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谈咏物诗立意

 田牧 2013-10-15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谈咏物诗立意
——由疏桐飞絮《墙头草》说起
/狂野孤狼
        在中华诗词论坛九州诗词版块,看见女诗人疏桐飞絮发了一首咏墙头草的诗:
《墙头草》:
忽而南北忽西东,晃晃摇摇未是终。
休怪此身无定力,只因四面有强风。
因有“墙头草,两边倒”的俗语,墙头草历来都背负着不少恶名。人们常以墙头草比喻没有主见,见风使舵,两边倒的人。可以说,是带着无尽的讽意的。在人们心中,墙头草就扮演着哪边得势哪边倒的角色。疏桐飞絮的这首《墙头草》,双重谋篇,离合得当,亦物亦人,平淡而有深意,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咏物诗,可谓为墙头草找尽托词。是的,“休怪此身无定力,只因四面有强风”。每个人都只知道墙头草随着风倒来倒去,可有谁思考过,为什么墙头草会这样随着风倒呢?作为墙头草,风吹来,他有选择的余地吗?忽而南北,忽而西东,晃晃摇摇不停,没有终极。似乎身无定力,却是身不由己。因此,诗人在此用“休怪”二字,是为墙头草开脱,也写出了墙头草的不平与无可奈何。不是四面有强风,墙头草还会倒来倒去吗?读到此,不由让人想到“强势力”,以及生活中无数的墙头草一样的人,遇到这样的强风,也许很多人只能象墙头草一样,忽而南北,忽而西东,左右逢源,随风倒了。现实就是这样,很让人无奈。清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已道过之意与词,力禁不得袭用。”观疏桐飞絮这首《墙头草》,除得咏物诗之法外,尤其可贵的就去熟意,出新,读来让人欣喜不已。笔者读此诗,也曾和过一首:
《和疏桐飞絮墙头草》:
徘徊不定往西东,似爱逍遥总向风。
莫道身轻容易倒,深根永在厚墙中。
此诗主要抓住墙头草根深深扎在墙中,因此才敢来回倒来立意。
          从疏桐飞絮发了第一首《墙头草》,在论坛上,看到了不少吟咏墙头草的诗,虽立意各不相同,却多有优秀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抓住事物的一个点切入,就能以此立意,写出一首好诗。唯有好的立意,才会有好的作品产生。可见在写作中,立意的重要性。
         说到立意,我们不得不提“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意和境的结合体。“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关于诗词的意境,古人著作中叙述颇多,如,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在此就不多说了。
         下面,来谈谈咏物诗的立意。诗词的立意,说简单点,就是确立主题,如何去写。在诗词创作中,立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首诗的好坏,和立意有直接的关系,甚至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可见立意的重要性。汤显祖在《答吕姜山书》中说:“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为主也。”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有云:“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 宋王禹偁《赠别鲍秀才序》云:“命题立意,殆非常人。”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可见作诗,意在笔先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好的立意,就相当于一栋房子有了空架,文字无非砖瓦而已。有了好的立意,成败完全在于文字功夫。这相当于房子空架有了,没有好的砖瓦匠也是不行的,只有好的工匠,才能把整栋房子修得更加漂亮。当然,立意好的作品,文字上哪怕稍拙,也不影响大局。宋刘贡甫《中山诗话》云:“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就是这个道理。
        咏物诗,在内容上,常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在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那么,咏物诗怎么去立意呢?我觉得是善于抓典型,抓特殊,抓点,只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一个方面,即可立意。只要理足,可讽可刺,可歌可颂,可以以物拟人,也可以托物言己。
         如疏桐飞絮的另一首《墙头草》:
居高仰首好迎风,下有墙基上有空。
莫笑此身摇摆惯,玲珑八面显神功。
在此诗中,她就是抓住“居高迎风,左右逢源”这一典型立意。首句“居高仰首好迎风”,好,在此为喜好的意思,用得很精妙。也因为居高的缘故,才好迎风,居高是前提,没有居高,想迎风也是困难的;也因为居高,才仰首,此仰,也有深层含义。承句“下有墙基上有空”,下有墙基,底层,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才有居高的可能,而此草,却似乎不知墙基的主要性,因此才有起句的仰首,可见傲慢;上有空,空,云空,天空,指最高层,更高层。高层踏下来,最先吃亏的,可能也是墙头草。转句“莫笑此身摇摆惯”,别人都在笑墙头草摇摆,却忽略了墙头草摇摆是因居高的事实,因为左右逢迎,使墙头草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了自己的位置,因此才有“莫笑”二字出来。最后诗人以“玲珑八面显神功”收束,玲珑八面,显尽功夫,也是事实。但这样的显,却忽略了墙基的踏。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墙基一塌,墙头草的命运是可以想像的。全诗细腻的笔法,奇特的想像,讽而不刺,不刺更辛辣,是一首十分漂亮的咏物佳作。
         笔者读疏桐飞絮以居高立意的这首墙头草,也曾和过一首:
《再和疏桐飞絮墙头草》
身居高位易随风,只叹常人想不通。
敢摆全因根渗透,乾坤尽在此当中。
此诗立意和疏桐飞絮的立意基本是相同的,也是以“身居高位”这一典型立意。墙头草敢摆,完全是因为根深深地扎入墙中,没有根深深的扎入墙中,是没有那胆量去摆的,可能风一吹,就倒下了。可见墙头草根扎入墙中的重要性。
       物虽为一,情各有别,只有吃透所咏之“物”,才能提炼出可咏之处。如岳河《三咏墙头草(新韵)》:
幼小飘零随遇生,墙高岂怕易招风。
柔躯迎雨翩然舞,命运无凭需抗争。
身世难能由己定,何曾怨恨此中生?
