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水车历史

 西部仁者 2013-10-25

1277874833875.jpg

    水车概述

  甘肃省会兰州,古时候称金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它坐落在祖国内陆的西北部,滔滔不绝的千里黄河就在这里穿城而过,南北两侧的群山虽然不太高,但它们相互对峙,遥相呼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带状地理环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沿途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址。所以,在兰州,我们欣赏完著名的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中山桥与黄河母亲塑像之后,又去参观黄河岸边那古老的兰州水车园。

  兰州水车园地处黄河百里风情线的中端,东临黄河第一桥--中山桥,西连“黄河母亲”塑像,南依西湖公园,北与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占地面积约10亩。水车园主体景观有两轮直径为16.5米的木质水车。当我们来到水车园时,参观的游客正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观赏黄河岸边的风景,有的在指指点点互相探寻着水车的来历,特别是在旋转的水车旁,好多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水车转,有的一边看一边还数着水车旋转的圈数,有的甚至还用双手去接水车斗拉上来的黄河水。水车在岸边丛林里慢慢地旋转,黄河在下游河道急速地奔流,两种物体,一快一慢,在黄河岸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谓兰州水车,又名翻车、天车、灌车、老虎车等,是民间一种巧妙利用自然能源的古老提灌工具。此水车是一个叫段续的兰州人发明创造的。在明代嘉靖年间,也就是公元1523年,兰州人段续在云南任道御史时,借鉴当地筒车灌溉的制造原理,潜心钻研水车技术,回归故里后,于1556年成功制作了兰州第一轮水车。从此以后,又经过400多年的日臻完善,使黄河两岸兰州段的水车逐步发展到250多轮。这些水车雄浑粗狂,风格独特,悠悠旋转,不知疲倦地为贫民百姓灌溉着万亩良田。它们就像老黄牛一样,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为农民喜获丰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千转木”,民间俗称大轴,是整个水车构造中的核心力量。据说,它是一种从远古大森林里生长了千年以上的名贵木材,是天地赋予之灵气,是日月授予之精华,数百年来,不管风吹雨打,我自悠悠旋转,更是生生不息,也更加展示了兰州水车的坚固性和耐磨性。兰州水车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黄河百里风情线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标志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因此,兰州还以“水车之都”的名誉响彻国内外。

  悠悠古老的水车,滔滔不绝的黄河,在这气象万千的世界里,人与自然共同描绘出一幅迷人的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让我们永远珍惜古人的劳动成果,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我们的力量,让我们的母亲--黄河更具魅力。

  历史故事

  明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兰州人段续所造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后,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水车结构

  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达16.5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水车立于黄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将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

  水车由来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是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段续,字绍先,明嘉靖二年进士。博学多才,曾宦游南方数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对当地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派人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后来因为他在朝廷疏奏论事获罪,被贬为河南郾城县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在此期间,由于他革除积弊卓有政声,又被擢升为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水车的仿制,经过多次反复,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获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续借鉴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在兰州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开始架设在现今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后又在现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兰州水车既非从西南引进,也非始于明代。理由是五代时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作为伊本·墨哈墨尔的《游记》中,载有“中国王城”(指今甘肃山丹古城,也有人认为是指张掖古城)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况。并由此推断,至迟在五代以前,兰州就已经有了水车,而且有可能是兰州人民的创造发明。这个推断究竟能否成立,还有待于史料的证明。

  黄河水车利用水流冲力工作,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车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后,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皋兰、白银、泾川、平凉、银川及陕西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车特点

  与南方的龙骨水车不同,兰州水车酷似巨大的古式车轮。轮幅半径,大的将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达15-18米高处。轮辐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并行的辐条,每排辐条的尽头装有一块刮板,刮板之间挂有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水斗。轮子两侧筑有石坝,其主要用途,一是为了固定架设水车的支架,二是为了向水车下面聚引河水。水车上面横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则依次舀满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昼夜旋转不停,从每年三四月间河水上涨时开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时为止,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兰州市广武门外水车园的水车,便是段续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车园命名该地,并沿袭至今。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技术先进,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征。

