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经药、补泻

 学中医书馆 2013-10-27

引经药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它的选择性非常的强,也就是归经的现象非常的显著。它可以引导一起用的药,到达一定的地方,提高治疗的效果。这叫做「引经药」。这样的引经药,其实说起来,还是归经。因为它有所归,才能够引;无所归的话,便无所引。

所以,引经药只是借用某些药物,特别显著的归经性质,来带动其他的药物,到达我们所要治疗的部位。在此,我们就去看所有的五脏六腑,看看有哪些引经药。

系统引经药: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胆:柴胡、青皮;心:黄连、细辛;小肠:黄柏、蒿本;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肺:桔梗、葱白、升麻、白芷;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膀胱:羌活;心包:柴胡、丹皮;三焦:连翘、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像肝经的引经药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吴茱萸看过吗?一粒一粒的。川芎、柴胡大家很熟悉,这两味药至少要知道。青皮也不难认。各人拿一些,看一看柴胡是什么长相,川芎虽然大家比较熟,但有时会和别的东西搞混。通常川芎都是切成薄片,较好辨认。吴茱萸就比较陌生了。胆经的引经药也是柴胡、青皮。青皮是绿色的。这些要晓得。因为你要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用归类经的药,不归类经的药,通常很少去用它。比如说肝胆经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用柴胡。所以,柴胡是很常用的药。但它的属性是「升」的作用,如果跑到头顶,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如果碰到血压高的人,还同时需要用一个......来带动它。

问:什么东西不好?

答:当有些人属于高血压的体质的时候,又用到疏肝胆的药。疏肝胆的药通常都会使得气往上冲,冲到头顶。头顶的身体机能会变成一个hyperfunction,反而会使血压更高。为了避免过度的往上冲,最好是有循环。通常会用到前胡,有升有降,就不会堵在一个地方。这是用药的一个法则,换句话说,你把身体看做是一个系统来调整,而非局部区域的组合而已。

心经的引经药有黄连、细辛。黄连我们晓得可以清火;细辛是有一点点毒性的药物。但是热性很强,所以当你心火不足的时候,稍微加一点细辛的话好很。但这个药不能用多,一定要少量,因它有毒素。小肠经用黄柏、蒿本。有些书本上「蒿」的底下还有个「木」字,我电脑里面好像没那个字。黄柏是黄黄的薄片,在谁手上?黄柏有清降火气的作用,也有一点滋阴的作用。它利小肠火很好,通常降气。我记得我写过黄耆是上焦,主肺;黄连是中焦,主心脏、胃,到肚脐这一带;黄柏是下焦,主肾、膀胱、小肠。这是它的引经药,所以像现在的人吃了那么多,肚子理积了那么多毒素,要去掉毒气,最好偶而用一些黄柏,但不能用多,肾脏会受不了。

脾经的引经药有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升麻的质地很轻,也有一点点清香,可以把身上的机能活化的药物。而且它还可以将机能往上提升,叫做清扬之气-很清爽。同样地,因为向上升,所以也要注意血压高低。血压低的人,整天昏昏的,这时可以用升麻。苍术也是归脾经,它的药性蛮强的,可以去湿气,健脾利湿的时候用苍术。葛根也是清热的。芍药因为它有点酸苦的味道,所以可以使得脾经去湿的功能很好。就是使得身体肌肉里面水分走得动。否则,走不动就会积在那边。比如说身体有时水气太多就胀胀的,以为是发胖,其实是水太多,用点芍药、苍术。但苍术不能用太多,水去掉太多会很干、很难过。

胃经引经药有白芷、升麻、石膏、葛根。当然还可以有不同的药性。这些都要记得。你念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出现那些物质。一定要浮现出生麻是什么、石膏是什么......。肺经的引经药有葱白、桔梗、升麻、白芷。桔梗有点像树皮压扁,可以尝尝看。升麻、白芷刚才有说过。所以,一味药它组成的成分很多,可以归好几个经。

大肠经的引经药也有白芷、升麻、石膏。石膏、白芷、黄柏,这些在夏天很常用。这是它的引经药,就是它特别容易跑到那里去,如果药物要到那里,就可借它的力量带到该处。

再过来肾经,引经药是独活、肉桂、知母、细辛。独活通常切成小小圆圆的。它也有一点辛辣的味道,一旦到身体,全身有点像吃辣椒的感觉,有往外排废气的作用。所以,水分跟着就跑出去。独活是治疗腰以下的湿气。羌活治疗后背、上半身。如果你腰酸背痛,要先弄清楚是腰酸还是背痛。如果是背痛,就要用羌活;如果是腰以下痛,比如说湿气太重,所以腰以下比较严重,这时要用到独活。如果你都没有这种感觉,不要去用它。还有,肾经引经药还有肉桂。肉桂大家很清楚。知母也是,可以滋阴的。细辛刚才心经有讲过。这些药性都可以激发所谓的肾经的功能,它会入肾,很有效。

这些东西我这样讲,你们都只能记,这个是很难很实际。可是你们要碰到每一味药,机会也不多,所以真正行医的人,有些也是走了一辈子行医路,有很多药没用到,虽然在书上读到过。而我们有穴道电检仪,可以拿药物放在电路上去量,看它和哪一个系统最相关,你就知道引经或归经的意思。这是应该要做的事情,只是我们时间不是很够。

