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齐齐喵 2013-10-22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按照夏莱模式修建的现代化度假酒店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夏莱(Ch let)原本是瑞士山区人民在山上搭建的简易木屋。早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居住在山上,耕作或放牧。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山上的木材盖起简易的居所。一般以石块或木桩作地基,用木材搭建,屋顶呈人字形,主要是分散冬天积雪对屋顶的压力。夏莱内部结构简陋,内部有一层或两层供人居住或放置杂物。夏莱通风透气好,夏季凉爽,而当冬雪覆盖在夏莱上面,不啻给夏莱覆盖上一层保暖层,冬季非常温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需要再到山上简陋的夏莱内生活,基本上迁居到谷地和平坦的地区生活,但瑞士人仍按照夏莱的模式盖房子,只是夏莱的内部设施日趋完善,进而形成不同风格的夏莱,成为瑞士民居的代表性建筑。瑞士各地的夏莱大小不一,有的地方夏莱的下层是牛棚、马圈,上层供人居住,有的则小巧玲珑,门窗精雕细刻,给人以艺术之美。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北部地区的药用植物种植园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一般地说,瑞士意大利语区提契诺州的夏莱面积相对较小,其特点是以山石为原材料,地基和山墙以石块垒砌,房顶用石片铺盖,结实耐用;瑞士北部和中部德语地区的夏莱规模较大,巨大的人字形房顶倾斜下来,几乎接近地面,内部有两层或三层结构,以木梯相连;瑞士法语区的夏莱规模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夏莱外表装饰性强,瑞士人喜欢用鲜花将夏莱点缀得绚丽多彩。门口、窗台上摆放着鲜花,边框则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夏莱与栽满鲜花和绿色植物的院落浑然一体,给人以返朴归真的感觉。这,恐怕是瑞士人迷恋夏莱的根源所在。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伯尔尼州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人对夏莱之爱还体现在对夏莱的保护上。在瑞士中部的巴仑堡修建了瑞士露天民居博物馆。将瑞士各地有历史价值,但因年代久远而不能居住的夏莱整体搬迁到这里,集中展示瑞士传统民居。各州的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对百年以上的夏莱登记造册。有保留价值被完整地拆迁到中部地区的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记者在巴仑堡采访时注意到,一、两个世纪前的面包房、草药作坊、钟表作坊以及打铁炉、水锯等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定期有身着传统服装的手工匠进行现场表演。巴仑堡不仅仅是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类民俗展和民间艺术节,促进不同语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世界了解瑞士打开了一扇窗口。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储物用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带菜园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德语地区的农舍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德语区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德语区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典型的瑞士德语区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法语区沃州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圈养牲畜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瑞士中部少女峰腹地村庄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山区的夏莱就地取材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石头地基主要是防止啮齿类动物咬塌房屋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市镇新建的房舍还是参考传统夏莱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沃州的农庄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现代建筑仍采用提契诺夏莱形式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意大利语区的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瑞士系列图集】巴仑堡露天民居博物馆

这家餐厅就叫“老夏莱” 光明日报记者 刘军摄

(本文来源:光明网)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