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澧州的状元进士

 文山书院 2013-10-18
古代澧州的状元进士
  李群玉 唐·光化三年进士
戴君恩

  澧州因澧水而得名,澧水浩浩荡荡跨越388公里,滋润着18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子孙,抚育出了众多的佼佼者。因而澧州自古文运昌盛,素有“五里一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升芝麻官”之说的民谚,也无怪乎清代文人龚之茗曾经盛赞:“澧居洞庭西澨,志称神仙窟宅,柳子厚亦称南州之美莫如澧,则以气节、文章,若屈,若宋,若车武子,代有伟人……不愧为文献名邦。”

  其实,澧州人直接在家门口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那还是到了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才开始的。据上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湖南省政府组织专业人士所编写的《澧县调查》资料介绍:那年,澧州进士于登俊因为澧州儒生参加童试要到岳州(今岳阳)参考,当时交通工具主要是小木船,八百里洞庭水深浪高,翻船事故经常发生,使得许多国家栋梁之材未进考场,却葬身鱼腹,便奏请岳澧分棚,得到皇上恩准。于是,澧州开始设立考棚,举办童试。那时的童试含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府试为院试前的预备性考试。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院试合格者为“秀才”,可于子、卯、午、酉年参加在省会举办的“乡试”,合格者为“举人”,头名为“解元”。这样,每逢考期,州辖各县文、武童生云集澧城,考棚林立,考棚最大时可容纳2592人。这样,为童子参考、经营文房四宝及住宿、餐饮服务的棚场街也由此兴盛起来。对于这样事关澧州一方的大好事及其好处、意义,一些地方长官、文人们都曾经用文字记载过、称颂过。

  清代雍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的李周望(字谓湄,蔚州人),曾以湖南学正的身份主持过岳、常、澧三州的科考,他曾经吟作《校试澧棚》诗一首,专门记载了这一盛事,并指出澧浦英才犹如兰花滋生,其清幽品格犹可推崇。

  五岭三湘汗漫游,贤关初辟远征求。

  心依极北星辰近,迹滞湖南雨露秋。

  芷茁沅江探馥郁,兰滋澧浦挹清幽。

  征帆不惜风涛阔,从此鱼龙一网收。

  后来,清代重臣陶澍在《书〈澧州分棚纪略〉后》中也记载了岳澧分棚这件事情,他说:“澧州六属,旧隶岳州。生童应试,跋涉重湖,往往复溺。康熙癸巳(注:康熙癸巳,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生刘芳躅上其事与学使簿公有德,奔走数年,乃得入告,有旨分棚于澧州。”接着,陶澍在其赋中对洞庭之险作过具体描述;表彰了刘君为民请愿,数载奔波忘却艰苦的精神;歌颂了圣朝恩德。

  当时,请求朝廷恩准岳澧分棚,究竟是谁所为?起于何时?又是哪位皇上发此善心?哪位大臣得以奏准?这里我们不必深究。而澧州设立考棚,的确是澧州人们的一件大事、好事。但无论是谁为澧州人民做了这件好事,都是澧州人民值得感谢的,是他们深深家乡情结所致,也是他们为国分忧、爱惜人才之举。

  澧州:五里一进士 隔河两状元

  一

  

  澧州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的数量及地域分布情况大致是:

  澧州(含澧州本部,即现在的澧县、津市、安乡、安福、石门、慈利、永定)自唐朝确立科举制度,有文献记载以来,金榜题名的有状元3人(个别文献记载1位,其实是3位);进士111人(3位状元在外),分别为:

  唐朝5人;

  宋朝16人,其中澧阳(今澧县)8人、安乡3人、石门2人、慈利2人、永定1人;

  元朝11人(另外2人无具体名单),其中澧州(今澧县)4人、安乡3人、慈利1人、永定3人;

  明朝51人,其中澧州(今澧县)19人、安乡4人、安福人2、石门1人、慈利22人(据《湖南教育史》载,该县22人无具体名单)、永定3人;

