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物质论

 zjycy 2013-10-26
    [初看起来,本文似乎没有任何新内容,“宇宙是物质的”命题早已有之。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物质”并非现代哲学关于物质的概念,更非物理学对物质的定义。它们都没有揭示物质的实质。如哲学把物质定义为“能的表现形式”。我认为:能不是物质的本质,而仅仅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尽管它被各类物质所共有。这句话倒过来说──能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才确切。至于物理学关于物质的定义,则是把部分物质错当成了所有物质。

  何为物质?为了给物质作出确切的定义,必须要首先找到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即具有不可分性;(二)它不具有物质的任何物理属性。但是,当它们按一定规律形成某种结构时,就表现出某种物质的全部性质──成为某种物质。“按一定规律形成某种结构”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升化”。古老的阴阳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阴性物质因子和阳性物质因子。它们是物质的最小“构件”,具有不可分性;它们不具有物质的任何物理属性,但是又各带有物质的部分信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它们经升化而生成万物。所以说:物质,究其实质,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以上“东西”升化而成的。这有些类似于动物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它们是生成动物的最基本单元,又不带有该动物的全部信息,只有当二者升化后,原来的精、卵细胞发生质的跃变,成为受精卵──一种全新结构的新细胞,才具有该动物生长发育的全部信息,从而具备了生成该动物的内因。

    归纳上述内容,即可得出物质的一般定义:(一)物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个以上物质因子混化而成的;(二)物质不是单层面的,而是一种“结构”;(三)物质因子有两种──阴、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质是由阴、阳物质因子升化而成的结构形式。正因为如此,一切物质都表现出了阴阳两方面的性质。人们常规功能所感知的质量、能量、形状等,都是这种“结构”的表象,是物质的一个个侧面(或属性),而声音、温度、速度等,则是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
 
    阴、阳两种物质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升化”生成的阴--阳对,我们称之为“偶元”。偶元表现不出阴阳属性,属于中性。它的结构状态决定了它是何种物质,而它的数量决定了该物质量的多少。在各类物质中,决定该物质属性的是那些被升化在其中而又没有结成偶元的物质因子。这就为我们对物质进行分类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的偶元的数量,仅提取它们的结构形式和决定该物质阴阳属性的部分,即三元表示法。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把宇宙物质分为阴性物质、阳性物质、少阴性物质-、少阴性物质、少阴性物质+,和少阳性物质-、少阳性物质、少阳性物质+等八种物质类型。其中,阴、阳两种物质形态是宇宙物质交变过程中的两个极端形态(但是,不是最终形态,宇宙中不存在“最终”)。这恰恰是八卦图中所寓示的宇宙结构;如果用数学方法发求解,其结果也正好是8。这八种物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构成宇宙整体。  

  阳性物质涵盖了从基本粒子到宏伟天体的整个物理学领域,属于低能态物质,质量、能量、形状,声音、颜色、速度、距离、温度等属性样样俱全,是运动速度最慢的一类物质。它不可能无限接近光速,当其运动速度达到它的上限时,将同时发生一系列变化──结构改变,能级跃迁,运动规律改变,失去阳性物质部分属性,变为少阳性物质。

  阳性物质是宇宙空间中相对于人的常规感官功能最为直观的物质形式,也是人类基本生活最为直接的物质形式,占宇宙物质的八分之一(12.5%)。当初的人类受生存天性的驱使,走入这一空间是必然的;后来的人类沿袭这条道路,局限在阳性物质领域中开拓,也是必然的。但是,当人类进入现代以后,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发展都已经具备了突破原有领域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再对其它物质形式、乃至整个宇宙向我们频频发出的昭示信号漠然置之,就不再是可取的态度。可喜的是,在物理学的前沿已经有人开始对新的物质形式进行探索,他们提出了“暗物质”的概念;量子理论开始突破阳性物质的外壳;人们也重新发现了东方哲学的整体观对知识拓展的意义。

  所谓“暗物质”,可以看作除阳性物质以外的七种物质形式的统称,它们占宇宙物质的八分之七(87.5%)。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所说:“宇宙间的‘暗物质’占据宇宙能量的85%以上,我们感觉不到它们,但是用间接的方法知道它们确实存在。” 

    物质种类不同,它所拥有的能量也不同。从能量角度来说,八种物质类型又是宇宙中八个基本能量梯级,而每一个梯级中又有若干不同层面的物质,它们体现了若干小的能级。例如我们熟悉的阳性物质中就有基本粒子、粒子、原子、分子、物体、星球、星系、星团;金、银、铜、铁……等层面。八个基本梯级由低至高排列次序是:阳性物质,少阳性物质,少阴性物质,阴性物质。它们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高梯级物质可以贯穿于低梯级物质之中,并且出入自由,毫无损耗。这就是我们的常态感官和用阳性物质制作的仪器检测不到它们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测的,因为它们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们与外界也有能量交换,只是我们目前还未找到与之建立联系的方法而已。

    另外,八种物质之间除结构不同、能级不同外,在量纲、座标系和运动规律等方面也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暗物质”的时候,不能套用研究阳性物质时的思路、观点和方法。例如“时间”对阴性物质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的运动体现不出时间属性,即速度无限大。又如神秘失踪事件中的时空错位,也说明了这种不同。失踪的人或物不自觉地进入了其他宇宙空间,因为那里的坐标系和量纲与我们所在的空间不同,才发生了刹那间平移千万里或一日等于几十年的现象。

  八种物质在宇宙中呈均衡分布,看上去好象各占了宇宙的八分之一,或者说把宇宙划分成为八个“平行宇宙”,但是,实际上它们在空间上并没有明显的分界,彼此之间也没有“领土纠纷”,它们都充满整个宇宙。正因为如此,宇宙在大尺度上呈现出了均衡状态。有趣的是,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人体生命物质竟也是八时空结构。是巧合呢?还是正如中医理论中所描述的人体就是小宇宙呢?

