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自然医易同源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0-15

                                                                   人与自然医易同源 
                                                                东方医学自然门派玉德堂宋承峰
关键词:阴阳消长,生克制化。
         宇宙中九大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的运转变化着,宇宙空间中所有的物质都与生命力,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也都是和人一样在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在宇宙间自然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变化,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角度而推演出古代历法,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圈为360度,由于运转度数分限产生了春温、夏燥、秋凉、冬寒四个季节,循环不息,古人又把四季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地球上的万物和人类随着四季的变化又产生了生老病死、吉凶转换,这种吉凶转换过程是太阳普照光线(阳)与地球上的地气(阴)升降交合、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磁场物理运动的转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

        研究天文历法知识最早的是一部古籍是《易经学》,是伏羲祖师画成八个方位定东西南北为四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维,用四正四维八个卦符号解释了天地阴阳,寒、热、温、凉四气的气候变化。

        由于四气的过与不及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造成疾病,所以我们的祖师“神农氏尝百草”以亲身体会,来分析解释花草树木、六禽、五谷等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来调理人体疾病,著成一部医学大成《神农本草经》。由此看出,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从没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宇宙的风云变化和人类生存、抗拒自然灾害、防治疾病的医治方法。由此可见人们只有掌握了天、地的气候的变化,利用花草树木的性味归经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古代的一部《太玄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行…”《内经?宝命全形论》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这些经文我们可明白,人体有一个固定的命理组合信息库,随着天地变化产生着吉凶转换,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应该明白,要想学习好中医学知识,必须学习掌握好易经学的相关内容,因为《易经学》是研究探讨自然界的一门科学知识,人在自然中脱离不了自然环境温燥凉寒的气候,而温燥凉寒的气候转换是五行学的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与人体脏腑正常生理息息相通,故“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者难言为太医”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了解它的起源和理论知识,首先了解天地变化运行计算方法和运行度数的启源,再了解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知识,最后再了解中医药的理论与天地感应与人体相应的生克制化、归经调理的理论知识。
        天地阴阳变化是七十二候的变化
       学习研究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首先要精通天文历法知识,天文历法知识是在《易经学》范畴之中,因为《易经学》中的卦象符号是四季阴阳变化的标志。这些标志和运算的方法是怎样叙述的呢?先观伏羲的先天八卦:(见图一)

2010年06月26日 - 佛在心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先天八卦南北定乾坤,东西定坎离,东南西北定艮兑,东北西南定震巽,方圆成形,立象定卦,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溥,水火不相射。伏羲观察日月星辰不停的运转,世间万物也不停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性以太阳、北斗七星运行为中心,计算的方式自立春到大暑左旋位置定震离兑乾卦,卦的下爻都是为阳爻,表示阳气上升,内阴潜阳,阳极转阴到立秋节一阴生。右转位置定巽坎艮坤卦的下爻都是为阴爻,表示阳气下降,内为阴,外为阳又为阳抱阴。整个先天八卦图解释了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冬夏二至的阴阳变化。也讲明了金木水火土的阴阳消长的旺衰规律性。卦象离中虚 表示春天温暖的气候是阳气开始上升的表现,内阴潜阳升而不过,这就是正常天气,如果违背了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天气的异常反应,人和万物草木都会生病。到了夏天阳气旺盛极点,天气燥热纯阳用乾三连 表示天气的自然气候,万物吸收阳气才能生长旺盛。到了立秋节天气渐渐凉爽,白天温度稍热,夜晚凉爽,先天八卦用坎中满 表示,说明阳极生阴,外表稍热,实际上寒凉的气候产生了。冬天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先天八卦用坤六断 表示天气变化气候,说明白天黑夜都是寒风刺骨,没有温热气候产生,唯有午时一点温暖闪跃而过。这就是我们易经爱好者经常学的卦象知识,是古代天文学家用的一种符号表示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性。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生,起于北方。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生,起于南方,反映了太阳运行周期规律,日月运行寒署交替的天气变化,同时先天八卦离卦上爻下爻表示为阳,说明春天阳气上升,天气产生了温度而热,表示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方垂西,故先天八卦用的是坎中满上下爻都是阴爻,太阳从西方落入平地至黑夜。总之先天八卦的涵义,说明了春、夏、秋、冬的天气变化,又表示了一日之中日出日落的变化。月亮围绕地球产生的朔望月的变化叫季月,从太阳以东日季月地的夹角为90度时,站在地球上只能观察到月亮半球的西一半,呈半园形,为上弦月,下弦月的月亮位于太阳以西日季月的夹角为90度时,只能观看到月亮的东一半,呈半圆形,月亮从西方升起在初二、初三能观看到月牙儿为新月。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早晨只能观看到东方的月牙儿为残月。月亮全圆是在农历十五、十六日这两天,因为太阳的光射地球无遮挡,是直射在月亮上的光线形成的月全圆。农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初一这几天由于月亮围绕地球的运转度数改变,让地球全遮挡了太阳的光射光线,故看不到月亮的升空,在周朝时期我们的先祖周文王在“先天八卦”中的基础上又发明创造了新的看法,更详细的说明了天气的变化,故又产生了“文王后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的产生和“先天伏羲八卦”的说法大有不同,被后人称赞先天为体,后天为用。(见图二)

