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说开去

 明月清风7511 2013-10-16

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能在央视举办汉字拼写盛会,彰显着一份担当,一种责任,亦或是一种挽救。

最近,一直忙于教师招聘、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资格认定,不谈教学技艺,不谈课堂转型,不谈文学素养,就是老师们的书写让我耿耿于心。不必说汉字书写美观漂亮,更不必说有一定书法功底,单是常见的几个汉字,诸如“鹰”,诸如“宫阙”,常常是一错再错,你错我错。于是,联想到自己,何尝不也是这样?习惯于“百度”和“搜狗”,常常情到深处急于表达,可又为难写的汉字汗流浃背,面红耳赤。试问,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汉字,有多少人(包括语言文字工作者,包括教育者)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呢?

这不是个人问题。纵观我们的小学教育,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个连汉语拼音和基本汉字都不能正确拼写的孩子,必须学习他国语言了。美其名曰,这是与世界接轨。有时想来可笑,你连自己的轨道都没有,还谈什么和国际接轨?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或许,上帝为你打开外语这扇窗的同时,也在关闭中文这扇门。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有画面。读到“水”,你能看到碧波曲折,潺潺而下。读到“男”,你能看到田间地头,天地之间,一个伟岸的形象顶天立地。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有故事。《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石乞以戈击之。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子路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结缨而死 一个“冠”字,让你遥想千年,更让你感受到尊严。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有情感。一个 字, “耂”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膝下有才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个个汉字中上演。

      今天,当我们走进一个汉字时,走进的是一个画面、一个故事、一种情感;走进几个汉字时,走进的是一段人生;走进一组汉字时,我们走进的是一段历史。

 有时候细想,汉字的流逝,是不是一种民族自信力的缺失?当连汉字都不爱的时候,还谈什么爱国?当道德沦丧到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们指望“英语”挽救?

 想起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目睹中国的孩子不喜欢中国语言文字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内心是感到酸楚和悲哀的。当一个民族语言文字遭到漠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流失。所以,亲近祖国语言的文字,小而言之为自己,大而言之是为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不去珍视爱戴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