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启

 悟道参禅学习 2013-10-25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携家归依岳父周仲达,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洪武元年(1368),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

2相关文献

明史

高启
明史

明史

,字季迪,长洲人。博学工诗。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荐,偕同县谢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三年秋,帝御阙楼,启、徽俱入对,擢启户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启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徽亦固辞,乃见许。已,并赐白金放还。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尧山堂外纪

明初,吴下多诗人,启与杨基、张羽、徐贲称四杰,以配唐王、杨、卢、骆云。
饶介之仕伪吴,雅喜文学,闻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强而后往,因命《题倪云林竹木图》,实试之也,且以“木绿曲”为韵。季迪随口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逾垣为惜酒在樽,饮余自鼓无弦曲。”饶大惊异,因劝之仕,季迪笑而不答,乃去之,隐青丘,时年才十六。
饶介之求诸彦作《醉樵歌》,以张仲简第一,季迪次之,赠仲简黄金十两,季迪白金三斤。仲简歌曰:“东吴市中逢醉樵,铁冠欹侧发飘萧。两肩??何所负?青松一枝悬酒瓢。自言华盖峰头住,足迹踏遍人间路。学书学剑总不成,惟有饮酒得真趣。管、乐本是王霸才,松、乔自有烟霞具。手持昆岗白玉斧,曾向月里砍桂树。月里仙人不我嗔,时令下饮洞庭春。兴来一吸海水尽,却把珊瑚樵作薪。醒时邂逅逢王质,石上看棋黄鹄立。斧柯烂尽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于今老去名空在,处处题诗偿酒债。淋漓醉墨落人间,夜夜风雷起光怪。”(后承平久,张洪修撰每为人作一文,仅得五百钱)
高季迪年十八未娶,妇翁周仲建有疾,季迪往唁之。周出《芦雁图》命题,季迪走笔赋曰:“西风吹折荻花枝,好鸟飞来羽翮垂。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仲建笑曰:“是子求室也。”即择吉以女妻焉。
高季迪《明妃词》云:“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高季迪《凿渠谣》云:“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
高季迪《忆远曲》云:“杨子津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江桥水栅多酒垆,女儿解歌山鹧鸪。武昌西上巴陵道,闻郎处处经过好。樱桃熟时郎不归,客中谁为缝春衣?陌头空问琵琶卜,欲归不归在郎足。郎心重利轻风波,在家日少行路多。妾今能使乌头白,不能使郎休作客。”
高季迪《赋得寒山寺送别》云:“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村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酒,乌啼时候与君违。”
高季迪在金陵,晚登南冈,望都邑宫阙,赋诗云:“落日登高望帝畿,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阙开黄道,烟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响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入瓒闱。”
兜罗绒者,琉球、日本诸国所贡也。今杭州织造局工作亦仿为之。高季迪《谢友人惠兜罗被歌》云:“蛮王细擘冰蚕茧,织得长衾谢缝剪。蒙茸柳絮不愁吹,铺压高床夜香软。朔风入关凋白榆,塞寒此物时当须。明灯炽炭夕宴罢,荐寝宜共红氍毹。海客扬帆游万里,得自昆仑国中市。归来遗我见远情,重似鸳鸯合欢绮。诗人鹤骨欺霜棱,曾直禁署眠青绫。自从身退得闲卧,只爱拥纸同山僧。今朝得此何奇绝,展覆不尤儿踏裂。便思清梦伴梅花,静掩寒窗听风雪。越罗蜀锦安可常,洞房姜女谩熏香。谁知一幅春云暖,即是温柔堪老乡。”
高季迪《题笔峰》诗:“云来浓似墨,雁去还成字。千载只书空,山灵怨何事?”季迪辞侍郎不拜家居,忽罹党祸腰斩,亦其谶云。(季迪撰苏州府上梁丈,为御史张度所劾,与知府魏观并弃云。)

3文学成就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在文学方面,高启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文坛“超级模仿秀”,而且学什么是什么。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
余集绘《青丘先生小像》

余集绘《青丘先生小像》

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不过,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这种模仿,绝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删减,而是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高启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则是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的不利环境下,独树一帜的挑起了发展诗歌的重担,并改变了元末以来缛丽不实的诗风,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启有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青邱诗集(高启撰)

高青邱诗集(高启撰)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排窦婴赵高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
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鉴于高启在诗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后人尊称他为“明初诗人之冠”,而且历代诗评家也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清第一才子”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一代伟人、诗人毛泽东干脆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著有《高青丘集》,今存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装两册,精装一册。

