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容汤(《审视瑶函》卷六) 【药物组成】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星、白僵蚕、半夏(制)、木瓜、甘草、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等分。 【制法】上锉。用水400ml,加生姜3片,煎至300ml,去滓。 【用法】加酒适量,热服。 【功能】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主治】口眼歪斜,仪容不正。 2.改容膏(《医方考》卷一) 【药物组成]蓖麻子30g,真冰片0.9g。 【制法】上捣为膏。 【用法】中风口眼喁僻在左,为此膏敷其右,喁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 【功能】利气走窍,改容牵正。 【主治】中风口眼喁僻。 【辩证加减】冬月,加干姜、附子各3g。 【药物组成】白术、苍术、人参、黄芪、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橘皮、焦山楂、神曲、炮干姜、黄柏(酒制)、麦芽(炒)。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熄风通络,健脾渗湿。 【主治】口眼?斜,仪容不正;厥明头痛,颠倒眼黑,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 4.宽气汤(《辨证录》卷二) 【药物组成】柴胡、乌药、秦艽、甘草、酒蒸大黄各3g,白芍30g,茯苓9g,当归9g,天麻 、防风各lg,天花粉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顺气,泻火熄风。 【主治】口眼?斜,有似中风。 5.家宝丹(《丹溪心法》卷一) 【药物组成】川乌、南星、五灵脂(姜汁制,另研)、草乌各18g,白附子、全蝎、没药、辰 砂各60g,羌活、乳香、白僵蚕(炒)各90g,片脑15g,天麻60g,麝香7.5g,地龙120g,雄黄、轻粉各 30g。 【制法】研为细末;或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粉末,每次1g,不觉,服1.5g,用茶或酒调服;蜜为丸,含化。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瘫痪,痿痹不仁,口眼?斜。 6.理气祛风散(《古今医鉴》卷二) 【药物组成】青皮3g,陈皮2.4g,枳壳2.4g,桔梗2.1g,南星(制)3g,半夏(制)3g,乌 药2.4g,天麻3g,川芎2.4g,白芷2.1g,防风2.4g,荆芥2.1g,羌活3g,独活3g,白芍药2.1g, 甘草1.8g。 【制法】上?咀。加生姜3片,用水300ml,煎至24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理气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口眼歪斜。 7.萆麻膏(《普济方》卷九十二) 【药物组成】大萆麻子14枚,巴豆7枚(去皮)。 【制法】上捣为泥,加麝香1.5g,研匀。 【用法】左患搐,安药于右手劳宫穴内,用纸七重盖定药丸上,用碗坐在药上,碗用沸水蒸之;如右患 用左手。略坐一时,用手托碗便正也。 【功能】通络止痉。 【主治】口眼?斜不正。 8.清痰顺气汤(《万病回春》卷二) 【药物组成】南星(姜制)、瓜蒌仁、贝母、陈皮、苍术(米泔浸,炒)、官桂、防风、荆芥、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半夏(姜制)、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锉。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临服入木香、沉香末各1.5g同服。 【功能】清热化痰,祛风顺气。 【主治】口眼?斜。 9.三公散 【资料来源】《医方类聚》(《普济方》)。 【药物组成】蜈蚣3条(1条蜜炙,1条酒浸,l条纸裹煨熟,各去屎),南星3个(每个切作4段,逐个如蜈蚣 制法),白芷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人真麝香少许。每次3克,食后热酒调服。 【功能】搜风化痰。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 10.正容汤 【资料来源】《审视瑶函》。 【药物组成】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3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加酒适量热服。 【功能】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主治】风痰痹阻经络,口眼喁斜,仪容不正。 11.定风饼子 【资料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天麻、川乌(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为丸,如龙眼大,作饼子,生朱为衣。每次l饼,细嚼,热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解五脏风寒,辟雾露瘴气,爽慧神志,诸风不生。 【主治】风客阳经,邪伤腠理,背膂强直,口眼喁斜,体热恶寒;及痰厥头痛,肉润筋惕,鼻渊;饮酒 过多,呕吐涎沫,头目眩晕,如坐车船。 12.牵正散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3克,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素体痰盛,叉感风邪,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突然口眼喁斜,一侧颜面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 浮滑。 