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黄岩 唐末闽地多战乱 卢肆北迁到乌岩(上)

 乌岩耕读堂 2013-10-25
    五代僭乱

    话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公元907年,唐宣武节度使朱全中逼唐哀帝禅位于己,建立了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从907~960年相继统治中国黄河流域的有后梁、后唐、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方也先后出现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及山西的北汉,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再度陷入分裂混乱的时期,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但同时也是中国走向再次统一的过渡时期。各地人民反对分裂割据带来的种种灾难,人心所向,盼望统一。却说那时的固始人王潮和他的弟弟王审邽、王审知都因有才干、胆识而知名,被人称为“三龙”。屠户王绪聚众领寿州、光州依附秦宗权,秦宗权让他攻打黄巢义军,因为逗留不进,秦派兵攻打他,无奈,南奔福建,沿途劫掠。因缺粮,下令带老弱者斩首。王潮母亲在军中,王绪严词责备,并要杀掉他的母亲。王潮与将士共谋活捉王绪,王绪自杀。将士推王潮为主持,审知为副。却说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百姓苦不堪言,见王潮军纪严明,就拦道挽留。王潮领兵攻下泉州。公元886年,唐拜王潮为泉州刺史。公元897年,王潮死去,唐拜审知为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唐亡后,朱全忠加审知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起自民间,管辖闽国,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

    吴越王钱镠为唐代镇海、镇东节度使。后梁灭唐后,吴越(今浙江)开始建国,为提高自身地位及加强国力,他一改别国的作法,和后梁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被封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他以保境安民为宗旨,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及海上交通,经济得到复苏。钱镠有知人之明,能礼贤下士。为其位所取名“握发殿”,取周公握发吐哺之意。当时,各地节度使纷纷窃用帝号,也有人劝他称帝,他讥笑说:“这些孩儿们自己坐在炉炭之中,又想让我蹲在上面嘛?”因此,在五代十国兵连祸结之时,能雄踞吴越40余年。公元897年11月,钱镠占领台州,黄岩入吴越国范围。因为这里沒有战争硝烟,又有地利的优越条件,被视为“乱世乐土”,不少人就从闽地翻山越岭迁徙到黄岩安居。如奠定宁溪、屿头基础的王氏大族、乌岩的鼻祖卢氏大族、上洋的吴氏、五部的郑氏、杨岙的杨氏、上林的林氏等都前后来到黄岩。黄岩县志载:“邑之氏族,率多外来,以闽为最。五代僭乱,王审知主于闽,钱镠保有吴越,视为东土乐耳”。

    卢肆北迁

    却说五代战乱期间,闽地有一位府尹名叫卢肆,他是唐宪宗(806-820)时中书舍人、范阳人士卢景亮的玄孙。卢景亮是卢植的二十世孙。唐初,卢肆前辈受朝廷之令,为平定“闽南蛮僚啸乱”入闽,平蛮建州之后,朝廷派出的两批将士及其眷属9000多人就地落籍。

    卢肆在闽国任府尹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相比之下,吴越国比较安定,无征战之苦。特别是台州一带,依山而濒海,当时人口稀少,是避战乱隐归田耕的好地方。晋志载:民虽“无千金之家”,但“信鬼神,好淫词”。释道在此之盛早已名扬于世。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早见于唐宋传奇。道家十大洞天,有三个洞在台州,黄岩的委羽山名列第二,称“大有空明之天”。天台、仙居,听其名即是佛祖仙家之胜地。黄岩“也因东汉桓帝的中散大夫王方平在黄岩山修炼而得名”。王方平,名远,东海人,“明天文图谶,逆知盛衰吉凶如诸掌”,三国战乱中,“忽自言当死,既死,殓三日失其所在”。哪里去了?“至括苍山与蔡经会马”。蔡经未知何许人,王方平则到乌岩的黄岩山(今宁溪境内)“着棋岩”石驿,并在此“修炼成仙”。

    卢肆到达黄岩,游览了委羽山后,又走西乡,跋山涉水,访谒王方平石室,途中经过离县城40多里的乌山时,只见眼前翠峰千重,古木参天,碧水三注,奇峰叠现,认定此地为万古不败之地,顿生迁居之意。后来,他率族亲和妻子段氏从福建三山(今福州市)来到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繁衍生息。据《乌岩卢氏宗谱》记载:“卢肆过乌山,乐其溪山秀丽,折桂枝插其麓,祝曰:此枝若活,我当居焉。”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推算,卢肆是某一年的夏秋之交来到这里的。我想,折桂扦插,向天祝愿只是一种形式。其实,遍插桂枝,必有活者。此大有“信鬼神、依天命”之意。当可以辞官远慢,安心怡荡,栖志浮云了。(未完待续)

(选自《乌岩史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