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上学读书——童年记忆之一

 半闲草舍 2013-10-21

 

上学读书,对于我们60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是个大问题。那时,生活困苦,孩子又多,再加上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读书的氛围,尤其是农村人更谈不上死命地供孩子上学了。但,我家是个例外。

父亲是个文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瞎字不识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死命地供他的孩子上学读书。他对每个孩子说:上吧,能上到哪就上到哪,其他的都不用管,我就是要饭吃,也会供你们上学。这是最真挚的承诺,而他是真的兑现了。

本来父亲是有机会上学读书的,那时已经解放,但顽固封建的爷爷没有给爸爸上学的机会,七八岁就去割草喂驴,去拾柴火,干起农活。爷爷认为上学是无用的,不如早干活养家。尤其可笑的是:他认为孩子上学读书后,有能耐就上外面闯去了,就不能在家陪着他了,他希望子女都应该在他身边陪着他。而此后的生活经历让父亲深感没有文化的苦恼和制约,所以他死命地让他的孩子去上学读书,以此改变命运。

我从小便在这种教育下开始了读书生涯,庆幸的是,我很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我成了家族中第一个大学生,成了父亲的骄傲,也成了弟弟们的榜样。

父亲对我们的读书要求很严格。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得了第二名,回家后被狠打了一顿,把书好悬给扔灶里烧掉,幸亏妈妈手快,给抢救回来,因为那之前考试一直是第一名的。因为不识字,每次父亲检查我的作业,只要看到全是对钩,就高兴;如果发现红叉,就会一顿训斥,那是不问青红皂白的。

我喜欢读书,但那时农村是无书可读的。村大队部是有报纸的,有时得到一些,不管什么内容,我就会看,甚至会读起来,父亲这时会特别高兴。“我大儿比爸强了,能念报了。”很自豪的样子。更令他自豪的是,到大约二年级时,我就可以写信了。原来家里一要写信,就得请前屋邻居一姓张的,人家是有文化的,还当过兵。父亲是很佩服文化人的。家里有来信时,也得请人家来给读。得给人家煮上糖精水喝着,把好的烟叶招待着,那时是没有茶叶、纸烟的,那太奢侈了。二年级那年过年前的一天晚上,母亲就给父亲唠叨:快过年了,也该给家里写封信了,都一年没写信了。因为,姥爷姥姥他们都在关里,每到年节妈妈就会想的,既不能回去看望,总得写信问候一下的。在母亲的唠叨中,父亲忽然说:让大贵写吧,都上了这么多学了。他以为上一年学已很厉害了吧,他不知道我还没学写信呢。可父亲的话就是命令,写吧。我趴在炕桌上,点着煤油灯,父亲和母亲围坐着,说一句,我写一句,不会的字就用拼音拼,用我的小田字格纸就歪歪斜斜的写了我人生的第一封信。真不知道姥爷姥姥读了这样一封信是什么样子,父亲和母亲是兴奋的不得了,从此,我在家中的地位是一直居高不下了。我俨然成了父母眼中的文化人了。写信,也从此成了我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事情。而对于写字我也愈加偏爱并有兴趣,不单单是对汉字字型组合发生了兴趣,那些字的造型是那么的美;也对汉字排列组合有了更大的兴趣,同一些字,经过不同顺序的排列,意义竟然有霄壤之别。这种偏爱导致后来使我对书法和文章有了莫大的爱好。当然,当时我还不知道有书法一说呢。但对作文水平确大有提高。

看到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看管甚至哀求下,那种被动、难受的读书样子,我很不能理解,读书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在我来说,能有书可读,是最幸福的事情了。以至于至今我也对书充满渴望,看到好书是爱不释手的,总想占为己有,那就只好多费银子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