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芹:不可比的与可比的

 随园天一馆 2013-10-26

有些东西并不能面对面拉来比,不可比的东西怎么比呢?我们下面通过台州学生的中西比对之先入为主和雾里看花,具体拆析整体比对之偏颇。

大而化之是中国人思维特性之一,好处是中国人心底宽不纠缠小事,坏处是看不到或忽略细节,那么碰到思维特性乃化大为小的西人,抛去的眼光便常常在人家的整体外壳上打转,几乎没有可能破壳而入,中西碰撞从误解到悲剧,若追究我们这边的责任,概由此来。而西方文化恰恰是注重细节的,“细节控制”是我们说过的“温柔的独裁”的具体操作技巧之一,看不到细节则学不到真传,只能用大而化之的整体浮面对比作贱自己。

而这种思维方式经一代代模仿接力,已变成观察叙事者的本能反应,将所有不同都拖到道德平台上作结,对究竟不同在哪里及为什么不同反倒不求甚解。比如接待台州学生的那个德国家庭住在大城市法兰克福郊区,这让想当然的他写道:

在这些发达国家,似乎总是如此:家境相对富裕的人住在乡间,因为那边安静,空气好,而那些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好的人,住在城市中。中国却相反,人们拼命往城里涌,希望定居在城市。

游学七日,只到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只接触了一家人,便下“在这些发达国家,似乎总是如此”这样的断语,足见前定话语早已植入这个小脑袋,代替他观察和思考了。

除了他事先接受的各种信息——当赞誉变成笼而统之,事实已开始扭曲——名词本身也像先头部队一样抢先占领了思维制高点,像“发达国家”这个已成习惯用语、几乎无人意识到须加前缀的名词,对人们的思想田地已进行了春耕前的播种。

事实上有自我意识的上层建筑是不该让这个词泛泛覆盖的,名词的偷袭潜移默化,而应细细地加前缀,如“工业发达”、“工业先进国家”等,这并非罔顾事实,而是上层建筑通过名词的精细筛选和使用,避免民间思想的混乱,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表面看,台州学生的观察没错,他年纪轻轻没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知道这不是中西甚至中德文化差距的问题,而是工业化进程早晚的问题,所有国家,无论什么文明文化,只要经历了资本输入、工业化、城市化这个过程,发展模式大同小异:人先大量涌进城市,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大,人人想住进城里。

但随着工业化向前推进,城乡差别缩小,城市中产阶级快速膨胀,他们中的一部分因住不起城里的好房子,又不愿住城里的差房子,只能走上代人甚至上上代人相反的道路,再回农村(城郊公寓甚至远郊别墅区)。

以巴黎为例,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住在市内,而是要给每个孩子提供卧室,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市内已很难找到力所能及的房子,只得走。城里并非都住着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城里的好区域、面积大的房住着富人或接受了遗产的人。

九十年代以后都市房地产疯涨,中产阶级中、下层已很难购或租面积合适的房子,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如果没有继承遗产或发财,在市内拥有自己的房子形同梦想。

中国的工业化比西方晚,西方国家已完成了中国人正在经历的工业化阶段,不可对应的历史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现象怎么能一对一地比呢?但中国正以比西方快得多的速度追上,都市房价追上的速度令人晕眩,可见学坏总比学好容易。

目前城市中产阶级上层有一部分人也开始向往乡居生活,走到这一步与文明文化无关,而需要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来推动,需要城乡差别的缩小,需要私家车的普及,田园之乐没有现代生活必备的抽水马桶、浴室、空调(解决了城市才能往农村发展),有几人乐于反朴归真?

把两个处在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出现的现象拿来对比,由一个尚在鹦鹉学舌阶段的学生做没什么,但把文章登在报上并由网站转载,那是中国的上层建筑脑袋出了毛病,处于非正常运转。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bian-qin/2013_10_26_180917.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梁哲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