心包经的引经药是柴胡、丹皮。为什么柴胡和心包有关。我在前面有讲过,心包经在中医里面讲,是心脏的包膜。这样的说法,其实和我们临床的经验不太相同,它没有这么局限。心包经其实是指全身主要大血管的循环。这一点要记得。它确确实实和大血管比较相关。心包经是在手臂内侧正中央,手厥阴心包经,它是通过手掌中间的劳宫穴到中冲。这条经络,在Voll电针的临床上,就用来判断所谓的血液循环。而主要是大血管的循环。其实这个英文翻得很好,它翻做heart astriction,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心包。也就是心脏的血液打出来以后,要有一条路来走。这些路对血液来说是一个限制,astriction就是一个限制,限制它在这里走,就是主要的干线。

另外一个微血管的循环,传统的经络理并没有,可是在Voll的电针里,仅仅就在主要循环的另外一侧,它叫做过敏点。其实那个就相当于生理循环里面的micro-circulation。

问:什么是micro-circulation?

答:过敏点。中指第二节靠大拇指侧的地方,是心包经的检验点;靠无名指侧的点是过敏点,可是事实上它就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很奇妙地就在这个地方出现。屡试不爽。过敏其实就是微循环上的一些状况、异常,所以会残留一些物质,刺激身体。

这两个点,就是中医讲的心包经。你看这样的循环,通常和肝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肝脏是全身储血最大的脏器。肝好与不好,和心包经、和血管的负担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常常用到柴胡。柴胡一用了以后,肝脏的机能变好了,它存血的量变大了以后,血管也会逐渐变好。柴胡用在这个地方感觉上好像直接针对心包,其实心包很难看成一个固定的器官,它是指血管。这之间的作用是间接的。倒是丹皮比较直接到血液。因为丹皮一去了以后,可以去除身体里面的热气。去除以后,血管的张力就会有改变,所以是比较直接入心包经的。从这里面你可以看得出,有些归经其实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归经。

三焦经在中医里面叫做「决渎之官」,它是一个排水道。事实上在临床穴位筛检里面,我们发现三焦是和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不是废水的排水道,它是内分泌。所有的内分泌、荷尔蒙的传递,都靠这三焦经。对中医来说,把三焦经看成是水分的代谢系统。可是事实上重要的是,它是内分泌的系统。它的引经药是连翘、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你看,柴胡用得可多了。在过去的经验里面发现,「三焦」之所以称为三焦,分上、中、下。胸口以上称之为上焦;胸口到肚脐为中焦;肚脐以下称之为下焦。经验显示,地骨皮走上焦,青皮走中焦,附子走下焦。我们这边没有附子。因为它毒性很大,大热大毒,用量要很小心。地骨皮是引经药,比较容易走上焦。

问:附子是生附子、熟附子都有毒?

答:都有毒。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刚开始尽量不要用附子,还有细辛也是。因为有别的东西可以用。

引经药之外,还有所谓的「药引」。这有什么差别?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药引子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成药,有时很方便,你有毛病就给你一个成药。比如四君子汤、荆防败毒散......等等,给你一个成药。这样一个药虽然方便,但是每一个人的症状,不会完全符合方剂的症状,多多少少会有差异。这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药方没有办法照顾到其他状况的话,也不够完美。成药比较没有弹性,所以为了增加一点弹性,就增加一两味药。这个药有很贵重的,也有很便宜的,贵贱都有。贵的比如像人蔘之类。像气不到头顶的时候,通常加一点点人蔘,让这个药往上到达头顶。也有很便宜的,像是普通的葱白。你回到家里面去,切几片姜,或者是洒一点盐、放点醋,这都可以。

所以,成药固然方便,但不能随证化裁。化就是变化,裁就是裁量。也就是你不能随便拆,它是整包的。尤其像现在做成药粉以后,根本就没有办法分。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增强它应用的灵活性,就随着处方,增加一两味药。可贵可贱,可主可次。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扮演配角。不管是引经药也好、药引也好,都是在归经的基础上,来做药物方剂的搭配。这样的一些搭配,慢慢经过长时间经验的累积,就会有一些方剂出现。但是这些方剂到底有没有像记载所讲的那么标准,历代医家都是经过临床试用,看看他所治疗的病患,是否有这样的状况。就是说这个方剂用下去,确实疾病好转。

可是这需要多久的时间?要看你一辈子看的病人有多少。如果一开始看病就失败连连,以后没有多少人会找你看病,这一辈子就没有办法有多少的经验。如果你运气很好,每一次看都好像很成功,门庭若市,那就可能累积许多经验。比如现在内湖二路有一位医生,据说有一个配方可以让人减肥。那个药方子,一周拿一次,就要四千多块。可是挂号是廿四小时都有。甚至南部的人包了游览车,花了两天的时间,前一天去排队挂号,第二天看。看完了以后时间差不多了,就搭车回去。像这样的话,它就可以看很多很多病人。但是否真的很用心看,就不一定了。