  第二,由于外藩的迁入和军队驻扎当地屯垦戍边,再加之黄河流域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因而具有广泛性特征。

  第三,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见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回兰州仿制而成,因而具有模拟性特征。

  第四,段续在制作水车时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简朴性特征。

  第五,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随着黄河水的流动和惯力,带动水车的转动,因此具有观赏性特征。

  兰州水车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兰州及下游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对兰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承意义

  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

  那个时候,上自青海贵德,经兰州,下至宁夏中卫都使用水车,据统计共有水车三百五、六十辆。现在水车已被提灌机械所代替,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水车,既点缀着黄河两岸的风光,又给我们留下了时代前进中的脚印,使人们追昔而抚今。

  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兰州水车园

  地理位置

  兰州水车园地处滨河中路东段黄河南岸带状公园,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绿色希望";南依西湖公园;北与九洲台,白塔山公园隔河相望,与黄河"白马浪"为邻,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园中之园。

  景区简介

  兰州水车是古老黄的提灌设施。她巧取黄河之水,灌溉农田,为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了各项生产的发展。兰州水车由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段续所创。段续,明嘉靖二年进士,曾任云南道御史。云南多水且用简车灌田,段续回故里后借鉴云南简车致力于水车的创制。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第一轮水车在广武门外黄河北岸制作成功。历经四百余年,段续所创水车日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雄浑粗犷,悠悠旋转,日复一日倒挽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至一九五二年,二百五十二轮水车林立黄河两岸,流水欢歌不绝于耳,蔚为壮观,给金城增添了独特风韵。由此,兰州被誉为"水车之都"。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展示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兰州水车,再现水车雄姿。兰州水车工程建设得到国家旅游局、甘肃省旅游局、兰州市政府的重视和资持。

  水车园占地14588平方米,由带状绿地、泥沙冲积岛、柳荫滩地三部分组成。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项目为:直径16.5米仿古水车两轮,两层水榭式综合服务厅一座,并辅之以建筑小景。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五日动工兴建,一九九四年八月十日竣工,前后历经七年,水车园已陆续完成了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施的建设,完成了对水车园周围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上文摘自http://story./system/2010/06/30/000314081.shtml图片

