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方剂大全

 图书 馆员 2013-10-24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名称:熟乾地黄散
拼音:Shú Qián Dì Huánɡ Sàn
处方: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快汤
拼音:Kuài Tānɡ
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铁刷汤
拼音:Tiě Shuā Tānɡ
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倍汤
拼音:Sān Bèi Tānɡ
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理中汤
拼音:Xiǎo Lǐ Zhōnɡ Tānɡ
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
制法: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挝脾汤
拼音:Wō Pí Tānɡ
处方:麻油四两,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半。
制法: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之。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白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缩砂汤
拼音:Sù Shā Tānɡ
处方: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各二两);桔梗(焙)六十两,丁香皮(不见火)六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腹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脾胃不和,酒食多伤,呕吐不止。常服消滞气,宽胸膈,健脾胃,进饮食,止呕吐。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茴香汤
拼音:Huí Xiānɡ Tānɡ
处方:茴香(去土、炒)六斤,川楝子(洗、炒)、陈皮,各二斤;甘草(炒)七斤,盐(炒)一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疗元脏气虚冷,脐腹胀满,不思饮食,一切冷气,并皆治之。常服温中益气,利胸膈,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如茶点吃。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益智汤
拼音:Yì Zhì Tānɡ
处方:益智仁四斤半,京三棱(煨)一斤半,乾姜(炮)三两,青皮、蓬莪、陈皮,各十二两;甘草(炒)十五斤,盐(炒)十六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呕逆恶心,脐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痞闷,饮食减少。常服顺气宽中,消宿冷,调脾胃。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生姜汤
拼音:Shēnɡ Jiānɡ Tānɡ
处方:乾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十斤。
制法: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半钱,如茶点吃。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仙术汤
拼音:Xiān Shù Tānɡ
处方:苍术(去皮)四十八斤,枣(去核)二斗四升,乾姜(炮)二十四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六斤,甘草(炒)十四斤,盐(炒)二十五斤。
制法:上为细末,入杏仁和匀。
功能主治: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常服延年,明目驻颜,轻身不老。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味汤
拼音:Wǔ Wèi Tānɡ
处方:五味子(洗)九斤,良姜(炒)、陈皮(去白)、茴香(炒),各一斤半;甘草(炒)十七斤半,盐(炒)二十二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温中益气。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厚朴汤
拼音:Hòu Pò Tānɡ
处方:厚朴(去粗皮、用生姜二斤制)十斤,枣一斗六升,丁香皮八两,甘草(炒)十一斤,丁香枝杖十二两,盐(炒)十五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泠,腹痛泄泻,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七分,热服。常服温中顺气,进饮食。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二宜汤
拼音:èr Yí Tānɡ
处方:桂心四斤四两,乾姜(砂炒)四斤,甘草(用砂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别研)四斤四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後重。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伤暑烦渴,新水调下,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枣汤
拼音:Zǎo Tānɡ
处方: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斤,甘草(炙)三斤。
制法:上三味一处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乾,捣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乾呕恶心,胁肋胀满,不美饮食。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玉真汤
拼音:Yù Zhēn Tānɡ
处方:阿魏(面裹、煨)、茴香(拣净、炒),各三斤;檀香一斤半,胡椒九两,乾姜(炮)一斤半,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三斤十二两,白粳米(炒)一斗六升,白面(炒)六两,甘草(炒)十两,盐(炒)二十三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痰逆恶心,胸膈痞闷,脐腹撮痛,口苦无味,饮食不美。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破气汤
拼音:Pò Qì Tānɡ
处方:青皮(不去白)、陈皮(不去白)、茴香(拣炒),各十二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桂心,各一斤;良姜(炒)、姜黄、荜澄茄、木香,各六两;甘草(炒)八斤半,盐(炒)十四斤,丁香皮九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胸膈噫塞,饮食减少。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桂花汤
拼音:Guì Huā Tānɡ
处方:乾姜(炮)九两,桂心、甘草(炒),各九斤;缩砂仁三斤十四两。
制法:上炒盐十四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心腹刺痛,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呕逆恶心,饮食无味。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汤
拼音:Mù Xiānɡ Tānɡ
处方:木香、青皮,各三斤;姜黄、麦蘖(炒),各五斤;甘草(炒)、盐(炒),各一十一斤;蓬茂四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豆蔻汤
拼音:Dòu Kòu Tānɡ
处方:丁香枝杖七斤,甘草(炒)十一斤,白面(炒)六斤,肉豆蔻(面裹、煨)八斤。
制法:上炒盐十三斤同为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磨积圆
拼音:Mó Jī Yuán
处方:乾漆(炒)、丁香,各一两;青皮(去白)、京三棱(炮),各六两;蓬茂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脏腑怯弱,内受积冷,胁肋胀痛,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日夜频并,四肢困倦,面无颜色,肌肉消瘦,不进饮食,及疳气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烦渴,小便白浊,食不生肌,或发虚肿,寒热往来,或因食甘肥,虫动作痛,叫哭合眼,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二岁儿,可服五圆,淡姜汤吞下,不拘时候,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秘传神仙消痞圆
拼音:Mì Chuán Shén Xiān Xiāo Pǐ Yuán
处方:斑蝥二十个(去头、足、翼、用糯米半升同炒、候米焦黄色为度、去米不用),巴豆(去皮、取霜)二十粒。
制法:上先将斑蝥碾为细末、却入巴豆霜同研令匀,用米糊为圆,如小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一切痞疾,皆因寒温不调,乳哺失节,或啖生冷、果子、黏食等物,脾胃微弱,不能消化,致五脏不利,三焦壅滞,结块腹内,坚硬如石,或发作寒热,有如疟证,不能饮食,渐致羸瘦,急宜服之。此药神妙。
用途用量:小儿三岁以前,每服三圆,五更初,茶清下,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黄连阿胶圆
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ē Jiāo Yuán
处方:肉豆蔻、茯苓(去皮)、诃子(炮、去核),各一两;黄连(去须、微炒)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阿胶一两醋煎溶,搜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无度,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鱼脑,白多赤少,後重腹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便圊频数,食减少力。
用途用量:每服一岁儿十粒至十五粒、二十粒,用温饮下,随乳亦得,更量岁数加减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钱氏白术散
拼音:Qián Shì Bái Shù Sàn
处方:人参、白术(不见火)、木香(不见火)、白茯苓(去黑皮)、藿香(去土、梗)、甘草(炙),各一两;乾葛二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并不止,津液枯竭,烦渴多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困少力,因而失治,变成风俌,不问阴阳虚实,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通口服,不拘时,更量儿大小加减,渴甚者并煎,任意饮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紫苏子散
拼音:Zǐ Sū Zǐ Sàn
处方:紫苏子(微炒)、萝卜子(微炒)、诃黎勒皮、杏仁(去皮、尖、麸炒黄)、人参(去苗)、木香,各半两;青皮(去白)、甘草(炙微赤),各一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细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啼气未定,与乳饮之,与气相逆,气不得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以水一盏,入生姜钱少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乌梅散
拼音:Wū Méi Sàn
处方:乌梅肉(微炒)半两,白茯苓、乾木瓜,各一两。
制法:上捣罗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下痢後,津液减少,脏腑虚燥,烦渴引饮,及治诸病烦渴,引饮无度。
用途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钱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龙骨圆
拼音:Lónɡ Gǔ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微炒)、黄檗、白龙骨、诃黎勒皮(炮、去核)、木香,各一分;当归(微炒)、乾姜(炮)、白矾(枯研),各半两;胡粉(微炒黄)三分。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患赤白痢,日夜频并,腹痛羸弱,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三岁儿每服十圆,温粥饮下,日三服、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豆蔻香连圆
拼音:Dòu Kòu Xiānɡ Lián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微炒)三分,肉豆蔻仁二枚,丁香一分,木香、诃黎勒(炮、去核),各半两。
制法:上捣罗为末,以粟米粥和圆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於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用途用量:三岁儿服十圆,粥饮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圆
拼音:Rén Shēn Yuán
处方:人参、丁香、陈皮(去白)、乾姜(焙)、白术,各一分;半夏(汤洗七次)半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哺,饮冷过度,伤冷脾胃,腹胁胀满,多吐痰涎。
用途用量:每三岁小儿,服一十圆,温汤下,不拘时,日二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高良姜散
拼音:Gāo Liánɡ Jiānɡ Sàn
处方:高良姜、草豆蔻(去皮)、陈皮(去白)、当归(微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分;人参(去芦)半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冷伤,脾胃不和,腹胀气闷,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三岁儿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观音散
拼音:Guān Yīn Sàn
处方:人参一两,茯苓一钱半,神曲(炒)二钱,石莲肉(炒、去心)一分,绵白芷、木香(炮)、白扁豆(去皮、炙焦黄、去火毒)、甘草(炙),各一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外感风泠,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渐羸弱。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水一小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四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使君子圆
拼音:Shǐ Jūn Zǐ Yuán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炙)、陈皮(去白)、川芎,各一分;使君子仁(浸、去黑皮)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三岁以上一粒,已下半粒,陈米饮化下。大治小儿腹痛。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六神丹
拼音:Liù Shén Dān
处方:丁香、木香、肉豆蔻(去壳),各半两。上三味,用面裹同入慢灰火煨,令面熟为度,取出放冷。诃子(煨、去核)、使君子仁,各半两;芦荟(细研入药)一两。上件同杵,罗为细末,以枣肉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气羸瘦,脏腑怯弱,泄利虚滑,乳食减少,引饮无度,心腹胀满。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温米饮下,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天竺饮子
拼音:Tiān Zhú Yǐn Zǐ
处方:川郁金(用皂角水煮、切作片、焙乾)、甘草(炙),各二十两;大栀子仁(微炒)、连翘,各二十两;雄黄(飞研)五两,瓜蒌根十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舌颊生疮,咽喉肿痛,面热口乾,目赤鼻衄,丹瘤结核,痈疮肿痛。又治伏暑燥热,疮疹馀毒,及大便下血,小便赤涩。
用途用量:每服一大钱,食後,临卧,用新水调服,小儿半钱,临时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清凉饮子
拼音:Qīnɡ Liánɡ Yǐn Zǐ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大黄(蒸、焙)、赤芍药,各等分。
制法: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血脉壅实,腑脏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理,肠胃不调,或温壮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歇,欲发惊俌。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馀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食後,临卧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生犀散
拼音:Shēnɡ Xī Sàn
处方:大黄(蒸、切、焙)、鳖甲(汤煮、去裙澜、醋涂、炙黄)、麦门冬(去心)、黄蓍、秦艽(去苗并土)、羚羊角(镑)、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地骨皮(去土)、赤芍药、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
制法:上各等分,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乾,日晚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馀毒不解,或伤寒病後,因食羊肉,体热不除,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青蒿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後,儿小即分为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化虫圆
拼音:Huà Chónɡ Yuán
处方: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
制法:上为末,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不的知病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用途用量:一岁儿服五圆,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疳保童圆
拼音:Wǔ Gān Bǎo Tónɡ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白鳝头(炙令焦黄、无、即炒白芜荑充代)、草龙胆(去芦)、雄黄(研飞)、青橘皮(去瓤)、五倍子、夜明砂(微炒),各一两;蟾头一枚(炙令黄色),苦楝根、天浆子(微炒)、胡黄连、麝香、青黛(研)、熊胆(研)、芦荟(研),各一两。(一本有虾蟆灰、蜗牛微炒。一方有蜗牛微炒,一分。)
制法:上为细末,都研令匀,用糯米饭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盖其骨肉轻软,肠胃微细,若乳哺有节,则脏腑相调;或乳母寒温失理,饮食无常,醉饱喜怒,及小儿百以後,五岁以前,乳食渐多,不择生冷,好餐肥腻、甘、酸之物,即成五疳。一曰肝疳,其候摇头揉目,白膜遮睛,流汗遍身,合面而卧,目中涩痒,肉色青黄,发立头焦,筋青脑热,腹中积聚,下痢频多,久而不痊,转甚羸瘦;
二曰心疳,其候浑身壮热,吐痢无常,颊赤面黄,胸膈烦满,鼻乾心躁,口舌生疮,痢久不痊,多下脓血,有时盗汗,或乃虚惊;
三曰脾疳,其候腹多筋脉,喘促气粗,乳食不多,心腹胀满,多啼咳逆,面色萎黄,
用途用量:每服一岁儿一圆,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日进三服尤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熟乾地黄汤
拼音:Shú Qián Dì Huánɡ Tānɡ
处方:熟乾地黄(净洗、酒浸、蒸、焙)一两,人参三两,麦门冬(去心)二两,瓜蒌根一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产後虚渴不止,少气脚弱,眼昏头眩,饮食无味。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二盏,糯米一撮,生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地黄圆
拼音:Xiǎo Dì Huánɡ Yuán
处方:人参(去芦)、乾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
用途用量:每五十圆,米汤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调中汤
拼音:Tiào Zhōnɡ Tānɡ
处方: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产後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於肓膜,散於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艾煎圆
拼音:ài Jiān Yuán
处方:人参、川芎、菖蒲(节、蜜炒),各一两;熟艾(糯米饮调作饼、焙乾)四两,食茱萸(汤洗)、当归,各七钱半;白芍药、熟乾地黄,各一两半。
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常服补荣卫,固经脉。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酒、饮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皱血圆
拼音:Zhòu Xuè Yuán
处方:菊花(去梗)、茴香、香附(炒、酒浸一宿、焙)、熟乾地黄、当归、肉桂(去粗皮)、牛膝、延胡索(炒)、芍药、蒲黄蓬,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乌豆一升醋煮,候乾,焙为末,再入醋二碗,煮至一碗,留为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海虚冷,百病变生,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瘕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产前、产後一切病患,无不治疗。此药暖子宫,能令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或醋汤下。血气攻刺,炒姜酒下。症块绞痛,当归酒下。
注意:忌鸭肉、羊血。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茂香散
拼音:Mào Xiānɡ Sàn
处方:天台乌药、三棱(煨)、蓬茂(煨)、川当归(去芦)、荆芥穗、天麻、桂心(不见火)、延胡索、厚朴(姜汁制、炒)、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风脏气,头目昏晕,心烦怔忪,手足热疼,经候不调,脐腹时痛,或多便利,饮食减少,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生姜汁少许,和温酒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琥珀黑散
拼音:Hǔ Pò Hēi Sàn
处方:琥珀(别研)、朱砂(别研)、百草霜(别研)、新罗、白附子(炮)、松墨(烧)、黑衣(灶屋尘也)、血猫灰(鲤鱼鳞是也,烧为末),各半两;麝香(研)、川当归(去芦)、白僵蚕(炒、去丝、嘴),各一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产妇一切疾病,产前胎死,产难、横生、逆生。产後胞衣不下,衣带先断,遍身疼痛,口乾心闷,非时不语。如血晕眼花,误以为暗风;乍寒乍热,误以为疟疾;四肢浮肿,误以为水气,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误以为邪祟,腹胁胀满,呕逆不定,误以为翻胃;大便秘涩,小便出血,误以为五淋。及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因变骨蒸、皆宜多服。若产後鼻衄,口鼻黑色,气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皆为难治,须急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炒姜、温酒和童子小便调下,食前。凡产前宜进一、两服,能安神顺胎。产後虽无疾,七日内亦进一、二服,能散诸病。或因惊恐,变生他证,当连服取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鳖甲圆
拼音:Rén Shēn Biē Jiǎ Yuán
处方: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人参、当归(洗、焙)、赤芍药、甘草(炙)、柴胡(去苗)、桔梗(去芦),各一两;地骨皮、宣黄连(去须)、胡黄连,各一分;肉桂(去粗皮)、木香,各半两;麝香(别研)半分,鳖甲一枚(可重二两者、醋炙黄色为度)。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研烂,绞取汁,童子小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以来,次入真酥三两,白沙蜜三两,再熬成膏,冷,方下众药末,搜和令匀,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一切虚损,肌肉瘦瘁,盗汗心忪,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安胎饮
拼音:ān Tāi Yǐn
处方:地榆、甘草(微炙赤)、茯苓(去皮)、熟乾地黄(洗、酒洒、蒸、焙)、当归(去芦、洗、酒浸)、川芎、白术、半夏(汤洗七次)、阿胶(捣碎、麸炒)、黄蓍(去苗)、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三月、四月至九个月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重目眩,四肢沉重,懈怠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多睡少起,呕逆不食;或胎动不安,非时转动,腰腹疼痛,或时下血,及妊娠一切疾病,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如或恶食,但以所思之物任意与之,必愈。
注意:按妊娠禁忌,勿食鸡、鸭子、鲤鱼脍、兔、犬、鲈、骡、山羊肉、鱼子、鳖卵、雉雀、桑椹。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按《胎教论》云:令母常居静室,多听美言,听人讲论诗书,陈说礼乐。耳不听非言,目不视恶事,心不起邪念,能令生子庞厚福寿,忠孝仁义,聪明无疾。斯乃圣人所留教论,故随方状以书。
名称:暖宫圆
拼音:Nuǎn Gōnɡ Yuán
处方:生硫黄六两,禹馀粮(醋淬手拈为度)九两,赤石脂(火煅红)、附子(炮、去皮、脐)、海螵(去壳),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醋糊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下焦久冷,月事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至,或崩中漏血,赤白带下,或月内再行,淋沥不止,带下五色,经脉将至,腰腿沉重,痛连脐腹,小便白浊,面色萎黄,肢体倦怠,饮食不进,渐至羸弱。及治子宫久寒,不成胎孕。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空心,食前,温酒下,或淡醋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当归建中汤
拼音:Dānɡ Guī Jiàn Zhōnɡ Tānɡ
处方:当归四两,肉桂(去粗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白芍药六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一切血气虚损,及产後劳伤,虚羸不足,吸吸少气,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时自汗出,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五片,枣一枚,擘碎,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空心,食前。产讫直至满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壮。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当归圆
拼音:Dānɡ Guī Yuán
处方:真蒲黄(炒)三分半,熟乾地黄十两,阿胶(捣碎、炒燥)、当归(去芦、微炒)、续断、乾姜(炮)、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白芷、白术、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各三两;肉桂(去皮)、白芍药,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虚羸,及伤血过多,虚竭少气,脐腹拘急,痛引腰背,面白脱色,嗜卧不眠,唇口乾燥,心忪烦倦,手足寒热,头重目眩,不思饮食,或劳伤冲任,内积风冷,崩中漏下,淋沥不断,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疼,脐腹急痛。及治男子、妇人从高坠下,内有瘀血、吐血,下血等病。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食前以温酒下,渐加至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保生圆
拼音:Bǎo Shēnɡ Yuán
处方:大麻仁(去皮)一两半,贝母、黄芩、大豆黄卷、粳米、甘草(微炙赤)、乾姜(炮)、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石膏(细研),各一两;当归(去芦、炒)半两,秦椒(微炒出汗)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养胎益血,安和子脏。治妊娠将理失宜,或因劳役,胎动不安,腰腹痛重,胞阻漏胎,恶露时下,子脏挟疾,久不成胎,或受妊不能固养,痿燥不长,过年不产,日月虽满,转动不力;或致损堕,及临产节适乖宜,惊动太早,产时未至,恶露先下,胎胞枯燥,致令难产;或横或逆,痛极闷乱,连日不产,子死腹中,腹上冰冷,口唇青黑,吐出冷沫。新产恶血上冲,运闷不省,喘促出汗,及瘀血未尽,寒热往来;或因产劳损,虚羸未复,面黄肌瘦,心忪盗汗,饮食不进,渐成蓐劳。入月常服,壮气养胎,正顺产理,润胎易产。产後常服,滋养血气,和调阴阳,密腠理,实腑脏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并用温酒或枣汤化下,嚼亦得,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白薇圆
拼音:Xiǎo Bái Wēi Yuán
