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辑要(二)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糖尿病经验

  关幼波,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关老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症范畴,消渴症大多由于过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体阴虚,热由内生,肾精被耗,日久气阴两伤,肾气不固,收摄无权,以致多饮而烦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阴精外泄。所以在治疗上应当注意调补阴血精气,从肾论治为本,生津清热止烦渴为标,并根据上、中、下消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侧重。随证加减用药,方可收到良效。关老据多年临床拟有一方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关氏糖尿病方组成:黄芪、白芍各30克,仙灵脾15克,乌梅、葛根、甘草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黄芪益气,白芍养血敛阴而益津液,枟药性论枠说:白芍,强五脏,补肾气,即关老用白芍的根据,而且必与甘草相伍,是由于与白芍、乌梅、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达到机体阴液自生的目的。枟药品化义枠中所说:白芍药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生津敛阴止喝;葛根生津除烦热而止渴,且能鼓舞胃气上行,一散一收,使津液输布而不耗散,热得清而阳气得升。加仙灵脾补命门益精气,使黄芪得命门之火助而补气力著。

  加减:肺热甚者,可选加生石膏、石斛、花粉、麦冬、沙参等;夜尿频数者,选加川断、破故纸、五味子等;气血虚者,选加党参、黄精、当归、熟地、白术、山药等。

  病案举例:刘某,男,63岁。患者述自感口渴,饮水增多,排尿频,尿量增多,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大便正常。诊之,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滑。辨证属肾阴虚型消渴。治法:补肾育

  阴,清胃生津。处方:白芍、石斛各30克,黄芪、沙参各15克,五味子、生地、当归各12克,甘草、仙灵脾,葛根、花粉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以上方为主,偶有加减,连服130剂后,空腹血糖稳定,尿糖(-),临床症状好转,自我感觉良好。
全国名老中医魏长春治慢性胃炎经验

  魏长春,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行医近7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了脾胃、肝胆疾病。魏老认为,慢性胃炎多以阴虚证候为主,魏老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五花芍药汤

  治疗阴虚性胃炎,多获良效。

  五药芍药汤组成: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朴花各6克,芍药15克,甘草5克。

  功效:养阴清热,和胃生津。

  主治:阴虚性胃炎。临床主要症状为:脘腹灼热或隐痛,嘈杂,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苔薄黄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或细弱,甚则食难下咽,干呕呃逆。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前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0天停药2天,再服2~3个疗程。

  本方所用药物以花类药为主,质地轻,气味薄,芳香理气,化湿和中,其性不燥;用以开胃生津,清热凉血,和中缓急,达养阴清热,和胃生津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有明显的

  镇痛作用,配甘草协同抑制胃平滑肌运动能起到止痛、抗炎、防胃溃疡发作的作用。

  加减:如合并溃疡加白芨、海螵蛸各10克,以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如大便秘结加火麻仁9克。

  病案举例:张某,男,45岁。胃脘痛疼反复发作3年,伴食欲不振,口干咽燥,大便燥结,舌红少津。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轻度溃疡。魏老用五药芍药汤加减治之,处方:佛手花、扁豆花、梅花、玳玳花、厚朴花各6克,芍药15克,白芨、海螵蛸各10克,甘草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前半小时温服。服药10天后,诸症好转,服药1疗程后,诸症消失,遂续服1疗程,巩固疗效。

全国名老中医张赞臣治鼻窦炎经验

  张赞臣,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喉科专家,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对眼、耳、鼻、喉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老认为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慢性者多见虚实夹杂之症,但治总以清泄为主,运用通窍、排脓、化湿、疏风、清热、止痛等法,佐以扶证之品,因久病易伤正,常需通调兼施。张老自拟辛前甘桔汤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辛前甘桔汤组成:辛夷花、防风各6克,前胡、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桔梗4.5克,生甘草3克。功效:疏风清热,通窍排脓。主治:鼻窦炎,症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伴听力减退等。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方中辛夷花入肺经,善散风宣肺而通窍,配以防风加强祛风之力;前胡辛苦微寒,降气化痰开泄通窍,配桔梗,一开一降,祛痰排脓,辛开苦泄;薏苡仁甘淡渗湿,有清肺排脓健脾之

