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德有哪些的民风民俗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16
建德“九姓渔民”婚礼历史探源    建德“九姓渔民”水上婚礼是浙江民俗风情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而且还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现已开发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并已推向市场,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本文就建德“九姓渔民”水上婚礼的历史渊源作一探讨。    别具一格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    建德曾为1200多年的州府所在地,在严州府治梅城的南缘,美丽的新安江、富春江和兰江在此汇流,“千车辚辚,百帆隐隐,据钱江之上游,为瓯歙之逵道。”昔日,就在这地处“三江口”的梅城南门外码头上,不时可以看到一大群熙熙攘攘的男女老少。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翘首等待着水上人家的“九姓渔民”婚礼。循着这群人的目光,只见码头边停泊着一只披红挂彩的箬蓬船,船头上缀着一个大红喜字,高高的桅杆上飘着一面旗帜,挂着一盏灯笼,旗帜和灯笼上都标有船主人的姓氏;船头上的一群人,穿着新衣,喜气洋洋而又忙忙碌碌。这便是马上就要举行婚礼的新郎方的接亲船,俗称男船。此时,江心响起锣鼓声,一条与男船相似装扮的彩船徐徐驶来,只是旗帜、灯笼上的姓氏与男船不同。这是新娘方的送亲船,俗称女船。霎时间,男船鞭炮齐鸣,鼓乐声起,缓缓调转船头,向女船迎去,两船在江中相遇后,双双驶回预定地点,相距三尺而停泊。此时,主婚的“利市人”宣布:“过喜(抛新娘)开始”!女船上伴娘即将穿红戴花的新娘扶出,交给站在船舷边的两位亲人(叔伯或兄弟);同一时刻,男船上两位新郎的亲人也在船头上摆好马步。随之,锣鼓鞭炮声嗄然而止,女船的两位亲人便一手托住新娘的背部,一手托住新娘的臀部,高高举起新娘向男船抛去,人们一片惊叫声,新娘被新郎的两位亲人稳稳地接住。随后,新郎、新娘在铺着袋子的船头上并排站立,在“利市人”的引导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公婆),夫妻对拜。锣鼓鞭炮声又倾刻大作,男船、女船上的人同时向岸上的观礼人群撒柏籽、花生、红枣和糖果,以示对观众热忱的感谢。稍后新娘被扶入船舱,新郎则从遮阳避雨的船蓬上小心翼翼地爬过去,从船后入舱与新娘相会。此时,男船与女船之间搭起了相互连接的跳板,双方亲友往来道喜。当夜幕降临时,这对新人即下到一只小船上,劈开水波去到一个幽静的去处,欢度他们的新婚之夜,翌日早晨返回大船。     “九姓渔民”的来历     “九姓渔民”又称“九姓渔户”,其九姓为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关于他们的来历,在当地流传较广的有三种说法。一说他们的祖先是陈友谅的部属,明初抗师,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把他们贬为渔户,不准其上岸居住,不准与岸上居民通婚,不准读书应试,不准穿鞋上岸,还要应召服役。范宗《越谚》云:“相传陈友谅部曲共九姓,明太祖锢元,不齿诸民,故其子孙无寸土,惟船于家,男作船户,女多流娼……”《南浦秋录》又说:“又有所谓江山船者,其户皆隶于建德,亦曰建德船,世言陈友谅既败于鄱阳湖,其党九人,逃之睦、杭间,操舟为业,其裔乃流落为妓,今九姓自为族类”。梅城耆宿倪孜耕先生曾在船民中收集到一首渔歌:“老子严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败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风”。可见他们自己也承认是陈友谅部属的后代。第二种传说是陈友谅兵败鄱阳湖后,其溃散兵丁,多数散落在湖区定居,其中部分骨干携带眷属东逃,翻山越岭,沿赣东北的“茶叶之路”,即九江——景德镇——浮梁县——祁县之古驿道,再往北经黟县、休宁至屯溪,来到新安江边。这些多数为渔民出身的逃难者,见到清澈的江水,遂为之所吸引,便顺江而下,在渔货最丰的严州“三江口”定居下来。后来官府查明了这些人的来历,上报朝廷,朱元璋恐其反明,即下旨将他们逐入渔舟,贬为贱民,所禁则与第一种传说相同。第三种传说,则谓他们为宋亡国大夫遗族,因爱严陵山水,带着眷属避世而来。他们不肯舍舟就陆,犹是学着伯夷叔齐薇蕨首阳的故事,以明不践元土。因之专以捕鱼度日,两桨一舟,自成眷属,不与当地居民通婚。然因他们原来都是世家后裔,平日娇生惯养,所以除了浅吟低唱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擅长了,日久天长,谋生乏术,只好靠着歌喉,卖唱度日。故俗称“九姓渔户”,亦曰“交白船”,谓其只能艳歌一曲,清谈娓娓,助人兴味而已。康熙皇帝南巡到严州,曾吟过这样两首诗:“岸芳春色晓,松影夕阳微,寥寥深烟里,渔舟夜不归”;“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江边住,舟轻不畏风”。年长日久,度日维艰,便由卖唱变为卖身。    此外还有一种传说,见于1934年6月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周天放、叶浅予先生所著的《富春江游览志》,其所载为:“相传当元主宰割华夏,此九姓助虐压迫汉人,为明太祖所罚,使其世代操此贱业,常泊严子滩头,故名严州九姓渔船。”此种传说,我国已故著名文艺评论家、戏剧史专家戴不凡先生在研究、记述建德地方戏剧的发展时曾有述及。另外,周天放、叶浅予先生所著的《富春江游览志》所载之九姓为孙、陈、叶、许、钱、项、卢、赵、朱,九姓中有四个姓和前述的不同。今特列此存疑,以备来者研究。    曾在清代任过严州知府的戴槃在其所著的《严郡九姓渔船考?裁严郡九姓渔课并令改贱为良碑记》中写道:“严郡建德县之渔课,始自明洪武年间,九姓则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相传陈友谅明初抗师,子孙九族家属贬入舟居,使其身为贱业,几无异于校坊之设也。由明至今数百年来,渔课照完,舟中所居之妇女,名为眷属,实则官妓。近数十年来,船只名为‘江山’,各县购买妇女作眷属,以此营生。船以奉官为名,官吏既征钱粮,即有不能禁止之势。渔课虽征银无多,而胥役之在外浮收需索,曾不知加增几位?今欲禁‘江山’船之妇女,则必裁建德县之渔课,余乃为之请于督宪,将九姓渔户课钞,永远裁革,于国课无损,于人心有益,并准九姓改贱为良”。戴槃在清同治五年(1866)立“裁严郡九姓渔课并令改贱为良碑”于梅城南门外的码头上,距今已有157年。从碑记的内容可知,建德“九姓渔民”的姓氏为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其“贱民”的身份始自明洪武年间,“改良”于清同治五年,其先祖为明初抗师的陈友谅部属及其子孙家属。因此,笔者认为前述的第一、二种传说是较为可信的。建德旅游局曾有人经过考察,发现今江西鄱阳湖渔区许多渔民的姓氏与建德九姓渔民相同,其习俗也有惊人的相似,似可认为两地渔民有着共同的祖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