处方:覆盆子(去梗)、菖蒲(微炒),各三分;白龙骨、熟乾地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白薇(去苗),各一两;蛇床子(炒)、乾姜(炮)、细辛(去苗)、当归(去芦、微炒)、车前子、川芎,各半两;远志(去心)、桃仁(去皮、尖、麸炒黄)、白茯苓(去皮)、人参、卷柏(去根)、白芷、肉桂(去粗皮),各三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虚损,子脏受寒,久无子息,及断续不产,此因上热下冷,百病滋生;或月水崩下,带漏五色,腰腹疼重,面黄肌瘦,或因产乳不能将护,登厕太早,或久坐湿地,并冷风从下入,血脏既虚,风邪内乘;或月水当行,失於调摄,伤动胞络,阴阳不和,上焦虚阳壅燥,下脏邪冷结伏。致使胎孕不成,冷极伤败,月水不匀,饮食减少,夜多盗汗,面生僢僣,齿摇发落,脚膝疼重,举动少力,并宜服之。常服壮筋骨,益血气,暖下脏,除风冷,令人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禹馀粮圆
拼音:Yǔ Yú Liánɡ Yuán
处方:桑寄生、柏叶(微炒)、当归(去芦、微炒)、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乾姜(炮)、白术、鳖甲(醋浸、去裙、炙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禹馀粮(烧、醋淬七遍、飞研)、白石脂,各二两;狗脊(去毛)、白芍药,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带下久虚,胞络伤败,月水不调,渐成崩漏,气血虚竭,面黄体瘦,脐腹里急,腰膝疼重,肢体烦痛,心忪头眩,手足寒热,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伏龙肝散
拼音:Fú Lónɡ Gān Sàn
处方:伏龙肝(即灶心土也)、赤石脂,各一两;熟乾地黄(酒浸一宿)、艾叶(微炒),各二两;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半两;当归(去苗、炒)、乾姜(炮),各三分;川芎三两,麦门冬(去心)一两半。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气血劳伤,冲任脉虚,经血非时,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乾,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枣三个,擘破,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吴茱萸汤
拼音:Wú Zhū Yú Tānɡ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乾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乾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安息活血丹
拼音:ān Xī Huó Xuè Dān
处方:吴茱萸(汤浸七遍、焙乾、微炒)、安息香(捣碎、入好酒研、澄去渣、银器内慢火熬成膏)、柏子仁(炒)、山茱萸(去核)、延胡索桃仁(去皮、尖、麸炒微黄色)、虎杖、当归、杜仲(去粗皮、炒)、附子(炮、去皮、脐)、木香,各二十两;泽兰(叶)、乾姜(炮)、肉桂(去粗皮)、艾叶(微炒)、黄蓍(去芦)、牡丹皮,各二斤半;肉苁蓉(酒浸、焙)、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令熟),各五斤。
制法:上为细末,以前安息香膏,入白面同煮作糊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冲任不足,下焦久寒,月事不匀,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或带下不止,面色痿黄,肌肉瘦瘁,肢体沉重,胸胁胀满,气力衰乏,饮食减少,一切血气虚寒,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食前以温酒下,醋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椒红圆
拼音:Jiāo Hónɡ Yuán
处方:沉香、莪术、诃黎勒(煨、去核)、椒红(微炒、出汗)、当归(去芦、酒浸、微炒)、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麝香一分(别研),丁香、肉豆蔻(炮)、高良姜(去芦、麻油炒),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匀,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气不调,腑脏怯弱,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脐腹冷疼,胁肋时胀,面色痿黄,肌体羸瘦,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常服补虚损,暖下脏、逐痼冷,进欲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温酒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牡丹煎圆
拼音:Mǔ Dān Jiān Yuán
处方:延胡索、缩砂仁,各半两;赤芍药、牡丹皮,各一两;山茱萸、乾姜(炮),各半两;龙骨(细研水飞)、熟乾地黄(酒浸)、槟榔、羌活,各二两;五味子、人参、白芷、当归(去芦、酒浸)、乾山药、泽泻、续断(细者)、肉桂(去粗皮)、白茯苓、白术、附子(去皮、脐)、木香、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炮,为末,炒熟),各一两;石斛(去根、酒浸)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本虚,少腹挟寒,或因产劳损,子脏风寒,搏於血气,结生瘕聚,块硬发歇,脐腹刺痛,胁肋紧张,腰膝疼重,拘挛肿满,背项强急,手足麻痹,或月水不调,或瘀滞涩闭,或崩漏带下,少腹冷疼,寒热盗汗,四肢酸痛,面色萎黄,多生僢僣,羸乏少力,心多惊悸,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酒或醋汤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注意:妊娠不宜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荆芥散
拼音:Rén Shēn Jīnɡ Jiè Sàn
处方:荆芥穗、羚羊角(镑)、酸枣仁(微炒)、生乾地黄、枳壳(麸炒、去瓤、称)、人参、鳖甲(醋浸、去裙、炙黄)、肉桂(去粗皮)、白术、柴胡,各七两半;甘草、川芎、赤芍药、牡丹皮、当归、防风(去苗、叉),各五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风劳气,身体疼痛,头昏目涩,心怔烦倦,寒热盗汗,颊赤口乾,痰嗽胸满,精神不爽;或月水不调,倂癖块硬,疼痛发歇;或时呕逆,饮食不进,或因产将理失节,淹延瘦瘁,乍起乍卧,甚即着床。常服除一切风虚劳冷宿病。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不拘时,日二服。
注意:有孕不宜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泽兰圆
拼音:Zhōnɡ Rǔ Zé Lán Yuán
处方:钟乳粉三两,泽兰二两二钱半,芜荑(炒)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山茱萸一两二钱半,艾叶(醋炒)七钱半,防风一两七钱半,柏子仁(炒、别捣)、人参(去芦)、石膏(研飞)、石斛(去根)、熟乾地黄(酒蒸),各一两半;川芎、甘草(微炙赤)、牛膝(去芦、酒浸、焙)、白芷、山药、当归(去芦、炒)、细辛(去苗、不见火)、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羸,益血气。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腰腿沉重,四肢倦怠,百节酸痛,心忪恍惚,忧恚不乐,面少光泽,饮食无味。除下脏风冷,治带下三十六疾,崩中漏下五色,子宫久冷无子,及数堕胎,或因产劳损,冲任血气虚羸,肌瘦嗜卧。久服补暖元脏,润泽肌肤,长发去僢,除头风,令人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泽兰圆
拼音:Zé Lán Yuán
处方:黄泽兰(去梗)、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人参(去芦)、赤石脂(煅),各一两;附子(炮、去皮、脐)、木香、白茯苓(去皮)、续断,各三分;肉桂(去粗皮)、川芎、白术、乾姜(炮)、当归(去芦、微炒)、甘草(炙、微赤),各半两;熟乾地黄(净洗、酒蒸、焙)一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劳伤,脏脐虚羸未复,气血不调,肢体瘦弱,困乏少力,面色萎黄,心常惊悸,多汗嗜卧,饮食不进。产後百日内,每日常服,壮气益血,暖下脏,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三十圆,温米饮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熟乾地黄圆
拼音:Shú Qián Dì Huánɡ Yuán
处方:熟乾地黄(酒浸)、五味子(拣净)、柏子仁(微炒、别研)、川芎,各一两半;泽兰(去梗)二两一分,禹馀粮(火烧红、醋淬七遍、细研)、防风(去芦、叉)、肉苁蓉(酒浸一宿)、白茯苓(去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芷、乾姜(炮)、山药、细辛(去苗)、卷柏(去根),各一两;当归(去芦、酒浸、炒)、甘草(炙),各一两三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人参、续断、蛇床子(拣净、微炒)、芜荑(炒)、杜仲(去粗皮、炙黄)、艾叶(炒),各三分;赤石脂(煅、醋淬)、石膏(煅、研飞),各二两;肉桂(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风虚劳冷一切诸疾。或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不能温润肌肤;或风寒客於腹内,则脾胃冷弱,不能克消水谷;或肠虚受冷,大便时泄;或子脏挟寒,久不成胎,月水不调,乍多乍少,或月前月後,或淋沥不止,或闭断不通,积聚症瘕,面体少色,饮食进退,肌肉消瘦,百节酸疼,时发寒热,渐至羸损,带漏五色,阴中冷痛,时发肿痒,月水将行,脐腹先痛,皮肤皱涩,瘾疹瘙痒,麻痹筋挛,面生僢僣,发黄脱落,目泪自出;心忪目眩;及产後劳损未复,肌瘦寒热,颜色枯黑,饮食无味,渐成蓐劳,并皆治之。温平不热无毒,常服养血补气,和顺荣卫,充实肌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注意:妊娠不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油煎散
拼音:Yóu Jiān Sàn
处方: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去芦),各一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节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汗多,口乾舌涩,不思饮食。常服能肥妇人,其效妙甚。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水一盏,将青铜钱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煎不得搅,吃不得吹,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升麻和气饮
拼音:Shēnɡ Má Hé Qì Yǐn
处方:乾姜、熟枳壳,各半钱;乾葛、熟苍术、桔梗、升麻,各一两;当归、熟半夏、茯苓、白芷,各二钱;陈皮、甘草,各一两半;芍药七钱半,大黄(蒸)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疮疥发於四肢,臀髀痛痒不常,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痛,浸淫浮肿。又癞风入脏,阴下湿痒,耳鸣眼痛,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灯心十五茎,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青解毒圆
拼音:Qīnɡ Jiě Dú Yuán
处方:寒水石(研)、石膏(研),各十六两;青黛八两。
制法:上件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乾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躁烦渴,饮食不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後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用生姜水下亦得。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小儿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躁,颊赤多渴,睡卧不稳,每三岁儿可服半粒,更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胜金圆
拼音:Shènɡ Jīn Yuán
处方:槟榔四两,常山(酒浸、蒸、焙)一斤。
制法:上为末,水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盖因外邪客於脏腑,生冷之物内伤脾胃,或先寒後热,或先热後寒,或寒多热少,或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连日并发,或间日而发,或发後三、五日再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身如火、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咽乾,背膂酸疼,肠鸣腹痛,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於发前一日晚临卧,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热物、茶、汤之类,至四更尽,再用冷酒吞下十五圆。忌食一切热羹汤、粥食,午间可食温粥,至晚方可食热。
注意:忌一切生冷、鱼腥等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一方用川常山十六两为末,鸡卵十五只,取清为圆。治证、服饵一如前法。
名称:常山饮
拼音:Chánɡ Shān Yǐn
处方:知母、川常山、草果、甘草(炙),各二斤;良姜二十两,乌梅(去仁)一斤。
制法:上件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疟疾。凡疟疾,盖因外邪客於风府,生冷之物内伤脾胃,或先寒後热,或先热後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并发,或间日一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身如烧,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舌乾,脊膂酸疼,肠鸣腹痛,诸药不治,渐成劳疟者,此药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克效饼子
拼音:Kè Xiào Bǐnɡ Zi
处方:甘草、绿豆末、荷叶,各五两;定粉(研)、龙脑(研)、麝香(研),各半两;金箔二十五片(为衣),信砒(醋煮)二两半,朱砂(研飞)一两一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搜和,每两作二十圆,捏扁,以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脊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积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後寒,或先寒後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一日一发,或隔日一发,或一发後六、七日再发,并能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饼子,以新汲水磨化。日发者,未发前服之。间日者,不发夜服。隔数日发者,前一日夜服。连日者,凌晨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万病圆
拼音:Wàn Bìnɡ Yuán
处方:芍药、肉桂(去粗皮)、川芎(不见火)、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乾姜(炮)、防风(去芦)、巴豆(去心、膜、炒)、当归(去芦)、生屑角(镑)、桔梗、芫花(醋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炒)、人参(去芦)、黄芩、黄连(去须)、禹馀粮(醋淬、研飞)、蒲黄(微炒)、前胡(去芦)、大戟(炒)、葶苈(炒)、麝香(研)、细辛(去苗)、雄黄(研飞)、朱砂(研飞)、紫菀(去芦)、甘遂、牛黄(研),各一两;蜈蚣十二节(去头、足、炙),芫青二十八枚(入糯米同炒、候米色黄黑、去头、足、翅用),石蜥蜴(去头、尾、足、炙)四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圆,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注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连及胸背,鼓胀气坚结,流入四肢,或腹叉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虫、寸白虫、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眠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疾,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久立。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
用途用量:疟病,未发前服一圆,未瘥,如前更服。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大,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用多服;积久疾病即少服;常服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一、二圆,取吐利即瘥。卒中恶,口噤,服二圆,浆一合下,利即瘥。五注鬼刺客忤,服二圆。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如妊身,服二圆,日三、夜一,间食服之。蛊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圆,不瘥,更服。诸有痰饮者,服三圆。冷癖,服三圆,日,三服,皆间食,常令微溏利。宿食不消,服二圆,取利。瘕症积聚,服二圆,日三服。拘急,心腹胀满,心痛,服三圆。上气呕逆,胸满不得卧,服二圆,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服此药,以三圆为一剂,服不过三剂,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以万病圆名之。
名称:流气饮
拼音:Liú Qì Yǐn
处方:大黄(炮)、川芎、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细辛(去苗)、防风(去苗)、山栀(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黄芩(去芦)、甘草(炙)、玄参(去芦)、蔓荆子(去白皮)、荆芥(去梗)、木贼(去根、节),各一两;苍术(米泔浸一宿、炒控)二两,草决明一两半。
制法:上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肝经不足,内受风热,上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怕日羞明,堆眵赤肿,隐涩难开,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眩赤烂,及妇人血风眼,及时行暴赤肿眼,眼胞紫黑,应有眼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半,临卧用冷酒调下,如婴儿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如神止泻圆
拼音:Rú Shén Zhǐ Xiè Yuán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去滑)、苍术(米泔浸、去黑皮、焙乾),各半斤;川乌(米泔浸软、去皮、切作片、焙乾、用盐四两,同炒、黄色为度、去盐不用、净称)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腑虚寒,脾胃受湿,泄泻无度,肠鸣腹痛,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空心,食前饭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万金饮
拼音:Wàn Jīn Yǐn
处方:陈皮(去白)、甘草(半生、半炙)、罂粟壳(去蒂、盖、半生、半蜜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内受风寒,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呕吐泄泻,胁肋胀满,肠内虚鸣,及肠胃受湿,脓血相杂,下如豆汁,或下瘀血,里急後重,日夜无度,饮食减少,渐至瘦弱,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先用沸汤泡盅热,又於碗内盛重汤,坐盏在内,却抄药末在盅内,用沸汤泡至七分,盏上用盏盖之,良久,纱绵滤去渣,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香豆蔻散
拼音:Dīnɡ Xiānɡ Dòu Kòu Sàn
处方:京三棱(炮)、木香(不见火)、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乾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两半;苍术(去皮)七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僸术圆
拼音:Jìn Shù Yuán
处方:神僸(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分。
制法:上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进美饮食,及疗饮食所伤,胸膈痞闷。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不拘时,米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罂粟汤
拼音:Yīnɡ Sù Tānɡ
处方:艾叶(去梗)、黑豆(炒、去皮)、陈皮(去白)、乾姜(炮)、甘草(炙),各二两;罂粟壳(去蒂、蜜炙)四两。
制法:上件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或饮酒过度,脐腹? h,泄泻肠鸣,下痢或赤或白,里急後重,日夜频并,饮食减少,及肠胃受湿,膨胀虚鸣,下如豆汁,或下鲜血,并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小儿量岁数,加减与之。
注意: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药方剂大全(二)

名称:俞山人降气汤
拼音:Yú Shān Rén Jiànɡ Qì Tānɡ
处方: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麻黄(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一两。乾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各半两。
制法:上十五味,同作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喘满,咽乾不利,烦渴引饮,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咳嗽。兼治风湿脚气。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紫苏三叶,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如圣饼子
拼音:Rú Shènɡ Bǐnɡ Zi
处方:防风、天麻、半夏(生),各半两。天南星(洗)、乾姜、川乌(去皮、尖),各一两。川芎、甘草(炙),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圆,如鸡头大,捻作饼子曝乾。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
用途用量:每服五饼,同荆芥三、五穗细嚼,茶、酒任下,熟水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生气汤
拼音:Shēnɡ Qì Tānɡ
处方:盐(炒)二两半,丁香皮一两,胡椒二钱半,丁香、檀香,各一两半。乾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制法:上七味同捣碎,用慢火令香熟,乘热入瓷器内蜜盖覆,候冷,碾,罗作细散,密盛贮,勿令泄气味。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噫醋吞酸,痰逆呕吐,胸膈痞闷,饮食不美。又治五膈、五噎,一切气疾。常服除邪冷,生胃气。
用途用量: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九痛圆
拼音:Jiǔ Tònɡ Yuán
处方:狼毒(炙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三两,乾姜(炮)、巴豆(去皮、心膜、炒乾、取霜)、人参、吴茱萸(汤洗七次),各一两。
制法:上六味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又治连年流注心胸痛。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瘀血等疾。
用途用量:每服空腹温酒下一圆。卒中恶心腹胀痛,口不能言者,服二圆立瘥。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白圆
拼音:Wēn Bái Yuán
处方:川乌(炮、去皮、脐)二两半,柴胡(去芦)、桔梗、吴茱萸(汤洗七次、焙乾、炒)、菖蒲、紫菀(去苗、叶及土)、黄连(去须)、乾姜(炮)、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人参、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皂荚(去皮、子、炙)、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十种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疟疾连年不瘥。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遁尸疰忤,及癫。或妇人诸疾,断续不生,带下淋沥,五邪失心,愁忧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药,无不除愈。
用途用量:每服三圆,生姜汤下,食後或临卧服,渐加至五、七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独圣圆
拼音:Xiǎo Dú Shènɡ Yuán
处方:巴豆(连皮称半两、去皮、心、膜、炒熟、得三钱、研),肉桂(去粗皮)一斤,础砂(研飞)一两,半夏(汤洗七次)、丁皮(舶上者)、乌梅(去核)、乾姜(炮)、当归(去芦)、三棱(煨、捣碎),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巴豆水煮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饮食多伤,心腹刺痛,呕哕恶心,噎痞吞酸,乾噫食臭,腹胁胀闷,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圆至五圆,用温水下,食後服。常服化滞气,利胸膈,止逆消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食圆
拼音:Xiāo Shí Yuán
处方:乌梅(去核、焙乾)、乾姜(炮),各四两。小麦蘖(炒黄)三两,神僸(捣末、炒)六两二钱。
制法: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翻心,霍乱呕吐,及病後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加至二十圆,米饮下,日二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青木香圆
拼音:Qīnɡ Mù Xiānɡ Yuán
处方:补骨脂(炒香)、荜澄茄、槟榔(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各四十两。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香、别捣末)一百二十两,木香二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牵牛末令匀,渐入清水和令得所,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宽中利膈,行滞气,消饮食。治胸膈噎塞,腹胁胀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呕哕痰逆,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茶、汤熟水任下,食後服。每酒食後可服五圆至七圆。小儿一岁服一圆。
注意:怀妊妇人不得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棱煎圆
拼音:Sān Lénɡ Jiān Yuán
处方: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色)、?,各一两。神僸(碎、炒)、麦蘖(炒),各三两。青皮(去白)、乾漆(炒)、萝卜子(微炒),各二两。三棱(生、细、捣、罗为末、以酒三升,石器内熬成膏)八两。
制法:上件为末,以三棱膏匀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顺气宽中,消积滞,化痰饮。治中气痞,心腹坚胀,胁下紧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噫气不通,呕吐痰逆,饮食不下,大便不调,或泄或秘。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温米饮下,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丁香圆
拼音:Xiǎo Dīnɡ Xiānɡ Yuán
处方:五灵脂十二两,丁香三两,木香一两半,肉豆蔻(去壳)三十个,巴豆(去皮、膜、出油)二百一十个。
制法:上为细末,入巴豆令匀,面糊和令得所,圆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积滞生冷,留饮宿食,止痰逆恶心,霍乱呕吐。治心腹胀闷,胁肋刺痛,胸膈痞满,噎塞不通。常服顺脾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温生姜汤下,橘皮汤亦得,食後服。如霍乱吐逆,煎桃叶汤放冷下。小儿吐逆不定,三岁儿服三圆,五岁已下服四圆,用生姜桃叶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香圆
拼音:Dīnɡ Xiānɡ Yuán
处方:猪牙皂角(去皮、炙焦黑、为细末)、好墨(烧、醋淬)、肉桂(去粗皮)、乾姜(炮)、丁香、木香,各一两。乾漆(碎,炒、为细末)、黑牵牛(炒、为细末)、川大黄(别为细末)、蓬莪术(炮、捣碎)、京三棱(炮、捣碎、别研)、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青皮(去白)三两,巴豆霜(先用醋煎砌砂令热、下巴豆霜、煎三、两沸、下大黄末熬膏)一钱半。
制法:上以大黄、巴豆膏和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积滞不消,心腹坚胀,痰逆呕哕,噫醋吞酸,胁肋刺痛,胸膈痞闷,或反胃恶心,食饮不下,气上冲胸,痞噎不通,及食症酒癖,血瘕气块,时发刺痛,全不思食,并治之。常服消饮食,行滞气。
用途用量:每服一、两圆,茶、酒任下。如要取化症瘕癖块,用生姜汤下七圆,并食後、临卧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积气圆
拼音:Jī Qì Yuán