  功,又能生津润燥;合花粉可加强消肿排脓作用而不伤正;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全方药性平和,通调兼施,宜于慢性病者服之。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9克,与原方防风相配,即成“前胡玉屏风汤”,使之补而不滞;鼻塞重者加细辛3克,藿香6克;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母各9克;分泌物黄稠加瓜蒌仁、冬瓜仁各6克;粘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各9克;粘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各6克。兼有头痛者,据头痛部位不同分经用药,如前额痛者加白芷、藁本,颞部痛加白芍、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痛加蔓荆子,眼眶痛加决明子。

  此外,还可同时配合外治法,张老家传的“鼻渊散”,适用于鼻渊常流黄浊涕,腥臭难闻者。鼻渊散组成:辛夷花30克,薄荷叶6克,飞滑石、硼砂(风化)各9克,大梅片0.9克。共研细末,过筛后用,吹鼻内每日2~3次。方中辛夷花、薄荷叶辛通鼻窍,滑石渗湿收涩,硼砂化浊祛腐,合用之有清热化湿,通利鼻窍的作用。
 
 
 
全国名老中医彭澍治慢性痢疾经验

  彭澍,全国名老中医,擅治内科、儿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彭老认为,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证。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

  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型辨诒,而进入慢性期则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原因,或因外感时邪,或因饮食所伤,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多因未彻底治疗,或因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

  彭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健脾固肠汤治疗本病,多获良效。健脾固肠汤组成:党参、炒白术、秦皮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

  功能: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主治:用于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腹胀腹泻,肢倦神疲等。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各10克;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胃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各8克,五味子6克;年老体弱,气虚久泻不止,加诃子9克;因气郁作痛,症见胸胁痞满,加枳壳、白芍、防风各6克。

  病案举例:李某,男。38岁。自3年前患痢疾未彻底治疗,迁延至今。近日因过食荤腥而见腹痛下泻,便黄稀溏,少有粘液,无里急后重,食欲减退,神疲,舌苔黄,脉弱。辨证系属泻痢日久,导致脾胃受损,气虚不运,兼有湿热。治宜益气运脾,清热利湿。方用健脾固肠汤,去乌梅,加陈皮、厚朴、佩兰各6克,服2剂后,诸证好转,续服原方1月后,泻、痛已愈,食欲、精神正常。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黄褐斑经验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主任医师,入选“共和国名医大典”。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生,或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所致。这也是患者单纯外用药疗效不佳的原因。本病多发于妊娠期的妇女,或中年男性,亦因肝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而起者,故又称“肝斑”,属于中医学“面尘”范畴。张老将本病分五型论治如下:

  1.肝郁内热型:患者面皮肤褐色,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月经不调,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治则:疏肝清热。处方:丹皮、赤芍、茯苓、栀子、柴胡各10克,当归9克,白花蛇舌草、益母草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2.肾气不足型:患者皮肤色深褐,状如蝶形而色晦暗无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治则:补肾养阴。处方: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女贞子各10克,旱莲草、淮山各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3.气滞血瘀型:患者由肝病引起,症见皮肤灰褐发青,兼有肝区胀痛,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治则:理气养血,活血化瘀。处方:桃仁、蒺藜、红花、川芎各9克,白芍、生地、地龙、白菊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4.脾虚湿热型:皮肤黄褐,胃脘闷胀,大便烂,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健脾清热。处方:赤小豆、苡仁各30克,半夏、苍术、茵陈、车前子各10克,白花蛇舌草12克,陈皮5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5.阴虚内热型:患者皮肤黄褐,色淡边界模糊,兼有低热、神疲、头昏、月经不调,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处方:生地20克,元参15克,麦冬、知母、地骨皮、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张鉴铭治慢性腰腿痛经验

  张鉴铭,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专于治疗骨伤疾病,精于腰腿痛及陈旧性损伤等治疗。张老认为,慢性腰腿痛多虚实夹杂,但以虚证为主。腰为肾之府,肾多虚而常不足。腰痛时久,久痛则虚,虚则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则腰无力,故治当助阳补虚。张老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拟有一外用方———强腰散,治疗属中医辨证为寒痹型、劳损型的慢性腰腿痛,多获良效。

  强腰散组成:川乌、肉桂、干姜、樟脑各30克,白芷、南星、赤芍各20克。

  功能:温散寒邪,行滞通络,活血镇痛。

  主治:慢性腰腿痛(寒痹型、劳损型)。

  用法:将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量为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推于纱布上,趁热敷贴于痛处,隔日一换。