【方义解读】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经络之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僵蚕尚可化痰,全蝎长 于通络。三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止痉之功,为治疗面神经麻痹之最常用基本方。 13.复正汤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防风3克,荆芥3克,细辛2.5克,黄芩6克,乌药6克,天麻6克,当归9克(酒洗),白芍6克(酒洗),川芎4.5克,白术4.5克(去芦),陈皮4.5克(去白),半夏6克,枳壳3克(去瓤,炒),白芷2. 4克,桔梗2.4克,僵蚕9克,甘草2.4克,白茯苓6克(去皮)。 【制法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风痰入中经络,气血不和,口眼喁斜。 14.换金丹 【资料来源】《医学六要》。 【药物组成】荆芥穗、白僵蚕、甘草、防风各30克,天麻、川乌头、白附子、蝎梢(炒,去毒)、羌活(去芦)、细辛、川芎、藿香各15克,薄荷9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酒送服;如左歪以此涂右,右歪以此涂左。 【功能】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主治】风寒痰湿客于上焦,口眼喁斜。 15.理气祛风散 【资料来源】《古今医鉴》。 【药物组成】青皮3克,陈皮2.5克,枳壳2.5克,桔梗2克,制南星3克,制半夏3克,乌药2.5克,天 麻3克,川芎2.5克,白芷2克,防风2.5克,荆芥2克,羌活3克,独活3克,白芍药2克,甘草1.8克。 。 【制法用法】上药切碎,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能】理气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风痰入络,气机郁滞,口眼喁斜。 16.搜风丸 【资料来源】《儒门事亲》。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南星各15克,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凝水石各30克,蛤粉60克,薄荷15 克,藿香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豌豆大。每次30丸,用生姜汤送服。 【功能】搜风化痰。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头昏嗜睡,涎唾黏稠量多,或时喘咳者。 17.僵蚕全蝎敷治方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药物组成】僵蚕9克,全蝎2个(去毒),香皂3个。 【制法用法】上药共捣成泥,随意糊之。或每次3克,温酒或开水和服亦可。 【功能】祛风痰,止痉挛。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面肌抽筋。 18.防风散 【资料来源】《普济方》引《指南方》。 【药物组成】防风30克,羌活15克,甘草9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末。每次15克,水煎,去滓,加麝香0.03克,温服。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卒然口眼喝斜,言语牵急,四肢如故,别无所苦。 19.灵仙丸 【资料来源】《简明医彀》。 【药物组成】威灵仙(洗净,焙干)适量。 【制法用法】上为末,好酒拌润,人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克,酒 送服。微利不泻,朝服暮效,外用灵仙煎洗。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入络,口眼喁斜,及疠风、头风、金刀如圣散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川乌(炮用)9克,草乌(炮)9克,防风6克,川芎6克,白芷12克,雄黄6克,细辛6克,苍术 12克,天麻l_5克,白术1.5克,麻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1.5克,临卧温酒调服。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风寒入络,口眼喁斜。 20.藁本散 【资料来源】《证治宝鉴》。 【药物组成】藁本3克,白芷6克,川乌1.5克,草乌1.5克,木鳖子0.9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鳝鱼血调匀,涂面。 【功能】搜风散寒通络。 【主治】风寒入络,口眼喁斜。 21.不换金丹 【资料来源】《医学启源》。 【药物组成】荆芥穗、白僵蚕(炒)、天麻、甘草各30克,羌活(去芦)、川芎、白附子、川乌头、蝎梢(去 毒,炒)、藿香叶各15克,薄荷90克,防风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清送服。如口眼歪向左,即涂右腮,歪向右,即涂左腮。 【功能】退风散热,行经和血,开发腠理。 【主治】风热痰湿阻于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2.正颜丹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白芷60克,独活60克,薄荷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清送服。 