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林記下【明】黄佐 撰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22

翰林記下

【明】黄  佐 撰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二

 

  (明)黄佐 撰

 

  收藏秘書

 

  按周禮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外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漢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内藏之於外府又有御史居殿中掌蘭臺秘書及麒麟天祥二閣藏之於内禁後漢圖書在東觀置秘書監又有鴻都等處唐有秘書監集賢院宋建昭文史館集賢院置大學士直學士修撰等官以掌之又有秘書省崇文館其重如此聖祖甫定天下即遣使求遺書國初四庫之書多藏文華堂堂在禁中抵奉天門下百武車駕嘗幸臨之洪武三年三月庚子置秘書監秩正六品先除監丞一員直長二員十三年七月癸巳以内府書籍已有本院典籍掌之於是罷秘書監典籍張敏行者掌書籍中使傳宣索書即啓鑰以上時時得燕見聖祖稽古右文其勤如此盖罷掌書之官併其任於翰林實自此始今内閣史館凡御製文字宸翰列聖實録及玉牒副本經史子集類書之屬皆在焉永樂四年四月上視朝之暇輙御便殿閱書史或召翰林儒臣講論嘗問文淵閣經史子集備否學士解縉對曰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上曰士人家稍有餘貲皆欲積書況於朝廷可闕乎遂召禮部尚書鄭賜令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且曰書籍不可較價直惟其所欲與之庶竒書可得又顧解縉等曰置書不難湏常覽閱乃有益凡人積金玉亦欲遺子孫金玉之利有限書籍之利豈有窮也十六年遣修撰陳循徃南京起取本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餘悉封識收貯盖兩京皆有儲書也十九年四月庚子夜奉天華盖謹身殿災火勢猛烈而奉天門東廡切近秘閣學士楊榮奮身直入麾武士三百人將御書圖籍并積歲制勅丈書舁至東華門河次明日上召諭之曰昨夜火發在目前者幾人卿能收拾御書圖籍不避艱危可謂難矣因褒賞之是時書籍淆亂無紀典籍周翰理淆葺亂逾二載而後復舊今館閣書目盖永樂間定也自正統以前凡官本院者每朝退即入閣中檢所未見書盖館閣無政事以討論考校為業故得縱觀中秘而受命進學者亦與焉景泰時編修周洪謨輩尤出入自恣始為内閣所扃鑰弘治五年五月大學士丘濬請訪求遺書言太祖於丙午年已求遺書既平元都得其館閣秘藏而又廣購於民間没入于罪稽一時儲積不減前代然藏畜數多不無亂雜積歴年久不無鼠蠧經該人衆不無散失今因内閣儲書有匱書目有簿皆可查考乞勅内閣量要學士并講讀以下官督同典籍撥與吏典班匠人等將書目校讐有無全欠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及雜書類書二類開具奏報仍刻考校年月委官名銜識於卷末立案存照又勅兩京内外大臣會同南京禮部本院官查盤永樂中原留南京内府書籍有無全欠具數奏知於凡兩京書籍令兩京國子監謄寫各令兩監藏之以偹遺失夫國家採輯佛道書以為藏經雕以文梓飾以文綾徧賜天下寺觀儲以髹紅函匱載以金碧輪藏況此書籍乃自帝王傳心之要道經世之大典禮樂刑政制度文為之所具烏可吝惜小費而不為經久之計哉請勑内閣將書目付禮部抄謄分送直十三布政司督提學校憲臣用心設法訪求抄寫送京以補所未備仍於内閣近便去處别建重樓一所專用甎石累砌如民間所謂土庫者令内閣書辦中書等官遇其閒暇抄謄累朝實録各一部盛以銅匱于樓之上層凡内府衙門收藏國家大事文書如玉牒之類皆附焉其制勑房一應文書如詔册制誥勑書等項并檢行禮儀註應制詩文等項底本前朝遺文舊事等項雜録亦各抄一部盛以鐵匱貯於樓之下層凡内府衙門所藏文書可備異日纂修一代全史之用者如永樂以前文武官貼黄之類皆附焉茍無禦災備急之具一或散失後之秉史筆者無所憑據徃徃求之於草澤訪之於傳聞簡牘無稽真贋莫辨非但大功異政不得紀載而明君良臣為人所誣揑者亦有之矣至若列聖實録及聖祖御製等書請依洪武六年纂集日厯以為寳訓事例勒成一書頒行天下如此則祖宗之功德在萬世永傳信而無疑國家之典章垂百王逓沿襲而有本所謂金匱石室豈虚文哉奉聖旨太祖御製書籍著翰林院官打點見數收貯南京書籍查照目録開寫缺少的去著守備同南京禮部翰林院點檢送來天下遺書禮部行移南北直隷十三布政司訪求其餘罷然是時有司不能如命遂因循至今正德中為人盜竊殘缺日甚論道講學尚何所資耶言之可為拊膺不無有望於今日也

 

  開局纂修事始

 

  國初召儒臣載筆以定有天下之制分三局以總之一曰律局以定律令凡舊官之練憲典者居焉二曰禮局以究禮儀凡宿儒之通古制者居焉三曰誥局以撰誥命凡俊材之優文辭者居焉此開局之始也汪克寛曰洪武元年命中書省翰林太常率諸儒定擬三禮明年再命集議禮樂又明年徧徵在野道德文章之士分局相與訂正之亦正指此其後纂修國史每分為十館以均六局之多寡六局一曰吏以究人材之進退二曰戸以量地利之盈縮三曰禮以考禮儀之沿革四曰兵以載軍政之臧否五曰刑以書刑罰之詳濫六曰工以審力役之糾緩皆本六官職掌為之十館所修不能統一則摠勘如修他書則有不盡然者盖自罷起居注之後本院職專文史遇有纂修旋設館席給筆札惟官長凡例是遵逐事呈稿筆削惟命其中雖有所見亦不敢盡用已意盖官局修書從古然也

 

  監修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勑修元史以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監修不預史事三十五年十一月已未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録勑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為監修都總裁官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勤伯茹瑺為副監修官永樂九年十月又重修之勑戸部尚書夏原吉太子少保姚廣孝監修未及成而廣孝死原吉獨專其事洪熙元年五月庚午朔勑修太宗皇帝實録閏七月甲辰勑修仁宗皇帝實録俱以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兼吏部尚書蹇義少保兼太子少傅戸部尚書夏原吉監修自永樂以來多豫秉筆與國初不同宣德十年九月庚午勑修宣宗皇帝實録止用張輔為監修始復不預秉筆矣監修英宗皇帝實録者會昌侯孫繼宗監修憲宗皇帝實録英國公張懋監修孝宗皇帝實録者亦懋也若修他書則罕設惟永樂元年七月修永樂大典以太子少師榮國公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為監修刑部左侍郎劉季箎副之餘不可盡考

 

  總裁

 

  國初修元史以前起居注宋濓漳州通判王褘為總裁未幾濓進學士褘拜待制三年二月乙丑續修元史仍為總裁太祖皇帝實録總裁者始為禮部左侍郎兼學士董倫與侍講方希直重修李景隆與侍讀解縉再重修則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學士兼右庶子楊榮祭酒兼侍講胡儼也太宗仁宗兩朝實録總裁為少傅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竒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戸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陳山禮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張瑛太常寺卿兼學士楊溥自是其柄始盡歸館閣矣宣宗皇帝實録總裁為少傅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行在禮部尚書兼學士楊溥總裁兼纂修為少詹事兼侍讀王直少詹事兼侍講學士王英總裁兼纂修前此未有也英宗皇帝實録總裁為少保吏部尚書兼華盖殿大學士李賢禮部尚書兼學士陳文兵部尚書兼學士彭時副總裁為禮部右侍郎李紹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學士劉定之吳節副總裁盖自此始紹雖為侍郎然發身則自翰林故與焉憲宗皇帝實録總裁為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劉健副總裁為禮部尚書丘濬詹事兼侍講學士汪諧孝宗皇帝實録總裁為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焦芳戸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楊廷和副總裁為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梁儲若纂修日厯惟洪武時有之總裁為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詹同侍讀學士宋濓聖祖所修諸書多不可考獨太宗時永樂大典分局皆有總裁學士解縉修撰吳溥檢討王洪禮部郎中鄒濟布衣陳濟等皆得為之無慮十餘人盖門彚多而事實繁故也大明一統志總裁為吏部尚書兼學士李賢太常寺少卿兼學士彭時學士吕原副總裁為學士林文劉定之侍讀學士錢溥大明會典總裁為大學士李東陽焦芳楊廷和副總裁為學士梁儲若四書五經性理大全宋元資治通鑑綱目等書多不設總裁止用纂修官

 

  纂修

 

  國初纂修皆用山林隠逸之士洪武日厯纂修者皆儒士職官獨員外郎吳伯宗一人戊寅年勑修太祖皇帝實録纂修可考者為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少卿高遜志太常寺少卿廖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程本立禮部郎中夏止善修撰李貫編修吳溥楊子榮劉觀檢討陳性善侍書劉彦銘史官高譲吳勤趙友士端孝思張秉彞唐畔畊國子博士王縉僉事胡子昭知縣葉惠仲儒士楊士竒等永樂初重修太祖實録纂修為學士禮部尚書李至剛侍讀胡靖曽日章王灌胡儼侍講鄒緝楊榮金幼孜楊士竒修撰李貫編修吳溥鄭好義檢討王洪博士張伯頴王汝玉典籍沈度潘畿待詔王延齡給事中朱紘吏部郎中徐旭禮部郎中胡逺太常寺博士錢仲益國子助教王逹博士金玉鉉行人蔣驥晉府伴讀蘇伯厚僉事李宜葉砥知府劉辰靖江府教授張顯楚府教授吳勤知府鄒濟知縣楊覯梁潛王褒沈瑜趙委通唐雲教諭解榮劉宗平訓導富貴清羅師程儒士端禮王孟易朱逢吉莫士安凡外官生儒之預此者皆由本院官舉薦及再重修其纂修者學士兼諭德金幼孜楊士竒侍講學士曽棨侍讀兼贊善梁潛侍講王英修撰羅汝敬刑部主事李時勉陳敬宗也太宗仁宗兩朝實録纂修官為左春坊大學士兼侍讀學士曽棨右春坊大學士兼侍講學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讀王直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周述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侍講余學夔陳循藺從善蔣驥修撰苖衷曽鶴齡張洪劉永清編修周叙孫曰恭楊敬檢討周翰王雅楊翥五經博士陳繼戸部主事陳中四川道御史陳叔剛福建右參議潘文奎知縣萬節教授丘錫教諭梁萼盖自是不復用儒士矣宣宗皇帝實録纂修官為侍讀學士李時勉錢習禮侍講學士陳循洗馬藺從善侍讀苖衷曽鶴齡馬愉侍講高榖胡穜邢寛修撰周叙尹鳯岐孫曰恭習嘉言陳詢陳叔剛曹鼐儀銘王一寧杜寧儲懋編修楊翥董璘楊夀夫林文鍾復主事劉玹洪璵劉球與評事張益御史邵宏譽英宗皇帝實録纂修官為學士柯潛萬安侍講學士李泰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孫賢劉珝左諭德黎淳右諭德童縁劉宣侍講江朝宗楊守陳修撰王一夔彭教編修尹直徐瓊陳秉中李永通鄭環劉健汪諧張元禎吳釴羅璟檢討耿裕周經纂修兼校正官為侍讀劉吉陳鑑侍講丘濬編修彭華盖自是専用本院及詹事府官而纂修兼校正始見於此憲宗皇帝實録纂修官為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傅瀚少詹事兼侍讀費誾左庶子兼侍讀謝遷右庶子兼侍講陸簡侍讀曽彦楊守阯侍講劉戩王鏊楊傑梁儲左贊善張元禎修撰劉機武衛張芮編修劉忠鄧焲黄珣張天瑞劉春凃瑞檢討楊時暢纂修兼校正官為南京國子監祭酒李傑左庶子兼侍講學士李東陽左庶子兼侍讀吳寛右庶子兼侍講董越纂修兼參對官為修撰楊廷和編修江瀾纂修兼參對亦始見於此孝宗皇帝實録纂修官為侍讀毛紀傅珪朱希周侍講豐熙沈燾吳一鵬修撰顧鼎臣編修王俊李廷相温仁和李時滕霄何瑭董玘檢討汪偉王九思潘辰至於修他書者不能盡記大率成化以後纂修皆純用本院官而永樂大典四書五經性理大全寰宇通志庶吉士亦得與焉

 

  催纂

 

  洪武日厯設催纂官以侍講學士樂韶鳯為之永樂初重修太祖實録催纂兼謄寫為禮部主事陸顒瑞端孝思始不用本院官宣德初太宗仁宗兩朝實録因之以禮部主事張習為催纂宣宗實録則又不同編修蕭鎡賴世隆吳節徐珵檢討李紹王汝玉姜洪何宣主事潘勤正字沈寅俱為稽考參對并催纂官英宗實録以編修李東陽倪岳謝鐸焦芳陳音程敏政檢討吳希賢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韓定中書舍人馬麟焦■〈王扁〉李溥俱為催纂官憲宗實録以吏部員外郎季通中書舍人胡清為催纂官盖自此專用制勑房誥勑房官云

 

  稽考參對

 

  稽考參對太宗仁宗兩朝實録以修撰邢寛蔣禮胡穜編修陳詢劉矩裴綸梁禋孔目沈寅為之盖纂修之次也然寛乃永樂甲辰進士第一禋次之孫曰恭又次之寛禋同為稽考參對而曰恭乃得纂修此類最多有不可曉者宣宗實録稽考參對與催纂并為一事英宗實録因之止以催纂為名憲宗實録以纂修者兼校正或兼參對孝宗實録稽考參對者修撰吕柟編修崔銑湛若水翟鑾徐縉景暘檢討段炅易舒誥穆孔暉張邦竒焦黄中胡纘宗也盖至是始復專設其賞格與催纂同

 

  謄寫

 

  洪武中修日厯謄寫用舉人監生永樂初重修太祖實録以催纂者兼謄寫官其謄寫用監生生員儒士凡二十五人太宗仁宗兩朝實録改謄寫為謄録用檢討許彬連智馬信周貴等四人中書舍人蕭湘等十八人郎中員外郎主事寺副等官程雲南等九人儒士生員各一員凡三十三人宣宗實録有謄録正副本官用郎中員外郎主事寺正評事侍書冠帶秀才監生生員秀才凡二十九人又有謄藁官焉修撰黄裳編修許彬周貴中允蔣禮郎中何賢夏衡寺副石慶姚本温良英宗實録謄録有太僕寺卿余濓山東左參議林章禮部郎中吳謙等中書舍人凌暉等又有鴻臚主簿王佑白真序班毛顯本院譯字官胡清徐德王臣凌逺與監生生員秀才之屬共三十五人官雖不同大率皆制勑誥勑二房辦事者也憲宗實録亦如之自太常寺卿林章等以及監生許鑒等三十四人孝宗實録謄録者太常寺少卿沈冬魁等以及秀才張保等三十六人

 

  收掌一應文籍

 

  太宗仁宗兩朝實録收掌一應文籍者為檢討胡讓典籍李錫牛麟張禮宣宗實録則為修撰胡讓寺副陳紀中書舍人靳通英宗實録則為光禄寺署丞冀舞鴻臚寺主簿高鑑憲宗實録則為鴻臚寺主簿靳瑭本院孔目張翰自催纂而下若修他書多不可考姑闕之以俟續書

 

  翰林記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三

 

  (明)黄佐 撰

 

  修日厯寳訓

 

  聖祖時設起居注後惟專設本院史官常諭學士詹同等曰國史貴直書是非善惡昔唐太宗觀史命直書建成之事其意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記其是非善惡汝等皆當明白直書勿為隱諱庶使後世觀之不失其實洪武六年七月壬寅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詹同等言自上起兵渡江以來征討平定之績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而未成書乞編日厯藏之金匱傳之後世上從其請八月甲申上御東黄閣命同與侍講學士宋濓為總裁官侍讀學士樂韶鳯為催纂官員外郎吳伯宗儒士朱右趙壎朱亷徐一夔孫作徐尊生同纂修鄉貢進士黄昶國子生陳益暘等謄寫九月四日開局於西華門内分年纂輯日輪寺人守閽大官進膳羞其事甚嚴且秘同等昧爽而入至日曛始出復會宿於詞林虞有宣洩不敢不慎也十二月擢右壎亷為編修作為太平府教授一夔輩以病乞歸許之七年五月丙寅朔纂修大明日厯成自上起兵泗濠至即位六年癸丑冬十二月凡征伐次第禮樂沿革行政設施羣臣功過四夷朝貢之類莫不具載合一百卷同等率諸儒上進命藏之金匱其副藏於秘書監同與亷又言於上曰日厯藏之天府人欲見之有不可得臣請依唐太宗貞觀政要分類更輯聖政為書以傳天下後世從之於是分為四十類自敬天至制蠻夷釐為五卷總四萬五千五百餘言名曰皇明寳訓自是以後凡有聖政史官紀録之隨類増入按永樂以後日厯之修遂廢學士王直在館閣私自紀述及纂修太宗實録輯以為寳訓然列聖以來所謂實録寶訓大都出于繼世之後旁蒐汎索盖有不得其真者矣詹宋所言足為成憲誠使史館載筆之臣日事編纂則所謂紀言動者不至鰥官而後世觀之足以傳信也

 

  修實録

 

  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勑修太祖高皇帝實録不知成於何年始不可考三十五年十月己未勅景隆等重修庚申諭修實録官曰此建文中信用方孝孺等纂述實録任其私見以致盛美弗彰爾等其以古良史自期必詳必公用光昭我皇考創業垂統武功文治之盛與乾坤相為無窮斯無忝厥職矣永樂元年六月辛酉景隆等以實録成表上之凡一百八十三卷大行賞賚仍賜宴奉天門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應天府太醫院欽天監堂上官皆預焉九年十月上以太祖實録建文時修多失其實永樂初再修亦倉卒未偹命史臣重修勑户部尚書夏原吉與太子少師姚廣孝監修學士胡廣楊榮等為總裁金幼孜等與纂修未幾廣孝死原吉獨專其事凡七年始成十六年五月庚戌朔原吉等以實録進凡若干卷共二百五册寳訓凡若干卷十五册上御奉天殿受之披閱良久嘉奬再四曰庶幾少副朕心辛亥賜宴于禮部洪熙元年五月庚午朔勅修仁宗實録宣德五年正月壬戌書成太宗實録凡一百三十卷一百二十四册寳訓凡若干卷十五册仁宗實録凡十卷二十册寳訓凡若干卷六册太師英國公張輔等表上之上御奉天殿受焉癸亥賜宴于中府賞賚如永樂時宣德十年九月庚午勑修宣宗皇帝實録賜宴禮部正統三年四月己巳實録成凡一百一十五卷一百一十六册寳訓凡十二卷十册太師英國公張輔等具表上御奉天門慰勞再三加陞賞焉賜宴於禮部一云西苑天順八年三月勑修英宗皇帝實録附以景泰時事成化三年八月實録成凡若干卷三百六十册寳訓凡若干卷十二册郕戾王附太保會昌侯孫繼宗等具表上進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勑修憲宗皇帝實録弘治四年八月實録成凡若干卷二百九十三册寶訓凡若干卷十册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等具表上進弘治十八年五月勑修孝宗皇帝實録正德四年五月實録成凡一百二十四巻若干册寳訓凡十巻若干册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等具表上進自成化以來宴賚一如故事進實録儀則具載會典云按國初儒臣徐一夔曰元朝制度文為務從簡便且聞史事尤甚疎畧不置日厯不置起居注獨中書置時政科以一文學掾掌之以事付史館及繼世之後則國史院據所付修實録而已詹事楊守陳在史館嘗言古人謂國可滅史不可滅我太祖定天下即命儒臣撰元史太宗靖内難其後史臣不紀建文君事遂使建文數年朝廷政事及當時忠於所事者皆湮没不傳及今采輯尚可補國史之缺景皇帝已復位號而英宗實録標目猶書郕戾王附是宜改正舊例羣臣章疏留中者雖有可傳皆不得書乞以留中之奏悉付史館擇而書之盖國初修纂聖政以為日厯故言動猶詳後之所據以為實録者惟中外臣僚章疏與所行事例焉耳二人所論良足箴也

 

  焚藁

 

  凡進呈實録之日其草稿内閣大臣會司禮監官於内府燒燬李東陽曰正德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在海子西岸焚實録稿事畢尚膳供宴是日入西苑門望南臺登廣寒殿過芭蕉園而還是時焚稿例供宴也

 

  修玉牒

 

  凡玉牒每十年一次宗人府具各王府宗支開報内閣奏請學士等官二員纂修其修合用紙劄洪熙元年勑司禮監别造本院委官一員公同附注宣徳三年命本院一員同宗人府經歴於史館内附寫其後合用紙劄弘治十年命刑部闗領附注之日令吏部撥辦事吏三名宣宗宣德五年四月重修玉牒成少傅楊士竒太子少傅楊榮以進上覽之因言國家族屬之盛士竒等請逺法帝堯明峻德以親九族上以為然孝宗時太常寺少卿兼侍講學士楊時暢進玉牒按宋制於正殿登受前此所未有也

 

  修書

 

  洪武中稽古右文以開至治故纂述之事殆無虛日元年六月命禮部尚書陶凱輯自古太子諸王之嘉言善行為書既成上未慊意更令修撰王僎等刪定之二年二月書成凡一百一十餘條為二巻賜名昭鑒録又命學士朱升等同本院儒士修女戒是年三月辛未朔書成四年七月存心録成六年三月宋濓進辨姦録分賜皇太子親王濓嘗被命輯自古奸宄之迹為書至是進呈七年九月孝慈録成命翰林定服制也十三年五月臣戒録成先是上命本院儒臣纂録歴代諸侯王宗戚宦官之屬悖逆不道者二百二十人備其行事以類書之既成賜今名命頒布中外十四年五月朔編修吳沉典籍劉仲質吳伯宗進千家姓凡為姓一千九百六十有八十六年二月東閣大學士吳沉等進精誠録類編聖賢所言三事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十八年三月省躬録成初上命翰林儒臣編集歴代帝王祭祀祥異感應可為鑒戒者為書名曰存心録朝夕觀覽後復命贊善劉三吾編類漢唐以來灾異之應於臣下者别為一書名曰省躬録至是成詔頒行之二十一年九月頒武士訓戒録亦翰林儒臣所修也二十六年諸司職掌成先是命吏部同本院儒臣倣唐六典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職務類編為書至是成刋布中外又嘗詔本院稽考漢唐宋功臣封爵食邑多寡及名號虛實等第為書名曰稽制録至是亦頒示功臣十二月永鑑録成頒賜諸王世臣總録成頒示中外羣臣皆本院儒臣所修也二十七年七月寰宇通志成時上以輿地之廣不可無書以紀之乃命本院儒臣及廷臣以天下道里之數總類為書復編洪武誌書二十八年十二月成刋行之二十九年十一月頒稽古定制亦翰林儒臣所定勛舊食禄之家禁例禮節也他如皇明祖訓大誥三編大誥武臣資世通訓御製詩文御註洪範御註尚書御註道徳經皆出宸衷而令本院儒臣商確之又有志戒録忠義録為政要録彰善癉惡録武臣鑑戒醒貪簡要録務農技藝簡要録大率皆翰林院所修而年月莫考洪武戊寅嘗詔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侍讀唐愚士等纂修未成永樂元年七月上諭侍讀學士解縉等曰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隂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於是廣召四方儒者許侍臣各舉所知至三年正月開局纂修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監修刑部左侍郎劉季篪副監修賜卒以贊善梁潛代焉其總裁副總裁纂修等無慮數百人書成名曰永樂大典元年九月勑諭翰林儒臣輯自古嘉言善行有益於太子以儲君昭鑑録為主稍充廣之名曰文華寳鑑二年四月書成上御奉天門召皇太子授焉又命解縉等編次古今后妃諸侯大夫士庶人妻之事分為三卷元年十一月進御賜名古今列女傳上親序之頒之六宫行之天下時庶吉士余鼎輩讀書文淵閣上命編纂君臣父子諸格言各為類名曰聖學心法七年二月書成亦親序之出示學士胡廣等因命司禮監刋印又以璽書諭皇太子令學士黄淮楊士竒等採古名臣直言并奏疏彚類以便觀覽十四年十二月書成賜名歴代名臣奏議遂命刋印以賜皇太子皇太孫及大臣十六年六月乙酉詔修天下郡邑志書命學士楊榮等總之戸部尚書夏原吉提調上嘗巡北京以仁宗隨行道途所經過農家徧覽農具及其衣食且諭以農民勤苦之事曰此為帝王者不可不知也遂作務本之訓以授仁宗又為善隂隲孝順事實二書以風厲天下雖出御製而本院儒臣亦與聞焉宣德元年正月乙夘勑修歴代臣鑒外戚事鑒皆命大學士楊榮總之且諭榮以書館中編纂及繕寫官有不遵約束者悉聼稽督責罰敢有違越者具聞黜之榮處之適當人皆悅服二年九月書成頒賜在廷諸臣及戚畹又詔修五倫書正統十年三月書成景帝時勅修君鑑及寰宇通志成英宗復辟以寰宇通志多汎濫勅本院儒臣約為一統志天順五年五月大明一統志成上親序之憲宗時肇建東宫詔修文華大訓本院官預者惟學士王獻侍講學士楊守陳侍讀倪岳等四人篇目條例多本大學衍義獨事渉中人者悉不以書守陳爭曰是何以為訓撮其賢否得失之故分註一條議者不能奪成化十八年二月文華大訓成上親授諸皇太子令宫臣進讀弘治十年三月詔修大明會典大學士李東陽焦芳等總之其凡例本諸司職掌而旁及諸制書以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儀文等級為目每有事例因革損益皆詳載焉十五年十二月書成凡一百八十卷上親為序正德六年四月司禮太監張永傳奉聖旨命儒臣重加參校十二月大學士李東陽以重校大明會典表上之武宗復為序始纂修時學士王鏊欲如唐六典之本庶潤色有文簡明易見總之者不能從也一代之制雖云具備然宫中所設職掌皆未詳載豈當時中人之燄方煽與重加改正懸諸象魏以為法守在今日而已凡進書例有表上其儀見會典