这些东西,你不消化,也很难灵活运用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自己去量。人人都可以量,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毛病。如果药方是对的话,一量以后,它那个系统就会变得比较正常。甚至于你可以在那里面调剂量。因此,你在很短的期间内,可以累积许多人累生累世的经验,非常地快。所以,当年我学这些中药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方式,快速地掌握到一些要诀。但是这个历程对我来说,还是不够。我还是要自己亲自去尝它。大概有四年的时间,我自己吃。其实自己身上毛病多,也有一个好处。天天都去试一些药,换来换去。有些药我吃了以后,就发现真实的状况,确实很强烈的变化。有些药物就没有。

从这里面才能累积经验。因此,把那一套东西学会,可以让你很快的时间,就掌握到很多的东西。也许人家花一辈子的时间,你只要三年、两年就有相当的经验。我一个朋友,很可惜很可惜。他是一个西医。他也是用这个办法,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把中西药都学到相当好的地步,看病看得很好。他到中国大陆去,讲说中药应该这样搭配,那些老中医都吓一大跳:这么年轻,怎么懂这些?他非常高兴,常常会写信问我,因为他人住台中。可是很可惜,就在前年,因为他还很年轻,有一天去看女朋友,回家的路上,被一个年轻小男孩骑摩托车把他撞死了,留下七八十岁的父母。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他学中药的速度非常地快。中药是很不容易学的。可是,若能透过合适的方法,其实是很快地可以累积经验,而且这经验非常完整。

在所谓的「有名」的中医师所开的药方,能照顾到身体两个系统,已经很有名了,看病看不完。能够照顾到三个系统的,已经被称为神医。可是,事实上你透过穴道电检仪,好好的去量的时候,很容易就照顾到超过五个系统。所以,在我学习的经验里,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很多人不晓得它的好,只觉得这个测量方法好简单,不知是否可靠。你要自己去试,不试过很难知道这么简单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时代,我常常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告诉你们说,有些像玩具一样的东西,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你晓得吗?把一个磁铁棒,往一个线圈里面一丢,就发现线圈里面有电流流动,就已经开始了电器化。一个电流流过一个导线,旁边的磁针偏转了一下,这就是电动化的时代。看起来有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没有!可是它代表截然不同的意义。

所以,很多人有眼光,看到一点点就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一般人是到了眼前都还看不懂。要学这些东西,要用一点心。你看这些东西累积几千年传下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若没有这套东西,中国人的生存都有问题。这套东西你要说它完全一无是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古人不会笨到那样,把假的东西都当真,一直传下来。因为它要面对现实。很多人说,中药比较慢,西药药效比较快,你试试看,如果是毒药,那是都一样快。即使不是毒药,中药你只要用刚才我讲的去湿的药物,你稍微用多一点,也有时候会死掉。它完全没有毒性,也会死人。

还有,你把药性的升降弄清楚,一个人哪怕他是很健康,你只要把降的药用多一点,整个人不要几分钟就走样了,完全没有力气。再用多一点点,他一下就死了。所以,中药因为是复杂度很高的单味药,不容易拿捏得很准确。可是一旦拿捏准确,喝一小口以后大概过个三分钟再去把脉,脉象已经变。如果我们用仪器量,根本不必吃就放在旁边,一量就知道。所以,没有说快慢,只是用药是否对准。没对准什么东西都很慢。

药物的补泻

讲到药性归经,只能讲到前面那个部分。下面我们还要看,药物还有不同的分类。药物的补泻。什么叫「补」?指的是培源固本、助长体能。就是补中气虚衰的意思。用现在医学的角度,或是我前面讲过的一些道理,你可以这样想:所谓的「补」,就是强化它应有的生命功能,这就是「补」。

什么叫做「泻」?袪邪平亢,纾解偏胜。这个「袪邪」,就是把身上疾病的信号去除,或疾病的因素去除,这叫做「泻」。平亢呢? 「亢」的意思,是指正常的生理机能强过头,也不对。这时候要把它消除下来。 「平」就是中庸的意思。回到中庸的状态,这个也叫做泻。

所以,古人说「补虚泻实」,这个「实」有两个,一个是疾病的强势要削弱,另一个是自己正常的机能过度了,也要把它削弱,这个都叫做「实」。所以叫袪邪平亢。 「纾解偏胜」,「偏胜」就是管一边,这个叫「泻实邪」。要弄清楚。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已经有一些准则。它说:「形之不足者,温之以气」。就是说形状萎顿,整个样貌有点撑不起来,这时候补气,补气的药在这里面,你要有一个新的认知,除了古人讲的「气」这么单纯一个字眼之外,其实它有一个实质的意义。你晓得,每一个细胞膜内外都有正负电位,外面是负,里面是正的,撑起来的一个电网。我说过,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电网。你比细胞膜看成厚度是一公尺的话,你要模拟那个细胞膜的电网,一公尺的两边要加多大的电压?要加六百万到七百万。你看那有多强!我们铁路电气化的电压,是两万五千伏特。两万五和六百万,可见有多大?所以,细胞是靠这层细胞膜的油脂,好像馊水浮油的油脂。可是那个电网撑得那么紧,变成一个很牢固的核,剩下的一点点窗口,就靠它的电信突然转换的时候,把物质吸进来,把东西送出去。