【功能】疏散外风,通络正颜。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3.茯苓天麻汤 【资料来源】《眼科菁华录》。 【药物组成】白术、苍术、人参各10克,黄芪15克,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各10克,橘皮6克,焦山楂、神曲各15克,炮干姜2克,黄柏(酒制)10克,炒麦芽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祛湿。 【主治】风湿痰热,上扰头面,口眼喁斜,仪容不正,或厥阴头痛,颠倒眼黑,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 ,或身重,四肢冷,或恶心,气短,语促。 24.省风清痰转舌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陈皮6克,半夏(姜制)3克,枳壳(去壳,麸炒)1克,黄芩(酒炒)1克,防己3克,防风3克, 全蝎(洗去盐)、南星(姜制)0.6克,甘草1_5克,白茯苓2.4克,蝉蜕2.4克,天麻1.2克。白术、苍术 、人参各l0克,黄芪15克,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各10克,橘皮6克,焦山楂、神曲各15克,炮干姜2克,黄柏(酒制)10克,炒麦芽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竹茹l团,水煎服。为丸服也可。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 【主治】风热痰浊闭阻经络,口眼喁斜。 25.复正散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僵蚕、清风藤、生地黄、白附子各2l克,当归、川芎、何首乌、防风、白芷、荆芥、天麻 、蒺藜、赤芍、胡麻、连翘、桔梗、藁本、蔓荆子各15克,羌活、全蝎各9克,升麻6克,白僵蚕6克,金银花30克,白花蛇60克(净)。 【制法用法】上药以好酒10千克,大坛盛封。早、晚量饮之。加生姜3片,竹茹1团,水煎服。为丸服也 可。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通络。 【主治】风热痰湿上攻头面经络,口眼喁斜及痫证。 26.消风返正汤 【资料来源】《医醇剩义》。 【药物组成】羌活3克,天麻2.4克,蝎尾5支、炒僵蚕4.5克,贝母6克,羚羊角4.5克,石斛9克,花 粉6克,麦冬6克,黄荆叶5片。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消风清热,化痰正容。 【主治】风热从足太阳而来,兼扰阳明,颜面筋脉牵掣,口眼喁斜,头昏头胀,烦躁,咽喉疼痛,口干 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解读】方中羌活疏散太阳经之风邪;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解毒;天麻、蝎尾、僵蚕祛风,止痉 通络;贝母、花粉清热化痰;石斛、麦冬养阳明胃阴;黄荆叶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诸药配伍,共奏疏 散外风、清热解毒、化痰正容之功。 27.假苏丸 【资料来源】《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生假苏(即荆芥,去梗)、生薄荷(用叶)各500克。 【制法用法】沙盆内研,生绢绞取汁,煎熬成膏;另余细滓晒干,为末,将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 次20丸,温酒送服。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中经络之口眼喁斜。 28.清痰顺气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姜制南星、瓜蒌仁、贝母、陈皮、苍术(米泔浸,炒)、官桂、防风、荆芥、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半夏(姜制)、甘草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人木香、沉香末各1.5克,同服。 【功能】疏风清热,化痰顺气。 【主治】风热痰湿上攻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9.加味小柴胡汤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10:453)。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川芎、制天虫、生甘草各10克,蒲公英、生葛根、徐长卿各15克,白芷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功能】和解少阳,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热毒入侵少阳经络,口眼喁斜,耳部疼痛,或耳廓疱疹,听觉过敏等。 【辩证加减】外耳道疱疹明显者,加七叶一枝花10克;耳部疼痛剧者,加全蝎3克;大便干结,加制大黄10克;苔黄腻者,加甘露消毒丹15克;恢复期,去黄芩、蒲公英;舌偏红者,加丹参、枸杞子各15克, 干地黄10克;舌偏淡者,加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 30.当归钩藤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当归、钩藤、秦艽、丹皮、防风、青皮、黄芩、柴胡各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汤。 