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10-20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

题 记

我学医中医,是从基础理论开始的;我行医治病,则成功于针灸。以我自身的感觉,相对于临证平脉、处方用药而言,针灸相对要容易一些。学医、行医二十年来,于脉学曾几多困惑、迷茫……后在求教于孙曼之老师后,思路才渐为之开。

02年我参加陕西省通讯研究员代表大会暨陕西孙思邈学术研讨会时,发表过《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一文,提出了我对脉学的部分困惑。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使我能够有幸认识许进京老师并得到他的指点。09年清明时分,我去渭南看望孙老师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伤寒学子、我的师兄弟们,许进京老师托孙曼之老师把他的专著《脉法精粹》和《最新实用诊脉法》这两本书转赠给我,回西安后昼夜捧读,爱不释手。这两本书从脉学的源与流入手,经过周密而细致地考证,解决了当前脉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也解开了我这多年的颇多疑惑。可以看得出来,这两本书浸透了许老师多年以来孜孜不倦、勤奋耕耘的心血!

读书临证既久,偶有所得,不敢私藏,遂动心付之笔端。一则与论坛同仁交流、和大家互相学习,二则向孙老师、许老师缴上一份试卷,也算是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教育之恩吧。

当今中医脉学问题尚多,而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于脉学的认识和态度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近年来越演越烈。这从我们论坛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它表现为:要么就是对于脉学不屑一顾,轻视脉诊。要么就是神话脉诊,把中医这门实实在在的诊断技术归于神秘、玄学一流;这实在是对于中医脉学的亵渎!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据他们讲好些老师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就说:“脉学于中医临床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大家不必太认真”;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干脆就直接、彻底就说:“脉学是骗人的把戏”!实在不敢想象,今天中医学院的老师尚且如此,又能怎么样来要求学生呢?这样长久下去,脉学是很危险的,中医是很危险地,它离真正的“有名无实”已经为期不远了!
一部分人对于脉诊临床已经很明显地进入了误区—“凭脉断病”。即纯粹以诊脉来诊断西医病名,或者诊脉时医者把重心放在“感觉”病人的症状上来。这从大量的帖子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脉诊并非仅仅是一种可供炫耀的“奇技淫巧”, 它是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里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贯穿于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它不但可以诊察病情,辨别证侯,更重要的是,它直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以此判断病情顺逆、掌握预后。如果把脉诊仅仅用于“凭脉断病”,实质上是把脉诊的作用大大地局限了。

出现了以上两种情况,都反映了当今中医脉学研究的悲哀!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教训:对于中医脉学的研究,其首要问题是研究的思路问题,就是说研习脉诊之初首先对于脉诊应该有一个基本正确的方向。 所谓“正本清源”,今天研习脉诊,正必须从其源头开始。它要求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诊脉所用的寸口脉法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诊脉诊出的是病、症、还是证?脉诊与临床而言到底有多么大的作用?伤寒论脉法、脉经脉法和后世脉法有什么不同?今天应该如何研习脉诊?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去年曾经发帖呼吁大家重视这个问题:“研习脉学进来看看最基本的问题!非此不能入中医之门!”

现在回过头来看,重谈这些问题甚有必要。


我觉得研习脉学,正是必须从这些基本的问题入手, 只有把理论上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才不至于糊里糊涂地临床。我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让脉诊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使中医这一独特的诊法不致于失传,能够发扬光大。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基础理论研究不清,将给临床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关系到中医如何传承的千秋大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我的谈脉学专题,实际上是我个人平素里的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但如果能对各位有所启迪,这将是我最大的欣慰!文章里除了我的一些浅见而外,大量引用了许进京老师的观点和他提供的详细而周全的资料,在此表示万分的感谢。我的学识尚浅,如果大家有更进一步的学习需求,我建议大家也看看许老师的脉学专著:《脉法精粹》和《最新实用诊脉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进步!
 
我的脉学专题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一:“凭脉断病”的失误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二:脉诊的基本原理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三:如何辨识常脉与病脉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四:脉象概念及兼脉初探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五:浅谈脉诊的临床应用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六:临床脉诊技巧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