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中登黄山

 有容乃大998 2013-10-21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奇石,峨眉之清凉,更有文人墨客徐霞客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经典名句,上黄山成为我的梦想。
  
  终于,我有机会踏上了黄山之旅。
  
  按照行程的安排,从南大门坐索道上山,游历玉屏楼、登莲花峰、走一线天、览鳌鱼峰、观天海、上光明顶、游北海景区及至北大门下山。
  
  坐在缆车上,只见那粗大的缆绳由近及远、自下而上向云雾中延伸而去,直到没入云端;缆车越过层层云雾,直上云霄;大片的云雾从身边飘过,轻如薄纱、厚如棉絮,透过云雾可见若隐若现的山峰和不断擦身而过的悬崖峭壁,蔚为壮观,如升天一般。这样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窒息,感觉不可名状,只想沉浸于那似乎是虚幻的世界里。
  
  下了缆车,直奔玉屏楼,玉屏楼是黄山的前山精华之处,左有青狮,右有白象,处在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奇峰错列,云海漂腾,缈如仙境。古人诗云:“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老舍先生也曾称赞:“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但我还未来得及欣赏周围景致,雾气就变大变浓,所见景色虚无缥缈,时隐时现,看的不真切,如梦幻一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望着渐浓的雾气,我不由感叹,黄山真面目也不见啊!
  
  导游调侃说,这样的天游黄山就是:抬头看看雾,低头看看路,两边看看小松树,跟着导游去散步。意思是说在这样的天是看不到什么景色的,要我们不要抱太大的期望。
  
  我却完全不认同,早闻黄山之美是多方面的,它因四季更叠而不同,因气象不同而各异,甚至因视角的不同而变换,雾中登黄山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
  
  辞别玉屏楼,我们开始向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攀登。之前,导游出于安全考虑,劝我们不要上莲花峰,并大概描述了莲花峰一些路段的艰险,但我和几位同事实在是抵挡不住这个最高峰的诱惑,决心勇登莲花,不留遗撼!
  
  踏上登莲花峰的征途,才知道山路逶迤,专为登峰人所开凿的云梯,几乎是直上直下,攀梯过程中只能四肢并用了。攀行中,盘山小径忽上忽下,险象环生,那真叫“累并快乐着,惧并幸福着”。停下小憩时,四处张望,却见崇山峻岭中的怪石群像神仙一样忽隐忽现,犹如身处仙境,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瞅?真是一步一美景,景景摄人魂呀!
  
  登上莲花峰顶,太阳竟露出了一点儿笑脸,把雾照得五光十色,千山万壑尽在脚下,站在云雾缭绕中,好不惬意。大家欢声雀跃,一边大声高呼,一边簇拥着在“莲花峰的石碑”前照相留恋。
  
  从莲花峰下来,来到了著名的“百步云梯”,百多格台阶,长在石缝之中,竟然没有一个平台,在雾气的衬托下,格外壮观。
  
  走过桃花道,穿行一线天,道中两壁立崖,高达数十丈,岩石形态各异,直入云天。斜倚在栏杆上,往山下看,悬崖千丈,山路十八弯,没有恐高,只有惊讶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了。
  
  在鳌鱼峰,我们短暂停留,听导游讲了几个典故,便马不停蹄向光明顶赶去。
  
  光明顶上雾气依然浓厚,能见度不高,没能饱览四海迷人的景色。旅程到这里似乎变得无趣了,疲劳同时占据了身体。陡然间,一块巨石——飞来石,出现在我面前。对这块巨石的憧憬由来已久了,《红楼梦》的电视版将这块巨石赋予了文化气息,《石头记》中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就这样被悄悄地渗透到其中。而在体会这爱情的悲欢离合时,这山颠之上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设计也让人叹服。这巨石就像被人轻轻安放在一个巨大平台上一样,摇摇欲坠却又恰到好处。
  
  随后去北海的路要平坦得多,我们走得也很轻松,雾气也逐渐散尽。黄山灵秀的山峰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躲藏在雾中的奇峰怪石尽览无遗。一块块岩石都似乎是有工笔勾绘出来的,配上形态各异的松树,每一眼望去,都是盆景般细巧的景致,偶尔飘来的几缕云雾,从山壁上抹过,如诗如画宛如仙境。
  
  停驻北海,已是烈日当空。
  
  北海风光秀丽,放眼望去,群山挺立,峰峦叠嶂,从山与山的空隙中眺望,远处群山相连,雾影迷蒙,仿佛一幅水粉画,有浓有淡的景致,别有一番风情。
  
  下午3时,游览的景点也基本完了,我们却游意未尽,几个人一合计,决定步行下山。
  
  导游说:“20多里山路啊,人烟稀少,路途艰辛……”
  
  不等导游说完,我们已经漫步在了幽静的小径。下山路途一片世外桃园、洞天世界的景象,山峦叠翠,五彩缤纷。听闻山鸟啾啾,潺潺溪水声,眼观山势,密林,群峰,呼吸着大山里的清新空气,大喊一声欣赏着自己声音的长长回音,疲惫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也让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人倍感心旷神怡。
  
  回程的车上,丝丝的遗憾仍然悄无声息地爬上了心头,毕竟大雾遮住了很多黄山美景。回想来时翻阅的古人游记,也有很多遗憾,这是对美的向往造就的遗憾,而这遗憾又驱使着古人今人更多对美的追求,于是便把无数游客一次次带到这神秘的黄山之中。
  
  也许不久后,我也会效仿先人,抱着这遗憾,重上黄山,再次领略黄山景致。《经典文章》提醒您:文章摘自《雾中登黄山》,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