处方:巴豆(一百个、去皮、心、膜、出油取霜)三钱,桃仁(去皮、尖、麸炒、别研)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四两,米醋(五升、以大黄同用慢火熬成膏大黄、面裹、煨、去面、为末)、乾漆(炒焦)、木香、鳖甲(醋炙黄),各一两。三棱(煨、乘热捣碎)、肉桂(去粗皮),各二两。朱砂(研飞)、麝香(别研),各二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醋膏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寒冷之气留滞於内,使气积不散,胸胁支满,食即气噎,心腹膨胀,气刺气急(一本作气急刺痛),宿食不化,心腹引痛,噎气吞酸,停饮浸渍,恶心呕逆,癖块疼痛,脏腑不调,饮食不进,往来寒热,渐觉羸瘦,以致着床,面黄肌热,精神困顿。
用途用量:每服二圆,炒生姜汤温下,或木香汤亦得,食後,临卧服。更看虚实,加减服之。
注意:忌生冷、硬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草豆蔻散
拼音:Cǎo Dòu Kòu Sàn
处方:草豆蔻(去皮)一斤,生姜(切作片)二斤,甘草八两。
制法:上件拌匀,入於银器内,用水过三指许,以慢火熬令水尽,焙令乾,杵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调,胸膈满闷,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藿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利,水谷不分。夏月煎作熟水常服,调中止逆,除冷气,消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藿香半夏散
拼音:Huò Xiānɡ Bàn Xià Sàn
处方:丁香皮半两,藿香叶一两,半夏(汤浸洗七遍、微炒黄色)二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饮,哕逆呕吐,胸满噎痞,短气倦怠,不入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七片,煎七分,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七气汤
拼音:Qí Qì Tānɡ
处方:人参、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切片、焙乾)五两。
制法: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虚冷上气,及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内结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发时止,发即欲死,此药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稍热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和散
拼音:Sān Hé Sàn
处方:羌活(去芦)、紫苏(茎叶、去粗梗)、沉香、宣州木瓜(薄切、焙乾)、大腹皮(炙焦黄),各一两。川芎、甘草(炒)、陈皮(去白)、木香、槟榔(面裹、煨熟、去面)、白术,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一腹痞闷,胁肋胀,风气壅滞,肢节烦痛,头面虚浮,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难,虽年高气弱,并可服之。又治背痛,胁痛,有妨饮食,及脚气上攻,胸腹满闷,大便不通。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平胃散
拼音:Pínɡ Wèi Sǎn
处方: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乾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建中散
拼音:Jiàn Zhōnɡ Sàn
处方: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一斤。乾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五两。陈皮(去白、八两)。已上六味,用水三斗,煮令水尽,焙乾。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炮、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
制法:上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泄利,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膈气散
拼音:Gé Qì Sàn
处方:肉豆蔻仁、木香、乾姜、厚朴(去粗皮、生姜汁制、炒)、青皮(去白)、甘草,各五两。三棱(炮)、益智仁、莪术(炮)、肉桂(去粗皮)、陈皮(去瓤)、槟榔、枳壳(去瓤、麸炒),各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五种膈气,三焦痞寒,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常服顺气宽中,消倂癖积聚,散惊忧恚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半个,同煎七分,和滓热服。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膈宽中散
拼音:Wǔ Gé Kuān Zhōnɡ Sàn
处方:白豆蔻(去皮)二两,甘草(炙)五两,木香三两,厚朴(去皮、生姜汁炙熟)一斤,缩砂仁、丁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四两。香附子(炒去毛)十六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因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腑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遂成五膈之病。一曰忧膈,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二曰恚膈,心下实满,噫辄醋心,饮食不消,大小便不利;
三曰气膈,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噫闻食臭;
四曰寒膈,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肥;
五曰热膈,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四肢烦重,唇口乾燥,身体或热,腰背疼痛,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及一切气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入生姜二片,盐少许,沸汤点服,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匀气散
拼音:Yún Qì Sàn
处方: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二两。藿香叶、甘草,各八两。缩砂仁四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气滞不匀,胸膈虚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除胀满噎塞,止呕吐恶心。常服调顺脾胃,进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末一字,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调中沉香汤
拼音:Tiào Zhōnɡ Chén Xiānɡ Tānɡ
处方:麝香(研)半钱,沉香二两,生龙脑(研)一钱,甘草(炙)一分,木香、白豆蔻仁,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邪养正。治心腹暴痛,胸膈痞满,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食饮少味,肢体多倦。常服饮食增进,腑脏和平,肌肤光悦,颜色光润。
用途用量:每服半钱,用沸汤点服,或入生姜一片、盐少许亦得。酒食後服之大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理中汤
拼音:Lǐ Zhōnɡ Tānɡ
处方:人参、甘草(炒)、白术、乾姜(炮),各三两。
制法:上粗末。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嘉禾散
别名:谷神散
拼音:Jiā Hé Sàn
处方:枇杷叶(去毛、尽涂姜汁、炙令香熟为度)、薏苡仁(微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缩砂仁(去皮),各一两。大腹子(微炒)、随风子(如无、楝实、诃子亦得)、杜仲(去皮、用姜汁与酒合和涂、炙令香熟微焦)、石斛(细、酒拌、微炒)、藿香叶、木香、沉香、陈皮(去白),各三分。谷蘖(微炒)、槟榔(炒)、丁香、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青皮(去瓤)、桑白皮(微炒),各半两。白术(炒)二两,神僸曲(微炒)、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一分、切作片子、与半夏同捣烂、作饼炙黄),各一分。甘草(炙)一两半。
制法:上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逆,口苦舌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如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常服育神养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肥枣三枚,同煎至七分,温服不计时候。及疗四时伤寒,能调治阴阳,使无变动,克日得安。如疗五噎,入乾柿一枚同煎,十服见效。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枣五枚同煎。妇人亦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膈圆
拼音:Wǔ Gé Yuán
处方:蜀椒(去目并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去苗、土)、肉桂(去粗皮)、远志(去心),各三两。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五两。乾姜(炮)二两,人参(去芦)四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因愁忧思虑,饮食不节,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遂成忧膈、气膈、食膈、饮膈、劳膈之病。若食生冷即发,心胸痞满,气不得通,疼痛如刺,及引背膂,食即不下,心下坚痛,痛即欲吐,得吐即已,甚者手足逆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含化咽之,胸膈喉中当热,药力稍尽,更服一圆,日三服,夜二服,服药七日即愈;
或圆如梧桐子大,温酒服之亦得,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养脾圆
拼音:Yǎnɡ Pí Yuán
处方:大麦蘖(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一斤。乾姜(炮)、缩砂(去皮),各二斤。白术半斤,甘草一斤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每两作八圆。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心腹纹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逆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养胃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生姜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紫苏子圆
拼音:Zǐ Sū Zǐ Yuán
处方:紫苏子(拣净)、陈皮(去白),各二两。肉桂(去粗皮)、人参(去芦)、高良姜(炒),各一两。
制法:上五味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胸膈噎闷,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不消,呕逆欲吐,及治肺胃伤冷,咳嗽痞满,或上气奔急,不得安卧。常服此药,永不患霍乱,甚妙。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温酒下,米饮亦得,不计时候。或作小圆服之亦得。若食瓜脍生冷,觉有所伤,噫气生熟,欲成霍乱者,含化一圆,细细咽汁,服尽应时立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和胃圆
拼音:Hé Wèi Yuán
处方:厚朴(去粗皮、碎、以生姜二两、研烂、同炒)、半夏(一半汤洗、曰乾、微炒、一半生姜汁制作饼、炙黄)、鳖甲(九肋、大者一枚、黄泥外固、以米醋二碗、化?两、放鳖甲内、慢火熬乾、取二两,、细研如粉用)、神僸(碎、炒)、麦蘖(微炒)、白术(炒)、肉桂(去粗皮),各二两。枳壳(去瓤、麸炒)、三棱(炮)、青皮(去白、炒)、人参,各三两。陈皮(去白)、诃子(炮、去核),各四两。槟榔、当归,各一两半。芍药、甘草(炒),各一两。乾姜(炮)、赤茯苓(去皮)、各三分。
制法:上为细末,蜜圆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腹胁刺痛,便利不调,少力嗜卧,体重节痛,及治虚劳,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心腹痞满,并宜服之。此药老幼气弱皆可常服,能温和脾胃,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加至三十圆,微嚼破,温水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理中圆
拼音:Lǐ Zhōnɡ Yuán
处方:白术、乾姜(炮)、人参、甘草,各二十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每一两作一十圆。
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又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心腹绞痛,手足不和,身热不渴,及肠鸣自利,米谷不化。大病新瘥,多睡不止,及新产内虚,皆可服之。常服温脾暖胃,消痰逐饮,顺三焦,进饮食,辟风、寒、湿、冷邪气。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前,沸汤化下,嚼服亦得,或圆如梧桐子大服并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沉香圆
拼音:Dà Chén Xiānɡ Yuán
处方:天台乌药、白芷、甘松(洗、晒)、甘草,各二斤半。姜黄(去皮)、檀香、乾姜(炮)、肉桂(去粗皮),各二十两。白豆蔻(去皮)十两,沉香二十两,香附子(去毛)五斤。
制法:上为末。炼蜜搜和,每一两作二十圆。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心腹刺痛,胸膈噎塞,呕吐痰水,噫气吞酸,口苦舌涩,不思饮食;
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腰背拘急,脐腹绞痛,手足逆冷,小便滑数。又治卒暴心痛,霍乱吐利,疝瘕气痛,妇人血气刺痛,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嚼破,炒生姜盐汤下。元气发动,炒茴香热酒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沉圆
拼音:Dīnɡ Chén Yuán
处方:甘草(炙)、青皮(去瓤、炒)、丁香、白豆蔻仁、沉香、木香、槟榔、肉豆蔻仁,各五两。白术(微炒)四十两,人参(去芦)、茯苓(去皮)、诃黎勒(煨取皮),各十两。肉桂(去粗皮)、乾姜(炮裂),各二两半。麝香(别研)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令匀,炼蜜和圆,如酸枣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心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噎塞,痰逆恶心,噫气吞酸,不思饮食,胃中冷逆,呕吐不止,及翻胃隔气,宿食留饮,心痛霍乱;
妇人血气心腹痛,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炒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安息香圆
拼音:ān Xī Xiānɡ Yuán
处方:肉桂(去粗皮)二两半,诃子(炮、取皮)二两,阿魏(细乾、白面少许搜和作饼子、炙令香熟)一分,茯苓(白底)、当归(汤洗、切片、焙乾)、乾姜(炮、去皮)、肉豆蔻(去壳)、川芎、丁香(皮)、缩砂仁、五味子(微炒)、巴戟(去心、面炒)、益智(子、去皮)、白豆蔻(去皮),各一两半。槟榔(炮)、荜澄茄、芍药、莪茂、三棱(炮)、安息香(酒半盏化、去砂、入蜜)、香附(去毛)、茴香(微炒),各一两半。胡椒、高良姜、木香、沉香、乳香(别乾)、丁香,各一两。
制法:上件药,除安息香并一处杵,罗为细末,用蜜三十两,入安息香炼熟,剂上件药,杵一、二千下,圆如鸡头肉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心腹疼痛,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腹中虚鸣,哕逆恶心,噫气吞酸,胃中冷逆,呕吐不止,宿饮不消,胸膈刺痛,时吐清水,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温酒下,浓煎生姜汤下亦得,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香薷汤
拼音:Xiānɡ Rú Tānɡ
处方: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一两。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宽中和气,谓荣卫。治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或冷物过多,或硬物壅驻,或食毕便睡,或惊忧恚怒,或劳役动气,便欲饮食,致令脾胃不和,三痞滞;
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遍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脾疼翻胃;
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并进三服,得汗即痊。常服益脾温胃,散宿痰停饮,能进食,辟风、寒、暑、湿、雾露之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沸汤点服,入盐点亦得,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来苏散
拼音:Lái Sū Sàn
处方:柴胡(去芦)、甘草(炙)、乾姜,各二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桔梗、防风、荆芥穗、五如皮,各一两。芍药(半两),麻黄(去节)、陈皮(去白),各一两半。黄芪(蜜水浸一宿、炙)一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利四时温疫,伤寒,身体壮热,头痛憎寒,项脊拘急,浑身疼痛,烦渴闷乱,大小便涩,嗜卧少力,全不思饮食,及诸气疾,五劳七伤,山岚瘴疟,寒热往来等疾,并皆治之。常服和顺三焦,辟瘴气,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白术散
拼音:Bái Shù Sàn
处方:山药、桔梗、茯苓(去皮)、甘草白芷、陈皮(去白)、青皮(去白)、香附子,各三两。白术四两,乾姜(炮)二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气脉不和,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涕唾稠粘,痰嗽壅滞;或冒涉风湿,憎寒发热,骨节疼痛;或中暑呕吐眩晕;及大病後将理失宜,食复、劳复,病证如初。又治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肢体倦怠,潮热盗汗,脾胃虚损,面色痿黄,饮食不美,口吐酸水,脏腑滑泄,腹内虚鸣,反胃吐逆,心腹绞痛,久疟久痢;及膈气咽塞,上气喘促,坐卧不安;或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腹胁膨胀;妇人胎前产後,血气不和;霍乱吐泻,气厥不省人事。常服辟四时不正之气,及山岚瘴疫,神效不可具述。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木瓜乾一片,紫苏三叶,煎七分,食前服。若吐泻,入白梅煎。喘,入桑白皮、杏仁煎。伤寒劳复,入薄荷。膈气,入木通三寸、麝香少许。中暑呕逆,入香薷。产前、产後血气不和,入荆芥煎。霍乱,入藿香煎。气厥,入盐汤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八解散
拼音:Bā Jiě Sàn
处方:人参、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白术、藿香(去土),各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感风多汗,及疗劳伤过度,骨节酸疼,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痿黄,怠惰少力,咳嗽寒热,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呕逆恶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葱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拼音:Bú Huàn Jīn Zhènɡ Qì Sàn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常服能辟岚气,调和脾胃,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若四方人不伏水土,宜服之。
注意: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黄龙圆
拼音:Huánɡ Lónɡ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三十二两,好酒五升。
制法:上黄连以酒煮乾为度,研为细末。用面水煮糊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年深暑毒不瘥者。每服三十圆,热水吞下。又疗伤酒过多,壮毒下血,大便泄泻。用温米饮吞下,食前进,一日两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葱白散
拼音:Cōnɡ Bái Sàn
处方: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石膏(煅)、乾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
制法:上件为细末。
功能主治: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候。如要出汗,并煎三服,被盖,汗出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对金饮子
拼音:Duì Jīn Yǐn Zǐ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炙)、苍术(米泔浸一宿)、甘草(炙),各二两。陈皮(去白、炒令黄色)半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诸疾无不愈者。常服固元阳,益气,健脾进食,和胃祛痰,自然荣卫调畅,寒暑不侵。此药疗四时伤寒,极有功效。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空心,以水一盏,姜钱二片,如茶法煎取八分,馀滓重煎两度服食。瘟疫时气,二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枚、豉三十粒同煎,服数剂汗出得安。如未得汗,以稀粥投之,厚盖衣服取汗立愈。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肢节酸疼,如柴胡去芦头同煎。痰嗽发疟,加姜制半夏煎。本脏气痛,加茴香煎。水气肿满,加桑白皮煎。妇人赤白带下,加黄煎。酒伤,加丁香。食伤,加高良姜。四时泄泻,加肉豆蔻。风疾,加荆芥穗。腿膝冷疼,加牛膝。浑身拘急及虚壅,加地骨皮。腿痹,加菟丝子。白痢,加吴芙萸。赤痢,加黄连。头风,加?说C转筋霍乱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参苏饮
拼音:Cān Sū Yǐn
处方:木香半两,紫苏叶、乾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半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乾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名称:人参养胃汤
拼音:Rén Shēn Yǎnɡ Wèi Tānɡ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橘红七钱半。
制法: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不问风寒二证及内外之殊,均可治疗。先用厚被盖睡,连进此药数服,以薄粥汤之类佐之,令四肢微汗然。俟汗乾,则徐徐去被,谨避外风,自然解散。若原自有汗,亦须温润以和解之,或有馀热,则以参苏饮款款调之;或尚头疼,则以浓煎生姜葱白汤下如圣饼子。三证既除,则不必服药,但节其饮食,适其寒温,自然平治。大抵感冒,古人不敢轻发汗者,止由麻黄能开腠理,用或不能得其宜,则导泄真气,因而致虚,变生他证。此药乃平和之剂,止能温中解表而已,不致妄扰也。兼能辟山岚瘴气。四时瘟疫,常服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之。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疟;或脾胃中虚寒,呕逆恶心,皆可化之。或发寒疟、寒疲及恶寒者,并加附子,是为十味不换金散。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解暑三白散
拼音:Jiě Shǔ Sān Bái Sàn
处方:泽泻、白术、白茯苓,各等分。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贴,每贴重半两。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缩脾饮
拼音:Suō Pí Yǐn
处方:缩砂仁、乌梅肉(净)、草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四两。乾葛、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後服热药大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八分,去滓,以水沉冷服以解烦,或欲热欲温,并任意服。代熟水饮之极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暑圆
拼音:Xiāo Shǔ Yuán
处方:半夏(醋五升煮乾)、甘草(生)、茯苓(去皮),各半斤。
制法:上细末,生姜汁作薄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伤暑,发热头疼。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夏月常服,止渴利便,虽多饮水,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粒,水下。若痰饮停积,并用姜汤咽下。
注意:入夏之後,不可阙此。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易简方)云,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毋见生水,臻志修合,用之神效。
名称:十华散
拼音:Shí Huá Sàn
处方:五加皮、陈皮(去白)、乾姜(炮)、甘草,各六两。桔梗、羌活、[黄芪]、肉桂(去粗皮)、苍术(去皮、炒),各八两八钱。附子六两,大川乌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五劳七伤,浑身疼痛,四肢拘急,腰膝无力,脾元气虚,不思饮食,霍乱吐泻,四肢冷麻。兼解二毒伤寒,疗脚气流注肿痛,行步不得,及虚劳等患,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至六分,不拘时候,热盐酒调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正气散
拼音:Zhènɡ Qì Sàn
处方:甘草(炒)七钱,陈皮、藿香(去梗)、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同厚朴各三两,为末,生姜四两,研烂,同为饼子,微炒)。
制法:右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正气逐冷,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吐、痢,呕逆酸水,咳逆,怠惰嗜卧,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稍热服。又治久患疟疾,膈气心痛,日进三服。常服顺气宽中,辟除瘟疫。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一方无白术
名称:枇杷叶散
拼音:Pí Pá Yè Sàn
处方:枇杷叶(去毛、炙)、陈皮(汤去瓤、焙)、丁香,各半两。厚朴(去皮、涂姜汁炙)四两,白茅根、麦门冬(去心、焙)、乾木瓜、甘草(炙),各一两。香薷三分。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伤冷,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乾烦渴,肢体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饮。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温水调下亦得。如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计时候。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香薷散
拼音:Xiānɡ Rú Sàn
处方: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制法:右粗末。
功能主治:治脏腑泠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用途用量: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活人书》方不用白扁豆,加黄连四两碎,以生姜汁同研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
名称:香薷圆
拼音:Xiānɡ Rú Yuán
处方:香薷(去土)、紫苏(茎叶、去粗梗)、乾木瓜,各一两了。丁香、茯神(去木)、檀香、藿香叶、甘草(炙),各五钱。
制法:右为细末,炼蜜和圆,每两作三十圆。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乾,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至二圆,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服半圆,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白虎汤
拼音:Bái Hǔ Tānɡ
处方: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大汗出後,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後服。
注意:此药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立秋後,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顺散
拼音:Dà Shùn Sàn
处方:甘草(长寸)三十斤,乾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各四斤。