  本方以川乌、肉桂、干姜为主,有温散寒邪、助阳补虚之功;辅以白芷、南星行滞通阻,助之以赤芍活血散;加上樟脑有兴奋镇痛之力,使药物更加发挥其渗透作用。趁热敷上,倍感

  舒畅。综观全方,有助阳、补虚、通滞、镇痛、活血之功,故收效颇佳。

  病案举例:吴某,女,50岁。患腰痛多年,入冬加重,屡治无效,疼痛加剧,卧床两个多月。到张老处就诊时左下肢不能触地,需人搀扶。西医诊断为“增生性脊椎炎伴左侧坐骨神经痛”。查:腰、臀、腿部有多处灸痕,臀肌弛张,萎软无力,腿肌萎缩,膝呈蜷屈状不能伸直,伸则剧痛,面色青白,畏冷着重衣,脉沉迟。中医辨证属寒痹型腰腿痛。以强腰散外敷,5次后痛稍减,10次后痛大减,可自己步行就诊。经二个多月治疗,基本痊愈。
 
 
 
全国名老中医祝谌予治糖尿病经验

  祝谌予,全国名老中医,中医教育家,教授。祝老曾潜心研究糖尿病的中医疗法,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经中医辨证可分为5个类型,即:1.气阴两虚型;2.阴虚火旺型;3.阴阳两虚型;4.气虚血瘀型;5.燥热入血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并率先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糖尿病,取得很好的疗效。祝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降糖方”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降糖方组成:生黄芪、生地、元参、丹参各30克,苍术、葛根各15克。功能:益气养阴活血。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暗、脉沉细等症状。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温服。

  本方的6味药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均为降糖药物。生黄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紧腠理与生地滋阴、固肾精的作用,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转为阴性。苍术虽燥,但配伍元参之润,可制其短而用其长。药理研究证明,苍术和元参都有延长降血糖时间的作用,故苍术配元参能降低血糖。在临床中,不少糖尿病人同时患有血管病变。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多有增高。如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舌质暗,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血瘀征象。实践表明,加用葛根、丹参两味药通脉活血,疗效增强。

  加减: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乌梅10克;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人参可用党参10克代替,知母10克,生石膏重用30~60克);血糖较高而有明显饥饿感者,加玉竹10~15克,熟地30克;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白术各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皮肤瘙痒者,加白蒺藜10克,地肤子、白藓皮各15克;下身瘙痒者,加黄柏、知母各10克,苦参15~20克;失眠者,加首乌、女贞子、白蒺藜各10克;心悸者,加菖蒲、远志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20克,芡实10克;自觉燥热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30克、狗脊15~30克。

全国名老中医周次清治高血压经验

  周次清,全国名老中医,中医教授,擅长内科疾病的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颇有造诣,临床经验丰富。周老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不外肝的气血失

  和,脾的升降失司,肾的阴阳失调。就一般情况而言,高血压病初期大多始于肝,进而影响脾,最后归结于肾,形成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本病之头痛、眩晕、心悸、脉弦等阳亢的实证为标象,而阴血亏虚为本质。治疗高血压病不能单纯用降压药,而应调节重要器官的气血,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血压才能稳定于正常范围。周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八味降压汤”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八味降压汤组成:首乌、白芍各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钩藤各30克,黄柏6克。

  功能: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病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用法:先将药物用适量的水浸泡1小时左右,煎两次,首煎10~15分钟,以保留药物的易挥发成分;二煎(文火)30~50分钟。煎好后将两次药液混合,总量约250~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用(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

  本方用首乌、白芍、杜仲养阴血,川芎、当归行血滞;阴血的滋润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用黄芪益气配阳以助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黄柏、钩藤之用意在

  于此。全方合伍,使肾有所滋,脑有所养,肝有所平,从而达到肝养风熄,血压得降的目的。

  加减: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栀子9克;便溏苔腻、手足肿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连、肉桂各5克。
 
 
 
河南名中医崔玉衡治哮喘经验

  支气管哮喘,是老年多发病、常见病,常在冬季遇寒加重或发作。对本病的治疗,河南名中医崔玉衡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善于吸取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自拟平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显效。组成:炙麻黄6~9克,地龙、当归、炒杏仁各12克,蝉衣6克,蜈蚣1~2条,细辛5克,桑白皮、石苇、徐长卿各20克,生甘草6克。

