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心病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死率较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病的基本诱因。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一)辨证论治  

1.寒痰瘀血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咳嗽气喘,遇寒加剧,胸痛憋气,面青唇紫,恶寒散热。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川芎、炮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0g,炙麻黄8g,桂枝、干姜各5g,细辛6g.咳嗽加剧时,加款冬花、苏子、枇杷叶各129;痰黏甚者,加桔梗、川贝母各12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瘀血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咳嗽气短,痰黄而黏或有血丝,胸胁胀满,身热口渴,目赤唇紫,甚则出现皮肤瘀斑,大便干燥。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2)处方 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黄芩、丹参、赤芍、桑白皮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g,芦根、冬瓜仁各20g.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天竺黄各10g,鲜竹沥水lOOml;出血者,加牛角、紫珠草各30g,丹皮、侧柏叶各1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痰浊壅肺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舌苔白腻,脉滑。

    (2)处方 半夏、陈皮、苏子、苍术、厚朴各12g,茯苓15g,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甘草6g.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见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者,加麻黄、细辛各6g,防风12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痰热蕴结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咳嗽气粗,胸膈烦闷不安,发热,痰黄而黏稠,难咳出,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处方 桑白皮15g,川贝母、白芥子、苏子各10g,黄芩、法半夏、莱菔子、金荞麦、鱼腥草、平地木各12g,一枝黄花690若见大便干结不通,小便黄赤者,加生大黄6g,火麻仁10g,山栀子、泽泻各12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阳虚水泛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浮肿,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尿少,腹胀,食欲缺乏。舌淡白,苔白腻,脉沉虚或结代。

    (2)处方 茯苓、黄芪各30g,桂枝、栀子各12g,白术、大腹皮、猪苓、泽泻各15g,制附子10g,车前草209,生姜、炙甘草各690若水肿甚者,加沉香、牵牛子各6g,万年青根10g,汉防己39,椒目12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痰瘀乘心型(急性发作期)

    (1)主症  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意识不清或昏睡不醒,躁动不安,或谵语秽语。唇绀面暗,唇舌青紫或紫暗,苔黑,脉滑数。

    (2)处方 法半夏、化橘红、制南星、枳实、郁金、桃仁、黄芩各12g,茯苓、石菖蒲、红花各15g,竹茹6g,鲜竹沥水lOOml.兼有肝风内动者,加钩藤I5g,僵蚕10g,羚羊角、全蝎各6g,同时送服安官牛黄丸l粒,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若有阳气暴脱者,宜回阳救逆,加人参、制附片各10g,五味子、麦冬各12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肺肾两虚型(缓解期)

    (l)主症 呼吸浅促,声低气怯,咳吐白色泡沫状痰,腰酸肢冷,

夜尿多。舌淡,脉沉细或结代。

    (2)处方 人参、仙灵脾、巴戟天各10g,麦冬、五味子各12g,熟地、紫石英、钟乳石各25g,蛤蚧1对。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脾肾两虚型(缓解期)

    (1)主症 食少痰多,短气息促,纳后脘痞,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2)处方 桂枝、制附片、菟丝子各10g,茯苓、党参、磁石各30g,白术12g,熟地25g,山药、山萸肉各15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9.心阳亏虚型(缓解期)

    (l)主症  喘咳心悸,咳痰清稀,面浮肢肿,小便量少。舌质淡

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处方 制附片、生姜、炙甘草各10g,桂枝、赤芍、大腹皮、汉防己各12g,白术15g,猪苓、茯苓各30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气阴两虚型(缓解期)

    (1)主症  咳嗽痰少,痰难咳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偶可咳血,气短气喘,口干唇暗红。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弦滑。

    (2)处方 西洋参、葶苈子、地龙、川贝各1 0g,麦冬、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各12g,红花6g,三七5g。阴虚甚者,加生地黄259,玄参15g,知母12g;咳血者,加仙鹤草、紫珠草各30g,阿胶I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表虚不固型(缓解期)

    (1)主症  咳喘无力,动则气短,语音低怯,神疲少气,自汗怕冷,面色白。舌质淡,脉虚弱。

    (2)处方 黄芪40g,白术、茯苓各I5g,防风、桔梗各12g,荆芥、前胡各10g,党参30g,炙甘草6g.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张琪诊治经验

    (1)活血化瘀,贯穿始终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展成为右心衰竭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本病起病于肺,日久影响心脏,由于久病气虚而无力推动血脉运行,加以痰湿内阻,血脉不利,除咳喘外,兼见短气、心悸、胸闷、小便少、浮肿、颊赤、口唇发绀、舌质紫暗、脉沉涩等一系列症状。其病理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以气滞、血瘀、水饮、痰浊为标。张老在临床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治疗,两方相伍,标本同治,临证时再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随症加入清热化痰之品,大多可获良效。

  .(2)适当益气,升中有降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张老发现,肺心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累及于脾,子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虚及肾,导致气喘日益加重,吸入困难,呼吸短促难续等一系列气虚为主的表现。这时有的医生认为气虚为主要矛盾所在,而大剂量应用益气升提之品,如人参、黄芪之类。张老认为,肺心病出现气机不利,不宜大量应用人参、黄芪。由于肺心病是气虚与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交互为患而引起的本虚标实证,因此,大剂量应用显非所宜。本病临床应用人参、黄芪之量不宜大,以15~25g为宜,而且必须注意与益母草、葶苈子、桃仁、猪苓、泽泻等活血化瘀及利水通淋药配伍。人参、黄芪与这些药物配伍,升中有降,不至于造成气滞、痰浊、水饮阻滞加重。同时,还应加用桔梗、枳壳、杏仁以调畅气机,疏利肺气。

    (3)利水消肿,衷中参西  张老对于肺心病心衰的治疗,常用利水消肿药可以起到西药利尿剂的作用。张老认为,.葶苈子味辛性寒,为泻肺中气郁水饮、利湿平喘要药,葶苈子适用于中医辨证为浊唾痰涎壅遏气道之邪实气闭者,对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用,临床应用其治疗心衰的指征为咳喘、不得卧、浮肿明显,且没有明显的脾肺气虚表现者,尤其适用于反复应用地高辛中毒而不能再用者,一般用量为15g,最多可用至50g.五加皮味辛性寒,入肺肾经,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淤,其临床应用指征为咳喘、水肿明显,辨证以寒湿为主,没有明显阴虚及肺气虚表现者。汉防己味苦性寒,行水散流痰,主肺气嗽喘,其应用指征为辨证没有明显湿热而以阴虚为主者。附子、麻黄、桂枝都具有温阳强心作用,附子用于辨证以心阳虚衰,鼓动无力时,麻黄、桂枝用于心率低于每分钟80次时。对于阳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而引起水液泛滥为主者,可辨证加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

    (4)取决预后,重在通便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张老发现T法对于肺心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保持肺心病患者大便通畅对于其症状缓解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灵枢·本输》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如大肠之气闭塞不通,上逆可为咳嗽、气喘。如大肠之气机通畅则有利于肺的肃降。临床中患者大便排出通畅时,腹胀、胸闷、呼吸困难均有所减轻。张老喜用当归,除取其活血养血作用外,着重取其润下作用,一般用量为30g.此外,还喜加郁李仁、桃仁、杏仁,均有润肠通便作用,必要时也可以加大黄。2.周次清诊治经验

    (1)气逆喘咳,当分虚实外邪犯肺是肺心病复发的主要诱因,应出现表实证,但不少患者因久病体弱,虽有外邪侵袭,却既无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之表证,又无但热不寒、口渴汗出之里证,而表现为短气喘促、咳嗽痰多、突然加剧、神疲懒言、四肢困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此时若不细察,往往把外邪遏阻的实证,误认为肺肾不足的虚证,采用补肾纳气之法,造成“闭门留寇”之弊。周老认为,正盛邪实的实证,多见于素体较强壮之人,表现为寒热症状突然出现、咳喘气粗、痰多或黏稠或黄稠难咯。邪盛正虚者,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表现为咳喘气短,并在短时间内痰量突然增多。对这种邪盛正虚之气逆喘咳者,须采用祛邪为主或先祛邪后扶正的治法。

    如属风寒引动痰饮,证见咳喘痰多、无汗畏寒、周身酸楚、舌淡苔白滑等,以喘促为主者,首选小青龙汤;咳逆明显者,用参苏饮。若外感风热、痰火内动,证见咳喘痰多、色黄质稠、汗出口干、身微热等,以喘为重者,宜用五虎二陈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半夏、茯苓、陈皮、桑白皮)或外台神秘汤(麻黄、杏仁、厚朴、陈皮、苏子、柴胡);若以咳嗽为重者,宜选用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对于邪盛正虚、虚实夹杂证,切忌过早投以壅补之品。

