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十六个相册:蹉跎千载聚平遥

 ccddrr 2013-10-19
与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四川阆中并称中国四大古城的山西平遥,是四古城中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位于晋中黄土大地上的平遥,从周边的景观上看是远不如其他山水环绕的三古(歙县,阆中没去过,但前者有黄山九华相伴,后者有嘉陵环伺,自然不会差了,至于丽江两个日志前刚刚侃过,其闲暇中透出美感更是无以伦比),那她所依仗的就是凝聚在那里两千八百年的岁月沧桑吧(注:据历史记载,平遥称始建于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

我们造访平遥是在八月末,并非最好的季节。不过之前路过的五台清凉之境(见前面日志“佛国胜境五台山”)却似乎不堪在凉快一些的时候探访,所以鱼和熊掌只可取其一了。如下面的简图所示,平遥城型基本四方,东南西北各有城门。我们以常规顺序游览,即先北后南,然后由东而西。平遥城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东西南北并不对仗:除了东边亲翰门和西边凤仪门之间有东西大街直接相连外,其他城门之间并不直接相通。所以尽管我们循常规游览,却也不至于错过太多深藏巷内的古迹。

清晨从日升昌附近买了旅游套票,就沿着北大街直奔北门而去。

首先吸引我们的是这道砖砌的门楼,以及其后面深藏的小巷。门楼上书“凝瑞”两个大字,似有汇聚吉祥之意,这更给后面的小巷增添了神秘之意。可惜我们时间不够,只能以想象替代实际走访了。

再走几步,一扇半开的老木门后露出一半古旧残破的照壁,这两半古意间搭,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街边几位老人静坐无语。他们周身的沧桑似乎要与这古城合为一体,让观者切身体会古城千载岁月间的蹉跎呢。

二郎庙是北大街的著名景观(怪哉,前面的地图上居然没有标注),据说是国内仅存的供奉二郎神的庙宇。不过内部似乎也就是些传统布置,所以就不再赘述了。用Google搜了一下,网上贴出的内部照片数不胜数,也都大同小异,看来也拍不出啥创意了。

从二郎庙前远望拱极门楼,庄严肃杀,只可惜背景是灰蒙蒙的蓝。一直以来对“拱极”的意思很是不解,似乎隐隐感觉“拱”跟“北”有些关系(天津鼓楼的北门称“拱北”),哪位汉学大师给解释一下呢  南门谓之“迎熏”倒是有来头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七律“首夏南池独酌”中写道“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这“迎熏”自然就是向南的意思啦。远离江南的平遥城居然有些江南文士之风,难得!

上得城墙,极目西望,只见一座座敌楼和城垛整齐延伸出去,直至西北角楼。据说围绕平遥的城墙有七百年历史,不过城砖怎么看都觉得不至于有百岁之龄呢。

作为中式城墙的重要防守机制,瓮城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用广角好好看看这北瓮城的透视效果。想象当年敌军攻入,被困于此方寸之地,四周滚木雷石乱箭(据说还有开水)俱下,悲哉 不过似乎平遥历史上并未有过大规模的攻坚战(甚至抗战时也没有过,奇哉),要不城墙也不至于保存完好了。

城楼之下的街角站着这么一位。看似是租驴给大家骑的,但怎么看都觉得他满脸写满了“骑我驴者斩”的感觉呢。有朋友说比犀利哥还酷,因为还有驴和板凳做道具

由于北门和南门并不正对,从北门去南门并不需要重走北大街,所以我们选了一条正对南大街却在地图上没有标出的小路,以求探访古城千载的秘密。

深深小巷的末端,一座残破的小屋前两位老者闲坐。虽然一直喜欢古旧,但这人,物皆蹉跎的场面难免让人伤感。

一位骑三轮的老者迎面赶来,棕色的面庞上满是皱纹。古城虽千百年屹立,人世却是匆匆,我们这些闲暇的旁观者难道是在浪费光阴么  在丽江时,闲暇是一种优越,但平遥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岁月的痕迹也悄悄刻在这经历沧桑的老墙上,只是不明白这些痕迹为啥都出现在几乎同一高度上