因此,细胞膜其实是一个电信撑起来的膜,当你形容枯槁的时候,就是气不足,是什么东西的气不足?生理电的不足。也就是你消耗了一整天以后,整个眼窝也陷下去,全身好像撑不住了,生理的电缺少。这时候如果好好充一点电,就会回复生理状况。当你睡一觉以后就不一样了。如果要捕的话,要「温之以气」,因为这个补的时候,这要用到许许多多推动电荷的能量,多少都会产生热,即「温」。

「精之不足者,补之以味」,身上的精气-这个「精」字指物质。要补之以味。 「味」就是比较物质化的部分,让它稳定,否则你就会恍恍惚惚的,或者是缺乏后继之力。

用这样的概念来看,药味的补泻,在临床上就有了一些准则。 「气」和「味」它的作用,主治的症候,还有你要用「补」还是「泻」......等等。要的气是属于温热的,它的味道是属于辛或甘的,作用是用来袪寒的,什么时候要袪寒呢?阴盛的时候,就是寒证,根本没有活力的时候。甚至手脚会发冷。但是这个阴证有时不要弄错,有时是虚的,不是真实的。所以阴盛,看这「盛」字要记得,在中医里面讲这个「盛」是指真的是寒气很重,这时候要「泻」。你以为这个时候要补,其实是要泻风寒。

如果是寒性的药物,甘咸的药物,可以用来养阴。这是阴虚的时候。这个阴需的状况,在肝癌末期的病人,变成肝硬化,很明显。它会有些什么症状?标准的一个症状。我有一个台中朋友,得了乳癌。动了手术以后,又感染而成肝炎,得了肝硬化,变成腹水。等到末期的时候,她在医院常常打电话给我,边哭边讲,我听了都很难过。她说它口非常的渴,非常的热。所以她就叫她先生去买冰给她吃,不吃很难过,全身好像在火里面。可是刚刚吃完,又想要吃。你就知道,那个就是把全身库存的能量都拿出来用,身体已经没有分寸、没有节制了,全身都拿来用。吃完冰,只能把它浇息下来,立刻又燃烧起来。这是阴虚-极度的虚。当然不能到那个地步,那很危险。那只要一弄错了,以为它有火,用一些泻火的药,一下去立刻死。所以,中药你要让人死,照样有效。故而阴虚是非常重要的。到某种程度的时候会发现那个非常标准的现象。

温性的药气,通常的味道,也是辛、甘、咸。它有什么作用呢?阳虚的时候,它可以扶阳。

寒的药气,味辛、苦,它可以清热,清热就是要「阳盛」,要记得-「阳盛」是真的是热喔。脸的的样子,外貌、行动,整个行为模式、语气、表态......,你要去判断正确。有时候是假象。比如说,在临床上长期照顾症症患者,有时会发现他回光返照,变得很好。可是那是个很不好的征兆。而且,为什么以前病厌厌地躺那么久,突然这几天会起来和大家说笑聊天、东走西走,那就是他最后的防线崩开,把身上的能量透尽,突然变得很有精神。可是那道防线一开以后,水库开闸,一泻千里。所以,有时看到这些现象,心理面都要有所打算,不是个好现象,因此我们要判断正确。临床上判断错误,很可能造成药物的误用。

温的药气,味甘。它也有退热的作用。这是气虚。气虚的时候也要补。 「阴虚」和「气虚」有时候会搞糊涂。你要从症状上去判断。

温的药气,味辛的,可以利气,就是让你的气走得动,能够通行无碍,这叫做利气。能够利气,所以气滞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它。像我们感冒的时候为什么会咳嗽?有道理可说的。感冒的时候,通常是受了风寒,一受了风寒,微血管就收缩。本来微血管的口径就够小,再收缩一点点,其比例就非常大大的血管收缩一毫米,对它来说是十分之一的变化;小血管如果收缩一毫米,可能比值超过百分之五十。就流体力学来说,血管的口径越小,阻力呈反比加大,这是电路学上很清楚的关系。在流体力学里面,管子的口径稍微变一点点,影响非常大。因此一感冒时,细小血管稍微缩小一点点,血液循环的阻力就变得很大。可是,血液又要通过肺,肺要一直去更换。肺比起其他脏器来说较为脆弱,所以微血管口径只要缩小一点点,肺的负担就加重。加重有时会受不了,就要咳嗽,以纾解负担。你看咳嗽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我们常常咳了一辈子都没有去想过它。一咳的时候,是不是全身血脉贲张?一下子就往外发射的感觉,那就是在纾解风寒。所以感冒会咳嗽,是有它的道理的。因此,有时要用「利气」的药。利气的药,像荆介啦,防风啦、羌活啦,它去到那边,就自动把所有血管都往外张,使口径变大,血液循环较为畅通。用这些药有它的道理。气滞要用泻的方法。