  功效:理肺平喘,解痉脱敏。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持续期,寒热不甚明显者。

  用法:发作时,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发作后,上方剂量加大2~5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加减:若证型偏热者,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叶。其他如全虫、土元、穿山甲等虫类药,均有解痉通气、化瘀开闭之效,临证当酌情选用。

  崔老认为,麻黄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熄风通络,其性属阴,一阴一阳,具有解痉脱敏作用,地龙去麻黄之辛燥,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活血解毒,蝉衣散风热,宣肺定痉,二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细辛温开气道之闭,二药寒热并用,相得益彰;石苇镇咳去痰,平喘利水。对当归的选用,崔老认为哮喘反复发作,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络瘀血,当归活血,能达血运而助气行。并以枟本草经枠载其治“咳逆上气”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当归有活血脱敏作用为根据。蜈蚣咸湿有毒,具有熄风解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功效,崔老用之以缓解支气管痉挛,使哮喘缓解,并协当归活血通络,改善肺气及气管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从而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减少痰液分泌而达到治喘平哮之目的。

全国名老中医姚寓晨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姚寓晨,全国名老中医,曾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妇科,对各种妇科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年期综合征,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姚老认为是妇女在49岁前后,因肾气衰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姚老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自拟益肾菟地汤治疗此病,收效颇佳。

  益肾菟地汤组成:菟丝子、生地、熟地、仙灵脾、炒黄柏、知母、巴戟天、丹参各12克,白芍10克。功效:益气补肾,调理阴阳。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方系培益肾气,调理阴阳的方剂,方中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生地、熟地、知母、黄柏滋阴补肾,白芍敛阴和营,丹参活血养心。临床应用应据患者病情加减。

  加减:如肝肾阴虚偏于肝旺阳亢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女贞子、菊花、枸杞子各12克,旱莲草、钩藤各15克,生牡蛎、紫草各30克,能滋阴潜阳,镇肝熄风。如脾肾阳虚偏于气不行水者,去知母、黄柏,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泽泻、白术、茯苓各12克,肉桂6克,能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如心阳偏盛,心阴日耗,心肾失交,出现精神失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者,去仙灵脾、巴戟天,加炙甘草、大枣各10克,熟枣仁、麦冬各12克,龙齿15克,菖蒲6克,小麦、紫草各30克,能养心滋肾,镇惊润脏。

  病案举例:姚老曾治一例顽固性失眼头痛,甚则出现阵发性啼哭为主要症状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患者50岁,病情反复半年多,经多方医治效果不佳。查其脉尚正常,方用:菟丝子、熟枣仁、麦冬、生地、熟地、炒黄柏、知母、丹参各12克,白芍10克,炙甘草、大枣各10克,龙齿15克,菖蒲6克,小麦、紫草各30克。服药后患者症状改善,后经详辨认为其痰瘀互结为病,在原方加用莪术、菖蒲、海藻、山楂各10克,竟收奇效,患者服药15天后诸症较前好转,继服一月后患者症状消失。

全国名老中医姚奇蔚治“萎胃”经验

  姚奇蔚,全国名老中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会副会长。姚老曾对萎缩性胃炎进行研究,治疗该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姚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的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用。胃气宜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雍滞之品,皆非所宜。组方力求清润不腻;补而不滞;才能达到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姚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养阴建中汤治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益气建中汤治胃阳不足型萎缩性胃炎疗效颇佳,现分述如下:

  养阴建中汤组成:沙参、石斛、焦山楂、山药各30克,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白芍、浙贝母各10克。功能:养阴建中。主治:胃痛胃胀、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无力,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用冷水将药浸泡10分钟后煮沸,煮沸后改用微火

  再煮15分钟,滤取药液分3次分温服。

  本方白芍、桑寄生以柔肝平肝;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

  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从肾、肝论治收效颇佳。

  病案例举:王某,男,50岁。患者自述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部疼痛。后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前来就诊。症见胃脘隐痛,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无力。属胃阴不足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姚老用养阴建中汤加减治之,每日一剂,18剂后胃痛大减,纳食增加。继服原方加黄芪15克,18剂后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益气建中汤组成:白芍10克,黄芪5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黄精20克,大枣3枚,桂枝、甘草各3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暧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持淡,苔薄白,脉迟或绶,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放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用大火煮沸,沸后用小火再煮15分钟,滤取药液分早、中、晚3次温服,饭后服。每日1剂。