 

  修史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詔修元史以中書左丞相宣國公李善長為監修前起居注宋濓漳州府通判王褘為總裁徴山林遺逸之士汪克寛胡翰宋禧陶凱陳基趙壎曾魯高啓趙汸張文海徐尊生黄箎傅恕王錡傅著謝徽十六人同為纂修開局于天界寺取元經世大典諸書以資叅考時方召諸儒考禮於是儒士徐一夔梁寅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彞蔡深滕公琰時曾魯輩以元史方成共奏留之因命與諸儒同纂修九月元史成紀三十八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傳六十二卷濓等表上之惟元統以後尚缺三年二月乙丑詔續修元史時儒士歐陽佑等采摭元統以後實事還朝仍命濓與待制王禕總裁儒士趙壎朱右貝瓊朱世廉王彞張孟兼高遜志李懋張宣李汶張簡杜寅殷弼俞同十四人同纂修七月丁亥朔續修元史成計五十三册紀十志五表二列傳三十六凡前書未偹者悉補完之通二百十二卷濓等率諸儒以進詔刋行之人賜白金二十兩文綺帛各二授儒士張宣等官各有差惟趙壎朱右朱濓乞還田里從之後令解縉還家著述十年乃復來朝因命改修元史之舛誤及踵成宋書删定經禮凡例皆以留中未幾縉以太祖大喪入朝進香被謫書盖未成也成化八年十月詔修宋元通鑑綱目十二年十一月成凡若干卷大學士商輅等表上之弘治十六年三月詔修歴代通鑑纂要正德六年十月成凡若干卷大學士李東陽等表上之二書皆上親為序盖纂修之事必集衆長而後可成正統中南京侍讀學士周叙獨受詔修宋遼金三史未及成而卒至今猶為缺典顧此非一人精力所能就雖開局可也

 

  訂輯經傳

 

  經書註釋言人人殊自國朝訂輯之而後五經六籍益明於世洪武六年詔修撰孔克表御史中丞劉基秦府紀善林温取諸經要言以恒言釋之使人易曉因手釋二章賜克表為例克表等承詔釋四書五經以上賜名羣書類要聖祖嘗覽蔡氏書傳指摘其可議者二十四年十一月禮部右侍郎張智等奉命同學士劉三吾等會議改正蔡氏書傳并定程文格式頒行天下學校其改正之說曰前元科舉尚書專以蔡傳為主考之傳内如天文一節已自差繆謂日月隨天而左旋今仰觀乾象甚為不然夫日月五星之麗天也除太陽則人目不能見其形於列宿之間其太隂與五星昭然右旋何以見之當天清氣爽之時借一宿為主使太隂居列宿之西一丈許盡一夜則太隂過而東矣盖列宿附天舍次定而不動者太隂過東則其右旋明矣夫左旋者隨天體也右旋者非天體也又如五星右旋為順行左旋為退行其順行之日常多退行之日間有若依蔡氏之說則退行多而順行少豈理也哉皆乾象昭然有目之所共見蔡氏不知而妄為異說以致愚惑後世之愚儒俗士又皆誦習紙上之文莫有能仰觀天象以究其非者若不革正有誤方來今後學學尚書者天文一節當依朱氏詩傳十月之交註文為是又如洪範内惟天隂隲下民相協厥居一節蔡氏俱以天言殊不知隂隲下民乃天之事相協厥居乃人君之事天之隂隲下民者何風雨霜露均調四時五榖結實立烝民之命此天之隂隲也君之相協攸居者何敷五教五典以教民以五刑而弼教保佑和協使强不得凌弱衆不得暴寡而各安其居也若如蔡氏之說則相協之事皆付之於天而人君但宴安自若於奉天勤民之政略不相與又豈天佑下民作之君師之意哉今後當依此說二十七年四月復詔徴儒臣考正蔡氏書傳於是太子少保唐鐸等舉致仕編修張美和國子監博士錢宰等二十七人皆宿儒也並遣行人馳傳徴之既至上語以正定書傳之意且曰爾等知天象乎皆對曰不知上曰朕每觀天象自洪武初有黒氣凝於奎壁奎壁乃文章之府朕甚異焉今年春暮其間黑氣始消文運始興爾等宜考古正今有所述作而稱朕意於是命三吾等總其事開局翰林院至九月書成三吾等率諸儒上進賜名曰書傳會選命禮部刋行天下賜諸儒綺繒衣物等并御製詩燕享命坐殿中瀕行又賜寶鈔俾馳驛而還上又嘗謂孟子一書不可汎觀二十二年四月詔集耆儒錢宰等二十七人命劉三吾總之參訂孟子纂其要語删去八十五條至九月書成進御命之曰孟子節文尋又命三吾訂正周禮上躬與之裁定盖由聖心沉潛經術既久故能探賾詣極以成書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學士胡廣楊榮金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傳注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者爾等宜采附于下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極圖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羽翼然各自為書未有統會卿等宜類聚成編務極精備用垂永久命廣等三人總其事仍舉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學者同修開館東華門外命光禄寺給朝夕饌甚豐十三年九月己酉書成賜名性理大全廣等表上之上親為序冠其首詔頒于六部兩京國子監及天下學校按聖祖命劉三吾定科舉取士之制四書義主朱氏集註章句易主程氏傳朱氏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後主會選詩主朱氏集傳春秋主三傳及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傳疏廣等所定惟四書及易詩如舊書主蔡氏春秋主胡氏禮記主陳澔集說嘗求其故盖當時編纂惟據元人四書五經性理會通稍加删潤而成非為異也

 

  校勘書史

 

  洪武中本院儒臣校勘書史進御日以為常盖聖祖好學手未嘗釋卷故也仁宗在東宫嘗命侍講楊士竒贊善陳濟校讐歐陽修文集正其誤補其闕釐為一百五十三卷命刻以傳成化中本院官受命校勘資治通鑑綱目貞觀政要二書翻刻以賜在廷大臣正德時命重校大明會典語見前餘多莫攷

 

  修書陞賞

 

  凡書成進御例有陞賞酬勞也洪武中修元史及書傳會選陞賞見前然擢用皆儒臣之未授官者若本院官則賞而不陞蓋以文墨特其職分之常故爾永樂元年六月癸亥太祖皇帝實録成侍讀學士解縉傳於奉天門欽奉聖旨修史官除翰林院及尚書李至剛外其餘官員監生生員人等說與吏部引選發落欽此丙寅吏部將修史郎中等官同儒士監生生員吏部引選詔以郎中等官徐旭等各陞一級儒士監生生員吏員王孟易等除授主事御史中書舍人并都事等官有官者修史得陞擢始見於此于是以吏部郎中徐旭為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博士錢仲益知縣楊覯梁潛王褒為修撰國子助教王達給事中朱紘為編修行人蔣驥為檢討國子博士金玉鉉為五經博士晉府侍讀蘇伯厚為侍書教諭解榮劉宗平為待詔靖江府教授張顯為國子監學正訓導富貴清羅師程為國子監學録知府劉辰為江西右叅政禮部郎中胡逺為江西左叅議廣東僉事李宜為福建左叅議僉事葉砥改吏部考功郎中知州鄒濟改禮部儀制郎中知縣趙季通例應陞而以疾乞教職授國子博士知縣唐雲改監察御史楚府教授吳勤改開封府學教授陞謄寫官主事陸顒為禮部員外朗端孝思為兵部員外郎擢監生鍾子勤陳彞訓劉謙沈文為中書舍人梁逢吉葉蕃沈紹先華嵩喬岳衛談鄭中余從善陳俊良陳實為監察御史生員金實為翰林典籍汪琦等十人為知縣而纂脩儒士王孟易端禮朱逢吉莫士安陞授莫考以聖詔推其次第蓋授主事云十六年再重修太祖實録成改纂修主事李時勉陳敬宗為侍講監修以下賜金帛鈔幣紗衣有差太宗仁宗兩朝實録吏部據行在翰林院備開修史官員人等姓名具題請旨奉聖旨曾棨王英王直都陞少詹事支正四品俸仍兼原兼職事周述陞庶子支正五品俸仍兼原兼職事李時勉錢習禮都陞侍讀學士余學夔既告老疾著冠帶回去閒住陳循蔣驥都陞侍講學士藺從善陞洗馬仍在翰林院辦事劉永清邢寛胡穜都陞侍講蔣禮陞中允仍在翰林院辦事周叙孫曰恭楊敬都陞修撰王雅等四員都陞編修陳繼陞檢討張禮陞行人署典籍事沈寅陞正字署孔目事蔣暉程南雲都陞從四品俸兼翰林院侍書夏衡宣嗣宗都陞郎中張習蘇鑑王觀陞員外洪益中陞左寺正丘宗楊玹邵暹陞右寺正蕭湘至胡宜衡陞左評士解禎期至冦原陞右評士潘文奎他老了著冠帶回去閒住陳中陞員外陳叔剛陞修撰萬節陞左寺副丘錫還做府學教授支九品俸梁蕚陞府學教授鄒循為翰林待詔朱銓做翰林侍書辦事吏翁選至李用都做縣丞欽此盖自是本院官始以纂脩陞矣然纂修與稽考叅對皆混陞又有令其閒住者實斷自宸衷故也宣宗實録據行在禮部開報具題奉聖旨皇考實録修完特念他每勤勞英國公於原號加佐理二字嵗加禄米百石楊士奇楊榮陞少師兼職如舊楊溥陞少保兼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欽此隨又奉聖旨英國公張輔等四員已發落了王直王英俱陞禮部左侍郎兼職如舊不管部事李時勉錢習禮藺從善俱陞翰林院學士苖衷陞侍讀學士曾鶴齡高榖馬愉俱陞侍讀學士周叙尹鳯岐孫曰恭習嘉言陳叔剛陳恂俱陞侍讀曹鼐儀銘王一寧杜寧諸懋陞侍講楊翥董璘楊夀夫林文鍾復張益邵宏譽俱陞修撰劉球劉鉉洪璵對品改除侍講俱陞從五品俸胡穜邢寛及蕭鎡至靳通共三十三員俱照本等品級各陞俸一級内有原陞俸的還照例加俸一級陳循徐珵王玉既丁憂且不陞秀才陳學等十八名俱授試中書舍人給半俸三年後實授辦事顔聚等十一名各照原資格除授欽此蓋監修及總裁官陞擢自此始英宗實録成吏部據翰林院開報具題奉聖旨皇帝實録修完念他每勤勞會昌侯孫繼宗陞太傅陳文陞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彭時陞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俱文淵閣大學士劉定之陞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不管工部事吳節陞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柯潛萬安李泰陞詹事府少詹事孫賢劉珝陞太常寺卿仍兼舊職陳鑑劉吉陞侍讀學士丘濬陞侍講學士黎淳陞左庶子童縁劉宣陞右庶子王一夔陞左諭德江朝宗楊守陳陞洗馬彭華尹直陞侍讀彭教徐瓊陳秉中李永通陞侍講耿裕鄭環劉健汪諧吳釴羅璟陞修撰周經陞編修張元禎既告病罷李東陽倪岳謝鐸焦芳陳音程敏政吳希賢馬麟焦■〈王扁〉李溥凌暉蔚宣黄清劉詢俱陞俸一級余謙陞太常寺卿林章陞太常寺少卿吳謙陞從四品散官并俸韓定何暹葉玫陳綱王瓊陞本司郎中王佐白直陞通政司知事毛顯陞司寶署丞冀舞陞大理寺評事高鑑陞戸部照磨監生史盛等九名除從七品京職譯字官并生員秀才胡清等十二名俱除序班辦事吏曹昻等九名俱照原資格除授事故的罷欽此蓋是時總裁官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副總裁官禮部右侍郎李紹纂修官侍讀學士周洪謨左春坊左庶子王■〈亻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讀徐溥侍讀李本脩撰岳正邢讓王獻謄録官吏部員外郎凌耀宗禮部員外郎謝宇中書舍人温良劉珙鴻臚寺司儀署丞潘致中序班梁俊周景各以事故去猶具姓名上故有此旨憲宗實録成吏部據本院除事故不開外將見在開報具題奉勅吏部皇考實録修完念他每勤勞監修張懋陞太師仍兼太子太師總裁劉吉陞少師華蓋殿大學士餘兼如故徐溥陞太子太傅戸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劉健陞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副總裁丘濬陞太子太保仍兼禮部尚書汪諧陞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如敇奉行欽此又二日奉聖旨監脩總裁張懋等俱已陞了纂修官傅瀚陞太常寺卿費誾陞詹事府詹事俱兼侍讀學士李傑已陞官了仍加俸一級李東陽董越陞太常寺少卿謝遷吳寛陸簡少詹事俱兼侍講學士曾彦楊守阯左諭徳劉戩王鏊右諭德楊傑梁儲司經局洗馬張元禎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劉機楊廷和江瀾俱侍讀武衛張芮劉忠鄧焲黄珣張天瑞俱侍講楊時暢劉春凃瑞俱修撰謄録等官林章龍暹各陞俸一級馬紹榮太常寺少卿姜立綱太僕寺少卿季通王文琮俱本司郎中王佐王璡員外郎陸華主事俱工部毛顯大理寺左寺副吳榮劉棨右寺副胡清徐鶚左右評事黄燦胡清仍加俸一級李瑄光禄寺署正王臣通政司經歴靳瑭蔡振光禄寺署丞何澤朱賔楊全試中書舍人劉安劉學陳倫戸部照磨吳孜翰林院典籍以上官俱照舊辦事原加俸一級者照舊加之張翰陞侍書仍管孔目事監生九名除從七品京職辦事吏八名照舊資格除授欽此孝宗實録成吏部查事例具題奉聖旨這修實録官員曾修大明會典陞過的及丁憂未陞的都查職銜并脚色到館年月日期開寫明白來看欽此行准翰林院手本開坐具題節奉聖旨這纂修實録重事你吏部便照例擬陞職等例來說欽此隨于奉天門欽奉勑吏部皇考實録修完念他每勤勞監修張懋加賞大紅紵絲蟒龍一表裏總裁李東陽加支正一品俸焦芳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楊廷和加陞俸二品副總裁梁儲陞本部尚書餘如舊勑奉行欽此續該本部將纂修官員等各酌量歴俸并到館淺深查照往年纂修陞職事例擬陞相應職俸通行開坐具題節奉聖旨纂修催纂侍讀毛紀等十八員并收文書劉訊謄録沈冬魁等七員俱陞一級稽考參對修撰吕柟等十二員陞俸一級喬宗及秀才張保等二十九員名細開因何入館年月日期來歴脚色務查明白來訖不致乖方丁憂起復官生劉春等二十二員名還查到館年月日期來訖欽此于是吏部復將入館來歴縁由具題有旨以營求入館貪圖陞賞又保送來歴不明責之喬宗等對品調外任有差而侍講吳一鵬等皆陞調兩京部屬時逆瑾扇虐惡諸翰林不為禮屈焦芳劉宇輩又嗾之謂文士不習世故摘所同忌者十餘人以擴充政務為名故有此舉非武宗意也而憂居者如侍讀徐穆編修賈詠等猶不免一鵬調南京刑部員外郎穆調南京禮部員外郎詠調兵部主事董玘調刑部主事穆孔暉調南京禮部主事餘各有差及瑾誅諫官以為言乃俱復官正德五年八月也會内閣以本院及坊局多闕員乃疏其有資望者以次陞補喬宗等則本院以善楷書保留云蓋自纂修以來陞賞事例至是大紊矣復先朝之彞典將有望于今日若乃賞賚按永樂元年五月乙未上以太祖實録將成命禮部預定賞格禮部以修元史賞例進上覧之曰此述前代興亡之跡今朕紀皇考神功聖德貽範萬世豈可比而同之爾擬議非倫矣遂親定監修官銀百兩綵幣六表裏織金紗衣一襲鞍馬一副總裁官銀八十兩綵幣五表裏織金紗衣一襲鞍馬一副纂修官各銀五十兩綵幣四表裏紗衣一襲催纂兼謄寫官銀二十兩綵幣三表裏紗衣一襲催纂官銀二十五兩綵幣二表裏紗衣一襲謄寫監生生員儒士各銀十兩鈔三十錠綵幣一表裏謄寫吏各銀八兩鈔三十錠綵幣一表裏催督謄寫者鈔二十錠絹二疋辦事吏各鈔二十錠絹二疋六月辛酉景隆等八十六人如賞格受賜其後太宗仁宗兩朝以至英宗實録成皆為例獨憲宗實録成視前或微不同弘治四年定賜監修并總裁官銀八十兩綵段四表裏羅衣一套鞍馬一副總裁銀八十兩綵段四表裏羅衣一套纂修官銀三十兩綵段四表裏羅衣一套催纂官銀二十兩綵段二表裏羅衣一套謄録官銀十五兩綵段一表裏辦事吏典鈔二十錠絹一疋各色人匠鈔二十錠布一疋官陞擢事故去任及監生事故去者久近不一賞賚有差乃若修他書宣德以前不過白金文綺襲衣寶鈔之賜而已正統以後始有陞擢而賞賚則視實録稍殺焉

 

  東宫纂修

 

  洪武十二年八月東宫文學傅藻等受皇太子命編輯春秋諸國君臣行事始終書成皇太子以聞上賜名曰春秋本末永樂中東宫命楊士奇徐善述等編纂大易等直指語見前卷其後東宫纂修盖無聞焉

 

  翰林記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四

 

  (明)黄佐 撰

 

  殿試讀卷執事

 

  會典云凡殿試讀卷官内閣於大學士學士等官内具名從該部奏請至日與各衙門該讀卷官詳定試卷次日同赴文華殿内閣官將第一甲三卷以次進讀俟御筆批定出將二甲三甲姓名填寫黄榜又次日早同赴華蓋殿内閣官進至御座前以次拆卷將姓名籍貫面奏司禮監官授制勑房官填榜畢開寫傳臚帖子内閣官捧榜出至奉天殿授禮部尚書制勑房官將帖子授鴻臚寺官傳臚其受卷彌封掌卷官從内閣於本院及春坊等官并制勑房官内推選與各衙門官相兼執事本院坊局始不過五人後増至七人遂為例按讀卷官國初用祭酒修撰等官正統中侍講猶預其後非執政大臣不得與而其去取之柄則在内閣殿試之明日大學士擇其中優者三卷圏點以硃明日早持詣文華殿對上讀之御筆親標其名第又明日即傳臚矣葢讀卷止在一日咸病其太亟不能徧觀故本院坊局之執事者始得試卷時預鍳别其髙下為差等以付讀卷官内閣乃易於裁定葉盛曰景泰二年予為殿試彌封官最知讀卷事第一甲葢閣老預屬意於受卷官已皆知之餘皆分送讀巻諸大臣且率以三分上一等次二等各置一所少頃閣老收上一等則判二甲次二等則判三甲也將午三人者持一甲卷詣文華殿進讀午後填黄榜明早榜出矣蓋辰巳二時榜中人第已定若曰須一一品量髙下次第固有所不能也盛所謂預屬意云者豈有為而發歟

 

  殿試擬撰策問

 

  聖祖策進士多親製策問洪武四年十八年皆然其後或命本院儒臣擬撰以進取自聖裁而用之永樂初科太宗思求博聞之士命學士解縉擇天文律厯禮樂制度儗撰為題上意士子必為所窘及得曽棨卷記誦詳盡歎異以為第一人御筆批曰貫通經史識達天文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資啓沃惟良顯哉其第二人周述第三人周孟簡亦皆批評前此所未有也聞之李賢謂縉嗛劉子欽先以問目示棨棨遂獲首而寘子欽於二甲果爾則縉不可以言無私矣

 

  考會試

 

  凡會試考試官禮部奏行内閣於大學士學士等官及詹事府各坊司經局官内具名請奏欽命其同考官於本院侍讀等官及春坊司經局官與各衙門官相兼推選收掌試巻官用制勑房官一員按國初科舉第一塲問四書題一道五經義各一道第二塲論一道詔誥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塲策一道猶循元制也洪武四年會試陜西河南山東江西湖廣廣之東西福建為行中書者十一俊髦皆集而髙句麗之士與焉以禮部尚書陶凱與前侍講學士潘廷堅為王司侍讀學士詹同國子司業宋濓吏部員外郎原本前貢士鮑恂為同考取中式者俞友仁等一百二十人落第者惟八十人其後罷之十八年復以科舉取士始定今制以待詔朱善前典籍聶鉉為試官取中式者黄子澄等四百七十二人二十一年取施顯等九十五人二十四年取黄觀等三十二人二十七年取彭徳等一百人三十年取宋琮等三十八人北士皆黜學士劉三吾為考試官竟以是獲罪上乃命本院官考擇下第北士六十一人廷試之語見覆試類革除庚辰科禮部左侍郎兼學士董倫侍講學士兼太常少卿髙遜志為考試官取吴溥等一百一十人永樂二年侍讀學士解縉侍讀黄淮為考試官取楊相等四百七十二人遵洪武乙丑例也葢自是取士多寡臨期請自上裁云四年取朱縉等二百二十人七年取陳璲等一百人十年左諭徳兼侍讀楊士竒右諭徳兼侍講金幼孜為考試官取林志等一百人十三年修撰兼右贊善梁潛為考試官取洪英等三百五十人十六年侍講曽棨為考試官取董璘等二百五十人十九年左春坊大學士楊士竒為考試官取陳中等二百人二十二年侍讀學士曽棨為考試官取葉恩等一百五十人宣徳二年右春坊大學士曽棨為考試官取趙鼎等一百人自設科以來兼取南北士而南士徃徃數倍於北宣宗即位始詔禮部嵗取百人南士什六北士什四著為令既而以百乘除又各退五為中數焉五年侍讀學士李時勉侍讀錢習禮為考試官取陳詔等二百人八年少保兼大學士致仕黄淮為考試官取劉哲等一百人正統元年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王直侍講學士陳循為考試官取劉定之等一百人四年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王直學士藺從善為考試官取楊鼎等一百人七年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王英侍讀學士苖衷為考試官取姚夔等一百五十人十年學士錢習禮侍講學士馬愉為考試官取商輅等一百五十人十三年工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髙榖侍講杜寧為考試官取岳正等一百五十人景泰二年户部右侍郎兼學士江淵修撰林文為考試官取吴淮等二百人同考試官有侍講劉儼秩視修撰為髙葢儼科第後於文故也五年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司經局洗馬兼修撰李紹為考試官取彭華等三百五十人天順元年學士薛瑄通政司右叅議兼侍講吕原為考試官取夏積等三百人四年學士吕原尚寳司少卿兼修撰柯潛為考試官取陳選等一百五十人是科會試舉子不中者奏考官校文顛倒宜正其罪上疑之召問李賢賢對曰此乃私忿考官實無此弊如臣弟讓亦不中可見其公上意方回乃命禮部會翰林院考此舉子驗其學多不能答題意且奏其狂妄遂枷於部前以示衆羣議方息七年學士陳文尚寳司少卿兼修撰柯潛為考試官塲屋災詔八月補試以太常少卿兼學士彭時侍讀學士錢溥為考試官而同考試官不改命者修撰王獻也取吴釴等二百五十人成化二年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劉定之學士萬安為考試官取章懋等三百五十人五年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劉珝侍讀學士劉吉為考試官取費誾等二百五十人八年禮部左侍郎兼學士萬安司經局洗馬江朝宗為考試官取吴寛等二百五十人十一年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徐溥侍講學士丘濬為考試官取王鏊等三百人十四年禮部尚書兼學士劉吉學士彭華為考試官取梁儲等三百五十人十七年太常寺卿兼學士徐溥少詹事兼學士王獻為考試官取趙寛等三百人二十年詹事兼學士彭華左庶子劉健為考試官取儲巏等三百人時有世家子在選朱墨卷不合華黜之失志者欲甘心焉卒亦無所害二十三年守臣有言中士日衆而額如故者事下禮部集議南北仍各退二以益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學士尹直右諭徳呉寛為考試官取程楷等三百五十人弘治三年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少詹事兼侍講學士汪諧為考試官取錢福等三百人六年太常少卿兼侍講學士李東陽少詹事兼學士陸簡為考試官取汪俊等三百人九年兼侍講學士謝遷侍讀學士王鏊為考試官取陳瀾等三百人十二年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掌詹事府事禮部右侍郎兼學士程敏政為考試官取倫文叙等三百人時敏政有異議同考試官給事中林廷玉發其事户科給事中華■〈日上永下〉劾之敏政遂得罪十五年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吴寛侍讀學士劉機為考試官取魯鐸等三百人十八年掌詹事府事太常寺卿兼學士張元禎左春坊大學士兼侍讀學士楊廷和為考試官取董玘等三百人正徳三年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掌詹事府事吏部尚書兼學士梁儲為考試官取邵銳等三百五十人六年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劉忠掌詹事府事吏部右侍郎兼學士靳貴為考試官取鄒守益等三百五十人九年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梁儲學士毛澄為考試官取霍韜等四百人十二年太子太保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靳貴少詹事兼學士顧清為考試官取倫以訓等三百五十人十五年禮部右侍郎兼學士石珤侍講學士李廷相為考試官取張治等三百五十人葢會試去取在各房同考試官而叅定髙下則考試官柄之歴朝應用不同與凡取士多寡皆不可不知故備記如此若同考試官正統以前猶參用外官教職景泰後始純用京職内則本院外則六科部屬行人司官弘治以來定本院官九人餘惟六科部屬得與共十四人正徳辛未以易書詩房卷浩繁各増其一本院官十一人與六科部屬共十七人云按國朝以文取士大概以辭達為本天順間晩宋文字盛行於時如論學繩尺之類士子翕然宗之文遂一變侍講學士丘濬每考試凡怪詞險語皆痛斥之怨排不恤也及為祭酒尤諄諄為學者言之文體乃復渾厚成化乙未會試學以至乎聖人之道論舉子桑悅卷有我去而夫子來也等句濬黜之他日會試悅策有曰腹中有長劍日日幾回磨檢討吴希賢復黜之前軰取士不茍如此

