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录:鲁迅 野草集《希望》赏析

 夕颜life 2013-10-16
在作品中,作者回顾了自己青年时的心境,那时心中“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其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如他在《杂记》(见《坟》)中所述:“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但在辛亥革命之后,旧象依然,令人失望。他在(《自选集——自序》(见《南腔北调集》))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了,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的人们,事件,是有限的很的,这想头,就给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这里所引用的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句。裴多菲1847年7月17日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有这样的话:”。。。。。。我内心充满了绝望,坐上了大车。。。。。。但是,我的朋友,绝望时那样的骗人,正如希望一样。“裴多菲的意思是说,绝望的不真实、不存在与希望的不真实,不存在是一样的,他在否定希望之后,又以否定绝望来肯定希望。
这篇散文诗中所说的”身外的青春“,是指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此时”我“的青春已经无可奈何的逝去,但青年们总还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吧。这是”我“的希望之所在。
在《希望》中,鲁迅剖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对情绪消沉的青年,”我“希望他们摆脱这样的心境。”我“对他们是殷切地期待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