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园地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创新篇

 百事可乐中 2013-10-16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创新篇

 

638000 四川省广安实验小学初中部 雷江

[作家寄语]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晋)陈寿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金)王若虚

要新鲜,就得在描写上做些认真的工夫。

---孙犁

比别人写得差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

---(苏)高尔基

现代最有独创性的作家,原来并非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什么新东西,而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够说出一些好像过去还从没人说过的东西。

---(德)歌德

新手永远应凭独创的作品开始他的事业。

---(俄)契诃夫

[写作故事一]    眼前有景道不得

“诗仙”李白漫游湖北武昌,决定到有名的黄鹤楼登高赋诗。黄鹤楼建筑在一个险峻的山头上,面临浩浩荡荡的长江,非常壮观,加之传说有位仙人乘黄鹤在这里停留过,更加令人神往。李白登上此楼,历史的沧桑感,怀才不遇的惆怅,以及天涯浪子的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李白心中已有了一首诗,刚要提笔,忽然抬头看见了墙壁上崔颢的诗歌,顿时呆住了:自己想好的诗句,无论是文字还是意境,都没有超出这首诗。他写诗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没有新意宁肯不写,也不肯步人后尘。于是他投笔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启示录:

正是因为坚持没有新意,宁肯不写。所以李白不写则已,一写就下笔有神,感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

[写作故事二]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他望着迷蒙的烟雨,心情十分沉重:“辛兄,此次一别,何时才能相见啊!” 辛渐说:“这几年只因你不拘小节,总是发泄心里的愤懑,所以对你的诽谤很多啊!珍重,王兄……”“是啊,”王昌龄感慨万分,“你此番远去洛阳,也请一路多加保重啊!只是洛阳的朋友问到我,你该如何说呢?” 辛渐黯然神伤,无言以对。王昌龄望着笼罩在一片愁雾之中的吴江,呤诗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前人的诗句“清如玉壶冰”跃入了诗人脑海,他眼睛一亮,千古名句从他口中滑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辛渐被王昌龄的精彩诗句感动了:“好,‘一片冰心在玉壶’! 朋友们是会相信你是清白的。”于是两人洒泪而别。

启示录:

创新不是建造空中楼阁,一句名传千古的好诗,原来是受古人的启发写出来的。在借鉴中推陈除新,从而更上一层楼,创新有时竟是这么简单。

[写作故事三]    袁枚学诗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他说:“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平凡人学习的缘故。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还有一次,和他一块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哇!”后来袁枚在给朋友送别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

启示录:

雕字琢句不是语言创新的根本。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群众语言,才是我们在语言上推陈除新的源泉。

[写作故事四]  唯一的腿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可有一次为了要描绘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爱他的心上人,冥思苦想了两天,还是一无所获。到了第三天,他又想得头昏脑胀,昏昏睡去。在睡梦中,他忽然呤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再需要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腿”。将爱人比作伤残士兵的‘唯一的腿’,形象生动,感情深沉,还带着淡淡的孤独和惆怅感,极富创造性。

启示录:

要想在表达上自出心裁,除留心生活外,有时候还需要苦苦的思索。

[写作故事五]   主人公的名字

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天才死于饥饿和贫苦的故事。为了给主人公取一个和它命运相称的名字,巴尔扎克苦苦思索了半年,仍然毫无收获。后来巴尔扎克决心到街上的招牌去寻找灵感。结果受到一个裁缝名字的启发,很快为主人公找到了名字:Z*马卡。巴尔扎克解释说: Z是26个字母中最后一个,能引起人们有关宿命的联想;Z的形状也是主人公受压抑的姿态。而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马卡”,也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启示录:

为了写作上有所突破,你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走进生活。

[写作故事六]    罗西尼“脱帽”

有个作曲家拿了手稿来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并且当面弹奏了。罗西尼一面听,一面不住地把帽子脱了又戴,戴了又脱。作曲家问:“这屋子很热吗?”“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启示录:

在借鉴中升华是创新,在借鉴中沉沦是抄袭。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已发表于《创新作文》)

