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青远,评书大家

 昵称7215767 2013-10-18

生平经历

  陈青远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他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

  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重返辽宁,曾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1957年陈青远和父亲陈仲山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他们的加盟为西城派大鼓增添了新的活力,并创出新西城派东北大鼓,很快“唱”出了市场,能够自成一派。

  由于陈家所擅长的东北大鼓鼓曲奇特,非本门弦师很难配合,从1966年起,陈青远只好逐渐改成评书,摒弃唱词,扩充说口,充填百科。加上陈青远追求帅派,从而形成了精美帅奇的陈派评书。经过多年艺术创新,精雕细刻,陈青远再传授大女儿陈丽君、小女儿陈丽洁。陈家三代人,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陈派风格。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陈青远说书讲究开头迅速,不罗嗦,结尾则讲究“脆”、“响”,赶快收底。比如:“关公写表辞了曹,千里寻兄访故交,过边关斩六员将,抬头看,古城不远来到了。”这是陈青远在说关公辞曹访兄过关斩将,四句就入活儿。 在说书界,行家们对陈派评鼓书的评价是, “精美帅奇声情并茂,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雅俗共赏响脆明快,勾扣巧妙俏皮动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更有人用八个字概括陈青远的说书艺术,即精美帅奇,俏绝妙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电视台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称他“雅俗共赏,德艺双馨”。 1988年11月,中国曲协辽宁分会、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等五个单位联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活动,肯定了他在评书、鼓曲艺术方面的艺术成就。中国曲艺家协会这样评价陈青远:“陈青远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半个世纪以来,他以满腔心血与热忱,从事评鼓书艺术。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精心锤炼的书目和高尚的为人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敬佩和赞誉。20世纪50年来,他为我国评鼓书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陈派评书(以锦州市已故陈青远为代表)进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北大鼓演员,后改评书。生于沈阳市城南红菱堡的一间小茅屋里。原名陈文起、陈占河。陈青远,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 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从1966年起,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洁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肖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陈青远说书讲究开头迅速,不罗嗦,结尾则讲究“脆”、“响”,赶快收底。比如:“关公写表辞了曹,千里寻兄访故交,过边关斩六员将,抬头看,古城不远来到了。”这是陈青远在说关公辞曹访兄过关斩将,四句就入活儿。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这个名字,对现在的人来说,多少已经有些陌生。但提起陈派评鼓书,很多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知晓,陈青远是说书界中响当当的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东北大鼓条目中记载:“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著名演员有陈青远等。”

  说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陈俏帅,宋风雅,争芳斗艳,誉满全国。“陈俏帅”形容的就是已故的著名评鼓书艺术家陈青远。陈青远出身于曲艺家庭,幼年就跟父亲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而生于1886年、卒于1967年的陈仲山则是沈阳城南“四大名山”之一,专攻东北大鼓。

  陈仲山幼年双眼害过病,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渐渐看不清东西。有一年秋天,陈仲山随祖父下地刨茬子,竟然一镐刨到自己脚上,鲜血直流。祖父心疼地问:“孩子你咋往脚上刨?”陈仲山哭了,“我眼睛啥也看不清了。”从此,祖父只好让陈仲山给说书先生当伺候人。陈仲山机灵乖巧,深得说书先生喜爱,愿意教他说书、唱东北大鼓。入门后,陈仲山刻苦自学,多方访友,说书、唱鼓逐渐成熟,后来竟自成一派,像《大西唐》、《隋唐演义》、《曹家将》等都是陈家的拿手书目。

  1923年农历二月,陈青远在沈阳市城南红菱堡的一间小茅屋里出生了。5岁后,陈青远随父亲到江北。9岁时,陈青远和陈仲山一同“撂地” 演出,聪颖过人的陈青远对父亲说的书留耳不忘。15岁时,陈青远进说书馆说书,演唱长篇书。16岁时自挂艺牌,独立登台,走遍了肇东、青岗、阿城、绥化、呼兰等东北大大小小的乡镇。20岁时陈青远就已名噪东北曲坛,“田荣海真能浪,陈青远真能唱”之谚,说的就是陈青远唱得绝。

