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这是大多数人对癌症的第一大态度。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防癌工作刻不容缓。那么,到底如何防癌呢? 一、别吃8种食物 8种食物千万不要吃:不新鲜的粮食及肉类,不合季节的食物,颜色不好看的食物,味道不好闻的食物,切割得不合规矩的肉,烹调不当的食物,调料没放对的菜肴,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对策:要想避开食品安全问题,就得管好嘴!防止病从口入。 二、每餐必有姜 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对策:把新鲜姜切成片,用醋或盐腌制,每天早上含服两片,对普通人以及虚寒体质、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养生功效。 注意:姜虽好,但不适合有热证的人,脸上长痘、口舌生疮、爱发脾气的人就不要多吃姜。 三、粗细搭配,细嚼慢咽 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策: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细嚼慢咽,有助於消化。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四、只吃七分饱 暴饮暴食是养生的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心气不足,诱发心脏病。此外,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 对策: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五、小病食疗 很多人忽视了食疗的重要性,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滥用抗生素。 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选择对症的食物。 对策:1、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 2、学生等用脑较多的人群,最好吃些花生、核桃、榛子等富含亚油酸的坚果; 3、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六、吃肉不能比粮食多 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对策: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 七、饮酒适量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於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引发多种疾病。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 对策: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危及生命。 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人们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意识不到“饱”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多。 对策:即使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食不言”,也要保证说话时别嚼。 九、控制情绪少生闷气 对於女人来说,生气会让皮肤“最倒霉”,其次是子宫、乳腺和甲状腺。而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减缓压力,降低患心脏疾病的几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应该拥有一个好的心态。 8种癌症信号需早知道 导语:虽然早期癌症信号并不特别明显,但我们依然应该留心身体的这些细微变化,捕捉蛛丝马迹,以尽可能地早发现癌症,提高癌症的治愈率。 1.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尤其是近两周内有增大趋势。 2.出血:一般时间较长,而且出血量会逐渐增多。如尿中带血,需排查肾癌、膀胱癌;非经期阴道出血(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应警惕宫颈癌;大便有脓血,同时伴有大便变细或不畅快,可能是大肠癌。 无诱因的头痛 3.无诱因的头痛,并且会日渐加重,同时有恶心、视力障碍。 4.无法控制的剧烈咳嗽,尤其是干咳和痰中带血,如果吸烟,应警惕是否为肺癌。 5.近两周内体重减轻5公斤以上。 6.近一段时间内疲乏无力,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顽固性皮肤瘙痒 7.顽固性的皮肤瘙痒:癌症引起的瘙痒,可在癌症发现前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前就出现。因此,有久治不愈的瘙痒,一定要查明原因。 8.乳房皮肤出现皱纹、乳头溢液或破溃,小心有乳房肿瘤。 教你从眼睛看出9种癌症信号(组图)眼睛是健康的一扇特殊窗户,美国眼科协会专家、旧金山青光眼中心主任安德鲁·伊瓦说:通过观察眼睛,无需手术即可了解血管、动脉和视觉神经等健康状况。美国“关爱网”最新载文总结出“眼睛告诉你的9种疾病”。 1.眉毛脱落: 甲亢或甲减。眉毛会随着衰老而逐渐稀疏。但是眉毛外侧脱落1/3则是甲状腺疾病(甲亢或甲减)的症状。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2.消不掉的麦粒肿: 皮脂腺癌。如果眼睑内外出现的红色小包(麦粒肿)3个月不消失或者反复在同一处出现,并出现睫毛脱落,应当心皮脂腺癌。建议早做诊断,手术摘除。 3.眼睑处长黄斑: 胆固醇过高。眼睑处长黄斑是因胆固醇过高而在眼睑部位形成的脂肪堆积物。建议看眼科或皮肤科医生。 4.看电脑时眼睛灼痛或视力模糊: 电脑视觉综合征。人到中年眼泪更少,使用电脑时间过长会出现视力模糊等眼部不适。平板LCD显示屏比老式显示屏更好。要避免屏幕反光,眼睛平视屏幕,定时休息远眺,避免空调电风扇对着眼睛吹。 5.眼睛分泌物增多: 眼睑炎。眼睛分泌物增多是眼睑炎所致,而该病通常与掉头屑和痤疮关系密切。伴随症状包括:眼灼痛、流泪或者干涩。建议洗手后用温湿毛巾热敷眼部5分钟,严重时应看医生。 6.视野出现盲点、闪光或波浪线: 偏头痛。大脑血流变化是其病因。开车时出现这一症状,应立即停车休息。症状超过1小时,应看医生,若伴有发烧、肌无力或言语模糊,则应考虑中风危险,必须赶紧就医。 7.眼睛发红瘙痒: 眼过敏症。眼睛发红,且伴随打喷嚏、咳嗽、鼻塞或流鼻涕等症状,则为眼过敏症。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或动物皮屑等。建议远离过敏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眼药或眼膏等。 8.突然发生重影、眼前发暗或者看不见东西: 中风。除了视觉变化之外,中风症状还包括:四肢或面部(特别是一侧)突然麻木或无力、步行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说话不清或头痛难忍,建议立即拨打120求救。 9.眼睛发干畏光: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变,常见于40岁以上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或狼疮患者。眼干畏光和口干一般同时发生。建议多喝水,及时就医。 焦虑危害大 探析焦虑心理产生根源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焦虑的表现是:总是担心、恐慌。担心、恐慌是一种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应便是焦虑和忧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续为固着状态——明知没必要如此不安,但已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进人心理障碍阶段了。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是对事物的预测性、预见性。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将来必要的担心和考虑是应该的,但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环境的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即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炒股”’。 