                638000 四川广安实验小学初中部 雷江

                                      技巧篇

  [作家寄语]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宋)陆游

   夸张地描写人物外形的特征,也是惯用的手法,但过度的夸张会使得人物漫画化;夸张得不适当,会流于庸俗。

          ——茅盾

   有时候,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

          ——李准

   真正的对比乃是性格和处境间的对比,不同人物的利益间的对比。

          ——(法)狄德罗

   每一种富有诗趣的情感,都得由抒情风格、场面、人物、性格或大自然的描写等等流露出来。

          ——(俄)列夫·托尔斯泰

   技巧不为内容服务,就是一场骗局。

          ——(苏)费定

  [写作故事一]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读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为罗贯中所起。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他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职回苏州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作《江湖豪客传》。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作,《湖湖豪客传》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大部分情节均很满意,但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他学生的罗贯中说:“书名何不改为‘水浒传’呢?”施耐庵一听,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书正式定名为《水浒传》。

   启示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让你的文章熠熠生辉,也可以让你的文章黯然失色。好文章配上好题名,尤如美人回眸百媚生;坏文章安上好题目,不过是东施效颦,落人笑柄。

  [写作故事二] 才子的糊涂

   明代文学家杨慎,本是个性情中人。他早年曾经打扮成俏丽的丫头,在泸州街头闲逛。因为蔑视封建礼法,后来他贬官到云南,乃发愤著述。这样一个颇有才情的人,竟然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一次,他读了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居然说:“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错了错了。千里鸟鸣岂能听见,千里红花绿柳岂能尽览目前?莫如改为‘十里’,则可听可见也!”结果成了文坛的一大笑话。

   启示录:

   杨慎在运用想象写诗写文的同时,居然忘却了想象的作用:它可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甚至神游物外,从而让作家状无穷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试问真的将杜牧诗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还称得上是“江南”春色,还有无穷的诗意吗?

  [写作故事三] 暮云春树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和杜甫在山东相识。他们一见如故,携手同游齐鲁大地,访名山,临大川,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最后李白写诗送给杜甫,两人依依惜别。从此,李白东游吴越,杜甫西去长安,两人深深怀念却难以见面。于是杜甫写下了《春日忆李白》,以抒发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其中有两句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这时正是春树发芽的季节。“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此时正是日落西山,云霞满天的时候。诗人正对着渭北春树思念朋友,而朋友是否也正对着江东的暮云思念自己呢?这两句情景交融,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启示录:

   王国维说得好:“景语皆情语也。”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而抒情有时也要借助于写景。寓情于景,可以让情景含蓄委婉,绵远悠长,在不知不觉中打动人们的心灵。

  [写作故事四] 吝啬鬼的言行

   他本来是个做木桶的工匠,却因投机倒把发了横财。他有一个嗜好,那就是观看黄金。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看见妻子和女儿正在欣赏一个金梳妆匣。他瞪起眼睛,把身子一纵,向金梳妆匣扑去,好像一只猛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他大声喊叫:“金子,是真金!”并且掏出刀子,要橇一快金板来。女儿赶紧解释着是别人寄存的东西,并且抓起一把刀子:“你的刀子要是碰掉一点金子,我就用刀子结束我的性命。”他无可奈何地放下刀子:“把金梳妆匣好好藏起来。”他82岁的时候,得了瘫痪病,神智也迷糊了,他用被子裹紧了身体,不断唠叨:“我的金子呢?还在那里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神甫让他亲吻镶金的基督像。他居然有了力气,想一把抢过来占为己用,结果却要了自己的命。他对女儿说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帐!”这个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人是谁?他就是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葛朗台。

   启示录:

   写人要着力于刻画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常见的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等。我要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巴尔扎克就是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葛朗台的性格的。