    在方药的运用上,周老特别强调,药量不宜过大,服药时间不宜过长,处方忌大而杂。病情缓解后,可改用清补兼施法。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心烦、发热、体温升高,乃为正盛邪实,宜用大量清热泻火、宣肺化痰之品。

    (2)痰涎壅盛,须辨火盛与脾虚  咳痰量多是肺心病发作期的一个突出症状。周老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咳痰量多、色白易咯者为湿痰;色白清稀者为寒痰;痰多泡沫者为风痰;色黄质稠者为热痰。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痰多色白易略,并非湿痰或寒痰,乃是外邪壅闭,火气内发,痰因火动,热像尚未外露之象。其特点是:①痰量于短期内突然增多,以咯出为快;②咳嗽、喘促等症状突然加剧;③全身状况明显变坏(神疲乏力、烦躁不宁等);④小便色黄;⑤舌质偏红,脉滑数。治疗必须采用辛凉疏肺,泻火化痰法。若证属内外合邪,宜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若郁而化热、痰因火动者,首选清金汤(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桔梗、麦冬、贝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或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o待痰量明显减少,全身状况明显好转后,再酌情改用健脾益肺或补肾纳气法。

    湿痰的特点是:①多在肺心病的缓解期出现;②患者多形体肥胖,恣食肥甘厚味;③咳嗽痰多易咯,且多在夜晚临睡时及晨起体位变动时加剧;④全身疲乏无力,喜静卧;⑤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滑。治疗采用健脾燥湿法,方选二陈三子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寒痰在感寒一二日内发生,痰色白质稀量多易咯,并伴有风寒表证者,应采用温肺化痰法,方选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3)喘咳、心悸、水肿,有肺失宣肃与肾阳虚衰之别  阳虚水逆、上凌心肺与肺失宣肃、决渎失司都可表现为咳逆喘息不得卧、心悸不宁、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状。临证时,二者不可混淆。周老认为,肺心病发作期所出现的喘咳、心悸、水肿,多为肺气的宣发肃降

功能失司所致。其临床特点:①发病前必有外邪犯肺的病因,不论表证是否出现;②咳逆痰喘的症状先于心悸、水肿;③常伴有紫绀、满闷、呼吸困难等。治宜宣肺降逆,化痰利水法。若证属外感风邪、内停水湿,方用导水茯苓汤(紫苏、桑白皮、大腹皮、砂仁、木香、陈皮、槟榔、木瓜、白术、泽泻、茯苓、灯心草、麦冬);证属外感风热、水湿不降,方用越婢加术汤合越婢加半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决渎失司、水肿较甚,阻碍阳气运行时,必须急用利水行气法先治其标,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但在肺心病中使用利水法时必须注意:①利水药量不宜过大,以防伤阴耗气,必要时可佐以养阴益气之品;②慎用温阳利水法,以防伤阴燥痰;③实邪消除后,需采用阴阳双补、化生肾气之法,以扶正固本。

    肾阳虚衰导致的水气凌心犯肺之喘咳、心悸、水肿,在肺心病中虽不多见,但也间而有之。其辨证特点:①多发生在肺心病危重阶段或晚期;②发病前无明显外邪犯肺的表现;③心悸、水肿等证先于咳喘,即咳喘症状是在肺肾阳虚的基础上发生的;④常伴有面色青灰、汗出肢冷、呼吸气短等阳气欲脱的征象。治疗应益气温阳,健脾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待病情基本缓解后,改用金匮肾气丸或蛤蚧定喘丸以固肾纳气、平补肾气。

    (4)阳虚血瘀紫绀,忌单用活血化瘀法一般病人出现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等症时,治宜活血化瘀法,但对于肺心病患者则不能同之。周老认为,肺心病病人出现瘀血证候,多为肺气虚衰、无力运血所致,是一种因虚而致实的瘀血证。单用活血化瘀法不但不能减轻症状,反而可引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这种气虚血瘀证的特点:除上述所说的瘀血症状外,病人多伴有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治宜益气养血活血法,方选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合芎归散(川芎、当归)。阳虚血瘀者,则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伴见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等。治宜益气温阳,养血活血。方选六味回阳饮(人参、炙甘草、附子、炮姜、熟地、当归)合黄芪桃红汤。若见气阴双虚者,宜用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

    另外,部分肺心病患者,即使外邪已除,心阳得复,但瘀血征象也仅表现为减轻,而很难完全消失。此为病久及肾,血气失荣,肾之真脏色外露。可长期服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切忌活血化瘀,以防伤其本。  
3.王会仍诊治经验

    (1)重益气活血慢性肺心病在中医学属“肺胀”、“喘证”、“心悸”等范畴,与肺、心、脾、肾诸脏均有关系,其中与肺、心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肺主气”、“心主血”,而“气统血”、“气血相关”。肺朝百脉,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液,序贯全身,因此心肺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慢性肺系疾患迁延不愈,久则肺气不足,无力推动心之血脉,心血运行不畅而瘀阻,即由肺病累及于心,而致肺心同病。故肺心病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其主要症状为:长期的咳嗽、咯痰、气急、心悸、胸闷、紫绀、肢肿等,甚者出现神识昏蒙。

    遵循“气血相关”学说,同时针对肺心病“虚、瘀、痰、热”等病理特点,王老在临床上重视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肺心病。发作期在使用清肺、化痰、平喘药的同时,加入益气活血药物,既可顾护正气,更能祛邪;缓解期尤重益气活血,扶正固本,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减少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次数。在药物上,常用黄芪、党参补气;麦冬、沙参滋阴养心,兼能祛痰;丹参、广地龙活血化瘀。三者相伍,共奏益气养阴活血之效。气行则血行,阴运则血运,瘀化则脉道通畅,使气虚血瘀得以改善。

    (2)重宣肺化痰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因反复感受外邪,邪犯于肺,肺失肃降,而滋生痰浊。同时由于长期反复发作,脾、肾二脏亦受累。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蒸化,三者功能失常,均致聚湿生痰,而肺为贮痰之器,故痰邪伏留于肺。故痰或由内而生,或由外而生,贯穿慢性肺心病的始终。痰浊既是病理产物,更是致病因子,若不清除,将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宣肺化痰必须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急性发作期尤应加大清肺、化痰、止咳力度,尽快控制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痰与外邪胶恋不解,导致病情加重。

    在用药上,王老善用金银花、七叶一枝花、桔梗、鱼腥草、前胡、杏仁、羊乳、虎杖根、野养麦根、云雾草等。有喘息者,加用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广地龙、苏子、莱菔子等降气平喘之品。

    在运用宣肺化痰止咳的同时,王老非常注意保持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肺与大肠相表里”,不失时机地使用宣肺通降原则,尤其是腑实患者,可运用大黄等力专势猛之品,以挫其邪势,但须中病而止,勿攻太过。若患者年高体弱,可用杏仁、瓜蒌仁,既能化痰,又能润下。

    (3)重日常调理  由于慢性肺心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故王老十分重视患者的日常调理,如采用营养疗法、进行呼吸肌锻炼、调节情志、戒烟等。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急性发作时多有高代谢,易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会影响肺的结构与功能、肺的防御机制和呼吸肌功能,导致肺功能下降,能量需要增大。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心肺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慢性肺心病患者需要食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物以加强营养,这样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初诊患者,王老总是耐心地教病人掌握缩唇呼吸、胸肌呼吸和腹肌呼吸,并要求病人持之以恒进行锻炼,以减慢呼吸频率,增加肺泡通气,降低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这样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王老还劝慰病人要保持心情愉悦,指出精神紧张易耗损体力,导致恶性循环。吸烟能熏蒸清道,灼津成痰,诱发或加剧咳嗽、咳痰、气急诸症的发生。研究表明,吸烟能造成肺功能损害及动脉血氧分压的降低,继而导致慢性肺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故王老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每每力劝患者戒烟。

4.汪履秋诊治经验

    (1)五大症状五大症状是指闷、咳、喘、痰、悸,乃肺心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汪老认为,通过对这五大症状的观察,可了解病人病情轻重,辨别虚实寒热。闷越重,表明病人肺功能越差,预后欠佳;咳嗽剧烈却可能是病情较轻的表现,说明病人正气尚旺,能通过气逆作咳而逐邪外达;喘当辨虚实,实喘乃痰、气郁结所致,虚喘当分肺肾,操劳后少气不足以息者,为肺虚不能主气,静息时也有气短,活动后明显者,乃肾虚不能纳气之候;痰当分寒热,白痰多为寒,黄痰多为热,但痰白质黏则是热象,黄痰质稀亦可见寒象;悸,心悸之谓也,是肺病及心,心气、心阳衰弱,常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2)五大证型①痰浊壅肺证:症见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降气。药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如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见表寒里饮者,可予小青龙汤加减以散寒化饮。②痰热蕴结证:多为肺心病合并感染,症见咳嗽气粗,胸膈烦闷不安,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降逆止喘。药用泻白散或三子养亲汤加金养麦、鱼腥草等清热之品。③肺肾两虚证:症见呼吸浅促,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舌淡或红,脉沉细或有结代。治宜养肺阴,益肾气。药用生脉散合人参胡桃饮加减。④脾肾两虚证:症见食少痰多,短气息促,纳后脘痞,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健脾补肾。药用桂苓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加减。⑤心阳亏虚证:症见喘咳心悸,咳痰清稀,面浮肢肿,小便量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宜通阳化气。药用真武汤加减。