从小巷里钻出,正好遇上南大街。回头一看,这不起眼的小巷居然有着一座不错的门楼。正中匾额上斗大的字书有“鹦哥巷”,好奇怪的名字哦。相传乃是古时巷内有鹦鹉石散发灵气,不过我们眼拙,竟然没有看见那奇石。

进入南大街,首当其冲的景点就是平遥中心的市楼。这是一座充斥着中国古风的楼台,其古典韵味和周围古街相伴成趣,完全融成了一个整体。

行出不远,又忍不住回头再看市楼。如果天再清澈点,再来点儿白云多好啊 不过这种要求在晋中大概属于奢侈。

忽见路边一家老客栈敞着门,就大着胆子进去。静静的小院里布满了桌椅,好像要办啥大事儿似的。

华北第一镖的镖旗醒目地挑在屋檐下,引得我们也注意到后面假窗边漂亮的画卷。

路边挑满了杏黄旗,几次抬镜欲拍,都觉得没有不吸引眼球。终于等到了这三碗不过岗,才终于下决心拍下。不过后来回味时觉得不对,武松打虎之前喝三碗不过岗的景阳岗不是在山东阳谷县么,为啥平遥来个正宗呢

一幅银发老妇女守着剪纸摊的画面,又红又白地很有对比。

本不是太想参观庭院,总觉得中式建筑不好拍。不过钱庄还是要看的,见钱眼开嘛

总算找到一个有一定创意的细节:两重花草两重门,斑驳的门板古意盎然嘛。

南大街的尽头便是南大门了。本想在门楼上好好观望一下整个平遥城,但这灰蒙蒙的气氛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千年蹉跎的一大副作用就是环境已经被人破坏得很不堪了。

南门楼似乎和北门楼没有很大区别。门楼边寥寥几个游人在骄阳下都撑起了伞,倒还给这朦朦的环境增添了几分色彩。

从城墙的内面看,整个墙完全是泥土夯实成的。大概为了减低造价,内面都没有上砖。

向外的一面完全是砖墙面,显威风多了,不管是人是物这个“面子”是很重要的

城墙之上一位男青年撑着粉色的小伞走去,这年轻和粉嫩配上古旧憨实的敌台城垛,很有一番奇特的意境呢。

从东面的城墙上再俯视一下平遥城。这时大概是避免了阳光的直射,空气稍微清亮了些,不过晋中大地的黄土质感仍在。

不过就是在这大地都干得冒烟的时节屋顶上居然还生长着绿色的杂草,在一片灰黄中显得很可爱。

行至亲翰门已经是算是走了三分之一的平遥城墙,就此打住吧。从门上下来迎面被这位褐色的小女孩挡住去路,她那双大眼睛似乎对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深为好奇。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这小妮子绝对是本地土产。

回城中心的路上路过清虚观,也就是一座普通的道观,门前的哼哈二将(这里只拍了哼而已)却颇为威风。

下午吃吃喝喝转眼就到了晚上,西大街在灯火下更显得热闹异常。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应该多拍点儿夜景。

回到客栈吃饭,饭厅内的古朴典雅深深吸引了我们。只可惜那“林茂山青”四个大字似乎与平遥无关呢。

清晨起来,忽觉这窗棂勾勒的院落别有一番意味。

沐浴在清晨尚且透澈的阳光中的小院显得清静异常,多么希望真正的平遥生活是这般恬静安逸。

登上绣楼,看看下面深深的小巷和埋没她的灰色屋顶。要不是下面一帮老外打扰了我的意兴,还真喜欢这样静静的平遥。

下得绣楼,回头看看我们留宿的一得客栈,这儿可算是平遥最值得我们留恋的一角。

与一得客栈一墙之隔的是有两百年历史的侯王宾故居,算得上是有名晋商居所之一。转遍了平遥,似乎只有这里才显出几分真实的古意。那一对有石猴和石兽把手的拴马桩和上马石,颇带了些自汉代传来的古风(有记载的此类事物似乎是从西汉开始的)。这门楣的“绳祖武”三字更是奇特,据说“绳”意为继续,“武”则代表足迹,三个字合起来就有了传承祖业之意。这些个文言中学时是不曾学过的。来平遥一躺,总算是长了见识!     全文完。

【感谢您光临本日志  如果您欣赏其内容,请继续访问我的门户http://my.dili360.com/home/space.php?uid=1702686,更多精彩等待您的支持和鉴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