2010年06月26日 - 佛在心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后天文王八卦说的天地、四时、五运、六气的阴阳消长变化,首先定五行南北东西,说太阳像皇帝一样慈善温暖人间统治调理中华的大好河山,故帝出乎震东方甲乙木,齐乎巽东南方向,相见乎离南方丙丁火,致役乎坤西南方,说言乎兑西方庚辛金,战乎乾西北方向,劳乎坎正北方壬癸水。成言乎艮东北方,万物成终而始于立春。地球自转的度数方位是以时辰、日辰、月令、年限的分合用十二地支为符号,计算的方式:正月立春为寅月,二月惊蛰为卯月,三月清明为辰月,四月立夏为巳月,五月芒种为午月,六月小署为末月,七月立秋为申月,八月白露为酉月,九月寒露为戍月,十月立冬为亥月,十一月大雪为子月,十二月小寒为丑月。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一年十二个月份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七十二候变化,七十二候是4320个时辰演变而来的。演变的方法具体如下:十天干加十二地支,从甲子、乙丑计算以时续日,以日续月,以月续年。古代的历法知识和传统中医学《内经?素问》早有解释,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用十天干第一位甲木与十二地支的首位子水相合,为水生木甲子时、乙丑时、丙寅时、丁卯时、戊辰时、己巳时、庚午时、辛未时、壬申时、癸酉时、甲戍时、乙亥时。十二地支加十天干二十四小时昼夜形成为一天,在从丙子时计算为第二天的开始;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戊子时计算为第三天的开始;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庚子时计算为第四天的开始;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又形成一天二十四小时为十二个时辰,在从壬子时计算为第五天开始: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到了第五天十二地支的亥与十天干的癸都是最后一位相加结束,形成了天干地支的第一位甲子和天干地支的最后一位癸亥相加为六十甲子时。也就是五天有60个时辰形成,五天为一候,一候也为一元,这一元为上元甲子时,是立春季节第一候的开始。
       立春节第二候的计算方法和前文一样计算,第六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中元,下元甲子时从第十一天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从甲子时开始至癸亥时结束60个时辰又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这三候上中下元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三候一节。在文王后天八卦中艮卦在东北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15度也就是15天。到了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还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上元甲子时。到了第二十一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中元甲子时,到了二十六天的时候计算的方法也是从甲子时至癸亥时60个时辰为五天,为下元甲子时,相加180个时辰为15天为三候一气,也就是雨水,立春雨水节气,说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了30度。到了惊蛰节计算的方法,如前又是180个时辰15天为三候一节,也就是惊蛰节,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15度。立春、雨水、惊蛰共计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地球围绕太阳运行45度,到了卯二月春分气移宫到文王后天八卦震卦。春分、清明、谷雨共计45天也是540个时辰有九候,震卦的方位在正东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45度。特别说明因流年天干地支不同五运六气的不断变化,计算节气的天干地支为五日一变。古人留下五鼠遁日起时诀,以日起时法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从何发,壬子为真途”

说明五日一变,五个月一变,五年一变,十五年三变,三十年六变称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三十年有720个节气,六十年有1440个节气,六十年就成为甲子周。古人留下五虎遁年起月诀。以年起月法: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方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是纪年甲子周的推算方法暂不作讨论,继续讨论流年七十二候的变化。前文说到艮卦有立春、雨水、惊蛰,震卦有春分、清明、谷雨,地球在东方围绕太阳运行90度为90天,其中辰三月后十八日为土当令,前七十二日为木当令旺盛季节。自立春雨水惊蛰这三个节气说明了立春是新的一年开始了,阳气开始上升为立春节,雨水气说明新的一年雪慢慢的减少了,雨水渐渐增多,是阳气的上升化解大小雪,形成雨水故为雨水气。惊蛰节是说明阳气的上升温暖,藏在地中的虫科动物冬眠过去了,开始从大地之中钻出土面开始活动了,故为惊蛰节。春分、清明、谷雨这三个节气是说阳气上升,温度一天天增高,草木开始萌芽现青,散发出清香之味,万物和人类在冬季吸收的寒气开始慢慢外散,春耕春种也开始了,降雨量也明显增多,告别了冬天,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立夏节为四月在地支也为巳月,在文王后天八卦巽卦中有立夏、小满、芒种为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巽卦的方位在东南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45度,夏至、小暑、大暑节气为五月、六月,在地支为午、未月,在离卦中推算的方法和艮震卦一样推算,在离卦中夏至、小暑、大暑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离卦的方位在正南方向,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45度。