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类方

 学中医书馆 2013-10-16

按黄芪功效分类:

一、补虚

1、黄芪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饴糖(30克) 桂枝(15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 大枣(6枚) 黄芪(30克) 炙甘草(6克)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热者忌用。

2、补中益气汤(小补中汤:黄芪、枳实、白术)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歌诀】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或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3、当归补血汤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黄芪(30克) 当归(6克)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4、归脾汤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9克,获神 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5、保元汤

【来源】《博爱心鉴》。

【组成】人参3克 黄芪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

【功效】益气补虚培元。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歌诀】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6、通脉汤

【来源】《沈氏经验方》。

【组成】生黄耆30克 当归15克 白芷3克 通草6克。

【用法】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煎至300毫升,热服,药后须以厚被覆面而睡,使药力运行通体,即有乳,如未效,再二服无不通矣。

【功效】益气通乳。

【主治】 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

7、玉屏风散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

【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二、通络

1、黄芪桂枝五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4枚]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益气通络,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2、桂枝加黄芪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效】调和营卫,逐湿走表,助阳散邪。

【主治】(1)寒湿黄汗证。症见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黄,舌淡苔薄润,脉沉迟或脉浮。(2)营卫不和表虚证。症见汗出,或发热,恶风寒甚,或肌肤微肿,或嗜卧懒动,或动则汗出尤甚,脉浮无力。(3)太阳在风证兼寒湿发黄证。症见发热,恶风,汗出,身目黄而晦暗,小便黄,腹满,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3、当归四逆加黄芪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芪 30-60克、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温经通脉。

【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更见气虚乏力者。

4、乌头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耆 甘草各9克(炙) 川乌6克

【功效】益气蠲痹,祛风通络。

【主治】脚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湿痹证。治疗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5、补阳还五汤

【来源】·卷下·瘫痿论》。

【组成】 黄芪生,四两[125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歌诀】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6、黄芪桃红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桃仁、红花。

【功效】益气活血止搐。

【主治】产后抽风。

三、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1、托里消毒散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功效】消肿,溃脓,生肌。

【主治】疮疽元气虚弱,或行攻伐,不能溃散。现用于脓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证属气血不足者。

2、透脓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一

【组成】黄芪 12克 山甲(炒末)3克 川芎9克 当归6克 皂角针4.5克

【功效】补益气血,托毒透脓。

【主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主治正虚不能托毒、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之痈疡)。

【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或透脓散内用黄芪,山甲芎归总得宜,加上角针头自破,何妨脓毒隔千皮。

3、五味消毒饮加黄芪

【来源】五味消毒饮来源于《医宗金鉴》,加黄芪乃邓铁涛前辈经验。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黄芪15克。

【功效】益气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五味消毒饮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如见疔疮瘪陷,体虚气弱者则加黄芪。

4、二生汤

【来源】《青囊秘诀》

【组成】黄芪3两、土茯苓3两、甘草3钱。

【功效】益气解毒。

【主治】杨梅疮。

5、土茯苓汤

【来源】《青囊秘诀》

【组成】黄芪3两、土茯苓3两、甘草3钱、黄柏3钱。

【功效】益气清热解毒。

【主治】杨梅疮。

6、涌泉神应散

【来源】《德生堂方》

【组成】金银花3两半,黄耆3两半,当归2两,甘草(切)2两。

【功效】益气解毒消痈。

【主治】妇人吹乳,或两乳肿痛,即为乳痈。

四、利尿

《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善利小便”。现代研究指出:黄芪用量在15-30g时,利尿作用明显。当用量达到50g时,尿量反而减少。

1、防己黄芪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 一两[12g] 黄芪 一两一分[15g]去芦 甘草 半两[6g]炒 白术 七钱半[9g]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歌诀】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三两[9g] 黄芪三两[9g] 桂枝三两[9g] 茯苓六两[18g] 甘草二两[6g]

【功效】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3、黄芪五苓散

【来源】《伤寒论》

【组成】黄芪、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功效】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气虚,小便不利。春泽汤变方。

4、黄芪四妙散

【来源】四妙散来源于《丹溪心法》

【组成】黄芪、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通筋利痹。

【主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筋骨酸痛等更见气虚征象者。

5、黄芪甘草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4两、甘草8钱。

【功效】益气通淋。

【主治】老年溺尿茎痛,气虚淋证。

6、缩泉丸加黄芪

【来源】

【组成】黄芪、益智仁、山药、乌药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症。以尿频,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证治要点。

五、疗痔

三奇散

【来源】《普济方》卷二一三。

【组成】枳壳 黄耆 防风各等分

【功效】

【主治】痢疾后虚坐努责,或痔疾脱肛不收。

六、调节血压(轻用15-30g升压,重用30g以上降压)

1、温胆汤加黄芪

【来源】邓铁涛经验

【组成】黄芪、 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涤痰降压。

【主治】气虚痰阻型高血压。

2、补中益气汤:升压。

七、其他

1、三味黄芪丸

【来源】

【组成】黄芪3两、苍耳子1两、防风3钱。

【功效】

【主治】紫白癜风。

2、四神煎

【来源】《验方新编》原著清·鲍相璈 

【组成】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

【功效】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主治】鹤膝风。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痛而无脓,颜色不变,成败症矣。

3、散膝汤

【来源】《辨证录》

【组成】黄芪5两、防风3钱、茯苓1两、肉桂5钱。

【功效】

【主治】鹤膝风。

4、蒸膝汤

【来源】《辨证录》

【组成】黄芪8两、石斛2两、薏苡仁2两、肉桂3钱。

【功效】

【主治】鹤膝风。

5、古开骨散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120g、当归30g、川芎15g、龟板24g、血余炭1团。

【功效】催产。

【主治】难产。

6、黄芪赤风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赤芍、防风。

【功效】益气止痫。

【主治】癫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