 

  覆試

 

  洪武三十年丁丑六月辛已朔上御奉天殿策試下第舉人先是禮部會試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為言上命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得六十一人至是復廷試之擇韓克忠為第一仍賜克忠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乙酉以克忠為修撰第二人王恕第三人焦勝為編修七月命太常寺丞張顯宗署國子監祭酒事因命克忠署司業事其見寵擢如此永樂二年上臨軒策士傳臚之明日進會試所選副榜士於廷親試之上御右順門命侍講學士楊士竒金幼孜諭旨令就試者從容盡所藴毋茍且取具命光禄給食中官夕給燭遂親拔三人命進學翰林餘第為二等付吏部除學官其第一人則周翰也預修永樂大典七年除典籍云按宣徳間副榜舉人得冠帯讀書太學葢循此制然不可考正統後副榜始不復廷試矣楊士竒云宣徳丁未以前有十五科前此南北士合試未有北士占首選者有之實自丁未始猶不數覆試之科王直云自洪武辛亥至正統丙辰為二十科則并韓克忠一榜數之也

 

  考兩京鄉試

 

  凡順天府應天府鄉試本府以考試官請命與會試同葢重畿甸以為天下先也按洪武庚戌京闈王考為前御史中丞劉基侍書御史秦裕伯同考為侍讀學士詹同弘文館學士睢稼起居注樂韶鳯尚寳丞魏潛國史宋濓辛亥京闈主考則兵部尚書吴琳國子司業宋濓也永樂癸未命侍讀胡廣編修王達為應天府考試官賜宴於本府自是遂為例正統戊午侍講學士曽鶴齡主考順天府鄉試初試之夕塲屋火試卷有殘缺者有司懼罪不敢以更試為言惟欲請葺塲屋以終後兩試鶴齡曰必更試然後百弊滌至公著不然雖無所私亦招謗朝廷何惜一日之費以成此盛舉哉有司具二說以進命下悉如鶴齡所言衆皆懼服得士亦審景泰丙子洗馬柯潛奉命主考應天府鄉試舟維淮揚有舉子鬻私者暮夜投潛潛叱之彼固以請以所賂遺置前潛怒命執付有司懲以法成化甲午左庶子黎淳主考順天府鄉試有試卷竒甚後塲不類疑有弊勾稽墨卷果得謄録生截卷狀移外簾按其事而取是卷為解首則名士馬中錫也此三事皆可為應變之法景泰庚午侍講學士劉鉉主考順天府及揭曉第一人劉宣乃盧龍軍士也同事者欲更之鉉爭曰朝廷立賢無方不可乃止時論韙鉉丙子順天府主考為右春坊大學士劉儼侍講學士吕原時少保兼大學士陳循王文用事循子瑛文子倫入試俱不中二人論奏儼原不公有旨令翰林并科道覆考瑛倫文字遂以為合格得特賜舉人儼等問罪還職禮科給事中張寧劾奏循等罪狀乞黜不報未幾英廟復辟文誅循戍鉄嶺瑛倫皆為民此科試之大變也

 

  試録程式

 

  文字國朝鄉試小録會試録進士豋科録具有成式葢科舉自兩京外鄉試付之藩臬以為未信也會試則以名籍付禮部考試付翰林暨於親試則有殿最而無黜陟葢以為可信矣其所刻程文自鄉試以至於殿試皆宜刻士子所作庶為傳信流弊之極至于制策亦多代筆豈所以教之忠歟按洪武甲子鄉試乙丑會試初為小録以傳然惟列董事之官試士之題及中選者之等第籍貫經籍而已其録前後雖有序然猶未録士子之文以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刻程文自是遂永為定式但此後五科其間命官列銜尚或隨時不一永樂以後其制始一定而不更易矣然永樂中各省鄉試猶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其序文亦不拘篇數景泰中序文禁稱公考官上用實授教官序惟前後二篇以兩京為法也然兩京序文稱臣獨與會試同云按初塲例出四書義三道正統元年會試出大學論語中庸而不及孟子十年會試出中庸大學孟子而不及論語成化元年順天府鄉試出論語二道孟子一道而不及大學中庸其後定大學中庸内量出一道論語孟子各出一道遂為例二塲洪武四年以射禮論為題其後止用經書聖製書中成語三塲策問前軰惟以經史疑難及國家之大者言之其後始有出於經史之外并及瑣屑隠僻若序文則弘治五年順天府鄉試猶具嵗月後皆不然也葉盛曰文衡之任亦難矣言語文學不足以變士習服士心亦漫浪為之耳正統己未會試王抑庵主考試第二名張穆兵馬策其原卷起語云兵所以衛民也非兵無以安夫民之生馬所以資兵也非馬無以足夫兵之用會試録云兵以衛民非兵無以安民生馬以資兵非馬無以足兵用兩句減去八字抑庵筆也自是舉子以造語簡嚴典重為尚然抑庵又稱永樂辛丑楊文貞公司會試文衡務先典實之作以洗浮腐之弊喜曽鶴齡諸作多梓行之至今評程文者以是科為最葢洪武水樂間程文體皆渾厚不特是科而已誠宜録出以正文體而變士習至若登科録永樂甲申二甲刻所對策十餘篇其後惟刻首甲三人所為者正徳三年二甲第一人三甲第一俱刻策事出焦芳軰非制也燕對録曰正徳六年四月十三日講畢復召至煖閣叩頭畢上手取會試録一本付司禮監太監張永授臣東陽等内有白紙票粘於紙上者三皆指摘所刻文字錯誤處上曰今欲别有施行但念衙門體靣恐不好看但與先生軰知之耳臣東陽捧録叩頭出至煖閣門外留寘案上永令内臣送至内閣是年大學士劉忠累疏辭疾未允强起主考試事出院後即乞省墓已得請是日陛辭聞此事而去比抵家復具疏乞休致葢已有先入之說矣科舉文字不獨關係氣運而憸人投間一至於是誠不可以不慎也

 

  考武舉

 

  凡武舉第三塲考試官兵部命如兩京鄉試之制正徳三年始刻録前後有序賜會武宴一如文試九年十二年亦如之惟十五年兵部尚書王瓊變其制止用策一道刻文三篇本院官一員并兵部公侯伯皆為考驗官今照舊規出策二道論一道云

 

  考選庶吉士

 

  考選庶吉士始自洪武乙丑迨永樂初益重其事然其詳不可考大率每科必選宣宗時合三科進士親試之拔二十八人為庶吉士如甲申之制正統丙辰上親考選庶吉士於文華殿取蕭鎡等十二人己未以後罷之至戊辰始純選北方及蜀士為庶吉士被選者萬安等二十人親試也自是其事付内閣例取平日所為詩文或繙閱殿試卷兼採名實行禮部使人延請至東閣前會同吏部試以古文暨詩各一篇合格者改送本院讀書景泰辛未選吴匯等二十五人甲戌選丘濬等十八人皆兼選南北士天順庚辰三月英宗御文華殿召李賢諭曰永樂宣徳中常選庶吉士教養待用今科進士中可選人物端重語音正當者二十餘人為庶吉士止選北方人若南方人有似彭時者方許選取賢出以語時疑賢欲抑南人故為此語因應之曰立賢無方何分南北賢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太監牛玉復傳上命如前令内閣會吏部同選時對牛曰南方士豈獨時比優於時者甚多也牛笑曰且選來看是日考選取十五人南方止三人而江西惟張元禎得與焉天順甲申選李東陽等十八人自是皆兼選南北士成化丙戌選林瀚等二十四人己丑選費誾等十五人戊戌選梁儲等二十八人丁未選程楷等三十人弘治癸丑選顧清等二十八人是科清等已發各司觀政後乃得旨取各司考選丙辰選顧潛等二十人壬戌選胡煜等二十人乙丑選崔銑等三十人正徳辛未選許成名等三十三人丁丑選汪佃等三十四人辛巳選廖道南等二十四人天順以前一甲三人與庶吉士同讀書成化後乆廢至弘治丙辰始復舊規自後皆因之

 

  教書

 

  洪武中宋濓永樂初解縉皆常領庶吉士特與之講究爾未嘗抗顔為師也宣宗時親教庶吉士考其文藝與永樂時同至正統戊辰乃顓命詹事兼侍講學士劉鉉祭酒王詢教書自後以為例内閣於學士及詹事府坊局等官擇資望深者二員請旨送本院教書謂之開館是日自内閣而下皆醵金為燕會云

 

  考保舉諸科

 

  凡各處舉到經明行修懷才抱徳之士宣徳以前送本院考試後止令吏部考又其後諸科亦廢正統十四年詔各處舉到儒士照永樂年間事例送本院嚴加考試選用不中者發原籍為民葉盛曰永樂中清江喻行之以文學舉試記里鼓正統中馮益於試事皆不知所謂莫能措一辭所謂名浮於實君子弗貴者歟如復諸科考藝觀徳付諸翰林可也

 

  考嵗貢生員

 

  洪武十六年二月丙申命天下學校嵗貢生員時諫官有言命禮部榜諭天下府州縣學自明年為始嵗貢生員各一人正月至京從翰林院試經義四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入國子監不中者罰之故有此命也會典曰凡考試嵗貢生員禮部奏請出題本部官赴内閣領題試畢送卷本院官批定去取送部奏請施行嘗聞編修張元禎考校精覈嵗貢士鮮入格者時服其公云

 

  考教職

 

  會典云凡考試願就教職舉人監生吏部奏請出題本部官赴内閣領題試畢送卷本院官批定中否送部奏請施行又云凡各處儒學訓導九年考滿吏部出題考試初塲四書本經義各一道二塲論策各一道印封文巻送内閣委本院官批定去取送部奏請施行

 

  考汰官吏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命本院官會同禮部考國子監六堂師弟子甄别髙下送吏部以次録用其後不知何時遂廢永樂中有詔汰在京諸司冗官左贊善陳完時掌春坊事即操筆書某當留某當去衆服其明決然此後亦不聞焉會典云天順八年奏准吏部都察院會同内閣考察在京五品以下文職并在外布按二司官有不公者許令科道官指實劾奏又云宣徳七年勑吏員三考滿當授官者吏部通引於内府會同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出題南北類試其文義粗曉行移得當書札不謬三事俱可取者為一等二事可取者為二等俱不可取者放回為民當差可齋雜記云東閣為翰林官會揖處一日各部堂上官會考三考吏來集閣下諸同寅遂聨步而出周修撰旋口誦兩句云爾來閣下考三考我去家中眠一眠語雖戲而對亦切葢當時考吏必集閣下於此可見

 

  清理武官貼黄

 

  會典云凡兵部清理武官貼黄奏請命學士等官一員同該部及法司堂上官於闕右門清理本院官專管撰述

 

  考就試軍士

 

  會典云凡該衛軍士告願科舉者兵部奏送本院出題考試批定中否送本院施行按景泰元年盧龍軍士劉宣弘治五年府軍前衛軍士姚學禮皆發解第一然則軍士中不可謂無人要在甄鍳之爾

 

  稽考監生課簿會典云凡國子監生課簿按月送内閣稽考

 

  稽考精微文簿

 

  精微文簿所自置殆不可考按永樂元年司禮監請如舊制鑄出入精微印從之則是廢而復置也會典云凡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關給内府精微文簿開寫日行事務註銷前件按月奉送本院稽考年終類送司禮監交收

 

  稽考四裔館課程

 

  洪武十五年命侍講火原潔等編華裔譯語以元無文字但借髙昌之書制蒙古字以通天下之言至是乃命原潔與編修馬亦黒以華語譯其語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食器用靡不具載復取元秘史叅考紐切諧音既成刋行之譯字官隷本院葢始於此二人蒙古産也永樂中上選太學生年少者習四裔諸畨字諸生多不欲輙生謗議上怒將罪之學士楊榮力救得免遂命榮掌之榮訓勵得宜自是帖服率皆有成有官至五六品者會典云凡四裔畨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裔館内分八館曰蒙古女直西畨西天回回百夷髙昌緬甸選國子監生習譯宣徳元年兼選官民子弟委官為教師本院學士稽考課程後内閣委官提督弘治初奏准科目出身四品以上二員提督其官生公會按月從本院印給仍繳送稽考及食粮授職從吏部禮部奏會同内閣出題考試中否仍從該部奏請施行凡四裔館習譯監生子弟舊例月支米一石會官考試一年通習者與冠帯全不通者黜退正統元年奏定考中一等者冠帯為譯字官又一年再考中授職弘治三年奏准子弟不許别圖出身三年後考中食粮月給米一石又三年考中冠帯為譯字官又三年考中受序班職事初試不中者許再試三試不中者黜為民監生初入館照坐監例食粮三年考中食粮一石家小粮仍舊又三年考中冠帯又三年考中授從八品職事三試不中者送回本監别用其曽習者非精通譯字不准應試按自後提督官例用太常寺卿及少卿而景泰天順間譯字官多有取進士者甲申庶吉士劉淳景泰庶吉士吴貞皆自譯字官發身云

 

  考校僧道

 

  洪武十年九月令僧徒皆通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楞伽經命學士宋濓考校之不通者令還俗二十四年六月用翰林儒臣議命禮部清理釋道二教凡府州縣等觀雖多但存其寛大可容衆者一所併而居之毋雜處於外與民相混餘寺觀為叢林以居貧民宣徳九年僧道行童請給度牒者甚多命僧道官取勘禮部同翰林院官禮科給事中及僧道官考試能通大經給與度牒景泰間三年一度僧至數萬天順初如期來集大學士李賢言于上曰此軰有損無益宜令十年一度上從之著令按僧徒之盛莫甚於今日而道流次之蠧國侵民宜事沙汰考校僧徒宜如洪武中所定三經道士則老莊列三子可也試使儒臣定議通行天下委風憲官考校中者宜分府州縣酌量其數而差等之不中者勒令還俗所居惟併為一所餘皆拆毁為叢林以居貧民一如洪武二十四年之例是不惟於國家風化有益而所謂釋與道者亦自不違其教矣聖君在上賢公卿在下必有以處此者

 

  翰林記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五

 

  (明)黄佐 撰

 

  齎詔用寳

 

  國初置承勑監洪武九年以編修吴昇為承勑監令周孟東為監丞使以齎奉制敕為職尋罷之其後凡朝廷大禮頒詔天下本院官先撰詔文請旨裁定付中書舍人書寫尚寳司用寳畢行禮之日百官出承天門外肅候鴻臚寺官唱頒詔内閣官一員捧詔自奉天殿左門入至華葢殿候駕興捧出至奉天殿授於禮部尚書其他制敕用寳時或不同皆内閣臨時制宜取自上裁葉盛云嘗見敕内閣楊學士葢勤民之璽皇太后遺誥葢弘徳昭順之寳皇后制書葢厚載之記詔書制諭羣臣誥命皆制誥之寳近年詔書葢皇帝之寳云始於學士李賢敕命敕諭皆敕命之寳又嘗見正統中手摺印本敕諭葢廣運之寳朝覲敕諭亦手摺印本葢敬天勤民之寳敕則葢廣運之寳敕今皆謂敕書葢手敕耳惟景泰初敕諭亦葢廣運之寳或曰以失守重造未成故爾遣敕於外皆黄紙外封用三圖書其文曰丹符出驗四方今則具有成規矣

 

  上寳册

 

  凡上尊號尊諡皆本院撰擬寳册文以進洪武初追尊四廟為帝后學士陶安朱昇等捧册文至御前上親受之水樂初上太祖髙皇帝孝慈髙皇后諡議上親覽畢親舉諡議付本院撰文及上諡册一如洪武時天順二年二月上聖烈慈夀皇太后尊號内閣捧寳册文進上興親覽畢乃行禮時詔告天下詔章已進訖大學士彭時謂李賢曰此事前所未有宜有恩典及人賢曰先年已兩赦矣恐數赦非宜時曰非赦也但行優老之政耳欲令朝官父母年七十者與誥敕百姓年百嵗者與冠帯是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恩典如此斯與所上徽號相稱矣賢曰善遂共擬仁政數條進呈上大悅即命行之頒徽號詔畢上御文華殿召賢等三人者近前賜銀兩表裏有差仍親自授與和顔慰勉其鼓舞臣下有如此葢上尊諡尊號皆人君事親之禮儀册既已躬親授受雖賞賚亦必親焉列聖之孝敬信乎度越千古也

 

  扈從

 

  凡車駕所在近侍諸臣皆扈從洪武中官無定員永樂六年定巡狩親征先詔告天下扈從用本院内閣官三員侍講修撰典簿等官六員書制敕秀才八人詳寫四裔文字監生十三人車駕將發燕羣臣賜扈從官軍人等寳鈔會典云凡駕詣郊壇或巡狩行幸親征内閣官扈從制敕房官隨行書辦遇有敕旨即時撰寫永樂七年正月車駕巡北京學士胡廣諭徳楊榮金幼孜及修撰王英等扈從賜綿衣狐裘鞍馬榮時有母喪特留之三月抵北京賜廣等宴榮辭以憂弗與特命中官以珍饌送之八年二月上親出塞征布尼雅實哩等三人仍扈從賜衣被鞍馬途次命光禄給酒饌七月車駕至驢駒河遣榮先歸報皇太子至京皇太子賜鈔幣金織麒麟衣服銀鑲鏤花香帯及石刻蘭亭記兩賜宴於翰林命隆平侯張信尚書蹇義欵待且命諸儒臣陪之八月扺北京賜綵幣鈔米羊酒等物十月榮與廣等扈駕南還賜鞍馬綿衣袴韈及路費途中屢賜珍饌嘉果抵京賜廣等鈔帛有差十一年正月復巡北京遂征北冦廣等三人偕修撰王直梁潛扈從賜衣被鈔果等物十二年三月親征瓦剌時皇孫侍行上命廣等三人凡行宫有暇即與講析義理開其聰明十四年復扈從南還賜廣等綿衣鞍馬鈔幣十五年三月壬子車駕復巡北京三人者復扈從上屢問民情榮等悉以實對賜白金鈔幣金織紗羅紵絲衣服等物二十年二月上北征惟幼孜與侍讀王英扈從賜鞍馬鈔幣至濶欒兒海五月遂還英嘗奏事上喜謂曰秀才是二十八人讀書者朕需爾為用正好宣力勿憚勞苦今凡軍中一切動靜或謡言之類爾有所聞即來奏又諭太監孟驥曰秀才有事即令入見毋沮二十年三月戊寅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從征沙漠賜米鈔鞍馬令榮等叅預軍中幾務時召榮幼孜於御幄中同公侯大臣坐飲凡有賜賚或公侯不與俱或與公侯俱而扈從文臣不與焉九月宴隨征將士命榮幼孜坐前列食上肴賜鈔幣并上品金織襲衣鞾韈二十一年七月榮扈從西征賜羊酒帳房等物八月庚申駐師萬全一應軍務悉命榮掌之晝夜或三接五接每以楊學士稱之不名十月次天成畨主額森圖噶納欵命榮徃受之回賜御饌慰勞備至十一月旋師賜鈔一萬貫米十石紵絲金織衣二襲靴襪二雙二十二年復北征榮與幼孜扈從語見受顧命類宣徳元年漢庶人髙煦反榮勸上親征遂與楊士竒從行討平之七月駕還賜榮等鞍馬白金鈔幣及安樂州男女五十餘人三年八月戊申車駕巡邊獨榮扈從九月癸丑給以内廐良馬命榮先從出塞日賜御厨酒饌乙夘師次寛河報捷丁巳駐蹕會州甲子班師五年二月乙未上侍皇太后謁長陵大學士楊士竒楊榮等扈從庚子上以皇太后命召見士竒等五人於行殿諭之曰皇帝數言卿等忠勤今天下清寧民生無事是固祖宗福佑家國亦惟卿等贊翼之功賜以酒殽及白金紵絲表裏辛丑進詩謝恩三月己酉扈駕回京賜青紅氁子駝褐九年九月榮復扈車駕巡邊給以天閑名馬光禄日供酒饌至洗馬林而還比還恩賚甚厚正統十四年七月北敵也先入冦司禮監太監王振勸上親征車駕遂行内閣學士曹鼐及侍讀學士張益等扈從賜賚如故事八月遇敵于土木鎮鼐及益皆沒自後巡狩親征之事遂寢矣惟春正月有事于郊祀始扈從焉例賜御廚茶飯宣徳四年正月丁巳大學士楊榮扈駕南郊賜金銀鮮果等物弘治十六年上徃郊祀大學士李東陽等候駕畢宿神樂觀茶飯外有特賜者三葢異數也東陽等為詩紀之正徳十四年寧庶人宸濠反既就擒上猶南巡以親征為名自稱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朱夀大學士梁儲蔣冕扈從上用邊將江彬等言欲卜郊留都二人力諫乃止十五年十月北還又按洪武八年十一月壬子上命皇太子暨諸王徃中都詔學士宋濓贊善孟益正字桂彦良等從行洪熈元年正月命皇太子徃祭皇陵孝陵右春坊大學士兼侍讀學士曽棨左諭徳兼侍讀周述等從行則是東宫行幸亦有扈從矣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命韓瀋二王徃省秦晉燕周齊五府從官各一十人用編修各一員則是諸王亦有扈從矣而會典不載

 

  留守

 

  永樂六年上將巡狩命尚書兼詹事蹇義金忠右春坊大學士黄淮左諭徳楊士竒留守諭之曰朕留汝四人居守猶唐太宗簡輔弼監國必付房玄齡卿等宜識朕意又以幾務事繁復命修撰王直副之凡南京政務惟文武除拜四裔朝獻邊警調發上請行在若祭祀賞罰一切之務有司具成式啓聞施行事竟則有司具本末奏逹而已明年春車駕遂行十一月再巡狩命淮等與洗馬楊溥留守十二年逮淮詣北京下獄溥亦坐累十五年春復巡北京留義與士竒居守以侍讀兼右贊善梁潛副之會謀譖監國者事連潛十六年九月寘潛及司諫周冕于法皆漢庶人為之也惟士竒始終以侍重免於咎每言監國之體以尊君順親為心皇太子嘉納之及即位洪熈元年宣宗在東宫受命祀陵因留南京監國舊學之臣曽棨輩皆從焉是年五月宫車晏駕少傅楊士竒少保黄淮太子少傅楊榮佐鄭襄二王監國而遣使迎宣宗宣徳元年上親征漢藩淮以病不行留佐鄭襄二王監國正統十四年七月上親征北敵命郕王居守每旦於闕左門西面受羣臣謁見朝政皆太監金英佐理之留守者戸部尚書兼學士陳循工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髙穀也

