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的大学之道

 老张722 2013-10-22


2013年10月19日

李显龙总理前晚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大学城(University Town,简称UTown)开幕仪式时,阐明了我国大专教育的两大宗旨。其一,除了追求学术表现之外,也扮演重要的国家与社会角色,排名不应是办大学的终极考量。其二,政府在让更多人有机会就读本地大学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在大学里能学到合适未来需要的技能,并确保学术标准保持在高水平。

这种新加坡的“大学之道”是很实际的,也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过去,当新加坡只有一所大学时,大学被视为培养精英的地方,每年入学的人数,不及同龄人数的5%。一些吃香的科系的收生也非常严格,如医科和法律,都有人数限制,大学毕业生能轻松就业,也占据了社会各领域的领导位置。大学生没有失业的问题,但有许多人却因此只能望大学之门而兴叹。

随着新加坡人平均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外国的大学就读,要求本地大学学额增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因此也看到近年来大学教育的急速扩展。随着新加坡科技学院和新跃大学转型为本地第五和第六所政府资助的大学,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把获政府津贴的大学学额,增加到相等于同届学生人数的四成。有一个问题因此很自然的浮现,那就是大学文凭的“价值”和大学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前景。

根据钟形曲线的理论,人口的智商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这一代人大学生人数增加不等于说他们就比上一代人的智商来的高。但大学生的期望比非大学生高却是可以肯定的。比方,在求职时,他们会期望得到较高的起薪,有了工作则会期望更快速的晋升。这种总体期望的提高,必须是经济发展所能应付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不满情绪的产生,最后变成棘手的政治问题。

基此,大学教育的扩展必须考虑到毕业生未来的出路,必须与未来经济发展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确保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而不单只是有了一纸大学文凭。这也就是说,大学不能滥收学生,要确保学术水平,所提供的科系可以更多样化,但仍必须以实用为主,以造就更多样化的人才。大学文凭的价值首先必须能过充分就业这一关。当然,为一些错过大专教育的工作人士或退休人士提供进修课程,满足个人提升人文修养的欲求是无伤大雅的。

总理所谈到的另一点,涉及大学教育对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儒家的经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体上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虽然中国古代的大学定义不同于现代的大学,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是一致的。

总理说:“本地大学的责任在于发展学生的品格与社会良知、鼓励他们在求学时期建立长久的友谊与默契。大学要以灌输新加坡价值观和精神特质为出发点,教导学生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责任推动新加坡前进。”不管怎么说,大学生会是社会未来各个领域中的骨干,因此,大学的道德教育也必须站在整个德育的最高端,不能停留在书面知识,而是得付诸实践。大学生绝不能只躲在象牙塔里用功。

在这方面,国大在前年设立的“蔡天宝社区领袖培育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资助这个计划的蔡天宝当时表示,希望计划能够为在籍国大学生开启一扇回馈社会之门,积极为新加坡培育优秀的社区领袖。这些未来领袖不但要能针对新加坡的社会课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还要胸怀热忱,致力协助不同社群面临各种挑战。日后,他们将是变革的推手,必须能动员社会,共同解决问题。这很好的表达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