【功能】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主治】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口眼喁斜,左关脉弦数者。 31.宽气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柴胡、乌药、秦艽、甘草、酒蒸大黄各3克,白芍30克,茯苓9克,当归9克,天麻、防风各1克,天花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顺气,泻火平肝。 【主治】素体甚厚,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火盛肝伤,遂致口眼喁斜,脉洪大有力。 32.解焚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酒蒸大黄6克,柴胡3克,白芍30克,当归30克,白芥子6克,炒栀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泄火养肝。 【主治】天禀甚厚,又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火盛而伤肝,致成口眼喁斜,有似中风而未尝身仆, 且善饮食,其脉洪大有力者。 【方义解读】方中大黄泻其火酒之毒,用栀子以泄其肝木之火,用二味祛除,未免过于迅利,复用芍药 、当归以大补其肝血,盖血足而火自息也;加柴胡、白芥子以舒其肝叶之气而消其膜膈之痰,痰消而肝 气益舒,肝气舒而风自去。 33.防风干葛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防风、荆芥各6克,干葛12克,升麻6克,广皮6克,甘草3克,白芷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风通络。 【主治】邪入阳明,风中于右,口眼喁斜,脉右关弦长。 【辩证加减】身痛,加秦艽、钩藤各9克。 34.栀连平胃散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山栀6克,川黄连3克,熟苍术9克,厚朴、广皮各6克,甘草3克,葛根、木瓜、秦艽各9克 。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化痰,祛风燥湿。 【主治】风热痰湿阻于阳明胃经,上攻头面,口眼喁斜,右关脉弦数者。 35.清凉丹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牛胆天南星120克,牛黄90克(别研),蝎梢(去毒,炒)、石膏各45克,白花蛇(酒浸,去肉) 、犀角屑、防风(去芦头)、甘草、真珠末、朱砂(别研)、大黄各30克,脑子15克(另研)。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每次6克,食后、临卧薄荷汤化服。 【功能】清胃泻火,化痰通络。 【主治】风热痰火壅塞阳明胃经,上攻头面,口眼喁斜,语言不利,肌肉润动,面若虫行。 36.搜风顺气丸 【资料来源】《普济方》。 【药物组成】人参45克,麻子仁、柏子仁、大黄各30克,皂角(不去皮)60克,黑牵牛(末)30克,威灵仙 60克,朴硝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60丸,温酒送服。 【功能】疏风顺气,通腑泄热。 【主治】风壅气滞,阳明结实,经络不通,口眼喁斜,大便结涩。 37.天麻黄芪汤 【资料来源】《兰室秘藏》。 【药物组成】天麻、芍药、炒神曲、羌活、茯苓各1克,人参、黄连各1.2克,当归1.5克,黄芪、甘草、升麻、葛根、黄柏、苍术各2克,泽泻2.1克,柴胡3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食远温服。 【功能】补气养血,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主治】素有风证,气血亏虚,湿热内蕴,口眼喁斜。 【辩证加减】或加猪苓2克;如肢节不痛,则减去羌活。 38.偏解散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当归、炒栀子、生地各9克,乌药、防风、白芷各1克,半夏3克,黄芪、茯苓各3克,白芍 15克,秦艽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养血,清热化痰,祛风通络。 【主治】气血不足,风痰湿热痹阻经络,口眼喁斜,左颊出汗,右颊拘急。 39.清阳汤 【资料来源】《脾胃论》。 【药物组成】红花、酒黄柏、桂枝各0.3克,生甘草、苏木各1.5克,炙甘草3克,葛根4.5克,当归身、升麻、黄芪各6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空服时稍热服。服讫,以火熨摩紧结处。 【功能】益气养血,清胃泻火,活血通络。 【主治】气血两虚,胃中火盛,瘀血内阻, 40.大三五七散 【资料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天雄、细辛各90克,山茱萸、干姜各150克,山药、防风各120克。 【制法用法】上药为末。每次2克,用清酒调服,1日2次,不知稍加。 【功能】补肝益肾,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肝肾不足,风寒外侵,经络痹阻,口眼喁斜,眩晕,耳聋。 41.太一散 【资料来源】《御药院方》。 【药物组成】独活(去芦头)45克,续断、杜仲(炒去丝)、肉桂(去皮)、牛膝(酒浸l宿)、黑附子(炮,去 皮脐)、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头)、白芍药、当归(去芦头)、鸡血藤各15克,羌活 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川芎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能】祛风散寒,消瘀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风湿痰瘀痹阻经络,面神经麻痹。 