  1957年,陈青远来到锦州,很快“唱”出了市场,能够自成一派。

  由于陈家所擅长的东北大鼓鼓曲奇特,非本门弦师很难配合,从1966年起,陈青远只好逐渐改成评书,摒弃唱词,扩充说口,充填百科。加上陈青远追求帅派,从而形成了精美帅奇的陈派评书。经过多年艺术创新,精雕细刻,陈青远再传授大女儿陈丽君、小女儿陈丽洁。陈家三代人,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陈派风格。

  1987年,辽宁省曲艺家协会、锦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了陈青远从艺50周年纪念会,并授予陈青远“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陈青远、陈丽君、陈丽洁三人曾在辽宁电视台录制多部书目,像《曹家将》、《薛丁山与樊梨花》、《隋唐演义》、《肖飞传奇》、《安公子投亲》等书目,并多次荣获全国电台、电视台的奖项以及省政府优秀文艺大奖,并数次获锦州市政府文艺大奖。

  

精湛传神的艺术魅力

在说书界,行家们对陈派评鼓书的评价是, “精美帅奇声情并茂,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雅俗共赏响脆明快,勾扣巧妙俏皮动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更有人用八个字概括陈青远的说书艺术,即精美帅奇,俏绝妙巧。

  陈青远声音洪亮清脆,善于模仿,肯于钻研,加之平时就精学苦练,所以能博采众长,融会百家。

  陈青远的大女儿陈丽君、三女儿陈丽杰从小就师承父亲,对女儿的管教,陈青远相当严格。陈丽洁回忆说,父亲经常教育她和姐姐,台上20分钟,就得把台下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书压缩在一起,没有概括能力,不会组织材料,也就是文学讲的剪裁功夫也是不行的。

  “父亲教育我们,练基本功好比盖房子打地基,评书界老前辈就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也坚持练功、喊嗓,动动胳膊腿儿,练练嘴皮子。个人,仅是艺术沧海中一滴水,沙滩的一个小贝壳,更不能讲我的艺术已炉火纯青了,登峰造极了等等。再高,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不怎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呢。”

  陈青远说书讲究开头迅速,不罗嗦,结尾则讲究“脆”、“响”,赶快收底。比如:“关公写表辞了曹,千里寻兄访故交,过边关斩六员将,抬头看,古城不远来到了。”这是陈青远在说关公辞曹访兄过关斩将,四句就入活儿。

  

裴福存以及陈丽洁的忧虑

解放后,陈青远成了国家文艺工作 者,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接纳为会员、辽宁省曲协常务理事,又被选为省、市政协委员和文联委员。

  “父亲那时常唏嘘感叹,像我这么个满带旧社会伤痕的曲艺演员,得到了党和人民给的这么多厚爱,在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啊!”陈丽洁说,父亲虽然说书,但他从不搞个人树碑立传,一心重视、钻研艺术。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没能逃出磨难,积累的书纲及历史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了。“而现在流传下来的我父亲的资料和一个人有关,就是裴福存老师。”

  陈丽洁所说的裴福存今年72岁,是锦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80年,锦州市重新建立曲艺团,裴福存因擅长曲艺创作被调入曲艺团任创作员,后任锦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当时,陈青远担任锦州市曲艺团副团长。接下来的日子,在言谈对话中,裴福存逐渐了解了陈青远的说书艺术,并开始收集、整理有关素材。1986年,裴福存在参加“千山书荟”活动时,开始了陈派书曲的理论研究。1988年8月28日,陈青远因病逝世。之后,裴福存继续进行陈派书曲的理论探讨和资料整理,整理出《要从艺,须努力》、《评书杂谈》、《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陈青远艺术生涯记事》等,并发表《忠实于艺术事业的人———陈青远》等评论,陈青远艺术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事情才得以流传下来。

  陈丽君和陈丽洁自幼随父说书、继承父传,因为种种原因,陈丽君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文艺岗位上退休,而陈丽洁自1990年改行到锦州市文联,从事协会组联工作。姐妹二人均未收徒。


陈老的书很有遗憾----千古遗憾

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没能保留下来,即使在锦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料库中也找不到了,陈清远死去后它的家中着了一场大火,所有的评书磁带全部付之一炬。他的女儿陈丽君曾经在报上征集,没有回音,尽管出的价很高。因为那时的录音机还没普及,所以也就成了千古遗憾!陈清远在喜爱评书的老听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他是评书界的第一人,即使如今如日中天的单田芳也无法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