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李衎《双钩竹图轴》

 老樟xy67896789 2013-10-15

    舒展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在绢本(画芯75.5?29.5厘米)上以墨笔双钩(编者按:双钩,是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用两条线描出物体形象的轮廓)而后晕染设色的翠竹。

  画幅内能较完整看见的是一杆成竹和两颗箬笋,右边若隐若现有一些小枝和箨(tu?,竹皮、笋壳)叶。再结合画面构图看,右边略显紧张局促,料想可能是被裁过。古书画年代久远、传递收藏复杂,或因破旧重装,或因商贾牟利,裁剪、分割是常有之事。即便如此,本幅设色双钩竹的艺术水准仍然是展现无遗的。其拔节舒枝、解箨抽梢蒸蒸然有摇曳升腾之势;浓淡向背、避让交叠萧萧乎真美人君子之姿。

  如此精美的画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画幅中透露作者的文字信息并不多,只有左下墨笔书写的“息斋道人笔”五字。顺延其下钤有一印,较模糊。据画作的收藏单位——天津博物馆称,为“白文印‘李仲宾印’”。号息斋道人的李姓名画家,只有元代人李衎(k?n),“息斋道人笔”五字也在其传世真迹署款风格之内。 

左下角的“息斋道人笔”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燕(今北京)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擅画竹,师法王庭筠、文同,墨笔、双钩设色均佳。曾入竹乡观察各种竹类的生长形色情状,著有《竹谱详录》,为其一生研究竹、描绘竹的经验总结。

右侧的两方印章

  再看右边两方殷红的印章,上面小些的是白文印“藏之大千”,下面大一些的是朱文印“大风堂”,印章风格与近代大画家、收藏家张大千常用收藏印相符。

  其余四周裱边无观款题跋,亦无诗堂。依据以上信息可知这是一张署款为元代画竹大家李衎、钤盖有张大千常用收藏印文样的双钩设色翠竹图。

  要印证上述信息,我们还需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和风格入手。

局部图

  近看画中的踢枝撇叶,线条刚劲爽利、顿挫圆转精妙。以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话“写竹还与八法(八法代指书法)通”作注解,是最好不过的了。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的书法作品则可以让这个注解更生动和透彻,那就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徽宗赵佶的《秾芳诗帖》。仔细比对就会发现,其撇捺翻折与这幅设色双钩竹中的笔法虽殊途但同归,极其相似。由此可见,书画不但同源,流上也很多相通之处。当然,说“同”是早已存在“异”的前提和常识。

 
  [宋]赵佶《秾芳诗帖》绢本 27.2?263.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同时其竹竿、竹节、竹叶和小枝画法高度熟练,造型极其准确,长短阔狭浑然天成,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竿节枝叶的造型除了符合自然的生长规律以外,还有意识地编排结组,既来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如若没有长期的对竹写真工夫,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水准的。与后世明清等时代,食古不化、仅靠背写“人”字、“个”字、“介”字口诀走江湖的画家有天壤云泥之别。

  我们再看看目前学术界已然公认为李衎真迹的同类双钩设色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沐雨图轴》、《竹石图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竹石图轴双拼》(王己千旧藏)等,相互比对不难发现其艺术水准、绘制风格的同一性。

 

李衎《沐雨图轴》,111.5?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衎《竹石图轴双幅》,绢本设色,189.9?22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李衎的双钩设色竹,即他《竹谱详录》所称的“画竹”,多为全景式大幅立轴,很少构图如本幅这样紧张局促的。即便北京故宫藏的墨竹《新篁图轴》仅为一梢竹尖,但构图是疏朗而完整的。前后半卷各分藏在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与北京故宫的《四清图卷》,因为手卷形式使然,不得不做截取,但画面本身同样是疏朗、完整的。因此益加确信先前《双钩竹图轴》“右边是被裁剪过”的猜想。加之比对印章、查阅相关书籍,可知确为张大千旧藏,则画卷的裁剪不会晚于张大千转手前。古书画收藏一沾上张大千,就免不了让人浮想联翩,谁叫他有一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领、又留下那么多忽悠人的实物与笑谈呢。不过,在没有看见能与右边亲密衔接起来的可信真本之前,这些只能算是臆测。(李海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