  清朝28人,其中澧州(今澧县)13人、安乡7人、安福人5、石门2人、慈利(缺)、永定1人。

  另外,通过省会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的明代有158人(不包括进士),其中澧州(今澧县)73人、安乡34人、石门9人、慈利31人、永定11人;明清两代,大致统计到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止,取得秀才资格的有338人(不包括进士),其中澧州(今澧县)80人、安乡72人、安福人57、石门44人、慈利51人、永定34人。(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下榜中进士的籍贯需作以下说明:澧阳、澧州大体指现在的澧县、津市市,清雍正之前因安福属于澧州本部,所以那时还包括安福之地;清雍正7(1729)年设立安福县之后的安福则指今天的临澧县。)然而,在388公里的澧水两岸,从澧州古代诞生出的状元、进士的数字来看,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原因所致,也是应了“五(公)里一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的民谚。

  状元榜(3人):

  莫俦  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慈利人。

  郝希贤  延佑五年戊午科(1318),汉人南人榜首,澧阳人。

  忽都达尔 延祐五年戊午科(1318),蒙古色目榜首,澧阳人。

  进士榜(111人):

  唐朝(5人)

  李宣远 贞元 (785-805)年间,澧阳人。

  吴汝纳 太和 (827-835)年间,澧州人。

  厉图南 大中 (847-859)年间,澧州人。

  李宣古 会昌三年(843),澧阳人。

  李群玉 光化三年庚申科(900),澧州人。 

  宋 朝(16人)

  王丙发 开宝戊辰(968)年间,永定人。

  王   凝  熙宁(1068-1077)年间,安乡人。 

  吴弸中  元丰(1078-1085)年间,澧州人。

  聂   棠  元丰(1078-1085)年间,澧州人。

  莫   卞  元祐(1088-1093)年间,慈利人。

  郑宗宾  政和(1111-1118)年间,石门人。

  刘   甸  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慈利人。

  毛   玉  重和元年戊戌科(1118),澧州人。

  李用之  绍兴(1131-1162)年间,澧州人。 

  刘   畤  绍兴(1131-1162)年间,石门人。

  田世修  端平(1234-1236)年间,澧州人。

  杨   诚  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安乡人。 

  金南美  端平二年乙未科(1235),安乡人。

  张   申  宝佑(1253-1258)年间,澧州人。

  吴禄午  咸淳七年辛未科(1271),澧州人。

  聂  溥  澧州人。

  元 朝(11人,另2人无具体名单)

  王元明  延祐(1314-1321),永定人。

  杨   舟  至治辛酉(1321),永定人。

  张   兊  至正(1341-1368)年间,永定人。

  瞿文昌  至正(1341-1368)年间,澧州人。 

  曩秉彝  至正(1341-1368)年间,寓居澧州

  兀刺赤  至正(1341-1368)年间,澧州人。

  张   鉴  至正十七年丁酉科(1357),安乡人。

  杨万镒  至正十七年丁酉科(1357),安乡人。 

  莫文政  时次失考,安乡人。

  明 朝(51人,其中慈利县22人无具体名单)

  戴   本  洪武(1368-1399)年间,澧州人。

  叶尚高  洪武(1368-1399)年间,永定人。

  金   润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安乡人。 

  张廷兰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1385),澧州人。

  张志荣  洪武甲戌年间,永定人。

  张   政  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安乡人。 

  李士华  永乐二年甲申科(1404),安乡人。

  谭存礼  永乐四年丙戌科(1406),澧州人。

  荣   顼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科(1424),澧州人。

  张   浩  景泰五年甲戌科(1454),澧州人。

  胡   琏  天顺庚辰年间,永定人。

  梁   铎  天顺六年壬午科(1462),澧州人。 

  樊   经  成化五年已丑科(1469),澧州人。 

  周   文  成化十四年戊戌科(1478),澧州人。 

  李充嗣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1487),澧州人。

  周   伟  弘治三年庚戌科(1490),澧州人。 

  李如圭  弘治十二年已未(1499),澧州人。 

  毛   棠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1505),澧州人。 

  周   叙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安福人。 

  高   鹏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澧州人。 

  翟   莹  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安福县人。

  陈   表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安乡人。 

  谢上箴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石门人。 

  李   槃  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澧州人。 

  龚   鉴  万历二十年壬辰科(1580),澧州人,武进士。

  龚之伊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1610),澧州人。 

  戴君恩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1613),澧州人。 

  胡   澥  天启二年壬戌科(1622),澧州人。 

  刘   瑄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1640),澧州人。

  清 朝(28人)