  [写作故事五] 破烂堆里的财主

   他的财产实在太多了,有宽阔的庄园,有成群的奴仆。可是他的家里却堆满了破烂的东西。一进他的院子,就好像进了莫斯科的木器市场,这里堆满了各种木材和家具。有雕花的,有车光的,有拼成的,有编成的。有桶、有盆、有箱子,有匣子,乱七八糟,堆得像一座山。不要说他,就是再过几代人也用不了那么多东西。再到他仓库了看看,这里堆满了麦子,面粉等农产品塞满了呢绒布和麻布,堆积着生羊皮和熟羊皮还有发臭的干鱼,各种蔬菜和水果。他的粮堆和草垛都发了霉,只差还没有人在上面种白菜。他的面前存放的年头太多了,都硬得像石块一样,厨师要想用他来做面包,必须用斧头去劈开。他的麻布、呢绒、手织的各种布匹,全都腐烂了只要用手轻轻一碰,立即就会变成了垃圾。他是个财主也是个破烂大王。他就是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人物泼留希金。

   启示录:

   成功地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果戈里就是用这种方法塑造出举世闻名的吝啬鬼——泼留希金的。

  [写作故事六] 欧·亨利笔法

   你看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吗?主人公苏比是个流浪汉,街头公园里的长凳子就是他的家。可是冬天来了,他躺在冰冷的长凳上,总是睡不着觉。他多想去纽约东河的小岛上过三个月犯罪的生活,那里有饭吃,也有地方睡觉。于是他想方设法去进监狱。他打碎了店铺的玻璃,还到饭店白吃白喝,都没有如愿以偿。他在街头大喊大叫,又哭又闹扰乱治安,荒唐的警察却说:“这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球赛的胜利!上司有指示,允许他们这样做的。”后来苏比被教堂动人的赞美诗感动了,正决心重新做人时,一个可恶的胖警察却无缘无故地抓走了苏比,并且宣判道:“监狱,三个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引起人们无限的回味。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往往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人称“欧·亨利笔法”。

   启示录:

   那些一看了开头就能料到结尾的文章。是最令人生厌,一浪未平、一浪又起,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回味无穷。

 勤苦篇

  [作家寄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我们要经常动笔写,熟能生巧。再会写的人,一个时期不拿笔,手就生了。

          ——艾芜

   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法)狄德罗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才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系起来。

          ——(德)海涅

  [写作故事一] 洛阳纸贵

   西晋文学家左思小时候很贪玩,学习成绩很糟糕。他的父亲当着众人的面责备他学习不用功,左思很没面子,决心改掉坏毛病。他从此刻苦学习,写作水平也逐渐提高了。他立志要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候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合在一起写。当时的文学家陆机听了冷笑说:“哼,写《三都赋》,那么容易吗?我想了这么久还没有眉目,何况这个小时候成绩不好的左思!”左思没有泄气,他想方设法搜索资料,不辞劳苦到实地考查。他吃饭、喝水、甚至做梦都在构思文章。为了抓住瞬间出现的灵感,他在屋内、庭院、走廊、门口都放上了书写工具。草稿写成后,他反复修改,整整辛苦了十年工夫。《三都赋》写成后,立即轰动了洛阳城。人们争相传抄,以致纸价飞涨。

   启示录:

   在写作中是不存在所谓的“天才”的。即使你天资平平,只要你刻苦勤奋,也能在写上有所发展。勤能补拙是良训啊!

  [写作故事二] 苦吟诗人

   唐代诗人孟郊少年时代在河南嵩山一带闲游隐居,认真读书,潜心作诗。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孟郊登上诗坛时,诗国的天空早已群星灿烂。为了能独树一帜,孟郊字斟句酌,废寝忘食。他的诗或清新自然,或瘦硬奇警,深得大文豪韩愈赏识。后来他又回家乡湖州闲居,过着清苦而自得的苦吟生活,本求无意于仕途的,无奈母亲再三劝他进京赶考。他饱受落第的折磨,直到50岁,他才考中进士,做了县尉手下的一个小官。孟郊感到啼笑皆非,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思全放在了写诗上,结果耽误了公务,常常只能领到一半的薪水。

   启示录:

   在诗人林立的时代里,孟郊超越了生活的琐碎和艰辛,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呕心沥血,刻意求新,终于与韩愈齐名,被人称之为“孟诗韩笔”。

  [写作故事三] 走错家门

   清代的李伯熙有一次苦吟忘形,误入一少妇家。他的诗篇始终没有构思成熟,于是钻进女主人的床帐继续冥思苦想,不知不觉中鼾声如雷了。少妇见他口里念念有词,如醉如痴,知是遇上了诗人,又是敬佩又觉好笑,忙备上一杯清茶,等他醒来。不久少妇的公婆也回来了,听说有这回事也暗自称奇。那李伯熙在半梦半醒中忽然得了佳句,一跃而起,大声叫道:“拿笔来!”他挥笔将诗一气呵成,才发现一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在半嗔半笑地注视着自己,大吃一惊,才知道走错了家门,慌忙向她及她的公婆道歉。求得主人的谅解后,他又和他们客气地寒喧谈笔,甚为融洽和惬意。

   启示录: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年代里,诗人以他的苦吟感动了女主人和她的公婆,不但没有受到猜疑和嫌恶,反而得到了热情款待,真是天道酬勤啊!

  [写作故事四] 拉辛“自杀”

   法国剧作家拉辛喜欢边走边思考,酝酿他的诗句。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他在公园里念念有词地吟诵诗句。一天,他正在御花园里为新作《米特里达特》搜肠刮肚。他越想越起劲,沿着池塘走了十几遍了。一位正在修剪草坪的园艺师见他不修边幅、徘徊不已,不免起了疑心,赶忙跑过来挽着拉辛说:“先生,您,您可别寻短见哪!”拉辛回过神来,只好对这个好心人表示谢意。说实话,拉辛不但没有跳水自杀的念头,连身边有没有池塘,他都不曾知道呢!

   启示录:

   拉辛的作品结构紧凑简练,语言流畅自然,心理刻画细腻传神,这些都得自于他的勤奋创作和冥思苦想。天才,出自于勤奋,更出自于思考。

  [写作故事五] 厨房里的女作家

   英国的艾米莉?勃朗特不仅是位勤奋的女作家,还是一个操持家务的能手。她是家里起得最早的人,一清早就把一天里最重的活儿全做了。全家的衣服都是她烫的,菜几乎是她一个人做的。烤面包也是她,她烤得很好。她在厨房里的时候,身边总是预备有一张纸和一支铅笔。一有空隙,她就把闪现的思想匆匆记录下来,然后又继续干活。

   启示录:

   一位沉迷于家务的女子,能写出世界名著《呼啸山庄》吗?艾米莉?勃朗特用她的勤奋,告诉世人她不仅是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了不起的女人。

  [写作故事六] 巴尔扎克的一天

   巴尔扎克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一直辛辛苦苦,夜以继日。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常累得双手发麻,两眼流泪,太阳穴突突直跳。后来他患了心脏病,在病痛的折磨中,他仍然拼命的工作。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的:“我现在下午六点钟睡觉,半夜起床,然后一连工作十六小时……我只有一小时有空,就是五点到六点的吃饭时间。我发誓要取得自由,不欠一页文债,不欠一文小钱,哪怕把我累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

   启示录:

   勤奋出硕果,巴尔扎克20年里创作出了96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汇成了洋洋洒洒的《人间喜剧》。他的巨著,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中外作家写作启示录 (已发表于《创新作文》)

 

                        638000 四川广安实验小学初中部 雷江

                 读书篇

 

   [作家寄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试

    读作品,粗读不成,三番五次地读,读完了思考,提出问题来,把整个作品打烂来分析它,经过分析,才可以学到技巧。

          ——艾芜

    读是婴儿睁眼,写是孩子走路。

          ——流沙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精细。

          ——(英)培根

    读书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学习技巧。

          ——(苏)高尔基

   [写作故事一] 陆游的“书巢”

    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万三千多册藏书,自己又陆续买了许多书。他十分酷爱读书,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书巢”。他的朋友不解地问:“你的房子有门、有窗、有墙,和大家的屋子一样,为什么偏偏叫巢呢?”陆游笑了:“我的房子、柜子、箱子全是有来装书的,连床上也堆满了书,俯仰四顾,无非书者。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愤忧叹,书都无不陪伴着我。有时想要走动,却被书包围得难以挪身,自己也会感到好笑:这不是我的书巢吗?”说完,他带客人去参观,起初客人被书围着进不去,好不容易进去了又出不来,于是大家也都开怀大笑起来:“不错,这真是‘书巢’啊!”