  病案举例:伍某,女,40岁。患者近4年来经常自觉胃脘部胀痛,遇寒加重前来就诊。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痛胃胀,喜暧喜按,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持淡,苔薄白,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无力,脉迟或缓。四诊合参属中阳不振、胃阳不足型之“萎胃”。治以益气温中。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各10克,黄芪5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黄精20克,大枣3枚,桂枝、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剂后诸症减轻。本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


全国名老中医李振华治胃炎经验

  李振华,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分会副会长等职。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临床擅治疑难杂病,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疗效颇著。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

  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饮,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李老认为脾胃阴虚证,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

  沙参养胃汤组成:白芍、辽沙参各20克,麦冬、石斛、山楂各15克,知母、花粉各12克,丹皮、乌梅肉、鸡内金、陈皮各10克,生甘草3克。用法:小火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兼气滞者,加郁金、枳壳各10克,川楝子12克,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脾;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本品为阴虚胃病而设。药证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膈,消导而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肺气肿经验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多为慢支的早期并发症。本病属中医“喘证”范畴。现分型论治如下:

  1.风寒外感:患者咳喘并作,痰白而稀,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散寒宣肺,化痰平喘。处方:杏仁、半夏各10克,细辛3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2.痰浊壅肺:患者气喘咳嗽,痰多粘稠,咳而不爽,胸闷痛,苔白腻,脉滑。

  治则:祛痰平喘。处方:陈皮5克,半夏、茯苓各12克,甘草6克,杏仁、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川朴9克。水煎分3次服。

  3.肺喘:患者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咽喉不利,面红口干,舌质淡红,脉细软而弱。

  治则:益气养阴定喘。处方:人参9克,五味子4克,沙参12克,麦冬、紫苑、黄芪、桑白皮各10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4.肾喘:患者喘咳日久,动则喘甚,形疲神惫,汗出面青,肢冷腰酸,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补肾纳气。处方:泽泻、熟附子各9克,肉桂(另焗水)3克,熟地12克,人参、山萸肉、丹皮、故纸、茯苓各10克,五味子4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小儿遗尿经验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儿童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地排尿于床上,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据统计,本病约占学龄儿童的10%左右。其病因,多属于虚,以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司二便,多由于下焦虚寒,或病后体虚不能收摄,病机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

  1.肾阳不足:患者小便清长,滴沥不断,面色苍白,恶寒肢冷,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肾阳。处方:肉桂3克,熟附子、仙灵脾、益智仁、菟丝子各9克,枸杞子、淮山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脾气虚:患者尿意频急,面色无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小腹坠胀,大便溏烂,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补脾益气。处方:黄芪、煅龙骨各20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升麻、炙甘草各5克,桑蛸6克,五味子3克。水煎分3次服。

  3.肝经郁热:患者小便频数,滴沥淋涩,色黄赤,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治则:泻肝清热。处方:车前子、生地、黄芩各10克,木通、山栀子各9克,山萸肉、龙胆草、柴胡、当归各6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4.瘀阻下焦:患者小便滴沥不畅,小腹胀满隐痛可触及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舌苔薄、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处方:枳壳、当归各9克,赤芍、蒲黄、五灵脂各10克,桃仁、川芎、红花、柴胡各6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刘绍勋治流感经验

  刘绍勋,全国名老中医,沈阳市中医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沈阳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刘老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各种内科病及疑难病症。刘老曾自拟“解毒清热饮”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疗效颇佳。刘老认为本病多呈流行性,常以突发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痛,全身症状明显为特点,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因本病为时行病毒侵入人体所致,治当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采取解表达邪的方法。在本病流行期间,应当注意预防。预防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或大青叶)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解毒清热饮组成:银花、连翘、菊花各30克,桑叶、芦根、生石膏、滑石粉各20克,薄荷、黄芩、蝉退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然后放入其他药一起煎(不宜久煎);温服,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本方是刘老据多年临床经验在银花散、桑菊饮、六一散、白虎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有良效。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柴胡以汗解表,清解外邪;蝉脱疏风清热,定惊解痉;桑叶宣肺络,清泄风热;菊花明目疏风,清降肺火;甘草、芦根清上焦风热,兼养胃阴;生石膏清阳明之热,而无伤津之弊;滑石利窍,清热解肌,有发汗作用;黄芩清气分之热。诸药共用,使病邪一从汗解一从便解,从而使邪退病除。