4作品选摘

诗作

客中忆二女】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养蚕词】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蝶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甫里歌
长桥短桥杨栁,前浦后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鴎送船归钓家,
风波欲起不起,烟日将斜未钭,绝胜苕中剡曲,金齑玉脍堪夸,
唼唼绿头鸭斗,翻翻红尾鱼跳,沙宽水狭江稳,栁短荻长路遥,
人争渡处斜日,月欲园时大潮,我比天随似否,扁舟醉卧吹簘,
江庙渔郎晚祭,津亭沽客朝过,钟边山远水远,篷底风多雨多,
饥蟹衔沙落簖,结禽映竹窥罗,丫头两浆休去,为唱吴侬棹歌,
横网不遮过客,渡船时载归僧,炊菰饭胜炊稻,采莲歌如采菱,
烟外晚村弄笛,沙边夜店停灯,短簑舞拍铜斗,我亦年来稍能。
梅花九首】
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词作

忆秦娥·感叹】
功名骤,时人笑我真迂缪,真迂缪;不能进取,几年落后。
一场翻覆难收救, 布衣惟我还如旧,还如旧,思量前事,是天成就。
摸鱼儿·自适】
近年稍谙时事,傍人休笑头缩。赌棋几局输赢注,正似世情翻覆。
高启画作

高启画作

思算熟。向前去、不如退后无羞辱。
三般检束。莫恃微才,莫夸高论,莫趁闲追逐。
虽都道,富贵人之所欲。天曾付几多福。
倘来入手还须做,底用看人眉目。
聊自足。见放着、有田可种,有书堪读。村醪且漉。
这后段行藏,从天发付,何须问龟卜。
念奴娇·自述】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
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
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5高启之死

高启苏州石刻像

高启苏州石刻像[1]

把高启送上刑场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时,都要摆上猪头祭神,点上炮竹驱鬼,作为苏州治所的官方办公大楼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样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时任苏州知府的魏观,便把高启这位隐居在此地的资深文人请出来挥墨献宝。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却让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观修建的知府治所选在了张士诚宫殿遗址,而张士诚正是朱元璋当年的死对头;其二,高启写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龙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龙蟠虎踞”之地当为帝王所居,你高启把张士诚住过的地方也称“龙蟠虎踞”,岂非大逆不道?岂不是另“有异图”?用现在话说,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图”。真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抓住高启的“小辫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据《明史·高启本传》透露:“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之未发也。”就是说,《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启被杀的导火线,而真正的祸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朱元璋以此为由磨刀杀人,很明显的是在“秋
高启手书

高启手书

后算帐”。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高启,这除了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不给皇帝面子,不愿顺从,不肯合作外,还在于他写得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的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本是一首针对元顺帝宫闱隐私的闲散之作,与明初宫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在借古讽今挖苦自己,所以记恨在心。再者,高启在《青丘子歌》有“不闻龙虎苦战斗”的诗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因为高启写这首诗之时,正是朱元璋率军与元军、陈友谅、张士诚三方强敌在“苦战、苦斗”之际,在朱元璋看来,你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你的政治、思想、行动与明政府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杀成瘾,这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远的不说,单说“明初四杰”,就都无一幸免的遭到他的黑手。杨基被莫名其妙的罚作苦工,最后死在工所;张羽被糊里糊涂的绑起来扔到长江喂了鱼,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劳军队不及时,被下狱迫害致死;高启则被活活的腰斩成八段,死得最惨。
一个被皇帝忌恨和惦记了好久的诗人,迟早是会走上生命绝路的。尤其是像高启这样一个性格高昂自傲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遇到了像朱元璋这样一位号称“中国第一屠夫”的残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高启学生吕勉回忆高启和王彝被执送南京时,“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
高启书法作品(传)

高启书法作品(传)

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
据有关史料记载,高启被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朱元璋大概是要亲眼看着这位不合作、不给面子,多次用诗文来讽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样一点一点死去的。历代“屠夫皇帝”的凶残程度,莫过于此。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高启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须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朱元璋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高启,这位当时年仅三十九岁、最有声望的诗人被腰斩处死,绝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刑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愿顺从的士人发出的明确、冰冷的高压警告。正是高启被腰斩这一惨剧,才切实加速了明初士风的转变。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称为“吴中四杰”。毛泽东曾在高启的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并在“伟大”下面,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高启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但高启才高命短,在还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年仅39岁时就逝去。 

对于高启的才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有评论,说因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 