  喻崇修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澧州人。 

  田郡玉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澧州人。 

  于登俊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澧州人。 

  王世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澧州人。 

  金门揖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安乡人。 

  张明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安乡人。 

  王之弼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澧州人,武进士。 

  龚乃愈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澧州人。 

  陈际亨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石门人,武进士。 

  马宗良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澧州人。 

  杨逢春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澧州人,武进士。 

  张钦曾  乾隆二十六年辛已科(1761),安乡人,武进士。 

  潘   相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安乡人。 

  杨逢凯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澧州人,武进士。 

  张国泰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恩科(1780),安乡人。

  杨超泰  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澧州人,武进士。

  张朝清  嘉庆(1796-1820)年间,安乡南平村人。 

  张鼎元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安福人。 

  陈盛韶  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安福人。 

  马登云  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澧州人,武进士。 

  罗登举  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安乡人。 

  张允熙  道光三十年庚戌科(1850),澧州人。 

  覃远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石门人。 

  黄道让  咸丰十年庚申恩科(1860),安福人。 

  彭化龙  咸丰十一年辛酉科(1861),安福人,武进士。

  刘锦臣  同治乙丑科,永定人,武进士。

  苏开镕  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澧州人。 

  杨孝宽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安福人。

  状元、进士数量及地域分布

  二

  进士轶事种种

  三

  李群玉和李宣古,一对堂兄弟。李群玉小时候,他的外祖父把他接到伏牛山避暑,此山不高,脉通龙凤山,如一条安闲的水牛卧着。李群玉就最喜欢在这里登山读书,渲染旷达博大之气。他穿的布鞋也因为常常磨破而屡屡更换,想起外祖母为他做鞋的艰辛,过意不去,一次竟然打着赤脚上山。外祖母见了心疼不已,于是一步一爬把鞋送上山去。李群玉十分感动,连忙跪下来行礼。外祖母喃喃自语道:“不成龙也要成牛呵。”听外祖母这样一说,他一时兴起,站立起来,指着伏牛山的牛头大喊:“站起来呵!立牛,立牛,立牛!站起,雄纠纠;慈心天不负,傲气我长留!”

  李宣古因“工文,极俊,有诗名”而被时任澧州刺史的杜悰和其夫人岐阳公主看中,作为刺史府邸的私塾先生而教授其两个儿子。十年后,杜悰的两个儿子于会昌元年(841)“皆以进士登科”,引起了大唐朝野的轰动,李宣古遂声誉鹊起。此时,已诏拜为宰相的杜悰,当然十分高兴,在多种场合举荐李群玉、李宣古。但此时,为皇亲国戚之家培养出了两个进士的老师,自己却是一介布衣。一些爱挑剔、特别是一些贵贱等级观念严重的人,硬指李宣古不过是“寒素布衣”之流,少不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在这种情况下,李宣古于会昌三年(843),以无意获取功名、但求展示自己的无可奈何心态,一战高中“卢肇榜进士”,再考又中“宏辞科”。可是,这位自号“垂后”,无意前盯功名,只爱管顾后生的李宣古,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仙眠洲竹丛,继续他的文山书院“教授”生涯。

  