  加减:如兼见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红20克,痰多者加川贝10克,海浮石20克。
 
 
 
全国名老中医干祖望治慢性咽炎经验

  干祖望,全国名老中医,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为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干老认为,慢性咽炎属中医“虚火喉痹”,而真正属肾阴虚者约占30%左右。多数的患者由脾胃虚弱引起,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同时具有“升清降浊”的特点。咽粘膜属肌肉的一部分,而“喉需液养,咽赖津濡”,若脾气健旺则生津有源,运化精微正常,则散精上承,咽喉得以濡润。一旦脾胃虚弱,生化乏源,精微不能上承,则出现口干、咽燥微痛、咽喉有异物感等,所以治当以健脾益气为主。干老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了一治慢性咽炎的基本方。

  基本方:太子参、茯苓、陈皮各10克,白术、桔梗各6克,甘草、升麻各3克,淮山12克。功效:补脾益气、升阳。主治:慢性咽炎,属脾胃虚弱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1)心火亢盛者,症见心烦,咽粘膜轻度充血呈艳红色,舌尖红或有朱点,加竹叶、茅根、灯心草、生地;(2)脾虚湿盛者,症见大便溏稀,舌苔白腻明显,加藿香、佩兰、神曲;(3)脾虚痰盛者,症见体胖、痰多而粘,咽后壁附白色透明样点痰,频频清咳,加浙贝、苏子;(4)兼肺阴虚者,症见五心烦热、口干欲饮明显,舌红少苔而少津,加熟地、沙参、百合;(5)伴气郁者,症见胸闷胁胀,嗳气善太息,咽喉异物感明显,加苏梗、佛手、枳壳;(6)伴见瘀滞者,见脉涩,舌紫或有瘀点,咽后壁暗红,加当归尾、泽兰叶、桃仁、红花;(7)伴气虚而卫弱者,卫外功能差,自汗怕风,易感冒,加黄芪、防风。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痢疾经验

  关幼波,全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会长。关老认为,治疗急性痢疾当清热利湿,解毒导滞为主,以通为用,适当佐以调和气血之品,所谓“气调则后重自除,血和则脓血自愈”。而慢性痢疾,不论“因虚而病”或“因病而虚”,多为湿热不净、中阳不足、食滞不化,只要不是正气太虚,均应先行清解导滞通下。关老治疗此病,在枟伤寒论枠白头翁汤的基础上自拟了一治痢疾基本方,用时随症加减,收效颇佳。

  处方:白头翁、大黄炭、秦皮、黄芩、生地炭、当归、香附、丹皮、焦槟榔、阿胶珠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功效:清热利湿,导滞通下。主治:急、慢性痢疾。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秦皮清热涩肠止泻;大黄炭荡涤肠胃积滞且可止血;黄芩、茅根清热利湿;生地炭、丹皮、阿胶珠、白芍、当归为血分药,凉血止血,养血和血,兼以止血;木香、香附、焦槟榔为气分药。行气醒脾,消食导滞。加减:热势较盛者加蒲公英、马齿苋、赤芍以解毒和营;湿重,纳呆、苔白腻加藿香、苡米以健脾利湿。

  病案举例:林某,男,29岁。主诉腹泻伴里急后重3年。3年来,腹泻反复以作,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带粘液,诊为慢性痢疾。症见舌苔白腻,脉沉弦,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

  湿热蕴结,治则清热导滞、缓调脾胃。处方:白头翁、大黄炭、秦皮、黄芩、生地炭、香附、丹皮各10克,白芍15克,白茅根30克,木香6克,败酱草、银花炭各8克,甘草3克。三剂后腹痛已止,下坠感消失。上方去大黄炭、木香,生地炭加白术10克,七剂后,诸症皆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甲亢经验

  张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张老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高代谢症群,神经和血管兴奋性增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等为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的“瘿病”、“怔忡”病范畴。分型辨治如下:

  肝经实火型:颈前中度肿大,质软,光滑,心烦易怒,恶热自汗,面部红赤,口苦而干,眼球突出、手指震颤,耳鸣,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处方:龙胆草5克,栀子、黄芩、当归、柴胡、生地、麦冬、白芍、夏枯草、元参、地骨皮各10克,生牡蛎30克。水煎分3次服。