 “行世太早”太早是多早呢?高启又是如何殒折的?明代祝允明写《野记》记载:“魏守(观)欲复府治,兼疏溶城中河。御史张度劾公,有'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之语。盖以旧治先为伪周所处,而卧龙街西淤川,即旧所谓锦帆泾故也。上大怒,置公极典。高太史启,以作《新府上梁文》与王彝皆与其难。高被截为八段云。”明代李贤《古穰杂录》也有类似的文字记载。 

高启是1374年被腰斩的。高启究竟犯了什么大错,以致龙颜如此大怒,被处以极刑腰斩也罢了,还一斩被斩成八段?“腰斩”本来就是一种颇费功夫的酷刑,远不如砍头那样让人死得痛快,被斩成两段就已经让人死得够煎熬的了,如今来个腰斩八段,一段一段锯劈下来,得需要多长的行刑时间啊,一时半刻断不了气的受刑人又该受多少的罪过,估计高启早料到如此,必早早自尽得了。朱元璋因何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高启下如此狠手,之无所不用其极呢? 

高启之死,吴晗在《朱元璋传》里这样表述:“苏州知府魏观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官殿遗址上,被人告发。元璋查看新房子的《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大怒,把魏观腰斩。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元璋恨他动摇士气,取到湖广,投在水里淹死。翰林院编修高启作《题宫女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元璋以为是讽刺他的,记在心里。高启退休后住在苏州,魏观案发,元璋知道《上梁文》又是高启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高启腰斩。” 

吴晗《朱元璋传》所述之事发生于洪武七年(1374),即“魏观案”。说的是苏州知府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御史张度污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观被杀,高启因为为魏观撰写《上梁文》,其中有“龙盘虎踞”等句,触怒了朱元璋,一并被腰斩于南京,大御八块。当时惨遭杀戮的还有王彝等众多文人。 

旧时盖房子,上梁被视为屋顶的关键工程,不仅要烧香烛奉三牲,还要请文人动笔奉上一篇《上梁文》。魏观修建府衙当然也不会例外。只是魏观不该将府衙修建在朱元璋的曾经的对手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朱元璋对原来张士诚的属地江苏南部的老百姓,一百个不放心。朱元璋刚坐上龙椅,对曾经的对手张士诚的属地——吴地的黎民百姓是不够放心的,担心百姓依然怀念这位张王。据明代杨循吉在《吴中故语》中说,吴地的人们依旧偷偷地给张士诚烧“九四香”(张士诚的小名叫张九四)。魏观将府衙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不是找死吗?只是没想到把高启也拖下了水。 

其实,高启不写《上梁文》,也会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明初时,高启曾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1370年,朱元璋就拟委任高启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孤高耿介地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 

朱元璋打下了这片江山,还得巩固这片江山,让天下贤才为他所用,高启的不肯合作,当然让朱元璋心里不爽。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谕隐逸诏》:“朕惟天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成之……然而怀才抱德之士多隐于岩穴……今天下甫定,日与诸儒讲明治道,启沃朕心,其敢不以古先哲王是期?岩穴之士,有能贤辅我,以德济民者,尚不吾弃。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此时的话说得还算客气,但洪武十八年,另颁布《大诰三编·苏州人材第十三》里口气已硬了很多:“呜呼!'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宇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也就是说做隐士不肯出来为皇帝效力的,付出杀头,抄家,族诛之类的代价也不为过。  

所以说,高启之死,并非因苏州知府魏观“浚河道”与“修府治”之举措所致,而是朱元璋借机报复高启等江南士子的一个幌子而已。世人称高启诗《题宫女图》:“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暗讽宫闱秘事,以致招来杀身之祸更属穿凿附会,朱元璋不过藉“魏观案”来警告江南士子,不合作的下场就是如此罢了,可以说高启不过是朱元璋杀鸡给猴看的牺牲品而已。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 洪深《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

  

【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赏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遂致高祖大怒。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尔牛角弯环, 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
,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
,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
,但恐输租卖我牛。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少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不久罢官。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修改府治获罪,在抄捡其家时发现了高启为他写的《上梁文》。明太祖大怒,将高启腰斩于市。高启一生专意为诗,兼师各家之长,其诗,意多含蓄,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反映农家生活的乐府诗尤为优秀。《牧牛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牧童之歌。写牧童的诗在高启之前已有不少佳作。这些佳作大都属于富有童心童趣的田园式的牧歌
,如唐代诗人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全诗以牧童的傲态反映其智心,饶有诗情画意,也颇见童趣。又如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了一幅牧童晚归图,将牧童天真烂漫、悠然自得的神态活现于读者的面前,创造了一种疏淡的境界、质朴自然的美。而高启的《牧牛词》,则明显有别于上述诗作,尽管此诗中也写了牧童及其放牛之乐,但它言在此而意在彼。