    以上五大证型以前三型最为多见,其中前两型为实证,后三型为虚证,但临床症情错综复杂,须掌握发作期每多虚中求实,缓解期每多实中求虚,虚实之间,交叉出现,贵在权衡。如痰浊壅肺,兼见易汗、短气乏力等肺脾气虚之象时,可酌加党参、黄芪、白术等补肺健脾之品,此乃实中求虚;如肺肾两虚,兼见咳嗽痰多、色黄或白、黏稠难咯等痰热之象时,可酌加金荞麦、鱼腥草等以清化痰热,此乃虚中求实。

    (3)四大危象①喘脱:症见喘咳甚剧,鼻煽气促,心慌动悸,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遏止或模糊不清。治宜扶正固脱。药用参附龙牡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②痰厥:症见面色青紫,胸闷如窒,喉有痰声,不能咯出,舌苔腻,脉沉滑。治宜开胸结,化痰浊。药用香附旋复花汤、半夏厚朴汤加减。③出血:症见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等。多为气不摄血,热盛动血。治宜益气摄血,凉血止血。药用归脾汤加地榆、槐花、丹皮、水牛角等。④昏迷:症见神志恍惚,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明动,抽搐,

咳逆喘促,咯痰不爽。多为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痰蒙心窍所致。治宜平肝化痰,熄风开窍。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另服至宝丹或紫雪丹。

5.周信有诊治经验

    (1)急性发作期,首当清热化痰,控制感染急性发作期临床一般多为痰热壅肺,多由感受外邪,痰湿化热导致痰热壅肺。即西医所谓“感染”期。痰湿化热是感染的重要标志,亦为肺心病急性发作之诱因,且感染可激发或加重心肺功能不全。因此,感染、肺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是此期的三大基本矛盾,其中尤以感染居首要。依急则治标的原则,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为主,乃为治疗之关键。若感染可控,心肺功能则随之恢复,而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便是排痰。

    排疾法:临证时,较大剂量应用千金苇茎汤,对痰液的排出大有益处;若痰多不易排出者,可用大剂量利肺、化痰平喘之品,如半夏、杏仁、桑白皮、紫菀、款冬花、前胡等,以利痰液通畅;若痰少而黏稠,咳出不易者,可酌加润燥化痰之品,如沙参、麦冬、知母等,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若喉中痰涎壅盛者,可用竹沥水20~30ml,每日2次,并猴枣散0.6g,每日2~3次,可收良效。

    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是控制感染的必用之法,依据病情选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大青叶、败酱草、黄芩等,均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合用抗生素,仍以青霉素、链霉素为首选。

    培补脾肾,活血通脉法:肺心病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即使在急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治本。使用培补脾肾之太子参、黄芪、五味子、淫羊藿等。又由于此期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血脉瘀滞,又当辅以活血通脉之当归、丹参、地龙、郁金、赤芍等o

    基本方: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前胡、川贝母、枇杷叶、瓜蒌仁、地龙、沙参、桃仁、芦根各9g,生石膏60g,鱼腥草、金银花、丹参、冬瓜仁各20g.

    (2)慢性缓解期,重在调补脾肾,培本补虚  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多表现出肺、脾、肾三脏的气虚,见咳喘,咳痰,气短无力,呼吸困难,动则尤甚,唇绀舌暗等。中医理论认为,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故素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而不喘’’之说。因此,此期属肺虚不降,肾虚不纳之虚喘。按缓则治本的原则,应重在培本补虚。

    重用益肺、健脾、温肾之法:临证时,一般多用党参、黄芪、补骨脂、五味子、淫羊藿等。必要时,党参可改用红参9g,或红参粉1.5g冲服,每日2次。若病势缠绵,上盛下虚,肺肾出纳失常者,可加补肾纳气之肉桂、沉香等,也可用蛤蚧、虫草等改善呼吸功能。具体用法是:蛤蚧粉4g冲服;或紫河车粉9g冲服;或用红参6g,蛤蚧1对(去头),虫草、五昧子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待症状缓解后,改用粉剂。

    辅助祛痰止咳、利气平喘、养心通脉之法:肺心病缓解期仍伴有标实之咳喘,故在使用补虚治本药物的同时,辅以桑白皮、半夏、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等,以祛痰止咳、利气平喘治其标。同时,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肺病及心,以致血运障碍,亦应辅以当归、丹参、地龙等养心通脉之品。始终坚持心肺、气血并重的治疗原则。

    基本方:黄芪、仙灵脾、丹参各20g,五味子、地龙各15g,党参、茯苓、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菀、款冬花、前胡、当归、炙甘草各9g。

    (3)后期阶段,当辨证施治,标本兼顾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为首要。本型多由于心肺功能衰竭,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所致。故而呈现出严重的血脉瘀滞证候。患者出现口唇紫绀,颜面皮肤青紫,尤以指端为甚,伴心悸、喘促、脉结代、舌紫暗,甚者胁下瘾瘕;或血瘀络损而咯血;或血瘀水停而面肿。此因虚致瘀之证,治宜标本兼顾,而以活血化瘀为主。处方用药时,常在培元补虚、益气统血药物基础上,复以大队活血化瘀之品。若血瘀水停,浮肿腹水者,可辅以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等利水消肿之品;若胁下癥瘕,肝脾肿大者,复加鳖甲、牡蛎以软坚消瘾。基本方:党参、黄芪、仙灵脾、丹参、虎杖各20g,茯苓、赤芍、郁金各15g,五味子、桂枝、当归、红花、莪术、半夏、杏仁、炙甘草各9g。

    水气凌心型,温阳利水、祛瘀消肿为重。本型是由于肺心病后期累及脾肾所致。其发病机理,一为阳虚不温,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而致喘急,咳逆不得平卧,心悸、面浮等;二为气虚不运,血脉瘀滞,“血不利则为水’’,使水泛肌肤,潴留体腔,而成面浮肢肿,尿少,腹水,胁下癥瘕诸症。治则重在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并辅以祛瘀利水和祛痰平喘之法。基本方:黄芪、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包煎)、泽兰、丹参、益母草、大腹皮各20g,炒白术、莪术各15g,鳖甲30g,制附片、桂枝、杏仁、葶苈子各9g,川椒3g.

    气虚阳脱型,益气敛阴、回阳固脱为急。肺心病的终末期,由于肺气虚耗,肾虚不纳,气虚阳脱,乃由喘致脱,病情危重,濒临死亡。患者见气短息促,呼吸微弱,时停时续,喉中痰声如斯,汗出肢冷,神志由烦躁转为淡漠,甚则昏迷不醒,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紫或舌红少津,少尿,脉微细欲绝。治当急投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以补肺纳肾,益气敛阴,回阳固脱。若烦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者,可将人参改为西洋参,去附子、干姜、肉桂;神志不清者,加丹参15g,炙远志、石菖蒲各9g;若呼吸气短乏力,加蛤蚧l对,或蛤蚧4g研末冲服;若烦躁足冷,真阳暴脱者,可另服黑锡丹3~4g,每日2次。基本方:红参、麦冬、五味子、干姜各9g,制附片15g,肉桂6g,黄芪、山茱萸各20g.