凉的药气,有甘的味道的,它可以退烧,用于血虚之时。血虚与气虚不同。

温的、辛的,它有通瘀作用。用于血结之证。比如说天气一冷,血液黏稠度会增加,循环时阻力就变大,走不动,有些地方就会停留在那里这个叫做血结,凝结在那里。这时也要用辛、温的药。一方面要加温,一方面要它散。散的意思就是那个气动力要够。

上述整理如下表所示

气味作用主治证补↑泻↓温热辛甘袪寒阴盛↓寒甘咸养阴阴虚↑温辛甘咸扶阳阳虚↑寒辛苦清热阳盛↓温甘退热气虚↑温辛利气气滞↓凉甘退热血虚↑温辛通瘀血结↓用药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中医已经是够简化了,简化到有些地方几乎可说是很模糊。要自己用一些心思去揣摩它的原则。

简单的原则是什么呢:在《医碥》这本书里面,它说:「虚而不实者,止用补」。虚但是没有实症-没有实症的意思,就是没有病邪,或者是说所有的系统,都没有超过它的正常值,但是你现在要处理的这个系统,它的机能是偏衰的,这就叫虚症。或者说它根本没有感染任何风寒,而正处于虚的状况。这时候你要用补的,不能用泻的。

「虚而实者,必攻补兼施」,身体体质很弱,疾病信号又很明显,这时候必须攻补兼施。但是攻和补,哪一个占得多,要去衡量它。我觉得学医有个很大的好处,当你慢慢懂得用药,慢慢会发现你比较会看人,你看他那个样子就知道,甚至于走路的样子,一切的声响.... ..,一看这个人大概是怎么回事,甚至于他的心情都可以看得出来。这时候你去开处方就能抓到重点。像这个「攻」和「补」,哪一个占的比重多,就要看情形,不是很简单的攻和补而已。

「若实而不虚,则直攻之而已」,就像便秘,人还是很有活力。为什么会便秘呢?也许好几天忙下来,根本没时间喝水,或者睡觉没睡好,或者是心烦气燥。这时用攻的。但是不能拼命攻。比如说大黄、芒硝、石膏。这些东西你拼命攻,一个很健康的人,被你攻了几天以后,躺在病床上没有力气了。所以攻也要适可而止。只要问题解决了以后,攻的药就尽量不用,因为它很伤身。

明朝医家张景岳(与汉朝张仲景不同人),他有两部书--《景岳全书》与《类经》。其中《景岳全书》上写:「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阳虚就是能量的转化功能比较差的人,要补;而且要兼暖。也就是说你用的药性,要让身体有热气,身体要产生一些热。因为一热了以后,很多机能都会活化,所以可以用哪些要呢?肉桂、附子、干姜。肉贵性燥热;附子更不用说了,那是阳虚很需要用的。干姜也是,干姜在我们的药里面,找一下,它是干燥的。

「阳虚多寒,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为什么呢?因为阳虚所表现的是能量的转化不足。我们晓得,经过生化的反应,转化成能量,而这个能量不是直接转换成热,它是先转成电,电能变成带动身体的power以后,才残留下来的能量,才变成热。通常它转化过来的量也不多,所以身体的温度偏寒。所以,要补的时候要用甘温。但是你这时候用清热或是滋润的东西,并不合适。因为清热,就会把它的热能又带走。他已经够寒了,这一带走以后,温度不够。更何况清的药物,它还有抑制物质转变成能量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一用以后,寒的症状就更严重。润的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润的药,多半比较黏稠、黏腻,使的身体机能不会过度活跃。它本已不够活跃了,你让它不活跃,这样就太不活跃了。阳虚的不可使用清润药物。

「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阴虚的人,要补而且要清,用门冬、芍药、生地。门冬就是麦东、麦门冬。芍药我们晓得,就是白芍。生地就是熟地的前身。熟地是九蒸九晒所制成的,蒸过九次、晒过九次,让它慢慢发酵,变成黑的。生地你去看,还有一些黄的。什么叫做阴虚?阴虚的意思,就是你身上该具备的一些物质太少。那要补兼清。为什么要清呢?因为它说「阴虚则多热,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为什么阴虚会多热?本来阴虚你觉得体质已经不够了,供应量不足,应该是偏寒,但其实不是。在这里是从临床的症状整理,总结出来的了解。因为「阴」有什么作用?我们在讲阴阳的时候,说阴可以克制阳,也就是阴可以节制阳的功能。换句话说,你从物质要转化成量,这个转化的速率要有一个规范,不能太快、太多都不行。因为在生物体里面,要维持一个平衡的机转。所以「阴」的物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节制阳的转换-就是能量的转换,保持平衡。可是它现在太少了,要维持这个平衡的关系都不太够。因此,身体很容易把仅有的、库存的物质,快速地转变成热。所以,阴虚的人反而会出现热症。很奇怪,照理说应该寒,对不对?它如果阴虚到极点的时候,完全用掉库存的物质,会寒;通常还不是到极点,还没到完全用掉的时候,是热。要清热,宜补以甘凉。这时候辛和燥热的不可用。因为辛会让它发散,功能提升;燥的话就更没有阻挡的力量。有一点潮湿,有一点润的东西,就有阻碍、缓冲的作用。辛燥的药物不可用。

