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釜底抽薪、攻下逐热在中风病早期的应用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中风病又名卒中,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皆属此范畴。在临床上,急性中风患者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症状,采用通腑泻热法治疗,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1 临床资料

临床观察中风病人20例,脑出血9例(高热昏迷、语言不利、偏身活动障碍,便秘),脑梗塞10例(言语不利、偏身活动不利,便闭1例,大便秘结7例,另2例大便通畅),脑血栓1例(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头痛头晕,大便干、苔黄厚)。上述患者查血流变学,血液粘稠度明显增高,甘露醇脱水常规西药治疗,并用增液承气汤随症加减(或加活血药或加涤痰药、或加清热凉血药等),病人病情均改善明显,尤其不适感消失明显,并肌力不同程度增加,活动较前灵活,进食增加,肠腑通畅,神志较清。查血流变学血粘度明显改善。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1岁,于1997年12月7日住院,患者早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利,口角右歪,流涎,小便失禁,急收入院。

诊见:神志恍惚、颜面潮红、舌强短缩、不能伸舌,舌苔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大便5日未解,BP21.5/15.2kPa、脑脊液滴速80滴/min,无色透明,细胞数8×10 6 /L,蛋白0.3g/L,葡萄糖2.8mmol/L,氯化物119mmol/L。CT示左丘脑区梗塞灶,左基底节软化灶。西医诊断:脑梗塞;中医诊断:中风(风阳上扰,痰热内壅)。治以熄风豁痰,通腑泻热,方用导痰汤加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入芒硝、枳实、半夏、茯苓、胆南星、栝蒌)。急煎内服(于鼻饲,并配合吸氧,支持疗法),服药当晚大便即通,颜面潮红即退,血压21/13kPa。3天后神志已清,舌体较前灵活,言语清晰,吞咽正常,苔仍黄腻,余如前,原方再加黄连、地龙、僵蚕。10天后下肢体能够在床上活动,20天后能坐起,纳食增进,舌红少苔,脉有缓象,再随证滋阴通络调理6周,生活自理而出院。

3 讨论

3.1 病因病机 (1)中风多因机体气血虚亏使心、肝、肾阴阳平衡失调、气血逆乱、蒙蔽清窍、阻塞经络而致。(2)长期情志失调、饮食失节、精神紧张、脏腑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阳暴亢、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穿脏腑经络。(3)年老体虚、或纵欲过度、虚风内动。

由上可知,中风病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候,但不外阴阳气血的逆乱与薨闭,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即中风早期,则多以标实为主,起病急骤,气血逆乱,中焦气机不畅,肠胃传化失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糟粕不能排出,聚积肠道,腑气不通,津亏肠燥,加重病情。

3.2 治则治法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大意,与其病也”,“凡治百病,胃气食者,攻之则去,而疾易愈”,中风者,气血逆乱,邪热内炽,腑气不通,而阳明实热上壅,痰火益甚,使患者病热加重,急当通腑开窍、泻热,可釜底抽薪、攻逐泻热,使热清腑通,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阴阳气机顺结,气血恢复正常运行而诸症缓解。

3.3 方药 增液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生地、元参、黄芩。方中选用大黄攻逐泻下通腑,枳实、厚朴、生地、元参行气增液。黄芩清热。临床可因病人不同随症加减。现代药理学证明,大黄有抗感染退热、并预防并发症作用,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外同组织液体流向血管内,对解除出血后的微循环有益、并具有使局部血管收缩和通透性降低的止血作用,对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均有益,可加速神志状态的改善,同时,大黄能通过增高渗透压利尿,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总之,中风多因气血逆乱,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阴阳不相顺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燥屎内结,加剧病情,急当升清降浊,通腑开窍,釜底抽薪,攻逐泄热,便通腑热去,气血运行通畅,“上病下治”,可有效缓解症状,调整阴阳气血,使患者早日康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