6.杨思进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杨教授根据中医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肺心病是一个漫长的逐渐衰弱的过程,通常经过:①久病肺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治之失当,反复发作,形成夙根,久则肺虚。②肺病及脾,肺脾两虚:子耗母气,肺病及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上干于肺,肺脾两虚而见咳、痰、喘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则肺脾皆虚。③肺脾及肾,阴阳两虚:肺心病系心肺阳气亏虚,久伤脾肾,脾失运生痰,肾不纳气为喘为肿。脾肾不运水,水气凌心,肺病既深,气不能推动血行,则血必瘀阻于心,故除证见喘咳外,尚有心悸、气短、紫绀、脉结代等血瘀表现。同时,由于五脏功能减退,血行无力,运化失健,故在肺心病整个病理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血脉瘀阻、痰湿内盛、痰瘀互结的情况。根据肺心病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咳痰、紫绀、肝大,颈静脉怒张等症可见,肺心病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

    由此可见,本病初期以咳喘咯痰为主,后期则咳喘、紫绀、心悸、水肿等症并见。杨教授归纳肺心病的临床症状有咳、喘、痰、悸、肿、绀等六大特点,肺肾两虚为肺心病的发病基础,痰饮为肺心病的基本病因,瘀血是肺心病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肺气壅滞为肺心病病机的关键。

    (2)辨证治疗肺心病的临床表现虽然较为复杂,杨教授指出,无论其表现如何复杂,传变如何迅速,只要灵活掌握中医辨证,依证立法,则能开出恰当处方。总的来说可以邪实、本虚为纲予以概括。邪实的辨证中有3个要点:一是辨寒热,是寒证或热证;二是辨痰喘,是痰证或喘证;三是辨血瘀、水停、痰蒙心窍,若还有其他病邪,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本虚的辨证中有两个要点:一是脏腑辨证,肺、脾、肾、心有哪些脏虚;二是阴阳辨证,是气、阳虚或兼有阴虚。这个辨证提纲既适用于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也适用于肺心病的缓解期。

    杨教授在多年的医疗过程中针对肺心病的发展演变规律采用泻肺平喘、扶正固本、益气活血为基本治法,其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肺心胶囊(人参、葶苈子、赤芍、厚朴、大枣、淫羊藿、瓜蒌、核桃仁等),是在《济生方》中人参胡桃汤及《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缓解期以肺肾气(阳)虚及本虚标实的主要病机特点精心加减化裁而成。

    肺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在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如果感染控制得好,则肺心病急性发作便能得到及早控制,否则就会变证丛生。这一阶段,病位在肺,病因多为风寒、风热、毒热及痰浊,病机多属痰浊阻塞、肺气失宣、邪热郁肺等,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如见咳嗽痰白,泡沫清稀,恶寒,周身酸楚,脉浮弦紧,舌苔薄白。多属内有寒饮,复又感寒。治宜宣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如见咳嗽喘促,痰黄黏稠,咳痰不爽,口干发热,便秘尿赤,口唇紫绀,舌质紫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多属痰热阻肺,感染较重。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必要时可配合使用抗生素。如见喘急胸闷,咳痰黄稠,有腥臭味,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多属毒热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涤痰平喘,方用五味消毒饮加涤痰、清痰药物。此时因感染较重,处理不当多有转化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危险,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除了控制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之外,控制心衰水肿也是十分必要的。杨教授认为,如果肺心病心衰水肿反复发作,而以下肢浮肿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口唇紫绀,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缓等。多属心肾阳虚,脾虚水泛。治宜温阳利水、益气健脾,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重症者可选用西药利尿剂、抗生素等,并应时刻注意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变化。如果肺部感染与心衰水肿同时存在,且患者出现口唇紫绀、指甲青紫等征象。则宜清肺利水与活血化瘀相结合,方用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加活血药,一般在2—3周左右病情会得到好转。

    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出现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的情况,杨教授指出,此时患者不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且酸碱失衡严重,若处理不当死亡率较高。一般来讲,如有神昏谵语,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汗出如油,口唇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等。多属痰浊阻肺,蒙蔽心窍。治宜清肺涤痰、醒脑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成药可服安宫牛黄丸,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如有神志模糊,呼吸急促,咳痰黄稠,口唇紫绀,发热汗出,目赤口干,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多属痰热蒙蔽,腑实内结。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方用承气汤或凉膈散加减,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由于这一阶段病情较重,杨教授强调应抓紧给药时机,对于西医的抗感染,吸氧,改善心肺功能,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应用呼吸机等,都应及时使用。

    针对肺心病急性期病情较重,反复发作出现休克或出血等危急征象者,杨教授认为,休克多从益气复脉、回阳救逆角度着手,可用参附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配合使用西药升压药。出血则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煎汤鼻饲,对于西医的止血、吸氧、抗感染及补充血容量等也可同时使用。对于肺心病的缓解期,肺肾气虚者治以补肺益肾纳气,脾肾两虚者治以健脾补肾化痰,对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者可予冬病夏治等法提高免疫力,上述固表调补肺肾的治疗方法都属扶正固本的用药思路,临床可随证选用。

7.蒙定水诊治经验

    (l)肺肾气虚外感型多见于肺心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胸部膨满,面色青黯,倦怠乏力,舌质黯淡,苔浊腻。治宜化痰降气,宣肺平喘。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呈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者,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半夏各9g,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各6g.若偏热,痰黄稠难咳者,选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各9g,石膏1 8g,甘草6g.

    (2)痰浊蒙窍型  多见于肺性脑病阶段。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唇甲发绀,神志恍惚,谵妄,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抽搐,舌质黯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治宜涤痰开窍熄风,佐以化瘀。用涤痰汤加减:茯苓、陈皮、半夏、竹茹、石菖蒲、丹参各15g,制天南星、枳实、远志、郁金各10g,红花6g,水蛭5g,甘草3g.

    (3)热瘀伤络型  多见于肺心病加重期。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喘息气短,心悸,胸腹胀闷,肢体水肿,甚者出现呕血、便血、皮肤黏膜出血,痰多色白,质黏难咯,舌质紫暗夹瘀,舌苔黄腻,口唇发绀,脉细数。治宜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生脉饮加减:人参(另炖)、麦冬、大黄炭、大蓟、小蓟各9g,三七、赤芍药、五味子各6g,生地15g.

    (4)心脾肾阳虚水泛型多见于肺心病中、晚期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心悸不宁,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或肢体浮肿,形寒肢冷,舌体胖,边有齿印,舌苔白,脉沉滑数。治宜温阳化饮利水。选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炮附子、桂枝、茯苓、白芍、生姜各9g,白术、甘草各6g。

    (5)元阳欲绝型  多见于肺心病严重心衰或合并休克者。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不能平卧,心悸烦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面色黧黑晦滞,浮肿下肢甚重,小便量少,舌质淡白,脉沉微欲绝或散乱无力。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减:附子15g,干姜、人参(另炖)、麦冬各9g,五味子、甘草各6g。

    (6)活血化瘀贯穿始终肺胀日久不愈,不仅损伤肺肾之气,而且势必导致瘀滞而成气血瘀滞之证。中医学认为,肺病多瘀,其因在于肺与血液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气,具有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肺是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之场所,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完成,主要赖于肺司呼吸及宣发肃降的功能。当各种原因导致肺的功能失常,均可使肺气不能推动血液循环,影响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而致血液瘀滞。故活血化瘀药物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使瘀滞得去,新血得生。

    (7)注重通腑,使肺得宣降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能宣降。肺胀病位以肺为主,故通腑对肺胀患者尤为重要。肺心病患者或因肺气不降,腑气不通;或因年老体弱,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或因肠道瘀血,肠缺氧麻痹;或因水肿,水汽凝

结,蓄而不行;或因过多使用利尿剂,伤津耗液等。常出现便秘。便秘又引起腹胀,腹内压增高,影响膈肌的活动,从而影响呼吸功能。便秘时常因用力排便增加氧耗,加重心衰。便秘还影响食欲,使体质减弱。因此,使肺心病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无论对治疗还是预防加重恶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肺心病患者合并便秘的治疗,不宜用硝黄之类攻伐,应该辨证施治。若为津枯肠燥便秘者,用增水行舟之法;若为气虚便秘者,用补中益气汤;若肾阳不足,蠕动无力所致者,则用金匮肾气丸合肉苁蓉、制首乌等;属肺气壅滞不降,腑气不通者,宜开郁通腑,用五磨饮子。

    (8)针对痰证水饮的治疗肺病日久,脾受损,脾失健运,停湿生痰,上渍于肺致肺失宣降而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宜清肺化痰,祛瘀平喘。方用麻杏龙石汤加味(麻黄、杏仁、地龙、生石膏、贝母、黄芩、赤芍、丹参)o若痰浊蒙蔽心窍,可出现嗜睡,神昏谵语,精神恍惚,甚则昏迷。肺性脑病的危重状态可选用涤痰汤加减口服或鼻饲以涤痰开窍。泄浊化痰利肺与保持气道通畅也是治疗关键环节,避免使用镇咳降逆的肃降收敛之品。蒙教授还善于应用茯苓与泽泻健脾利湿。

    (9)缓解期注重补益肺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心病久治不愈,肺肾俱虚,吸纳失常,阴阳不相接续,气逆而上冲。治宜用人参补肺汤酌加固肾纳气之品,以补肺益肾,纳气平喘。蒙教授擅用蛤蚧与紫河车以补肺纳气平喘。  
8.潘智敏诊治经验