 

  迎駕

 

  永樂八年七月車駕還自北征皇太子遣大學士黄淮徃迎至滁州獲朝見洪熈元年五月宣廟自南京入即位大學士楊榮徃迎於徳州景泰元年八月十三日英宗自北狩回鑾遣内閣學士許彬迎于宣府商輅迎候于居庸關十四日駕至上關輅進見英宗命輅草書二封達于皇太后及景帝十五日入居于南内正徳十五年十月武宗南征凱旋駐通州者久之大學士楊廷和等出迓上戎服而入十六年三月大學士梁儲等迎今上於安陸州四月癸夘至自安陸州云

 

  充使

 

  凡天子皇太子及親王冠禮内閣官充賓贊昏禮充納徴等使册封諸王及妃内閣官充正使若册封副使以本院官充者自成化末侍讀江瀾始也永樂洪熈宣徳三朝册封諸王及妃内閣楊榮金幼孜各充正使者自後内閣不復出使於外惟冠昏大禮則用舊規宣徳三年三月癸未大學士楊榮奉命持節册中宫禮成賜白金鈔幣此類不可勝紀若本院官因事出使者洪武三年五月遣編修蔡玄等訪歴代帝王陵寢永樂中修撰陳循被命徃南京文淵閣取儲書之類是也

 

  使外國

 

  凡朝鮮安南國頒詔及冊封學士等官充正使禮部預具奏請待旨點用按洪武初侍讀學士張以寧使安南冊封未至而國王死國人請授其世子以寧不聴遣人請命于朝且教其世子服三年喪并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朝廷嘉之賜以敕書比之陸賈馬援并御製詩八章以奨諭之於是復命編修王廉吏部主事林唐臣充弔祭使以徃且封其世子陳日熞為王既至其君臣出迎於郊議授受之禮徃返數四不能決廉厲聲呵之乃奉御製文於綵輿迎入成禮而還四年二月戊午以寧等三人還自安南以寧卒于道日熞遣陪臣阮汝亮偕亷來上表謝恩貢方物上即拜廉為工部員外郎旌其勞也廉固辭不拜遂出丞澠池焉十二年十二月壬戌遣編修羅復仁兵部主事張福齎詔諭安南占城反復仁還擢弘文館學士永樂初遣待詔王延齡使朝鮮行人王彬副之人賜紵絲衣一襲鈔二十五錠及錦衣皮裘狐帽自後使二國者俱賜一品服其禮益隆云安南自郡縣復為國正統中請封侍讀學士錢溥充正使其王桀驁不恭授受迎拜皆不如禮溥以書累争之而後定承平久使外國者多治巨艦載重貨浮海與其國為市或與陪臣賡和誇竒角捷以為才弘治初侍講劉戩使安南考地志陸道南寧坦甚無虞乃乘肩輿從兩僮忽抵其界夷人傾駭至之日頒詔明日燕燕畢逐行餽贐一不顧追授諸途不與語獨書其入關詩與之曰歸裝有一南物者關神其殛諸後其陪臣入謝表有廷臣清白之語當時莫不多戩正徳初侍讀徐穆充正使頒正朔于朝鮮及境譯告國王不郊候迎詔不道跪穆援古義稽今制反覆辨析皆如議王屢遣陪臣代質疑義穆剖析不遺凡所餽獻悉拒弗納人咸稱之六年編修湛若水充安南冊封正使餉遺一無所視獨和其王贈詩一章論者謂得體云

 

  巡行

 

  洪武元年八月命儒臣十人分行十道訪求賢哲隠逸之士于是學士詹同等徃焉

 

  攝行御史

 

  洪武初上命編修王璉等攝行御史璉按河南入對稱旨上恱謂近臣曰文華堂諸生如璉等皆異日將相才也九年三月丙子以璉及編修馬亮任敬王懌陳敏張唯典籍王偁應奉殷哲侍儀使孫化秘書直長蕭韶贊讀閻裕起居注嚴鈍給事中方徴彭通宋善王惟吉十六人為監察御史十年正月乙丑復命編修桑慎陳晟署監察御史二十九年二月甲午復以編修景清為監察御史尋署僉都御史其重憲職如此永樂末侍講李時勉修撰羅汝敬皆降監察御史是又與洪武時不同

 

  分鎮要地

 

  正統十四年八月景帝即位以上皇未復冦方内逼乃命侍講徐珵等十五人分鎮其地珵得彰徳餘人不可考或曰楊鼎王詢與焉珵即有貞也成化中修撰張頥擢僉都御史巡撫居庸豈援此以為例與

 

  代祀

 

  凡祈告代祀多用本院儒臣正統乙丑浙江台寧等府民遭疫死甚衆上遣禮部侍郎兼侍講學士王英齎香幣徃祀南鎮以禳民厲時浙間久旱英至紹興大雨水深二尺灌獻之夕雨止星見明日又大雨田野沾足人皆喜曰此侍郎雨也布政使孫原貞等陪祀請為御祭感應記刻石於廟而還景泰辛未夏不雨特遣侍講學士劉鉉祀濟瀆成化甲辰陜西旱遣禮部左侍郎兼學士徐溥代祀中鎮西海河瀆諸神雨輙應丁酉朝廷用儒臣議追崇先聖禮樂遣學士王獻祭告闕里弘治已未六月孔廟災學士李傑奉詔祭告甲子閏四月孔廟重建落成復遣大學士李東陽祭告焉

 

  陪祀分獻

 

  凡郊祀五品以上官例得看牲次早復命陪祀皆與若分獻用文武大臣及近侍官二十四員太常寺請旨點充故本院官自檢討以上皆與永樂中修撰馬鐸建言國子監分獻十哲宜用翰林院官朝廷從之

 

  讞獄

 

  洪武十四年十月癸丑命法司論囚擬律奏問從翰林院給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會議平允然後覆奏論決永樂二十二年十月丁巳大理寺奏決重囚仁宗召大學士楊士竒楊榮金幼孜至榻前諭曰比嵗法司濫刑徃徃出于鍜錬先帝嘗切戒之必會三學士同審正統中侍講學士馬愉嘗奏讞獄終年不決者朝廷從之由是寃抑多申理然惜其未能復洪武之舊也

 

  主宴

 

  凡筵宴之賜賚臣下者令大臣待之謂之主宴天順四年天下諸司官吏朝覲至京上召大學士李賢諭之曰黜陟之典亦當舉行賢對曰此祖宗舊制即敕吏部都察院退不職者數百人旌其才行超卓政績顯著者布政以下賈銓等十人賜以衣服楮幣禮部筵宴命賢及吏部尚書王翺待宴以勵其衆正徳以來武舉會武宴例用内閣大臣一員主席兵部先期奏請

 

  齋宿

 

  凡郊祀洪武二十年定齋戒日期文武百官先沐浴更衣本衙門宿歇次日聴誓戒致齋二日宗廟社稷亦致齋三日惟不誓戒或朝廷祈禱亦如之所謂齋戒者不飲酒不食葱韭薤蒜不問病不弔喪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同處也成化丙申十二月十日禱雪致齋于翰林之東署侍讀倪岳侍講程敏政修撰陸釴編修陸簡同宿是夜雪大作逐用歐公禁體故事相與鬮韻聨句以志喜鈎竒競勝達旦弗能休前輩風致可想見也而禱雪致齋亦僅見於此

 

  習儀

 

  翰林舊不習儀以禮所自出故也成化十四年冬至有新旨學士王獻而下俱與常叅官赴朝天宫習儀至今循之此恐當復成憲之舊不然與百司亡别矣

 

  陵祀

 

  洪武八年十月乙夘詔翰林院考定陵寢朔望節序祭祀之禮學士樂韶鳯等奏今擬每嵗元旦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冬夏二至日用太牢其伏臘社每嵗朔望日則用特羊祠祭署官行禮如節與朔望伏臘社同日則用節禮從之其後清明中元冬至祭祀列聖陵寢分遣勲戚大臣行禮本院官例用二員陪祭永樂元年太祖皇帝忌辰上率諸王奉先殿行禮畢仍率百官躬詣孝陵致祭令近侍官於殿前行禮宣宗嘗奉皇太后謁長陵獻陵内閣大學士皆從焉自是乘輿無躬徃者而本院官上陵陪祀例宿昌平學宫行館云始自成化戊戌近坊局等官亦與陵祀遵詔旨也受

 

  顧命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辛夘車駕至榆木川不豫召大學士楊榮等受遺命傳位皇太子遂崩榮等一遵古禮斂含如度與太監馬雲等議曰六師去京師尚逺不宜發喪宜上食奏事如常儀衆是之復條畫軍中事益嚴號令人皆莫測時議者有欲假他事作敕用寳馳報者榮曰先帝在稱敕今稱敕是詐也罪孰當之壬辰次雙峯榮奉遺命馳訃皇太子八月甲辰至北京致大行皇帝遺命而後以軍中所宜施行者陳之皇太子嘉歎賜以白金鈔幣召吏部尚書蹇義使識之行將大用翊旦復承命同義等議即位事宜榮首條民間不便二十餘事上皆嘉納入詔條行之丁巳仁宗即位賜白金鈔幣己未進太常寺卿仍兼前二職十二月加工部尚書仍兼二職三俸俱支賜白金五十兩綵幣十表裏寳鈔二萬貫白米二十石降敕奬諭酬勞也洪熈元年五月辛巳仁宗崩六月庚戌宣宗即位宣徳十年正月甲戌宣宗崩士午英宗即位受遺今皆莫考可齋雜記云天順甲申正月朔日以後上不豫每日猶裁決萬幾如常至初十以來疾大漸乃處置後事命太監牛玉執筆口使書其一東宫即位過百日成昏其二定后妃名分其三命勿以嬪御殉其四殯斂器服語意詳盡皆合天理當人心書畢且命牛曰將去閣下看令為我潤色之既至臣時等驚愕曰何至是牛曰上意亦謂事不可測且說下不用何妨臣等欽誦畢皆歎曰所言關大體非英明不能及此而止殉事尤髙出古今真盛徳事也不須潤色言畢時不覺淚下牛備以前言復命且曰彭時尤悲愴上聞之亦隕涕已而曰且收着待我去後遵行次日牛出道其詳因曰上英偉從來不墮淚今若此事可知矣至十七日遂崩次日早儲皇披■〈髟上火下〉衣素出後右門召内閣學士李賢陳文暨時及文武執政大臣等至前言曰父皇已賓天爾等盡心輔佐我因泣下羣臣皆俯伏號泣良久皆起叩頭而退是日有旨命太監劉永誠夏時傅恭牛玉會昌侯孫繼宗懷寧侯孫鏜尚書王翺李賢年富馬昂侍郎陳文及時為議事官公同計議處置軍國重務遵宣徳十年例也預者皆荷銀幣之賜燕對録云弘治十八年五月聞上不豫初六日昩爽司禮監太監戴義出左掖門宣内閣臣東陽先至頃之趣者六七次臣健臣遷繼至乃同入趣者道相屬入乾清宫右門由右階升殿入東户轉西南右戸北行數步穿重幔上仙橋又數步見御榻上著黄色便服坐榻中南面臣健等叩頭上令近前者再既近榻又曰上來于是直叩榻下上曰朕承祖宗大統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嵗乃得此疾殆不能興故與先生每相見時上玉色發赤大聲盛氣臣健等皆對曰陛下萬夀無疆偶爾違和暫須調攝安得遽為此言上曰朕自知之亦有天命不可强也因呼水潄口掌御藥事太監張愉取金盂進水以青布拭舌勸上進藥不答愉曰再進此一服即無事矣上又曰朕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荒凡天下事先生每多費心我知道因執臣健手若將永訣者上又曰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后成化二十三年某月成昏至弘治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東宫今十五嵗矣尚未選昏社稷事重可亟令禮部舉行皆應曰諾時司禮監太監陳寛李榮蕭敬等以次畢至皆羅跪榻外上曰授遺旨扶安李璋捧筆硯戴義就榻前書之上又曰東宫聰明但年幼好逸樂先生每勤請他出來讀些書輔導他做箇好人臣健等皆叩頭仰奏曰臣等敢不盡力上復加慰諭而退是日雖在倉卒天語詳備累數百言不能悉記而其重且大者如此臣健等出至後左門調旨傳禮部行之戴義送出東角門而入越一夕而龍馭上賓矣追念先皇帝簡任眷遇之恩顧托委付之意誠古帝王所不及俯仰之間已如隔世扣地籲天無所逮及可勝痛哉後東陽每遇五月七日孝宗皇帝忌辰作詩志痛有曰曽上鑾坡侍玉堂朝衣親惹御袍香傳宣煖閣(奉天門後)天顔近奏事平臺(中右門東)午漏長化國有人悲短夢幽都無地仰餘光從容顧命分明語一日傷心淚萬行又曰六年揮淚泣遺弓萬國傷心此日同龍去鼎湖還作雨馬嘶沙苑尚思風碧桃宴已歸天上玉几言猶似夢中曽是白頭香案吏不須凝望朶雲紅

 

  護塟

 

  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丁巳太宗皇帝塟長陵命大學士楊榮護喪事賜白金鈔幣宣徳十年正月丁亥榮徃相視山陵還稱旨復有白金鈔幣之賜六月戊申命護梓宫塟景陵賜白金一百兩紵絲十表裏鈔二十錠山陵畢復賜白金鈔幣十月辛亥命監立天夀山碑賜白金五十兩紵絲羅四表裏及上尊珍饌按宋宰相例充山陵使國朝惟屬之禮部護塟用勲戚啓玄宫視事例用本院官二員若榮之護塟葢内閣所僅見也

 

  翰林記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六

 

  (明)黄佐 撰

 

  車駕幸館閣

 

  太宗皇帝初定内難四方之事方殷内閣七人者旦夕承顧問受旨退治職務且兼稽古纂述殆不虚寸晷上時步至閣中親閱其勞且視其所治無弗稱旨者乃喜必有厚賚或時至閣閱諸學士暨庶吉士應制詩文詰問評論以為樂宣徳四年十月癸未車駕臨幸文淵閣周視大學士楊榮等寓直之所命増益屋宇兼賜飲饌器用榮等次日具表謝恩已而復至賜榮等詩各一章及寳鈔酒饌學士李時勉等皆與焉七年某月駕過史館有作併賦招隠之歌是時天氣清明聖心恱豫懷賢覽古天趣之髙見於吟詠侍讀學士錢習禮等迎謁俱被賜賚其過史館六言詩云蕩蕩堯光四表巍巍舜徳重華祖考萬年垂統乾坤六合為家真聖王氣象也

 

  車駕幸私第

 

  洪武初編修羅復仁者上喜其誠樸車駕一日忽幸其私第復仁方操塗具完壁不虞上之至也呼妻以凳坐上上與語良乆嘆息而去即命工部賜第城南門外尋以為弘文館學士及乞致仕從之賜以大布之衣謂曰表爾樸也宣徳中上微行幸大學士楊士竒私第語在第八卷

 

  賜讌

 

  洪武中學士詹同宋濓等暨諸儒臣每燕見必賜燕日以為常永樂初萬夀聖節學士侍讌奉天殿近侍及修史官宴中左門若正旦元宵端午重陽冬至臘日等節序徃徃燕于禁庭皇后皇太子千秋節亦如之若御三殿筵宴奏事於内閣學士尤隆至或有撤御筵玉食以遺其父母者十八年閏正月丙子命行在學士兼右庶子楊榮學士兼右諭徳金幼孜並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特賜讌于禮部此陛擢賜讌之始也二十年九月己巳以榮與幼孜扈從之勞特命讌坐前列食上殽此賞勞賜讌之始也宣徳二年九月少傅楊士竒三載考滿降勅奬諭賜宴于禮部此考滿賜宴之始也五年四月丙申召大學士楊士竒楊榮等賜燕文華殿上親待焉賜鈔一萬貫六年二月甲辰萬夀聖節賜士竒榮等宴乙巳復賜宴内庭特賜詩一章褒嘉之此又出於特恩者也八年七月丁丑吏部奏少傅楊榮滿三載上禮之如士竒自後内閣大臣考滿遂為例正統以後萬夀聖節皇太后千秋等節及節序本院官同羣臣通宴于午門外而燕見奏事特恩賜燕者遂無聞焉若初開經筵及脩書進呈殿會試等燕俱有定規脩實録成例宴于禮部獨水樂初宴于奉天門宣徳五年宴于中府正統三年宴于西苑為不同云

 

  賜飲饌

 

  洪武三年二月學士宋濓待制兼編修王禕等奉詔預教大本堂每召對殿廷必賜坐久則賜飲膳禕一日在史局渴甚謂濓曰得昨上所賜梨漿飲之吾渇濟矣中貴人竊聞之言于上即命齎賜之永樂五年五月學士楊榮奉命徃甘肅規畫軍務七月還京奏對武英殿上大悅時盛暑命取瓜親剖賜之且遣中官賜以羊酒勑使休息十一年十二月學士宋濓既致仕來朝以勑勞之賜米酒十二年十二月復至賜亦如之十八年四月丙辰上在西内圓殿特召都督薛禄尚書吕震李慶學士楊榮金幼孜至殿外命坐賜食其羮糜葢出於御前調和珍異非常且復有上尊熟食酪漿櫻桃之賜所賜上尊封識皆有墨印洞庭春色四字復用朱印篆書御用二字以葢其上葢是時上嚮用勲戚侍從之臣多所頒賚上尊珍饌無日不有此特其可紀者也宣宗初即位召侍講學士王英入便殿謂曰洪武中學士有宋濓吴沈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俱有重名今汝當講經史陳道義以啓沃朕心罔俾前人獨專其美賜内醖及鈔千緡命入内閣叅中秘自是英與曽棨王直等屢被御酒珍饌之賜宣徳二年十一月乙未皇太子生大學士楊榮入見上親酌酒賜榮飲仍賜白金鈔幣鈒金器十二月召榮等至東苑訪政務賜酒饌銀鑲椰桮二年二月辛酉賜同逰萬嵗山諸臣椰子各一枚七月辛酉遊内苑賜以金銀綵幣玉杯酒饌等物葢自是同遊禁苑所至必有飲饌之賜殆不可盡紀四年八月賜楊榮等枸杞湯令中官吴誠諭旨曰服此可以延年益夀可以祛諸疾正統以後莫考惟丁巳臘月望後大雪三日聖情悅懌賜大學士楊溥等黄封内珍成化中憲宗一日於内庫得古帖斷爛不可讀命中使持至内館使理之適檢討傅瀚在直次為韻語須臾而成授中使以復上大悅有珍饌法酒之賜

 

  賜冠帯衣服器用

 

  洪武十四年三月賜本院官羅衣各一襲尋以儒士董倫為右贊善賜以冠帯又賜侍書楊崧等襲衣靴韈二十三年以四川永川縣知縣王佐為侍讀賜衣及靴韈是年髙麗貢玳瑁筆分賜學士劉三吾侍講學士葛均等二十九年六月癸夘以編修張顯宗為太常寺丞左僉都御史辛彦徳為詹事各賜衣一襲三十年賜學士宋訥衣帽壬午六月賜内閣七人金織羅衣永樂二年九月上召内閣七人謂曰朕即位以來爾朝夕在左右敬慎弗懈然恒情保初易保終難朕常思保全之道爾亦宜益謹厥終庶兩盡其美皆曰臣等猥蒙委任敢不勉圖報稱上大悅賜象笏幞頭公服尋賜二品金織紵絲衣七人者入謝直言恩禮太過上曰卿在朕左右幾務所屬贊翊之功不在尚書下故特賜二品服以示旌異豈為過哉三年自正月至于九月時召七人者評議諸司事宜稱旨賜二品金織紗羅衣自是勞賞出使扈從多賜襲衣有差十八年復賜榮等二品金織襲衣靴韈是冬連賜士竒榮等織金紵絲表裏鈔米柴炭等物其後多密加賞賚他人弗與焉十九年四月辛丑賜榮銀酒鍾古銅器各一鈔千錠酧其護救圖籍之勞也事見第十二卷宣徳初内閣學士楊士竒楊榮等被賜玉帯瑪瑙鶴頂筒琥珀花犀合香諸帯及龍骨等繋腰皮裘黒貂銀鼠帽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曽棨王直賜寳帯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王英賜金鑲琥珀麒麟帯各有差或有五品賜金帯者七年十一月丙寅皇太子千秋節賜内閣綵繡麒麟襲衣十年十一月丁丑以聖節賜内閣綵繡雲鶴襲衣寳帯本院官各有差自是以為常正統初賜大學士楊士竒金織紗羅襲衣金鑲玳瑁等帯大婚禮成賜學士錢習禮等紗衣紗帽金鑲香帯有差二年六月己巳賜内閣錦繡雲鶴紗衣十一月辛巳賜金織紵絲襲衣天順中賜大學士李賢陳文等玉帯通政司叅議兼學士吕原等金帯暨玉杯梭服貂帽之賚嵗無虚月成化中學士王獻掌院事賜金帯侍讀學士彭華攝詹事府事亦賜金帯故事學士非典宻務侍日請者不與是賜葢異數也正徳四年吏部左侍郎兼學士白鉞賜玉帯尤前此所未有者

 

  賜鈔幣羊酒

 

  聖祖最慎於賞必有功勞者乃賚以鈔幣之屬惟文學近侍多有匪頒洪武初學士宋濓等恒受是賜十六年正月以右贊善董倫為左春坊大學士賜文綺六疋鈔五十錠十七年三月賜學士宋訥文綺帛各二疋鈔十錠尋又賜訥子安鈔十錠二十九年三月賜本院官人各髙麗布一疋永樂初内閣解縉等七人者嘗拜鈔帛之賜六年正月賜綵幣白金鈔米七年七月楊榮議事歸自甘肅賜米鈔十一月復還自甘州復命陳邊境便宜十事上嘉納之賜以襲衣鈔幣宣徳元年以後大學士楊士竒等議事稱旨屢賜白金文綺鈔幣四年九月甲辰朔賜内閣白金珍珠鈔幣白磁器蘇合香丸等物十二月朔霜寒甚上命光禄賜在廷文臣侍讀學士錢習禮等羊酒以禦寒曰皇祖考在位每旦常有賜今朕多事忘之汝勿忘辛巳賜内閣白金鈔幣羊酒等物四年七月大學士曽棨顧問稱旨屢賜白金文綺鈔幣使直文淵閣五年正月賜内閣大學士人各鈔一萬貫并猪羊海魚等物四月丁巳皇太后千秋節賜内閣大學士人各鈔三貫正統元年三月賜讀卷官羊酒遂以為常其後惟内閣考滿賞勞問疾給假遣中官以鈔幣羊酒賚之而五年二月丙戌楊榮以展墓行賜白金紵絲鈔幣及上尊羊豕諸饌稱是且命内侍阮江伴行最為盛典

 

  賜藥餌

 

  洪武中編修王釐患頭風上賜所御藥酒飲之而愈壬午六月太宗賜解縉等七人香藥永樂四年二月諭徳楊榮得寒疾不能造朝上聞之亟遣中官偕御醫蔣用文視之還奏賜藥物且命用文守視時時奏報至痊乃已及榮入謝上慰賚之仍令休息旬餘乃出學士黄淮留守以疾在告仁宗為太子亦遣中官偕用文賫藥視之手書畧曰卿其勉進藥食蚤獲安康以慰予懷侍讀學士王直侍上東宫嘗賜扇及藥正統九年二月楊士竒疾賜醫藥寳鈔酒饌及璽書慰之成化初大學士李賢疾上遣中官偕醫賜藥餌所以問慰之者甚厚五年至十一年大學士彭時累以病在告上輙命醫視疾遣内臣致猪羊鷄鵝酒米之賜并賚以藥餌踰月不出則必再遣焉弘治五年五月大學士丘濬以目疾辭位上遣醫賜藥詔今後凡大風雨雪俱免早朝七年十月又辭詔痊可之日免朝叅進來辦事使就醫藥其後大學士謝遷等稍有疾輙遣醫饋藥候問之使相踵於道

 

  賜居第

 

  太祖太宗時甞賚近侍以居第如羅復仁輩見前卷宣徳中楊溥有賜第在東安門外天順元年冬賜大學士李賢甲第一區賢上章懇辭上曰聞卿舊宅去朝頗逺特賜近居以便宣召所辭不允遷居之後上及皇太子皆有落成之賚按洪熈元年二月賜楊士竒田二頃懇辭許之則是先朝厚賚非特居第而已

 

  賜宸翰

 