自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共计地球在正南方围绕太阳运行90度为90天,其中未六月后十八日为土当令,前七十二日为火当令旺盛季节。立夏、小满、芒种这三个节气是说立夏阳气比春天的阳气和温度更旺盛,阴凉的寒气没有了,大麦、小麦已经开始饱满,由于天数不足未成熟,故称小满,到了芒种大麦、小麦已经成熟可以收割归仓入库了,故称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说明了天气炎热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也是万物从根本上散发寒凉之气的时候,人类在这个季节从四肢百骸通过皮肤毛孔外散汗液带出寒凉之气,同时吸收真阳之气,补充机体内的阳气,推动血液的运行。由于阳气的增强,故夏天人易动少眠,又因燥热的天气使大地和江海湖泊的水蒸发成雨水,故多降大小雨。
       立秋为七月在地支为申月,立秋节气的到来,告别了夏天的燥热迎来了凉爽的秋天,说明阳极一阴生,天气下降地气收藏之意,在文王后天八卦坤卦中有立秋、处暑、白露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坤卦的方位在西南方,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45度。秋分、寒露、霜降节气为八月、九月,在地支酉、戍月,在文王后天八卦兑卦为正西方位,有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45度。自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计地球围绕太阳在正西方向运行90度为90天,其中戍月后十八日为土当令,前七十二日为金当令旺盛季节。立秋、处暑、白露这三个节气是说阳气旺盛到极点,开始阴气上升,天气由燥热慢慢转凉,炎热夏天即将过去,气温一天天下降,夜间温度生成露水,露水凝结得较多为白色,故为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说明秋天的到来了,一年的收成玉米、大豆、水稻、棉花都收割完毕,颗粒归仓。又是播种小麦的季节(中原地区),到了寒露、霜降气温更低,露水更多,凝结成白色霜,故称为寒露、霜降节气。
        立冬,小雪、大雪为十月、十一月在地支为亥、子月,在文王后天八卦中乾卦在西北方向为45天540个时辰,有九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了45度。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为十一月和十二月在地支是子、丑月,在文王后天八卦中坎卦为正北方向,为45度,540个时辰,有九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又运行45度。自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计地球围绕太阳在正北方向运行90度为90天,其中丑月后十八日为土当令,前七十二日为水当令旺盛季节。立冬、小雪、大雪这三个节气是说天气寒冷冬天到来,秋爽的气候已过去了。由于天气寒冷开始下雪了,再也没雷雨的出现了。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上出现积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是说冬至后的小寒、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意思,故称为大、小寒。由于天气寒冷,虫科动物入眠不食,人也多眠少动,是阳气入内,万物归藏之故,冬寒补阴,阴盛阳弱,故人亦赖动。
        综上所途,文王后天八卦有八个方位,一个方位有九候,为8?9=72候。一个月有30天,共计6候,一年十二个月,合计72候,二十四节气又分五行金木水火土,木当令72日,火当令72日,金当令72日,水当令72日,辰戍丑未月各18日,合计72,共计360日为一年,也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度。诸多内容实难详述,但主要说明用八卦方位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的推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奇门遁甲》一书讲的也很详细,说明了冬夏二至的升降原理,其中是以寅巳申亥为四长生、子午卯酉为四正,升降交合,辰戍丑未为四库。说木长生在亥,绝于申;水长生在申,绝于巳;火长生在寅,绝于亥;金长生在巳,绝于寅;木长生在亥,墓于未月;水长生在申,墓于辰月;火长生在寅,墓于戍月;金长生在巳,墓于丑月。有生有死,形成了申子辰水局,寅午戍火局,亥卯未木局,巳酉丑金局,辰戍丑未土局的形成原理。这些局又分顺局、逆局、杂局、四正局十二年形成一次。顺局大吉,亥年、卯月、未日为木局。亥时、卯日、未月为木局,是逆局为半吉局。亥月、卯日、未时为木局,小吉一年一次,四正局为亥年子月丑日,寅年卯月辰日,巳年午月未日,申年酉月戍日。长生局为申年、亥月、寅日,说明一年的变化阴阳消长之道,这些天干地支卦象古人经常应用到命理组合和中医学中。中医学是怎样用《易经》解释大自然规律的呢?我们共同讨论中医阴阳五行学与藏象学。
         人体的正常生理与天时感应转化
         我们讨论了《易经学》的真谛是研究天文地理的一部学术,明白了卦象这些符号意义与作用,解释了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变化,而一年四季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呢?人体正常生理转化和疾病发生、发展、病理病机在中医学史上《黄帝内经》和《易经学》又是怎样解释和治疗的呢?我想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课题。经过我二十多个春秋学习中医学、中药学、易经学的亲身体会,感觉到应用天人相应,天地人三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概念,在实践中缺一不可。例如《易经学》与中医基础五行阴阳论、藏象学、经络论,都是用易经学的符号和天干地支学术概论对应脏腑经络与自然界变化相应。四季在变,人体脏腑在变,年月日时地支天干都在变,有的身体变的健康,有的身体变的衰弱,有的身体变的脏腑发展到绝症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胃癌等疾病。现在CT、B超等影像手段能检查出来癌细胞的发展状况,传统文化中医学早在汉代就发现用卦象天干地支预测重症疾病的方法有秘决如下:

①乾为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背指、兑为口唇。

②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为大肠辛主肺,膀胱之焦在壬方,若问肾脏心包经,二者皆在癸中藏。

③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肚脐及脾胃,寅胆目疾脉两手,卯木十指为肝脏,辰土为脾肩胸中,巳面齿咽小肠经,午为心脏并舌目,未土脾胃主脊梁,申金大肠并主肺,酉金为喉及气管,戍土命门腿踝足,亥水主骨尿道肾,若问旺相与休囚,观查年月与日辰。