且愈“炒”愈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随时可光临于自己头上的下岗,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无购房能力将来会涨价更买不起……这种焦虑的特征是,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或者自认不受人欢迎,或猜想有人会加害。当他陷于焦虑沉思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胃绞痛、慌乱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焦虑症还可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不是做错事,做坏事的犯罪,而是“罪由心生”,为自己杜撰和假想许多“罪行”,又觉得自己无用,对人对事常抱疑虑态度,判定别人不信任自己,常因失望而生愤怒,并迁怒于人,即心理学所称的“敌意”。无用感是罪恶感的变种,罪恶感将厌恶外化;无用感则将厌恶内化(指向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羞怯、内疚、自责,认为自己的躯体。外观、长相无可取之处,不可能让人喜欢,即使工作有成绩也认为是碰上好运。无用感主要是源于社会变化和竞争过分剧烈所带来的内心恐惧。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变化就会有落伍,这些可怕的结果长期停留便会造成心灵疾患,并诱发心脏病、癌症。 焦虑: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时,便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对于这句话,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感觉自己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这其实意味着,内心有某种渴望和欲求,想去控制当下的情境,想让当下的情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当下的需要来运行!所以,缺乏安全感,掌控力的焦虑,从最广泛的意义看,可以说是与“生命内在的需要和需求”能否被满足有关! 那么,它们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最初的来源 1、一个幼小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他们会逐渐地意识到某些部分是他无法控制的,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物体,比如乳房,奶瓶和妈妈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他们出现和离开的时间,并非总是符合婴儿的期待。婴儿将逐渐体认到这些不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不是一体的,而是跟自己分开的!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建立起基本的界限:界限之内所有事物都是他自己,而界限之外是他人,是外在的东西。由于外界的物体能够提供舒适,愉悦和安全感,儿童的心灵会渴望这些物体,执著于它们,但它们是有自己的意志的,在儿童的掌控力之外,所以也是危险的!这样,儿童有自己内在的需求需要,而外在物体有自己的意志,两者之间将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便逐渐地留在了生命中。(请注意,心灵的特点之一“离苦得乐”这种模式在这里已经开始了体现) 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感觉他们空间(周围)内的物体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了,而外在的物体也越多,儿童越来越陷入一种无奈,无力的困境之中,只能选择从中退缩,放弃对外界这些无法掌控的物体或者事物的控制,但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于这些无法掌控的范围,他们对此的感知将是空虚的,空洞的,深渊,与自己是分裂开来的,似乎就是一个可怕的,自己无法看清楚,也无法控制,充满了危险的黑洞,而且会让儿童内心害怕去面对它们! 4、那些无法控制的物体让人害怕,并且被看成是野蛮的。比如,作为宠物的动物如果能够被控制,它们将增进儿童的安全感!而类似玩具熊这样既象征野蛮,又能够完全控制的物体,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盟友。“我能够控制这种物体,我是有能力的”这种感觉,将减轻孩子内心的某些不安!所以一些过渡性的物体能够帮助儿童应付虚空中的恐惧。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合适的玩具,将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多的信心,掌控力的信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内心的恐惧,仍然是需要家长的配合,提供这些物体,所以还是爱的原则起作用! 5、 “取悦他人”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产生的内在原因:当儿童觉得不安全或不确定的时候(本体焦虑),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恐惧。家长(父母或照顾者)似乎是站在儿童和强大的威吓力(可能会死掉)之间,孩子会尽力取悦父母,为的是保障自己持续得到支持与保护。这将使得一个人养成一种尽力符合他人期待的生命模式,并且开始发展外在依赖的态度与行为。个体把注意力从自己的内在转向外在的权威,如果孩子能够取悦家长,就不会被父母抛弃,因此得以存活。为了避免被抛弃而无法生存,个人需要被别人接受。“对自身存在和生命的认定”“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这样两个心灵和人生的命题,一个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越大时,“取悦他人”这种模式会比较明显。但是如果在成长中得到了心灵健康所需要的“爱”的个体,那么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认定自己,内心有足够的掌控力,心灵不受制于什么“需求和需要”,他们便不必刻意地取悦他人,而是可以自由地与人交往! 二、其他一些容易产生焦虑的情形和原因: 1、容易焦虑的人,其父母通常也有人易焦虑,而且无力应对自己内心的相应情感,故没有能力去帮助孩子面对和化解。反而让孩子从父母哪里继承了他们焦虑的个性。 2、遵循一贯坚持的信念带给个体表面上的安全感,让其觉得可以控制和预测,却让思想没有了灵活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故认知层面的条条框框太多,当和周围互动却又不一致时,自然容易与外界产生冲突,而大脑又未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观点,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这样也将会让一个人感受到比较多的焦虑! 3、理论有时候会成为救命稻草,而让个体盲目套用,因为心灵无所依托,无出路,不过却造成思想僵化。某个理论,内在涉及的因素也许会有不少,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而变通。大脑里若只是灌输了理论,却不明白这种理论背后存在的基础,适应的范围等,则演变成为脱离当下的客观实际情况的误用,这在咨询的时候常见,在应对症状时,盲目地为所当为,而让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或者根据一知半解的知识,给自己的情况乱帖标签,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内心的混乱,没有面对真实内心,接触真相,而难以化解内在的焦虑。 5、对“不能存在”的焦虑,即对死亡的恐惧,它们会深深地留在生命中,在人生的某些特定时期,阶段,在遇到某些特别的事情时,往往会浮现出来。 6、下面亦是焦虑产生的一些常见原因: 他人不再对你有正面认定――被他人接受,欣赏等情感需求不再被满足――由此建立的自信失去――导致失去许多曾经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东西。 对问题的认识出现错误――活在过去的信念感受中了 问题解决的方向出错――外求而非内求 对自身能力认定出错,以为自己缺乏相应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