  吴元年上聞侍講學士朱升家構書樓成御書梅花初月樓五大字以寵之而宋濓等甞拜宸翰之賜尤多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御書怡老堂三大字賜禮部侍郎兼學士董倫并髹几玉鳩杖各一倫具表謝恩宣徳初上甞親御翰墨作春山竹石牧牛三圖題詩其上以賜大學士楊榮并賜端硯御用筆墨及白磁酒器茶鍾瓦罐香爐之類侍讀沈粲甞獲賜御筆竹菊圖則是時近侍霑賜者不止一二人也

 

  賜御製詩文

 

  洪武六年五月戊辰上御武樓學士承旨詹同備顧問因及於竹同謂晉戴凱之所譜至五十餘種惟吴越山中有方竹可為笻若有廉隅不可犯之色因以一枝進於是親御翰墨草方竹記一通始言品物之夥中序格致之難及其末也謂同為人俊偉氣象且以豪俊稱之同趨拜稱謝上笑曰卿頭童齒豁矣何以謝學士宋濓嘗獲賜醉學士楚辭一章黄馬白馬等歌而本院官與賜者如張美和輩尤不可盡記畧見前卷仁宗在東宫喜為詩文贊善王汝玉徐善述梁潛等多被賜宣徳初内閣大學士楊士竒等恒賜詩章七年七月屢賜御製祖徳詩招隱歌猗蘭操九年七月南京禮部尚書張英迎復入見上特書製詩詞并緡錢二千緡賜之英退陳於堂語人曰此吾稽古之力也大學士楊士竒黄淮等被賜尢多其後列聖多用故事製詩章以寵詞臣正徳初賜御製寫懷等詩及蟠龍諸詩然未敢必其果出於宸衷也今載祖宗御製數章於此直所謂昭回之光下飾萬物者用以侈詞林之榮云洪武八年七日午時書賜醉贊善大夫宋濓西風颯颯兮金張特會儒臣兮舉觴目蒼栁兮裊嫋閲澄江兮水洋洋為斯悅而再酌弄清波兮流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斚兮銀漿宋生微飲兮蚤醉忽周旋兮步趨蹌蹌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於彼兮何傷永樂中冬至仁宗時監國賜贊善徐好古清朝盛文治輔徳資儒耆念彼筋力倦趨朝諒非宜賦詩有佳致納誨多良規起予得深趣歡懷浩無涯新陽屇初復况此承平時酧勞見樽酒庶以勞期頥宣徳五年御製贈大學士致仕黄淮歸永嘉天香蚤折仙桂枝筆花五綵開鳯池蓬萊芝山直奎壁近侍九重天咫尺永樂聖人臨御初鞠躬稽首陳嘉謨仁皇監國文華殿左右謀猷共羣彦朕承大寳君萬方相與共理資賢良傾心寫情任舊老而卿引疾先還鄉五歴星霜復相見霜鬢蕭蕭秋滿面是時朝旭光升紫殿明相對清言良慰情留之累月未盡意歸心又欲東南行太液清泠涵碧藻楊栁芙蓉相映好鳬鷖鸂■〈氵束鳥〉弄澄波紫霧紅雲拂瓊島芳殽在俎酒在壺工歌鹿鳴續白駒君臣大義士所重心須廷闕身江湖鴈蕩峯髙青不極中有謝公舊遊迹採芝斸苓可長年應在天南憶天北九年十一月甲戌朔御製詩歌賜大學士楊榮武夷巍峩青插天建溪碧水相連延扶輿旁礴之所産徃昔奮起多名賢只今繼續揚華芬漢清白吏有逺孫明經策第登詞垣皇祖承天御天下竭職論思靡餘暇懷忠秉誠履堅貞臨事果達智識明禁中頗牧材卓犖風雲驥足千里輕顧予菲徳嗣天位旰食宵衣急圖治普天之下率土之濱安危休戚繋于一人大厦之興藉梁柱為邦必資輔弼臣卿事文祖兼仁考歴年固多身未老方茲倚重傅與保士有大抱負堯舜其君民朂哉弼違補闕輔吾仁齊芳昔賢耀千春

 

  賜門帖

 

  吳元年陶安為學士凡國家制度禮文之事多所擬定御製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畧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賜圖書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仁宗命範白金為圖書四枚其文曰繩愆糾繆以賜師傅五人尚書兼詹事蹇義尚書夏原吉大學士楊士竒楊榮金幼孜也而榮與幼孜同受其一上諭之曰朕有過舉卿即具疏用此封識進來葢責望臣輔之切如此士竒連上五章皆見嘉納洪熈元年四月有進言太平之政者上召義等以其章示之且謂曰去年各與繩愆糾繆圖書蹇三人皆無一言豈朝政果皆無闕生民果皆安乎三人皆頓首有慙色既退復召義諭曰爾與士竒吾監國舊輔事有未當皆須直言勿有疑諱後又朝退召義與士竒至奉天殿出二勅二印賜二人義得忠貞印士竒得貞一印諭曰使後世知吾三人同心一誠也勅皆加奬二人皆拜受而退宣徳二年二月上御文華殿召大學士楊榮賜以鍍金銀圖書五曰方直剛正曰忠孝流芳曰闗西後裔曰建安楊榮曰楊氏勉仁而楊士竒所得者曰清方貞靖云

 

  賜書籍翰墨

 

  洪武八年三月上御乾清宫召學士宋濓問前御史中丞劉基行期在何日葢基時告歸故也因扣其詳步出宫門濓從後至丹墀上忽顧内使張淵曰汝徃取新刋文集一部賜濓濓叩頭謝訖淵引至典禮紀察司與司副李彬言記濓氏名于籍始頒授焉時受賜者惟太師李善長右丞相胡惟庸及濓三人而已永樂十三年七月學士楊士竒等侍文華殿上出趙孟頫所書滕王閣序賜之其後列聖每刋刻書籍成必頒於大臣惟景泰二年賜修撰柯潛五倫書及五經四書成化二年十月賜本院官人各貞觀政要一部為異數餘不能悉計然記聖祖賜宋濓事獨詳者以見國初君臣相與之情藹然無間如此也

 

  賜遊觀

 

  永樂七年三月車駕至京命學士胡廣諭徳楊榮金幼孜修撰王英等從遊萬嵗山榮以母憂辭弗與特召之行皆賜賚之宣徳三年十二月大學士楊榮等扈駕兩遊南海子賜羊酒及鈔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上以時清氣和特命勲舊輔導文學之臣遊西苑翰林惟少傅楊士竒楊榮少詹事王英王直侍讀學士李時勉錢習禮時少保黄淮來自退休與焉自成國公朱勇而下凢十五人敕中官導自西安門入聽乘輿馬及太液池而步遂得同覽竒勝首至新構圓殿殿臨太液池池之中多嘉魚殿之左右多名花東去數十步又有嘉菜竒果上每躬自採摘以奉聖母皇太后甘旨繼至清暑殿此亦奉聖母遊覽之所規制宏敞巧妙天然花木森鬱實非世間所有既而登萬嵗山池水環之如璧磴道逶迤竒石森列千形萬狀莫可備述山之中有三殿正曰仁智左曰介福右曰延和稍上則有玉虹金露方壺瀛洲四亭而廣寒殿在其頂瑶臺玉砌畫棟雕甍蒼松翠栢盤鬱垂蔭恍然如在蓬萊仙境也良久退坐山下勑賜内庖酒饌皆珍竒之品莫不醉飽而歸榮記其詳如此學士楊溥嘗得賜觀九龍池其詳莫考可齋雜記云天順己夘四月六日有旨賜諸大臣遊西苑命中貴人引大學士李賢吏部尚書王翺與時等數人徃苑在宫垣西中有太液池周十餘里池中架橋梁以通徃來橋東為圓臺臺上為圓殿殿前有古松數株其北即萬嵗山山皆太湖石堆成上有殿亭六七所最髙處乃廣寒殿也池西南又有一山如之最髙處為鏡殿此皆金元時所造其餘殿亭皆今制而西稍南曰南臺則宣廟常幸處也是日賜宴於此皆霑醉而歸或有醉失儀者而學士李紹執禮逾恭時與賢皆記其事明年如之又明年亦如之又云是年七月賜尚書王翺馬昂并内閣學士三人遊南城中有宫殿樓閣十餘所此宣廟與上遊幸處也是秋新作行殿一所東為蒼龍門南為丹鳯門中為龍徳殿左右曰崇仁廣智殿之北有橋橋皆白石雕水族於其上南北有飛虹戴鰲二牌樓東西有天光雲影二亭又北疊石為山曰秀巖山上有圓殿曰乾運其東西二亭曰凌雲御風山後為佳麗門又後為永明殿最後為圓亭引流水繞之曰環碧移植花木青翠蔚然如夙成者既畢工乃命時與學士李賢吕原徃觀焉受命頒行者太監裴當也宴畢乃回南城即東苑見前卷

 

  賜觀燈

 

  永樂十八年正月甲寅元宵節上御午門觀燈賜百官宴并示御製詩學士胡廣楊榮等奉和以進上覽而悅之賜以羊酒鈔幣自是車駕駐兩京皆賜觀燈于午門以為例宣徳三年正月戊戌元宵節賜文武大臣觀燈於萬嵗山命中官侍宴學士楊榮進元宵賦賞鈔三千貫侍讀錢習禮等賦詩以進咸賜鈔有差五年正月丙辰元旦大學士楊士竒等奉命觀燈於萬嵗山賜宴各以詩進賞鈔各六千錠七年正月乙亥元宵節賜觀燈於内苑仍賜内閣白金綵幣遣中官送于其第葢自宣宗即位以來凡遇時節必賜侍臣以詩章及内醖珍羞果而元宵為尤盛云英憲二朝尚或舉行成化十一年侍講程敏政元夕觀燈應制詩有曰五朝故事傳來久樂與民同上元酒想像先皇得衆心尚有燈詞播人口則是英廟曽製燈詞也

 

  賜觀撃毬射栁

 

  太宗朝端午賜觀撃毬射栁宣宗時踵行之學士楊榮等咸以詩詞進宣徳四年端午賜扇及五色長命縷繋腰等物榮復為詩識之自天順辛巳迄成化戊子凡遇端午輙賜牙骨聚扇上有御製清暑歌解愠歌及諸家繪畫金織扇袋五色圓夀絲縷虎頭條畫艾虎學士柯潛等受賜多為詩以志其榮焉而所謂毬射之戲漸不復舉豈走驃騎即其流耶

 

  賜重陽宴物

 

  宣徳四年重陽節賜宴及御製詩一章七年亦如之仍賚以内醖珍羞大學士楊士竒等皆識其事

 

  賜冬至臘日衣被

 

  冬至臘日例賜衣被宣徳二年臘日賜内閣繡衣各二襲此尤異數也

 

  賜觀走驃騎

 

  天順三年三月五日賜文武觀走驃騎于後苑其制一人馳馬執旗引于前一人馳馬繼出呈藝于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騰擲趫捷人馬相得如此者數百騎後至乃為畨服臂鷹走犬圍獵狀終場俗名曰走解而不知所自始豈金元之遺俗歟今嵗一舉之葢以訓武也觀畢賜宴于回廊大學士彭時識其事如此

 

  賜校獵獐兎

 

  天順二年十月十日扈駕校獵南海子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三處獐鹿雉兎不可計籍海戸千餘家守視每獵則海戸合圍縱騎士馳騎于中亦所以訓武也是日扈從官皆蒙頒賜獐兎而内閣李賢等三人比諸人差厚云

 

  賜觀閱騎射

 

  天順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上御西苑閲將臣騎射召大學士李賢彭時等侍是日所閱皆侯伯都督都指揮隷三營把總管操者總兵官會昌侯孫繼宗廣寧侯劉安懷寧伯孫鏜都督趙輔具名籍進呈令逐一騎馬射箭以三箭為率上親按籍記中否有中二箭者中一箭者其中有不中而引弓發矢可觀者比中例試畢賜鈔有差而總兵暨賢等五人各賜鈔一千貫十二月閱御馬監勇士騎射亦如之先次有二三人畏避不赴者罪黜之自是將士咸感徳畏威知所奮勵云

 

  賜姓名

 

  洪武九年三月癸未以火爾赤為翰林蒙古編脩賜姓名曰霍莊水樂十六年三月上策會試士以李馬為進士第一御筆賜名騏臚傳三唱無敢應者上曰即李馬也乃出受詔二十二年三月上策進士内閣奏以孫曰恭為狀元上以曰恭名近暴字乃擢邢寛第一而改邢為刑志仁愛也寛後復之

 

  賜賞功金牌

 

  正徳五年寧夏平賜内閣大學士賞功金牌而詹事府事學士白鉞暨日講官皆預焉前此所未有也

 

  翰林記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巻十七

 

  (明)黄佐 撰

 

  正官題名

 

  學士

  陶安(主敬直隷當塗人吳元年由耆儒任終行中書省讒政)

  宋濓(景濓浙江金華人洪武二年由起居注升任終學士承旨)

  宋訥(時敏直隷滑縣人洪武十三年由助教陞任終祭酒)

  劉三吾(名如孫以字行湖廣茶陵人由徴士洪武二十一年任)

  董倫(安常北平宛平人由儒士洪武三十一年以禮部侍郎兼)

  王景(景彰浙江松陽人由貢士永樂元年任)

  解縉(大紳江西吉水人洪武戊辰庶吉士永樂二年任)

  胡廣(光大江西吉水人庚辰進士第一永樂十年以大學士兼)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江西新淦人進士永樂十四年四月任)

  楊榮(勉仁福建建安人庚辰進士第一永樂十四年四月任終少師)

  黃淮(宗豫浙江永嘉人進士永樂十二年任兼右春坊大學士)

  楊士竒(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儒士永樂十五年二月任終少師)

  楊溥(弘濟湖廣江陵人進士永樂二十二年任後陞太常卿兼)

  沈度(民則直隷華亭人由楷書永樂中任惟食禄不視事)

  李時勉(名懋以字行江西安福人甲申庶吉士宣德中任)

  錢習禮(名幹以字行江西吉水人永樂辛夘庶吉士終侍郎)

  藺從善(有恒河南磁州人癸酉貢由教授陞宣德中任)

  王一寧(一寧浙江仙居人戊戌進士景泰元年以侍郎兼)

  陳循(德遵江西吉安人乙未進士第一正統十年以戸部尚書兼)

  苗衷(秉彞直隷定逺人辛夘進士第二景泰元年以侍郎兼)

  曹鼐(直隷寧晉人癸丑進士第一正統十四年以侍郎兼)

  蕭鎡(孟勤江西泰和人丁未庶吉士景泰元年以祭酒兼)

  江淵(時用四川江津人庚戌庶吉士正統十四年以侍郎兼)

  王文(直隷束鹿人進士都御史景泰四年兼終少師)

  商輅(弘載浙江淳安人乙丑進士第一景泰元年任成化三年以侍郎兼)

  李賢(原德河南南陽人進士吏部侍郎天順元年兼終少師)

  徐有貞(元之直隷吳縣人癸丑庶吉士都御史天順元年兼)

  許彬(道中山東寧陽人乙未庶吉士天順元年以禮部侍郎兼)

  薛瑄(德温山西蒲州人進士大理寺卿天順元年兼終侍郎)

  陳文(安簡江西廬陵人丙辰進士第二天順中任終少師)

  林文(恒簡福建莆田人宣德庚戌進士第三天順中任)

  李紹(克述江西安福人宣徳癸丑庶吉士天順中任)

  黃諫(廷臣陜西蘭縣人壬戌進士第三天順二年任)

  彭時(純道江西安福人戊辰進士第一天順元年十二月以太常寺少卿兼)

  呂原(逢原浙江秀水人壬戌進士第二天順元年任)

  劉定之(主靜江西永新人丙辰進士第一成化三年八月以侍郎兼)

  柯潛(孟時福建莆田人辛未進士第一成化三年八月以少詹事兼)

  萬安(循吉四川眉州人辛未庶吉士成化中任)

  王獻(惟臣浙江仁和人辛未庶吉士成化八年任)

  謝一夔(大韶江西新建人庚辰進士第一)

  丘濬(仲深廣東瓊山人甲戌庶吉士)

  徐溥(時用直隷宜興人甲戌進士第二)

  尹直(正言江西泰和人甲戌庶吉士)

  劉健(希賢河南洛陽人庚戌庶吉士)

  汪諧(伯諧浙江仁和人庚戌庶吉士)

  張元禎(廷祥江西南昌人庚戌庶吉士)

  程敏政(克勤直隷休寧人河間軍籍丙戌進士第二)

  吳寛(原博直隷長洲人壬戌進士第一)

  劉機(衡仲順天大興人戊戌庶吉士)

  江瀾(文瀾浙江仁和人戊戌庶吉士)

  楊廷和(介夫四川新都人戊戌庶吉士)

  梁儲(叔厚廣東順德人戊戌進士)

  劉忠(司直河南陳留人戊戌庶吉士)

  白鉞(秉德直隷南宫人甲戌進士第二)

  張芮(文卿山西河東運司人戊戌庶吉士)

  靳貴(充道直隷丹徒人庚戌進士第三)

  蔣冕(敬之廣西全州人丁未庶吉士)

  劉春(仁仲四川巴縣人丁未進士第二)

  毛紀(維之山東掖縣人丁未庶吉士)

  石珤(邦彦直隷藁城人丁未庶吉士)

  毛澄(憲清直隷太倉州人癸丑進士第一)

  按天順元年以太常少卿兼侍讀劉儼掌院事二年以尚寶司卿兼侍講李紹掌院事與永樂中祭酒胡儼署院事皆不書者以非學士故事

  侍讀學士

  詹同(同文直隷休寧人洪武初任終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

  秦裕伯(直隷大名人元進士洪武中任)

  魏觀(杞山湖廣蒲圻人元末仕偽漢洪武中任終蘇州府知府)

  解縉(見前)

  金問(直隷吳縣人由楷書永樂中任終禮部右侍郎)

  曾棨(子啓江西吉安人永樂甲申進士第一十五年六月由侍講陞)

  苗衷(見前)

  王直(行儉江西泰和人永樂甲申庶吉士終吏部尚書)

  李時勉(見前)

  錢習禮(見前)

  王達(達善直隷無錫人明經永樂中由助教編修升任)

  陳詢(汝同直隷華亭人永樂中進士終國子祭酒)

  劉鉉(公器直隷常州人貢士歴中書舍人正統中任終少詹事)

  陳循(見前)

  呂原(天順元年十二月任餘見前)

  張益(士謙應天江寧人乙未庶吉士中書舍人升任沒於主事)

  錢溥(原博直隷華亭人進士楷書正統中傳奉檢討天順元年任)

  倪謙(克讓應天上元人正統己未進士第三天順元年任)

  劉定之(天順中任餘見前)

  周洪謨(堯佐四川長寧人正統乙丑進士第二成化元年十二月任)

  吳節(與儉江西安福人宣德癸丑庶吉士成化三年以太常兼任)

  劉吉(祐之直隷博野人正統戊辰庶吉士)

  陳鑑(緝熙直隷吳縣人正統戊辰進士第二成化五年八月任)

  江朝宗(東之四川巴縣人正統戊辰庶吉士)

  彭華(彦實江西安福人景泰甲戌庶吉士)

  傅瀚(曰川江西新淦人天順甲申庶吉士)

  楊守陳(惟新浙江鄞縣人景泰辛未庶吉士)

  王獻(見前)

  費誾(廷言直隷丹徒人成化乙丑庶吉士)

  李傑(世賢直隷常熟人成化丙戌庶吉士)

  李東陽(賔之湖廣茶陵人天順甲申庶吉士)

  王鏊(濟之直隷吳縣人乙未進士第三)

  吳儼(克温直隷宜興人丁未庶吉士)

  徐穆(舜和江西吉水人癸丑進士第三)

  蔣冕(見前)

  顧清(士亷直隷華亭人癸丑庶吉士)

  朱希周(懋忠直隷崑山人丙戌進士第一)

  侍講學士

  朱升(公升直隷休寧人國初以耆儒任)

  潘廷堅(升聞直隷當塗人耆儒洪武初任)

  危素(大樸江西金谿人元學士承旨洪武初任兼弘文舘學士)

  王時(洪武初由元學士任)

  樂韶鳯(致和直隷全椒人洪武初以兵部尚書任終祭酒)

  張以寧(志道福建古田人洪武初由元學士任)

  李翀  葛均(俱洪武十六年二月任)

  高巽志(名遜志直隷蕭縣人儒士洪武末任兼太常少卿)

  武周文(直隷慶都人儒士永樂初任)

  王英(時彦江西金谿人永樂甲申庶吉士終禮部尚書)

  曾鶴齡(延年江西泰和人永樂辛丑進士第一正統中任)

  沈度(見前)  劉鉉(見前)

  陳循(見前)

  蔣驥(良德浙江錢塘人洪武末進士行人改升侍講終禮部侍郎)

  馬愉(性和山東臨朐人宣德丁未進士第一終侍郎)

  苗衷(見前)  高穀(世用直隷興化人永樂乙未庶吉士)

  呂原(見前)  李泰(文通直隷香河人正統戊辰庶吉士)

  劉珝(叔温山東夀光人戊辰庶吉士)  丘濬(見前)

  尹直(見前)  汪諧(見前)

  李東陽(見前)  焦芳(孟陽河南泌陽人甲申庶吉士)

  董越  陸簡

  吳寛(見前)  謝遷(于喬浙江餘姚人乙未進士第一)

  武衛(廷珍山東沂水人戊戌庶吉士)  張芮(見前)

  楊時暢(知休陜西咸寧人戊戌庶吉士)  毛澄(見前)

  吳一鵬(南夫直隷長洲人癸丑庶吉士)

 

  屬官題名

 

  侍讀

  王佐(洪武二十三年由知縣陞任)  張信(浙江定海人洪武甲戌進士第一)

  唐愚士(名之淳以字行浙江山隂人儒士洪武戊寅任)

  王景(景彰浙江松陽人教官由薦舉)

  曽日章(直隷吳江人秀才洪武末由知縣陞任)

  胡靖(後改名廣見前)  王灌(永樂初任)

  黃淮(見前)

  胡儼(若思江西南昌人貢士召試永樂初任終國子祭酒)

  周述(崇述江西吉水人永樂甲申進士第二永樂中兼左庶子)

  曾鶴齡(見前)  李時勉(見前)

  苗衷(見前)  馬愉(見前)

  彭時(見前)  孫曰恭(江西豐城人永樂甲辰進士第三)

  林環(崇璧福建莆田人永樂丙戌進士第一)  尹鳯岐(江西吉水人永樂戊戌庶吉士)

  習嘉言(名論以字行江西新喻人永樂戊戌庶吉士終詹事)

  江淵(見前)  劉珝(見前)

  李本(立之四川富順人戊辰庶吉士)  彭華(見前)

  劉吉(見前)  陳鑑(見前)

  周叙(功叙江西吉水人永樂戊戌庶吉士)  錢習禮(見前)

  孫賢(舜卿河南杞人景泰甲戌進士第一景泰中任終太常少卿)

  尹直(見前)  丘濬(見前)

  陸簡(見前)  董越(見前)

  吳寛(見前)  謝遷(見前)

  曽彦(士美江西泰和人成化戊戌進士第一)  楊守阯(惟立浙江鄞人成化戊戌進士第一)

  楊廷和(見前)  劉機(見前)

  江瀾(見前)  白鉞(見前)

  毛紀(見前)  羅玘(景鳴江西南城人丁未庶吉士)

  傅珪(邦瑞直隷清苑人丁未庶吉士)  徐穆(見前)

  翟鑾(仲鳴山東諸城人乙丑庶吉士)  徐縉(子容直隷吳縣人乙丑庶吉士)

  朱希周(見前)

  侍講

  戴彞(德彞浙江奉化人洪武甲戌進士第二終左拾遺)

  方希直(浙江寧海人洪武末由薦舉任終文學博士)

  樓璉(士連浙江金華人洪武末任)  楊士奇(見前)

  金幼孜(見前)  王進(汝嘉直隷長洲人由薦舉永樂初任)

  王洪(希範浙江錢塘人進士永樂中由修撰陞禮部主事)

  陳循(見前)  曹鼐(見前)

  胡儼(見前)

  陳敬宗(光世浙江慈谿人永樂甲申庶吉士終國子祭酒)

  鄒緝(江西吉水人由明經永樂中任終左庶子)

  羅汝猷(名肅江西吉水人永樂甲申庶吉士洪熙初降御史終侍郎)

  余學夔(一夔江西泰和人永樂甲申庶吉士)

  劉永清(正統中任陞廣東左布政使)

  劉球(求樂江西安福人永樂辛丑進士主事改任)

  儀銘(克新智之子儒士正統中任改郕府)  藺從善(見前)

  諸懋(直隷丹陽人進士吏科給事中宣德中升任終戸部尚書)

  邢寛(見前)