制法: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乾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後入桂,一处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苓散
拼音:Wǔ Línɡ Sàn
处方:泽泻二十五两,白术、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乾,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小儿加白术末少许服之。如发虚热,加绵黄、人参末少许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柴胡汤
拼音:Dà Chái Hú Tānɡ
处方:枳实(去瓤、炒)半两,柴胡(去芦)半斤,大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焙)二两,半赤芍药、黄芩,各三两。
制法:上五味,为粗末,入半夏拌匀。
功能主治:伤寒十馀日,邪气结在里,寒热往来,大便秘涩,腹满胀痛,语言谵妄,心中痞硬,饮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绕脐刺痛,时发烦躁,及汗後如疟,日晚发热,兼脏腑实,脉有力者,可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中盏,滤去滓,温服,食後、临卧。
注意:此药治伤寒内热里实,若身体疼痛,是表证末解,不可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积散
拼音:Wǔ Jī Sàn
处方: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乾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制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圣散子
拼音:Shènɡ Sǎn Zǐ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术、防风(去芦头)、吴茱萸(汤洗七次)、泽泻、附子(炮裂、去皮、脐、一说去土)、高良姜、猪苓(去皮)、藿香(去枝、土)、苍术、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芍药、独活(去芦)、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茯苓(去皮)、柴胡(去芦)、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甘草(炙)一两,草豆蔻仁(十个,去皮),石菖蒲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内热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时气不和,空腹饮之,以辟邪疫。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青龙汤
拼音:Xiǎo Qīnɡ Lónɡ Tānɡ
处方:乾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炒),各三两。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二两半。
制法: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瓜圆
拼音:Mù Guā Yuán
处方:熟乾地黄(洗、焙)、陈皮(去瓤)、乌药,各四两。黑牵牛三两(炒),石南藤、杏仁(去皮尖)、当归、苁蓉(酒浸、焙)、乾木瓜、续断牛膝(酒浸),各二两。赤芍药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虚弱,下攻腰膝,沉重少力,腿部肿痒,疰破生疮,脚心隐痛,筋脉拘挛;或腰膝缓弱,步履艰难,举动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涩,饮食减少,无问久新,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五十圆,空心,木瓜汤吞下,温酒亦可。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经进地仙丹
拼音:Jīnɡ Jìn Dì Xiān Dān
处方:人参一两半,附子(炮)、川椒(去目、少炒、出汗)、苁蓉(酒浸、焙),各四两。川乌(炮)、茯苓(白)、甘草、白术,各一两。菟丝子(酒浸)、覆盆子、天南星(汤洗、姜汁制焙)、防风(去芦)、白附子、何首乌,各二两。牛膝(去芦、酒浸二宿)四两,狗脊(去毛)、赤小豆、骨碎补(去毛)、乌药、羌活,各二两。木鳖子(去壳)、地龙(去土),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煮酒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五劳七伤,肾气虚惫,精神耗减,行步艰辛,饮食无味,眼昏耳焦,面色黧黑,皮肤枯燥;女入血海虚冷,月经不调,脏寒少子,下部秽恶。又治诸痔瘘疮,肠风泻血,诸风诸气,并皆疗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加至四十圆,空心,温酒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此方陶隐居编入(道藏经),云:是时有人母幼年得风气疾,後作发挛结疼痹,久不能起,百治不瘥,卧床五十馀年,脂肉消尽,止有筋骨。乃於居士处得此方,依方修合,日进二服,才至五百馀服,是母病顿除,发白再黑,齿落更生。至八十岁,颜色如二十岁人,筋力倍壮,耳聪目明。时有老奴,常偷服其药,严冬御稀葛,履霜雪,无寒色,负荷倍重於常时,行步如飞。疑为鬼物所凭,遂打杀埋於水傍沙中。久复为怪,而里俗且云:凡奴婢死为鬼,但折其胫,令不得动作。遂掘出,折其胫,见其骨尽实,如金黄色,折其臂亦然,其效颇异。隐居云:此奴若不打杀,成地仙
名称:活络丹
拼音:Huó Luò Dān
处方: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半。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元脏气虚,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生饮
拼音:Sān Shēnɡ Yǐn
处方:南星(生用)一两,木香一分,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大有神效。
用途用量:每服半两,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排风汤
拼音:Pái Fēnɡ Tānɡ
处方:白鲜皮、当归(去芦、酒浸一宿)、肉桂(去粗皮)、芍药(白者)、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炒)、防风(去芦)、芎、白术,各二两。独活(去芦)、麻黄(去根、节)、茯苓(去皮、白者),各三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风虚冷湿,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肝风发则面青心闷,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心风发则面赤翕然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随,腰痛难以下仰,痹冷骨疼。若有此候,令入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霹雳散
拼音:Pī Lì Sàn
处方:附子(一枚)
制法:烧为灰,存性为末。
功能主治:治阴胜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是也。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蜜水调下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芥子酒
拼音:Jiè Zǐ Jiǔ
处方:白芥子250g 白酒1000ml 黄酒2000~3000ml
制法:将白芥子研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倒入白酒浸泡3日,再入黄酒或米甜酒浸泡3日;去掉药袋,澄清后即可饮用。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利气豁痰。主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等症。
用途用量:每次20~50ml,每日3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摘录:《本草纲目》
备注:
名称:冬虫夏草酒
拼音:Dōnɡ Chónɡ Xià Cǎo Jiǔ
制法:将冬虫夏草捣碎,装入干净的瓶子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置阴凉干燥处;7日后开启,过滤去渣,即可饮用。
功能主治:补肺益肾,增强气力,止咳化痰,平喘。主治虚劳羸瘦,病后体弱,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饮食减少,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失眠,痰饮喘嗽等症。
用途用量:每次10~20ml,每日3次,空腹服用。
摘录:《民间验方》
备注:
名称:羊羔酒
处方:嫩肥羊肉1500g 杏仁200g 木香15g 曲200g 糯米5000g
制法:1、 将糯米如常法浸蒸,肥羊肉、杏仁(去皮光)同煮烂;
2、 连汁、拌米,入木香与曲同酿酒,勿犯水;
3、 10日后,压去糟渣,收贮备用。
功能主治:健脾胃,益腰肾,大补元气。主治病后虚弱,脾胃虚寒,不思饮食,腹胀便搪,腰膝酸软。
用途用量:每次10~30ml,每日3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摘录:《本草纲目》
备注:(1)羊肉:味甘性温,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杏仁:化痰止咳、平喘润便、化滞消食。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同杏仁配伍可防羊肉塞滞滋腻之性。粳米:即大米,味甘性平,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名称:地仙酒
处方:肉苁蓉35g 炮附子35g 木鳖子50g 天南星30g 白附子30g 覆盆子30g 菟丝子30g 赤小豆30g 骨碎补30g 何首乌30g 炙川乌10g 炙甘草10g 川椒35g 地龙50g 防风30g 羊膝35g 草薢30g 羌活30g 狗脊30g 人参20g 黄芪2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酒3000ml
制法:1、 将上述药材洗净一同捣成碎末,用纱布包裹;
2、 放入酒中浸泡60余天,过滤,去渣备用。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温阳,壮筋骨,活经络。主治五劳七伤,肾气衰败,精神耗散,行步艰难,饮食无味,耳聋眼花,皮肤枯燥;妇人宫冷无子,下部秽恶,肠风痔漏,吐血泻血,诸风诸气。
用途用量:每次5~10ml,每日1次(晚间饮用较佳)。木鳖子有毒,饮用时宜从小剂量开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
备注:(1)肉苁蓉、菟丝子、何首乌、覆盆子:补肾固精。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草薢、牛膝、狗脊、骨碎:强筋壮骨。羌活、防风、白附子、川乌、地龙、木鳖子:祛风通络。川椒、附子:温阳散寒。乌药南星:理气化痰。赤小豆:利水湿。
名称:半夏人参酒
拼音:Bàn Xià Rén Shēn Jiǔ
处方:半夏30g 黄芩30g 干姜20g 人参20g 炙甘草20g 黄连6g 大枣10g 白酒700ml
制法:1、 将上述7味药材一同捣碎用布包裹,浸于酒中;
2、 5日后,加入凉开水500ml调匀,去渣装瓶备用。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主治胃气不和,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呕恶,呕恶上逆,肠呜下利,不思饮食,倦怠乏力。
用途用量:每次20ml,每日早晚2次,将酒温热服用。
摘录:《伤寒论》
备注:(1)半夏:辛温,消痞散结,和胃降逆,以除痞满呕逆之症。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将半夏、干姜、黄芩、黄连苦辛并用,能通能降,足以开结散痞、降逆上呕。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其虚。甘草:补胃气而调诸药。
名称:参苏饮
处方:人参(去芦)、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汤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钱半。枳壳(麸炒)、甘草(炙)、陈皮,各一钱。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膈。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加味温胆汤
处方:枳实(麸炒)、半夏(汤泡)、白茯苓(去皮)、橘红、人参,各一钱半。竹茹、香柎、麦门冬、柴胡、桔梗,各一钱。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心胆虚怯,处事易惊,梦寐不安,气[]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困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茵陈汤
处方: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
功能主治: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真武汤
处方:白芍(三钱半、下利者去之、加干姜二钱半) 茯苓(去皮、二钱半、小便利者去之)附子(炮、一个切四分只用一分、呕者去之、加生姜二钱半) 生姜(三钱半) 白术(二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数日已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或已经汗不解,仍复发热,心下忪悸,头目眩晕,皆由渴后饮水停留中脘所致,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咳者加五味子三钱半、细辛干姜各一钱二分半。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猪苓汤
处方: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二钱半。
功能主治: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呕,心烦不眠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五苓散
处方: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
功能主治: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白虎汤
处方:知母(三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中医药方剂大全(三)

名称:清凉饮子
处方:大黄、赤芍药、当归、甘草(炒),各二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春泽汤
处方:泽泻(三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桂心(一钱) 人参(一钱半) 柴胡(一钱) 麦门冬(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七钱,水一钟半,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五圣汤
处方:贯众、黄连(去须)、甘草(微炙)、吴茱萸(汤洗七次),并生用,各半两。
功能主治:治暑病呕恶,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
用途用量: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在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臟腑,须是觉大烦时服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泼火散
处方: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血崩。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凉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薷丸
处方: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麄梗、五钱) 干木瓜(五钱) 藿香叶(洗去砂土、五钱) 茯神(去木、五钱) 甘草(炙、赤色、二钱半)檀香(二钱半) 丁香(二钱半)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烦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送下,或新汲水化下。小儿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龙须散(甘草散)
处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两) 乌梅(去仁、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飞罗面(二两、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白矾(枯、一两、一方生用)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心膈烦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乱作泻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诸毒物。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以末调下。
名称:冷香汤
处方:良姜(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一钱) 丁香(三分) 草果(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燥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用途用量:上作二贴,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贮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辰砂益原散
处方:辰砂(三钱)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不拘时服,白沸汤调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朴饮子
处方: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炙甘草、紫苏、泽泻、香薷、半夏麹、白扁豆、乌梅肉、木瓜、厚朴(姜制),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十味香薷饮
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消暑气,和脾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桂苓甘露饮
处方:肉桂(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猪苓(二钱) 滑石(碾、二钱) 寒水石(碾、一两) 甘草(炙、一两)泽泻(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消暑丸
处方:半夏(醋煮、一斤) 甘草(生用、半斤) 茯苓(去皮、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丸,热汤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枇杷叶散
处方:枇杷叶(去毛、炙)、厚朴(姜制)、陈皮、丁香,各半两。白茅根、麦门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两。香薷,七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生姜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冷香饮子
处方:草果仁(五钱) 附子(一钱) 橘红(一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薷缩脾饮
处方: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 草果仁(一钱半) 乾葛(一钱半) 乌梅肉(二钱) 白扁豆(二钱) 炙甘草(二钱)
功能主治: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温中降气丸
处方:附子(去皮脐、切作半枣大、称一两、用生姜自然汁半升、银石器内慢火煮、姜汁尽为度、薄切、焙)、干生姜(二两、去皮)。白术、人参、陈皮(去白)、神曲(炒黄)、半夏(汤洗七次)、白附子(炮)、当归(洗焙)、天南星(炮)、高良姜(煨切、油炒)、丁香、木香、沉香、胡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冷;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萎蕤饮
处方:萎蕤(三两) 羚羊角(镑、二两) 人参(二两)
制法:上捣筛。
功能主治:治劳风,项强急痛,四肢烦热。
用途用量:每服半两,入豆豉一二合,葱白一握,以水五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温空腹二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道秘丸(大圣丸)
处方:槟榔、木香、川芎、羌活、桂心,各二两。大黄(湿纸裹煨)、郁李仁(汤浸、去皮、焙),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热,大肠秘涩不通,心烦腹满,体热引饮。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丸,浆水下,茶汤亦得。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羌活饮子
处方: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去苗)、前胡、细辛、白蒺藜(炒、去刺)、麦门冬(去心)、山药、紫苏叶、黄蓍(蜜炙)、升麻,各二钱。乌梅(去核)、枳壳(麸炒)、防风、蔓荆子、藁本(去土)、荆芥穗、甘草(炙)、桑皮(炙),各半两。乾葛,一两。
功能主治:治风毒,上攻头面,发热颊赤,唇焦眼涩,鼻出热气,项背拘急,兼治肝元虚风等疾。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黄蓍羌活饮
处方:黄蓍(一两半)。羌活、石斛(去根)、防风、枳壳(麸炒)、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茯苓(去皮)、牛膝(酒浸、炒)、五味子、牡蛎(煅),各一两。断续(半两)、地骨皮(三分)、生地黄(焙、二两)。
制法: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心脾受病,精血虚少,风气乘之,日益削消。
用途用量: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搜风大九宝饮
处方:沉香、防风、南星(炮)、天雄(气弱者、以大附子代)、薄荷、地龙(去土)、木香(不见火)、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挟气中风,痰虽微去,当先服此顺气,并开其关窍,不致枯废,后进以风药;或非重热气实者,亦可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六分,去滓,入麝香少许,啜服不拘时。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半夏饮
处方:半夏(汤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术、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厚朴(生姜制、炙、一两)。枇杷叶(去毛、炙)、防风,各半两。大腹皮(三分)。
功能主治:治风痰,心腹烦满呕吐,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热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防风饮
处方:防风(去叉)、当归(切焙)、白术、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赤茯苓(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茱萸(去核)、黄芩(去心),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大黄(炒),各三分。熟地黄(焙、一两)。
制法: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疼,腹内急痛,大小便秘涩。
用途用量: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碎,大枣二枚,掰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一。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搜风丸
处方:南星、人参、茯苓,各半两。乾生姜、寒水石、白矾、半夏,各一两。蛤粉、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末、滑石,各四两。薄荷叶(半两)、藿香(二钱半)。
制法: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邪风上逆,以致上实下虚,风热上攻,眼目昏朦,耳鸣鼻塞,头痛眩晕,燥热上壅,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结滞。常服清利头目,开通鼻窍,聪耳明目,宣通血气,调顺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用生姜汤下,日进三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八风九州汤
处方:麻黄(去节、四两)。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风、独活,各三两。石膏(绵裹、搥碎)、茯苓、白术、川芎、柴胡、当归、人参、细辛,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制法: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渍三夜,煮取四升。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寒冷,不自爱护,当风解衣,汗出卧冷湿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难,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状如风狂,饮食损少,手足苦冷,或不随。
用途用量: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药讫厚覆,当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活命金丹
处方:贯众、甘草、板蓝根、甜硝、乾姜,各一两。龙脑(研)、麝香(研)、青黛,各三钱。牛黄(研)、牛犀、珠子末、薄荷,各半两。大黄(一两半)、辰砂(四钱、另研、一半一半为衣)、桂心(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与研药和匀,炼蜜同水浸蒸饼为剂,每两作十丸,以朱砂为衣,就湿以真金箔为衣。腊月合,磁器收贮,多年不坏。
功能主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肢节顽痹,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饮食不下,牙关紧,及解一切毒酒毒,发热腹胀,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药不治,无问老幼男子妇人,俱宜服之。
用途用量:如疗风毒,茶清化下;解药毒,新冷水化下;汗后余热,劳病及小儿惊,热薄荷汤化下。已上并量病人大小加减用之,大有效。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白术汤
处方:白术(二钱) 厚朴(姜制、二钱) 防风(去芦、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橘红(一钱) 白藓皮(一钱)五加皮(一钱)
功能主治:治脾经受病,多汁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黄者可治;其状但踞而腹满,通身黄白色,口吐醎水,风中于脾也,急灸脾腧百壮,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一味薯蓣饮
处方:生怀山药(切片、四两)
功能主治: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至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用途用量: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醴泉饮
处方: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五钱) 人参(四钱) 玄参(四钱) 生赭石(轧细、四钱) 牛蒡子(炒、捣、三钱) 天冬(四钱)甘草(二钱)
功能主治: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三生饮
处方:南星(生用、五钱) 木香(一钱半) 川乌(生用、一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钱)
功能主治: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有卒中风,不省人事者,以苏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檫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十全育真汤
处方:野台参(四钱) 生黄芪(四钱) 生山药(四钱) 知母(四钱) 玄参(四钱) 生龙骨(四钱、捣细) 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 三棱(钱半) 莪术(钱半)
功能主治: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赢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用途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若先冷后热而汗出者,其脉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中大气下陷,细阅拙拟升陷汤后跋语,自知治法。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资生汤
处方:生山药(一两) 玄参(五钱) 于术(三钱)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 牛蒡子(三钱、炒捣)
功能主治:治劳瘵赢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用途用量: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摘录:盐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槟榔四消丸(水丸)