虽遭风雨多潦倒,却把炎凉看更清。
人多欺弱媚豪强,沃土能生谁上墙?
摇摆只因根底浅,尽遭讥笑叹炎凉。
第一首,诗人以“命运”立意,幼小飘零,随遇而生,生在墙头,不怕招风,看似潇洒,实是宽解。命运如此,命运难违,与其叹息,不如迎风而上,抗争到底。第二首,诗人抓住墙头在墙头的高,更容易看清世态的炎凉立意。身世难能由自己去决定,既然种子飘落在墙头,在墙头生根,又何必去怨恨呢?只有心坦然,才会快乐。屡遭风雨,潦倒不堪,却把世态的炎凉看清楚了。这是一种莫大的收获,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悟透。第三首,诗人抓住能生沃土不上墙,反遭世人讥笑来立意,道出了墙头草的多少不平,不甘。人都喜欢欺弱怕强,不能生在沃土,只能生在墙头,墙头虽高,营养却少,导致了根底浅,只能摇摆,不能象沃土中的大树那么淡定。却遭到世人的讥笑、嘲讽。全诗拟人手法用得十分灵活生动。诗人抓住了三个典型,一成三首,各有千秋。可见在咏物诗中,意在笔先的重要,也可见“抓住一点,就能入诗”的不假。鲁迅先生曾说:“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又如,西窗对雨《也咏墙头草》:
本穿顽石谋生路,却附高墙傍热门。
依旧艰难丝缕里,更忧叶落不归根!
此诗抓住墙头草落叶很难归根(落在墙头)这一典型立意,拟写象墙头草一样的人,生在墙头谋生路,看似风光,实则艰难。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落叶归根,因此才有了结句的“忧”字出现。
          在论坛中,读到很多吟咏墙头草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各有可取之处,的确让人欣喜。咏物之诗,难出托物寓意之樊笼。但立意须从深远的情志出发,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选一不二,只抓一点就足够了;也须注意“尽体物之妙”,也就是说咏物要不即不离,似花非花,离合得当。要写得像所咏之物,不能离于物,可彼可此,言外蕴旨,使咏物与抒怀水乳交融,妙合无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关于立意,李笠翁在《闲情寄语》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后汉书》作者范晔在《狱中与甥侄以自序》中所说:“做诗文重在内容,不仅仅在辞藻上下功夫,'常谓情志所托,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作文立意的重视。咏物诗的立意,以物为主,言理需足,出新为最。
       另外,咏物诗能不能犯题呢?回答是肯定的。曾有学生就这样问过我,说有人说,咏物诗需要不见所咏之物才行,要不就犯题了,说犯题是咏物诗之大忌。这种认为,是一种十分偏激的观点。我曾在《孤狼诗话》中这样写到:“有人言,咏物之诗,不见所咏之物方妙。此语不尽准确。然却有人以此为至论。并以此判别咏物诗之优劣。实为误也。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不见物,处处为物,甚妙。是为好诗。然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见物,亦妙不可言。诗之优劣,全以境取,和诗中有无所咏之物毫无干系。诗中不见所咏之物,不过为诗之一技巧耳。”
       “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一千个诗人,可能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眼光,一千种不同的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物,必然得到不同的启发,只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给诗歌立意,立意好了再下笔,必然事半功倍。通过墙头草的若干立意,如何给咏物诗立意,我们应该能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