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传医话】

 蜂言 2013-10-22
-----简明中医捷录
                人生在世不可不知医不懂医,尤其是中医,中医不但可治病又可养生防病;谨希后代儿孙即是不行医也要知之懂之,将收益终身。
中医书籍堆积如山、不知从何开始,每当阅读如入烟海,顿生困惑、会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研习中医是有捷径和窍门的,故笔者编著【家传医话】供后代子孙习之,保你速入其门,书中治则立方每用必灵;尚若行医将是最好的肘边参考之书,有缘得此书者、幸哉。谨望珍之。


【上部】
中医基础知识
第一章;辩证
一、病因辩证;
1、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游走不定、怕风皮肤痒。
        寒;遇冷则重、头痛身痛关节痛。
        暑;暑季所发、恶心呕吐、烦躁无力多汗。
        湿;身体困倦沉重、胸闷胀满不思食。
        燥;口、咽、舌干燥,干咳。
        火;口苦咽干、目赤面红,尿黄便燥。
2、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伤心。
怒则气升;伤肝。
忧愁思虑则气结;伤脾。
悲则气消;伤肺。
恐则气下;伤肾。
惊则气乱;扰经扰神。
        3、不内外因;
                虫、兽、外力、水火所伤,房事、劳倦、酒食所伤。
                久行伤筋,久站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又伤椎骨。

二、八纲辩证;
1、阴阳辩证;
                阳为气为动为功能,阴为血为精为津液。
阴可生阳、阳可生阴,阴阳调和、百病不生。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阳虚症状;【脉迟弱、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喜眠。
经常感冒、自汗多汗。
阴虚症状;【脉细数、舌质红】
口苦咽干、虚烦失眠,头昏耳鸣、骨蒸盗汗。
五心发热【手、足、心区】、心焦心烦。
2、表里辩证;
肌肤经络属于表,多主伤风与感冒。
五藏六府当为里,寒热往来半表里,
湿热黄疸在肝胆,大热汗渴在肠胃,
神昏烦躁心经病,皮下紫癜在血分。
3、虚实辩证;
                体虚久病多虚症,面色苍白无精神,
                心慌气短又懒言,腰漆酸软又多汗。
                体壮邪盛多实证,声高气粗面色红,
                精神兴奋小便赤,大便干结腹拒疼。
4、寒热辩证;
                形寒怕冷四肢凉,喜热饮尿清便溏。
                口渴怕热面色红,喜冷饮尿赤便干。

三、气血辩证;
1、气为娇嫩之体,时受情绪的影响;
喜则气缓、怒则气升,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忧愁思虑则气结。
2、气血相互作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附于血又攝固于血。
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虚。
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阻,气滞则血淤、导致经络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气虚则血虚。气缓则血缓、气乱则经乱。气盛血流快,气虚血流缓。
        3、辩证;
气虚;多兼阳虚之证,【脉迟弱或细、苔簿白】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怕冷神疲多眠。
气滞;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脉沉细弦】
血虚;初则可兼阳虚、久则可兼阴虚【脉细数、舌质淡】
面色晄白或萎黄无华,眩晕心悸。
血淤;常兼气滞、主症疼痛。【脉沉紧弦、舌质紫暗】
                多见经疼、心疼、肝疼、肢体局部疼。
        4、治则;
补血必补气、气胜则血盈。
治血必治气、气顺血自畅。

四、脏腑辩证;
        1、心脏病主症;心慌心悸。
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
                心阳虚;心慌气短多自汗。
                心阴虚;心烦失眠多梦。
                心血淤阻;心肌梗塞心绞痛。
痰火扰心;精神分裂、胡言乱语。
痰迷心窍;脑血管意外、中风。
        2、肝胆病主症;胁肋胀满疼痛。
                主泄泄、调情志、藏血、主筋、促消化,开窍于目。
                肝火上升、阴虚阳亢;面红目赤、急燥易怒、口苦便干、头痛头晕,血压上升。
肝风内动;高热昏迷抽蓄。
肝郁气滞;两  胀满不思饮食,隐隐作痛。
        3、脾胃病主症;困倦食差。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脾喜燥恶湿。
胃主纳谷、主降,喜  恶燥。脾胃为后天生命之本,人们每天所纳五谷食品都经脾胃的消化吸收形成精微的营养或化成气血能量、输布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系统、以供生命成长活动的需要;脾胃功能良好则气血旺、身体自然强壮方可长寿。所以古代有部分医学大家特别重视脾胃,提倡补土补阳健脾胃而自成一派;史称补土派、火神派。
脾胃虚弱、虚寒多主胃病、胃溃疡、慢性肠炎。中气下陷主脱肛、子宫脱垂。
                        脾不统血主血友、血小板、出血诸证。
        4、肺与大肠;
                        肺病主症;劫气、咳喘
                主气主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肺气虚、阴虚多主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
                肺热、肺寒咳喘多主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5、肾与膀胱;
                肾病主症;腰漆无力。
                肾为生命的先天之本,藏精益髓、主生育、主水、主骨、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有肾气,气分阴阳,阴阳平衡生旺,主人眼明耳聪,齿固发黑,精力充沛,智力聪敏,身健寿高。
肾阳亏虚、肾功能失调,水道开关失度,发病癃闭、水肿、消渴、腹水、不孕不育、恶寒怕冷诸症。
肾阳亏虚古代中医称先天命门火衰,或可引起阴痿阳痿,精少不育,宫寒不孕,头眩耳鸣,疲气无力,早衰易老,阳虚过甚必然导致肾阴亏虚、虚极生热、虚火上炎、五心烦热、久热不退,失眠脱发闭经诸症。
肾阳虚;腰漆酸软、体倦乏力、形寒怕冷、阳痿早泄。舌苔白、脉弱。
肾阴虚;腰漆酸软、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
肾气不固;小便失禁、尿崩症。
肾不纳气;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形瘦神疲。
肾虚水乏;肾衰浮肿。
五、关于其他辩证;
1、关于经络学及经络辩证;
2、六经辩证;
3、三焦辩证;
4;卫气营血辩证;
                初学中医最忌面面皆到涉猎过宽,要由浅入深、先简后繁。待有了临床经验,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待以后专门专学,在此不作理论。或在阅览其他书籍时,自然而然的就会理解和应用了。

第二章、关于阴阳五行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平阳密精神乃固”,“五行者、金木土水火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立五脏之气,甚间之时,生死之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五行象征著五种性质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来生木循环序生。五行互相序生流通有情者为贵。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循环序克。五行相克有制恰到好处者为贵。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宇宙自然规律的哲学思维用来论证中医理论的辩证说理工具。五行生克之理,是中医诊断与治疗辩证认病的基本方法。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有序,相制有度;分属肝、心、脾、肺、肾,互为母子相生,一脏有病上累其母,下累其子,互为作用。例木性太过必克其脾,且反侮其金而泄其水,故肝肾同源,木刑其金而肺,肾受累而发病。每立治则,治此顾彼,母子同治,求根追源。脏腑生理病理的辩证治疗,千年来相继传承,研习中医不可不懂。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必须研究阴阳五行,故在此简要叙述。
笔者体会;阴阳学说可以在以后深造时专项研究,初学中医尤其是西医基础的学生且忌进人死胡同,概略了解即可;不懂阴阳而会治病的医生多矣。       
但是自古至今名医大家都是精通周易阴阳八卦的高人。我谨希望你们能继承我之所学可也;成就大医谈何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