处方:槟榔200g 大黄(酒炒)400g 牵牛子(炒)400g 猪牙皂(炒)50g 香附(醋制)200g 五灵脂(醋炒)200g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褐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辛。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行气泻水。用于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秘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痧药
处方:丁香21g 苍术110g 天麻126g 麻黄126g 大黄210g 甘草84g 冰片0、5g 麝香10、5g 蟾酥(制)63g 雄黄126g 朱砂126g
制法:上十一味,除麝香、蟾酥、冰片外,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丁香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蟾酥、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包衣,打光,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光亮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甘、苦,有麻舌感。
规格:每33丸重1g
功能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燥,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1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外用,研细吹鼻取嚏。
储藏:密封。
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蛤蚧定喘丸
处方:蛤蚧11g 瓜蒌子50g 紫菀75g 麻黄45g 鳖甲(醋制)50g 黄芩50g 甘草50g 麦冬50g 黄连30g 百合75g 紫苏子(炒)25g 石膏25g 苦杏仁(炒)50g 石膏(煅)25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10~2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色至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苦、甜。
规格: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越鞠丸
处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控涎丸
处方:甘遂(醋制)300g 红大戟300g 白芥子300g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味微辛、辣。
功能主治:涤痰逐饮。用于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胸胁隐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瘰疬,痰核。
用途用量:用温开水或枣汤、米汤送服,一次1~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体虚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益元散
处方: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用途用量: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桂附地黄丸
处方: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济生肾气丸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酸而微甘、苦。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酸、涩;或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酸、涩、甜。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香砂养胃丸
处方:木香210g 砂仁210g 白术300g 陈皮300g 茯苓300g 半夏(制)300g 香附(醋制)210g 枳实(炒)210g 豆蔻(去壳)210g 厚朴(姜制)210g 广藿香210g 甘草90g
制法: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切碎的生姜90g、大枣150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以总量5%的滑石粉-四氧化三铁(1:1)的混合物包衣,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黑色的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枳实导滞丸
处方:枳实(炒)100g 大黄200g 黄连(姜汁炒)60g 黄芩60g 六神曲(炒)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60g 泽泻4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褐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
功能主治: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沉香化气丸
处方:沉香25g 木香50g 广藿香100g 香附(醋制)50g 砂仁50g 陈皮50g 莪术(醋制)100g 六神曲(炒)100g 麦芽(炒)100g 甘草5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香,味微甜、苦。
功能主治:理气疏肝,消积和胃。用于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华山参片
来源:为华山参浸膏片。
制法:取华山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含0、1%盐酸的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至漉液色淡为止,漉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测定生物碱含量,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压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色;味苦。
规格:0、12mg
功能主治:温肺平喘,止咳祛痰。用于寒痰停饮犯肺所致的气喘咳嗽,吐痰清稀;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1~2片,一日3次;极量,一次4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孕妇和前列腺极度肥大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生脉饮
处方:人参100g 麦冬200g 五味子100g
制法:上三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约45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放冷,加水400ml稀释,滤过,另加60%糖浆300ml及适量防腐剂,并调节pH值至规定范围,调整总量至1000ml,搅匀,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淡红棕色的澄清液体,久置可有微量混浊;气香,味酸甜、微苦。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四正丸
处方:广藿香90g 香薷90g 紫苏叶90g 白芷90g 檀香30g 木瓜90g 法半夏90g 厚朴(姜炙)90g 大腹皮90g 陈皮90g 白术(麸炒)90g 桔梗90g 茯苓90g 槟榔30g 枳壳(麸炒)90g 山楂(炒)30g 六神曲(麸炒)90g 麦芽(炒)30g 白扁豆(去皮)90g 甘草90g
制法:以上二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
用途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左金丸
处方:黄连600g 吴茱萸100g
制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特异,味苦、辛。
功能主治: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五苓散
处方: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封,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开胸顺气丸
处方:槟榔300g 牵牛子(炒)400g 陈皮100g 木香75g 厚朴(姜制)100g 三棱(醋制)100g 莪术(醋制)100g 猪牙皂5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棕色至棕色的水丸;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消积化滞,行气止痛。用于饮食内停,气郁不舒导致的胸胁胀满,胃脘疼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小青龙颗粒
处方:麻黄154g 桂枝154g 白芍154g 干姜154g 细辛77g 甘草(蜜炙)154g 法半夏231g 五味子154g
制法:以上八味,细辛、桂枝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白芍、麻黄、五味子、甘草加水煎煮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约1000ml;法半夏、干姜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回收乙醇,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0(55~60℃)的药液,喷雾干燥,制成干浸膏粉,加乳糖适量,混匀,喷加上述细辛、桂枝的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制成461、5g,即得。或取滤液浓缩至相对
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颗粒;或浅灰色至浅棕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辛。
规格:每袋装(1)6g(无糖型)(2)13g(含糖型)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途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g(无糖型)或一次13g(含糖型),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小青龙合剂
处方:麻黄125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甘草(蜜炙)125g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
制法:以上八味,细辛、桂枝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白芍、麻黄、五味子、甘草加水煎煮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约1000ml。法半夏、干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浓缩,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与细辛、桂枝挥发油,搅匀,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辛。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储藏:密封,遮光。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人参健脾丸
处方:人参25g 白术(麸炒)150g 茯苓50g 山药100g 陈皮50g 木香12、5g 砂仁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50g 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8g,大蜜丸一次2 丸,一日2 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白头翁汤
处方: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来源: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途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摘录:《伤寒论》
备注:(1)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名称:白虎汤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途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
备注:
名称:八珍汤/八珍散
处方:人参30g 白术30g 白茯苓30g 当归30g 川芎30g 白芍药30g 熟地黄30g 炙甘草30g
来源:方论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途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若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参、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摘录:《瑞竹堂经验方》
备注: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中医药方剂大全(四)

名称:缩砂圆
拼音:Sù Shā Yuán
处方:缩砂仁一两,高良姜、天南星(汤洗七次、焙乾),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散滞,消饮进食。治胸膈噎闷,心腹冷疼,大能暖化生冷果食,夏月不可阙此。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至七十圆,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注意:夏月不可阙此。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香五套圆
拼音:Dīnɡ Xiānɡ Wǔ Tào Yuán
处方: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乾),半夏(切、破),各二两;乾姜(炮)、白术、良姜、茯苓各,一两;丁香(不见火)、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神僸一两,大麦蘖二两,同研取末,打糊和药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故为痰饮,结聚胸膈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膈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疼。伏于中,亦令臂疼不举,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於脾,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化水谷,又令腹中虚满而不食也,此药主之。常服温脾胃,去宿冷,消留滞,化饮食,辟雾露风冷,山岚瘴疠,不正非时之气。但是酒癖停饮,痰水不消,屡服汤药不能作效者,服之如神。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至七十圆,温熟水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新法半夏汤
拼音:Xīn Fǎ Bàn Xià Tānɡ
处方:缩砂仁、神僸(炒)、草果仁、橘红(净洗、去白),各五两;白豆蔻仁、丁香,各半两;甘草(生炙)二两,大半夏四两(汤浸洗七次,每个切作二片,用白矾末一两,沸汤浸一昼夜,漉出,别用汤洗去矾,俟乾,一片切作两片,再用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一昼夜,却於汤中炖,令姜汁乾尽,以慢火焙燥,为细末,再用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子,日乾或焙乾,炙黄勿令色焦)。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气虚,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肋胀痞,头旋恶心,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中化痰圆
拼音:Wēn Zhōnɡ Huà Tán Yuán
处方:青皮(去白)、良姜(去芦、炒)、乾姜(炒)、陈皮(去白),各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打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运,好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恶心。或饮酒过多,或引饮无度,或过伤生冷,痰涎并多,呕哕恶心,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五十粒,汤饮任下,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养肺圆
拼音:Rén Shēn Yǎnɡ Fèi Yuán
处方:黄蓍(去芦,蜜涂,炙)、人参,各一两八钱;白茯苓(去皮)、瓜蒌根,各六两;杏仁(去皮、尖、麸炒)二两四钱,皂角子(炒)三百个,半夏(洗为末、姜汁作僸)四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胃俱伤,气奔於上,客热薰肺,咳嗽气急,胸中烦悸,涕唾稠粘,或有鲜血,上气喘急,不得安卧,肢体倦痛,咽乾口燥,饮食减少,渐至瘦弱喘乏,或坠堕恐惧,渡水跌卧;或因叫怒,醉饱房劳,致伤肺胃,吐血呕血,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後,细嚼,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肺汤
拼音:Wēn Fèi Tānɡ
处方:白芍药六两,五味子(去梗、炒)、乾姜(炮)、肉桂(去粗皮)、半夏(煮熟、焙)、陈皮(去白)、杏仁、甘草(炒),各三两;细辛(去芦、洗)二两。
制法:上件粗散。
功能主治:治肺虚,久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痰沫,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以绢洌汁,食後服,两服滓再煎一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一方去白芍药、细辛二味,可加减用。
名称:二陈汤
拼音:èr Chén Tānɡ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制法: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藿香散
拼音:Huò Xiānɡ Sàn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半夏(切作四片、姜汁浸一宿、以粟炒黄)、藿香叶,各一两;陈皮(去白)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温脾胃,化痰饮,消宿冷,止呕吐。治胸膈痞满,腹胁胀痛,短气噎闷,咳呕痰水,噎醋吞酸,哕逆恶心,及治山岚瘴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香半夏圆
拼音:Dīnɡ Xiānɡ Bàn Xià Yuán
处方:肉豆蔻仁、木香、丁香、人参、陈皮(去白),各一分;藿香(叶)半两,半夏(汤浸七次、姜汁炒)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圆,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满,胁肋刺痛,短气噎闷,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阿胶圆
拼音:ē Jiāo Yuán
处方:麦门冬(去心)、丹参、贝母(炒)、防风(去芦、叉、头)、柏子仁、茯神(去木)、杜仲(去粗皮、炒)、百部根,各半两;乾山药、阿胶(炒)、茯苓(去皮)、熟乾地黄、五味子,各一两;远志(去心)、人参,各一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每两作二十四圆。
功能主治:治肺虚客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咽乾口燥,渴欲饮泠,多吐涎沫,或有鲜血,肌瘦发热,减食嗜卧。又治或因叫怒,或即房劳,肺胃致伤,吐血呕血,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和滓温服,少少频呷,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备急五嗽圆
拼音:Bèi Jí Wǔ Sòu Yuán
处方:肉桂(去粗皮)、乾姜(炮)、皂荚(去皮、子、炙黄),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躁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由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无问久新轻重,以至食饮不下,语声不出,坐卧不安,昼夜不止,面目浮肿,胸胁引痛,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温酒下,米饮亦得,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胡椒理中圆
拼音:Hú Jiāo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荜拨、良姜、细辛(去苗)、陈皮(去白)、乾姜,各四两;白术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胃虚寒,气不宣通,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胁满痛,迫塞短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不止。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汤下,温酒、米饮亦得,不拘时候,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桔梗汤
拼音:Jú Gěnɡ Tānɡ
处方:桔梗(细、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陈皮(去瓤),各十两;枳实(麸炒赤黄)五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化痰玉壶圆
拼音:Huà Tán Yù Hú Yuán
处方:天南星(生)、半夏(生),各一两;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饮圆
拼音:Xiāo Yǐn Yuán
处方:枳实(麸炒)半两,茯苓(去皮)、乾姜(炮),各三两;白术八两。
制法:上同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疗酒癖停饮,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米饮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倍术圆
拼音:Bèi Shù Yuán
处方:乾姜(炮)、肉桂(去粗皮),各半斤;白术一斤。
制法:上三味捣筛,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五饮酒癖;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皆因饮酒冒寒,或饮水过多所致。此药并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米饮下,加至三十圆,食前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槟榔圆
拼音:Mù Xiānɡ Bīnɡ Lɑnɡ Yuán
处方:郁李仁(去皮)、皂角(去皮、酥炙)、半夏僸,各二两;槟榔、枳壳(麸炒)、木香(不见火)、杏仁(去皮、尖、麸炒)、青皮(去白),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别用皂角四两,用浆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导三焦,宽利胸膈,破痰逐饮,快气消食,通润大肠。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食後温生姜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八味丁沉透膈汤
拼音:Shí Bá Wèi Dīnɡ Chén Tòu Gé Tānɡ
处方:白术二两,香附(炒)、人参、缩砂仁,各一两;丁香(炙)、麦蘖、肉豆蔻(煨)、白豆蔻、木香、青皮,各半两;甘草(炙)一两半,半夏(汤泡七次)二钱半,藿香、厚朴(姜炒),各七钱半;神僸(炒)、草果,各二钱半;沉香、陈皮,各七钱半。(一本丁杳、白豆蔻。有白芷、槟榔各半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肋胀满,心腹广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减少,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噫气吞酸,口苦失味,并皆主之。
用途用量:每四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煎八分,去滓,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木香散
拼音:Rén Shēn Mù Xiānɡ Sàn
处方:木香(不见火)、青皮(不去白),各三斤;姜黄、麦蘖(去土、炒),各五斤;甘草(炒)十一斤,蓬莪(刷洗)四斤,盐(炒)十一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顺气宽中。治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一切气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流气饮
拼音:Mù Xiānɡ Liú Qì Yǐn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两,陈皮(去白)二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去枝、梗),各一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乾木瓜、石菖蒲、白术、白芷、麦门冬,各四两;草果仁、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蓬莪(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藿香叶,各六两;木通(去节)八两。
制法:上粗末。
功能主治:调顺荣卫,通流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乾,呕吐少食,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水道赤涩。又治忧思太过,怔忪郁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用途用量:每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热服。如伤寒头痛,才觉得疾,入连根葱白三寸煎,升降阴阳,汗出立愈。脏腑自利,入粳米煎。妇人血气症瘕,入艾,醋煎,并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枣肉平胃散
拼音:Zǎo Ròu Pínɡ Wèi Sǎn
处方:陈橘皮(去皮)、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香),各三斤二两;甘草(炒)、生姜、红枣,各二斤;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炒)五斤。
制法:上件碎,拌匀,以水浸过面上半寸许,煮令水乾,取出焙燥,碾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
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之。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用盐汤点,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煮散
拼音:Rén Shēn Zhǔ Sàn
处方:人参四两,青皮(去白)十二两,甘草(炙)十两,乾姜(炮)六两、三棱(煨、捣碎)十二两,芍药一斤,丁皮六两,茯苓(去皮)、苍术(去皮),各半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心腹胀痛,不思饮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或因饮冷过度,内伤脾气,呕吐痰逆,寒热往来,或时汗出。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胁肋虚满。兼疗伤寒阴盛,四肢逆冷。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个,同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丁香散
拼音:Rén Shēn Dīnɡ Xiānɡ Sàn
处方:白芍药半斤,当归(去芦)、丁香、丁皮、肉桂(去粗皮)、蓬莪、人参,各二两;乾姜(炮)、茯苓(去皮)、香附(炒)、白术、甘草(炒)、山药,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呕吐不已,粥饮汤药不下。凡呕吐之病,皆因三焦不调,脾胃虚弱,冷热失和,邪正相干,清浊不分,阴阳错乱,停痰留饮,不能运化,胸膈痞满,呕逆恶心,腹胁胀痛,短气噎闷,咳呕痰水,噫醋吞酸,不思饮食,渐至羸瘦。及疗女人妊娠阻病,心中烦愦,头目眩重,憎闻食气,呕吐烦闷,颠倒不安,四肢困弱,不自胜持,多卧少起。又治久病羸弱,脾胃虚极,中满呕逆,全不入食,并宜服之。常服和脾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温服。小儿二岁可服半钱,水五分盏,生姜一片,同煎四分已下温服,更宜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参苓壮脾圆
拼音:Shēn Línɡ Zhuànɡ Pí Yuán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缩砂(去皮)、乾姜、胡椒、麦蘖(微炒)、神僸、山药、白扁豆(炒),各等分。
制法:为末,炼蜜为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反胃吐食,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及中焦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饮食,及久病泄痢,肠胃虚滑,并宜服之。常服育神养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白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盐煎散
拼音:Yán Jiān Sàn
处方:良姜(炒)、苍术(去皮),各十二两;缩砂(去皮)、茴香(炒),各五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丁皮,各二两;橘红十两,甘草(炒)六两,青皮(去白)四两,山药半斤。
制法:上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後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入盐一字,煎至八分,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四君子汤
拼音:Sì Jūn Zǐ Tānɡ