④寅申巳亥男三六九、女一四七。子午卯酉男一四七,女二五八。辰戍丑未男二五八、女三六九。这六冲是说:人出生排行第几位在以上那一个时辰准时出生,我们的先人就研究的那么现实,读者可以自己验证。
       中华医学《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叙述了人体为一个宇宙模式与天体大宇宙一样定乾坤南北,坎离东西,开天从甲,劈地立子,相合为六十花甲子启源,终于癸亥。东方甲乙木,寅卯月,后天八卦为震仰盂卦,指明小宇宙的模式。甲胆、乙肝、寅胆、卯肝都是在东方震仰盂卦象中。丙小肠,丁心脏,巳小肠,午心脏,都是在后天文王八卦离中虚这个卦象中。戊胃己脾,丑未胃脾,辰戍胃脾在后天文王八卦艮坤卦卦象中。庚大肠、辛肺、申大肠、酉肺脏在兑上缺文王后天八卦中,壬膀胱、癸肾脏、亥肾脏、子膀胱,都在坎中满文王后天八卦中,戍土主命门和腿踝足在乾三连后天文王八卦中。这些卦象配合的纳甲与爻辰为卦理组合,也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度数组合成卦,左旋右转的顺逆运行计算,卦理组合的方法是阴阳两卦相配,例如乾三连上卦纳壬,下卦纳甲与坤卦上卦纳癸,下卦纳乙,爻辰为乾卦的下卦是子寅辰,上卦是午申戍。坤卦的下卦是未巳卯,上卦是丑亥酉,也就是讲的季月乾卦初爻为十一月子月、二爻是正月寅月、三爻是三月辰月、四爻是五月午月、五爻是七月申月、上爻是九月戍月,与坤宫卦初爻六月为未月、二爻四月为巳月、三爻二月为卯月、四爻十二月为丑月、五爻十月为亥月、上爻八月为酉月。乾坤为老父老母相合卦,是推算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一个模式。其它几个组合卦和乾坤一样推算,暂不作讨论。

        先讨论天人相应的关系,

        后天文王八卦为用,人体正常生理转化与阴阳关系。前文秘诀已经把宇宙模式表达为一个圆形的示范,把人体比作小宇宙为长圆形模式,把肝胆脏腑定为东方甲乙木寅卯月方位,说明肝脏为阳中之阴,是足厥阴肝经,胆为腑是足少阳经,肝居胁下,胆附于肝,经脉互为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肝胆相济,肝之余气,溢入于胆,均具有升发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故少阳春升之气,能协调脾胃的升降,促进水谷的运化。这是肝胆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是调畅气机,二是贮藏调节血液运行,三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三者相互关系,相互为用;(一)人体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脏腑功能疏通、畅达、升发起着一个重要的环节因素,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形成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产生病理变化,直接影响血与津液输布运行,产生肝郁气滞,形成血瘀、膨胀等疾病。(二)人体内的血液分布常随着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这种血液的改变主要决定肝脏的贮藏与调节功能,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的需要量亦相对减少,当人体运动状态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输布于全身,以供人体的需求。(三)肝胆相照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的主要功能,胆之精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的分泌主要是运化肠胃水谷,调理脾胃的升降,而肝胆的滋养又依赖着五谷精微和四季的阴阳二气。记得我的祖父宋清瑞说过,肝胆通于春季,肝脏是阴中之阳,有升发清气,调畅气机的功能。胆腑是少阳经,有降逆消化水谷的功能,二者构成表里关系,一升一降,是调畅气机的主要根源。升是升的清阳之气,降是降的肝脏精微运化五谷,所谓肝脏的精微是五谷的精微,是营养肝脏的养料,依赖于元气又称真气和大气、宗气。元气来源于肾,大气来源于自然之气,也就是宇宙中的季月之气,季月之气和先天肾精之气综合才能化生五谷之精气,营养全身。而气的作用是人的生命源泉,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是输送养料的根源,二者相互依赖转生。春季肝脏之气最旺,观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上为二阴,下为一阳,由于阳气的上升,人体内吸收秋冬凉寒之气外散,中医基础学叫“调畅气机”。易经学和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表示万物在这个季月都在升发外散,重新吸收新的气体育养周身,这就是大宇宙与人体的相互感应。也就是讲金秋寒冬天气入内,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同样的道理春夏的温热也抑制秋冬的凉寒之气,使人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阴阳之气循环运动,这种体循环运动在中医五行学和藏象学说中叫木生火。在易经学的离中虚卦中,用南方丙丁巳午火表示是心和小肠,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脏位于胸中,在五行中为火,心脏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依赖着心阳之气的温煦与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小肠位于腹中,在五行中为火,小肠的主要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与心脏相表里,如果心脏有火则转移到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调。藏象学说小肠位居于胃之下,受盛于胃中水谷而分辨清浊,有脾气化而上升,用小肠化而下降,二者生理相互依赖转生。在长夏最旺盛的是心脏与小肠,观后天文王八卦离中虚上下为阳,中间为一阴,为一阴养二阳。这个季月天气最热,为阳极季月,虽说春天的温暖能散发秋冬的凉寒之气,只不过脏腑经过皮腠散发寒凉之气,而四肢百骸的凉寒是散发不出来的,到了夏至小暑大暑就不一样了,气候温度在36℃-41℃的时候,四肢百骸的凉寒之气随着经络汗孔散发而出,中医藏象学在大小暑这个季月叫“推陈换新”的季节,是补充真阳之气的时机,化生水液生津液,生血造精充髓。由于季月温燥,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增高,所以人们多饮水液就是保持体内需要的水分,同时降低机体温度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饮水虽多而尿液不多,都从汗孔散发,这就是一阴养二阳的卦象离中虚表示季月的含义。有经验的老中医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久病患者是没有抵抗暑夏温度的能力,遇到这个季节病情必然加重,例如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病、脑炎、心肌炎、肝硬化等疾病都在这季节加重。唯有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椎炎在药物的配合下,反而有益于风寒外散,补充元阳之气,以便病情痊愈。所以某些重症是阴阳二气偏盛,气血百骸虚损,中医学叫伤劳枯病,必须经过一至三个夏天补充阳气和食物的调养方可痊愈。
