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百场战斗成就“畿南第一雄关”

 皓月冷星 2013-10-23
数百场战斗成就“畿南第一雄关”
紫荆关长城全面整修

  紫荆关长城修复工程全貌
  新旧城砖“混搭”不显突兀
  工人们正在搭设施工架
  年久失修的旧城墙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其关墙总长1.2万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居庸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1996年,紫荆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刊记者 闫泓韦   摄影  张巍

  链接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宏伟建筑,以其浩大的工程、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气魄闻名于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毅力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其中,保定辖区内的长城有燕南长城、中山长城和明长城。

  

  燕南长城

  燕南长城走向,西起狼牙山东侧仁义庄西之科罗头第二个山峰,沿南易水(瀑河)北岸往东,经徐水,沿北瀑河南岸东行,至容城县黑龙口村,沿新安北堤入雄县境,向东偏北方向延伸,在子牙河西岸大长田村分为南北向偏西的两支,分别在大城县刘固献会合后,向西南至东马阁止,长约250公里。

  该长城的建筑年代约为燕厘侯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80年前后。是时燕国最大的威胁是齐国,乃在南易水一线筑长城,防御齐国侵略,为大城至天津大沽口段的自然屏障。该长城经今易县境南部黑卢堤、徐水境的长城口(疑今广门)、遂城、徐水城(战国汾门)、安新城、赵北口、雄县等均为历史上的战场。

  

  中山长城

  中山长城的走向,《万里长城古今》谓中山长城与今涞源、阜平、平山、井陉一线明长城同为一线路。东部长城起于涞源县,经唐县、顺平,复入唐县至曲阳县。曲阳县西北部郑家庄西王快水库北侧的山梁上亦有长城遗址,已发现约89公里。自涞源至顺平,主要为南北走向,由顺平复入唐县达曲阳段基本上为东西向。该长城以主干城墙为主体,险要关口筑城堡或墙扼守。在长城沿线发现多处城址和烽火台遗址,以及驻军屯驻遗址。

  中山长城的建筑年代,见于史籍记载为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分晋而独立为国,约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80年)前后复国的中山为防止周边国家入侵,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69年)筑长城。从历史、地理情况看,其西部长城防御赵国,东边南北向长城防御燕、齐,南部东西向则防御赵国。

  

  明长城

  保定地区明长城史称内长城,明朝叫做“次边”,西起偏关,东至怀柔与外长城合。保定界内北始于涞水、涿鹿、房山交界处,历经涞水的马水口、大龙门、金水口、涞源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安、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在狼牙口村西入山西界,再入阜平境。平型关南下龙泉关,龙泉关南至平山申塘关;龙泉关东北上有美王口、倒马关、紫荆关、倒马关北有插箭岭。

  保定市辖区明有主体建筑边墙、关城、关口和附属建筑敌楼、战台、烽火台等组成,长城内外之防线,分别由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统辖。长城体上有敌楼334座,其中涞源境296座,计有乌字台66座,浮字台53座,宁字台39座,白字台92座,插字台46座,在关城或口子外有烽火台42座,关城战台82座。

  

  紫荆关多处被毁坏

  维修工程不间断进行

  据悉,早在清朝、民国时期,紫荆关的一些墙体就因为年久失修而开始坍塌,多次遭洪水冲击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的紫荆关长城略显斑驳。为了保护长城这一历史奇迹,还原其历史雄姿,2003年起,对紫荆关的维修工程陆续展开。本次维修工程建设单位为易县文物保管所,设计单位为北京是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监理单位为河北中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从2003年至今,紫荆关长城已经经历了五次维修保护工程,共计维修1134米。目前,正在进行的为对A2—C3段及二重门段长城的加固和维修工程,施工范围长达365.5米,自2013年5月10日开工,计划于2013年11月15日竣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工人们刚刚完成一段长城的维护整修,正在为新一段的工程搭建施工架。据易县文物保管所李所长介绍,工程共由30余名工人全天不间断进行施工,针对长城不牢固的部位进行整修加固,对于损坏部分则用重新设计的新城转进行填补。新城砖成灰色,与旧城砖颜色较为相近,即使在一些新旧城砖“混搭”的墙体处,也不会显得过于突兀而影响长城的整体美感。

  记者发现,施工现场的长城被拦腰断为两截,只能通过施工架从城墙上进行往来。据李所长介绍,该处断裂是由于洪水冲击,导致墙体坍塌断开,除此处外,紫荆关长城还有多处墙体断开,因而无法直接从城墙上走完长城全程。李所长表示,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地段的长城上长满了荒草矮树;再加上过去人们对文物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对长城的人为破坏也时有发生。“所以,对长城的保护石迫在眉睫的,希望通过我们的修缮,使得长城这条巨龙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李所长表示。

  紫荆关地势险要

  关口众多易守难攻 

  紫荆关关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为紫荆关镇政府所在地。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依山起伏,向四外延伸,形成四个不规则的城圈,大城套小城。若站在高空俯瞰关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这种顺山势而建的布局,作战时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由南向北而来,进入紫荆关城,第一道门建在今坡下村西山峡谷。过此关门,便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古道了。在盘道顶端两山相间的谷地建有南天门。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山山顶。南天门券拱城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畿南第一雄关”,可惜早年石匾已同南天门一起被毁掉了。过了南天门,又过二重门才能到紫荆关城的南门。此门坐东朝西为石券拱门,门额上嵌有匾题“紫塞金城”四字,并于左右分别署有“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和“钦差总理紫荆关兵备按察使刘秉星”、“直隶保定府管官通判米应试”、“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等字,进入此门之后,才算进了紫荆关城里。紫荆关北门建在拒马河谷地南岸,坐西朝东。条石砌筑的雄壮关门之上嵌有石匾两重,上重题为“河山带砺”,下重题为“紫荆关”,字迹苍劲有力,浑厚古朴,落款署:“万历丁亥聊城傅光宅书。”

  紫荆关军事地位超群

  曾发生数百次战斗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据李所长介绍,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重要,历史上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斗,仅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就有数百次之多。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大胆地放弃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这才解救了危局。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他突然抽出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对明长城沿线发起强攻, 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皇帝,然后挟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而来。攻克紫荆关之后,瓦剌兵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门外,险些灭掉明朝,只是因兵部左侍郎于谦大敌当前临危不惧,率部严密防守,并加固了京城,调集了援兵,也先见攻下京都无望,又恐长城沿线被官军封锁,断了退路,便又挟英宗经紫荆关返回长城以北。

  明末李自成挥师北京;清代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等,大都发生在此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坐镇张家口的蒙疆驻屯总司令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现紫荆关仍是冀晋间重要的交通孔道,只是柏油公路取代了十八盘古道,铁路穿山跨涧而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