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一家人 三代一诺守候70年

 fifizhao 2013-10-16

上海一家人 三代一诺守候70年

 

  这是一份坚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诺,也令人感叹这个承诺背后的沉重———二战末期,一位在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教师即将回国,他将数千册图书托付给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为了一句“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之嘱托,历经70年风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护一个美丽的爱情誓言,等待着与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东长治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码放在书架上。6个木制大书架已被林家后人用三夹板封存起来,“时间太久远了,我们怕书被虫咬、老鼠啃,干脆用板钉起来。这次是要寻找它们的主人才打开了一个书架。”林道志的儿媳妇、65岁的潘碌说。 

林道志的外孙媳罗雪琴讲述家族护书的曲折经历
 

  这是一份坚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诺,也令人感叹这个承诺背后的沉重———二战末期,一位在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教师即将回国,他将数千册图书托付给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为了一句“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之嘱托,历经70年风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护一个美丽的爱情誓言,等待着与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东长治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码放在书架上。6个木制大书架已被林家后人用三夹板封存起来,“时间太久远了,我们怕书被虫咬、老鼠啃,干脆用板钉起来。这次是要寻找它们的主人才打开了一个书架。”林道志的儿媳妇、65岁的潘碌说。 

 
寄存的图书中有大量希伯来文和德文书籍
 

  这是一份坚守了70年的沉甸甸的承诺,也令人感叹这个承诺背后的沉重———二战末期,一位在提篮桥地区避难的犹太教师即将回国,他将数千册图书托付给他在上海最信任的朋友林道志。为了一句“请好好保存这些图书,我会回来取的”之嘱托,历经70年风雨,林家三代人如同守护一个美丽的爱情誓言,等待着与它的主人重逢。 

  昨晚,在东长治路一间石库门的亭子间,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码放在书架上。6个木制大书架已被林家后人用三夹板封存起来,“时间太久远了,我们怕书被虫咬、老鼠啃,干脆用板钉起来。这次是要寻找它们的主人才打开了一个书架。”林道志的儿媳妇、65岁的潘碌说。 

  “卡尔校长”离沪前 托付6大架书 

  潘碌的公公林道志,二战时期是原犹太难民隔离区“慕义”教会学校的校长。出身贫苦的林老先生是个基督徒,他乐善好施,靠自家肥皂厂和复写纸厂的微薄收益支撑着慕义学校的日常运作。他免费招收了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其中也包括不少犹太难民的孩子。 

  当时,有个叫卡尔的犹太人在林老先生的学校教书,“丈夫说父亲曾告诉他,卡尔在德国曾是个校长,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卡尔校长’。”潘碌告诉记者,公公林老先生和卡尔彼此信任,关系很好,1943年前后,卡尔校长在离开上海回国之前,将一批重要的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书籍,包括一些珍贵的宗教书籍装在书架里全部都寄放在林老先生家里,委托他保管。这些书上大多有编号,很多还盖有“保罗中学”的印章,估计保罗中学就是卡尔校长在德国教书的学校。卡尔校长临行前对林老先生说:“我一定还会回来。”

  躲过炸弹与强盗 林家“传奇”护书

  谁知这一别就隔了70年的光阴。犹太朋友留下的这些书籍和林家结下半个多世纪的缘分,也随着林家的命运跌宕而历经艰险。1945年,林家风闻上海要被轰炸,林老先生便雇了10余名挑夫,携家眷肩挑手提将书从水路全部运回老家浙江黄岩。不久,炸弹果然投到这片区域,大多数房子被夷为平地,林老先生的家和周围很多房子都遭到很大破坏。这些书籍因为跟着林家家人而安然无恙。 

  “水路回黄岩时还遇到了盗匪,我公公他们坐的是手摇的小帆船,眼看一艘小汽轮载着强盗一路追来。公公立即让船老大撑起帆。真是天佑林家,帆刚撑起,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湖面,瞬间就起了大风。风帆助航,终于逃出了盗匪的视线。”林家人把书看得比黄金细软还重要,到了黄岩的乡间小路上,林老先生2岁的孙子坐在扁担的一头,书就在另一头,温情暖暖。 