         在中医五行藏象学南方丙丁巳午火是心脏和小肠,火又生土,为戊己土脾胃脏腑。由于脾胃与四季相关,故综合为“五十河洛之道”,是后天之根本,化生水谷精微补养周身。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主升清气为足太阴脾经与胃相表里,胃的主要功能受纳水谷,腐熟运化,胃为足阳明胃经又主降气,二者一阴一阳,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为中宫五行为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清将水谷之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胃主降浊,将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便于消化吸收与排泻,消化的正常生理,主要是胆汁的分泌,才是胃的正常运化,胃气下降是肺的呼吸输送氧气与先天真元之气的化生才能正常降气。如果肝气不畅,肺气阴阳不调,肾功能减退,胃气降浊会发生异常形成胃胀,心火有余也会形成胃炎,肝胆湿热也会形成噎膈等疾病,肺气不足津液消耗也会形成消渴病,肾气不足当然是明显的痞满疾病。所以脾胃与四季相应,也与四脏有连,脾胃生化正常,说明脏腑调合。疾病的发生是正常生理的转变,病因明显在五行生克制化的藏象学之内,如果明白了藏象学,什么病一看就明白,然后用中医治则方法辨证施治,方可药到奏效。
       在藏象学西方庚辛申酉金是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一脏一腑为金,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呼吸之气,二是一身之气,意思是说天气通于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促进宗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肺最大的功能就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两者相互对立又统一,如果没有正常的宣发,则不能很好地肃降。反之肃降不利会影响正常的宣发,故肺有宣也有降,使气道畅通呼吸均匀,使气血津液布散周身,濡养皮毛,由于肺的正常宣发和肃降,使水津四布,腠理开合,汗液排出,水液代谢,下输膀胱,经肾之气化排出体外。由于肺脏的宣发肃降,大肠腑为金,主要功能是传导、泌别清浊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的有用之津,将无用糟粕消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若肺气虚弱失去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实热,出现气虚便秘。肺气不降,将出现咳喘之疾,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的自然气候有关,也与脏腑的旺衰有关。那时我的祖父宋清瑞曾说脏腑为内五行,四季气候为外五行,内五行调和,外五行有益于内五行的正常生理,若内五行紊乱,外五行的寒热损伤于内五行脏腑加重病情的转化。具体转化的病因详见《未病先防的秘诀》一文。大暑阳极,下转立秋,阳极阴生为西方庚辛申酉金兑上缺卦,这个卦象说明了燥热的天气结束了,天气变化渐渐变凉,燥热渐渐消退,皮腠与脏腑的转化渐渐改变,由散发渐渐收敛,吸收自然界的阳气渐渐归根于脏腑,透润四肢百骸,生精益髓。这季节的到来木气衰败,火气的燥热消散是金水旺盛的季节。
         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把北方壬癸亥子水比喻成坎中满,为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脏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为阳中之阴,通于冬气,属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肾的主要功能,主水纳气藏精;膀胱的主要功能贮尿排尿;两者关系密切,肾气充足气化正常膀胱开合有度,使人体水液代谢正常。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膀胱开合失度,小便不利、尿频、遗尿。中医学认为肾脏为先天之本,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作用。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摄纳的作用,方可令清气下传下焦,使呼吸均匀。故中医学称: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平稳深沉,若肾气不足,摄纳失禁则出现呼多吸少,气急而喘的病症或主水失调,水不通而肿,说明肾气的功能对人体的津液输布与排泻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肾气气化正常,小便通利。若肾气失常则膀胱失合,关闭不利,尿少水肿、尿频等症状。先天之本,是藏精生血之源泉,肾中精气概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精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称为肾阴。对各脏腑起到温煦促进作用,称为肾阳。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源,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二者同居肾中,故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阳与肾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各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肾脏生精益髓,髓又生血,是先天之精的补充,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供养;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组合成肾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立冬后立春前是肾脏滋养旺盛时期,在亥子丑月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抑制了春夏的燥热,补充了人体的真阴,使人体精血骨髓正常发育,易经学叫水火既济,水火又不相容,水火无情又有意。这都是春秋通关造就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冬夏二至一阳一阴生,使夏天人体心脏燥而不过,冬天肾脏寒中有温,二者关系相互作用,同时也相互制约,故为坎中满。冬至有阳气化生二阴,所以肾能化生精液生髓,髓又生血,血又生精益髓之道理。