  洪璵(浙江淳安人進士刑部主事宣德中升任終吏部尚書)

  陳叔剛(福建閩縣人辛丑進士主事改任)

  陳全(福建長樂人永樂丙戌進士第二)  杜寧(宗謐浙江天台人宣德丁未進士第二)

  王一寧(見前)  高穀(見前)

  胡穜(永齊廣之子以任子正統中陞任)  陳用(時顯福建莆田人永樂辛夘庶吉士)

  孫曰恭(見前)  劉鉉(見前)

  謝璉(重器福建龍溪人宣德丁未進士第二終禮部侍郎)

  徐珵(更名有貞見前)  蔣驥(見前)

  萬安(見前)  江朝宗(見前)

  李泰(見前)  李永通(貫道四川長寧人天順庚辰進士第二)

  楊守陳(見前)  徐瓊(時庸江西金谿人天順丁丑進士第二)

  陳秉中(宗堯浙江烏程人天順丁丑進士第三)

  彭教(敷五江西吉安人天順甲申進士第一)  程敏政(見前)

  焦芳(見前)  謝鐸(鳴治浙江黃巖人天順甲申庶吉士)

  陳音(師召福建莆田人天順甲申庶吉士) 董越(見前)

  尹龍(舜臣山東歴城人成化己丑庶吉士)

  王臣(世賞江西廬陵人成化己丑庶吉士終廣西叅政)

  劉戩(景元江西安福人成化乙未進士第二)  王鏊(見前)

  楊傑(廷俊山西平定州人成化戊戌庶吉士)  梁儲(見前)

  劉忠(見前)  張芮(見前)

  張天瑞(天祥山東清平人成化辛丑進士第三)

  武衛(見前)  張澯(仲湜廣西平南人成化戊戌庶吉士)

  鄧焲(廷耀福建閩人成化戊戌庶吉士)  黄珣(廷璽浙江餘姚人成化辛丑進士第二)

  沈燾(良德直隷長洲人弘治癸丑庶吉士)  吳一鵬(見前)

  豐熙(原學浙江鄞人弘治己未進士第二)  顧鼎臣(九和直隷崑山人弘治乙丑進士第一)

  趙永(爾錫直隷臨淮人壬戌庶吉士)  李時(宗易直隷任丘人壬戌庶吉士)

  穆孔暉(伯潛山東堂邑人乙丑庶吉士)

  五經博士

  馮巨江(陜西蒲城人由薦舉永樂初任尋致仕)

  王汝玉(名璲以字行直隷長洲人永樂初由薦舉任)

  王進(名璡字汝器汝玉之弟後更名永樂中任由訓導)

  陳繼(嗣初直隷吳縣人由薦舉洪熙初任國子博士改任)

  張伯穎  金玉鉉

  潘宸(時用浙江松陽人薦舉弘治初任終太常卿)

  典籍

  吳伯宗(名同以字行江西金谿人洪武辛亥進士第一)

  孫蕡(仲衍廣東南海人洪武庚戌進士左遷蘇州府經歴)

  聶鉉(江西清江人洪武辛亥進士任致仕復起為會試考官)

  馬定(洪武中任)  張敏行(洪武中任)

  羅奎  王偁(孟陽福建永福人國子生永樂中任遷檢討)

  劉中質(江西分宜人儒士任訓導洪武中任終禮部尚書)

  陳夀  梁時

  戴安  鄭叔美

  金實(用誠浙江開化人儒士永樂初任)  李錫

  王汝玉(永樂七年以右贊善兼檢討降任)  高廷禮(名捷以字行福建長樂人儒士永樂中任)

  王恭(福建閩人儒士永樂中任)  藍朂

  周翰(維翰浙江鄞人貢士永樂丙戌副榜覆試第一終檢討)

  牛麟  張禮

  沈度  潘畿

  黄約仲(名守以字行福建莆田人)

  徐佖(彦容直隷興化人丁酉貢士天順元年充會試同考)

  吳孜

  侍書

  楊崧  聶同文(江西臨川人進士洪武任壬午六月卒)

  宋懌(濓之孫)  黄淮(見前)

  芮善  劉彦銘

  鄒進  吳均

  唐恕  吳沈(濬仲浙江東陽人薦舉洪武中任)

  蘇伯厚  蔣暉(浙江錢塘人薦舉宣德中以禮部郎中兼任)

  程南雲(江西南城人)  李宜(陞廣東僉事)

  朱銓  王遂  吳勝  鮑麟

  張翰(仍掌孔目事)

  待詔

  朱善(備萬江西豐城人教官洪武八年召試第一授修撰後謫任)

  孫作(大雅直隷江隂人儒士洪武中任)  陳中復(應天江寧人薦舉洪武中任)

  沈士榮(福建人洪武中由儒士任)  孔希信

  解縉(見前)  高廷禮(見前)  魯瑄  鄭禮

  解榮  劉宗平(江西吉安人儒士永樂初任終檢討)

  趙琬(直隷武進人舉人永樂中任終右諭德)

  滕用亨  王延齡  鄒循  潘辰

  文徵明

 

  史官題名

 

  修撰

  朱夢炎(仲雅江西進賢人儒士洪武初任終禮部尚書)

  王僎(河南祥符人元助教洪武初任兼編修)  李叔元

  孔克表(浙江東陽人孔子五十五世孫由薦舉洪武初任)

  鮑熲(直隷休寧人儒士洪武初任兼編修)

  趙新(浙江樂清人儒士訓導洪武中由布政使改任)

  朱善(見前)  答禄與權(河南永寕人仕元洪武中任終僉事)

  申屠衡(直隷長洲人明經洪武初嘗草諭蜀書)

  丁顯(彦暉福建建陽人洪武乙丑進士第一)

  任亨泰(湖廣襄陽人洪武戊辰進士第一)

  許觀(瀾伯直隷貴池人洪武進士第一累官尚寶卿終禮部侍郎)

  練安(子寧江西新淦人洪武乙丑進士第二終御史府御史大夫)

  黄湜(子澄江西宜春人洪武乙丑進士第三終太常寺卿)

  張信(見前)  陳■〈安阝〉(福建福州人洪武丁丑進士第一)

  韓克忠(山東武城人洪武丁丑覆試進士第一終按察僉事)

  王叔英(元采浙江黄巖人教官洪武末任死節)

  胡靖(見前)  王艮(欽止江西吉水人庚辰進士第一)

  李貫(江西吉水人庚辰進士第三)  錢仲益(名允升以字行直隷無錫人由薦舉永樂初任)

  楊觀  梁潛(用之江西泰和人儒士永樂中任兼贊善)

  王褒(福建閩人薦舉永樂中任)  沈粲(民望直隷華亭人度之弟由楷書)

  王英(見前)  彭汝器  王直(見前)  羅汝猷(見前)

  余鼎(正安江西星子人永樂甲申庶吉士)  林環(見前)

  張珙(宗海直隷常熟人明經永樂中由靖江府教授陞任)

  馬鐸(彦聲福建長樂人永樂壬辰進士第一)  張伯穎(見前)

  劉翀  桂中儒(浙江慈谿人)

  連景賢(福建人)  劉麟應(江西安福人永樂乙未庶吉士)

  陳循(見前)  李騏(彦良福建長樂人永樂戊戌進士第一)

  曾鶴齡(見前)  邢寛(見前)

  劉永清(見前)  姜洪(啓洪江西臨川人宣德癸丑庶吉士)

  馬愉(見前)  林震(敦聲福建長樂人宣德庚戌進士第一)

  曹鼐(見前)  楊夀夫(福建建安人薦舉)

  儲懋(見前)  邵宏譽(浙江餘姚人終按察副使)

  周旋(中規浙江永嘉人正統丙辰進士第一終春坊庶子)

  施槃(宗銘直隷吳縣人正統丙辰進士第一)

  王鈺(孟堅浙江諸暨人永樂壬辰進士第三終提學僉事)

  苖衷(見前)  李紹(見前)  蔣禮(見前)  胡禮

  劉儼(見前)  商輅(見前)  彭時(見前)  孫賢(見前)

  柯潛(後陞尚寶司卿仍兼任餘見前)  陳鑑(見前)

  岳正(季芳順天漷人正統戊辰進士第二)

  耿裕(好問河南盧氏人景泰甲戌庶吉士給事中陞)

  鄭環(瑶夫浙江仁和人天順庚戌進士第一)  黎淳(太樸湖廣華容人天順丁丑進士第一)

  劉吉(見前)  劉健(見前)  汪諧(見前)  王獻(見前)

  童縁(大章浙江錢塘人辛未庶吉士)  邢讓(遜之山西襄陵人戊辰庶吉士)

  曹恩  彭教(見前)  王一夔(復姓謝見前)

  吳釴(鼎儀直隷太倉人天順甲申進士第二後復姓陸)

  羅景(明仲江西泰和人天順甲申進士第三終國子祭酒)

  羅倫(應魁江西永豐人成化丙戌進士第一降提舉復改任)

  張昇(啓昭江西南城人成化己丑進士第一終禮部尚書)

  吳寛(見前)  謝遷(見前)  曽彦(見前)

  王華(德輝浙江餘姚人成化辛丑進士第一終南吏部尚書)

  李旻(子陽浙江仁和人成化甲辰進士第一終太常卿)

  費宏(子充江西鉛山人成化丁未進士第一)  錢福(與謙直隷華亭人弘治庚戌進士第一)

  涂瑞(邦祥廣東番禺人成化丁未進士第三)毛澄(見前)  朱希周(見前)

  倫文(叙伯疇廣東南海人弘治己未進士第一終右諭德)

  康海(徳涵陜西武功人弘治壬戌進士第一以事除籍)

  顧鼎臣(見前)  呂柟(仲木陜西高陵人正德戊辰進士第一)

  楊慎(用修四川新都人正德辛未進士第一)  唐臯(守之直隷歙人正德甲戌進士第一)

  張衍(慶仲承河南汲人正德辛未庶吉士)  舒芬(國裳江西進賢人正德丁丑進士第一)

  楊維聰(達夫順天固安人正德辛巳進士第一)

  編修

  羅復仁(江西吉水人薦舉洪武初任終弘文館學士)

  宋濓(見前)  蘇伯衡(平仲浙江金華人儒士洪武初任)

  朱右  張仲藻  張宣

  王禕(子充浙江義烏儒士洪武初以待制兼任)  迮原霖

  唐肅  陳迪  王亷  蔡玄

  蔣敬  廖賜(江西吉安人)  吳沈(見前)  朱亷

  趙壎  謝肅(浙江上虞人明經洪武中任)

  陳敬(河南人儒士洪武中任終吏部侍郎)  張唯(河南南陽人貢士洪武中任終叅政)

  張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江西清江人明經洪武中任)

  王璉(宗器山東長山人貢士洪武中任終御史)  李端  張翀

  王懌  張鳯  任敬  馬亮

  吳公願  桑慎  陳晟  吳昇

  朱孟辨  徐尊生  高啓(季迪直隷吳人薦舉洪武中任陞戸部侍郎)

  周孟東  傅藻(浙江義烏人儒士洪武中任終按察使)

  王釐(江西鄱陽人明經舉訓導洪武中任)  馬京(陜西武功人洪武乙丑進士陞禮部侍郎)

  齊麟(山西五臺人洪武乙丑進士禮部侍郎)

  徐永逹(河南歸德人貢士洪武末任中允終按察使)

  葉砥(履道浙江上虞人洪武庚戌進士終知府)  唐震(士亨福建侯官人洪武戊辰進士第二)

  盧原質(希魯浙江寧海人洪武戊辰進士第三終太常少卿)

  張顯宗(福建寧化人洪武辛未進士第二終布政司使)

  吳言信(福建邵武人洪武辛未進士第三)  戴彞(見前)

  景清(陜西真寧人洪武甲戌進士第二終都御史)

  尹昌隆(彦謙江西泰和人洪武丁丑進士第二終春坊中允)

  劉諤(蹇臣浙江山隂人洪武丁丑進士第三一作葉宗可寧波人)

  王恕(山東長清人洪武丁丑覆試進士第二)  焦勝(洪武丁丑覆試進士第三)

  高巽志(見前)  吳溥(江西臨川人庚辰進士終國子司業)  楊溥(見前)

  劉現(庚辰進士)  楊子榮(更名榮見前)  鄭好義

  鄒進(江西萬安人洪武丁丑進士永樂初任)

  朱紘(始名塔更名江西人庚辰進士給事中永樂初任)  王進(見前)

  楊士奇(見前)  歐陽謙(湖廣沔陽州人明經任御史永樂中任終吏部侍郎)

  王達(見前)  陳完(仲完福建長樂人教官永樂初任終左贊善)

  董琰  陸是瞻  黄淮(由侍書改中書舍人餘見前)

  楊敬  周述(見前)  周孟簡(江西吉水人永樂甲申進士第三終長史)

  陳全(見前)  劉素(貞白江西永豐人永樂丙戌進士第三)  苖衷(見前)

  苖揚(永樂辛夘進士第三)  林誌(尚黙福建閩人永樂壬辰進士第二終左諭德)

  王鈺(見前)  李貞(永樂乙未進士第二終教授)

  陳景著(福建閩人永樂乙未進士第三終教授)  王雅(格非江西吉安人教官永樂末由檢討陞)

  曹義(應天句容人永樂乙未庶吉士終南吏部尚書)

  劉江(朝宗江西人永樂戊戌進士第一)  鄧珍(永樂戊戌進士第二)

  周叙(功叙江西吉水人永樂戊戌庶吉士終南京侍講學士)  習嘉言(見前)

  董麟(直隷人永樂戊戌庶吉士)  尹鳯岐(見前)  陳珣(見前)

  楊珙(直隷人永樂戊戌庶吉士)  彭珫(江西安福人永樂戊戌庶吉士)

  劉永清(見前)  劉矩(直隷開州人永樂辛丑進士第二)

  裴綸(景寧湖廣監利人永樂辛丑進士第三終右布政使)

  梁禋(順天宛平人永樂甲辰進士第二)

  孫曰恭(見前)

  龔錡(良器福建人宣德庚戌進士第二)  謝璉(見前)  杜寧(見前)

  林文(見前終學士)  趙恢(汝洪福建連江人宣德癸丑進士第二)

  鍾復(宏彰江西永豐人宣德癸丑進士第三)  蕭鎡(見前)

  薩琦(廷珪福建閩人宣德庚戌庶吉士終禮部侍郎兼少詹事)  吳節(見前)

  賴世隆(德受福建清流人宣德庚戌庶吉士)  徐珵(見前)  陳文(見前)

  林補(仲輔浙江永嘉人宣德癸丑庶吉士)  劉定之(見前)  倪謙(見前)

  楊鼎(宗器陜西咸寧人正統己未進士第二終戸部尚書)  呂原(見前)

  黄諫(見前)  周洪謨(見前)  劉俊(世英陜西寶雞人正統乙丑進士第三)

  陳鑑(見前)  岳正  萬安  李奉

  劉吉  劉珝  劉昇  王■〈亻與〉

  吳滙  周輿  戚瀾  劉宣

  楊守陳  王獻  童縁  徐溥

  徐鎋  丘濬  彭華  尹直

  牛綸  趙昂  徐瓊  陳秉中

  李永通  鄭環  張元禎  汪諧

  劉健  吳釴  羅璟  李東陽

  倪岳  焦芳  陳音  謝鐸

  程敏政  陸簡  林潮  章懋

  宋應奎  黄孔昭  李傑  商良臣

  丁溥  董越  費誾  尹龍

  喬維翰  王臣  劉震  李仁傑

  劉戬  王鏊  楊守阯  曾追

  梁儲  張澯  楊傑  敖山

  劉忠  于材  徐鵬  鄧焲

  江瀾  馬廷用  黄珣  張天瑞

  白鉞  王敇  劉春  涂瑞

  程楷  蔣冕  黄穆  傅珪

  華巒  吳儼  蘇葵  羅玘

  劉存業  靳貴  徐穆  羅欽順

  顧清  沈燾  吳一鵬  汪俊

  周玉  黄瀾  王瓚  陳瀾

  濮韶  陳霽  葉德  賈詠

  豐熙  劉龍  孫清  李廷相

  魯鐸  温仁和  李時  滕霄

  何瑭  畢濟川  董玘  謝丕

  崔銑  嚴嵩  湛若水  陸深

  翟鑾  徐縉  景暘  戴大賔

  潘辰  許讚  邵銳  黄芳

  劉仁  余本  鄒守益  許成名

  劉棟  張璧  應良  尹襄

  劉朴  費宷  張潮  王思

  孫承恩  劉泉  林文俊  孫紹

  黄初  蔡昻  倫以叙  崔桐

  汪佃  余承勛  黄易  江暉

  劉世盛  葉桂章  葉式  馬汝驥

  王三錫  陳沂  鄺灝  陸釴

  費懋中  孫元  廖道南  江汝璧

  童承叙  黄佐  王相  王同祖

  王用賔

  檢討(國子監丞等官及王府長史互兼者俱不書)

  吳伯宗  茹太素(洪武中任終戸部尚書)  周煥奎

  高孟文  吳文  蔡福南

  宋琮(江西吉水人洪武丁丑進士)  陳成

  陳惟善(浙江山隂人洪武甲戌進士行陞禮部郎中)  胡儼

  金幼孜(見前)  鄒緝(見前)  王偁(見前)  王洪(見前)

  陳繼(見前)  王汝玉(見前以修書降翰林典籍)  沈度(見前)

  廖敬先(由訓導永樂中任)  蕭引高(江西吉水人永樂中任)

  王延齡(見前)  張伯穎  王雅(見前)

  楊翥(仲舉直隷吳縣人薦舉洪熙初任終禮部尚書)  余學夔(見前)

  劉永清  蔣驥(由行人陞見前)  錢習禮  陳璲

  許彬  周翰  連智  劉宗平

  解榮  潘畿  蘇伯厚  陳用

  劉麟應  黄夀生(行人福建莆田人辛夘庶吉士)  胡讓

  王■〈禾資〉(直之子嘗掌南京院事)  胡穜  康政(中振終提學僉事)

  馬信  周貴  王玉  王振(更名珣)

  姜洪(見前)  李紹(見前)  何瑄(孟奐四川人)  邢讓(見前)

  李本(見前)  張業(振烈)  江朝宗(見前)  耿裕(見前)

  馬昇(成化初孔目陞仍掌孔目事)  周經  鄭紀

  張頥  傅瀚  張泰  吳希賢

  莊■〈日上永下〉  陳獻章  李昊  劉機

  張芮  楊廷和  楊時暢  李遜學

  石珤  毛紀  薛格  汪偉

  王九思  劉瑞  周禎  鄭端明

  段旻  穆孔暉  孫紹先  易舒誥

  張邦奇  許誥  焦黄中  胡纘宗

  金臯  吳惠  郭維藩  王元正

  陳寰  張衍慶  邊憲  張星

  蕭與成  林時  季方  湯惟學

  席春  劉夔

 

  首領官題名

 

  孔目

  沈寅  杜謙  劉斆  李萬華

  宋敏  馬昇  趙鳴鳯  張憲

 

  南京掌院題名

 

  胡儼(永樂十四年以侍講兼國子祭酒掌院事)  陳全(永樂十八年以侍講與編修張伯穎留署始)

  張伯穎(見上)  馬鐸(永樂中以修撰掌院事)

  陳用(宣德中以侍講署院正統七年卒)  周叙(正統十一年任南京侍讀學士景泰二年卒)

  邢寛(景泰三年任南京侍讀學士五年卒)  王■〈禾資〉(以南京檢討兼國子監丞代邢寛署院六年卒)

  周洪謨(天順二年以侍講改南京侍讀八年陞侍讀學士)

  王■〈亻與〉(成化二年任南京學士三年丁母憂去)  陳秉中(成化四年任南京侍讀九年丁母憂去)

  錢溥(成化九年自閒住起用為南京學士後陞)  徐瓊(成化中任南京侍讀學士六年引疾去)

  吳希賢(成化二十三年任南京侍讀學士弘治二年卒)

  張元禎(弘治四年任南京侍讀學士八年引疾去)

  曾彦(弘治七年任南京侍讀學士食正五品俸十年致仕)

  馬廷用(弘治十年任南京侍讀學士十五年陞)

  吳儼(弘治十五年任南京侍讀學士正德元年以纂修改本院)

  石珤(正德元年任南京侍讀學士四年陞)

  豐熙(正德四年以右諭徳掌院事正德十六年以纂修改北)

  嚴嵩(正德十六年以侍讀掌院事)

 

  翰林院官入閣題名

 

  解縉(由侍讀入閣辦事)  胡廣(侍講)  楊榮(修撰)

  楊士奇(編修)  金幼孜(檢討)  胡儼(檢討)  (以上七人俱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任)

  楊溥(太常卿兼學士洪熙元年閏七月任)

  陳循(戸部侍郎兼學士正統十一年二月任)  高穀(侍講學士)  馬愉(侍講學士)

  苖衷(侍讀)  曹鼐(侍講)  (以上四人俱正統十一年任)

  商輅(編修正統十四年任)  彭時(編修正統十四年任)

  江淵(戸部侍郎兼學士景泰元年任)  王一寧(禮部侍郎兼學士景泰元年任)

  蕭鎡(國子祭酒兼學士景泰元年任)

  王文(景泰元年十月内太子少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入閣辦事四月二日始陞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學士)

  徐有貞(天順元年正月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學士入閣叅預機務有貞本名珵由侍講陞)

  薛瑄(天順元年正月由禮部侍郎兼學士任)  李賢(天順元年三月由吏部侍郎兼學士任)

  呂原(通政司叅議兼侍講天順元年六月任)  岳正(修撰天順元年六月任)

  彭時(太常少卿兼侍讀天順元年九月再任)

  劉定之(太常少卿兼侍講學士天順二年十二月任)

 

  翰林記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八

 

  (明)黄佐 撰

 

  大學士題名

 

  華蓋殿

  劉仲質(由禮部尚書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任)

  楊士竒(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由左春坊大學士陞禮部左侍郎兼任)

  張英(子玉直隷邢臺人貢士宣德元年以禮部尚書任)

  陳循(景泰七年五月以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兼任)

  徐有貞(天順元年三月丙子尚書武功伯兼任)

  李賢  萬安  劉吉  劉健

  李東陽  楊廷和  梁儲

  謹身殿

  楊榮(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丁酉以太子少傅兼任)

  陳山(子高福建沙縣人教官宣德二年以戸部尚書任)

  高穀(景泰七年五月以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任)

  王文(景泰七年五月以少保吏部尚書兼任)

  萬安  商輅(成化十三年四月以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任)

  劉珝  劉吉  徐溥  劉健

  李東陽  焦芳  楊廷和  梁儲

  蔣冕

  文華殿

  全思誠(希賢直隷華亭人儒士洪武十五年兼春坊中允)

  權謹(徐州人孝子洪熙元年任尋改通政司右叅議)

  武英殿

  吳伯宗(洪武十五年由檢討任)  黄淮(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以通政司任)

  金幼孜(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以太子少保兼任)

  楊溥(正統三年四月以少保兼任)  徐溥  劉健

  丘濬(弘治七年陞少保兼任)  謝遷  王鏊

  劉忠  梁儲  費宏  楊一清

  靳貴  毛紀

  文淵閣

  宋訥(洪武十五年十一月由大學士改任)  朱善(洪武十八年二月由待詔陞任)

  胡廣(永樂十四年四月乙亥由學士改任)  楊榮(永樂十八年閏正月丙子任兼本院學士)

  金幼孜  陳循(景泰元年十一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任)

  商輅(成化十一年四月以戸部尚書兼任)  劉珝  徐溥

  劉吉  劉健  丘濬  李東陽

  謝遷  楊廷和  靳貴  蔣冕

  袁宗臯

  東閣

  吳沈(洪武十五年十一月由典籍陞)  王文(景泰四年以少保吏部尚書兼任)

  高榖(景泰元年十一月以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兼任)  謝遷

 

  詹事府題名

 

  詹事

  唐鐸(直隷鳯陽人洪武中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

  辛彦德(由左僉都御史洪武二十九年六月陞任)

  任亨泰(見前洪武中任)  金忠(浙江鄞人燕府長史永樂中以兵部尚書任)

  蹇義(宜之四川巴人洪武乙丑進士永樂中以吏部尚書兼任)

  向寶(江西進賢人洪武乙丑進士洪熙元年以右都御史任)

  黄福(如錫山東昌邑人永樂中以户部尚書任)  習嘉言  陳文

  彭華(成化十七年任尋兼學士)  費誾

  少詹事

  李文吉  趙毅(河南汝陽人儒士永樂中以兵部右侍郎任)

  墨麟(永樂初以兵部右侍郎任)  任亨泰

  祝春  郭敦(山東堂邑人貢士永樂中以吏部侍郎兼任)

