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萃】濒临失传的制陶工艺(组照)

 点点心灯 2013-10-22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载:“神农作瓦曰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的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
    位于安徽省潜山县痘姆乡自古以来就有“皖西南陶瓷之乡”之称。据潜山县志载:痘姆生产陶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名气。《新唐书》载,舒州同安郡(今潜山)的“土贡、酒器”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陶瓷酒具三年一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道:“舒州杓(陶器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死生”。在痘姆乡一间低矮的土胚棚里,一位制陶艺人,将一块偌大的黄泥团,堆砌在水泥板上,用手不停的揉捏,将泥土里的杂质剔除出来,经过不断揉捏的泥土,制成的陶胚细腻平滑,然后,将捏制好的黄泥团放置在飞速运转的陶车上,通过制陶艺人双手的拿捏和控制,不到几分钟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陶罐的泥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一团黄泥瞬间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痘姆乡政府所在地旧称“马道头”,又叫“窑头”,地下沉积了大量优质的红黄粘土,非常适合制作陶器和砖瓦。据附近的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痘姆陶瓷以黑陶为主,黑陶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大体需要14道工序:找土-晒土-碾末-备料-揉泥-除杂-摸底-接胚-晾干-上釉-晾全干-进窑-成品-出窑。一般制作一件成品陶器需25天左右烧制而成,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点,如今的痘姆乡生产的主要产品是陶器,有米坛、咸菜坛、酒坛、砂锅、水缸、花钵、古乐器等十余个品种。虽说痘姆制陶发展迅速,技术不断更新,高峰期制陶厂家发展到100多家,陶器从业者近万人。但纯手工作坊无法与机械化生产抗衡,产品销售萎缩,这给传统工艺造成不小的冲击,使许多身怀绝技的制陶艺人纷纷改行。现在纯手工制陶整个安徽省也只剩几家,痘姆目前仍坚守的不足50人,且都在50岁以上,由于手工制作陶器时间周期长,工序多且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致使当地许多年轻人不愿传承学艺,造成传承了千年的绝技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正因为历史悠久且全为手工制作,2008年,痘姆黑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有位诗人在赞美黑陶时写道:沉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静美在泥水与火焰的拥抱中,呼吸在远古与未来的跳跃中,升华在理智与情感的撞击中……黑陶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但它又有超越于一般地域文化的特征,如何把它保护好、推介好、开发好,让其为安庆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