        永远不会忘记我祖父讲的一句话“精医道者,先通天道。天道就是历法与易经知识。”这些知识概叙了中医五行藏象学与天地相应与气候融为一体不能分开。季节的旺相休囚与五脏六腑同为一脉,有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过程,这是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过程,是气和血液通过经络的调解,使阴阳二气促进人体的发育。我们的先人神农氏创始了《本草经》,在明朝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清朝康熙年间汪昂编著了《本草备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生部编著了《中药学》,熟读之后认为这五百多种中药与天体同存与人类同命,也是离不开“天人相应”“医易同源”的理论
          中药与天地相应是治病的根源
          《易经学》与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转换阴阳变化的一门独立科学。人与自然相互并存,自然界给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依靠着四季气候阴阳变化,吸收着阳光雨露哺育得以生命的延续,生态平衡才是人类生存之道。中药也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生长,吸收着日月之精华,有性:温、燥、凉、寒;有味:酸、苦、甘、辛、咸;有色:青、红、黄、白、黑;有归经:青酸温入肝经,燥红苦入心经,甘燥黄入脾经,白辛凉入肺经,黑咸寒入肾经。自古中医大都是用草木的性味归经来调理人体的不足和太过,当然中药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食物营养补充调理疗法,还有运功行气疗法,还有居住风水调理养气疗法。自开元皇帝时起,治疗疾病都是以草木花果、禽类精华为主,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就是《神农本草》,明朝李时珍专著的《本草纲目》,清朝汪昂专著的《本草备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的《中药学》,这些医学专著精选出上品药120味、中品药120味、下品药125味,其余有毒中药和一些外用药145味,合为500味,具有实用性。应用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变化,用五味、五性、归经配伍成方剂应用临床,其中辛温解表药数几十种,辛凉解表药数几十种,清热解毒药数几十种,攻毒与散结药几十种,理气药几十种,安神药几十种,收敛药几十种,开窍通经药几十种,利水渗湿药几十种,活血止血药几十种,补气补血药几十种,温里散寒回阳药几十种,滋阴养血生津药几十种,化痰止咳平喘降逆药几十种。这些药物的作用于人体调理脏腑经络各有所长,相互作用,相互克制,想达到中医用药炉火纯青的境界,还必须把脏腑正常生理与中药性味归经配伍密切联合一起,才是中医用药之道。

          再熟悉一下人的正常生理。
         人的正常生理是气血循环输布营养至周身,人体五脏六腑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吸收着天地日月精华,通达阴阳二气天地的磁场,相互排斥,相互作用,形成升降出入的良性循环。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阴气由右而左,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气的运动又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是升降出入开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的活动根本,它贯穿于生命过程的终始,若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终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通过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心肺在上焦,在上者宜降,如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的季节,肝肾在下焦,在下者宜升。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三月的季节,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的枢纽。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是有一定条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三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先天之气藏于肾脏,为肾精所化,水谷精气依赖脾胃运化而化生,自然界的清气则由肺司呼吸而摄入,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之气。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运化功能尤为重要,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仅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成分,而且先天之精气亦需水谷精气的濡养才可充盈,肺需依赖水谷精气的充养方可呼吸自然中的清气。由于真元之气、五谷之气和大气的协调产生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在人体昼夜行五十周,白天行于阳二十五周,夜间行于阴二十五周。以子午卯酉为线,黎明的时候阴气入里,阳气就浮出于外,首先是目、眼张开气上行于头部,夜间阳气已尽,入于内脏目内眦,运行卫气从足少阴肾经转注心脏,由心脏转注肺脏,由肺脏又转注肝脏,由肝脏转注脾脏,由脾脏又转注肾脏为一周。从理论和实践中证明气的生成离不开五谷精微,而五谷精微是血液的生化来源,所以说血能养气,气又能推动血液在人体中运行营养周身,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主要功能内至脏腑,外达皮腠,运行不息,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目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捏,气血相合,筋骨坚强,关节清利灵活说明了气血濡润生理作用。若气血不足,失其滋润濡养则出现视力昏花,面色无华,肌肤干枯,四肢无力,关节不利等症状。现代科技医学讲:血液的生成至衰亡是90—120天,也就是讲健康的人血液中的红细胞能活到120天,不健康的人红细胞只活到90天左右。而血液主要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元素,对造血殊为重要的是氨基酸、有色氨酸和组氨酸。