  抗战胜利后,林老先生又不辞辛劳将这批书重又搬运回上海的家。“文革”期间,林家再次遭遇劫难,红卫兵来抄家。这些谁也看不懂的外文书被红卫兵视作“大毒草”、“黄色淫秽书”,他们把几箱书全部搬到弄堂的广场上准备焚毁。就在准备点火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焚书计划只能被暂时搁浅。第二天,林老先生就和儿子一起到有关部门,一趟又一趟,反复解释这些书籍的来源,这才侥幸躲过一劫。“仿佛冥冥中有人在保护这些书。”

  动迁前发现旧信 期盼物归原主 

  “公公反复跟我们小辈说,当年卡尔说会回来的,那他一定会回来。一定要好好保存这些书籍,等着他再来上海。”一诺千金,林家的后人守着这份担当,丝毫没有把诺言视作负担。 

  潘碌住的石库门老房子很逼仄,但全家还是腾出亭子间专门安顿这些书。怕书受潮被虫咬,林老先生的外孙孙礼德用木板把书架封存起来,还把书架垫高。 

  时光流逝,林老先生夫妇、大儿子、小儿子相继辞世,林家的后人依旧平静地等待着卡尔先生。“承诺,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份责任。”孙礼德说,不少书装帧精美,凹凸印刷,封面还烫金,曾经有朋友听说他家里有二战时的外文书,说不定还蛮值钱的,怂恿他拿出来卖掉一些。“我一本都没拿出过家门。”如果不是这次北外滩地区要动迁,封存了70年的这些书籍依旧会静静地守候它们的主人。“但是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没有卡尔先生的联系方式,要找他就好比大海捞针啊。” 

  令人惊喜的是,因为动迁要寻找一些资料,潘碌在整理抽屉时意外发现了3个信封,里面有1947年卡尔先生写给林家的信、卡尔先生夫妇的合影照片和一张圣诞贺卡。信封上有卡尔先生留的地址,信中还告诉林家他回德国后就要到政府的内务部上班了,“我是1947年9月1日回到德国的,现住在岳父母的公寓里……食品供应不是很好……我有许多要写的信,期待你的回信……”潘碌说,那一刻她流下了眼泪,她看到这些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书籍离回家的路仿佛越来越近了。 

  如今,那些经历过战争和动乱的老房子将要被拆除和消失,但这份凝重的嘱托如一纸约定,里面隐含几十年的执着、隐忍和等待;虽然经过历史的洗礼,层层书页已染上了历史的沧桑,但是林家后人却依然想要了却林老先生未竟的心愿:找到卡尔或他的后人,将这些书物归原主。

上海曾是犹太人避难港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地区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上海却成为他们的“诺亚方舟”。

  据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介绍,1933年至1940年,上海至少接纳2.3万余名犹太难民。这些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迹般生存下来,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1943年2月,日本占领当局强行将在沪的1.4万余犹太人迁入虹口提篮桥地区,当时这个不足2.6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住有10万中国居民,然而双方始终友好相处,患难与共。

  公平路两条犹太难民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长达一年,然而被困在内的两千余人最后大多幸运存活,对此外界普遍相信,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方式,将面饼等食物掷过铁门救助他们。

  今年5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上海访问时强调,上海是犹太难民逃避纳粹迫害的“避风港湾”:“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上海怀有特殊的友好感情,以色列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我们感激中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伸出的友好之手。”   范洁

我们会一直等下去

  70年前,卡尔留下的是书,更是一份信任——对曾外祖父,对我们一家人,也是对在二战的炮火中向犹太难民伸出援手的中国人。 

  70年来,哪怕战火哪怕“文革”哪怕各种困苦,我们一直都悉心地看护着这些书,因为我们和书,一起在等卡尔和他的后人,回到上海。 

  如今,曾外祖父早已故去,奶奶和舅公也都不在了,连当年为犹太小孩开班授课的这老房子也快要拆了,但书还没能等来它们的主人。 

  盼望能早些找到卡尔的后人,不过爸爸说,无论如何他会和舅婆一起继续等下去。我想,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因为我们都想亲手把书还给卡尔的后人,想郑重地告诉他们,曾为他们提供无私庇护的中国朋友,这70年来都认真地守护着这个约定,就像守护着一个忠诚的誓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