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当好老板?先学这9招

 dongchang 2013-10-17


老板注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因为老板必须有异于普通员工的思维方式,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负最终责任。俗话说事业是干出来的,老板是磨练出来的,想要当好老板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维持好公司内部制度的稳定性、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并且保持学习。
 
一、形象很重要
 
“说给部下听,做给部下看”,虽然这句话的出处不是很好,但非常有道理。
 
十多年前,我认识一个中关村公司的老板——王老板。王老板非常聪明,敢想敢干,当时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时常利用政策空隙打点擦边球,一年能挣百十来万,那时北京市的月平均工资才七八百元,一百万对大多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王老板为人也比较仗义,公司员工收入都不低,他比较喜欢吃喝玩乐,每次去消费总是带上公司几个骨干,大呼小叫,一派大哥作风,十分风光,最后所有消费老板买单。很多其他公司员工都非常羡慕,觉得王老板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几年后,我在不同的场合陆续遇到了以前王老板公司的几个骨干,他们基本都跳槽了。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老板怎么回事。王老板一脸无奈:“唉,现在生意不比当初好做,竞争激烈。手下员工猴精猴精,本事一长,不是另立门户自己单干就是被同行高薪挖走了,人心不古啊。”原来如此。过了些时间,在一次同行聚会上我又遇到了一个王老板公司原来的部门经理大孙,此时,他正在另一家公司担任同样的职位。聊天过程中,我又问起他从王老板公司离职的原因,我说当初在王老板那里不是挺好的吗,工资又不低还经常出去消费,多风光呀。大孙说:“待遇是不错,可我们总觉得跟王老板干没前途。做生意挣钱靠钻政策空子,每回出去喝酒,他还左手揽一小姐,右手揽一小姐,吆五喝六的,整个一黑社会老大。我们出来打工,是想找一有发展前途的公司,随着公司发展自己也能不断提升,收入越来越高。可是跟着王老板,我们看不到这种希望,总觉得朝不保夕,早晚公司得出事。王老板人不错,但大家出来是找正经工作又不是混帮派,所以我们陆陆续续都走了。”
 
听完大孙的话,我才知道,原来员工的想法和老板的想法差距这么大啊。想想也是,虽然并不一定老板爱好犬马声色公司就一定办不好,但出去一起消费还得找对人呀,和同行客户出去是应酬,和朋友出去是放松,想怎样都行,但在公司员工面前老板还得注意保持形象,否则员工谁跟你呀,又不是黑社会大哥要拔份儿。
二、尽量唱红脸
 
每天公司里总有很多事发生,有的该表扬有的该批评,那批评和表扬到底该由谁来执行呢?
 
刚开公司时,找不着当老板的感觉,平素又最烦管人,所以员工有什么问题我很少说。结果公司员工自由散漫,谁也不服谁,工作无法开展。后来觉得再这样下去实在不行,于是开始板起脸管人,这下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公司里几乎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我这里来,经常有员工当面与我理论是非曲直,每天陷于日常琐事当中——这老板当得真郁闷。后来与日本企业接触多了,发现不少奥秘。日本公司的总经理很少直接管公司普通员工,对公司底层员工可和蔼了,但他们经常当着员工的面训斥公司中层干部,而普通员工犯错误则由该员工的直接领导负责处理,当然月底发工资时总经理心里可不含糊,中层干部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相当大。这样公司不仅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员工心里也比较平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干就干,咱公司不大,好歹也有几个主管。于是开会明确职责,谁的手下出问题谁自己处理,别什么问题都往我这儿推。平常我一般只表扬好人好事,鼓励为主,而主管自身犯错时我也很少当众批评,通常是私下交流。时间不长,公司管理顺畅了,我在公司里的形象也大为改观,员工更尊敬我了。
 
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我有时觉得老板对于公司有点像古代皇帝对于国家。如果皇帝很贤明而大臣很昏庸,老百姓通常觉得国家还是有希望的,大不了“清君侧”,换个大臣了事。而如果皇帝很昏庸,则老百姓通常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开始琢磨造反改朝换代。咱当老板总不能让公司员工揭竿而起或用脚表态一走了之吧,既然主管和部门经理工资比普通员工高还享受着公司岗位津贴当然应该为老板分忧,该唱红脸做恶人时就应当仁不让,而老板一般应保持一个超然的态度,置身于事件之外,旁观者清嘛。不过部门经理需要支持时,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我通常态度鲜明予以支持,毕竟维护干部的威信对于公司管理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三、避免当场做决定
 
影视作品、报纸广播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领导干部现场办公或下基层走访,有人民群众扶老携幼涕泪滂沱地反映当地官员久拖不决的某些问题,领导同志大手一挥,无比激动地斥责那些不作为的贪官污吏,该免职的免职,该法办的法办,数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几分钟之内现场解决,真是大快人心,爽!
 
