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姓氏起源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0-23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地。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轩辕路,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建轩辕故里祠,历代迭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具令许朝桂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葺。《重修大殿记》记述:“古传郑邑的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古址。”20世纪90年代后多次改造扩建,景区面积7万多平方米,突出中华民族寻根拜祖主提。从北至南依次为拜祖区、古里祠区、姓氏广场区三大板块。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古里祠区有黄帝古里祠,祠中供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姓氏广场区有中华姓氏墙,墙上镌刻有3000多个姓氏;有黄帝宝鼎坛,坛上设九鼎。鼎坛第一层刻有相传中华最早的姓“风”姓。这是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景区从南至北有13米宽的红色花岗岩大道,中间是5米宽的黄色花岗岩拜祖圣道,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

黄帝古里景区气势恢弘,灿然有肃,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中华姓氏起源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23000多个姓氏,现已普查到的仅有4000多个,有文字可考的有3000个,起源于河南的约有1834个(在前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其中,起源于新郑的姓氏有287个,占1834个的15.7%。主要原因就是新郑是黄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而这正是“得姓受氏”的重要条件。如:

轩以祖辈名号为姓氏,系轩辕氏(即黄帝)的后代 ,源于新郑。

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其后代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新郑。

周(1)黄帝大将周昌,为周姓之始。源于新郑。(2)源于姬姓。周平王的儿子姬烈,受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于是便以周为氏。出自汝南。(3)源于姬姓。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灭掉,其王族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汝州西北,号曰周家,因以为氏。出自汝州。(4)北魏南迁后,将普氏改为周氏。源于洛阳。

孔黄帝时有史官孔甲,为孔姓之始。源于新郑。

付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系春秋时郑国史付的后代。源于新郑。

中华民族的姓氏如同开枝散叶的大树,虽纷繁冗杂,但脉络清晰。每个姓氏,都是黄帝故里中华姓氏卧碑上这棵生命之树的春华秋实。姓氏树上的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相传黄帝有25个孩子,得姓者有14人共12姓,从黄帝时期到先秦时期,黄帝直系子族发展到101个属地,共分衍出510个姓氏,在源于河南的106个姓氏中有78个姓氏属于黄帝系统。黄帝后裔的各姓后来又分衍出众多的氏,“姬”姓就分衍了432个氏。据统计,当前华人姓名中,王、李、刘四大姓拥有人口,占世界华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们没有姓名。随着社会发展,有了名字,但无“姓氏”,“姓”代表母系社会同一女性祖先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随着父系社会的出现,姓随父系,而庞大的血缘关系出现的分支,就是“氏”。“氏”代表着一个人身份贵贱或技艺的高低。在夏代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氏”,女子和平民及奴隶都不能称“氏”。

周代建立了严格的“姓”“氏”制度与风俗,并通过如下渠道获得“氏”:(1)以国“命氏”。如: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2)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的。如:孟(源于姬姓),鲁庄公弟仲庆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3)以受封地名邑名为“氏”。如: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4)以居住地“命氏”。如:东山(东山皋落氏的后世子孙),以祖先所居东山为氏。(5)以职业技艺“命氏”。如钱(源于彭姓),四周时,彭祖的后人彭平任钱府上士,子孙便以钱为氏。(6)以事为氏,如:张(传说轩辕第五子挥始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逐赐姓为张。(6)以官职“命氏”。如上官(源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周末汉初,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四个等级所构成的封建宗法制度,也逐步削弱而面临解体。“氏”的等级概念淡化,“姓”与“氏”之分立失去了实际意义,出现“姓”“氏”合一的趋势。战国之后,反映奴隶主贵族的姓氏制定被彻底废除,贵族和平民都有自己的姓氏。因而“姓”和“氏”开始视为一体,不再区别,也不分开使用。到了汉代,“姓”与“氏”的关系已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

东汉兴起的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并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门第差别,出现“士庶天隔”的现象。这种极为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使姓氏习俗也出现了高低贵贱的异常悬殊。这一时期,由于“赐姓”的增多和公族数量的锐减,繁杂的姓氏出现了合并和减化现象,比较明显的是复姓的减化。一部分复姓分成两个单姓,如诸葛,分为“诸”和“葛”,孟孙分为“孟”和“孙”。另一部分复姓减化为一个字,如:公伯减化为“伯”、东郭减化为“郭”。还有一部分复姓完全消失,如“公治”、“公仪”、“骧驷”等。

这一时期的“赐姓”与夏周时期的“赐姓”不同,夏周时期的“赐姓”,一般与封地有密切联系,即王公贵族受封于某地,其后代以地名或称号为“氏”。东汉至中唐时期,统治者为宣扬国威,巩固阶级统治,常有大规模的“赐姓”活动。如汉高祖五年,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由于国姓在社会中有明显的显贵意义,所以不仅受赐姓的家族全族改姓,而且其原姓中人也常常随之改姓,这样导致国姓数量的日益庞大。其他姓氏相对减少。另外有遗失宗族的人,牵强附会“显宗大姓”,更加强了这种姓氏合并的趋势。现有的大姓,是汉唐时期中华姓名的合并与成熟期,在中华姓名史上有重要意义。

《黄帝颂》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
薪火相传,盛世末央,华夏各族,中原家乡。
和平天下,国运心昌,和睦百姓,社稷安康。
新郑拜祖,弥之高仰,同根同源,龙族荣光。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祈福九州,祥和无疆,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护佑中华,盛世运昌,护佑子孙,永续辉煌。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大风起兮云飞扬,吾土吾心吾欢畅,四海之内皆和谐,吾思吾梦吾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