  宇宙均衡状态的形成和保持,是八种物质无始无终运动的结果。这是一种互为存在条件、相互制衡的运动机制,正是在这种机制“导演”下,演出了宇宙物质运动的大剧。

       关于宇宙物质的运动,由于对整体宇宙观研究的肤浅,目前对阳性物质以外的物质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它们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目前尚难以作出比较系统的描述,只能就现实中的几个谜点略述一二。

    八种物质既有自身领域里的运动,又有种类之间的局部串动。这种局部串动是经常发生的,它是该物质结构改变的结果,表现在现象上是:自身消失、变为另一种物质,其运动规律也当然地发生变化,变为遵从进入了的“新”宇宙的运动规律。正如基本粒子一旦生成,就从“无”(暗物质)中脱胎出来,并具有了阳性物质的特性,遵从阳性物质的运动规律。飞碟的显隐变化,正是自觉运用了物质种类间局部串动的机理,而失踪再现现象则是被动地应用了这一机理的结果。正是这一机理,使我们可以避开“光速不可逾越”的理论发现了遨游宇宙的新入口,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打开入口之门的钥匙。对此,我们不妨从新的角度重新回顾一下著名的“费城试验”。

    1943年10月,美国海军在费城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该试验之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它那奇特而又出乎意料的结果。该试验的初衷是为了考察强电磁环境对军舰的影响。当装置启动起来后,强大的磁能把军舰笼罩了起来。随着磁场的增强,军舰周围开始出现淡绿色的烟雾。随着烟雾浓度增大,颜色也由淡绿色变成了绿色。这时,奇迹发生了:庞大的驱逐舰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声息地突然消失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出现在了诺福克港,刹那间平移了470公里!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到,磁是打开这一入口之门的方法之一,当前的关键是如何使这种物质间的串动成为可控。

    “光”是什么?是“波”。波是什么?是振荡的物质。如果再继续追问下去:这种振荡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光速保持不变?这就难以回答了。然而,用物质间的串动来解释就轻而易举。光是处于少阳性物质和少阴性物质介面上的一种物质,少阳性物质得到能量变为少阴性物质,失掉能量又变为少阳性物质,正是这种振荡使之呈现出“少阴性物质(波)──少阳性物质(粒)”二重性,也正是由于它处于这两种物质的介面上,而使其具有了特定且不变的运动速度。它如果要“变”,其自身就将消失,要么变为少阳性物质,要么变为少阴性物质。其运动速度也就当然地变为少阳(少阴)性物质的运动速度了。由于振荡的随机性,其振幅、频率和波长也不同,从而表现出的光温、光色也不同,呈现出七彩的品格。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光速不变”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变,即少阳──少阴性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不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手段使这种振荡向一端适度偏移,就可发现光速是可变的 ──向少阳性物质端偏移时变慢,向少阴性物质端偏移时变快。           
 
    自从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宇宙学领域,便引发了一种恐慌──熵的增加将导致宇宙的“热寂”。这一理论本身是严密的,然而其结论又是错误的。问题出在把阳性物质错当成了宇宙唯一物质形式。宇宙物质互为存在条件、相互制衡的机制,使物质种类间的局部串动不是孤立进行的,一种物质向高梯级的跃迁,必然伴随着另一种物质向低梯级的跌落;一种物质的有序化,也必然以其它物质的混沌化为代价。反之亦然。所以,从宇宙整体而言熵的增加(减少)不可能沿一个方向进行。另外,还有这种情况:某个局部的有序化,其具有的能量如同被封固了起来似的,从而造成梯级的跌落。暗物质跌落为基本粒子就是例证。有序化的程度越深,其封闭的程度也越牢固,没有巨大的能量冲击就难以使这种被封闭的能量释放出来。原子核能就是如此。所以,那种对宇宙出现“热寂”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八种物质构成了整个宇宙,并且始终持均衡状态,自然就没有了“真空”的位置。无论在宇宙的任何角落,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和装备,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制造不出“真空”来。因为其间虽然没有了气态、固态和液态等阳性物质,但是仍然充满着其它类型的物质──如能场,而能场即少阴性物质的表象。在当前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中,一方面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其间存在大量“真空”,即很大一部分不是物质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表明,当前的“阳性物质+真空”宇宙认知模式是不正确的。 
 
    现代物理学与天文学终于在“暗物质”门前交汇了。它说明这两学科的前锋已经触及到了阳性物质空间的边缘。生命科学也在敲击着阴性物质的大门。众多所谓“不解之谜”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向我们闪烁着召唤的光芒……。结束在“暗物质”门外的徘徊,进入七倍于阳性物质的空间,一场空前的科学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它较之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历次科学革命更深刻、更伟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