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弥勒县民族概况

 民族地志 2013-10-22

弥勒县为民族聚居县,1984年统计人口数为:彞族各支系共有111,193人,(其中阿细59,014人,阿哲36,474人,阿乌8,710人,大黑彞1,746人,小黑彞2,000人,撒尼1,630人,白彞1,106人,葛泼513人),傣族18,289人,苗族7,884人,回族5,341人,壮族3,992人,(少数民族人口合计146,696人),汉族255,065人,其他民族478人,合计402,242人。

弥勒县彞族支系较多,人口仅次于汉族,居第二位,占全县总人口的27%。有彞文称白马文,语言属汉藏语系彞语族彞语支东南部方言语群。其风俗习惯等,各支系间略有差异,主要有阿细族、阿哲族、阿乌族、黑彞族、撒尼族、白彞族和葛泼族等彞族支系。

     汉代称滇越,唐代称金齿绣脚茫蛮,宋、元时称白衣,明、清、民国时称摆衣,1950年后,根据民族政策的规定和本族自愿,正式定族称为傣族。傣族分布在竹园、巡检、新哨、吉山等区的部分乡村,1984年有人口18,289人,白、洪、袁、李、王、余等姓

      苗族进入弥勒县时间,据新哨区大红塘苗族老人口述:幼时听祖父讲,祖先是贵州松蟠人,世乱迁移到弥勒,先在梁子哨,后转来大红塘定居,同来的还有侯、黄两姓。苗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以家庭组成生产单位,男子负责田地耕作和季节性狩猎活动,妇女除家务劳动外,还兼种麻、纺织刺绣衣裙。境内苗族分布在西二、新哨等区,大分散,小聚居。1952年有人口3408人,1984年有7884人。多陶、王、侯、罗、李等姓。从前庄稼成熟时,要待打到小红雀才能收割。普遍养狗。门上常挂迷信之物。

     据史料载:广西、贵州、云南地区的壮族,其先民与秦汉时期的百越有渊源关系,马鹿塘罗姓老人述:祖先从文山迁到泸西,其后转入弥勒,已有十多代人。弥勒县壮族包括两个支系:一个自称布侬,他称侬人龙人;一个自称布雅依,他称沙人仲家。1952年有人口1960人,1984年增为3992人,聚居于江边区底泥沟、马鹿塘、挨村、革泽,东山区铺龙新寨、大领干,吉山区上下杜来村和新哨、西二等区的部分村子,多罗、李、陆、杨、张、龙等姓。

   壮族地区的生产水平与汉族地区大体相同,多种植水稻。男女参加劳动,妇女除犁田、耙田外,还要承担其他各项劳动和家务。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

   弥勒县回族多为明清间从建水、曲江、通海、泸西、昆明等地迁入。朋普小寨一墓碑载:先祖马文彬,原籍江南上元(今南京),明正统时奉旨征滇,落籍曲江,后迁入弥勒县城和朋普。回族分布在朋普区的小寨、复兴村,巡检司区的拉里黑,竹园区的楼房寨、万家庄,东风农场的长塘子等村,其他区乡的与他族杂居。操汉语。1984年有人口5,341人,多马、金、王、纳、沙等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