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皮散
拼音:Wǔ Pí Sàn
处方: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
注意: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蟠葱散
拼音:Pán Cōnɡ Sàn
处方:延胡索三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甘草,各半斤;茯苓(白者、去皮)、蓬莪茂、三棱(煨)、青皮(去白),各六两;丁皮、缩砂(去皮)、槟榔、各四两;肉桂(去粗皮)、乾姜(炮),各二两。
制法:上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虚冷,攻筑心腹,连胁肋刺痛,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
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症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後恶血不止,脐腹疼痛。应一切虚冷,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连根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千金大养脾圆
拼音:Qiān Jīn Dà Yǎnɡ Pí Yuán
处方:枳壳、神僸、陈皮(去白)、麦蘖(炒)、茴香、白姜(炮)、缩砂(去皮)、肉豆蔻、三棱(炮)、茯苓(去皮)、良姜、薏苡仁、益智(去壳)、胡椒、木香、白扁豆(炒)、丁香、白术、红豆、藿香(去梗)、山药、苦梗(炒)、人参、甘草(炙)、蓬莪茂(炮),上各等分。
制法:为末,炼蜜为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停寒留饮,膈气噎塞,反胃吐食,心胸痞满,胁肋虚胀,胸腹刺痛,牵引背膂,食少多伤,言微气短,口苦舌涩,恶心呕哕,喜唾咽酸,久病泄泻,肠胃虚滑;或大病气不复常,饮食无味,形容憔悴,酒後多痰,并宜服之。常服养益脾胃,大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粒,细嚼,白汤送下,温酒亦得,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降气汤
拼音:Jiànɡ Qì Tānɡ
处方:紫苏叶(去梗)四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当归(去芦)、前胡(去芦、洗)、甘草,各三两;陈皮(去白)三两半。
制法: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中不快,心腹胀满,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气,乾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胁下支结,常觉妨闷。专治脚气上冲,心腹坚满,肢体浮肿,有妨饮食。常服消痰饮,散滞气,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至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分气圆
拼音:Mù Xiānɡ Fēn Qì Yuán
处方:木香、丁香皮、香附子(炒、去毛)、蓬莪茂(煨)、缩砂仁、甘草,各四两;藿香叶、川姜黄、檀香、甘松(洗),各一两。
制法:上十味晒乾,不见火,捣,罗为细末,稀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乾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并宜服之。脾胃虚弱人最宜服。常服宽中顺气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生姜橘皮汤吞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分心气饮
拼音:Fēn Xīn Qì Yǐn
处方:木通(去节)、赤芍药、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次)、桑白皮(微炒)、大腹皮、陈皮(去瓤)、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一两;紫苏(去粗梗)四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乾,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常服消化滞气,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和脾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个,灯心五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棱散
拼音:Sān Lénɡ Sàn
处方:蓬莪术(煨)、益智仁、京三棱(煨、切)、青皮(去白),各二两;白茯苓(焙)四两,甘草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酒食所伤,胸膈不快,腹胁胀满,呕吐酸水,翻胃脾疼,及食积气块,攻刺腹胁,不思饮食,日渐羸瘦。又治年高气弱,三焦痞塞,常觉妨闷,并宜服之。常服宽胸利膈,消酒食,和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用水一大盏,枣一枚擘破,盐少许,同煎至半盏,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肉豆蔻圆
拼音:Ròu Dòu Kòu Yuán
处方:诃黎勒皮、龙骨、木香,各三分;丁香三两,肉豆蔻仁、缩砂仁,各一两;赤石脂、白矾灰,各半两(枯)。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粟米饮和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冶气泻,疗脾胃气虚弱,饮食减少。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米饮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异香散
拼音:Yì Xiānɡ Sàn
处方:石莲肉(去皮)一两,蓬莪术(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六两。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三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制法:上件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肾气不和,腹胁膨胀,痞闷噎塞,喘满不快,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气痞,腹中刺痛。此药能破症瘕结聚,大消宿冷沉积,常服调五脏三焦,和胃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盐一捻,煎至七分,通口服,不计时候。盐汤点或盐、酒调,皆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集香圆
拼音:Jí Xiānɡ Yuán
处方:白豆蔻仁、缩砂仁、木香(不见火)、姜黄,各四两。丁香(不见火)六两,香附子(炒、去毛)四两八钱,麝香(研)八钱,甘草十六两(内二两入药,十四两捣汁煎膏)。
制法:上件除研药,碾为细末,入麝香拌匀,用甘草膏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疾,胸膈痛闷,胁肋胀满,心腹疼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不思饮食,或因酒过伤,脾胃不和,并皆治之。常服宽中顺气,消宿酒,进饮食,磨积滞,去症块。
用途用量:每服一、二圆,细嚼咽津,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守中金圆
拼音:Shǒu Zhōnɡ Jīn Yuán
处方:乾姜(炮)、甘草、苍术(米泔浸)、桔梗(去芦),各等分。
制法:上件为细末。炼蜜为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理中焦不和,脾胃积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或饮酒过多,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咳嗽无时,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醋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又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心腹绞疼,手足不和,身热不渴,肠鸣自利,米谷不化。又治脾胃留湿,体重节痛,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常服温脾暖胃,消痰逐饮,顺三焦,进美饮食,辟风、寒、湿、冷。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前,沸汤嚼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蓬煎圆
拼音:Pénɡ Jiān Yuán
处方:猪胰一具,京三棱、蓬莪术(二味、醋煮令透、切、焙、为末各四两以上二味,同猪胰入)。川楝子(去核)、山药、槟榔、枳壳(去瓤、麸炒)、茴香(炒)、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
制法:上件碾细末,入猪胰,同醋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久有伤滞,中气痞,心腹膨胀,胁下坚硬,胸中痞塞,噎气不通,呕吐痰水,不思饮食,或心腹引痛,气刺气急;
及疗食症酒癖,血瘕气块,时发疼痛,呕哕酸水,面黄肌瘦,精神困倦,四肢少力。又治女人血气不调,并皆治之。常服顺气宽中,消积滞,化痰饮。
用途用量:每服十圆至十五圆,生姜汤下,妇人淡醋汤下,不计时候,更量虚实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快气汤
拼音:Kuài Qì Tānɡ
处方:缩砂仁八两,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甘草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常服快气美食,温养脾胃。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或为粗末,入生姜同煎,名小降气汤。
名称:和气散
拼音:Hé Qì Sàn
处方:香附子(炒、去毛)、陈皮(去白)、肉桂(去粗皮)、良姜(去芦)、青皮(去白)、甘草、茴香(炒)、苍术(米泔浸),各一两。桔梗(去芦)三两。
制法:上件捣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胀满,呕吐酸水,脾疼泄泻,脏腑不调,饮食减少。应男子、女人一切气疾,并宜服之。常服温脾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或盐酒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顺气术香散
拼音:Shùn Qì Shù Xiānɡ Sàn
处方:丁香皮(不见火)、缩砂仁、良姜(去芦、炒)、肉桂(去粗皮)、乾姜(炮)、甘草、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苍术(米泔浸)、桔梗(去芦)、茴香(炒),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气不升降,呕逆恶心,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及酒食所伤,噫气吞酸,心脾刺痛,大便不调,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兼疗妇人血气刺痛,及一切冷气,并皆治之。常服宽中顺气,和胃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或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姜合圆
拼音:Jiānɡ Hé Yuán
处方:丁香(不见火)、木香(不见火)、人参,各一两。白术(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二两半,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肉豆蔻(炮),各二两。乾姜(炮)三两。
制法:为细末,入姜汁、面打糊为圆,每一两作二十圆。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虚弱,久积阴冷,留滞不化,结聚成形,心腹膨胀,刺痛成阵,上连胸胁;或脾胃久虚,内伤冷物,泄泻注下,腹痛肠鸣;或久痢纯白,时下青黑,肠滑不禁。又治胃停痰,呕吐吞酸,痞塞不通,不思饮食,身体沉重,面色痿黄,或久患心脾疼痛,服之永除根本。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用老姜一块,如拇指头大,切开作合子,安药於内,用湿纸裹,慢火煨一顿饭久,取出去纸,和姜细嚼,白汤送下。小儿一粒分四服。老人、小儿内有伤积,服之无不神验。此药不损脏腑。
注意:孕妇不得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二姜圆
拼音:èr Jiānɡ Yuán
处方:乾姜(炮)、良姜(去芦头),各等分。
制法:上件为细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食後,橘皮汤下。
注意:妊娠妇人不宜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鸡舌香散
拼音:Jī Shé Xiānɡ Sàn
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膈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丁香煮散
拼音:Dīnɡ Xiānɡ Zhǔ Sàn
处方:丁香(不见火)、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甘草(炙)、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乾姜(炮)、良姜(炮、去芦头),各四两。益智(去皮)五两半,胡椒二两。
制法:上件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脾脏伏冷,胃受寒,胸膈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寒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逆冷。但是沉寒痼冷,无问久新,功效不可俱述。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盐一捻,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滓再煎,病退即止,极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白沉香散
拼音:Bái Chén Xiānɡ Sàn
处方:川白姜(炒)、半夏僸、白茯苓、附子(炮热、去皮)、诃子肉、乾山药、沉香、白术(煨)、木香、人参(去芦),各一两半。丁香半两,甘草(炙)六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冲心腹,胁肋胀满,噫醋吞酸,胸膈噎塞,饮食减少。常服坠气和脾。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生姜三片,枣三枚,木瓜一片,煎七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进食散
拼音:Jìn Shí Sàn
处方:青橘皮(去瓤)、陈皮(去白)、高良姜(薄切、炒)、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分。草果肉、川乌头(炮),各三个。诃子(煨、去核)五个。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及久病人脾虚全不食者,只一、二服顿觉能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枳实理中圆
拼音:Zhǐ Shí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枳实(麸炒)一两,白术、人参(去芦)、甘草(炙)、白茯苓(去皮)、乾姜(炮),各二两。
制法:上捣,罗为细末,炼蜜为圆,如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大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治中汤
拼音:Zhì Zhōnɡ Tānɡ
处方:人参、甘草(炒)、乾姜(炮)、白术、青皮(炒)、陈皮(洗、去白),各一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瘥後,胸中有寒,时加咳唾,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或霍乱後气虚,未禁热药者,尤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盐煎散
拼音:Yán Jiān Sàn
处方:草果仁(去皮、煨)、缩砂(去壳取仁)、槟榔(炮)、厚朴(去粗皮)、肉豆蔻(煨)、羌活(去芦)、苍术(米泔浸二宿)、陈皮(去白)、荜澄茄、枳壳(去瓤、麸炒)、良姜(油炒)、茯苓(去皮)、大麦芽(炒)、茴香(炒)、川芎(洗)、甘草,各二两。
制法:上件碾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後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又治妇人血气刺痛,血积血瘕,绕脐撮痛,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入盐一字,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白术六一汤
拼音:Bái Shù Liù Yì Tānɡ
处方:白术(去芦)六两,甘草(炙)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心腹痞闷,胁肋侾胀,口苦无味,呕哕恶心,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肠虚自利,肌体瘦弱,膈气翻胃。常服育神温胃,逐湿消痰。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或沸汤点服亦得。不以四时,并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新法半夏汤
拼音:Xīn Fǎ Bàn Xià Tānɡ
处方:陈皮(去白)、神僸(炒),各四两。草果(煨、去皮)、半夏僸(炒),各二两三钱。乾姜(炮)四两,丁皮、木香、白茯苓,各七钱半。甘草四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中酒吐酒,逆恶心,头痛烦渴,倦怠嗜卧,不思饮食。常服温中破痰,开胃健脾,消酒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盐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烧脾散
拼音:Shāo Pí Sàn
处方:赤芍药、乾姜(炮),各六两半。良姜(油炒)十两,甘草(炙)四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久寒积冷,心气脾痛,冷痰翻胃,脐腹刺痛,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及疗妇人血气攻刺,腹胁撮痛,服之立效。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白汤点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分气圆
拼音:Mù Xiānɡ Fēn Qì Yuán
处方:木香、甘松(洗去泥),各一两。甘草(炙)六两,香附子十六两,蓬莪参(煨)八两。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圆。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心胸满闷,腹胁虚胀,饮食不消,乾呕吐逆,胸膈痞满,上气咳嗽冷痰,气不升降,并宜服之。脾胃虚弱人最宜服。常服宽中顺气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粒,煎生姜橘皮汤下,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秘传降气汤
拼音:Mì Chuán Jiànɡ Qì Tānɡ
处方:桑白皮(炒二两),骨碎补(去毛、炒)、草果仁(去皮、煨)、五加皮(酒浸半日、炒黄)、半夏(生为末、生姜自然汁为饼、再碎、炒)、桔梗、诃子(炮、去核),各半两。甘草(炒)、枳壳(去瓤、麸炒)、陈皮(去白、炒黄)、柴胡(去芦)、地骨皮(炒黄),各一两。
制法:上为粗散和匀,再就蒸一伏时,晒乾。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上热下虚之疾。凡饮食过度,致伤脾胃,酒色无节,耗损肾元,水土交攻,阴阳关膈,遂使气不升降,上热则头目昏眩,痰实呕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饮食无味;下弱则腰脚无力,大便秘涩,里急後重,脐腹冷痛。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及脚气上攻,与久痢不瘥。宜先服此药,却以所主药治之,无不效者。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紫苏三叶,姜钱三片,水一盏,同煎至七分,食後,通口服。常服调顺荣卫,通利三焦,开膈化痰,和五脏。痰嗽,加半夏僸煎。心肺虚,加人参、茯苓煎。上膈热,加北黄芩煎。下部大段虚,加少许炮附子煎,如使附子,多加生姜。妇人血虚,加当归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金露圆
拼音:Jīn Lù Yuán
处方:生乾地黄(焙)、贝母(去心)、紫菀(洗、去苗、焙)、柴胡(去芦、焙)、乾姜(炮)、桂心(不见火)、人参(洗、去芦、切、焙)、防风(去芦、焙)、枳壳(汤浸、去瓤、麸炒)、蜀椒(去目、炒出汗)、桔梗(洗、去芦、焙)、吴茱萸(汤浸七遍)、甘草(炙)、川芎(洗、去芦、焙)、菖蒲(米泔浸一宿)、白茯苓(去黑皮、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鳖甲(米醋炙黄)、甘松(净洗),各一两。草乌头(炮)、黄连(洗、焙),各二两。巴豆(去心、膜,用醋煮三十沸,焙乾,取一两,不去油,煮时须亲自数三十沸,便倾出焙乾,若沸过则药无力。
来源:依林巢先生方,天宝七年内王元览进。
制法:上为细末,以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腹内积聚症块,久患大如杯及黄瘦宿水,朝暮咳嗽,积年冷气,时复腹下盘痛绞结,冲心及两胁,彻背连心,痛气不息,气绕脐下,状如虫咬不可忍。又治十种水气,反胃吐食呕逆,饮食多噎,五般痔俈,气走注风,有似虫行,手足烦热,夜卧不安,睡语无度。又治小儿惊疳,妇人五邪,梦与鬼交,沉重不思饮食,昏昏如梦,不晓人事,欲死俱多,或歌或哭不定,月候不调,心中如狂,身体羸瘦,莫辨其状。但服此药,万无失一,是病皆疗,更不细述。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小儿两圆。心中痰患,姜汤下。心痛酸,石榴皮汤下。口疮,蜜汤下。头痛,石膏汤葱茶下。一切脾气,橘皮汤下,水泻、气泻,煮陈皮饮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甘草乾姜汤下。胸膈噎闷,通草汤下。妇人血气,当归酒下,如不饮酒,当归煎汤下亦得。疝气、岚气、小肠气及下坠,附子汤下。常服及应急诸般疾患,只米饮、茶、酒、熟水任下。伤冷腹痛,酒食所伤,酒疸、黄疸,结气痞塞,鹤膝,并用盐汤、盐酒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夺命抽刀散
拼音:Duó Mìnɡ Chōu Dāo Sàn
处方:乾姜(入巴豆半两、同炒至黑色、即去巴豆)、良姜(入斑蝥一百个同炒、即去斑蝥),各二十两。糯米(炒)二十五两,石菖蒲(不见火)二十二两。
制法:上制净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积冷,中焦不和,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气吞酸,口苦无味,不思饮食,妇人久患血气刺痛,不可忍者。常服醒脾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用盐少许,沸汤点,不拘时。此药大解酒毒,空心食前服,或温酒调尤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分心气饮
拼音:Fēn Xīn Qì Yǐn
处方: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半两。丁香皮一两,大腹子(炮)、桔梗(去芦、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各半两。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乾,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後,胸膈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子一个,擘破去核,及灯心十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苏子降气汤
拼音:Sū Zǐ Jiànɡ Qì Tānɡ
处方: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一本有陈皮去白、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广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红圆子
拼音:Hónɡ Yuán Zǐ
处方:京三棱(浸软、切片)、蓬莪术、青橘皮、陈皮(去白),各五斤。乾姜(炮)、胡椒,各三斤。
制法:上为细末,用醋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
功能主治:治丈夫脾积气滞,胸膈满闷,面黄腹胀,四肢无力,酒积不食,乾呕不止,背胛连心胸及两乳痛,妇人脾血积气,诸般血症气块,及小儿食积,骨瘦面黄,肚胀气急,不嗜饮食,渐成脾劳,不拘老少,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粒,食後,姜汤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参苓白术散
拼音:Shēn Línɡ Bái Shù Sàn
处方: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冶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煨姜圆
拼音:Wēi Jiānɡ Yuán
处方:附子、木香、生姜。
制法:上用大附子五十个,各重半两者,去皮、脐,以尖刀子剜去心子,约?钱实之。却以附子末和面作饼子,裹附子,用文武火煨令黄,用木香如附子之半,同为细末,以水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本脏虚,饮食不化,或成倂癖,或发心痛。冷积水脾,结聚疼痛,一切冷气等疾。
用途用量:以生姜一块,擘作两片,以药在内,湿纸裹令煨,候姜热,白汤嚼下,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中良姜圆
拼音:Wēn Zhōnɡ Liánɡ Jiānɡ Yuán
处方:高良姜(炒)四斤,乾姜(炮)、白术,各二斤四两。肉桂(去粗皮)二十八两,甘草一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每一两作一十二圆。
功能主治:温脾胃,顺三焦。治寒痰聚结,气壅不通,食即辄吐,咽膈噎闷,两胁肋广刺,呕吐哕逆、噫醋恶心,中满短气,噎闻食臭;
及疗留饮肠鸣,湿泄、冷泻,注下不止。常服健脾胃,美饮食,辟寒邪,养正气。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生姜橘皮汤,米饮亦得,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草果饮
拼音:Cǎo Guǒ Yǐn
处方: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寒疟疾。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二滓并煎,当发日连进三服,无不效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饼子
拼音:Mù Xiānɡ Bǐnɡ Zi
处方:缩砂仁一十二两,檀香四两,甘松(洗)五两,丁香四两半,蓬莪术一十两,木香二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别用甘草熬膏为圆,每两作二百五十圆,捏作饼子。
功能主治:治脾经虚冷,胃寒痰,胸膈噎痞,口淡舌涩,心腹撮痛,呕逆宿水,胁下疼闷,喘满气急,倦怠少力,全不思食。常服宽胸膈,散滞气,消停寒,美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五饼子,细嚼,生姜汤下,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分气紫苏饮
拼音:Fēn Qì Zǐ Sū Yǐn
处方:五味子(去梗、洗)、桑白皮(炙)、陈皮(去白、净洗)、桔梗、草果仁、大腹皮、甘草(炙)、茯苓,各三斤。
制法:上八味,俰咀为粗末,称二十斤净,入拣嫩枝、叶、乾紫苏十五斤,捣碎,同一处拌匀。
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
心下胀闷,饮食不思,呕逆不止。常服和胃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姜钱三片,入盐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酒症圆
拼音:Jiǔ Zhènɡ Yuán
处方:雄黄(拣六个、如皂荚子大)、巴豆(不去皮、不出油)、?各十五个。
制法:右三味,同研细,入白面称重五两半,滴水和如豌豆大,候稍乾,入麸内同炒香,将一粒放水中。如药粒浮於水上,即去麸不用。
功能主治:治饮酒过度,头旋恶心,呕吐不止,及酒积停于胃间,遇饮即吐,久而成癖。
用途用量:每服二粒,温酒下,食後服。寻常伤酒,每服一粒,茶、酒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连翘圆
拼音:Lián Qiáo Yuán
处方:连翘(洗)、陈皮,各二百四十两。青皮(洗)、蓬莪术(炮)、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好墨(煅),各一百六十两。槟榔八十两,牵牛子(碾、取末)二百二十两,三棱(炮)二百四十九两,肉豆蔻二十五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不和,气滞积聚,心腹胀满,乾呕醋心,饮食不下,胸膈噎塞,胁肋疼痛,酒积面黄,四肢虚肿,行步不能,但是脾胃诸疾,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生姜汤下。久患赤白痢及大肠风秘,脾毒泻血,黄连煎汤下;妇人诸疾,姜醋汤下,不拘时。
注意:孕妇莫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七香圆
拼音:Xiǎo Qī Xiānɡ Yuán
处方:甘松(炒)八十两,益智仁(炒)六十两,香附子(炒、去毛)、丁香皮、甘草(炒),各一百二十两。蓬莪术(煨、乘热碎)、缩砂仁,各二十两。
制法:上为末,水浸蒸饼为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能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吐酒,呕逆咽酸,气膈食噎,饮食不下,冷涎翻胃,腹胀脾疼,远年茶酒食积,眼脸俱黄,赤白痢疾,脾毒泄泻。妇人脾血气,小儿疳气,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姜汤、熟水任下。或气胀满,磨乌药水煎汤下。或酒食过度,头眩恶心,胸膈满闷,先嚼二十圆,後吞二十圆,生姜、紫苏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此药性温平,不动脏腑。
名称:大七香圆
拼音:Dà Qī Xiānɡ Yuán
