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新农村新果园 醉倒城里客

 苏迷 2013-10-14
第二个“商报农场”建在黄埭新巷 猕猴桃园枣园洒满商报“周游乡村”读者欢笑
美丽新农村新果园 醉倒城里客
村民住别墅 房前屋后果树围绕 新农村生活 令城里人心生向往
 
采摘猕猴桃生平第一次
读者不由得拿出手机拍照
张家港读者自驾来凑热闹
今天的收获真不少
美丽的新巷村
 一桌农家菜吃得有滋有味
本报副总编辑胡其生(左)向新巷村代表授牌
新巷村的环境让商报读者啧啧称赞
来,春申湖畔留个影
  昨天的天气,真叫一个秋高气爽,出游的激情一下子被吊了起来。记者带着一众读者走进了2013商报“周游乡村”第二站——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新农村的美丽富饶,读者动手采摘猕猴桃、冬枣、葡萄的畅快,农家菜的新鲜地道,春申湖的秀美,让他们个个兴味盎然。
  作为商报服务读者的阵地,9月28日首个“商报农场”在高新区玉屏山生态园挂牌。昨天,第二个“商报农场”落户黄埭新巷村。依托“商报农场”,今后本报将带领更多读者去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的乡村景点、田园农庄逍遥体味。
  策划:沈玲 阿生 东来
  撰稿:林琳
  摄影:海石

  原来猕猴桃也能长得跟鸡蛋似的
  采桃猫着腰累得够呛,但乐在其中

  经过四十分钟的车程,昨天早上10点左右,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黄埭新巷村。一下车,大家迫不及待地往果园里头跑,看到这缀满枝头的果实,赞叹声此起彼伏:“你瞧,那么多猕猴桃,咱们苏州也产这洋水果,真牛!”读者汤乔平边说边拿出手机,咔嚓咔嚓起来。
  得知商报读者“大驾光临”,基地特意为我们预留了一片猕猴桃中熟品种武植三号。技术员金雅红介绍说,由于猕猴桃喜欢沙土,江南一带极少种植,他们基地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合作,改良土壤和猕猴桃品种,经过四年种植,成功培育了四个品种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填补了江苏省规模种植猕猴桃的空白。“我们基地的猕猴桃坚持原生态种植,绝不用膨大剂、激素等催熟,果子甜度一点不逊色进口品种。”金雅红说。
  简单了解了猕猴桃种植背景和采摘要点,我们开始行动了。“咦,我们平时吃的猕猴桃都是毛绒绒的,这里的怎么跟鸡蛋一样光洁呢?”读者殷佳梅有点纳闷,一旁的小丫头,一个劲儿地嚷着:“妈妈快采,我要吃!”父亲陈时吉端着单反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捕捉母女俩的一颦一笑。
  男读者刚进果园就遇到了麻烦,猕猴桃藤架高度不过1.6米,他们一直起身子,脑门儿就顶住了藤架。所以高个子都得猫着腰走,采摘时候“卑躬屈膝”。这姿势,累得够呛。
  既然是自己来采,自然得采个大的。“这就跟寻宝似的,好玩儿。”刚采了两三只,读者史玮就抱怨起来:“看来果农不好当,一天下来,颈椎吃不消啊。”
  学着果农的样子,读者们不用剪刀,随手一摘,迫不及待地剥了皮尝一尝。嫩黄的果肉,一口咬掉半个,嘴角、手上都被汁水淋得黏糊糊的,瞧着果心是绿色的。“别看这猕猴桃卖相一般,吃口倍儿甜。”55岁的李倍欣身手麻利,她说,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特高,是水果之王,平时她每天都要吃一只,难得到基地采摘,得多买些回去储备。当然基地也大放血,以10元/斤的价格卖给了读者。
  技术员金雅红说,刚采下的猕猴桃比较硬,最好用个塑料袋,跟苹果、香蕉装在一起等上3-5天,自然果实就软了,口感也好。

