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四法琐谈

 学中医书馆 2013-10-2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经验丰富,用药平实而疗效卓著,深受患者信赖。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良多,现将导师用药常法浅述如下。

1、健脾升清

孙师治疗胃癌,每有四法必用,即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祛瘀生新、抗癌解毒;其中又以健脾和胃为根本,因为孙师认为“脾胃虚损”是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根本因素[1]。具体到治疗“脾胃虚损”,又以健脾升清为第一要务,因为孙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胃癌患者脾虚往往伴有气滞、血瘀、痰凝、湿阻、食滞、出血等病变,且易由脾及肾,导致脾肾两虚,孙师认为这些病变都缘于脾虚不能升清:因为脾之清气不能健升,则胃之浊气亦不能顺降,脾胃气机痞塞,就会出现气滞呃逆、胃脘食积;而气滞气逆、胃脘食积,则导致血液郁阻,推动不行而留着,即成胃脘瘀血;脾虚气滞、血瘀而水液不得运化、推动,则水气亦停着,遂成中焦湿阻;湿久不去而凝聚,则化为痰浊;脾气虚损而不能统血,则可出现呕血、便血;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亦因脾不统血、慢性出血而进一步气血亏损,导致气血、精微不能相生,损及肾精,最终脾肾俱虚。故孙师组方往往以黄芪为君,健脾而升清;以党参或太子参加白术、茯苓为臣,辅助黄芪健脾、升清、运化,又以白术、茯苓渗湿化痰、导水利尿之功,辅佐黄芪祛除胃脘痰湿之弊;佐以白芍,既有生化血液、缓急止痛之功效,又可“除血痹,破坚积”(《神农本草经》)、“通顺血脉,……去水气”(《名医别录》)。在此基础上,脾虚气滞者,予以佛手、绿萼梅等理气健脾;脾虚血瘀者,加桃仁、地龙、水红花子,活血而不伤脾胃之气;脾虚湿阻者,加白蔻仁、苡仁、杏仁化湿醒脾;脾虚痰凝者,加陈皮、清半夏、竹茹燥湿健脾、运化痰浊;脾虚食滞者,加焦山楂、焦槟榔消食运脾;脾虚出血者,加白芨、三七、阿胶珠等护胃止血;损及肾精而肾精亏虚者,酌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生熟地、当归、首乌等;损及肾气而肾气不足者,加菟丝子、桑螵蛸、补骨脂、骨碎补等。从上述用药不难看出,诸药行中有化、散中有守、补而不滞,总不离四个基本原则,就是清健为主、和于脾胃、不伤正气、兼顾肾精,深刻体现了老师用药谨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的学术思想。

2、和胃消食

胃癌病变毕竟在胃,故孙师认为本病实属“脾虚为本,胃病为标”。胃癌之病标,各家多参以气滞、血瘀、痰凝等学说加以阐释[2],孙师却另辟蹊径,尤重“食积”。盖胃为“水谷之海”、食物腐熟之地,其病多与饮食有关,或更直接地说,是与(以胃酸为标志的)腐熟功能有关,如文献报道的与胃癌相关的盐腌食品、熏鱼、亚硝胺类化合物摄入、地质水成分改变等,以及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3],本质上都属“病从口入”;病邪入胃后,首当损伤胃的腐熟功能,导致胃内食物不能正常消化,遂成食积,食积又影响胃之和降,或致胃气上逆,进而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而成痞满吞酸,重则成翻胃,更不利于胃内食物的腐熟。故孙师常重用生麦芽、鸡内金、代赭石以消食化积、理气和胃。其中生麦芽、鸡内金合用可提升胃气、消食化积、磨谷除壅,生麦芽并可“温中,下气,开胃,……除烦,消痰,破癥结”(《日华子本草》),鸡内金并可“宽中健脾”(《滇南本草》),均属一药多用而脾胃并调;而代赭石则“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长沙药解》),与生麦芽有一降一升、调理气机之妙,故此三药合用,可使积滞之食物加快消化而和降入肠,减少停留于胃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气滞血瘀、痰凝湿聚于胃脘的机会。