42.仁寿丸 【资料来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药物组成】附子(炮熟,去皮脐)30克,桂心、白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杜仲(去皮,姜制,炒断丝) 、续断、枸杞子、熟地黄(洗)、巴戟天(去心)、菟丝子(酒浸湿,研)、防风各15克,牛膝(酒浸)60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服。 【功能】补肝益肾,温经通络。 【主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润动,口眼喁斜,颜面肿胀,腰酸膝软冷痛,耳呜耳聋,舌胖嫩, 苔薄白,脉沉细弱。 【方义解读】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补肝肾,益精血;巴戟天、续断、杜仲、菟丝子补肾阳,强 筋骨,壮腰膝;附子、桂心温经散寒,通络正颜;防风、茯苓祛风利水渗湿以消肿;五味子敛阴涩精。 诸药配伍,共奏补肝益肾、温经通络、除湿消肿之功。 43.升阳利湿汤 【资料来源】《医学探骊集》。 【药物组成】苏叶9克,茅苍术15克,炒地龙12克,麻黄9克,山甲片6克,皂角刺9克,茶叶3克,连翘9 克,桔梗9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加酒少许温服。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痰瘀阻络,口眼喁斜,面部麻木,或肿胀,或胸脘痞闷,咽喉疼痛,舌胖,苔薄白腻,脉 细涩。 【方义解读】此方谓之升阳者,盖以苍术为君,用苏叶、连翘、地龙、麻黄为佐,山甲、皂刺引药直达 病处,为湿邪开其道路;桔梗、茶叶、元酒引药上升,使积滞之湿邪仍从汗孔而去。是用诸佐药,将利 湿之药升于面部足阳明经络,使之利湿,故以此命名也。 44.皂角膏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6:25)。 【药物组成】大皂角6克。 【制法用法】上药去皮、籽后研末,过500目筛,入铜锅或铜勺(忌铁器)微火炒至焦黄色,再入醋30克,收匀成膏,把药膏平摊于敷料上,贴于口角处,左歪贴右,右歪贴左,贴药时稍向患侧牵拉固定。1日1 次,2日后改为间日1次,直到病愈。用猪脂或牛脂或鹅脂,人黄蜡熬膏。摩擦面部。 【功能】化痰祛瘀通络。 【主治】痰瘀互结之面神经麻痹。 45.改容膏 【资料来源】《医方集解》。 【药物组成】蓖麻籽30克,冰片0.9克。 【制法用法】上药共捣为膏,左歪贴右,右歪贴左。 【功能】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口眼喁斜,无他证者。 【辩证加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3克。 46.面神经麻痹方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10:37)。 【药物组成】鲜鳝鱼血、乳香各适量。 【制法用法】将适量乳香末加入鲜鳝鱼血拌匀,涂敷于地仓、颊车、下关、颧髎、人中、巨髎等穴周围(左患涂右,右患涂左),每日1次。 【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主治】风痰瘀血入络,面神经麻痹,口眼喁斜。 47.祛风牵正汤 【资料来源】《常见病辨证治疗》。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各9克,赤芍15克,羌活9克,荆芥9克,白附子12克,全虫、僵蚕、白芷、薄荷、菊花各9克,甘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化瘀,活血通络。 【主治】风痰瘀血痹阻经络,面神经麻痹初发者。 【辩证加减】若发病日久,或气血较虚身体弱者,加黄芪30克。 【方义解读】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白附子、荆芥性味辛散,善治头面之风;薄荷、菊花轻而走 上,疏风清热;全虫、僵蚕、羌活、白芷通经活络,祛风消肿;甘草益气清热,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祛 风通络、益气活血之功。 48.蓖麻膏 【资料来源】《普济方》。 【药物组成】大蓖麻子14枚,巴豆7枚(去皮)。 【制法用法】上药用猪脂或牛脂或鹅脂,人黄蜡熬膏。摩擦面部。- 【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正容。 【主治】风邪入络,血脉痹阻,口眼喁斜。 49.蜈蚣牵正饮 【资料来源】《千家妙方》。 【药物组成】蜈蚣l条(去头足),地龙12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 白芷10克,川芎9克。 【制法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祛风散寒,消瘀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风湿痰瘀痹阻经络,面神经麻痹。 50.摩风膏 【资料来源】《眼科全书》。 【药物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防风6克,细辛3克,香附6克,木香6克,赤芍6克,肉桂3克,骨碎补6克,没药6克。 【制法用法】上药用猪脂或牛脂或鹅脂,人黄蜡熬膏。摩擦面部。 【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正容。 【主治】风邪入络,血脉痹阻,口眼喁斜。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4..古今中医名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