    (1)辨证要点①痰由热生:肺心病因痰作咳,因痰致喘。肺心病感受外邪,以热邪为多见,即使初起遇风寒,其表邪不解,亦可郁而化热。故强调肺心病之痰多由热而生。②瘀与痰水:临床常见肺心病病人的面色、唇舌、爪甲呈青紫;实验室检测提示多有高凝状态。此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血流缓慢以致瘀血阻滞常可引起痰浊内停、水道不利。血瘀水停,水液涩渗脉外,泛溢肌表发为水肿。③本虚标实:肺心病是在肺之肃降、心之行血、肝之疏泄、脾之运化、肾之摄纳功能失调或低下的内因基础上形成的。本病患者多年及中衰,形赢气弱,本元皆虚。又有外邪、痰热、水饮、血瘀等夹杂,“脏腑之虚为病之本,夹杂兼证为病之标,本虚标实为肺心病常见之特征。”

    (2)分期辨治肺心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在急性感染期多属外感新邪诱发,郁而化热,热炽伤津所致。症状为咳喘,痰多黄稠,胸闷气短,面色青紫,舌下瘀筋明显,脉象滑数或细数等。可见肺心病在急性感染期是以痰热、瘀滞为主,偏于实证。然而,从临床上对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冬病夏治”,用益气健脾补肾法多获良效的现象来看,肺心病的缓解期则多以气虚、脾肾虚弱为主,偏于虚证。因为肺心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情演变过程中,常常是虚实互见,既有虚证表现,又有外邪、痰热、水饮、血瘀夹杂。这些夹杂兼证统称“标实’’。

    急性发作期多是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突出的矛盾为“痰”与“热”。由于痰热壅盛而致咳、喘或心悸、水肿等证均在原有程度上加重加剧。至于肺心病急性感染期病情的轻重与转化情况,则取决于病邪的性质、程度和病人的体质。从临床所见,肺心病感受外邪以热邪为常见,热邪有转化快的特点,每易热炽伤津,出现烦热渴饮、痰黄稠、舌红绛、苔黄燥糙、脉象弦数等。但肺心病急性期的这种标实现象,通过治疗可获得缓解。因其本质还是虚证,并有阴虚、阳虚之分。若素体阴虚者,感受热邪则迅速转化,旋即可出现痰热炽盛、伤津耗阴之象;而素体阳虚者,在外感之邪不解时,邪蕴郁滞,转化化热之势则相对较缓,逐渐出现痰质黏稠难以咯出,痰色白或黄,舌质仍为淡胖、舌苔腻,脉细弦等证。两种不同体质的患者,虽然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化热之趋势是一致的。

    肺心病缓解期是在感染基本控制的情况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咳痰或动则气急等症状,属邪未祛尽,正虚日甚阶段。此期的突出矛盾已由急性发作期的“痰与热”转化为“虚和瘀”o临床证候仍然有“咳”、“痰”、“喘”。但多已属“虚证”。虚有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之不同,然临床所见以阳虚、阴阳两虚为多。

    痰与瘀在慢性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中是个共性,仅程度不同而已。慢性肺心病由于肺功能差,几乎是长期缺氧。肺心病之“咳、痰、喘”与脏器之归属,一般均以“肺、脾、肾”来分。这是根据前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生痰之源”的理论而来,喘主肾不纳气,古人用补肾的药治疗肺心病,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特别是在缓解期。但从病因来说,“喘”主要是属肺气肿,肺功能减弱所致,肾不纳气是一个方面。

    (3)急性期常用方药①清热药:黄芩15~30g,七叶一枝花1 5g,虎杖、鱼腥草、野荞麦根、金银花各30g.②宣肺祛痰药:杏仁、桔梗、桑白皮、竹沥半夏各12g,木蝴蝶、川贝各9g,鲜竹沥30ml.③清热生津药:鲜芦根、鲜石斛各30g,天花粉15g(热炽而湿未尽化)。④养阴清热药:玄参、天冬、麦冬各15g,大生地30g,西洋参9g(湿从热化已伤津耗液)o⑤活血化瘀药:桃仁、王不留行、生蒲黄、赤芍各12g,川芎15~30g,炒蓬莪术、京三棱各1 5g,丹参30g,炒水蛭6g,郁金lOg.如痰热湿浊壅阻,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苔黄厚腻

或糙等,配用生大黄log,炒莱菔子15g,炒枳壳12g,枣儿槟榔30g;如尿少,下肢肿者,加葶苈子15g,车前草、猪苓、冬葵子各30g,或活血利水之泽兰、益母草、虎杖根、马鞭草等;如心阳虚衰(阴损及阳)

者,加别直参10g,附片15g,麦冬30g,西洋参9g.

    (4)缓解期常用方药①益气固卫药:系治本大法之一,方用玉屏风散、紫苏饮、苓桂术甘汤。②补肾纳气药:系治本大法之二,肾阳虚药用制巴戟天、淡苁蓉、鹿角胶各10g,紫河车9g,补骨脂、菟丝子、葫芦巴、淫羊藿、仙茅各12g,蛤蚧尾1对(研粉分2天吞);肾阴虚药用大生地30g,山茱萸、五味子各9g,制女贞子12g,龟板I5g;肺肾阴虚药用北沙参30g,冬虫夏草5g,天冬、麦冬、制首乌各15g.③宣肺祛痰药:杏仁、炙马兜铃、川贝各1 0g,竹沥半夏、桔梗、枇杷叶各12g,桑白皮I5g,生蛤壳、浮海石各30g.④温化蠲饮药:紫菀、白前、款冬花、炒白芥子、姜半夏、杏仁各10g,佛耳草、制百部、钟乳石、炒苏子各12g.⑤活血化瘀药:丹参30g,桃仁、三棱各10g,红花9g,川芎、蓬莪术、赤芍各12g,三七3g,降香69。若有热蕴者,加生大黄6~9g.

(三)内服效验方   

1.葶当汤

    (1)处方葶苈子30~90g,当归15~30g,云茯苓12~30g,杏仁12g,半夏12~15g,炙甘草10g.内有瘀热者,加鱼腥草、黄芩;气虚者,加人参(党参)、黄芪;阳虚者,加附片、冬虫夏草;痰中带血者,加白及、侧柏叶、三七;水肿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瘀甚者,加丹参;肺性脑病者,加服冠心苏合香丸;喘甚者,加白芍、苏子、蛤蚧;咳甚者,加百部;白黏痰者,加贝母、白芥子;黄黏痰者,加瓜蒌;大便干者,加白芍、川朴;胸憋胀痛者,加瓜蒌、薤白;心悸甚者,加服生脉散。本方有润肺降气,健脾祛痰,利水消肿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4次温服。根据病情,给予低流量间断输氧和输液,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及运用呼吸兴奋剂等治疗。  

2.肺心汤

    (1)处方苇茎、葶苈子、毛冬青、云苓、薏苡仁各309,桃仁、冬瓜仁、黄芩、紫菀各15g,杏仁、红花各6g,陈皮3g.肺肾气虚外感型,酌加麻黄6g或桂枝12g;心脾阳虚水泛型,加制附子、白术各12g;痰浊闭窍型,酌加菖蒲30g,鲜竹沥lOml;元阳欲绝型,酌加红参10g(另炖),制附子12g;热瘀伤络型,酌加水牛角(先煎)、生地各30g,丹皮12g.本方有化痰利湿,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纠衰汤

    (l)处方  黄芪、赤芍、云苓各30g,党参、当归、葶苈子(包煎)各15g,麦冬、桃仁、桔梗各10g,甘草6g.气虚外感偏寒型,加细辛、干姜、桂枝;偏热型,加桑白皮、银花、连翘、黄芩;阳虚水泛型,加制附子、肉桂、车前子;热瘀伤络型,加白及、地榆、三七粉。本方有益气养血,通络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痰浊蔽窍型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元阳欲脱型用生脉注射液40~60ml,均加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日1次。并常规西医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4.肺心饮

    (1)处方 万年青根5~lOg,丹参、车前子各10~ 15g.肺寒夹饮,胸阳不振者,合苓桂术甘汤;有风寒表证者,合小青龙汤;气喘痰多者,加白芥子、鹅管石;便秘少尿者,配用半疏丸;痰热壅肺者,合麻杏石甘汤;高热胸闷腹满者,合凉膈散,加浮海石、葶苈子;脾肾阳虚者,合真武汤,加党参20~30g,炙甘草5g;痰蒙神窍,心力衰竭者,合菖蒲郁金汤或导痰汤;昏迷偏热者,用安宫牛黄丸,偏寒者,用苏合香丸。本方有强心利尿,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运用六神丸,每次5~10粒,重症可用至15粒,每日3次。   