处方:香附子(炒)一百九十二两,麦蘖(炒)一百两,丁香皮三百三十两,缩砂仁、藿香(叶),各二百五十两。甘松、乌药,各六十四两。肉桂(去粗皮)、甘草(炒)、陈皮(去白、洗),各二百五十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元气冷,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利,气刺气注,中酒吐酒,冷倂翻胃,霍乱吐泻,并皆治疗。
用途用量:每服一粒,盐酒、盐汤嚼下。妇人脾血气,如经月水不调,并用炒姜酒嚼下,醋汤亦得,大有神效。
注意:忌生冷、肥腻等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理中圆
拼音:Xiǎo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红豆莪茂(煨、乘热碎捣)、缩砂仁,各一两。草豆蔻(煨)、青皮(去白瓤)、陈皮(去白)、乾姜(炮)、京三棱(煨、乘热碎捣)、肉桂(去粗皮),各二两。良姜、牵牛(炒香熟),各三两。阿魏(醋化、去沙石、研)三两。
制法:上为末,水煮面糊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三气弱,中焦积寒,脾虚不磨,饮食迟化,吃物频伤,胸膈满闷,胁肋疗刺,呕吐哕逆,噫醋恶心,腹胀肠鸣,心腹疼痛,噎塞膈气,翻胃吐食,饮食减少。此药无利性,不损气,脾胃偏虚寒者最宜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粒,生姜橘皮汤下,温汤亦得,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感应圆
拼音:Gǎn Yìnɡ Yuán
处方:百草霜(用村庄家锅底上刮得者、细研)称二两,杏仁(拣净者、去双仁者、百四十个、去尖、汤浸一宿、去皮、别研极烂如膏),南木香(去芦头)二两半,丁香(新拣者)一两半,川乾姜(炮制)一两,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二十个,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细、出尽油如粉)。
制法: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馀四味捣为细末,与前三味同拌,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於银石器内煮蜡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和,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热作汁,和匮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以油单纸裹,旋圆服饵。
功能主治: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不能转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醉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後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欲饮食。又治妊娠伤冷,新产有伤,若久有积寒吃热药不效者。又治久病形羸,荏苒岁月,渐致虚弱,面黄肌瘦,饮食或进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积冷,并悉治之。又治小儿脾胃虚弱,累有伤滞,粪白臭,下痢水谷,每服五粒黍米大,乾姜汤下,不拘时候。前项疾证,连绵月日,用热药及取转并不成效者。常服
用途用量:旋圆如绿豆大,每服三、五粒,量虚实加减,温水吞下,不拘时候。大病不过三服,便见痊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此药温无毒,并不燥热,不损胃气,亦不吐泻,止是磨化积聚,消逐温冷,疗饮食所伤,快三焦滞气。此高殿前家方也。
名称:丁沉煎圆
拼音:Dīnɡ Chén Jiān Yuán
处方:丁香十二两,沉香二两,木香一钱半,丁香皮一两,白豆蔻仁九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别用甘草熬膏子为圆,每一两分作二百五十圆。
功能主治:辟雾露寒邪,散膈凝滞,调顺三焦,和养荣卫。治心胸痞闷,噎醋吞酸,呕逆痰水,津夜不收,两胁刺痛,腹中坚满,口苦无味,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粒,含化,空心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沉香降气汤
拼音:Chén Xiānɡ Jiànɡ Qì Tānɡ
处方:香附(炒、去毛)四百两,沉香十八两半,缩砂仁四十八两,甘草一百二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胀满,喘促短气,乾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又治胃痹留饮,噫醋闻酸,胁下支结,常觉妨闷,及中寒咳逆,脾湿洞泄,两胁虚鸣,脐下撮痛,皆能治之。患脚气人;毒气上升,心腹坚满,肢体浮肿者,尤宜服之。常服开胃消痰,散壅思食。凌旦雾露,空心服食,去邪恶气,使无瘴疫。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神保圆
拼音:Shén Bǎo Yuán
处方:木香、胡椒,各一分。乾蝎七个全者,巴豆(去心、皮、别研)十个。
制法: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汤释蒸饼,圆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粒,汤使如前。
功能主治:治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蛤粉各三分,黄丹一分,同研为散,煎桑根白皮、糯米饮调下三钱。气小喘,止用桑白皮、糯米饮下。肾气胁下痛,炒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汤调槟榔末一钱下。气噎,木香汤下。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诸气,惟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独此药辄能去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有人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後尝再发,又一投,瘥。


中医药方剂大全(五)

名称:肉豆蔻散
拼音:Ròu Dòu Kòu Sàn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焙、八两),茴香(炒)、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脐)、诃子皮,各二两;乾姜(炮)、厚朴(去粗皮、姜炒)、陈皮(去白)、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四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气虚,腹胁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泻,腹内虚鸣,困倦少力,口苦舌乾,不思饮食,日渐瘦弱,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煎七分,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香连圆
拼音:Dà Xiānɡ Lián Yuán
处方: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制法:上件为细末,醋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後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饭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水煮木香圆
拼音:Shuǐ Zhǔ Mù Xiānɡ Yuán
处方:陈皮(去白)、甘草(炒)、青皮(去白)、木香,各一两一分;白芍药、当归(去芦),各二两;乾姜(炮)一两半,诃子皮(去核)二两半,罂粟壳(去蒂、盖、蜜炒黄色)八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每一两作六圆。
功能主治:治一切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後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一盏,煮至七分,和渣空心温服,不拘时亦可。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水煮木香圆
拼音:Shuǐ Zhǔ Mù Xiānɡ Yuán
处方:当归(洗、去芦)、诃子(炮、去核)、木香(不见火),各六两;青皮(去白)、甘草(赤),各二两四钱,罂粟壳(去瓢)二两八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後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八分盏,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肠风黑散
拼音:Chánɡ Fēnɡ Hēi Sàn
处方:败酱(烧)、木馒头(烧)、乌头(去核)、甘草(炙),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後重,或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并皆疗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金粟汤
拼音:Jīn Sù Tānɡ
处方:陈皮(去白)一两一分,车前子(炒)四两,乾姜(炮)二两,甘草(炒)、罂粟壳(去瓤、蒂、蜜炒),各半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室女、小儿一切下痢,无问新久,冷热不调,日夜无度,脐腹绞痛即痢,肢体困倦,小便闭涩,不思饮食,渐加羸瘦。又治伤生冷,脾胃怯弱,饮食不消,腹胀雷鸣,泄泻不止,连月不瘥,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枣一个,生姜二片,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或饭饮调下亦得。
注意:忌生冷、油腻、鱼腥、酱等。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赤石脂散
拼音:Chì Shí Zhī Sàn
处方:赤石脂(煅)、甘草,各五两;缩砂仁二十两,肉豆蔻(面裹、煨熟)四十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弱,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肠滑腹痛,遍数频多,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温粟米饮调下,食前,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半硫圆
拼音:Bàn Liú Yuán
处方:半夏(汤浸七次、焙乾、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上等分。
制法: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乾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倂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圆至二十圆,妇人醋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七枣汤
拼音:Qī Zǎo Tānɡ
处方:茴香(去土、炒)、川乌(炮、去皮、脐)、缩砂(取仁),各八两;厚朴(去粗皮、姜制)一斤,益智(去皮)半斤,乾姜(炮)四两,甘草六两。
制法:上件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疔痛,心下气逆,腹中虚呜,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大枣七个,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七宣圆
拼音:Qī Xuān Yuán
处方:柴胡(去苗、洗)、枳实、木香、诃黎勒皮,各五两;桃仁(去皮、尖)、甘草,各六两;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疗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满,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疾。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米饮下,食後临卧服,稍增至四、五十圆,取宣利为度。觉病势退,服五补圆。不问男女老少,并可服饵,量虚实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香散
拼音:Mù Xiānɡ Sàn
处方:丁香、木香、当归(去芦、洗、焙)、肉豆蔻仁(炮)、甘草,各二十两;附子(去皮、脐、醋煮、切片、焙乾)、赤石脂,各十两;藿香叶(洗、焙)四十两,诃子皮十五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内挟风冷,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脐下? h,腹中雷鸣,胸膈痞闷,胁肋虚胀。及积寒久利,肠滑不禁,肢体羸困,不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一个,同煎至六分,温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诃黎勒散
拼音:Hē Lí Lè Sàn
处方:青皮(去瓤)、诃子皮,各四十两;附子(炮、去皮、脐)十斤,肉桂(去粗皮)五斤,肉豆蔻(面裹、煨令熟)四十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内挟冷气,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肠鸣泄利,水谷不化,怠惰少力,渐向瘦弱。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七分,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灵砂丹
拼音:Línɡ Shā Dān
处方:硝石(与砒一处细研、入磁罐子内、用石灰盖口、炭火烧半日、取出、去火毒),信州砒霜腻粉、粉霜(研),各半两;黄丹(研)、枯矾(研),各一两半;朱砂(研飞)一两,乳香(研)、桂府滑石,各一两。
制法:上件药研,罗为末,用蒸饼二两四钱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腑怯弱,内有积滞,脐腹撮痛,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後重,肠鸣腹胀,米谷不化,少气困倦,不思饮食,或发寒热,渐至羸瘦。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温粟米饮下,未愈加圆数再服。小儿可服一圆至二圆,随大小临时增减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温脾圆
拼音:Dà Wēn Pí Yuán
处方:吴茱萸(汤七次、焙)、大麦蘖(炒)、肉桂(去粗皮),各五两;甘草(炙)、桔梗、人参、乾姜(炮),各三两;附子(炮、去皮、脐)、细辛(去苗),各二两;神僸(碎炒)三两一钱,枳实(麸炒)一分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不通,肠鸣泄利,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并皆治之。常服温脾益胃,消谷进食。如久虚痼冷,食少伤多,尤宜常服。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下,米饮亦得,日三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朝真丹
拼音:Cháo Zhēn Dān
处方:硫黄(生、研细)三十两,朱砂(研为衣)三两一钱,白矾(煅)七两半。
制法:上令研匀,用水浸,蒸饼为圆,如梧桐子大,以前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弱,内受风泠,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暴下,日夜无度,肠鸣腹痛,手足厥寒。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米饮下,不计时候,夏月宜备急。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健脾圆
拼音:Zhōnɡ Rǔ Jiàn Pí Yuán
处方:肉桂(去粗皮)、人参、黄连(去须)、乾姜(炮)、龙骨、当归(去芦)、石斛(去根)、大麦蘖(炒)、茯苓(去皮)、细辛(去苗土)、神僸(碎炒)、赤石脂(煅),各二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六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钟乳粉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钟乳粉匀,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虚损羸瘦,身体沉重,脾胃泠弱,饮食不消,腹胀雷鸣,泄泻不止。又治肠虚积冷,下利清谷,或下纯白,及久痢赤白,肠滑不禁,少气羸困,不思饮食,并宜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灵液丹
拼音:Línɡ Yè Dān
处方:乌梅(去核、炒)、寒水石(火煅、研飞)、瓜蒌根、石膏(研)、葛根、赤茯苓,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龙脑(别研)一钱。
制法:上捣,罗为末,入研药令匀,炼蜜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风热,脏腑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躁,口舌乾涩,心神壅闷,咽嗌不利,饮食无味,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薄绵裹,含化咽津。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毒犀角饮
拼音:Xiāo Dú Xī Jiǎo Yǐn
处方:防风(去苗)八两,荆芥穗、甘草(炙),各一十六两;鼠粘子(炒)六十四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睑肿,腮项结核,痈肿毒聚,遍身风疹,瘅毒赤瘰,及疮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并皆治疗。小儿疹豆欲出,已出热未解,急进此药三、四服,快透消毒,应手神效。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温温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黄圆
拼音:Sān Huánɡ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圆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毒麻仁圆
拼音:Xiāo Dú Má Rén Yuán
处方:杏仁(生、去皮、尖)二两,大黄(生)五两,山栀子仁十两。
制法:上三味,炼蜜为圆。
功能主治: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肤赤,口乾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疫,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注,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主之。此药甚稳善,不损脏腑,常服搜风顺气解毒。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夜卧,温汤吞下,利下赤毒胶涎为效,服时随意加减。治小儿惊热,以蜜汤化下三、五圆,极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甘露饮
拼音:Gān Lù Yǐn
处方:枇杷叶(刷去毛)、乾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乾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後,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龙脑饮子
拼音:Lónɡ Nǎo Yǐn Zǐ
处方:缩砂仁、瓜蒌根,各三两;藿香叶二两四钱,石膏四两,甘草(蜜炒)十六两,大栀子仁(微炒)十二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蕴积邪热、咽喉肿痛,赤眼口疮,心烦鼻衄,咽乾多渴,睡卧不宁,及除痰热咳嗽,中暑烦躁,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至二钱,用新水入蜜调下。又治伤寒馀毒,潮热虚汗,用药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五、六片,煎至七分,温服,并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八正散
拼音:Bá Zhènɡ Sàn
处方:车前子、瞿麦、萹蓄(亦名地竹)、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後,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正元散
拼音:Zhènɡ Yuán Sàn
处方:红豆(炒)、乾姜(炮)、陈皮(去白),各三钱;人参、白术、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两;肉桂(去粗皮)、川乌(炮、去皮),各半两;附子(炮、去皮、尖)、山药(姜汁浸、炒)、川芎、乌药(去木)、乾葛,各一两;黄蓍(炙)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轻微,手足厥泠,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补圆
拼音:Shí Bǔ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去心)、破故纸(炒)、乾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一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二两。
制法: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久服补五脏,行荣卫,益精髓,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盐汤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秘传玉锁丹
拼音:Mì Chuán Yù Suǒ Dān
处方:茯苓(去皮)四两,龙骨二两,五倍子六两。
制法:上为末,水糊为圆。
功能主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漩有遗沥,小便白浊如膏,梦寐频泄,甚则身体拘倦,骨节酸疼,饮食不进,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口乾燥,虚烦盗汗举动乏力(一本尚有“此药性温不热,大有神效”十字)。
用途用量:每服四十粒,空心用盐汤吞下,日进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金锁正元丹
拼音:Jīn Suǒ Zhènɡ Yuán Dān
处方:五倍子、茯苓(去皮),各八两;紫巴戟(去心)十六两,补骨脂(酒浸、炒)十两,肉苁蓉(净洗、焙乾)、葫芦巴(炒),各一斤;龙骨、朱砂(别研),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百节酸疼,头昏眩痛,目暗耳鸣,面色黄黑,鬓发脱落,头皮肿痒,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绕脐切痛,膝胫酸疼,不能久立,或脚弱隐痛,步履艰难,腰背拘急,不能俯仰,腹痛气刺,两胁虚胀,水谷不消,大便不调,呕逆恶心,饮食减少,恍惚多忘,气促喘乏,夜多异梦,心忪盗汗,小便滑数,遗精白浊,一切元脏虚冷之病,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空心,食前温酒吞下,或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黑锡丹
拼音:Hēi Xī Dān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肉桂(去皮)只须半两,黑锡(去滓称)、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二两。
来源:丹阳慈济大师受神仙桑君方。
制法: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馀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圆如梧桐子大。阴乾,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彻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攻;及牙龈肿痛,满口生疮,齿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艰涩,神昏气乱,喉中痰响,状似瘫痪,曾用风药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药百粒,煎姜、枣汤灌之,压下风涎,即时苏省,风涎自利。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阳事痿法,脚膝酸软,行步乏力,脐腹虚鸣,大便久滑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自下,岁久无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歌曰:阴损阳衰实可伤,纵调荣卫亦难将。气羸血运痰生者,试听桑君为发扬。又歌:夫妻合会功成四,铃子沉香一两赊。木附葫芦阳起破,桂茴肉豆等无差。梧桐酒糊精修炼,返者还童事可嘉。
名称:养正丹
别名:交泰丹
拼音:Yǎnɡ Zhènɡ Dān
处方:水银、硫黄(研细)、朱砂(研细)、黑锡(去滓、称、与水银结砂),各一两。
来源:出宝林真人谷伯阳《伤寒论》中。
制法:上用黑盏一只,火上熔黑锡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枝子搅匀,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极细,用糯米粉煮糊为圆,如绿豆大。每服二十圆,加至三十粒,盐汤下。
功能主治:却邪辅正,助阳接真。治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乾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後,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悉能治疗。常服济心火,强肾水,进饮食。
用途用量:此药升降阴阳,既济心肾,空心食前枣汤送下,神效不可具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震灵丹
拼音:Zhèn Línɡ Dān
处方:禹馀粮(火煅、醋淬不计遍、以手捻得碎为度)、紫石英、赤石脂、丁头代、赭石(如禹馀粮炮制),各四两。已上四味,并作小块,入甘锅内,盐泥固济,候乾,用炭一十斤煅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宿。滴乳香(别研)、五灵脂(去沙石、研)、没药(去沙石、研),各二两;朱砂(水飞过)一两。
来源:紫府元君南岳魏夫人方,出《道藏》,一名紫金丹。
制法:上件前後共八味,并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圆,如小鸡头大,晒乾出光。
功能主治:此丹不犯金石飞走有性之药,不僭不燥,夺造化冲和之功。大治男子真元衰惫,五劳七伤,脐腹泠疼,肢体酸痛,上盛下虚,头目晕眩,心神恍惚,血气衰微,及中风瘫缓,手足不遂,筋骨拘挛,腰膝沉重,容枯肌瘦,目暗耳聋,口苦舌乾,饮食无味,心肾不足,精滑梦遗,膀胱疝坠,小肠淋沥,夜多盗汗,久泻久痢,呕吐不食,八风五痹,一切沉寒痼冷,服之如神。及治妇人血气不足,崩漏虚损,带下久冷,胎脏无子,服之无不愈者。常服镇心神,驻颜色,温脾肾,理腰膝,除户疰蛊毒,辟鬼魅邪疠。久服轻身,渐入仙道。
用途用量:每一粒,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得。
注意:忌猪、羊血,恐减药力。妇人醋汤下,孕妇不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参香散
拼音:Shēn Xiānɡ Sàn
处方:人参、山药、黄蓍(制)、白茯苓(去皮)、石莲肉(去心)、白术(煨),各一两;乌药、缩砂仁、橘红、乾姜(炮),各半两;丁香、南木香、檀香,各一分;沉香二钱,甘草(炙)三分。上为散。[一法有炮附子半两]
功能主治:治心气不宁,诸虚百损,肢体沉重,情思不乐,夜多异梦,盗汗失精,恐怖烦悸,喜怒无时、口乾咽燥,渴欲饮水,饮食减少,肌肉瘦瘁,渐成劳瘵。常服补精血,调心气,进饮食,安神守中,功效不可具述。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养荣汤
拼音:Rén Shēn Yǎnɡ Rónɡ Tānɡ
处方: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制法:上散。
功能主治: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乾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便精遗泄,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清心莲子饮
拼音:Qīnɡ Xīn Lián Zǐ Yǐn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兽(蜜炙)、人参,各七两半。
制法:上散。
功能主治: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乾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後气不收敛,阳浮於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用途用量: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发热加柴胡、薄荷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北亭圆
拼音:Běi Tínɡ Yuán
处方:缩砂仁、胡椒、肉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当归(去芦、碎)、陈皮(去白)、乾姜(炮)、甘草(炙),各四两;青盐(别研)、北亭(醋淘去砂石,别研),各二两;白术(别研)三两,五味子(楝)一两半,阿魏(醋化、去砂石)半两。
制法:上为末,用银、石锅,内入好酒,醋五升,白沙蜜一十两,先下北亭、阿魏、青盐三味,并好头面一升,同煎稠黏,便下药末半斤以来,更煎如稀面糊,渐渐入药末煎得所,离火取出,更以乾药末和搜成剂,更捣一千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元气弱,久积阴冷,心腹胁肋,胀满刺痛,面色青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食少多伤,噫气吞酸,哕逆恶心,腹中虚鸣,大便泄利,胸膈痞塞,食饮不下,呕哕霍乱,体冷转筋,及五膈五噎,倂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痢,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微嚼破,用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空心服之。
注意:忌羊血。豉汁。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附子理中圆
拼音:Fù Zǐ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乾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
功能主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橘皮煎圆
