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乔纳(Giorgione,约1476—1510),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乔尔乔纳的全名应是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弗兰科,而改用乔尔乔纳这个名字,则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他生于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卒于威尼斯。早年师从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G.贝利尼,后来发展了老师的成就。继他之后的另一位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就是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就把他们赶出了画室。乔尔乔纳以后能与提香长期合作,可能与年少时结成的深情厚谊有关。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
乔尔乔纳在继承老师衣钵的同时,由于深受达芬奇绘画技法的影响,在绘画中酷爱使用柔和的明暗法,这与一般的威尼斯画家借助色彩来表现实物形态的做法略有不同。他除了是一个天赋极高,令人叹服的画家之外,还是一个“绝妙”的歌手,善师善琴,有一副吸引人的外表,与其他威尼斯人一样,是一个享乐主义者。然而天妒其才,风流倜傥的画家三十出头就染上鼠疫,如拉斐尔一般早逝于英年,但他以非凡的天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对于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卡斯蒂廖内已把他和达芬奇、米开郎琪罗、拉斐尔等并列为最大画家。《著名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传记》的作者瓦萨利在乔尔乔纳死后30年写到:“大自然赋予他如此轻而易举和顺利成功的天资;他的油画和壁画中的色彩忽而活泼鲜明,忽而柔和平稳,并且把从明到暗的过渡画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当时的许多优秀大师都承认他是一个生来就使人体富有生气的画家。” 他的生平鲜为人知,现有少量文献可考者只涉及他短促一生的最后几年(1506~1510)。他的作品能公认为真迹者只有6件:《暴风雨》、《三个哲学家》等,而为世人熟悉瞩目的名作《沉睡的维纳斯》、《田园合奏》则皆由乔尔乔纳的师弟提香补笔完成。因此有关他的艺术和作品的研究考证一直是美术史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 乔尔乔纳在1507年受聘为威尼斯总督府作画,后又为该城的德国商人协会作画,表明当时他已是威尼斯画界主要画家之一。协助他的有同为贝利尼弟子、但比他较年轻的提香。他们的长期合作对提香艺术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仅提香早年之作渗透了乔尔乔纳风格,甚至过去一度认为是乔尔乔纳的代表作《田圆合奏》一画,近年也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香手笔,藏此画的巴黎卢浮宫目前也把作者改为提香,可见他俩画风的接近。乔尔乔纳在1510年即染瘟疫而过早去世,却没有减低他对威尼斯画派的巨大影响。他的风格,特别是色彩运用和气氛烘托的技法,经提香等之手而发扬光大,终于成为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其实,乔尔乔纳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构图新颖,色彩柔和具有丰富的明暗层次,情景和人物搭配和谐。从几幅经考证确认已属于他的代表作品上可以看出,对于人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似乎是他终生研究的课题。 《睡着的维纳斯》(约1510) ![]() 《卡斯泰尔弗兰科》(约1504) ![]() 《暴风雨》(约1505) ![]() 《三个哲学家》(约1510) ![]() 《劳拉像》 (1506) ![]() 《尤迪丝像》(约1505) ![]() 《尤迪丝像》表现古代犹太女英雄亲手杀死敌军首领拯救了祖国的故事,但乔尔乔纳着重描绘的不是其巾帼英雄的气概而是少女温柔秀美的容貌。这两幅人物画都以其诗情画意而在文艺复兴美术中独树一帜。 《田园合奏》(又名《乡间音乐会》) ![]() 《田园合奏》是乔尔乔纳一生中30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香补画的。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幅画《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阳光被乌云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 《田园合奏》是乔尔乔纳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而在早于马奈300年前的16世纪初,对乔尔乔纳的这幅画的社会反应却是平静的,虽然那时的宗教禁欲主义尚未烟消云散,但是人们已开始从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 其它作品: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