    启示录:

    博览群书让诗人出口成章。还记得《示儿》吗?诗人临终对儿女的几句随意叮咛,就成了名传千古的动人诗章。

   [写作故事二] 喝点墨水

    陈毅少年时代十分喜爱读书。有一次,他到亲戚家去过中秋节,一走进门就看见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他忘记了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读了起来,一边读一边用毛笔批点。亲戚多次催他吃饭,他都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只好把刚蒸好的糍粑和糖端来。谁知陈毅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书上了,他竟然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弄得满嘴都是墨。亲友们见了忍不住都哈哈大笑。陈毅却诙谐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啰!”由于自小饱读诗书,陈毅很有文学才华。在革命生涯中,他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被毛泽东誉为“元帅诗人”。

    启示录:

    你时常觉得文思不畅,或心中有物道不得吗?那是否是因为你腹中“墨水”不多呢?

   [写作故事三] 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期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他在同学中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总是最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奖第一名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学习三年,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个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通,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堂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新书。鲁迅家境贫苦,为了求知,他把那枚金质奖章变卖了。买回了一些心爱的书籍。广泛的阅读为鲁迅先生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鲁迅在作品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办一个中型的图书馆。

    启示录:

    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常常旁征博引,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凝聚着他多少阅读的汗水啊!

   [写作故事四] 灵魂的安慰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因为个子矮小,从小受到父亲的歧视。他的父亲一事无成,沦为酒鬼,使他的家道中落了。福克纳内心十分痛苦,一天天变得古怪了。他经常逃学,或者独自发呆。这时,他迷上了听故事和看小说,并从中得到灵魂的安慰。青年时,女友又弃他而去。他心里失去了平衡,于是去报名当飞行员,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不料又因为个子矮小未能被录用。他冒充英国人加入了皇家空军,却因为战争结束没能当上英雄,只好满怀失落地回到故乡。这时,又是读书挽救了他,并让他在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启示录:

    读书不仅安慰了福克纳躁动不安的灵魂,而且还引导他将那苦闷的内心世界用文字表现出来,成为了不朽的文学作品。

   [写作故事五] 空腹读书

    英国诗人济慈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生活异常贫困。成年之后,他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全凭稿酬维持生活。在困窘的日子里,他仍然酷爱读书。一次,他的几个朋友凑了一个月的伙食费送给他,可是当天下午,朋友们去看望他时,敲了半天门,仍不见半点动静。朋友们着急了,大声呼喊,才惊动了济慈,原来他正在屋里埋头读书呢!朋友们见他床上放着一堆崭新的书,桌上的饭碗却上空的,便知道他又用那些生活费买书了。

    启示录:

    人人都需要果腹的粮食,为了生存;诗人更需要精神的粮食,为了创作。

   [写作故事六] 从流浪汉到大作家

    小时候高尔基的父亲和母亲就相继去世,他只读了两年的书就辍学了。为生活所迫,他当过鞋店学徒,也当过轮船上的洗碗工。在船上,由于受到厨师斯穆雷的指点和引导,高尔基喜欢上了读书。只要一干完活,他就和厨师一起读书,成了个小书迷。为了躲过老板的责骂,他常常钻到房顶的板棚里,借着月光读书。读的书渐渐多起来,他的知识也渐渐丰富起来。后来,他先后在两家食杂商店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店主的秘密“非法”藏书室,那里有许多进步读物,高尔基于是成了这个图书室的第一读者。除了读书外,他还跟着店主到农民中去宣传革命道理。广泛的阅读,丰富的阅历,使高尔基从一个流浪变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启示录:

    从阅读书本到阅读人生,高尔基念完了社会这所大学。而当他挥笔创作时,他的才华就焕发光彩了。

 

 

素材篇

 

   [作家寄语]

 

    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唐)韩愈

 

    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时。

 

          ——(清)袁守定

 

    作家要善于每时每刻观察生活和研究生活。

 

          ——林默涵

 

    一篇文学作品的成败,不取决于材料的新奇,而决定于写作者对生活理解的深浅以及艺术概括能力的高低。

 

          ——萧殷

 

    最美的题材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人。

 

          ——(法)罗丹

 

    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东西。

 

          ——(俄)果戈里

 

   [写作故事一] 荒野怪客

 

    长安城外,乱坟岗前。晚风萧萧,暮鸦哀鸣。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个骑着跛驴的青年正漫无目的地徘徊。他身材十分单薄,细长的手指拈着一枝毛笔,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怪人,就是人称“诗鬼”的唐代诗人李贺。他细心地观察着一草一木,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好词好句,他都挥笔记下来,然后投入背上的锦囊中。晚上回家,他再加以分类整理,写成一篇篇瑰丽的诗章。

 

    启示录: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首要途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是因为亲自观察到的材料会生动真实得多。李贺只活了26岁,却留下了240首好诗。由于留心观察,所以他能以有限的生命书写艺术的永恒。

 

   [写作故事二] 蒲松龄的茶棚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因为家乡有一眼泉水名叫“柳泉”,他又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柳泉居士”。柳泉边有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蒲松龄就在下面搭了一个茶棚。难道作家要弃文从商了吗?非也。蒲松龄是分文不收的。一有行人路过,他立即热情地邀对方坐下,然后端上一碗茶,不求铜钱半文,只求对方讲个故事,或者说段路上奇闻。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了柳泉边有个爱听故事的奇人,纷纷前来为他讲述奇闻异事,不少人还将故事写信寄给蒲松龄。蒲松龄的茶棚,没有收获一文铜钱,却收获了一部不朽的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启示录:

 

    虽说“百闻不如一见”,但渺小的我们又怎能一一亲历大千世界?善于吸取别人的生活经验,可以积累更为广博的间接材料。蒲松龄困顿乡间,却能写出近500篇文言短篇小说,就得力于他善于从别人口中搜集素材。

 

   [写作故事三] 艾芜“南行”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现代著名作家,他21岁那年,因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决心追求新的生活道路,毅然离家出走。先是去云南,后是去缅甸漂泊。在漂泊的旅途上,他下过苦力,做过杂役,扫过马粪……他曾经因为贫病交加被驱逐出客栈,也曾遇到过好心的出家人帮他渡过难关。在流浪途中,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农民、脚夫、私贩、小偷,还有爽朗美丽的夷家女子、不乏柔情的年青女贼……在困苦的日子里,艾芜总是偷闲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虽然这些记录在流浪的日子里不幸丢失了,但艾芜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却永远无法从他记忆之中抹去,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就是他这一段生活的写真。

 

    启示录:

 

    人生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艾芜以亲身经历为素材,为中国现代小说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西南边疆的奇人奇事,异国下层人物的悲惨生活,让艾芜的《南行记》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奇异光彩的华章。

 

   [写作故事四] 柳青打醋

 

    终南山下,皇甫乡店里,等候买东西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现代作家柳青也站在队伍里,他身着便装,手拎一个小竹篮,篮子里放着一个醋瓶,看样子是要打醋的。排队的人有说有笑,柳青听得十分起劲。不知不觉中,该轮到他买东西了,他却只顾听得眉开眼笑。售货员提醒他时,他才恍然大悟,赶忙对身后的人说:“噢,噢,你们忙,你们先买吧!”说着退了出来,重新排在队伍的最后,又开始仔细倾听人们的闲谈了。

 