这种“雷厉风行”的方法,在我等小公司里行得通吗?
 
当老板没多久,公司人员渐渐多起来,我的权力欲望也逐渐膨胀,常常脑袋一热手一挥解决问题。有一回,业务员甲向我投诉,另一个业务员乙恶性竞争抢他的客户,同一单生意故意报低价致使用户未从甲业务员处购买,公司也在利润上受到损失。我一听,非常生气,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如何能够容忍,于是贴出通知:此单生意,乙业务员不仅没有提成,而且通报批评,所有提成奖励归甲业务员。后来乙业务员反应激烈地找到我说该用户他已经跟了半年多,价格型号都基本谈妥,前些天有次他外出拜访其他用户时该用户打电话到公司落实细节问题结果甲业务员接了电话,过后甲不仅未转告乙业务员,而且还让用户直接找自己并许诺更多优惠,差点将生意搅黄。我听完后非常吃惊,又找其他几个业务员核实,乙业务员说的基本属实。唉,通告已经张贴了,这可如何是好?于是一通补救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避免以后类似情况发生。过后反思:当初为什么不调查一下再作决定呢?如果乙业务员性格内向些没准不找我申辩直接开路走人了,而且公司其他员工又会有何想法呀。再回想以前经常快速作出一些鲁莽的决定,非常后悔,看来官僚的口头禅“这个问题要考虑考虑研究研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过去的皇帝金口玉言,说的话不能随便改,今天的公司老板也不能不过脑子不全面调查随口作决定,否则天天朝令夕改威信尽失。
 
现在员工找我解决问题我一般都说:行,我知道了,等我查一下,几天之内给你回复。这样类似错误就很少发生了。看来做事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要全面考虑,职位越高越应避免当场作出决定。要不怎么很多人感觉大公司办事反应慢,估计如果大公司反应都像个体户一样快那大公司也就很快变成个体户了。
四、维持制度的稳定性
 
2007年回老家,坐一个亲戚开的车。亲戚刚拿驾照没多久,属于“实习司机”。一路上马路又宽又直,司机的手却在不停地动,左一下右一下,车也在画龙,我坐在副驾驶席上,虽然系上了安全带,但心里还是很紧张,嘴里话也少了,脚下直使劲。一路上旁边车道上的车不停地对我们按喇叭,还好,最后终于安全到达。回想十年前自己刚拿本时,已是老司机的弟弟坐我的车也向我说过同样的感受,当时自己信心很足丝毫不以为然,根本不理解坐车的人会有何种感觉,现在方才明白。
 
总结自己开公司,也经常犯类似的错。政策朝令夕改,看见别的公司有什么新章程常常一拍脑门拿来就用,过段时间发现效果不好又推倒重来,弄得公司上下无所适从。比方说提成奖励,原方案在出台一段时间后本来实践检验较为合理,员工也认可,可我在听完什么专家讲座和看完某本管理书后就立刻将其推翻并试图重新制定政策,结果会计抱怨不好操作,员工抱怨政策不合理,在一通折腾后不得不又改回原样。
 
现在常想,办公司和开车很像,老板就好比驾驶员,开车时车在路上跑,只要在本车道的两条白线之间就OK,不必时刻调整方向盘,否则司机累,乘客累,车还容易出危险,费力不讨好。同样的,只要公司的运营在可控范围内不犯大错,政策就应稳定执行,保持连贯性,让员工心里有底。小公司老板权力集于一身,缺乏监督,制定政策更应该小心谨慎,不然公司政策经常调整,制度朝令夕改,只会令员工缺乏稳定感,认为老板总在算计自己,公司员工不跑光才怪呢。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承诺香港回归后体制50年不变,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五、不要奢望在公司内部交朋友
 