  俞士吉(浙江寜波人永樂中以刑部侍郎任)  郭璡(直隷新安人永樂中以吏部侍郎任)

  王英(宣德初兼侍讀學士任)  王直(宣德初兼侍讀學士任)

  曾棨(宣德初兼侍讀學士任)  鄒濟(浙江餘姚人由訓導任)

  吳中(山東武城人宣德中以工部尚書兼)  薩琦(正統末以禮部侍郎兼)

  柯潛(兼學士)  萬安  李泰(兼侍講學士)  徐溥(兼侍講學士)

  王獻(兼學士)  彭華  黎淳  費誾

  汪諧(弘治初兼侍講學士)  陸簡(兼侍講學士)  張昇

  吳寛  謝遷  王鏊  周詒

  府丞

  楚樟(山東朝城人洪武中由明經)  杜澤(山東沂水人由訓導洪武中任吏部尚書)

  朱原貞  陸中善  周孟簡

  黄宗載(江西豐城人進士永樂中以吏部侍郎兼)

  李齡(景齡廣東潮陽人貢士由學士正統末陞任)

  楊守  陳李侃  (以上惟録事主簿通事舍人不可考姑闕之以俟知者)

 

  春坊題名

 

  左春坊大學士

  董倫  李至剛(名銅以字行浙江寧海人明經永樂初禮部尚書任)

  楊士奇  胡廣  曾棨  商輅

  楊廷和

  右春坊大學士

  解縉(永樂)  李至剛(左春坊大學士兼)  黄淮

  王英  劉儼(兼侍講景泰三年任)  呂原

  左春坊左庶子

  劉靖  鄭濟  黄淮(永樂初兼侍讀任)

  鄒緝  周述  鄒濟(永樂九年由吏部郎中)

  陳山(永樂中舉人由教官遷吏科給事中洪熙元年任)  童縁

  王■〈亻與〉(成化初兼侍講)  徐溥  黎淳  李東陽

  劉健  張昇  吳寛  謝遷

  毛澄

  右春坊右庶子

  關賢  王■〈勤上灬下〉  胡廣(永樂初任兼侍讀)  楊榮

  王直  李紹(景秦中任兼侍講)  周旋  劉定之

  童縁  劉宣  陸簡  董越

  左春坊左諭德

  秦墉  盧德明  趙肅

  趙瑁(河南宜陽人儒士洪武中由知府任吏部尚書)  胡儼

  楊士竒  周述  王獻(兼修撰成化五年任)

  謝一夔  黎淳  李旻  曾彥

  楊守阯  劉春  費宏  毛紀

  傅珪  温仁和  顧鼎臣  董玘

  右春坊右諭德

  張昌  何顯(周直隷内黄人洪武中任)  楊榮

  金幼孜  趙琬  黎恬(潛暉江西清江人進士知府正統中任)

  林誌(兼侍讀宣德中任)  童縁  劉宣

  劉健  汪諧  傅瀚  劉戩

  王鏊  王華  蔣冕  毛澄

  倫文叙  豐熙  趙永  李時

  左春坊左中允

  全思誠  徐永達  吳嘉靖(永樂中新淦學訓導任)

  于敬(永樂七年任)  李賢(永樂七年任)  張宗璉(重器江西吉水人甲申庻吉士洪熈元年任)

  尹昌隆  周幹  林長懋

  孔諤(宣聖五十七代孫永樂七年由舉人乙榜第一)  王愷(永樂初由知縣陞)

  高夀(永樂中由寜州學正陞)  蔣禮  楊鼎

  倪謙  周經  孫賢  吳儼

  楊廷和  傅珪  賈詠

  右春坊右中允

  金幼孜  李貫(永樂初任兼修撰)  王英

  劉子春  韓守益  黄宗義  朱孔暘

  裴璉(汝器湖廣監利人監生任御史永樂九年陞任)

  吳均(永樂中由中書舍人陞任)  黄琮(永樂九年由北京國子監助教陞任)

  儀智(山東高密人教官永樂初以右通政兼終禮部左侍郎)

  趙文(永樂九年由岳州府學教授陞任)  戴綸

  呂原(兼侍講景泰三年任)  劉珝

  柯潛(兼修撰景泰三年任)  景暘

  左春坊左贊善

  門克新(陜西秦州人儒士洪武中任終禮部尚書)

  凌漢  謝三吾  馮叡

  許思温(永樂初以吏部左侍郎兼)  陳仲完(見前仍兼編修)

  梁敬  徐善述(好古天台人由教官陞博士永樂中任)

  王汝玉(永樂七年兼編修)  牛綸  周汝謨

  劉俊  張元禎  張昇  費宏

  右春坊右贊善

  王俊華  馮冕(河南孟縣人儒士洪武中任終刑部尚書)

  李繼鼎(順天大興人監生永樂初以禮部郎中兼任)

  陳濟(直隷武進人儒士永樂初任)  王汝玉(永樂任兼檢討)

  梁潛(永樂五年以修撰兼)  錢溥  楊時暢

  左春坊左司直郎

  魏德夀(洪武中任)  汪仲魯(直隷休寧人儒士洪武初任)

  徐善述(永樂中任)  王子沂  金實

  王淪(永樂七年由庶吉士任)  許勝(永樂九年由御史陞)

  蔣驥  高穀  萬安  李恭

  右春坊右司直郎

  曾恕  王文貴(四川中江人洪武中進士任終太僕右少卿)

  晁鑄(景範河南郾城人由助教永樂初任八年以年八十致仕)  王邦彦

  劉端(陞大理寺丞)  林聰(季聰福建寧德人進士由都給事成化初陞)

  左春坊左清紀郎

  宋賔(河南洛陽人大學士洪武中任終右布政使)

  楊正(永樂初由刑部司務陞)

  右春坊右清紀郎

  黄恭德(江西瑞州人貢士洪武中任終吳王府審理正)

  楊斌(永樂初由國子博士陞)

  左春坊左司諫

  袁實  郭濟  劉允恭  張輗

  周冕  程禧  黄貫

  右春坊右司諫

  顧道  張伯原  張詳  梁良

 

  司經局題名

 

  洗馬

  詹紱(同之孫洪武中任)  楊溥(永樂初任仍兼編修)

  姚友直  芮善  藺從善  柯潛(景泰中任兼修撰)

  李紹(景泰中任兼修撰)  劉定之  司馬愉  楊守陳

  江朝宗  羅璟  梁儲  楊傑

  滕霄

  校書

  吳牧(永樂初由户科給事中兼)杜澤  梁儲

  劉真  徐溥  丘濬  傅瀚

  吳儼  靳貴

  正字

  桂彥良(名偁以字行慈谿人儒士洪武初任終長史)  魏德夀(洪武中任)

  林文(儒士洪武十二年試職)  江秉心

  梁質(永樂初由吏科給事中兼)  金問  王雅

  劉鉞  趙昻  謝宇  周文通

  劉棨

 

  題名雜志

 

  翰林院學士承旨

  宋濓  詹同  樂韶鳯

  翰林院直學士

  范常(直隷滁州人薦舉洪武十一年任)  陳桱(子桱浙江人)

  翰林院待制

  王禕(見前洪武初任)  張羽(來儀浙江烏程人薦舉洪武初任終太常寺丞)

  黄哲(庸之廣東南海人薦舉洪武初典籖陞任)  吳沈  王僎

  秦裕伯

  翰林院應奉

  趙震  殷哲(山東膠州人貢士洪武中任終中書左丞)

  郭傳  唐肅(處敬浙江山隂人儒士洪武中任)

  翰林院典簿

  瞿莊  鄒孟逵

  太子贊善大夫

  宋濓  孟益  李希顔(河南陜縣人)

  章溢(三益浙江龍泉人洪武初以御史中丞兼任)

 

  庶吉士題名(按洪武乙丑庻吉士陳湛等)

 

  永樂甲申科(凡六千人在本院讀書其選在文淵閣進學者同首甲曽棨等凡二十八人後増周忱為二十九人云)

  楊相  王直  王訓(浙江開化人刑部主事終禮部)

  彭汝器  余學夔  童朴  劉子欽

  盧翰(邦臣江西星子人刑部主事)  熊直(江西豐城人)  王道

  羅汝敬  沈升(浙江寧海人刑部主事)  柴廣敬

  王英  全鼎  楊流(江西吉安人終刑部主事)

  段民(時舉直隷武進人刑部主事終戸部右侍郎)  洪順(刑部主事)

  楊勉(宗朂應天江寧人刑部主事終刑部右侍郎)  吾紳

  章敞(尚文浙江會稽人刑部主事終禮部左侍郎)

  李時勉  倪維哲(福建晉江人刑部主事終郎中)  陳敬宗

  袁添禄(湖廣衡山人)  (已上應二十八宿之數)

  周忱(恂如江西吉水人刑部主事終工部尚書)  蕭省身(江西泰和人終左布政使)

  林正  李昌祺(名祺以字行江西泰和人禮部郎中終左布政使)

  江鐡(福建建安人御史終叅政)  杜欽  王昇

  黄惟正  郎慶  徐安  鄭蘭

  徐聽聰  羅亨信  田忠  周玉

  張宗璉(重器江西吉水人刑部主事遷中允陞大理寺丞)  李貞

  張侗  獨孤樂善  蕭寛(江西吉水人兵部主事終左布政使)

  孫子良(浙江海寧人兵部郎中終左叅政)  洽順  魏暹

  喻則成  白瑜  (自蕭省身以下俱係不與文淵閣數)

  永樂丙戌科(十三人)

  江殷  胡啓先  張叔豫  孫迪

  李岳潤  陳孟潔  鄭復言  張文選

  蕭福  曽春齡  曹閭  盧永

  黄獻

  永樂辛夘科

  楊慈  錢習禮  陳遂  陳用

  王源  黄夀生  劉永清  丁濬

  馬信  李衡(直隷當塗人授主事終工部右侍郎)

  永樂甲辰科

  方復  成敬  王道  方懋德

  永樂乙未科

  王翺(九臯直隷鹽山人大理寺正終吏部尚書)  高榖  許彬

  陳鏞(禮部主事)  曹義  張益  連智

  劉應麟  黄瓛  宋魁  宋琰

  鄭雍言  周貴

  永樂戊戌科

  周叙  楊珙  陳詢  習嘉言

  尹鳯岐  董璘  莫紹賢  黄宗載

  周懋昭  羅坤泰

  宣德丁未科

  蕭鎡

  宣德庚戌科

  薩琦  吳節  王振(更名詢)  王玉

  賴世隆  逯端  董鏞(錢塘人永豐知縣)

  江淵  李棠  方熙  鄭建

  尹昌  劉實

  宣德癸丑科(三科共二十八人在文淵閣進學)

  徐珵(更名有貞)  姜洪  何宣  李紹

  劉益  葉元桂(浙江永嘉人知縣)  林補

  正統丙辰科(是科几十四人在外公署讀書後令部試政)

  王鑑(欽正江西)  雷復(景陽湖廣人)  劉鉞  伊侃

  趙象

  正統戊辰科(是科凡二十人在外公署讀書)

  萬安  劉吉  劉珝  李本

  李泰  邢讓  王恕(宗貫陜西三原人大理寺評事終吏部尚書)

  尹旻(同仁山東歴城人給事中終吏部尚書)  孫昱(廷昭山東人)

  景泰辛未科(二十五人首甲柯潛等同進學于東閣)

  吳滙  周輿  戚瀾  童縁

  王獻  劉宣  楊守陳  張業

  江朝宗  劉清(亷夫主事終兵部侍郎)

  景泰甲戌科(十八人在館修寰宇通志)

  丘濬  夏時  耿裕  孟勲

  彭華  劉釪(伏和江西人)  吳禎  嚴淦

  尹直  金紳(縉卿)  馮定  寗珍

  何琮  陳政(宣之番禺人御史終雲南副使)  陳龍(元亮)

  牛綸  黄甄  王寛

  天順庚辰科(十五人此後俱在公署讀書)

  劉健  張元禎  周經  汪諧

  楊英(希正福建建安人)  鄭紀  王範

  張熙

  天順甲申科

  李東陽  謝鐸  傅瀚  陳音

  張泰  倪岳  焦芳  吳希賢

  郭璽(文瑞)  劉大夏(時雍湖廣華容人主事終兵部尚書)  張逵

  張敷華(公實江西人)  計禮(汝和江西人主事)

  劉淳(尚質四川巴人中書舍人吏部員外郎)

  成化丙戌科(二十四久)

  林瀚  章懋  黄仲昭  李傑

  商廷臣  莊■〈日上永下〉  石淮  王俊世英(福建人)

  陳晟(美宣南海人主事終知府)  畢瑜(廷珍)  章溢(元孟)

  宋應奎

  成化己丑科(十五人)

  費誾  陳斌(德章廣東順德人御史)  尹龍

  王臣  喬維新  方珪  李介

  馮蘭(佩之)

  成化戊戌科

  梁儲  鄧焲  劉忠  敖山

  劉機  楊傑  江瀾  武衛

  馬廷用  張澯  楊時暢  于材

  徐鵬  張芮  楊廷和  李經

  陳璚  陳邦

  成化丁未科(三十人)

  程楷  華巒  蔣冕  傅珪

  羅玘  蘇葵  黄穆  吳儼

  李遜學  石珤  毛紀  歐陽鵬

  李充嗣  劉丙  鄭照  李漢

  楊亷  鄒智  任儀  萬宏璧

  方逵  伍符  李文祥  閻价

  弘治癸丑科(二十人)

  顧清  周玉  沈燾  吳一鵬

  汪俊  黄瀾  薛格  吳蕣

  楊昇  蕭柯  陳玉  王崇文

  王縝(文質廣東東莞人給事中終南京戸部尚書)  許天錫(啓衷福建人)

  曹鏷(良金)  汪獲麟

  弘治丙辰科(二十人)

  顧潛  濮韶  楊禠  陳鳯梧

  賈詠  汪偉  陳琳(玉疇福建莆田人)

  劉瑞  王九思  陳霽  葉徳

  張紹齡(夀卿廣東番禺人)  王崇獻

  華■〈日上永下〉(文光直隷無錫人給事中終左布政使)  陳諮  陶諧

  徐春  陳暘

  弘治壬戌科(二十人)

  胡煜  魯鐸  趙永  畢濟川

  何瑭  温仁和  李時  滕霽

  潘希曽(仲魯浙江人給事中終右都御史)  王萱  李貫

  薛金  盛端明  周禎  王廷相

  朱袞  吉時  張禬  顧曄

  李元吉

  弘治(乙丑科三十人)

  崔銑  嚴嵩  湛若水  陸深

  徐縉  翟鑾  蔡潮  高濬

  林文迪  傅元  邵天和  穆孔暉

  叚炅  安邦  易舒誥  胡鐸

  孫紹先  張邦奇  方獻科  黄如金

  閔楷  馬卿  李艾  安磐

  趙中道  倪宗正  張九叙  王韋

  劉寓生  蔡天祐

  正德辛未科(三十三人)

  許成名  尹襄  張潮  劉朴

  孫承恩  劉棟  劉泉  王思

  應良  張璧  吳惠  費寀

  張衍慶  林文俊  孫紹祖  王元正

  金臯  陳寰  張鰲山  許復禮

  田荆  郭維藩  劉夔  洗尚文

  戴顒  劉成德  黄臣  俞敦

  張翀  王道  徐之鸞  邊寭

  祝續

  正德丁丑科(三十四人)

  汪佃  余承勛  汪應軫  黄易

  江暉  王廷陳  史道  劉世盛

  陳沂  曹懐  馬汝驥  汪思

  葉式  鄭自璧  鄺灝  季芳

  史于光  閻閎  劉世揚  王邦瑞

  席春  葉桂章  王三錫  湯惟學

  張星  曹嘉  廖哻  許宗魯

  劉穆  楊士雲  蕭與成  黎貫

  林時  儲昱

  正德辛巳科(二十四人)

  廖道南  江汝璧  詹泮  鄭一鵬

  童承叙  黄佐  杜桐  倫以諒

  王相  王同祖  張袞  葛鴻

  張治  王用賔  張逵  趙廷瑞

  李佶  吳文之  陳講  李黙

  盧煥  丁汝夔  董仲言  李春芳

 

  翰林記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十九

 

  (明)黄佐 撰

 

  學士榮選

 

  丘濬曰宋人有言宰相有責任之憂神仙乏爵位之寵既都榮顯又享清閒惟學士然也學士之職在前代為榮選然所掌者大封拜大詔令大制作之外下至於青詞齋文口宣致語之類無大關係者皆俾為之殆無虚日榮則榮矣然謂之清閒則恐未也較之他曹局稍為優爾我朝之制制誥詔敕之外編纂講讀之餘一切屏去浮文凡前所謂禱祈宴會之事恒希有焉其職務尤為清閒也若南京則諸司留務比舊為簡而翰林殆甚焉又曰太宗始簡儒臣入内閣司王言遂預幾宻故事非負宿望通經術有文藝者弗得與列聖相承率用翰林儒臣為之其選至嚴也一時臺省巨僚雖有竒才異能亦皆安然遜避不敢萌毫髪覬覦意近世乃有以攀援來自他途者於館閣故事多有所更革葢學士之選至永樂以後責任重矣濬常與楊守陳諸人賦學士四榮詩謂經筵進講史局修書殿試讀卷禮闈主試也然人臣之義以盡職為榮以寵光為館閣故事惟宣徳以前為可遵法然至今有未能復者率舊章以成徳業不能無厚望於新政也

 

  儲養人才

 

  劉儼曰士莫先於涵養涵養久則徳性堅定知慮精純言行操履正大篤實出而居大位任大事豈惟不動心哉且有執而不失也今之涵養於官莫如翰林所聞者聖賢之言所習者聖賢之行於凡錢穀簿書之事機械變詐之巧一無所動於中而其養純矣故前後自翰林出者率非尋常可及葢當因儼是言而求國朝建設本院之初意矣官無定員凡以儲英俊也職無專掌凡以求通儒也置之中秘凡以廣器識也列之近侍凡以資薫陶也然必已徳既修而後上徳可成如徒曰文藝而已矣則所以輔導者先無其本而何以為任大負重之地哉故前輩官是院者上體朝廷造就儲用之意以涵養徳器變化氣質為先茍以交結趋走為圓機視聖賢學術為長物而事業不能少自見則雖謂之冗員可也

 

  前輩學行

 

  前輩學行世皆稱學士薛瑄為館閣傑然者瑄以復性為教嘗曰格物只是格箇性吾於日用之間必體察之何事是仁之發見何事是義之發見至於萬物各具一理萬物同出一原是貫通處也每以聖賢為師隨其所寓圖書箴規一言一動於理稍有遺失便覺身心不安取與必揆諸義一毫不茍於富貴利達泊如也然劉定之則病其無著述謂其直躬慕古談道淑徒然與朱子諸徒相並若黄直卿輔廣之親承微言金履祥許謙之推衍諸說尚未知何如也今瑄有所著讀書録行于世亦可以見其躬行之大畧矣近世士論又推祭酒章懋葢皆學有所得者後進之士所當師也

 

  前輩風節

 

  洪武五年正月待制王禕使雲南六月達其境已故元梁王不屈六年十二月遇害洪武壬午内難平禮部侍中黄觀修撰王叔英皆死之觀由修撰陞者有司請戮上曰彼食其禄自盡其心爾皆置不問正統間上恭儉與民休息第蔽於權倖政務乖張災異數見侍講劉球上疏言事太監王振假他事下之獄遂罹極刑此皆遇變故者洪熈中侍讀李時勉言事累被箠不死繋之獄宣徳元年冬駕幸萬嵗山召問以激怒先帝之由詢至再四乃誦言之至第六事少止上曰事尚有何以不言對曰天威嚴重臣不能悉記其詳上微笑曰是第難言耳汝有諫稿在否對曰已焚矣遂得宥仍授侍讀稍遷侍讀學士上一日懷金錢至史館撒之于地令諸臣拾取時勉獨正立上呼至前以袖中餘錢賜之其風節始終不渝如此後遂襲為故事正統景泰中踵行之侍講髙榖年老擁腫不能俯拾同列代拾與之上望見以為笑英宗復辟聞時勉事覺其非禮乃罷不行世以是益賢時勉云天順初編修楊守陳被旨授徒内侍監辭不許後所教中人已多貴幸凡預教者率因之以進獨守陳泊然無少藉有欲出力援之則謝曰我嫠婦也抱節三十年矣乃垂老而改志邪縉紳徃徃傅誦其言葢授徒内侍監始自陳山張瑛後有檢討錢溥遂以為例溥累遷侍講學士以漏泄禁中語謫知縣云後竟有援之以起者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而守陳竟不大顯學士吕原在内閣忠國公石亨與宦者吉祥用事每相視輙曰吾輩行當為先生易緋屢言之原自若也修撰岳正與原共列吉祥罪狀于上未發亨等覺之乃共摘正與原所草承天門詔語以激上怒上御便殿召近臣厲聲曰正欺罔敢爾原素謹厚乃助之何也既退人危之原曰死生天也懼何為正謫去原得免然官竟不遷而卒是時朝士多附亨等庶子童縁不徃世以是稱之成化中司禮監太監黄賜母死省寺監院無弗弔祭翰林獨未之詣一日侍講徐瓊言於衆曰時且如此獨得不徃乎衆或應或黙侍講陳音奮然怒作而言曰堂堂翰林相率而拜内臣之門天下其謂何斯文其謂何詞氣憤激聲淚俱下於是言者大沮事遂已汪直之在西厰也氣熖烜赫出沒如鬼神一日有校士突入兵部郎中楊仕偉家收縛仕偉拷掠及其妻屬衆莫敢闖音其鄰也登墉呵之曰爾何人敢爾不畏國法其人曰爾何人敢爾不畏西厰曰爾欲知我乎翰林侍講陳音也聞者為之縮頸劉瑾煽虐時諸翰林多不為之屈掌院者久不遷時有一青學之謡已而焦芳輩比瑾加擠排於是官尊者左遷南京講讀而下皆外補一時氣節殷殷有聞者最多不能悉記云

 

  顯晦有時

 

  可齋雜記云天順元年徐李被黜負權寵者語人曰我欲薦彭時入閣因未與相識故未果其人傳言曰可徃一見之彼必喜予對曰素不慣徃見人有相愛者曰今人持重賂求見且不可得子徒手一見何傷予曰承厚愛然決不能徃去年當諸公合謀時有邊司歴者三次來家邀予避不敢見蕭郎中聰又謂予曰彼是有力者使來進用之機在此今不見後將有悔予曰我本無他望何悔之有及入内閣之命下始知顯晦自有時決非人謀所能與也時之自記如此所謂持重賂者當時士風葢可想見

 

  禍福有命

 

  洪武壬午内難平翰林尹昌隆名在奸黨見太宗叩首曰臣嘗上書建文謂宜避位上得其藁釋之後坐事下獄死太宗一日於宫中持建文時羣臣所上封事千餘通覽一二有干犯者命侍讀解縉等編閱關係軍馬錢粮數目則留餘干犯者悉焚之既而從容問縉等曰爾等宜皆有之衆稽首未對修撰李貫進曰臣實無之上曰爾以獨無為美耶食其禄思任其事當國家危急之際在近侍獨無一言可乎朕非惡夫盡心於建文者但惡導誘建文壞祖法亂政紀耳爾等前日事彼則忠於彼今日事朕則忠於朕正不必曲自遮蔽也後貫亦以罪死嗚呼貫與昌隆之死視黄觀王叔英之死果何如也禍福之來非人所能趨避者君子亦惟行義以順命而已

 

  同寮交誼

 

  華盛云正統間名臣稱三楊二王文貞為西楊文敏為東楊葢以姓同因居第以别之文貞因出江西而文定郡望每書南既乃因以南楊號文定焉東王則抑庵西王則泉坡葢亦然也文貞文定最交厚嘗曰交之久知之深者余兩人庶幾可無愧也文定撰文貞神道碑則曰溥自出仕與公交游在館閣議事彼此不能無可否退而歡如也抑庵自内閣為禮部侍郎出文貞意文敏葢嘗甚惜之然抑庵為文貞作本傳極其稱揚又曰山東叅政孫子良與同年庶吉士楊相交游極厚相為主事坐谷府累卒子良懼不敢徃弔由是為東里楊公所薄右都御史耿九疇初以石氏事補外繼而及其子檢討裕門外邏者猶紛紛未已裕治裝間謝絶親友非至親亦無敢入門者而惟孫狀元賢日一至焉裕以彼此無益謝之則曰誰無朋友噫此所以為狀元也與又曰劉詹事鉉居家忽報云髙先生使人來言有保薦矣劉不怡者終日曰爾自保薦何與我事髙世用亦為是邪葢髙與劉最厚以有旨即當入謝欲劉知之葢出無心而其言如此則其為人可知已觀於此數事前輩同寮交誼皆可師法

 