    启示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不仅可以获得鲜活的素材,而且会让作品拥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写作故事五] 列夫·托尔斯泰的百宝囊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不论是散步,还是坐下和客人喝茶,他都不时拿出来,记下一点什么东西。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老是往本子上记什么啊?”他坦率地回答:“我记的是你。”“我有什么可记的?”他笑笑说:“什么都是可记的,因为世界什么都是有趣的。”他说着举起了笔记本,说:“我有一个藏万物的百宝囊,我常带着它到处走。”

 

    启示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应将积累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最好还加以分门别类。长此以往,你也会拥有一个写作的“百宝囊”的。

 

   [写作故事六] 屠格涅夫的“阿霞”

 

    俄国杰出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他便去河上划船。小船缓缓而行,屠格涅夫忽然发现岸上有一个不大的火砾场,火砾场边有一座两层楼的小楼。一个老太婆从底层的窗户里向外张望,楼上的窗口正探出一个标致姑娘的脑袋。在这一瞬间,屠格涅夫突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在这座楼上?她和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在小船里,作家的得意之作《阿霞》已经构思好了。

 

    启示录:

 

    因为屠格涅夫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所以他的作品心理刻画细腻,语言优美传神。只要像他一样留心生活,人们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成为动人的素材。

《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对中学生写作的启示

 

深圳市龙华中学 徐彦

 

中学生写作文,素材往往来自童年少年青年初期的生活,由于写作经验和水平的局限,文章流于简单肤浅。《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对学生写作的启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正面直接地表现真善美的主题。

 

青少年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小,异化的程度较轻,人格上仍然保持着“人之初”的天真、纯洁、善良、积极向上的本性,所以在作品中可以正面的直接的表现真善美的主题,做出明确的自我判断。

 

如《孤独之旅》中: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面对孤独,杜小康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中:

 

我望着他的手,他那只全是皱纹的水手的脏手,又望着他的脸,一副忧愁萧索的衰老可怜的脸,一面向自己说: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兄弟,我的亲叔叔。”

 

我留下了十个铜子儿给他做小费。

 

通过“我”的观察、心理独白和行动,表现了善良的人对穷困潦倒的苦人儿的深切的同情。

 

《心声》中:

 

程老师脸上有些发白。她严厉的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的呀!

 

直接表现了孩子们对表演性的公开课的不满。

 

二.进行细致的心理刻画。

 

《孤独之旅》《心声》都是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取得成功的典范。

 

“孤独”是心灵的感受,题目本身就昭示着小说心灵描写表现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文中运用环境烘托和心里独白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杜小康由幼稚软弱到成熟坚强的成长过程,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读者。

 

《心声》则是运用大段的心理独白来表现李京京对外界社会的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评价。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

 

心理描写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在众多的青少年题材的作品中出现极多。鲁迅的《社戏》就充分地写出孩子们热爱生活的心理活动,特别在描写他们摇白篷船去赵庄看戏时,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这早已成为人们经常用以作儿童心理真实写照的事例。契诃夫的《万卡》主要通过万卡的心理活动,他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和对爷爷的思念等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如果没有这些心理描写,不仅万卡的形象不会那样鲜明、生动,而且作品也就不会产生如此感人的力量。都德的《最后一课》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心理描写,它是塑造小弗朗茨的主要手段,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从小弗朗士的感觉写出的,也是根据他的理解程度加以叙述的。

 

青少年学生由于年龄小,行为的盲动性较大,因此,他们不可能像成人心理那样复杂,相对地说内心活动少一些。但是,他们同样像成人那样有感觉、观念、记忆、想象、思维,也仍然会产生同情、愤怒、感激、怜恤、疑惑、羞愧、恐惧,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又怎能不写到这些内心活动呢?茅盾过去所批评的“没有个性,只有‘年龄,性别’”,或者像贴标签似的仅仅加上这个是“热情”的,那个是“勇敢”的一类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简单化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作心理描写所造成的。

 

加里宁说:“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

 

    因此,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心理体验的记录,提高心理描写的水平。

转自[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Article/200909/4113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