拼音:Jú Pí Jiān Yuán
处方:当归(去芦、先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乾)、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阳起石(酒浸、焙乾、研如粉)、石斛(去根)、牛膝(去芦、酒浸)、杜仲(去皮、姜汁炙)、吴茱萸(水淘去浮者、焙乾)、鹿茸(茄子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乾)、乾姜(炮)、菟丝子(酒浸、焙、捣)、三棱(煨熟、乘热捣碎),各三两;甘草(炙)一两,陈橘皮(净洗、焙、为末)十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酒五升,於银、石器内,将橘皮末煎熬如,却将诸药末人在内,一处搅和搜匀,仍入臼内,捣五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利数,肌肤瘦悴,面色痿黄,肢体怠惰,腰膝缓弱。及治倂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俈、妇人血海虚冷,赤白带下,久无子息,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全饮
拼音:Shí Quán Yǐn
处方:熟乾地黄、白茯苓、人参、桂(去粗皮、不见火)、川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白术、黄蓍(去芦)、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诸虚百损,荣卫不和,形体羸瘦,面色痿黄,脚膝酸疼,腰背倦痛,头眩耳重,口苦舌乾,骨热内烦,心忪多汗,饮食进退,寒热往来,喘嗽吐衄,遗精失血。妇人崩漏,经候不调。凡病後未复旧及忧虑伤动血气,此药平补有效,最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白泽圆
拼音:Zhōnɡ Rǔ Bái Zé Yuán
处方: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别研),各一两;阳起石(煅令通红、研)、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半钟乳粉二两,麝香(别研)一钱。
制法:十和匀,滴水搜成剂,分作六十圆。
功能主治:治丈夫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真气不足,元脏不固,神志俱耗,筋力顿衰,头目眩晕,耳内虚鸣,心腹急痛,气逆呕吐,痰嗽喘促,胸膈胀闷,脾泄下痢,遗精便浊,厥冷自汗,脉微欲绝。妇人血海虚冷,崩漏不止,赤白带下,经候不调,脐腹时痛,面无颜色,饮食不进。但是一切虚劳之疾,并宜服之。久服补益精血,助阳消阴,安心神,定魂魄,延年增寿,起死回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一盏,煎化及七分盏,空心热服,如急病,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鹿茸四斤圆
拼音:Lù Rónɡ Sì Jīn Yuán
处方:肉苁蓉(酒浸)、天麻、鹿茸(燎去毛、酥炙)、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熟地黄、牛膝(酒浸)、杜仲(酒浸)、木瓜乾,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虚热淫於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不生气力,诸虚不足。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米汤,食前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上丹
拼音:Shànɡ Dān
处方:五味子半斤,蛇床子、百部根(酒浸一宿)、菟丝子(酒浸、别研)、白茯苓、肉苁蓉(酒浸)、枸杞子、柏子仁(别研)、杜仲(炒断丝)、防风(去叉)、巴戟(去心)、山药、远志(去心),各二两。
制法:上为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五脏,补不足,固真元,调二气,和荣卫,保神守中,久服轻身耐老,健力美食明目,降心火,交肾水,益精气。男子绝阳,庶事不兴。女子绝阴,不能妊娠。腰膝重痛,筋骨衰败,面色黧黑,心劳志昏,寤寐恍惚,烦愦多倦,馀沥梦遗,膀胱邪热,五劳七伤,肌肉羸瘦,上热下冷,难任补药,服之半月,阴阳自和,容色肌肉光润悦泽。开心意,安魂魄,消饮食,养胃气。
用途用量:食前温酒、盐汤任下三十圆。春煎乾枣汤,夏加五味子四两;四季月加苁蓉六两;秋加枸杞子六两;冬加远志六两。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椒附圆
拼音:Jiāo Fù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川椒(去目、炒出汗)、槟榔,各半两;陈皮(去白)、牵牛(微炒)、五味子、石菖蒲、乾姜(炮),各一两。
制法:上八味碎,以好米醋,於瓷器内,用文武火煮,令乾,焙为细末,醋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壮气,温和五脏。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短气,夜多异梦,昼少精神,时有盗汗,小便滑数,遗沥白浊,脚膝缓弱,举动乏力,心腹胀满,不进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盐酒或盐汤空心食前吞下。妇人血海冷,当归酒下。泄泻,饭饮下。冷痢,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极暖下元,治肾气亏乏,及疗腰疼。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沉香鹿茸圆
拼音:Chén Xiānɡ Lù Rónɡ Yuán
处方:沉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四两,巴戟(去心)二两,鹿茸(燎去毛、酒浸、炙)三两,熟乾地黄(净洗、酒洒、蒸、焙)六两,菟丝子(酒浸、研、焙)五两。上
制法:件为细末,入麝香一钱半,别研入和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下水冷惫,脐腹绞痛,胁肋虚胀,脚膝缓弱,腰背拘急,肢体倦怠,面无精光,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喜怒无时,悲忧不乐,虚烦盗汗,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夜梦鬼交,遗泄失精,小便滑数,时有馀沥,阴间湿痒,阳事不兴,并宜服之。常服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悦色驻颜。
用途用量:每服四。五十粒,好酒或盐汤空心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菟丝子圆
拼音:Xiǎo Tú Sī Zǐ Yuán
处方:石莲肉二两,菟丝子(酒浸、研)五两,白茯苓(焙)一两,山药二两(内七钱半打糊)。
制法:上为细末,用山药糊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遗沥,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续绝伤,补五脏,去万病,明视听,益颜色,轻身延年,聪耳明目。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沉香鳖甲散
拼音:Chén Xiānɡ Biē Jiǎ Sàn
处方:沉香(不见火)、人参(去芦)、木香(不见火)、巴戟(去心)、牛膝(去芦、酒浸)、黄蓍(去芦)、白茯苓(焙)、柴胡、荆芥(去梗)、半夏(姜汁浸二宿、炒)、川当归(去芦)、秦艽(去芦),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鳖甲(醋浸、去裙、炙黄),各一两;羌活、熟乾地黄(净洗、酒洒、蒸、焙),各七钱半;肉豆蔻四个。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气血虚损,腰背拘急,手足沉重,百节酸疼,面色黑黄,肢体倦怠,行动喘乏,胸膈不快,咳嗽痰涎,夜多异梦,盗汗失精,嗜卧少力,肌肉瘦瘁,不思饮食,日渐羸弱,一切劳伤,诸虚百损,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二寸,生姜三片,枣子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秦艽鳖甲散
拼音:Qín Jiāo Biē Jiǎ Sàn
处方: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乾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乾,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常服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全大补汤
拼音:Shí Quán Dà Bǔ Tānɡ
处方: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後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木瓜圆
拼音:Mù Guā Yuán
处方:狗脊(去毛)六两,大艾(去梗、四两、糯米糊调成饼、焙乾、为末),木瓜(去瓤)四两,天麻(去芦)、当归(酒浸、制)、苁蓉(去芦、酒浸)、牛膝(洗去土、酒浸一宿),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虚弱,腰膝沉重,腿脚肿痒,注破生疮,脚心隐痛,筋脉拘挛,或腰膝缓弱,步履艰难,举动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涩,饮食减少,无问新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渐加至三十圆,空心,食前温酒吞下,盐汤亦可。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黄蓍六一汤
拼音:Huánɡ Shī Liù Yì Tānɡ
处方:黄蓍(去芦、蜜炙)六两,甘草(炙)一两。
制法:右俰咀。
功能主治:大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乾燥,面色痿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後渴者,尤宜服此。常服平补气血,安和脏腑。
用途用量:每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四味建中汤
拼音:Shí Sì Wèi Jiàn Zhōnɡ Tānɡ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焙乾)、白芍药、白术(洗)、甘草(炙)、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川芎(洗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半夏(汤洗七次)、黄蓍(炙)、茯苓(去皮)、熟地黄(洗去土、酒蒸一宿、焙乾),各等分。
制法:上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荣卫不足,腑脏俱伤,积劳虚损,形体羸瘠,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小便滑利,大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脾肾久虚,饮食失亏。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川楝散
拼音:Chuān Liàn Sàn
处方:川楝子(蒸、去皮、核)、破故纸(炒)、茴香(炒),各四两;乾姜(炮)一两,葫芦巴(酒浸、炒)三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小肠气痛,脐下撮疼,上冲心腹,面色萎黄,脚下隐痛,四肢倦怠,不思饮食,夜多旋溺,外肾瘙痒。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空心,食前,热酒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朴附圆
拼音:Pǔ Fù Yuán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制)、附子(炮、去皮),各一斤;神僸(炒)八两,乾姜(炮)三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元虚弱,饮食迟化,食必多伤,腹痛肠鸣,脏腑滑泄,昼夜无度,胃气虚损,不美饮食,呕哕恶涎。此药性温,兼治翻胃恶心,及久患脾泄冷泻之人,最宜服此。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空心,食前,米饮或盐汤下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养气丹
拼音:Yǎnɡ Qì Dān
处方:禹馀粮石(火炼七次、醋淬七次、为末)、紫石英(火煅一次)、赤石脂(火煅一次),各半斤;代赭石(火煅七次、醋淬七次、为末)一斤,磁石(火煅十次、醋淬十次)半斤。已上五石各贮之,各研为细末,又以水研之。挹其清者,置之纸上,纸用筲箕盛,欲使细末在纸上,而水滴在下,挹尽而止。既乾,各用藏瓶盛贮,以盐水纸筋和泥固济,阴乾。以好硬炭五十斤分为五处,每一处用炭十斤,烧红作一炉子,煅此五药,以纸灰盖之。两日後,火尽灰冷,则再煅,如此三次,埋地坑内两日,出火毒,再研,入後药。附子(炮、去皮、脐)二两,肉苁蓉(净洗、酒浸一宿
功能主治:治诸虚百损,脾元耗惫,真阳不固,三焦不和,上实下虚,中痰饮上攻,头目昏眩,八风五痹,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蹇涩,神昏气乱,状若瘫痪;及奔豚肾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者。阴阳上下,气不升降,饮食不进,面无精光,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冲,腰背倦痛,夜梦鬼交,觉来盗汗,胃冷心疼,小便滑数,牵引小腹,足膝缓弱,步履艰难。妇人血海久冷,赤白带下,岁久无子,及阴毒伤寒,面青舌卷,阴缩难言,四肢厥冷,不省人事者,急服百圆,用生姜、大枣煎汤灌之,即便回阳,命无不活。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六脉沉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十圆,空心,用温酒吞下,或姜盐汤,或枣汤下亦可,妇人用艾醋汤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妙香散
拼音:Miào Xiānɡ Sàn
处方: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辰砂(别研)三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麝香鹿茸圆
拼音:Shè Xiānɡ Lù Rónɡ Yuán
处方:鹿茸(火燎去毛、酒浸、炙)七十两,熟乾地黄(净洗、酒浸、蒸、焙)十斤,附子(炮、去皮、脐)一百四十个,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一斤四两,杜仲(去粗皮、炒去丝)三斤半,五味子二斤,山药四斤,肉苁蓉(酒浸一宿)三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每一斤圆子,用麝香末一钱为衣。
功能主治:益真气,补虚惫。治下焦伤竭,脐腹绞痛,两胁胀满,饮食减少,肢节烦疼,手足麻痹,腰腿沉重,行步艰难,目视茫茫,夜梦鬼交,遗泄失精,神情不爽,阳事不举,小便滑数,气虚肠鸣,大便自利,虚烦盗汗,津液内燥,并宜服。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粒,温酒下,盐汤亦得,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嘉定十年十二月申明改正
名称:安肾圆
拼音:ān Shèn Yuán
处方: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乌(炮、去皮、脐),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白术、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乾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小肠气,炒茴香,盐酒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黄蓍汤
拼音:Huánɡ Shī Tānɡ
处方:黄蓍、肉桂(去粗皮),各三两,甘草(炙)二两,白芍药六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侾腰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乾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後不复,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四片,大枣一枚,同煎一中盏,滤去滓,入饧少许,再煎令溶,稍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山蓣圆
拼音:Dà Shān Yù Yuán
处方:白术、麦门冬(去心)、白芍药、杏仁(去皮、尖、麸炒黄)、防风(去芦、叉)、川芎,各一两半;大豆黄卷(炒)、熟乾地黄、肉桂(去粗皮、僸、炒)、当归(酒浸),各二两半;桔梗、白茯苓(去皮)、柴胡,各一两二钱半;乾姜(炮)七钱半,甘草(炙)七两,大枣一百个(蒸熟、去皮、核),阿胶(炒)、人参,各一两七钱半;白蔹半两,山蓣七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与蒸枣同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乾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又治风虚,头目眩运,心神不宁,及病後气不复常,渐成劳损。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百疾。常服养真气,益精补髓,活血驻颜。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温酒或米饮化下,嚼服亦得,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无比山药圆
拼音:Wú Bǐ Shān Yɑo Yuán
处方:赤石脂、茯神(去皮、木)、巴戟(去心)、熟乾地黄(酒浸尽)、山茱萸、牛膝(去苗、酒浸)、泽泻,各一两;山药二两,五味子六两,苁蓉(酒浸)四两,杜仲(去皮、炒)、菟丝子(酒浸),各三两。
制法:上件为末,炼蜜和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烦热有时,或冷痹骨疼,腰髋不随,饮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此药能补经脉,起阴阳,安魂魄,开三焦,破积聚,厚肠胃,强筋练骨,轻身明目,除风去冷,无所不治。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食前,温酒下,温米饮亦得。服之七日後,令人身轻健,四体润泽,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悦,消食,身体安和,音声清响,是其验也。十日後长肌肉。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此药通中入脑,鼻必酸疼,勿怪。
名称:茴香圆
拼音:Huí Xiānɡ Yuán
处方:威灵仙(洗去土)、川乌(炮、去皮、脐)、陈皮(去白)、防风(去苗)、川楝子(麸炒),各三两;乌药(去土)五两,川椒(去目、闭口、炒出汗)二两,赤小豆、茴香(炒),各八两;地龙(去土、炒)七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元脏久虚,冷气攻冲,脐腹绞痛,腰背拘急,面色萎黄,饮食减少,及膀胱、小肠气痛,并肾脏风毒,头面虚浮,目暗耳鸣,脚膝少力,肿痛生疮。妇人血脏虚冷,食减少力,肢体疼痛,并宜服之。久服补虚损,除风冷,壮筋骨,明耳目。
用途用量:每服空心及晚食前,温酒下二十圆,盐汤亦得。小肠气痛,炒生姜、茴香酒下。脚转筋,木瓜汤下。妇人血脏虚冷,温醋汤下。脐腹绞痛,滑泄冷痢,浓煎艾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八味圆
拼音:Bá Wèi Yuán
处方: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乾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五圆,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菟丝子圆
拼音:Tú Sī Zǐ Yuán
处方:龙齿三分,远志(去苗、心、半两、黑豆煮),泽泻、肉苁蓉、菟丝子(净洗、酒浸)、泽泻、鹿茸(去毛、酥炙)、石龙芮(去土)、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各一两;石斛(去根)、熟乾、地黄、白茯苓(去皮)、牛膝(酒浸一宿、焙乾)、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酒浸、切),各三分;五味子、桑螵(酒浸、炒)、川芎、覆盆子(去枝、叶、萼),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馀沥,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续绝伤,补五脏,去万病,明视听,益颜色,轻身延年,聪耳明目。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腽肭脐圆
拼音:Wà Nà Qí Yuán
处方:腽肭脐(一对、慢火酒炙令熟、研、飞)二两,精羊肉(熟、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一斤;沉香、神僸(炒),各四两。已上六味,用无灰好酒一斗,同於银器内,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下项药。阳起石(用浆水煮一日、细研飞过、焙乾用)、人参(去芦)、补骨脂(酒炒)、钟乳粉(炼成者)、巴戟(去心)、川芎、肉豆蔻(去壳)、紫苏子(炒)、枳壳(去瓤、麸炒)、木香、荜澄茄、葫芦巴(炒)、天麻(去苗)、青皮(去白)、丁香、茴香(舶上、炒),各二两;肉桂(去粗皮)、槟榔、蒺藜子(炒)、大腹子,各二两半;山药一两半,苁蓉(洗、切片、
制法:上件药各依法修事,捣,罗为末,入前膏内搜成剂,於臼内捣千馀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壮气,暖背祛邪,益精髓,调脾胃,进饮食,悦颜色。治五劳七伤,真气虚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疼,腰背拘急,脚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暗耳鸣,口苦舌乾,腹中虚呜,肋下刺痛,饮食无味,心常惨戚,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时有馀沥,房室不举,或梦交通,及一切风虚痼冷,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四七汤
拼音:Sì Qī Tānɡ
处方: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圆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有七气汤,用半夏五两,人参、官桂、甘草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情所伤,中不快,气不升降,腹肋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是病,服是药也。
名称:杏子汤
拼音:Xìnɡ Zi Tānɡ
处方:人参(去芦)、半夏(汤洗七次)、茯苓(去皮)、芍药(去粉)、官桂(去皮、不见火)、乾姜(炮、洗)、细辛(去苗)、甘草(炙)、五味子(去苗),各等分。
来源:出(易简方)。
制法: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一切咳嗽,不问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疗。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杏仁去皮、尖,五枚,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或感冒得之,加麻黄等分。如脾胃素实者,用罂粟壳去筋,碎,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服添乌梅一个煎服,其效尤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若呕逆恶心者,不可用此。一法去杏仁、人参,倍加麻黄,添芍药如麻黄之数,乾姜、五味子各增一半,名小青龙汤,入治久年咳嗽,痰涎壅盛,夜不得睡,仍专治脚气喘急。此方虽有麻黄,既有官桂,不致於发汗,服之不妨。一方如麻黄、甘草、杏仁、五味子、茯苓等分,橘红倍之,尤为切当。又一方用紫苏叶、桑白皮、麻黄、青皮、五味子、杏仁、甘草等分,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煎服。久年咳嗽,气虚喘急,皆得其宜。二方中有麻黄,有汗人不宜服之。
名称:人参藿香汤
拼音:Rén Shēn Huò Xiānɡ Tānɡ
处方:藿香(去梗)、人参(切片),各六两;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二两半。
制法:上捣为粗末,入人参令匀。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气弱,呕吐哕逆,饮食不下,手足逆冷,涎痰稠粘。又治似喘不喘,欲呕不呕,彻心愦愦,闷乱不安,或瘴疟诸疾,水浆粥药入口便吐,服之立效。久病翻胃,服之百日痊安。此药温脾胃,化痰饮,消宿冷,止吐呕。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
注意:孕妇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茯苓半夏汤
拼音:Fú Línɡ Bàn Xià Tānɡ
处方:茯苓(去皮)三两,半夏(汤浸七次)五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食不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大钱,水一大盏,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细辛五味子汤
拼音:Xì Xīn Wǔ Wèi Zǐ Tānɡ
处方:北细辛(去苗)、半夏(洗七次),各一两;甘草(炙)、乌梅(去核),各一两半;五味子、罂粟壳(去蒂、盖),各三两;桑白皮(炒)二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乾呕作热,嗽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鼻塞清涕,头面脚膝,时带虚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胁,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生姜十片,煎至一盏,用纱帛滤去滓,温服。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定喘汤
拼音:Rén Shēn Dìnɡ Chuǎn Tānɡ
处方:人参(切片)、麻黄(去节)、甘草(炙)、阿胶(炒)、半夏僸。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各一两半;罂粟壳(蜜刷炙)二两。
制法:上为粗末,入人参片拌匀。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远年日近肺气咳嗽,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音不出,鼻塞头昏,并皆治之。又治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膈不利,呕吐痰沫,更量岁数加减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新法半夏汤
拼音:Xīn Fǎ Bàn Xià Tānɡ
处方:青皮(去白)、乾姜(炮),各六两;桔梗(炒)、陈皮(去白),各一两;丁香皮四两,甘草(炒)十二两,半夏(汤洗、姜汁制)二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脏腑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或中酒吐酒,哕逆恶心,头疼烦渴,倦怠嗜卧,不思饮食,并宜服之。常服温和三焦,开胃健脾,消宿酒,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清肺汤
拼音:Rén Shēn Qīnɡ Fèi Tānɡ
处方:地骨皮、人参(去芦)、阿胶(麸炒)、杏仁(去皮、尖、麸炒)、桑白皮(去粗皮)、知母、乌梅(去核)、甘草(炙)、罂粟壳(去蒂、盖、蜜炙),各等分。
制法:上俰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肺胃虚热寒,咳嗽喘急,胸膈噎闷,腹肋胀满,迫塞短气,喜欲饮冷,咽噫隐痛,及疗肺痿劳嗽,唾血腥臭,乾呕烦热,声音不出,肌肉消瘦,倦怠减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枚,同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温食後,临卧服。两滓留并煎,作一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润肺圆
拼音:Rén Shēn Rùn Fèi Yuán
处方:人参、款冬花(去梗)、细辛(去叶、洗)、杏仁(去皮、尖、麸炒)、甘草,各四两;知母(六两)、肉桂(去粗皮)、桔梗,各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肺气不足,咳嗽喘急,痰涎不利,胸膈烦闷,涕唾稠粘,唇乾口燥。及疗风壅痰实,头目昏眩,精神不爽;或肺胃俱虚,久嗽不已,渐成虚劳,肢体羸瘦,胸满短气,行动喘乏,饮食减少;或远年日近诸般咳嗽,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後,细嚼,淡姜汤送下,含化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橘皮半夏汤
拼音:Jú Pí Bàn Xià Tānɡ
处方: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
制法:上二件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愦闷乱,或引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乾哕不止。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养中汤
拼音:Yǎnɡ Zhōnɡ Tānɡ
处方:半夏僸(炙)八钱,甘草、肉桂(去粗皮),各半两;罂粟壳(去蒂、盖、蜜炙)二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肺胃受寒,咳嗽多痰,胸满短气,语声不出,昼夜不止,饮食减少,不以远年日近,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四片,同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中化痰圆
拼音:Wēn Zhōnɡ Huà Tán Yuán
处方:乾姜(炮)、半夏(煮),各一两;细辛(去叶、洗)、胡椒,各半两;白术(焙)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头眩目运,好卧减食,咳嗽呕吐,气短恶心。或饮酒过多,或引饮无度,或过伤生冷,痰涎并多,呕哕恶心,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汤、饮任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破饮圆
拼音:Pò Yǐn Yuán
处方:旋覆花八两,白术一斤一两,肉桂(去粗皮)、乾姜(炮),各六两;赤茯苓(去皮)七两,枳实(麸炒)二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冶一切停饮不散,时呕痰沫,头眩欲倒,膈不快。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熟水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