刚当老板时不习惯管人,总觉得公司里应该人人平等,大家都是朋友,有什么事好商量。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管理很是混乱,制度形同虚设,员工犯错误的成本很低,大家日常基本是想干啥就干啥,月底工资还谁也不能少发。
 
一天,一个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到我这待了半天,走时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们公司管理要加强啊,我在这坐了半天都看不出谁是老板,员工既不怕你也不听你呀。我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具体怎么做也搞不明白。后来问题终于集中爆发了,公司里贪污现象严重,效率低下,员工觉得没有奔头,几个骨干自己一合计决定单挑一摊,一时间十几个人的公司跑了七八个,一大半客户也被带走了。
 
好在此时我还有另外一个较小的分公司,刚刚新招了几个业务员。毕竟本人是白手起家,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一咬牙重新开始。这次吸取教训,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管理逐渐进入正轨,业务也很快有了起色,一年后人员又恢复到十几个,利润也超过以前。
 
想想自己当初还是心态不对,认为自己的公司应像国有企业一样,人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翁,人人都平等,大家自觉把事干好。纯粹是扯淡!公司内部大家利益不同,岗位不同,哪来什么绝对平等。虽然大家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岗位职权工资奖金上怎么可能平等呢?为什么除了垄断行业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了?这也让我觉得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从根本上就不符合人的本性。当初《红灯记》里鸠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直被当作反面典型加以批判,其实我现在认为这话好像符合每个人自然的第一反应。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连出家的和尚都明白这个道理。当老板就当老板吧,甘蔗没有两头甜,我不再奢望与公司员工做朋友,一切按规章制度来,只要管理好公司,让大家尽量拿到更多的工资奖金,人人都上保险,骨干员工入股共享公司发展成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老板本来就是个孤独的职业,交朋友还是在公司以外吧。
 
要说规章制度,每个稍具规模的公司都有一大本,但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相差可大了去了,关键还在于规章制度是否被认真执行,同时也看老板能不能自己认可规章制度并亲自或安排专人监督落实。管理公司与管理国家有相似的地方:要法制不要人治。公司不是靠老板与员工交朋友然后公司所有人都从心底里认可老板来管理的,而是靠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好了,对人员的管理就水到渠成,一切按规矩来,老板也不用一天到晚训斥员工。其实,从办公司到现在,我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员工,有几次公司员工离职后又回来,原因竟然都是无法忍受新公司老板发脾气骂人。呵呵,不过我感觉现在我在公司还挺有威信,至少朋友来公司再也不会说看不出谁是老板了。
六、不与下属争功劳
 
一次业务员小赵接了一张设备销售的单子,客户公司很有实力,但采购人员十分难缠,不仅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而且还不时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将近半个月了,小赵毫无进展,只好愁眉苦脸地找我来商量。我详细听他讲述了整个销售过程,逐渐看出了问题所在,小赵对用户的主要诉求未搞清楚,只在枝节上与客户纠缠。于是我给小赵分析了用户心理,告诉他只需如此这般用户一定能够拿下。小赵将信将疑地走了。
 
一周后的一个午休时间,我路过销售部门口,看见一群业务员围在一起,小赵正在人群中央口若悬河地描述自己怎样将那个难缠的用户拿下,做成了一笔大单。几个新来的业务员满脸钦佩的表情,不停地随声附和。我忍不住走过去,随口对小赵说:“小赵,还是我分析的对吧?照我的方法是不是很轻松地就做成了?”小赵顿时满脸尴尬:“对,对,还是经理你分析得准确,这回多亏你了。”
 