  (2)气郁痰结型:颈前正中肿胀,质软不痛,眼球突出,胸胁胀闷,性情急躁,心悸失眠,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消瘿。处方:当归9克,丹皮、栀子,柴胡、茯苓、白术、浙贝、白芍、香附、郁金各10克,元参12克,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3)心肝阴虚型:颈前肿块,质软光滑,手抖不止、心悸怔忡、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血,补心柔肝。处方:当归9克,生地、熟枣仁、天冬、麦冬、白蒺藜、元参、党参、丹参、茯苓、白芍、柏子仁各10克,远志3克,黄精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4)心肾阴虚型:颈前肿大,目突手颤,口干目涩、心悸怔忡,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阳痿、性欲减退,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精,补心益肾。处方:龟胶、白芍、首乌、熟地、山药、山萸肉、牛膝、阿胶、菟丝子各10克,黄连3克,黄精12克,鹿角胶、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许公岩治口腔溃疡经验

  许公岩,全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医六十多年。对咳、痰、喘病潜心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辨治经验,自成一家,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心、脑血管病、面神经麻痹、慢性口腔溃疡等内科常见病的诊治均有较深造诣。

  许老自拟胡连汤,用于治疗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口腔溃疡。症见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胡连汤组成:胡黄连、生甘草各12克,当归10克。

  治法:除湿化浊。

  本方系许老长期临床实践而得出。主要取胡黄连苦寒,走血分,解毒消肿之力,又取其燥湿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运用: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蒲公英15

  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将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即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病案举例:赵某,男,33岁。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沉滑;辨证属于寒湿伤牌,积湿滞肠之证。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

  处方:苍术、胡黄连、生甘草、当归各10克。

  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不再作,至今未复发。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青光眼经验

  本病以眼内压增高为主症的病变,眼压升高可引起眼内组织的损伤,导致视力与视野功能减退,临床上称为青光眼,晚期可出现视神经乳头凹陷性萎缩,而导致失明,即为绝对性青光眼。本病与中医的“五风内障”相似,中医认为其原因有肝经实热、肝郁气逆,阴虚火旺所致。现分型论治如下:

  一、肝经实热:急性期,头痛晕眩,呕恶,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则:平肝泻火。处方:羚羊角1克,大黄、犀角各3克,元参、桔梗、茺蔚子、车前子、黄芩各10克,知母、决明子各9克,防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二、肝郁气逆:患者头痛,头胀口苦,舌质较红,苔薄黄,脉弦。多见于慢性或单纯性青光眼。

  治则:疏肝解郁,养肝。处方:当归、蔓荆子、白术各9克,丹皮、白芍、茯苓、香附各10克,柴胡、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三、阴虚火旺:患者头痛眩晕,耳鸣咽干,虚烦,舌质红,脉虚弱。多见于慢性或单纯性青光眼。

  治则:滋阴降火。处方:知母、黄柏、淮山、山萸肉、丹皮、

  泽泻、茯苓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逆行射精经验

  逆行射精是指男子在性交射精时,精液不从尿道外口射出,而向后流入膀胱之中的病证,所以在男性病中不容忽视。其病因,多因酒色无度,或手术损伤,痰湿阻滞,湿热下注,侵

  扰精室,迫精外溢,或房事过度,损伤精关,或多食淫药,逼动相火则精室不固,均可导致败精所致。

  1.湿热下注:患者痰瘀阻滞,性交射精时尿道无精液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黄色或黄白相兼的糊状精液,兼见小腹胀痛,会阴灼热,舌质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利湿,祛瘀化痰。处方:丹皮、龙胆草、山栀子各9克,公英、银花、浙贝、赤芍各10克,牛膝12克,甘草6克。水煎分3次服。

  2.心肾阴虚:患者相火偏亢,性交时射精,从尿道射出,性交后,第一次尿液中,混有白色或赤白色相兼的糊状粘液兼见口干咽燥,耳鸣、腰酸、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则:滋养心肾,清泄相火。处方:熟枣仁、知母、黄柏、天冬、麦冬、枸杞子、茯苓各10克,莲心3克,五味子5克,生地、茅根各12克,竹叶9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施汉章治习惯性便秘经验