  热情的果农召唤着我们再奔枣园
  时令冬枣采了直接往嘴里塞,甜

  我们去时,正赶上了冬枣收获,远远望去一片苍翠,真是壮观。凑近一看,一棵棵枣树上结满了翠绿的枣子。果农们正在忙碌着,不一会儿脚下的果篮就满了。
  热情的果农召唤着我们采采、尝尝。经过猕猴桃练手,采冬枣可是小菜一碟,读者们一采一大把,现采现吃,乐得个个合不拢嘴。他们也丢弃了城里人的讲究,采下的枣子,衣服上擦擦,就往嘴里送,一颗接着一颗,停都停不下来。
  “别看枣子个小,但吃起来又脆又甜,一点都不涩。”“一日三颗枣终身不老,我得多买一些,邻居知道我来,还要我帮着带五斤呢。”读者们一个个都嚷着要多买一些分给亲戚朋友,基地工作人员也豪爽,80元/5斤,就地装袋。
  听技术员说,今年是新巷村引种的山东冬枣第一年挂果,收成不错,眼下十几名工人加紧采摘,不然枣子转眼红了,也就废了。
  “红了不就成红枣了吗?”读者沈尹也说出了大多数读者的疑问。其实不然,技术员说,冬枣和新疆红枣不是一个品种。绿色的冬枣才是新鲜清甜的,等它转成大红色,果实空了就不能食用了,只能任由其脱落肥沃土壤。  走在新巷,空气中弥漫着果香,一栋栋江南民居掩映在绿荫中,清澈的小河蜿蜒流淌,美得让人沉醉。“这才叫独栋别墅嘛,房前是果园,屋后是小河,真是清幽又生态。”读者柳剑伟感慨地说,做新巷村民真是幸福。
  说着说着,几位读者还跑到了一户村民家里瞧瞧,“他们吃的菜就是新鲜,碧绿的,带着菜油香,看得我都饿了。”这家主人告诉我们,这几年家门口的变化翻天覆地,植了果园、绿地,建了公厕、村民健身广场、休闲娱乐设施、配套服务中心用房,家家户户门口摆上了分类垃圾箱,他们所在的自然村现在是省三星级村庄,在全市不多的。“以前大家瞧不上这犄角旮旯,现在每到周末,城里人都往这儿涌,开着宝马奔驰到我们这里买水果的可多呢。”
  作为一个纯农业村,新巷村农业旅游搞得有声有色。村里利用天然湖泊黄公荡,建起了一座休闲农庄。好客的新巷人,在这里为读者们备了一桌地道的农家菜,油面筋塞肉、红烧农家鱼头鸡爪、清炒菠菜……就地取材,吃的就是新鲜。“这些菜在城里饭店是吃不到的哦。”读者袁兴龙说,边吃边赏湖景,饭都能多吃两碗。
  中午时分,湖边坐着不少游客悠然垂钓。汤乔平说,这下发现了“新大陆”,下次一有假期,一定带上家人一道来,采采果子、吃吃饭、钓钓鱼,不要太享受哦!
  告别了新巷村,我们还来到了黄埭鼎鼎有名的春申湖。放眼望去,湖面波光粼粼,一幢幢别墅沿着湖岸由东往西延伸,湖畔垂柳依依,三三两两的人在亲水平台上玩水嬉戏。
  据介绍,这里原叫裴家圩,2003年黄埭镇对裴家圩围堰抽水取土,在湖北岸的大片滩涂荒地上建湿地水景,并改名为春申湖,以纪念古代在这里“筑堰成埭”的春申君黄歇。如今,这里是当地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公园,也是高档住宅的聚集区。

  花絮

  时隔30多年回乡 “老黄埭”直言“面目全非”

  俞白娴是所有读者中最特殊的,因为她是黄埭人,却已有34年没有回过老家。她说,看到本报“周游乡村”栏目将带读者走进黄埭新巷村的预告,她立马报了名,并且幸运地入选了。
  从报社出发到黄埭这一路上,俞白娴都在尽全力地拼凑她对黄埭的记忆。她说,她老家住在黄埭老街上,1979年进城工作,后来全家人都到了城里,老宅也拆了,她就没再回去过。
  一别三十多年,无论是新巷村,还是春申湖,她都觉得既熟悉又陌生,“那时候新巷村是一个贫困村,春申湖周边还是一片滩涂荒地,如今湿地水景,别墅成群,美得像一幅画。”她说,自己真动了重新回黄埭住的念头。

  无锡、张家港的读者
  看到预告自驾到果园

  昨天阳光明媚,自驾到果园的游客也有不少。上前一打听,无锡的一家人和一对来自张家港的男女,都是看了本报的预告慕名而来。
  来自张家港的沈小姐告诉记者,他们从家出发,开车走苏虞张不到四十分钟就抵达了新巷村。她说,原来只知道黄埭盛产西瓜子,原来猕猴桃也很有特色。“混在”我们大部队里,他们也享受了只有商报读者享受的10元/斤猕猴桃放血价。“呵呵,太划算了,今天真开心。”沈小姐说,希望商报“周游乡村”下次到张家港,家乡的水蜜桃可是很“赞”的。

  难忘重阳节在采摘中度过

  昨天恰巧是重阳节,此行采摘队伍中也活跃着老年人的身影。73岁的王碧芳跟着女儿华若耶第一次到果园采摘。她说,往年女儿都带她去爬爬天平山,然后全家人一起吃顿饭。今年正好商报的活动在重阳节,她们报名试试手气,没想到就入选了。“到乡下空气好,吃得也新鲜,希望周游乡村活动能一直办下去。”王碧芳说,反正她腿脚也利索,下次约上老姐妹,一起到新巷村买水果。

  怎么去
  黄埭新巷村

  市区新区方向:走西环到浒关再到东桥方向。
  园区或火车站方向:走广济北路到太东路再转西塘河路。有导航的可以直接导航新巷大道。
  公交:可在火车站乘79路或者在石路朱家庄新村乘34路到东桥,再乘822直达新巷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