5.肺心平

    (1)处方 太子参、杏仁、益母草、莪术各15g,生黄芪15~30g,生白术、姜半夏、桃仁、泽兰各10g,葶苈子、橘红各6~10g,桔梗12g,水蛭6g(研末冲服)。风寒甚者,加苏子、炙麻黄;风热甚者,加桑白皮、黄芩、天竺黄、鱼腥草,去橘红;痰湿甚者,加苍术、川朴、薏苡仁等;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附子、肉桂;瘀血明显者,加川芎、丹参、红花;痰蒙清窍者,加胆星、竹沥、菖蒲,送服苏合香丸;肝风内动者,加僵蚕、白蒺藜、桑寄生,送服紫雪丹,或醒脑静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滴;阴阳欲脱者,加人参、麦冬、龙骨、牡蛎,去橘红、桃仁、泽兰、莪术,送服黑锡丹,或独参注射液6~16ml静注。本方有补气化痰,

祛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  
6.宣肺通降汤

    (1)处方 橘红、荆芥各9g,前胡、桑白皮各15g,瓜蒌仁、桔梗、炙杷叶、冬花、贝母各10g,葶苈子30g,沉香6g.发热或热象明显者,加银花、黄芩、知母;痰多黏稠,胸脘痞闷者,去荆芥、杷叶,加竹沥、茯苓、半夏、黄芩;腹胀满,尿少,浮肿者,去荆芥、杷叶、桔梗,加车前子、泽泻、大腹皮;喘甚,胁痛或有胸腔积液者,去杷叶、荆芥、瓜蒌仁、桔梗,加车前子、泽泻、全瓜蒌,桑白皮加至3090本方有宣肺通降,止嗽定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麻杏二三汤

    (1)处方 炙麻黄、杏仁、陈皮、清半夏、云茯苓、炒莱菔子、黄芩、漏芦各10g,生甘草、苏子各6g,生石膏45g(先煎),车前子1 5g(包煎)。喘憋不能平卧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吐痰黄稠、腥臭者,去陈皮、法夏,加芦根、苡米;吐痰色白,清稀量多者,去黄芩、漏芦,

加细辛,生姜;咳痰不利者,加冬瓜子、大贝母、全瓜蒌;心悸、气短乏力者,加太子参、红参;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陈皮、清半夏、车前子,加沙参、麦冬、女贞子;合并肺性脑病者,加菖蒲、广郁金。本方有清热化痰,降气定喘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口服。   

8.参赭镇气汤

    (1)处方 党参、生芡实、生山药各15g,生代赭石30g,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各18g,生白芍12g,苏子6g.肺肾气虚外感型偏寒者,加补骨脂、细辛、麻黄;偏热者,加黄芩、桑白皮、鱼腥草;心脾肾阳虚水泛者,加附片、桂枝、泽泻、车前子;痰浊蔽窍者,加片姜黄、胆南星、石菖蒲;元阳欲绝者,加人参、附片;热瘀伤络者,加丹皮、丹参、赤芍、水牛角。本方有滋阴补阳,涤痰祛瘀,下气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根据病情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9.参芪桃红汤

    (1)处方  黄芪、丹参各30g,川芎、当归各15g,桃仁、红花、降香各10g,炙甘草5g.若恶寒发热,痰稀量多,喘甚不能卧,脉浮者,加五味子、麻黄、桂枝、半夏;咳嗽痰多,恶心纳差,舌苔白腻者,加陈皮、茯苓、半夏;久咳少痰,心悸气短,舌红少苔者,加党参、麦冬;烦躁不安,夜不能寐者,加茯神、柏子仁、炙远志;痰涎壅盛,神志恍惚者,以胆南星、皂角刺适量磨粉,用上方冲服;水肿甚者,加大腹皮、防己、椒目;畏寒甚,无发热者,加制附片、肉桂。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强心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病情较重者加用西药抗感染、强心利尿及对症治疗。   

10.生脉六君汤

    (1)处方 党参30g,麦冬、茯苓各15g,五味子、甘草各6g,白术、陈皮、法夏各12g.痰浊壅肺型,加川贝、鱼腥草、瓜蒌皮、橘红;阳虚水泛型,加附子、肉桂、车前子、仙灵脾;心脉瘀阻型,加赤芍、当归、红花、丹参;痰浊蔽窍型,加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兼呕血便血者,酌加仙鹤草、地榆、云南白药;兼便秘者,加用番泻叶开水泡服;痰多难咯者,加用鲜竹沥口服。本方有扶正补虚,化湿祛痰,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用丹参注射液IO~30ml静脉滴注。偏阳虚者加用参附注射液20~60ml静脉滴注,偏阴虚者加用参麦注射液30~60ml静脉滴注,痰浊蔽窍者加用清开灵20~40ml静脉滴注。上述注射液,均需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稀释后分别应用,每日1次。另外西医方面,重点为抗感染、氧气疗法,以及支气管解痉剂、利尿强心剂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

11.益气强心汤

    (1)处方 黄芪、紫丹参各30g,党参、益母草各20g,肉桂10g,红花6g,泽兰、泽泻、葶苈子(包煎)、桑白皮各15g.咳甚痰多者,加苏子、杏仁、射干各10g;咳痰黄黏者,加黄芩10g,鱼腥草15g;水肿明显者,加猪苓、茯苓、车前子各1 5g,蟋蟀干5g;面唇紫绀瘀血者,加当归15g,地鳖虫lOg;气急喘甚者,黄芪加量至60g,加紫石英25g;畏寒怯冷者,加熟附片(先煎)、补骨脂各IOg;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各lOgc本方有益气强心,活血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文火煎取汁500ml,分2次服用。同时注意适当休息,进低盐饮食。   

12.加减扶阳汤

    (1)处方 党参15g,黄芪20g,茯苓15~30g,桂枝、炙甘草、制附片(另包先煎)各10g,白术10~15g,生姜6~lOg。汗出较多,心阳不振,卫气不固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g,易党参为西洋参10~20g;伴呼多吸少,肾不纳气者,易桂枝为肉桂69,加补骨脂1 0g;伴舌质紫暗有瘀斑者,加当归10g,赤芍12g,水蛭粉2g(冲服);伴咯吐黄痰或白黏痰,痰液黏稠难出,胸部腹满者,加黄芩、海浮石各15g,葶苈子30~50g.本方有益气养阴,温阳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温服,5~10天为1个疗程。   

13.泻白通络汤

    (1)处方 黄芪、蒲公英各20g,鱼腥草30g,地龙干、丹参各15g,赤芍12g,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杏仁各9g.痰黄而黏者,加银花15g,黄芩9g;痰白而多者,加苏子、白芥子各9g,莱菔子12g;兼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各9g,桂枝6g;下肢浮肿而尿少者,加茯苓、车前子各15g,白术9g;嗜睡或谵语者,加石菖蒲、远志各9g。本方有益气活血,清肺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配合氧疗、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

    14.桑葶利水汤

    (1)处方 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各20g,杏仁、桃仁、桂枝、白芍、白术、泽泻、甘草各15g.枳实10g,延胡索24g,茯苓25g,白茅根50g.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栀子;喘气重者,加射干、苏子、川朴;痰热兼阴虚肺燥者,去桂枝、茯苓,加玄参、麦冬、知母、生地;胸膈满闷,大便干者,去桂枝,加大黄。本方有清肺化痰,利水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肺性脑病者加服安宫牛黄丸,同时配合吸氧及西药对症治疗。

    15.活血通里汤

    (1)处方  大黄(后下)5~30g,枳壳、浙贝母(或杏仁)、川朴各12g,莪术IO~30g,地鳖虫IO~I5g,桔梗6~12g。邪热较甚者,加银花30g,黄连4g,黄芩、焦山栀、芒硝(冲服)各12g;热灼伤阴者,加鲜生地、麦冬、玄参、鲜石斛各30g,天花粉15g;痰浊壅盛者,加竹沥半夏、陈皮、茯苓、姜竹茹各12g,胆星99;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葶苈子各30g,川椒目3~6g;气虚者,加白参30g(或别直参9g),制附子15g,干姜6g.本方有活血化瘀,泻肺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6.益气化瘀汤

    (1)处方黄芪、赤芍各30g,太子参、川芎、怀山药各15g,丹参20g,红花、地龙各10g,甘草5g。气虚外感型,偏寒加炙麻黄、细辛、干姜,偏热加银花、公英、鱼腥草、黄芩;阳虚水泛者,浮肿甚加制附子、葶苈子、猪苓,咳喘甚,咳痰多加陈皮、川贝、法半夏、苏子;痰浊闭窍型,加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元阳欲绝型,急用参附汤(或独参汤);热瘀伤络型,加白及、地榆、三七粉。本方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抗感染,纠正心衰、呼衰及酸碱、电解质紊乱,吸氧。 20日为1个疗程。   

17.肺心保安汤

    (1)处方 黄芪、茯苓、葶苈子各20g,人参、制附子各I5g,益母草、丹参各30g,炒白术12g,水蛭10g,桂枝、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5枚。咳喘甚者,加杏仁、苏子、冬花;痰黄者,去桂枝、黄芪,附子减量,加鱼腥草、黄芩、瓜蒌、大贝;心悸甚者,加远志、枣仁、阿胶、朱砂;神志恍惚嗜睡者,加菖蒲、远志、郁金;下肢肿甚者,加木瓜、玉米须;食欲欠佳者,加生山药、鸡内金、紫苏;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黄连;舌光无苔者,加苇根、麦冬;瘀阻甚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本方有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   