铁是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每日从饮食中摄取,包括氨基酸,还有多种微量元素钙、磷、钾、锌、铬、镁、碘、硒、钠、铁等微量元素,是血液生成的主要原料,这些营养物质通过血液中氧气输送到各器官组织与器官内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经细胞结合利用后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以保持着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不断进行。从中西医理论都能确认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都是来源于食品与副食品,经过人体肠胃吸收摄取,其次是肝脏、心脏、肺脏、脾脏、肾脏、大小肠的相互作用,在肝脏中合成转化代谢。这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转化代谢构成了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果少一、二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人体的营养就会失去正常的生理,出现疾病。如缺少碘元素就会出现甲亢疾病,如果缺少钾元素就会出现高血压疾病,如果缺少硒元素很容易出现高脂血症和癌症。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通过大气、真元之气的作用才能正常生化。《灵枢?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也”。

       在季月四时对人体的影响,《灵枢?一日分为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意思是说早晨象似春天,中午象似夏天,日落西为秋,夜半为冬。早晨人体正气象春气的生发,阳气的上升,病邪易于衰退,病者会感觉清爽。中午人体正气,象夏天旺盛,邪寒衰退。傍晚人体正气象秋气收敛,邪气开始生发,所以寒邪、咳喘病势加重。夜半人体正气象冬气闭藏,邪气独居体内,病势易于严重。肝脏在季月四时为甲乙寅卯木,为阴中之阳,时令为春季,五色为青色,五味为酸味;心脏在季月四时为丙丁巳午火,为阳中之阳,时令为夏季,五色为赤色,五味为苦味;脾脏为长夏,五色为黄色,五味为甘味,在辰戍丑未月后18日当令戊己土;肺脏在季月四时为庚辛申酉金,为阳中之阴,时令为秋季,五色为白色,五味为辛味;肾脏在季月四时为壬癸亥子水,为阳中之阴,时令为冬季,五色为黑色,五味为咸味。五行藏象相生又相克,为子母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肝为心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肺为肾之母,肝为肾之子。如若食咸过量则脉凝涩,心合其脉为赤色,咸为壬癸亥子水之精,克制火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辛虽能补其肝,多则散气太过为害,食酸过量则肉胝皱,因为脾主肌肉,酸为木性,克土过重,食甘过量则骨痛、发落、肥胖之过,脾为土甘之精华,土克水之力,肾不能正常生精髓,所以骨之病也。这就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吸收代谢、生克之道。脏腑关系与气血关系的讨论告一段落,重点讨论中药的性味、升降、沉浮、归经、配伍、食品和副食品的营养调理。
       一、性:既寒热温凉四气也,中华传统医学称为“四气”,其中热温凉寒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温与热的关系,凉与寒的关系是程度的差异。药物温燥凉寒四性。是古代传统医学家,在临床上经过实践归纳为四性,例如:知母、黄柏、天花粉、黄连、苦参、龙胆草、生地黄、牡丹皮、地骨皮、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山豆根等清热、凉血、祛火、生津液,表明以上药物是寒凉性质。反之黑附子、干姜、川乌、草乌、吴茱萸、鹿茸、人参、黄芪、白术、杜仲、甘草、肉苁蓉、巴戟天、肉桂等补气温阳、散寒,表明温热的药物疗风寒。中医基础概论反治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就是基于此。 
       二、味:就是酸、苦、辛、甘、咸称之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也是经过临床实践反应出来的效果确定的。①酸味:有收敛、固涩元阳之气的功能,例如乌梅、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金樱子、荷叶、石榴皮、龙骨等多用于盗汗、泄泻、遗精、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疾病。②苦味:有泄下除燥的功能,例如大黄味苦寒,通便泄热,杏仁苦温,降气平喘止咳,黄连、黄芩味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厚朴味苦温降逆气,专治寒湿,黄柏、知母味苦寒,专泻肾脏相火亢盛,生阴液,疗肾阴虚。③辛味:有散发、行气、润血的作用,例如麻黄、桂支辛温解表,柴胡、升麻辛凉解表,香附、木香行气、调气通十二经络,威灵仙、穿山甲、元胡、乳香、没药行血祛瘀,通十二经络。④甘味:有补中益气,生血养血润燥的功能,例如当归、生白芍、汉龟板、红枣、冬虫夏草、白术、黄芪、甘草等多用于阴阳偏盛,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以扶助人体正气恢复,生血益髓。⑤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例如水蛭咸、寒,软坚散结,昆布、海藻、半夏、胆南星辛、咸。软散血肿、痰核等疾病。
       三、药的升降沉浮,疾病发生因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有向上呕吐、气喘、嗝气。有向下泄利、脱肛、中气下陷、子宫下垂、遗精。有向外,如盗汗、发热。有向内里,如疹毒、皮肤瘙痒等疾病,在临床上病人发病有上下里表各自不同,用药也有所不同,呕吐、气喘用杏仁、半夏、陈皮、厚朴、苏子降逆气止呕吐。中气下陷、子宫下垂、泄利、脱肛常用黄芪、白术、人参、甘草、柴胡、升麻补气回阳,升提中气。盗汗、发热常用龙骨、牡蛎、天花粉、黄连、黄芩、五味子、山茱萸敛气清热、凉血、回阳。疹不透皮肤瘙痒常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连、龙胆草、升麻、桂支、大黄等药物。这些病症的表现与四季和食品饮用有关,是四季六邪、风寒署湿燥火所致。升者为春温太过,浮者为夏热火过盛,降者为秋凉气过盛,沉者为冬寒气太过。中华传统中医学又以花草树木通天地阴阳四季,有色、有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上下通气,根药易上升,梢药易下降,虽为同一种药物,差别很大,药枝者腾类药能通达四肢,树皮为药能达皮腠,树药草蕊者行于脏腑,药重者能入肝肾,药轻浮者善入心肺之脏,药红者入血份,药白者入气份,药青者入肝脏,药黑者入肾脏,例如黄芪、沙参、白术、西洋参入气份,血竭、苏木、鸡血藤入血份。