  施汉章,全国名老中医,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肝肠专业委员会理事;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老认为,便秘一症,临床多见,其病因多,病机错综复杂。便秘中医可分为风秘、冷秘、气秘、热秘、虚秘的不同。治疗当辨证求因才能收到疗效。而习惯性便秘多因脾阳不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传导失常,于是久停肠内而形成此病。脾为阴土,宜健宜升,胃为阳土,宜通宜降。故治宜建脾和胃。施老自拟了一治便秘方———施氏通便方。

  施氏通便方组成:白术20~50克,火麻仁、杏仁、决明子各10克,番泻叶3克。功效:健脾、润肠、通便。主治:习惯性便秘。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本方最妙之处在于重用白术,据施老经验体会,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得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小剂量白术健脾止泻,大剂量白术可治脾阳不足之便秘。习惯性便秘,久秘必伤气,故重用白术健脾益气、滋润津液;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杏仁开肺润肠,决明子、火麻仁通腑润肠,加入小量番泻叶通下。以推动糟粕向下运行。如此则脾气振奋,津液输布正常,健运通下,则便秘自愈。

  病案举例:患者,女,43岁。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年,常5天左右排一次便,且非服泻药不可,粪便多呈球状。每伴有腹胀、头晕、乏力、纳少。查:症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辨证属脾虚健运失常,治以健脾润肠通便。

  处方:白术40克,火麻仁、杏仁、决明子各10克,番泻叶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七剂后,腹胀明显好转,矢气较多,大便第周2~3次,头晕减轻,较前有力,饮食增加,继用原方再服七剂。精神转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基本痊愈。再继用原方三剂以加巩固。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颈淋巴结核经验

  颈淋巴结核,由结核杆菌入侵人体后的续发病变,以少年及青年患都居多。本病好发于颈部两侧及腋下,结块不痛不痒,皮色不变,中度坚硬,推之活动,化脓极慢,化脓时皮肤微红,按之柔软,但仍不痛,溃后渗液米泔样伴棉絮状物,收口十分缓慢。本病属于中医“瘰疬”范畴,俗称“疬子颈”。

  一、病因病机:本病由先天肺肾阴亏,后天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结于颈项,正气虚弱,痨虫入络所致。

  二、辨证施治:

  1.肝郁痰凝型:患者颈项结核一侧或二侧结核肿块大小如豆核,3~5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活动,不热不痛,并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数。

  治则:疏肝养血,解郁化痰。处方:柴胡、当归、昆布、海藻、半夏各9克,夏枯草12克,陈皮6克。水煎分3次服。

  2.肺肾阴亏型:患者颈淋巴结核破溃,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四周皮肤紫暗,伴有骨蒸潮热、口干咽痛,咳嗽盗汗,虚烦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滋肾补肺。处方:党参、茯苓、生地各9克,山药、山萸肉、沙参、麦冬各10克,生牡蛎30克。水煎分3次服。

  3.气血两亏型:患者病灶破溃后,脓水清稀,溃口形成空壳,溃口肉色不鲜,全身伴有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则:益气化脓。处方:香附、白芍、浙贝、茯苓各10克,白术、当归各9克,熟地12克,川芎、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

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治头痛经验

  李寿山,全国名老中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老曾自拟“通络头风汤”治疗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的偏正头痛,收效颇佳。

  通络头风汤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功效: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舌质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前发作。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的偏正头痛顽症。

  用法:①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煮好后两煎混匀,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1~2剂,早中晚分3次服。

  ②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③患感冒时不宜服此药。本方药少量大力专,对寒瘀头痛有效,因方中药物多辛香燥烈,故阴虚血亏者不宜便用。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菊花、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剌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当归用量大于川芎;头后部痛加羌活;头前部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病案举例:张某,男,48岁。患头痛10多年,经常发作,发则头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常因过劳、受冷或情绪郁怒诱发。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近因用脑过度,天气转冷而发,前额及眼眶胀痛,继则头顶及前额颞侧剧痛难忍,如锥如剌如裂,怕冷怕风,频频呕吐,口苦,脉弦紧,舌质暗,舌下络脉淡紫粗长而怒张,舌苔白滑,头维、印堂及百会穴有压痛,血压及体温正常。脉证合参,证属血瘀夹寒之头风证。治以通络化瘀,兼祛风寒,用通络头风汤加味:川芎30克,当归、白芷各15克,细辛6克,藁本10克,蜈蚣3条(研末冲服)。用法:水煎昼夜服2剂,6小时1次。服药2剂,诸症好转。原方减量,每日1剂,5日后,诸症消失,舌脉均转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