18.黄石葶蒌汤

    (1)处方 麻黄、杏仁、黄芩、桃仁各12g,石膏、苇茎、地龙各20g,太子参15g,五味子、麦冬各10g,瓜蒌、丹参、葶苈子各309,甘草6g.有心功能不全者,去麻黄、黄芩,重用五味子,加附片、桂枝、白芍、生姜、茯苓、白术、车前子、泽泻等;有肺性脑病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或醒脑注射液静滴;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生地、赤芍、茜草、大小蓟、地榆炭等;出现休克者,重用五味子,加用人参、附子、山萸肉等,或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痰黄,发热明显者,可加用金银花、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等;有发热,恶风等表证者,加防风、荆芥、菊花、薄荷等;胸闷腹胀明显者,加大黄、大腹皮、薤白等;汗出较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等;气喘甚者,加白果、厚朴;抽搐者,加蜈蚣、全蝎。本方有清肺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阳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同时配合运用抗感染、持续低流量给氧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19.参附强心汤

    (1)处方 红参(另炖)、炮附子(先煎)、白术、泽泻、猪苓各10g,茯苓、薏苡仁各30g,白芍12g,干姜、红花各5g,丹参、益母草各15g.喘急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g,五味子5g;胸痛者,加赤芍、桃仁各lOg;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各log;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郁金各10g.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运用西医常规治疗,保特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积极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0.补阳还五汤

    (1)处方 黄芪309,当归、赤芍各15g,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10g.胸闷,咳吐黄稠痰者,加瓜蒌、川贝、黄芩;恶寒发热,痰稀白量多,喘甚者,加麻黄、细辛、半夏;恶心,食欲缺乏,痰盛者,加茯苓、陈皮;神志恍惚,痰涎壅盛者,加菖蒲、郁金、胆南星;畏寒,腰膝酸软,水肿甚者,加附子、肉桂、大腹皮;久咳少痰,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麦冬、炒枣仁等。本方有益气扶正,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配合西医常规治疗。  
21. 豁痰活血汤

    (1)处方 半夏、茯苓、杏仁、桃仁、赤芍各12g,丹参20g,陈皮6g.寒痰郁肺型,加麻黄、桂枝、苏子各9g,紫菀、款冬花各12g,细辛3g;痰热壅肺型,加炙麻黄、浙贝母各9g,桑白皮、鱼腥草各20g,黄芩、地骨皮各12g;阳虚水泛型,加熟附子、红参各9g,葶苈子、泽泻各20g,桑白皮30g;痰浊蒙窍型,加胆星、菖蒲、郁金各12g,远志6g,全瓜蒌30g,并服安宫牛黄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加白及、海螵蛸各30g,茜草15g。本方有豁痰利肺,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昏迷者用鼻饲方法给药。合并重度心力衰竭或休克者,给予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2次。感染严重者采用西药抗生素,强心剂及利尿药常规治疗。有哮喘者使用氨茶碱。有肺性脑病者使用呼吸兴奋剂,并持续低流量吸氧,根据病情予西药常规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2.当归四逆汤

    (1)处方 当归尾、桂枝、赤芍、太子参、桑白皮各10g,通草、细辛各3g,葶苈子30g,大枣6枚。伴脾肾阳虚,咳痰清稀,苔白腻,边有齿痕者,加茯苓、白术;伴阳虚水盛,见腹大胀满,肢体肿甚者,加附子、大腹皮;伴痰热壅盛,见咯黄痰量多者,加鱼腥草、半枝莲;瘀血重者,加泽兰、苏木;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本方有温阳益气,化瘀逐饮,利水定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每6天为1个疗程。   

23.加减防己汤

    (1)处方 生石膏(与薏苡仁15g共捣)30g,木防己、桂枝、葶苈子、莱菔子各10g,生晒参、生半夏各6g,茯苓12g.兼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热盛口干,痰黄黏稠者,去生晒参,加黄芩、鱼腥草、鲜竹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者,加苏子、白芥子、川朴;面浮足肿,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车前子、石韦;神疲倦怠气短者,加黄芪、五味子;唇青舌紫夹瘀者,加丹参、赤芍;面灰肢冷,心悸喘促脉沉者,加四逆汤;躁动不安,间作谵语者,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本方有通阳利水,清热益气,涤痰逐饮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严重者每日2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4.紫苈平喘汤

    (1)处方 紫河车(焙干研末,装胶囊服)、前胡、桃仁、当归各10g,海浮石30g,葶苈子、丹参各15g,瓜蒌10~30g,地龙20g.痰热壅肺,气虚血瘀者,加金银花、鱼腥草各30g,黄芩15g;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者,加半夏、茯苓各10g,桂枝5g;气阴两虚兼瘀血,水饮内停者,加党参10g,麦冬1 5g,五味子6g;肺肾两虚,阳虚水泛者,加附子、仙灵脾各10g,桂枝3g;痰浊蔽窍型,加菖蒲15g,郁金、胆南星各10g.本方有补肺益肾,化痰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感染严重,Ⅲ度心衰或合并肺性脑病者合用西医常规治疗。  

25.金水交泰汤

    (1)处方 南沙参50g,黄精、地龙、苏子、赤芍、黄芩各30g,木蝴蝶10g,制南星、沉香(碾末冲服)、葶苈子、甘草各1 590心悸气短较甚者,南沙参加至100g,葶苈子加至30g;痰涎较困难咯者,制南星加至30g;长期用激素者,甘草加至30g;心悸,唇甲发绀,胁下痞块者,加桃仁、五加皮;面浮胫肿者,加茯苓,去甘草;肺气耗散,心阳欲脱者,加红参或生脉散;痰瘀阻遏,蒙蔽清窍,症见神志恍惚,时清时乱者,加石菖蒲、远志。本方有养阴通络,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6.参昧肺心汤

    (1)处方 麻黄59,杏仁、陈皮、制附子、五味子各10g,桔梗12g,半夏8g,太子参、茯苓、丹参各20g,麦冬、泽泻各15g。气虚者,加黄芪30g;血虚者,加何首乌I5g;阴虚者,加百合20g;阳虚者,加蛤蚧8g;痰浊壅阻者,加神曲10g,枳实15g;心窍闭郁者,加石菖蒲lOg,郁金8g;瘀血内停者,加水蛭3g,川芎8g;喘甚者,加沉香5g.本方有止咳平喘,温肾纳气,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避风寒,节饮食,宽情志,忌劳作。 

27.三子百部汤

    (1)处方 炙麻黄6~9g,杏仁、桃仁、苏子、葶苈子、旋复花各9g,冬瓜子、炒酸枣仁、蒸百部各12g,代赭石、海浮石各15g,磁石30g,远志、化橘红各6g,车前草24~30g,生甘草3~6g.发热痰黄者,加山海螺、忍冬藤各24g,蒲公英9g,金银花12g,甚者,加鱼腥草、败酱草各15g;退热者,加白薇、柴胡、黄芩各9g;伴高血压,喘息不得寐者,加麻黄根(与炙麻黄等分);伴肺气梗塞者,加桃仁、冬瓜仁各15g,枳壳6g,苦桔梗4.5g,郁李仁、瓜蒌仁各9g;伴肺郁血肿者,加北柴胡、赤芍、郁金各9g,生牡蛎30g;支气管痉挛,影响排痰时,须用解痉药,麻黄改浙贝母15g,酌加干地龙9g,玉蝴蝶6g;痰黏不利者,加紫菀、白前、白果(打)或象贝母各9g,南沙参12g,前胡6g;痰涎阻塞气机,时时欲厥,又不能做手术者,加猴枣散12g,竹沥30g,姜汁少许,冲服;心阳不振,虚气上逆,时时欲脱者,加人参、黑锡丹(包煎)各9g,蛤蚧壳45g;阳虚汗出发冷者,加附片9g;黏液性痰者,加大蓟129,白茅根30g,薏苡仁15g;老痰黏滞如絮,咯之不利者,加海蛤粉、瓜蒌、瓦楞子各12g;痰涎壅盛,大便闭结,内热口渴者,加礞石滚痰丸、竹沥达痰丸。本方有宣肺涤痰,通络化饮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8.葶苈强心汤