回到办公室,我心里忍不住也小小地得意起来。
 
事后一琢磨,不对,我怎么与下属争起功来了。回想当时小赵脸上的表情由得意转为尴尬,下回他还会再找我探讨业务上的难题吗?自己真是活得不明白,不该争的也争。
 
其实与下属争功真的毫无意义,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手下人员一个比一个强,恨不能所有人本事都超过自己,就像三国时的刘备,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关羽张飞赵云,可只要用好人,自己本事不行一样能成大事。当头也不容易,大部分人喜欢炫耀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有时会把别人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更别说本来就与自己有关的成绩了。但如果你在经理或老板这个位置上就应该在某些方面压抑自己,如领导每回把下属的功劳都据为己有,可想而知,有本事的下属一旦有其他选择一定会跑个精光,因为跟着这样的领导将永无出头之日,剩下的不是无能之辈就是阿谀奉承之人。手下如都是这种人,估计领导即使能干出大事也会越干越累,越干越郁闷。
七、注重和员工沟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公司里也一样,不仅员工的想法很多时候和老板的想法不一致,而且每个员工的性格相差很远,不同员工各自的想法也千差万别。这都要求管理者不断地去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某次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与一个厂家签订了特约维修站协议,根据协议我们公司负责该厂家产品在本地的售后服务工作,厂家按照我们所修理产品的数量和内容向我们支付报酬。协议签订后,公司安排了两个维修员老张和小李专门负责这件事。
 
老张和小李都是售后服务部门的骨干,两人这些年业绩一直不错,每月个人收入在本部门也都是中上等水平,岗位调整后,两人的收入与原来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反而由于新职位不用每天外出上门修理,工作比原来更轻松了。
 
两个月后,小李向我提出辞职,我觉得很意外。小李在公司工作已经四五年了,一直踏踏实实,怎么会突然提出辞职呢?我问他辞职的原因,小李说他喜欢每天在外面跑,不断接触新客户,不愿意每天呆在公司,感觉没意思,因此调整岗位后感觉很不适应,所以决定离职。我问他当初在对他岗位进行调整时是否和部门经理沟通过,他说当时他就提出异议,但部门经理觉得他最适合新的岗位,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我对小李进行了一番挽留,无奈小李去意已决,最终还是辞职了。随后我赶紧找老张了解情况,问他对新职位是否满意。老张与小李截然相反,他对新职位非常满意,工作轻松了,收入也没减少,每天还不用日晒雨淋地外出,感觉太好了,他很感谢公司将他调整到目前的工作岗位。
 
吸取教训,此后每次进行工作岗位调整,我都会要求部门经理事先充分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情况,,避免公司员工的无谓流失。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门学问,良好的沟通可以防止矛盾的发生。无论是员工和老板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我们应该避免如下的想法:我以为他(她)早就知道了;我这都是为他(她)好,只不过没告诉他(她)。
 
许多你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对方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你不说对方没准永远不会知道。
八、心有多宽事业就有多大
 
但凡成功的领导者,大多能够容人。人无完人,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有点小脾气,而又有本事脾气又好还相貌端正的人肯定有,但你我都不一定有足够好的运气能将他招致麾下,即便真正碰到了如此完美的人,你准备给他开多高的工资呢?
 
公司2007年因业务急剧扩大需要招聘一名渠道部经理,广告登出后一名在行业内做了很久的业务员大孙打电话毛遂自荐。大孙我认识,很多年前就打过交道,业务能力非常强,在行业里几家大公司都做过,最近赋闲在家。我有些奇怪,一个能力这么强的人怎么在其他公司呆不下去呢?于是我给大孙前几任老板打电话了解情况。原来,大孙脾气比较大,时常和老板顶嘴,常常在老板批评他时一言不合就撂挑子走人了,所以这么多年来很少能够在一个公司待足够长的时间而得到晋升。像大孙这样个性鲜明的人能不能用呢?思前想后我觉得根据大孙的能力还是值得试一试,如果他真的很有本事那么他的缺点只要不是致命的就应该予以容忍。
 
大孙来了后在工资待遇方面并没有提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在业务开展方面给他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这要求很正常,我欣然同意。
 
几个月下来,由于人脉广业务熟,大孙发挥非常出色,公司渠道部的销量增加了近50%,同行其他公司都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我们公司的压力。
 
半年后,迫于成本的压力厂家对几款产品的出厂价进行了调整,向上升了近10%。由于公司这几款产品库存非常小,经过与各个销售部门进行协商,公司将几款产品的批发价也向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此时同行有两家公司这几款产品还有大量库存,所以他们此几款产品的批发价向上调整的幅度不是很大。这一下大孙的批发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因为经销商对于涨价不是很认可。
 
这天,我正在公司看报表,大孙打电话来了,他上来就嚷嚷:
 
“这活没法干了,市场上就咱们公司涨价多,别的公司没涨多少,经销商都骂死我了,你说怎么办吧?”
 