  戴君恩,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于他曾任过都督一职,澧州人都称他为戴督爷;也因为他曾任山西巡抚,在家乡太青山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读书,那山洞至今都被叫做巡抚洞。他一生著术较多,其中《读风臆评》成为了稀世珍品,在今天的海内外旋起了“研究热”。那年,戴督爷以进士谒选为官,在四川西充、重庆时,有恩信于百姓,政绩突出,土匪们都请求献左耳归降。戴督爷因此晋为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他为官清政,下力整治弊端,遭奸臣流言中伤,被解除官职。回到故乡之后,戴君恩便隐入太青山巡抚洞,阅读了许多罕世之作。谁知,戴督爷隐居之后,奸臣还欲置他于死地,他们找到巡抚洞,就在离洞不远的望香岭、毡毛尖山上架起铜炮,对着巡抚洞狂轰滥炸。而他们却不知这巡抚洞内是洞中有洞,阴河纵横,路路相通,戴督爷在洞中坐观热闹,安然无恙。他们便将巡抚洞团团围困起来,企图把戴督爷活活饿死,半年过去了,却见洞口飘出缕缕炊烟,洞内飞出几条扁担长的鱼来。奸臣见此情景,才气急败坏,把铜炮扔进了山脚的“羊鼓潭”,狼狈撤兵。一天,在此修行并暗中保护戴督爷的六眼大仙现身巡抚洞,告诉戴督爷说:督爷不日将会东山再起,但却会在雁门遭一劫难,到时,只要叫我一声,我会赐你右手为雷,左手为闪,降服匪贼。不久,戴督爷果真以他的才华和威望被起任山东参政,接着为山西巡抚,到了雁门。雁门这地方土匪为患,十分猖獗,有“新官今天上任,明天见尸”之说。戴督爷到雁门的当晚,倒也安静,第二天,却有人送来人头一颗,督爷仔细看看,是用灰面作的,十分逼真,头顶书一“戴”字,督爷哈哈大笑,取来象牙筷子,将两颗眼珠夹来吞下肚去。就在这时,只听房门一丝声响,窜进一伙贼寇,利刃纷飞,直取督爷人头,督爷一声吼叫“六眼安在”,只见一道亮光闪过,雷声震耳,贼寇个个瘫倒在地,慌忙求饶。从此,督爷安抚百姓,山西太平。

  

  李如圭,弘治己未(1499)年,仅20岁高中进士,授江西安福知县。李如圭入仕后,勤政为民,清政廉洁,嘉靖年间官拜户部尚书。一天,皇后召见李如圭议事后,谈及家眷,得知其妻儿老小长住澧州故里,皇后便下懿旨让其妻入京进见。李如圭的妻子梁氏,从小种桑养蚕,拣丝织绢,婚后仍一如既往养蚕织绢为生。接到皇后召见的懿旨后,她穿着家中最好的衣饰进京入见。皇后看她一身农家女子装扮,问到乡里民情,深受感动,便引见嘉靖皇帝。梁氏又向皇上汇报了澧州连年闹水灾,坏了年成,而向上面交的蚕捐又年年加码,民众十分贫苦的情况。皇帝听后,想颁诏免澧州蚕捐税,但要待勘查弄清情况后再说。而李如圭也巴不得澧州能得到皇上的恩典。不久,皇上终于带着李尚书出京巡查湖广,不日来到澧州。李如圭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地钻进厕所廊墙里用蜜糖写下“湖南澧州蚕捐可免”八个大字。没过多久,成群结队的蚂蚁闻到蜜糖香,便在那八个大字上贴满了。碰巧皇上进厕小便,看见墙上那些蚂蚁排成的字,不觉十分奇怪,随口念道:“湖南澧州蚕捐可免”,皇上哪晓得州牧和李如圭早在旁边等着,待皇上一念完,州牧便下跪拜道“谢主龙恩”。皇上想,坐了多年的龙位,看见蚂蚁排字还是头一回,同时,又想起对李如圭夫人的承诺,以为是老天爷的意思,也就同意户部立即下传了圣旨。从此,澧州的官税蚕捐便免除了三十年。

  李如圭造福桑梓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使孟姜女魂归故里,在众说纷纭中证实了澧州就是孟姜女的故乡。嘉靖年间,陕西大地连续干旱饥荒,朝廷委派李如圭出任巡抚,到了同官,李如圭才弄清楚孟姜女身负夫骨,病死同官,及同官人为纪念孟姜女为其塑像建祠的义举。李如圭决心把孟姜女带回家乡。他请人为孟姜女塑像,租了一只大船,从同官人祭奠孟姜女的祠堂里请出孟姜女的灵魂,一路之上边走边喊孟姜女的名字,把孟姜女带回澧州故里。李大人的这种做法,以后便成了澧州一带流传下来的“喊魂”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