    (1)处方  葶苈子25g,枳实10g,丹参、桑白皮各15g,黄芪、茯苓各20g.肺肾气虚外感偏热者,加清热化痰药如双花、瓜蒌各25g,黄芩、鱼腥草各15g,坤草30g;有表证恶寒发热者,加连翘25g,荆芥、前胡各lOg;肺肾气虚外感偏寒型,加解表温肺化饮利水之品,细辛5g,麻黄、干姜、五味子、桂枝、半夏、猪苓各IOg;气阴两虚兼瘀血水饮内停者,加党参30g,寸冬、五味子、当归各15g,并加重黄芪用量;肺肾两虚,阳虚水泛型,合用肾气丸、参蛤散;畏寒肿甚者,加附子10g;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各7.5g,当归15g.本方有强心逐饮,泻肺定喘,祛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对感染严重、Ⅲ度心衰、一般状况较差者,合用抗生素等西医常规治疗。   

29.纳气平喘饮

    (1)处方 人参3~9g(另煎兑服),熟附子6g,胡桃肉(连衣)3个,山萸肉12g,生山药30g,熟地、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各1 59,五味子、冬虫夏草9g,沉香1.5~3g(冲服),胎盘粉9g(分两次用药汁送服)o喘息,水肿较重者,可酌加肉桂、白术、茯苓;消化不良者,加香椽、鸡内金。本方有补肾益气,纳气平喘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0.参麦味合剂

    (l)处方 西洋参、杏仁、半夏、桃仁各10g,麦冬1 5g,五味子8g,葶苈子20g,生石膏30g,瓜蒌、丹参各24g.有肺心脑病者,加醒脑针静滴;血压低者,加参麦针静滴;少尿浮肿者,加车前子30g,泽泻lOg;大便干结者,加川军9g,炒菜菔子12g;腹胀者,加川朴、大腹皮各9g;发绀明显者,加水蛭10g,丹参24g;气短者,加黄芪30g;恶寒怕冷者,加制附片10g(先煎)。本方有清热化痰,化瘀通腑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同时配合西医抗感染、强心利尿、对症、支持及持续低流量给氧等综合措施。

(四)中药外治方   

1.穴位敷贴方

    (1)处方  白芥子、延胡索各40g,细辛、甘遂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备用麝香膏2张。将药膏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定喘8穴上,以麝香膏固定。贴药l~2小时。   

2.中药熏洗方

    (1)处方 川乌、草乌、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陈艾、石菖蒲、苏叶、荆芥、麻黄、桂枝、细辛、杏仁各30g,姜、葱、酒、盐各1 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煎取药液4 000ml,每次取lOOOml,加开水2 000ml倒入桶内,趁热熏蒸双足,待药液不烫足时,将双足浸入桶内。每次熏洗30分钟,每晚1次。   

3.中药雾化I方

    (1)处方 寒性咳喘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9,橘红5g;热性咳喘用麻黄5g,杏仁、黄芩各10g,石膏30g,桑白皮15g,金银花20g.

    (2)方法  以上两方分别水煎,共2次,混合,再浓缩,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ml,装瓶。治疗时以超声雾化口腔吸入,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钟。   

4.中药雾化Ⅱ方

    (1)处方 鱼腥草、白茅根、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 000ml,加入吐温3ml,微温摇匀,再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治疗时用超声雾化仪吸入,每次用10ml,10次为1个疗程。   

5.中药雾化Ⅲ方

    (1)处方痰热阻肺证用桑叶、桔梗、芦根各15g,连翘、杏仁、菊花各12g,薄荷、竹茹各6g,甘草5g;寒饮郁肺证用麻黄、白芍、细辛、桂枝、五味子各9g,炙甘草6g,干姜、法半夏、陈皮、莱菔子各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均水煎取浓汁120ml,将药液20ml加入超声雾化器雾化吸人,每日3次,每次1 5分钟。痰热阻肺证另加用鲜竹沥水20ml雾化吸入。   

6.中药灌肠I方

    (1)处方 麻黄15g,黄芪25g,生大黄10g,黄芩、大腹皮、葶苈子、五味子各20g,丹参40g.

    (2)方法  以上方药浓煎至150ml,每日1剂,晚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肠,7—10天为1个疗程。   

7.中药灌肠Ⅱ方

    (1)处方 取鱼腥草4 000g,蒸馏水提取芳香水500ml,其药渣与蒲公英4 000g,葶苈子l 500g,赤芍500g同煎2次,煎液浓缩醇沉过滤,回收乙醇,稀释至9 500ml,并与鱼腥草蒸馏液混匀,装入lOOml盐水瓶中灭菌备用。

    (2)方法 每次取l00ml作直肠点滴,滴速30滴/分钟,药液温度38~40℃,每日1~2次。   

8.中药灌肠Ⅲ方

    (1)处方 生大黄30~60g(后下用15~20g),煅牡蛎、蒲公英、槐花各30g,熟附子IO~30g。

    (2)方法 以上方药浓煎取汁300ml,维持药温37~38℃。取大号导尿管插入肛管内20~30cm,将药汁缓慢注入。每日l—2次,保留15~30分钟。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主穴取心俞、肺俞、风池、大椎。加重期以肺肾虚外感型加天突、膻中、尺泽、太渊,脾肾阳虚水泛型加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痰浊蒙窍型加膻中、丰隆、列缺,元阳欲脱型加人中、涌泉、内关、关元;缓解期以肺脾气虚型加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肺肾阴虚型加肾俞、气海、太溪、三阴交。

    (2)操作局部消毒后常规针刺,急性期每日1次,缓解期隔日1次。   

2.电针法

    (1)取穴病人取坐位,头稍低下,选大椎、二椎下、陶道穴。

    (2)操作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8号2寸毫针缓慢刺人,深度一般在1.5—2寸之间,主要标志为手下落空感及通电后胸背部有电麻感,通电后如针感未传到胸部时,以手法调整之。治疗机以G6805针灸治疗仪,频率、强度一般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三穴可交替使用,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本法治疗操作中必须严格消毒,针刺深度必须适当,逐渐增加电流强度,儿童、孕妇、有出血倾向疾病者勿使用本法。   

3.温针法

    (1)取穴足三里、定喘、丰隆、膻中、肺俞、肾俞、脾俞。

    (2)操作  病人取仰卧位,针刺足三里、丰隆,并将艾条剪成l ~2cm长艾炷套人针柄点燃,为了防止皮肤烫伤,可在针下放上纸垫。另外将艾条点燃采用雀啄式灸法重灸膻中、定喘穴。 30分钟起针。再让病人取俯卧位,针刺肺俞、肾俞、脾俞,如法温针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芒针法

    (1)取穴心肺气虚取鸠尾、上脘、天突、足三里;上盛下虚取天突、气海、关元、秩边、三阴交。

    (2)操作按芒针常规方法针刺,兼补泻手法。  

5.头针法

    (1)取穴  双侧胸腔区。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用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6.耳针法

    (1)取穴取耳穴脑、交感、肺、皮质、肾等。

    (2)操作先可用毫针捻转数分钟,待病情缓解后再行单耳或双耳埋针24~48小时,隔日更换。耳针对呼衰有一定效应,作用缓慢而持久。   

7.割治法

    (1)取穴  膻中、掌l穴(食指第1节指腹正中,男左女右).

    (2)操作纵切口lcm,深达皮下,剪除部分皮下组织,止血钳伸人达骨膜面,来回捣动数次,增强刺激。包扎切口,6天后拆线。   

8.穴位埋线法

    (l)取穴定喘透肺俞、肺俞透心俞,均为双侧。

    (2)操作先令患者俯卧位,标定定喘,常规消毒后,带上消毒手套,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30 0向肺俞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肩胛及前胸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创可贴固定。肺俞透心俞及对侧两穴埋线,操作同上。埋线1次即为1个疗程,一般1 5天左右行第2疗程。  

9.刺络放血法

(1)取穴大椎,双侧肺俞、孔最、丰隆。

      (2)操作将三棱针和欲刺部位常规消毒,押手按压所欲刺穴位两旁,使其处皮肤绷紧,刺手拇、示、中三指持针,呈持笔状,露出针尖,用腕力迅速、平稳、准确地点刺穴位,深度约1~2分,随即迅速退出,押手亦放松,然后拔罐10分钟,使血充分流出。每日1次,连续6天后改为隔日1次,共治疗14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10.穴位注射法

    (l)洛贝林针法取洛贝林3mg注射于曲池,可根据病情,两侧交替注射。

    (2)回苏灵针法取回苏灵8mg注射于足三里或三阴交,两侧可多次交替注射。

    (3)醒脑静针法  取醒脑静1~ 2ml注射于膻中、曲池、中府、肺俞、足三里等穴,可每20~30分钟交替穴位应用。

    (4)氨茶碱针法  取氨茶碱0.5~1ml注射于列缺、中府、合谷等穴,可重复使用。

    (5)新当归针法  取75%复方当归液(当归、红花、川芎)0.5~l.Oml注射于膈俞穴,针尖向横膈面,进针约1.5cm,捻转,使局部有酸胀重麻的感觉。左右膈俞穴交替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