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别帖》。王献之书。草书。11行,84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
释文:
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廗。今服药,尽温燥理,冀当可耳。然异极都不得复小失和。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体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服。
大意是:气候很冷,因夜间行散,忽然腹泻,服药后,希望有所好转。并告诉朋友不要“妄近生冷,”“有佳酒便服”。看来,王献之与受信人都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
奉别帖局部1
奉别帖局部2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们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故人称“大令”。王羲之诸子均善书法,而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笔法所囿,因而对南朝的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字以才情与气势胜,王羲之书法则以修养与功力胜,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他天资极高,初承家法,而敏于革新,转师张芝,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北宋书法家米芾称王献之“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的笔法主要是学王献之的。“奉别”、“承姑”二帖笔势连绵,从其看来,唐人狂草源出于此。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