以前我们小时候,听到很多亲戚朋友去吃中药,吃了没两帖就吃死掉了,大概就是用错药。举个例子,比如说中气虚陷,脏器下垂,这个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的-当然没这么严重,像要下班的时候,忙了一天,中气大概都是虚的、往下掉。而且全身五脏六腑好像吊不住。但前述的「中气虚陷,脏器下垂」是真实的喔。比如像胃下垂啦,甚至于脱肛啦......,都是脏器下垂。这时你治疗的原则是要补虚提陷。 「补虚」用的药味是甘温的药;升浮的药是提陷。为什么归脾经呢?因为归了脾经以后,很多肌肉组织就会恢复它原有的弹性。很常用的药物是黄耆、人蔘之类。这是举例,可用的尚不止这些。

反过来看,如果是寒湿中阻,有寒气,身上的水分又代谢不良,形成身体循环障碍的时候,怎么办法呢?首先,寒当然要用温,温阳。温阳就是要让身体里面的活力能够提升起来。一方面用这个温热的药,让身上的寒能够消失掉,一方面要把身上的活力带起来,所以要用温阳的药。其次,湿气要燥湿,就要用燥的药。有时也用腥的,有腥味的药。所以它用苦温、升浮,归脾经。以上是两种不同的症状。脾经的气要升;肺气要降。这在后面我们讲五脏的苦欲的时候会讲到。用什么东西呢,苍术和厚朴。厚朴很常用。厚朴有个亲身的经验,大概两钱就很够用了,不要超过两钱。苍术我只用过一次,就发现那个好强喔,喝下去比厚朴强得多。所以,苍术有必要时才偶而用一点点。

但是这些药,以现在的时节来说,勉强可用。但是到了夏天,最好不要用。因为夏天身上的水分需要代谢的多。身体整个热度高、毒素也多,所以水分不要利掉太多。入秋冬以后可以用,或者初春。它也有季节性的。

药物补泻的分类

纯粹补性的药物,有人蔘、黄耆、党蔘、山药......。你们手边应该有一本药书才可以。不能光是看我的讲义,讲义都简化了很多。要翻开书去看看,哪一个药是补什么的,才能够弄清楚。当然,人蔘大家都知道,是补脾、肺两经的;黄耆也是补心;党蔘补中气;山药补肾,其实是加强肾上腺分泌。所以,每一个药物,以现在的药理学来看的话,也有一些可用的地方。

纯粹是泻性的药有大黄、葶苈子、猪苓、夏枯草......。夏枯草只有在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时候,用蒲公英、夏枯草来泻火。猪苓是用来清除身上的水分。葶苈子是泻肺里面的水,有时候痰太多、咳得太厉害,肺里面水气太重,要加一些葶苈子。大黄是泻大肠里面的火气,治疗便秘。

也有些药是补泻兼具,有补有泻。比如说像白术,它可以健脾利气。这是属于「补」的部分。它有强健脾经的作用,补气。由于脾经变好了以后,它就会有燥湿利水的功能。所以,我们胃口不佳的时候,要用到伏苓、白术,这两个很常配在一起用,用来开脾健胃。为什么呢?因为什么时候会脾胃不佳,胃口不好呢?通常都是机能比较差、比较迟钝的时候。什么时候比较迟钝?脾胃经的水分太多时,会呆呆的,泡水泡得有点胀胀的,这时候胃口就不少。所以,伏苓一方面补气,一方面因它味道平淡,没什么特殊酸甜苦辣,所以它有渗泻的作用,淡渗的作用。什么叫做「淡渗」?就是增加细胞膜的水分通透性。也就是你身体里面,有时候水分的流转不是很好,尤其是经过细胞膜的时候。所以,细胞就呆滞,泡水泡得胀胀呆呆的时候,要用伏苓。白术是可以清除肌肉里面一些水分,让胃壁比较有弹性。这两味药一起用的话,通常情形就会改善。

如果脾胃被水分泡很久以后,已经呆到好像睡着了,光是这两味药尚不够,还需加一味沙仁。沙仁是一个芳香的药,可以有醒脾的作用。期经在中医里面,主要指的并非脾脏spling而是胰脏pancreas。这些系统、脏器,功能如果呆滞,你要把它唤醒,通常用沙仁。如果沙仁轻轻的叫还醒不过来,就大声点-用木香来叫醒它。但是这个药不能用多,太多了以后,叫得太大声会把它吓坏了,反而胃会抽筋,造成肚子痛。通常老人家用沙仁就好,尽量不要用到木香。如果沙仁还不太够,怎么办呢?用生姜。生姜是平常食物的一部分,加一点生姜,让胃稍微暖和起来,因为姜有辛散的作用,可以帮助它们发挥效果。

白术有燥湿利水的作用。换言之,它也有泻的作用,是补泻兼具的一味药。还有我们很熟悉的当归,它可以养心经和肝经的血虚。血虚通常并不是血液的量不足,而是血液携带营养物质的功能不足。或者是造血的功能不好,都和血虚有关;还有血红素不够,带氧的功能也不好也是血虚的一种;此外是骨质不好亦然。血虚有时要用当归去补它,就可以活化。