       另外据档案:述说兰州水车的历史
       甘肃省档案馆保存着兰州水车档案。水车的构造、沿河水车架设数量、灌田亩数、贷款兴修水车、水车纠
纷诉讼等在案卷中屡屡可见。档案记载,自段续造水车成功后,兰州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到清乾隆、嘉庆时有150辆水车,灌田27 000万亩。清道光年间,兰州境内及毗邻地区黄河两岸,每隔三至五里,就有水车一二辆,乃至三五辆不等,耸立河边,引水灌田。据当时统计:白兰州以两的小川峡至小西湖近百里的黄河南岸,就有大小水车90余辆。其中如“刘家堡.王家馒种瓜。并果园桃枣之类极多。”此处有水车3辆,灌地约540亩。土门墩“滨河,岸高平坦”,有大水车3辆,灌地510亩;小水车2辆,灌地180余亩。马滩“园圃相连,树林丛郁”,有水车1辆,灌地2L0亩。陈官营多种棉花、西瓜,有大小水车4辆.灌地810多亩。自镇远桥以东至骆鸵滩有大小水车60余辆。其中如明肃干府城外有水车1辆,“架槽穿城穴.外通小渠,引河水入城,灌节署同。”自镇远桥以两至达家川、张家湾黄河北岸有水车柏余辆,其中如十里店“种西瓜、醉瓜、韭茄菜蔬之属”,有水车2辆,灌地70余亩。自镇远桥以东至盐场馒黄河北岸,“缘山栽枣数千株,旁河护以柳榆”,共有水车8辆.灌地480余亩。自盐场锈以东至白茨滩,共有水车15辆,灌地约1 840余亩。1945年,黄河两岸仍保留有大量水车,当时永靖有水车53辆,灌地9 639亩;皋兰有水车176辆,灌地29 700亩;靖远有24辆,灌地10800亩。沿河农民视水车为生存的命脉——水源畅通,则丰年在望;水源断绝,则禾苗无收。一年的生计全部寄托在水车上。一遇河水陡涨,冲毁了水车,夏禾失灌,亢旱成灾,贷款兴修水车的文书,在民周档案里屡屡可见。由于上、下游有些水车设置距离太近的缘故,又造成泥沙淤结,水不畅流,水车因之停转的现象,遂使各级政府的文牍上增加了一道道诉讼文书,从而引发出一桩桩水利纠纷。
        档案对这类事件的内容记载甚详。如1946年农历8月间,皋兰新城乡青石关2辆水车被洪水冲毁了,秋禾全
无收成,加上冬水不能灌溉,来年夏禾更无希望。乡民欲修水车,“无奈十室九空,饥寒难顾”,若不速修,田亩将无法灌溉.影响来年的收成,因乡民十分焦急。为此,乡民代表颜远峰、张存德等10人于11月2日联名呈淆省参议会“救困扶倾,关心民瘼”“赈济拨款,建修水车”,并附上《业务预算书》一份,申请贷款737.3万元。11月22日。省政府咨复省参议会:“查此案前据该民等迳呈前情到府,业经本府函准中国农业银行兰州分行贷款修理,并令皋兰县政府转饬。迅速依法迳恰办理再案。”水车被毁,影响民生,牵动全局,这类事件的处理在案卷里很多。如景泰中泉乡龙湾一带的水车被洪水冲毁一案也属此类。龙湾地处黄河南岸的淤泥台地,早在清康熙二年,他们的先辈“富捐资,贫纳工”,在此淤泥地的东南河流上游,破山取石,筑成长堤120余丈。以阻挡河水上涨奔冲,同时又在长堤之问,建修水巷,架起水车3辆,汲引河水灌溉。1945年春,凶黄河水位不足,水车停顿,未能灌水,庄稼全部枯死。到了夏初.“因大雨,河水陡涨,水势奔波,大浪翻卷”,将2辆水车冲毁,“人尽望洋,束手无策”。及至农历六月二十i日,再遇“天降猛雨,山洪暴发.河水飞涨。立将黄河上流东南堰水石堤被水冲刷三十余丈,并将剩余水车l辆又被大浪翻卷冲去。”至此,3辆水车全部被水冲毁,“老幼糊口无术,悉行待哺”。于是,龙湾乡民罗经、刘志高、尚有政等29人联名给省参议会递交《请愿书》,恳求“派员腹地勘查,并恳拨发公帑,俾得完成堤车,以救民命,免成洞辙之鲋。”并附《水车筑堤工程器材费用计划表》,提出需用建筑费用10 656万元贷款。省政府于9月2日咨复省参议会:“贵会咨转景泰县中泉乡民人罗经等呈请拨款修筑水车一案,经咨复并函请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贷款去后,兹准该行本年九月十日函复,已转饬该行靖远分理处派员实地调查,报凭核办。等由。除令景泰县政府洽办理外,应咨请查照为荷”。而兰州费家营营川堡和太和保则因水车引发的旷日持久的纠纷。算是比较典型的案子了。营川馒有5辆水车。分别取名“新官”“东胜”“上新”“尕新”和“小车”.灌地2 500亩。5辆水车的下游处,有太和保l辆水车.名“永和”。灌地300亩,距营川堡5辆水车较近。民国三十五年六月某日.地处上游的“新官”3辆水车突然停转了,这意料不到的事故,把营川堡3 000余口人惊呆了,正是用水季节,水车停转,田周断水,人心惶惶。他们分析,造成水车停转的原因是』二游“永和”水车坝底的泥沙经过多年淤结,将河底垫高了,影响了上游的水势,造成水车停转。于是,派出代表与太和保“永和”车头交涉,要求“永和”水车疏通水道,排泄泥沙,让出下水。纠纷也由此引发。双方告状文书不断。案子涉及到县政府、省水利局和省政府,时间拖延了3年多。最终,拆除了“永和”水车,又择地建起了新的“永和”水车。不论营川堡或太和保在这场官司中谁家胜算.都是为了本乡本土的利益。从这些文字中能深切地体察出水车的存亡与乡民的生计命运息息相关。(姜洪源)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z201103104.asp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