3、祛瘀生新

孙师认为,欲使胃内的肿瘤组织缩小或消失,必将是一个以新换旧的过程,即新生的正常组织代替坏死或凋亡的癌组织的过程,以中医角度换言之,亦即“祛瘀生新”、“祛腐生新”。孙师指出,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肌肉和组织都为气血化生而成,故当疮疡久不收口时,传统外科即认为多属气血不足、毒邪内陷,血肉持续腐败、不能及时生新所致,需大补气血、拔毒生肌;肿瘤亦有相似之处,即有正气不足、邪毒深藏的病机,亦可出现肿瘤组织坏死、所谓“血肉腐败”的现象,故此其“祛瘀生新”与疮疡颇有类似之处,即都须拔毒剔腐、祛瘀生新。孙师通过临床总结,认为白芷、露蜂房可拔毒祛腐,血余炭、生蒲黄可祛瘀生新,故常四药并用,盖白芷具有拔毒溃脓之功,《本草纲目》就曾说过其能治“刀箭金疮”;而露蜂房亦可解毒治疮,如《本草纲目》指出“露蜂房,阳明药也,外科……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日华子本草》云其可“治……痢疾、乳痈”,可见比较而言露蜂房主要偏于解毒、白芷主要偏于拔毒,二者同用,可奏拔毒祛腐之功,现代医学更证明两者均有抗肿瘤作用[4]。血余炭和蒲黄均属化瘀止血药,化瘀是为除腐血、止血则需生新物,因为止血必须使破损的血管重新闭合、是血管“新生”的结果;而血止则血液不再进一步流失,气血也能得到固藏,就能进一步“生新”,可见二者“祛瘀生新”亦是多方面机制作用的共同结果。孙师巧妙地将四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用药特色,在临床中亦显示出不凡的疗效。

4、抗癌解毒

孙师认为,胃癌之所以与普通胃脘病不同,就在于别有一种“癌毒”内蕴于其间。因为“癌毒”内蕴,故使癌组织血液供应充分、代谢旺盛、生长迅速、耗损气血、容易坏死和脱落,从中医“阴阳”角度辨证分析,当属热毒,热毒内蕴、血肉腐败(而坏死),则成“痈”病。故所谓抗癌解毒,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对于胃癌,孙师常喜用成方藤虎汤,由藤梨根、虎杖两味药物组成。其中藤梨根味酸、微甘,性凉,有小毒,具有清热、利尿、 活血、消肿之功效,原适用于治肝炎、水肿、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淋浊、带下、疮疖等诸症[5],现代研究表明其对胃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6]。虎杖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作用,《日华子本草》曾言其可“主疮疖痈毒”,现代研究表明其亦有一定抗肿瘤作用[4]。两药合用,不仅能抗癌解毒、软坚散结,且如发生肿瘤组织坏死、有似热蕴肉腐而成痈病者,仍能切用。除此之外,孙师还常用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莓、金荞麦、石见穿、急性子等,均属抗癌解毒之品,但每剂方中不过用2-3味,最多不过5味,即可取效而不伤正;孙师还认为热毒深伏、似入骨髓者,非龟板、鳖甲、穿山甲、龙牡等类不能沉潜入里而清其热、抑制其升发之性,故亦常选用2-3味用之。

综上所述,孙师用药总体上平实而和缓,但自成特色、无一不渗透着老师对胃癌病机的深刻认识,故能在临床上经得起千锤百炼,实际疗效亦证明老师的学术思想是正确和切合实际的。

5、验案举例

患者黄某某,女,38岁。2004年6月行胃镜检查示:胃窦部巨大溃疡,边缘质硬,表面附着黄白色秽浊苔。遂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溃疡型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细胞,淋巴结转移3/46。术后化疗5周期。就诊时患者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时有上腹隐痛,进食后腹胀,伴有恶心、呃逆、反酸,食欲减退,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边有齿痕及散在瘀斑,苔薄白而润,脉细弱。四诊合参,孙师认为,此患者证属气血两亏、余毒未净,治宜健脾升清、和胃降逆、益气养血、消食化积,佐以抗癌解毒。药用:生黄芪15g、白芍10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生麦芽30g、代赭石15g、鸡内金30g、白芷10g、露蜂房5g、血余炭10g、生蒲黄10g、虎杖15g、藤梨根30g、急性子5g、水红花子8g、桃仁5g、地龙6g、香橼10g、佛手10g、九香虫5g、当归10g、生草10g。每2日1剂,分2次服用。服药1月后,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腹痛缓解,食欲增加,舌质转为淡红,苔薄白。后以此方随证加减,连续服药3年余,患者病情稳定,2008年4月复查胃镜未见复发,病理:胃粘膜组织轻度慢性炎症。体重增加10Kg。

 

参考文献

1、何立丽。孙桂芝治疗胃癌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08,27(9):689-691。

2、贾立群,朱世杰主编。现代名中医——肿瘤科绝技[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263-294。

3、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696-698。

4、李佩文主编。实用临床抗肿瘤中药[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6-356。

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11。

6、卫培峰,焦晨莉,张英,等。藤梨根对实验性大鼠胃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5,26(8):850-8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