心和肝,心是送出血液,肝是储存。因此,血虚的时候,肝的功能也不好。所以,要养心和肝的血液的功能,通常会用到当归。所以,肝功能不好,要看情形。如果你肝功能不好是因为太劳累,用掉太多血液的补养功能,就要用当归补血。可是当归不能吃太多。因为当归的药性是靠它的挥发性。你看,煮当归鸭的时候老远就可以闻到,因为它有挥发性,使得你的血液有活化的作用。所以,当归吃太多反而会有不安定的感觉。有时要用到芍药,有酸收的作用。一方面要活,一方面要收。不可过度的活泼,也不可过度地收敛,这中间要去拿捏那个感觉。

因为当归有活血的作用,就可用来活化血瘀或血滞,可以通瘀化滞。所以,当归又有泻这些障碍的作用。万一你哪一天,发现年纪大的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可以用当归。如果你觉得他没有体力去运转它的时候,怎么办呢?加一点川芎。川芎可以让全身的气脉动起来。所以,当归、川芎很常配在一起。但是川芎不能加多,它的性也是很活的,只能加少少的。通常临床上一钱半就够用了,看情形而定。你记得,剂量大就不能用太多次。因为人体有一定的承受量。绝对不可能剂量又大,又常常使用。如果这样用,一定会出纰漏。一下出了状况,真的是很难收拾,尤其是系统呈现不稳定状态的时候,有时是连锁反应,你来不及处理。所以,川芎用的时候少一点。

你看看,像当归、白术这么平常的药,它双重作用。如果懂得这样的功能,巧妙地加以运用。你用的药味完全没有毒性,而且也不难吃,就可以达到治疗和保养功能。你们慢慢去斟酌,然后用在实际的生活上。

非补非泻,既不是补的,也不是泻的,例如桔梗、枳壳、元胡、三七、藕节。三七还有一些泻的作用,不过它是散的味道。桔梗是宽胸理气,枳壳也是宽胸理气。不过桔梗是上升,而枳壳没有。胸闷的时候,可以用枳壳,不要把这个闷往上带,让它散就好,故而用枳壳,因它药性不会太烈,很平和。可以用到三钱、四钱都没有关系,要看情形。

还有一个郁金,也可以解胸闷,但是它最重要的是解肝胆的郁闷。郁金就是郁金香的意思。也蛮好的,尤其是常吵架生气的人,大概需要用到郁金。

元胡又叫做延胡索、玄胡......,好多名称。这是止痛的药,它有散的作用。身上有任何一个地方会疼痛的话,大概都可以用到延胡索,它会将瘀血或气滞散开。

三七大家知道,这是伤药。凡是瘀伤、跌打损伤都用三七。藕节是莲藕的节,有清热的作用。但是它清下焦的热,通常都是用来治疗痔疮之用。藕节很好吃。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觉得,莲藕好吃,莲藕的节更好吃,不要嫌它太硬就把它削掉。藕节、槐角、薏苡,这些都是治疗痔疮很好的药。可是,这些要有时候下不去,怎么办呢?通常可以用黄柏,或者是牛七,把它往下带。虽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缓和。这样慢慢听了你们就会了,记得这些东西。藕节、槐角,大概都治下焦的热气,尤其是治疗痔疮。如果它不容易下去,或是热气太强的话,可以加一些黄柏清热。但黄柏不能加多,清热清得太厉害也不行,这样的话连肾经的气都把它清乾净了。通常我用牛七来带,或者是用刚才讲过的引经药。这些你们都去查书,我只能举几个例子。

下面我们还有一个用药的方式,叫做五脏苦欲表-五脏苦欲的补泻,还是在讲补泻。它是根据五脏所苦和所欲,来决定要补要泻。什么叫做「所苦」?就是这个药对它来说,会令它很不舒服,也就是会破坏它的机能,或者是使得它机能受到限制,这叫「所苦」。 「所欲」就是顺着脏腑的机能,让它很舒服、很舒坦、很自然,这叫做「所欲」。

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的气要散得开来,要让它散,得吃些辛辣的,所以要用辛来补它,用酸来泻它。这是指得它所欲。泻的话,你用酸它就收了,就散不开了。散得太厉害就要用酸来收。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用咸来补,甘来泻。这是你用五行去看它,有时吻合,有些地方也并不一样。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脾的功能要慢慢的,不要太快。要吃甘美的、有甘味的东西,来顺从脾「缓」的个性,用甘来补,用苦去泻。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是要收,用酸来补,用辛来泻。用酸有时候用五味子,它有五种味道,但是偏酸。你可以尝一尝。它是收纳肺气很重要的药。这个不能用多。我自己是一个肺很不好的人,所以我自己也曾经开了一点点五味子,放进药方里面。一放进去就缩得好紧,胸口好像给什么东西绑住一样,非常地缩,气好像吐不出来似的。你别小看它,小小的一粒好像豆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是五欲,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就是肝心脾肺肾。