        四、归经:由于药物在人体有温热凉寒、辛甘苦酸咸、升降沉浮各性味都有各自的归经,如寒凉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泻火滋阴凉血的作用,归经各有规定的脏腑。清心火有黄连,清肺热有黄芩,清肝火有龙胆草,清肝肾之虚热有黄柏、知母,大肠热苦参。凉血滋阴,心阴不足有麦冬,肺阴不足用沙参,肺肾阴虚天冬也,肝肾阴虚汉龟板、女贞子、地骨皮。补气养血药用黄芪、甘草入脾肺经,心气不足有人参,肝肾气虚有杜仲、山茱萸,生血养肝脾虚用白芍药,肺肾阴虚用黄精、山药,肝肾阴虚用熟地黄、杞果肉、肉苁蓉,周身血液不足用阿胶、当归。药物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由于药物性味归经不同,就需要把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起来才能发挥更有效的疗法,因为上品药无毒能补养、调理人体生血造髓,中品药一般有小毒,最适应解除人体内的毒素,是治疗一般病毒的药物,下品药有大毒,是治疗攻克人体内的痰浊、病毒,樱瘤、徵瘕、痞块、肺痈。按照中华传统中医疗法,下品药必须和上品药配伍,又因为上品药补气养血效果最佳,治疗病毒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助病毒发展,下品药虽攻克病毒,常用损害人体正气,二者相互配伍,扶正祛邪,例如黑附子配伍人参、甘草,复脉回阳扶正气祛寒湿,黑附子虽有大毒,甘草补肺,调畅气机又归肝经,能扶助肝脏,有解毒的功能。
       五、配伍用药的常规:中华传统医学把各类疾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晚后期,由于疾病分轻重,又分有病毒和无病毒疾病,所用药物有扶正祛邪法、标本兼施法、治病求本法、正治与反治法、调整阴阳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法、开门放贼法、三步围剿法、枯萎疗法、囤兵蓄锐疗法、猛攻猛泄疗法、关门打狗疗法、补母泻子疗法,用药如用兵,这些中医传统疗法都是以君、臣、佐、使为基本理论,增强药效,降低有毒中药对人体的损害。例如标本兼施法是治疗类风湿和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的最佳疗法,常用药物是威灵仙、雪连花、川乌、草乌、白花蛇、汉防己、天仙子、洋金花,这些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标不治本,因为类风湿和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是阴阳两虚,气血不足所致。过去用虎骨祛湿搜风,以骨补骨是治疗类风湿的好方法,好药物。现在有钱都无法买到虎骨,用虎骨是不现实的问题,只有用鹿茸、汉龟板、肉苁蓉生精血,造骨髓,髓在生血,气血旺盛,风寒湿热才能消除。所以说类风湿用标本兼施法是最合理的方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用药不同,方法一样。其次是中华传统医学治疗顽固性肿瘤,就是癌症必须用枯萎疗法,如斑蝥配伍麝香、牛黄,能使斑蝥素用麝香直到病灶,使肿块回缩,病情趋于稳定,最终凝聚成团,使肿瘤细胞停止分裂,随着细胞核结构改变,癌细胞发生畸形枯萎。以上疗法在今后的文章中专门介绍,暂不作讨论。用现代科技医学证明这些方法是符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有实用价值。例如早期疾病,感受风寒湿热,用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配伍三至五剂中药,即可痊愈,因为机体内的气血没有损伤,抵抗功能强。中期疾病是阴阳偏盛,用调理气血阴阳的药物,滋阴养阳,补气温中升阳药20—30剂即可痊愈。晚期疾病是阴阳两虚,气血两虚,一般需用30—60剂中药才能使气血阴阳调理正常。晚后期和先天性生长发育不良疾病,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治疗,轻则6个月,重则1—3年,需要药物必须有人参、冬虫夏草、汉龟板、鹿茸、阿胶、当归、熟地生精髓,髓在生血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例如糖尿病、类风湿、再生障碍型贫血、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股骨头坏死等重症疾病都与骨髓生血和机体内缺维生素、微量元素有关。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糖、脂肪、蛋白质都来源于食物,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有病还必须先用药调补,下面介绍一下饮食调理养生法。
         六、膳食养生法,从古至今尤为重要,人以食为天,一天不食心慌,自古人类的生存,患染疾病到了中后期都会造成营养失调,光靠中药的调理是不能完全治愈疾病,一定要靠食品与副食品的营养合理搭配才是养生之道,根据现代科技医学,在临床上实践证明人体内含有五味辛、甘、苦、酸、咸,还有多种微量元素钙、磷、钾、锌、铬、镁、碘、硒、钠、铁等。这些微量元素是构成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骨髓细胞生成的原料,这些原料都是从小麦、大米、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食用后经过胃肠道的吸收转化而成。这些主食是人们经常食用为主,但是靠主食营养物质还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还要搭配一下副食品所含的养料,例如羊肉、猪肉、牛肉、鸡肉、羊骨、猪骨、牛骨, 海带、海鱼、蔬菜、水果这些副食品与主食品配合,才能满足适应人体需要的养料,使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抵抗疾病,再用西洋参、红参、鹿茸、汉龟板、杞果这几种药材搭配更能促进机体的吸收营养转化代谢,所以说食物是营养人体的主要原料,中药是调理脏腑吸收五谷精微,营养周身的药物。医学家留下圣言:人的正常生理不能缺少钙、磷、钾、锌、碘、硒、铁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的转化合成必须靠自然中的大气和人体中的先天之气,才能转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生成人体细胞组织。反之人体真元之气不足,阴阳偏盛时,升降交合失常,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合成转化就会出现异常,发生各种疾病。
         综上所叙,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是随着大宇宙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体运动有五运、六气,人体小宇宙有五脏六腑,内含辛、甘、苦、酸、咸和多种微量元素构成了人体身躯,人体脏腑组合为内五行,靠的是季月五行之气和六气的调解,使肺脏含辛,克制肝脏,疏畅气机,反之肝脏含酸又抑制肺脏的宜发太过,肾脏含咸收敛心肌,主血主脉,在脉中正常运行。心脏为夏至阳中之阳,温通命门,养育肾脏。六气在宇宙中靠的是大气的力量,风气能使运动,暑气能使蒸发,燥气能使干燥,湿气能使润泽,寒气能使坚实,火气能使温暖,所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央,火气游行于左右,寒暑往来,一年之中六气侵入地面,地面受其影响而化生万物,所以说人类是在大自然中生存,大自然的变化决定着人的生命。根据大自然变化规律(易经),利用有大自然(医道和医药),调理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病患)是人与大自然医易同源,密不可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