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穷更比做鬼惨

 啸海楼 2013-10-16

人穷更比做鬼惨

—— “港鬼”的俗世执怨(下)

贾选凝 昨天 23:24

注:本文为《迷离奇幻物语》下篇。点击可阅读:《迷离奇幻物语——“港鬼”的俗世执怨(上)

《李碧华鬼魅系列》中,同样是拍“妖”的故事,泰迪罗宾执导的《黑伞》就比陈嘉上更血腥更cult了,但这大概也是六个故事中最有“都市聊斋”色彩的一段。原著写得短小,而泰迪罗宾则将其扩充出了光怪陆离的“都市感”。整段《黑伞》的前半部分都是小说所没有的:包括“黑伞阿伯”执着地行善助人、遇上搞笑的小巴劫匪、以及不断目睹夜都市里的怪现状。

之所以说这一段最“聊斋”,也因种种“怪现状”拍得传神——80年代在《艳鬼发狂》里只有两场戏的“夏蕙姨”,一张面孔特立独行,算是香港的指标性人物。她一现身,瞬即将人拉回艳情与猛鬼彼此缠绕的香港电影尚未分级的年代。而“黑伞阿伯”遭遇百鬼夜行,那些撞鬼场景也传统:偷吃贡品的小鬼、走入树中的无头夫妇、公园里不停摆动的儿童摇椅;各种人们耳熟能详的鬼故事画面集合一处,俨然聊斋版的都市浮世绘。

人鬼难分的城里,“妖”一心行善到底功亏一篑,原著写“北姑”卖春,早几年是时髦题材,放在当下北上寻欢的大潮流下,倒有几分中古味道。不过妓女从业的劏房(注:把一个单位分割成几个单位出租)因为有了惟妙惟肖的“劏房波”房东,又成了紧贴时事的现实笑料——《奇幻夜》的“劏房波”和《迷离夜》的“梁振婴”都是恶搞特区政要,情趣非常本土。而言论自由最快慰民心之处当属百无禁忌,戏谑讽刺高官行状,也算汹涌民情的投射。

(资料图:电影《迷离夜》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鬼片离不开“怨”字,不只鬼有“怨”,人也有。人怨起于衣食住行,“住”在香港民生问题里首屈一指,也难怪这一系列中既有讽刺发展局局长经营“劏房”生意,也有死了都在吐槽“等上楼好凄凉”的鬼。

任达华首次当导演拍《赃物》,不少影评说他犯了新人导演的通病(譬如说情节乱),但私以为这却是六个故事里最有影像风格的一段。有一点需要格外指出——因为大多数内陆观众看《迷离夜》是通过网络,而小屏幕与大银幕的观影体验——尤其就“鬼片”而言,完全两回事。“鬼片”(及更广义的“恐怖片”)比任何一种类型片都更依赖大屏幕,因为“鬼”的恐怖,全在于氛围。(所以拿手机看《午夜凶铃》就算贞子爬出来了也不可怕)

《赃物》恰恰在立意和氛围两点都做得很好。立意依循原著:人穷,惨过做鬼。港人港鬼都可怜,活着时住棺材房,死后做游魂野鬼没得“上楼”,就算有钱被堂堂正正安葬的“鬼”也怕穷人“打劫阴司路”。贫者愈贫的底层境遇被任达华拿捏得到位。氛围上不在于一只半只“鬼”有多吓人,而是展现了“鬼”的群像。孪生小女鬼、无家可归鬼、贪鬼饱死鬼;做了鬼依然是茶餐厅的俗世味道(鬼约人见面也在茶餐厅),所以这群鬼显得最接地气。而这一段形式感上的“散”其实也颇合李碧华的文字。

陈果执导的《惊蛰》作为整个系列中最获爱戴的一段,当然不只因为讽刺特首,融合了本土民俗“打小人”的寻仇故事也工整。惊蛰节“打小人”是地道香港特色,鹅颈桥底则是“打小人”圣地——从繁华的时代广场走到民间的香火缭绕,只需五分钟步行。这大概也是香港的好,最现代与最传统,相互毗邻各自兴旺,所以旧习俗在俗世生活里往往被保存完好。而邵音音那一脸褶皱和连削带打的神神叨叨,比一切形容词都更贴地表达出了“本土”——念念有词坐在桥底的神婆,已是绝好的香港icon。

“打小人”仪式一套八个步骤下来,先不论多灵,气势上已大有“除之而后快”的痛快。其中有一样“祈福”,要用到贵人符。符文里写“一赦千年罪,二赦万年愁”,可“罪”哪那么容易就赦?少女被奸杀弃尸,内心恨极,陈果在改编时更强化了这恨意。少女要血债血偿,与“恨”相对的“爱”也就要跟着加强,所以原著的人物关系要改动。神婆本来只是事不关己见死没救,到电影里则变成令人倍感唏嘘的母爱,因果相报的味道比小说重了许多。

李碧华的怪谈适合改编,也因她凡事都不太写尽,想来不会是刻意留白,但人与人、人与鬼之间又总能多搭出一条情节支线,甚至加出整整半壁故事。所以《迷离夜》和《奇幻夜》中的短片,大都已和小说不同。但却是一次很好的影像实践。《李碧华鬼魅系列》的意义在于它的延续性;它完全能成为港版的、“系列式”电影版的《世界奇妙物语》。香港十年无鬼片,那么套用李碧华的话——“杀出阴司路”是条血路,血光一时也够豪气,但深爱港产鬼片的人想看到的,则是这种类型的延续。

至于为何迟迟没提到这套系列还有一段刘国昌的《迷藏》,大概因为私心上有点“怨”它——其实《奇幻夜》中一头一尾的《枕妖》和《黑伞》都是讲妖,按照电检“潜规则”是大有可能“过关”的——偏偏中间夹入一段这么彻彻底底走惊悚路线的“鬼片”,过审的事自然是想都不要想了。

从惊吓指数来说,《迷藏》完胜了其他五段,老演员黎汉持在片中的出场,必是未来可以被写进香港鬼片史中的经典镜头(而该片亦成为黎氏遗作)。原著中的场景度假屋被改为学校之后,反而更有恐怖氛围。“校园鬼片”是鬼片中可被细分的主要类型之一,而“校园中的恐怖传说”在《怪谈协会》年代,便也已是港产鬼片的一种原型。这类鬼片重在气氛营造和视听效果,刘国昌的完成度中规中矩,直观的惊悚反应如期收获;废弃校舍、电闪雷鸣、阴森的学校走廊、墙上的恐怖画像、乃至青少年触犯禁忌等这类鬼片该有的元素,也算应有尽有。

《迷藏》比较像是“鬼片”的回归本真,毕竟“鬼”的本来意义就是要“吓人”,相当俗世。唯望“港鬼”能继续携阵阵阴风活跃在大银幕上,演绎他们的执怨,让世人怖惧悚怯。

【编辑按】有关“鬼片”,许骥先生也曾撰文,角度与本文有不小差异:

许骥:《也来说说鬼话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9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