行了。当然广东是呆不下去了,那就北上浙闽吧。

  明朝虽然闭关锁国,但还是有个“对外小窗口”的——市舶司,接受外来的朝贡,处理一些国际贸易。葡萄牙人就想在这上面下功夫,谁知道出了个“争贡事件”,导致朝廷下令关闭了浙闽两地的市舶司。

  打又打不过,买卖也做不成,怎么办?留给葡萄牙的只剩下一条路了——走私,这恰恰与海盗的生存方式不谋而合。

  葡萄牙人来做贸易,带着殖民的目的,那可是政府的行为,现在迫不得已要走私,那也得做得高端大气,弄个集散地是必须的。

  于是,成就了双屿港的繁荣。

  港中城,国中国

  葡萄牙人在双屿港做起了买卖,一副占山为王的样子,赖着不走了。不走要有不走的打算,于是他们开始在双屿港开始建造城市,简直是明目张胆的“跨国违章建筑”,要是明朝有城管,也会气死吧。

  据记载,在陆续约二十年的建设中,双屿港成为了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大约有一千多座建筑,有医院两所,有教堂六七间,一万多人常年居住在这里。而在背后支持葡萄牙人的,正是那帮海盗,中、日、葡的三方走私在这里兴盛,港口入夜灯火通明,船只多到无处停泊。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无论这是不是面向海洋的探索、无论这是不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双屿港的繁荣都是畸形的,是国家主权之外的繁荣,是在国际政治中不被接受的。

  当然,那群在双屿港上数着钞票的人们可不会这样想,他们要做的就是得到更多的钱,养活自己,养活兄弟妻儿。于是,当时最有名气的海盗金子老、李光头、许栋、王直等都在这里盘踞。而此时的王直,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海盗(关于王直,后文再议)。

  不过,值得一提的就是,双屿港的繁荣确实给浙闽沿海带来了短暂的平静,在此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初,几乎没有“倭乱”发生。因为海盗发现走私比打劫方便多了、安全多了、来钱也快多了,船上的货物一倒手就能赚三四倍的差价,谁去冒着生命危险抢劫没什么钱的老百姓,那一定是脑子坏掉了。

  但朝廷可不这么想,“倭寇”永远是“倭寇”,一群外国人在大明的土地上无法无天算什么?而且竟然还搞起了“城市”,这是要闹独立吗?不打不行了!

  终于要下手了

  双屿港建设发展了20来年,难道朝廷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不可能。那为什么不早早就开始打击呢?朝廷是想打,但是阻碍重重。

  所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走私贸易巨大的利润是个人都看在眼里,谁都想插一脚,于是一只巨大的幕后黑手就伸了过来——沿海的地主豪绅、地方官员,他们成为了海盗的保护伞。

  一旦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都能及时通风报信,确保海盗的安全。于是,二十年来,朝廷的官兵好苦啊,看得到,摸不着,打不赢,追不了。官匪勾结到了即使像嘉靖这样不理朝政的皇帝都无法容忍的地步,那就动真格吧!

  舟山的抗倭斗争就此拉开大幕,第一个真正动手的是朱纨。

  朱纨,苏州人,抗倭名臣。贫苦出生的他是典型的传统官吏,爱国忠君、为官清廉是他的原则。他27岁成进士,一路顺风顺水,52岁时到达了高峰。嘉靖26年(1547),朱纨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军务。大概相当于副部级,掌管浙江、福建两省军务,有点钦差的意思。而管两省军务的官位,明朝还是第一次设立,可见朱纨的牛气。

  当时,由于官匪勾结,海禁政策已是名不副实,而且在朝廷也分为主战、主和两派,有点要开放国门的意思。但朱纨到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严厉地奉行海禁政策,革渡船,严保甲,搜捕通倭奸民,整顿海防,严禁商民下海,在沿海各州,全线堵截倭寇。

  他的第一个目标,正是双屿港。

  朱纨的悲剧

  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一旦下起狠手来,海盗这些小毛贼还是难以抵挡的,双屿港被朱纨的大军包围。

  朱纨用兵如神,他也不攻打,就是包围着,给葡萄牙人和海盗集团以巨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困在岛上的人忍不住了,趁着大雾准备夺路而逃,而这一切早已被朱纨算准。分割追击,轻松搞定。把一干海盗头子都抓了,只有王直运气好,跑了。

  朱纨虽然打仗厉害,但明显不怎么讲究生态保护,为了一了百了,他派手下卢镗做了件破坏环境的事——用石头、木头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双屿港的隘口填掉了!从此世上再无双屿港!而卢镗正成为一颗抗倭新星。

  后来朱纨越战越勇,在福建又剿倭成功,杀了90多个海盗头目。此时,朱纨并不知道他已经触碰到了一个大忌——利益。正如上文所说,走私贩私的巨额利润早已侵润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朱纨雷厉风行的抗倭行动不仅触动了权势巨家的利益,也触动了沿海小民的利益。

  在北京政坛,主张通番与反对通番上升为一场政治斗争。代表南方势力的官员起来反对朱纨,指责朱纨滥杀无辜,草菅人命,他们在朝廷中的御史、给事中等政治代表,也罗织罪名,混淆视听,要弹劾朱纨。遇到这样的事嘉靖皇帝总是不问分晓,果然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而卢镗等手下则被打入死牢。朱纨知道后悲愤交加,上书给嘉靖皇帝说:“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服药而死。终年57岁。

  而朱纨的一生是值得书写的,他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也是中国人与西方殖民主义者较量的第一人。

  朱纨死后,他留下的“巡抚浙江,兼制福建、兴、漳、泉、建宁等处海道”的职务,一直空缺了四年,没人敢接,而朱纨重建的防倭体系也面临土崩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