我解释说:“咱们也是被动涨价,进货价涨了,出货价肯定得随着涨。咱们基本没库存,所以现在就得涨,别人库存多,虽然现在涨价少,但用不了多久库存出完了他们只会比咱们价格高不会比咱们价格低。”
 
大孙不知受了什么刺激而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我的解释,一个劲说没法干了,如果不向下调整价格他就辞职,末了还把电话给挂了。我心想怪不得他在其他公司都干不长,估计对其他上几个老板也是这态度,根本不把老板放在眼里,当时我真想打电话告诉他不干拉倒,辞职我接受。冷静下来后想了想,大孙除了脾气暴躁这个缺点之外,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业务能力强、为人热情、没有坏心眼、在销售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要是真让他离职对公司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于是等大孙冷静下来回公司下后我又找他谈了一次,我向他深入分析了一下市场,计算了其他几家公司那几款产品的大致库存,让他等几天后再看经销商的反应。至于辞职的事我连提都没提。
 
果然,一星期过后几款产品的市场批发价格普遍上扬,经销商又纷纷找大孙提货了。
 
此次风波过后,一切如常,大孙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工作状态,我也当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有时候想想当老板也不容易啊,公司里明明有的人自己不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存在对公司有利,就还是容忍他,想当初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也是如此啊。
九、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据统计,世界五百强的CEO大部分是做销售出身,其次是做财务,估计小公司老板也是销售出身的最多。市场是决定公司兴亡的关键。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变化极快,这就要求公司负责人不仅要对新事物敏感,而且要好学并善于学习。
 
十几年前公司刚成立时,销售主要靠门市和报纸广告,由于以前的职业经历我比较了解报纸广告的作用,所以当手里自有资金只有几千元时公司每月的广告费就达一万多元,真正是“当了裤子打广告”,由于思路对头,销售局面很快打开,在同行难以置信的目光中公司的零售额在本地区同行业中迅速前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这以前,由于行业的关系,我基本不上网,对互联网只有耳闻,没有亲自实践。根据各种信息,我觉得互联网极有可能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于是赶紧添置设备,找专家学习网络知识。一上网才知道,网上世界真是多姿多彩,虽然当时只能拨号上网,速度很慢,但这仍足以让我感觉到互联网的魅力。尽管我觉得公司没有能力整个转型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促进公司本身业务的发展还是不难做到的。时间不等人,我赶紧聘请网络方面的人才,迅速建立了公司自己的网站。光有网站不行,还得让客户找到,于是又在各种门户网站上做推广,慢慢有了点效果。后随着不断观察,公司广告推广重点逐渐锁定了搜索引擎,说实在的,我们基本上是同行业里搜索引擎的第一批广告客户。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效果的不断减弱,公司广告重点也慢慢由报纸广播转移到网络,近两年,我们已经完全停止了在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投入。再看市场,相当一部分同行在公司老板对报纸广告效果越来越差的抱怨和不解声中销声匿迹了,真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老板不仅要懂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公司日常运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有所了解。对于大部分小公司来说,在公司所有岗位上都聘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是不现实的,老板时常要身兼多职,不仅要负责销售,还经常要亲自招聘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有次公司招聘一名会计,应聘人员来了足有四五十个,大部分人的简历写得天花乱坠,看起来相关经验都十分丰富,只根据简历根本无法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相关实践经验、能否胜任公司的会计工作,而一个一个让他们到公司会计岗位上试也不现实。于是我在面试中加入了几个财务方面的实际问题,其中一个是根据公司目前的业务情况,应该多少时间盘一次库。如此简单的问题应聘者的回答却五花八门,有人说一天盘次库,有人说一星期盘次库,有人说每月盘次库,有人说每年盘次库。几个问题下来,每个应聘者的实际操作水平我就基本了解了。这次招聘选出的会计十分理想,现已在我公司工作五六年,成为公司的财务主管。
 
有时候大家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里升得最快或最先单独出去创业的往往并非技术最好的或销售能力最强的人,常常是能力中等或中等偏上但各种职位基本都能胜任的“万金油”式人才。老话说得好:艺不压身。越是综合性人才,发展空间越大。所以好学是一个人成功发展的必备素质。古代的军队统帅不都经常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