此诗共十句
,以牧童的口吻写其生活与感情。诗的前八句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开篇两句“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拟设牧童之间的对话:“你的牛角弯曲些,我的牛尾细而毛少些。”其实,牛角牛尾都是如此,无所谓角弯环不弯环,尾秃速不秃速。诗人以“我牛”与“尔牛”并提,以“尾秃速”与“角弯环”对举,仅是为了凸现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爱己牛之情。如此写来,可谓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牧童之形象则呼之欲出。

三、四两句“共拈短笛与长鞭
,南陇东冈去相逐”,承接前两句,写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上,或在东边的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这两句落脚在“相逐”二字上。“相逐”,意为相互追逐、嬉戏。“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乐器;“长鞭”,本来是牧童用于赶牛的工具,在这里则与短笛成为他们“相逐”的玩具。“南陇”与“东冈”,点明牧童们“相逐”的场所,当然,这不一定是实指,而只是泛指牧童们到处追逐、嬉戏。这里,诗人借助于白描手法将牧童之间嬉戏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远牛行迟
,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诗中的“日斜”二字,人们一般理解为斜阳,即傍晚的太阳。笔者以为,此处的“日斜”,宜理解为日光斜照,借指早晨。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高后,人从地上看去,太阳仿佛斜挂在天际。所以说,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况且这与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也与下文的“夜归”相照应。若将“日斜”理解为斜阳、夕阳,则此时牛已食饱,在“日斜”后续之以“草远牛行迟”,就有悖情理,且与下文“夜归”之“夜”语意重复。这几句,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仍是借助于白描手法。“日斜草远牛行迟”,牧童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夜归”,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正是这一系列的描写,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诗的第九句“长年牧牛百不忧”
,小结上文,引出关键的结句:“但恐输租卖我牛”。“但恐”与“百不忧”相对照,突出了牧童之忧,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赋税之重。显然,此诗上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 卷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高启的《牧牛词》采用的正是以乐写哀的笔法,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也使此诗的立意明显高于那些纯粹反映童心童趣的诗作。

在高启《牧牛词》之前
,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陇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此诗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牧童“远牧牛”,本想让牛自行食草,他们同伴之间则可尽兴嬉戏一番,哪知 “饥乌啄牛背”,使之不敢丢下己牛去玩耍。“陂中”两句便颇见此童心。后因“入陂草多”牛贪食,牛群走散了,牧童们则分头去驱赶,并以“吹叶”等独特的方式相互联络。“入陂”三句将此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出来,并让人感受到牧童牧牛时的乐趣。诗的结尾三句“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笔锋一转,写牧童甩长鞭,以“官家”来吓唬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牧童以“官家”吓唬牛,可见官家之可畏。与其说是牧童用“官家”吓唬牛,还不如说是牧童自己怕官家,怕官家之剥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显然,此诗采用的也是以乐写哀的笔法。

我们将张籍的《牧童词》与高启的《牧牛词》两相对照
,则不难看出后者在立意、构思与笔法上均受前者的启发,但它又不是生搬硬套前者,而是凝聚着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显示出个性特征,语言质朴自然,具有颇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故后者不因为有前者的存在而失去生命力。这正如高启在《独庵集序》中所说:“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②

在高启《牧牛词》 之后
,清代诗人孙原湘也有一首《牧歌》:“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放之平泉,以宽牛劳;浴之清浅,以息牛喘。牛能养人识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阿爷牵牛去输租,劝爷卖牛宁卖吾。”此诗写牛为牧童全家的命根子,牧童爱牛胜过爱自己,其爷要“牵牛去输租”,牧童则劝爷宁可卖他也不能卖牛。这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的,也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其立意、构思、笔法等与高启的《牧牛词》十分接近,甚至有的诗句是借用了高启的,如:“牛尾秃速牛角弯”,便是以高启“尔牛角弯环, 我牛尾秃速”中的词语组合而成。由此可见,孙原湘写作《牧歌》时是受了高诗的影响。

高启的《牧牛词》
,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以乐写哀,进而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上承张籍的《牧童词》,下启孙原湘的《牧歌》,这不仅证实了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而且对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