  師生執禮

 

  座主之義自有科舉以來有之蓋凡出於其門者或登堂而拜或分屏而坐有不同於塗之人者既其甚也乃至於徇私忘公故宋之初嘗革其弊蓋亦矯枉而過直者國朝設科目士子禮座主如師所謂士伸於知己者亦禮當然也大學士楊溥鄉試為首選時胡儼與文衡批所刋文曰立玉階三寸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孫弘之阿曲人以儼為知人後儼為祭酒溥已在禁垣位益髙終身執門生禮儼亦不辭人兩髙之

 

  貽書規誡

 

  洪武末侍講方希直被召時修撰王叔英與之書畧曰天下之事固有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亦有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如夏時周冕之類此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類可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也可行者行之則人之從之也易難行者而決行之則人之從之也難從之易則民樂其利從之難則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所貴乎得時措之宜也意葢諷希直之泥古及希直用事頗宗周禮於是政事不能無更變或謂廢北方學校以行井田實出希直叔英言益驗正統初君臣之情遏隔不通靜慈母后名號未正之類議者責有所歸及至土木之變尚書王直在朝為元寮學士周叙貽書有曰吾吉安賢才輩出為世道重者叙於永樂宣徳間嘗仰東里先生然迹其舉措究其底裡士大夫公論不能掩也今日處大事濟大艱在於用君子逺小人而已葢小人易進難退君子未有不為所擠者今某公某公皆君子也同朝者宜傾竭倚注之其在逺在家者宜即日馹召以來之凡内外防微之政宜與三四君子因人所建白不動聲色以漸處之可也得非謹始執要之一幾邪葢三楊輔政之初一幾也不深思熟慮身任其責惟陽斂隂施掩人耳目雖曰自保其實誤國故致今嵗七月禍此時先生與諸君子輔政之初又一幾也宜鑒覆轍為宗社生靈永逺之謀開天下後世太平之治失今不圖恐異日噬臍之悔莫及矣叙所謂逺謀葢即其建言謹微漸數事也後亦不能用景泰初奉迎上皇不如禮貽書責内閣者乃出一武弁陳循輩力主易儲館閣相視莫敢言嗚呼受善言盡忠告信亦難事哉語曰臣能受諫則可以諫君矣此之謂也

 

  門第

 

  館閣中門第最盛者曽鶴齡舉進士第一其子蒙簡舉進士二甲第一蒙簡子追舉進士第二三世皆傳臚大學士謝遷以解元及第第一丕亦以解元及第第三會試皆為魁倫文叙以會元及第第一子以訓亦以會元及第第二其科目尤顯洪武中唐肅子愚士永樂中儀智子銘裴璉子綸正統以後商輅子良臣倪謙子岳楊鼎子時暢父子皆官翰林今大學士楊廷和子慎為狀元尤東閣郎君之僅見者兄弟官翰林者永樂中有王汝玉王璉周述周孟簡及沈度沈粲天順成化間楊守陳守阯弘治正徳間則汪俊偉佃也今大學士費宏從弟宷從子懋中皆官翰林若大學士彭時彭華於編修琉為從子時以状元華以會元先後入閣世有大小彭之目雖為踈逺從兄弟然亦衣冠盛事云

 

  文運

 

  國初學士宋濓太史令劉基待制王禕皆以文章冠天下三人者浙産也同時者有胡翰蘇伯衡張孟兼之屬後進有方希直王叔英之屬又皆浙産也濓子璲基子璉禕子紳亦皆能文章然皆不由科目丘濬曰國朝文運盛於江西開國之四年策士以文即得倫魁於金谿又十餘年始定今制會試天下士褎然舉首者分宜人也永樂甲申選庶吉士讀書中秘以應二十八宿其中十二人出江西而官翰林者七人宣徳甲寅合丁未庚戍癸丑三科選之亦如甲申之數出江西者七人留翰林者四人奉勑教之者前則吉水解公大紳後則西昌王公行儉是又皆江西人也蓋當時有翰林多吉安之謡首甲三人或純出江西者凢數科間亦有連出福建者士論或以為楊士竒榮互相植黨豈其然耶士竒嘗曰宣徳五年春翰林進兩朝實録賜宴賚既勑吏部進纂修以下官侍講余學夔不竢吏部覆奏不謀於相知即入疏自陳老疾致仕上可之竟不加官而去士竒交學夔踰三十年同在京二十五六年其為人明經博古負直氣侃侃遇事徑發不肯茍有阿徇是時江西士風如此不特文運之盛而已目以植黨葢私言也

 

  文體三變

 

  國初劉基宋濓在館閣文字以韓栁歐蘇為宗與方希直皆稱名家永樂中楊士竒獨宗歐陽修而氣燄或不及一時翕然從之至於李東陽程敏政為盛成化中學士王鏊以左傳體裁倡弘治末年修撰康海輩以先秦兩漢倡稍有和者文體蓋至是三變矣至於詩則名家者猶罕國初詩人生勝國亂離時無仕進路一意寄情於詩多有可觀者如編修髙啓蓋庶幾古作其後舉業興而詩道大廢作者皆不得已應人之求豈特少天趣而學力亦不逮矣大學士李賢嘗議欲場屋中添詩賦以求博雅之士正為此也弘治檢討陳獻章莊■〈日上永下〉養髙山林以詩鳴謂之陳莊體為世所宗李東陽極力變之至正徳初有李夢陽何景明輩追跡漢魏世亦尚焉然東陽之論文精矣其言曰詩與文各有體而每病於不能相通夫文言之成章而詩又其成聲者也文章之為用貴於紀述鋪叙發揮而藻飾操縱開闔惟所欲為而必有一定之凖若詩歌詠嘆流通動盪之用則存乎聲而髙下長短之節亦截乎其不可亂雖律之與度未始不通而規其制則判而不合及乎考得失施勸戒用于天下則各有所宜而不可偏廢古之六經易書春秋禮樂皆文也惟風雅頌則謂之詩今其為體固在也學者可以知所從事矣

 

  例贈

 

  本院官凡奉使給假侍親養疾致事遷官賀夀暨之任南京館閣中推一人相厚者為序餘皆賦詩贈之謂之例贈嘗聞詹事劉紘賦詩贈一同官之任南京有一尊傾罷雨蕭蕭客思離情總不消之句詩成慟哭不能語忠誠之發感動左右前輩相與情每由衷如此

 

  應酬

 

  學士宋濓文章名世荒夷朝貢者數問安否日本得潛溪集板刻國中髙句麗安南使者至購文集不啻拱璧權要及有力者茍非其人雖置金滿槖求一字不肯與縱不得已與之亦不受其餽謝日本使奉勑請文以百金為獻郤不受上以為問濓對曰天朝侍從之官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國體也上深然之解縉為學士求文與書者日輻凑率與之無倦色或言有不當與者笑曰雨露豈擇地而施哉且人孰不可與進者二人性度不同如此胡廣不喜序人家譜以多牽合不實也楊士竒平生所叙譜幾五十餘家自昔文人序譜莫盛於此然廣自附胡銓之後世亦有譏之者矣李時勉在成均時松江士子新刋孫鼎詩義說成請序却之請之固則曰解經書自難為文六經已有傳註學者自當力求此等書吾平生不喜以其專為進取計能怠學者求道之心故也吳訥集解小學書成蘇人有求序於祭酒吳節者亦却之曰思庵予鄉先生也其人達尊况予所述未能出其右吾何敢序也節乃時勉弟子也大學士丘濬文字雄渾壯麗四方求者沓至茍非其人雖以厚幣請之終却不與故世謂濬有三不可及居宅至老不易讀書至老不怠拒絶權貴至老不變是也其後程李輩詩文最顯然性度大類解縉云

 

  評隲

 

  學士楊溥與修撰張益檢討王振善相見輙出所作就二人評有所改易即樂從溥亦善改人文字陳循當筆撰祭文溥欲有所易循忿然不平見於言色溥即已之正統九年春修國子監成溥奉勅撰御製碑文以重建太學為題具稿呈命范太監傳示楊士竒時士竒己臥病乃作一篇以新建廟學為題封進溥不悅執用其題士竒具本論曰凡言重建謂己作之後又重作之廟學建自前元非國朝事今既悉撤而新之只當云新建其廟與學二事若只書建太學而不云廟於理未安請改作新建廟學為宜廷議雖韙士竒之言然己刻石無及矣溥之性度至是又與平昔不同何也豈文人争勝自古然邪葉盛曰文字著述稱謂器物名號以至歌謡戲謔之言多有徴應亦皆有當避諱者文字如王言制策之類視草者尤不可以不慎也誤用古人爵諡文章字義近世名人不免胡祭酒以程明道所答御史之問為御吏馬狀元以余襄公為忠襄許道中詩多以壇場為擅場之類是也陳檢討繼擅文名一日見同官於碑誌叙還金事太繁曰使繼為之則十二字爾扣之則曰嘗得白金於道伺其主而還之又嘗以文示後生詫之曰吾此文何出後生應聲曰氣脉頗類下武詩繼黙然知詩者近稱楊東里而好議論者或以千古葬靈輀謂靈輀非可葬也素不元不忝謂君其位而行經語非可詩也此豈所謂不知詩者非邪大抵詩文貴得朋友麗澤商量評隲以求盡善則謬誤可免繁簡適中庶可以垂世而不為徒作不然則轅輪飾而人不庸之喻豈能免邪

 

  書銜

 

  洪武中修撰答禄與權為人作文不書官銜上聞而切責之御製責文一篇以戒在官故前輩詩文未嘗不書銜也楊士竒曰國初循元之舊翰林有國史院院有編修官階八品而無定員多或至五六十人若翰林學士待制等官兼史事則常兼修國史銜其後更名官制罷國史院不復設編修官而以修撰編修檢討專為史官隷翰林院自侍讀侍講以下為屬官官雖異然實不分職史官皆預講讀講讀官亦預史官所兼預職事不以書銜近年官翰林者多循國初之制書兼修國史甚者編修已陞為七品正員而仍書國史院編修官亦有書經筵檢討官者葢初襲舊制故也正統以後内閣大學士多書知經筵事或同知經筵事學士而下書知制誥兼經筵官或經筵日講官又有書某書總裁副總裁者則出近時云

 

  經學疑辯

 

  洪武中大學士朱善最邃於經學所著有詩說解頥發明朱子之意未嘗與之辯也編修王廉經書多有疑辯然未有成書天順間侍讀學士周洪謨著疑辯録皆取經傳中可疑者辯論之每讀書有所得欣然謂人曰進我兩階不足言也及為祭酒日與太學士等正訛訂舛凡數百條梓行於時葢多有與先儒異者近世儒臣未有主兩京教者有之自洪謨始抗顔師席論難經學得失獨與諸儒異者亦自洪謨始也成化初學士楊守陳所著三禮周易尚書詩孝經大學中庸論孟私抄凡數百卷雖經文亦多以己意更置次第之自謂正其錯簡定其章句擇諸家傳註而傅以私見雖大儒之說不茍從豈惟是也雖昔人所遵以為出於孔子刪述者亦不盡從矣葢又不特疑辯而已

 

  真草篆隷

 

  國初令能書之士專隷中書科授以中書舍人永樂二年始詔吏部簡士之能書者儲翰林給廪禄使進其能用諸内閣辦文書然一時翰林善書者有解縉之真行草胡廣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沈度王汝玉梁潛之真楊文定之行皆知名當世而三楊用事各舉所知以相角勝楊士竒薦長樂陳登以浮梁縣丞選入翰林時滕用亨工篆籀自視天下無愈己者且恃春秋髙輕後進徃徃折屈之稠人廣坐中登初至謹黙謙下用亨連三日折之文淵閣六卿大臣皆在旁眎不可耐登怡然從容就用亨語其戾許慎者十數事相辯難登道許氏說娓娓皆用亨素所忽者用亨乃始黙黙斂鋒鍔不復自矜大聲譽遂起時王尹實者篆書擅名海内至考據精博亦推讓登焉葢自永樂以後能書之士皆隷内閣制勑兩房而中書科視事者與所謂習字秀才之屬大率徒有其名爾正統中程南雲以篆隷顯官至太常卿自是兩房書辦中書舍人加部屬寺正等官有至二品者正徳末周惠疇拜尚書大見寵幸然實不能書也

 

  翰林記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翰林記卷二十

 

  (明)黄佐 撰

 

  館閣題詠

 

  太宗朝内閣七人者在館閣相與倡和有直閣即事諸詩侍講胡儼嘗有句云清曉朝回秘閣中坐看宫樹露華濃緑窻朱戸圖書滿人在蓬萊第一峯楊溥直弘文閣詩曰千載絲綸屬翰林西清瑣闥晝沈沈地嚴徒有交游念恩篤難忘犬馬心玉漏聲髙三殿近彤庭日轉八磚隂幾回欲寫封章進只恐迂踈論未深時長史金寔召入西掖纂述以偹顧問和溥韻曰自昔聲華藹禁林幾年出處嘆浮沈漢文未許馮唐老鮑叔應知管仲心賜食每當瓊署曉退朝長傍落花隂眼中親舊無多在白髪相看意轉深餘各見所著集今不能廣採也

 

  公署題詠

 

  公署題詠多不可考惟正統中公署落成時本院諸同官有志喜詩歌學士楊溥詩曰都邑羣工和會日朝家三殿慶成時經營翰苑勞宸慮珍重斯文職論思畫棟雲飛翔鳯閣玉河冰出濯龍池精勤喜有賢中貴冰雪情懷檜栢姿

 

  國史硯

 

  宋濓修國史時遂以官名其硯勒銘于隂曰誕敷帝制宣人文赤光如虹燭乾坤後千百年傳愈新

 

  劉井

 

  劉井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公署後堂之左

 

  柯亭

 

  柯亭學士柯潛捐俸所建在公署後堂之右前後二間凡八楹

 

  院中竹

 

  學士黄淮有憶院中竹寄楊士竒學士詩曰一别詞垣數月餘娟娟脩竹近何如夢回還想林間醉詩就誰從節下書翠色凝烟春院寂清隂籠月夜窻虚料得同袍能愛護平安莫遣信音踈今公署無竹葢南京舊院也

 

  學士栢

 

  公署後堂有二栢亦柯潛所種潛教庶吉士時李東陽承詔受業及東陽復教庶吉士出學士栢為題汪俊有一日百匝行樹底之句悵然感之因衍為一篇曰我行樹隂日千匝雨葉風枝自蕭颯惟有諸生識我情旁人不解空嘲狎我見先生種樹年我身尚短樹及肩枝蟠江山地可縮手斡造化天無權瓊臺翠閣何森爽院栁庭花敢爭長芘蔭長留六月隂盤迴直與孤雲上材堪五鳯難為用根到九泉終不枉零落青袍幾故人琤琮玉佩空遺響當時院長文安公柯亭劉井相西東百年遺愛豈獨此此樹欲比人中龍栢猶如此我何似已愧斑白非兒童名收榱桷有先後夀比金石無終窮下堂再拜想顔色仰面正拂長髯風於是倡和成卷以遺潛之子使藏焉蓋潛能汲引後進令人不忘如此

 

  賞花倡和

 

  景泰中内閣賞芍藥賦黄字韻詩本院官皆和之有玉堂賞花集盛行於時成化末少傅徐溥在内閣賞芍藥賦吟扉二韻次年又有詩二韻本院官亦皆和之正徳中大學士梁儲楊一清賞芍藥倡和則用東冬清青為韻人各四首云按宣徳八年十一月本院諸寮有文淵閣賞雪詩葢詞林紀事多有題詠不特賞花而已

 

  節會倡和

 

  永樂七年中秋之夕學士胡廣合同院之士會于北京城南公宇之後酒酣分韻賦詩成卷學士王景為之序此節會倡和之始也天順甲申庶吉士同館者修撰羅璟輩為同年讌會定春會元宵上已夏會端午秋會中秋重陽冬會長至叙會以齒每會必賦詩成卷上會者序之以藏于家非不得已而不赴會與詩不成者俱有罰有宴集文會録行于時

 

  聚奎堂宴集

 

  大學士楊榮家于長安東門之内宣徳三年三月學士楊溥掌院事率寮友迎首甲馬愉等三人宴其中楊士竒因名其堂曰聚奎為文以識之衆皆賦詩自是遂為例不知何時此禮遂廢然館閣相與宴集猶謂之聚奎宴蓋自此始也

 

  杏園雅集

 

  正統二年三月館閣諸人過楊榮所居杏園燕集賦詩成卷楊士竒序之且繪為圖題曰杏林雅集預者三楊二王錢習禮李時勉周述陳循與錦衣千户謝庭循也榮復題其後人藏一本亦洛社之餘韻云

 

  瀛洲雅會

 

  弘治中南京吏部尚書倪岳吏部侍郎楊守阯戸部侍郎鄭紀禮部侍郎董越祭酒劉震學士馬廷用皆發身翰林者相與醵飲倡為瀛洲雅會會必序齒正徳二年七月吏部尚書王華侍郎黄珣禮部尚書劉忠侍郎馬廷用户部尚書楊廷和祭酒王敕司業羅欽順學士石珤太常少卿羅玘復繼之皆倡和成卷以梓行于時

 

  翰林記卷二十

 

附錄:

 

翰林記二十巻(浙江汪啓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案明史藝文志載黃佐翰林記二十卷而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序有與泰泉黃佐纂翰林雜記六册之語則是書自當出於佐手佐卽撰泰泉鄉禮著錄於經部禮類者也所載皆明一代翰林掌故始自洪武迄於正德嘉靖間每事各有標目凡二百二十六條本末賅具首尾貫串敘次頗爲詳悉如所紀殿閣卿寺轉銜與明會典諸書互有同異又會議繕寫諸條制度甚詳均足以備考核其十七十八兩巻具列館閣題名尤足以見一代人材升降之槪廖道南撰殿閣詞林記自九巻以後多採佐書以足成之今以此本互相檢核其文不盡相合葢道南又有所點竄以歸一家之體例此則佐之原本耳其文與道南之書互有詳畧可以叅考証明以繼李肇程俱陳騤王士點諸人所作唐宋元明以來詞林故事亦大畧具備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職官類)

 

泰泉鄉禮七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黃佐撰佐字才伯泰泉其號也香山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少詹事事迹具明史文苑傳佐之學雖格守程朱然不以聚徒講學名故所論述多切實際是書乃其以廣西提學僉事乞休家居時所著凡六卷首舉鄉禮綱領以立敎明倫敬身爲主次則冠婚以下四禮皆略爲條敎第取其今世可行而又不倍戾於古者次舉五事曰鄉約鄉校社倉鄉社保甲皆深寓端本厚俗之意末以士相見禮及投壺鄉社禮别爲一卷附之大抵皆簡明切要可見施行在明人著述中猶爲有用之書視所補註之皇極經世支離曼衍敝精神於無益之地者有空言實事之分矣(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

 

樂典三十六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編自一卷至十二卷爲樂均自十三卷至二十一卷爲樂義自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爲大司樂義自二十五卷至三十五卷爲樂記三十六卷爲詩樂其所重者則尤在樂均其言律吕之數以爲每律虚三分吹口黃鐘之管其數七十八半之爲含少以求合於吕氏春秋黃鐘之宫三寸九分之說又引史記律書黃鐘大蔟姑洗林鐘南吕五律之數以爲虛三分之證不知律書中諸七分字皆爲十分字之譌司馬貞索隱已辨之而三寸九分亦爲四寸五分之譌近時江永律吕闡微辨之尤詳佐據此誤本爲宗故其說愈推愈謬又古者吹律本爲無孔之管後乃一律一吕各爲一聲每管設孔備五聲二變之數兼旋宫换調之法佐乃疑爲無孔之管氣從下洩欲每管設孔以爲律始亦殊臆撰至於解釋經義往往支離若解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吕舞雲門以祀天神謂黃鐘七變蕤賔爲繆羽應合大吕大吕七變函鐘爲繆羽應合太蔟其圖列黃鐘大吕各正聲三調變聲九調合爲十二調然謂正聲第一調七聲俱備第二調則有變宫而無變徵第三調則變官變徵全無至變聲第六調則自宫至羽并無角音第七調則自宫至商并無羽音第八調則自宫至徵并無商音第九調則惟宫之一聲夫天下安有一聲而可列爲一調者乎徒爲異說而已明史本傳載佐自稱此書洩造化之秘殆不然乎(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樂類存目)

 

革除遺事節本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書有列傳無本紀明史藝文志載黃佐革除遺事六卷當卽此書然佐書實有本紀其所自撰序可考又郁袞革朝遺忠錄别載佐序稱舊本繁文今皆芟之定爲七卷是知十六卷之革除遺事乃佐之全書此則佐所自節之本通本紀爲七卷此本佚其本紀故止有列傳六卷也又原書如姚廣孝諸人皆别爲外傳此則不復分析其體例亦稍不同案此本惟存列傳似應入傳記類中然實原有本紀而佚之則仍以雜史論矣(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廣州人物傳二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書採自漢迄明廣州人物之散見諸書者以類區分爲之傳共一百五十餘人(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存目)

 

嘉靖廣西通志六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黄佐撰林富參修佐有泰泉鄉禮巳著錄富莆田人宏治壬戌進士官至兵部侍郞兼僉都御史總理兩廣是編凡圖經二卷表八卷志三十卷列傳九卷外紀十一卷大致頗謹嚴其沿革分野職官選舉皆作表以省簡牘體例亦善惟土官巳隷職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紀非大一綂之義寺觀亦列外紀云闢異端然仙釋則入之列傳中不外其人而外其人之所居傎矣藝文苟無闗於土風則可不錄旣以其有闗錄之而列之於外紀中尤不允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地理類存目)

 

南廱志二十四卷(浙江汪啓淑家藏本)

 

明黄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南都太學建於明太祖吳元年景泰中祭酒吳節嘗撰志一十八卷嘉靖初祭酒崔銑重纂未就佐得其遺牘因復加修訂以吳志爲本而增損成之凡事紀四職官表二雜考十二列傳六書法一凖史例頗爲詳備惟音樂考一門多泛論古樂皆佐一巳之見於太學制度無涉殊失限斷其第十八卷經籍考當時以委助敎梅鷟成之鷟學問淹貫故敘述亦具有本末書成於嘉靖二十二年而中有萬厯中事蓋後人隨時續添者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職官類存目)

 

庸言十二卷(江蘇廵撫採進本)

 

明黄佐撰佐有泰泉鄕禮已著錄是編乃其致仕後講學語錄分學道修德求仁游藝制禮審樂政教事業著述象數天地聖賢十二類佐不取王守仁良知之說故所論雖無奥義而不失爲篤實之言(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

 

泰泉集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此集乃佐官南京國子監時手自編定其門人李時行刋板於嘉興者也佐少以奇雋知名及官翰林明習掌故博綜今古生平著述至二百六十餘卷在明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文章銜華佩實亦足以雄視一時嶺南自南園五子以後風雅中墜至佐始力爲提倡如梁有譽黎民表等皆其弟子廣中文學復盛論者謂佐有功焉其詩吐屬冲和頗見研鍊於時茶陵之熖將熸北地之風方銳獨能力存古格可謂不失雅音惟其春夜大醉言志詩有云倦游却意少年事笑擁如花歌落梅自註以爲欲盡理還之喻是將以嘲風弄月之詞而牽合於理學殊爲無謂王世貞藝苑巵言謂此乃佐爲美官講學恐人得而持之故有此語當得其情白璧微瑕惟在閒情一賦是亦昭明太子深惜於靖節者矣(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

 

黄佐字才伯香山人嘉靖中提督廣西學政修書院撤淫祠行射禮舉節孝立鄉社擇土民及猺獞之子弟教之風化大行以舊通志闕畧發凡舉例為圖經為表為志為列傳為外志總六十卷佐學以程朱為宗惟理氣之說獨持一論平生譔述至二百六十餘卷所著樂典自謂洩造化之秘穆宗詔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舊志)(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六十七)

 

黄佐字才伯香山人正徳辛巳進士嘉靖間為廣西提學修書院撤淫祠行射禮舉節孝立鄉社擇土民及猺獞之子弟教之風化大行以舊通志闕略發凡舉例為圖經為表為志為列傳為外志總六十卷歴官至宫詹潘恩字子仁上海人嘉靖間廣西督學僉事檢飭醇謹在官三載未嘗見有厲色諸生樂嚮之校士之暇間吟詠以自娛廣右諸山水經恩題者多可采云(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粵西詩載__粵西文載卷六十五)

 

黄才伯詩亦有佳語如青山知我吏情澹明月照人歸夢長又長空贈我以明月海内知心惟酒杯門前馬躍簫鼓動柵上鷄啼天地開倦遊却憶少年事笑擁如花歌落梅雖格不甚古而逸宕可取然至末句乃自註云欲盡理還之喻蓋此公作美官講學恐人得而持之也可發詞林一笑(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