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是怎么误入歧途的

 昵称535749 2013-10-19
 

科学研究改变了世界。现在,它需要改变自我。

2013年10月19日|印刷版

翻译:教授翻译fking86

支撑科学的理念很简单:“相信,不过需要验证”。结果应该永远接受实验的挑战。这个虽然简单但颠扑不破的理念造就了浩瀚的知识。自从它17世纪诞生以来,世界在现代科学的改造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变得更美好了。

但是,成功滋生自满。现代科学家们相信有余,验证不足——有损整个科学界和人类。

学术界有太多的发现不过是伪劣实验或差强人意分析的结果(见文章)。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家们粗略估计,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有一半无法证实。这还是个乐观的估计。去年,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安进公司(Amgen)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癌症研究方面的53项“标志性”成果中,他们仅能证实6个。此前,医药公司拜耳(Bayer)的一个研究小组重复做了67项与标志性成果同等重要的论文研究,仅有四分之一得到证实。一位计算机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颇为苦恼,因为在他的研究子领域中,四分之三的论文都是骗人的鬼话。在2000到2010年间,大约有80,000名患者参加临床试验,但相应的基础研究却由于错误或不当后来被撤销。

垃圾成堆

就算有缺陷的研究不至于危及人的生命——大部分这类研究离进入市场还远得很——但浪费了财力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智力。阻碍进步的机会成本虽然难以量化,但可能十分巨大。而且还可能越来越大。

原因之一就在于科学界的竞争激烈。1950年代,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绩斐然的现代学术研究初具规模,但它仍然是少数人的游戏。整个科学家的队伍人数不过二三十万。随后人数暴增,据最新估计,活跃的研究人员数量在六到七百万之间,科学家们已经丧失了自我监督和质量控制的作风。学术生涯受制于“不发文章就丢职称”的束缚。职位竞争是你死我活。2012年美国的全职教授平均收入是135,000美元——超过法官。一个学术职位每年都有六名新毕业的博士争夺。如今,验证研究(重复他人的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职业生涯毫无帮助。没有验证,靠不住的发现就推翻不了,会继续误导我们。

追名逐利也在鼓励夸大事实,对研究结果挑肥拣瘦。为了维护自身的独家地位,主要的期刊都硬性规定很高的退稿率:超过90%。最能抓眼球的发现才最有机会发表。难怪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都知道有同事粉饰文章,比如说“根据直觉”得出结果,剔除其中不合适的数据。而且,由于世界各地攻关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小组越来越多,本来在有真正有所发现的好消息和捏造数据的怪胎之间必有一场实实在在的混战,总有一个研究小组倒下,现在这个概率变小了。如此这般伪造的相关性分析常现于渴望惊人论文的期刊。就算是研究葡萄酒饮用、老龄化或放纵儿童玩电子游戏的文章,也很可能占据报纸头版。

相反,没能证明某个假设的论文鲜有期刊愿意出版,更不用说得到认可。“否定性结果”的论文现在只占发表论文的14%,而1990年是30%。然而,对于科学,证伪和证实同等重要。不发表证伪文章意味着研究人员要浪费金钱和精力去探索其他科学家业已证明的死胡同。

神圣的同行评议也不尽人意。一则著名的医学杂志做了个同行专家评议研究,发现大部分评议人即便已经被告知这是一次测试,也没能发现故意插入论文中的错误。

有则改之

这一切使得致力于发现世界真理的这一行业的根基摇摇欲坠。怎样才能重整旗鼓呢?首先,所有学科都应效仿那些竭尽全力严格标准的榜样。从把握数据着手,特别是在通过大量数据筛选来找寻模式的领域里,这类领域越来越多。遗传学家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把基因组测序早期海量的似是而非的结果转化成了一系列真正重大的发现。

在理想的情况下,研究方案应事先记录下来,用电脑监控。这可以遏制在实验期间弄虚作假、夸大实验结果的诱惑。(药物临床试验已经有了这一套制度,但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在可能的情况下,试验数据也应该是开放的,供其他研究人员检查和测试。

最开明的期刊已经不那么反感平凡的论文。一些政府资助的机构,包括每年支出30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在研究鼓励验证研究的最好办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特别是年轻科学家,深谙统计数据。但这些趋势需要走得更深入。期刊应分配空间给“索然无味”的研究,资助者也应为此预留资助。同行评议应该更加严格——或者完全废除,转而采用追加评议这种出版后评价形式。在物理学界和数学界,这一制度近年来一直行之有效。最后,政策制定者应确保使用公共资金的机构也尊重这些规则。

科学依然大受尊重——即便有时候令人莫名其妙。但其特殊地位的基础是,大多数时候正确、错误的时候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宇宙真的不缺真正的奥秘,需要科学家们世世代代努力探索。弄虚作假的研究铺就错误的道路,是通往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不可饶恕的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