它不喜欢的是什么呢? 「肝苦急」肝不能太急,肝太急,身体也急躁起来。如果一急,肝脏功能就会抑制,所以要「急食甘以缓之」,让它不要急。 「心苦缓」心太缓了不行,太缓了等于没有功能,要「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太潮湿了以后,脾经就运转不过来,要「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肺气往上冲是很不舒服的,因为你吸气,都希望它往下带。所以要「急食苦以泻之」。 「肾苦燥」太干燥了不行,肾经受不了。稍微干燥一点,你就发现一个现象,小便少,这时要「急食辛以润之」。这时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吃辛辣的东西?不是辛辣以后就更燥了吗?不是!是适度的。不是麻辣火锅就这样吃。这个是适度地用辛的东西来开这个路,使水分循环正常。这是以前人经验的归纳。你把它整理起来,就有后面这个苦欲补泻表。

五脏所欲补泻表:

五脏所欲补味药例泻味药例肝欲散辛川芎、细辛酸白芍心欲软咸泽泻、芒硝甘黄耆、甘草、人蔘脾欲缓甘甘草、人蔘苦黄连肺欲收酸白芍、五味子辛桑白皮肾欲坚苦知母、黄柏咸泽泻五脏所苦补泻表

五脏所欲治疗味药例肝苦急甘甘草心苦缓酸五味子脾苦湿苦白术肺苦逆苦黄芩肾苦燥辛知母、黄柏你看看,肝心脾肺肾,欲散、欲软、欲缓、欲收、欲坚。要补它的呢,是辛咸甘酸苦;可以泻它的-就是和它对抗的,比如它要散,你就让它收,它要软你就让它缓......。你看它用的药是什么呢?用川芎、细辛。我用要的方式,比较去寻求系统运转的道理。比如说肝经我很常用柴胡。刚才说过,柴胡的药是往上提升的。可是我总觉得,身体并不是只有一部份在动而已,要动就全部在动。所以,你往上提升的时候,如果其他地方都不动,其实是蛮危险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如果受到了破坏、伤害,一连串影响下去,会产生很多问题。通常我用了柴胡,就会加川芎。除非他体能本来就很强。否则,他如果肝气不足,本身就有一些机能比较迟钝的话,我就会加川芎。也就是往上提的同时,其他全身也要动。因为川芎它是上行下走,全身都流窜。它是一个很常用的药,原因在此。或者是用细辛也可以,不过不要用太多。

心欲软,用咸味药。所以用泽泻、芒硝。芒硝我很少很少用,因为它是矿物质,没有经过化学检验,不知有何杂质,故不喜用。但它可用,非常好,只是量不要多。

脾经欲缓,要用甘。甘草、人蔘都可以。人蔘是补脾、肺的气。所以人蔘一下去以后,脾经的运气好,肌肉组织就很有弹性。我在前面讲过,脾经的隐白穴是治疗血崩;我也提过,这个情形,还可以用独蔘汤,就是一味蔘熬汤喝下去,非常有效,因为它补气。出血的状况就会立刻停止。但是平常你不见得会熬这个,对不对?就看这个产妇的身体状况,如果她体质比较差,心脏功能比较不好,平常脸色也不好,在她生产的时候,应该要预备好这个蔘汤。不管有无发生状况,生产总是非常花力气的,事先喝一下或事后补皆可。

肺要收,就用芍药或五味子。芍药不是很好喝,它有点酸酸涩涩的,有些人觉得很难喝,但是它治疗肺的咳嗽蛮有帮助的。五味子就要小心用,因为它收得太快,有效。比如说咳个不停,偶而需要用五味子。我发现上次给你们那个耳穴表,这个地方是不是肺?我发现这个非常好用,因为我的肺很不好,所以我拿了电针在这个地方电一电,就好了很多。当然,我有时候会偷懒,就忘掉了。可是这个穴非常有用,一经刺激,症状很快会消失,所以它也有收的作用。其他的我们就不一个个念了,最重要的是肾,肾欲坚,它用了知母、黄柏,等下你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

下面的表是五脏所苦-五脏最不喜欢的。肝苦急,心苦缓,脾苦湿,肺苦逆,肾苦燥。你看看它治疗的药味,是甘、酸、苦、苦、辛。这是明代医师张元素的经验。你看他用的药,甘他用甘草,酸用五味子,苦用了白术-白术其实没那么苦。黄芩是苦。你看看肾要燥的时候,他也用了知母和黄柏,又说它是辛,又说它是苦,事实上黄柏和知母没什么辛味,这真的是有点奇怪。但这是他自己的经验。

这样的分类法有什么意义呢?明朝的张景岳的《类经》里面,解释为什么要用「苦」「欲」的方式来分类。他举例说明:「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而缓之,则急可平,柔能制刚也」就说肝的功能如果强一点的话,容易发怒。一怒之后当然就急。这时要用一点甘的东西来缓和它,则急可平,柔能制刚。这是张景岳的说法。 「肝属木,木不能郁」你不能压抑它。 「故欲以辛散之」,要用辛来发散它。 「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这是张景岳诠释苦欲的说法。

与张景岳同一个时代的缪希雍这样解释:「苦欲者,犹言好恶也,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如果能够顺从它的欲望,当然很欢迎,这个「欲」就是喜欢。 「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是那个脏器功能所喜好的状态,这样的用药就是补。 「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如果你用的药,正好是抑制它的,就是泻。 「补泻系乎苦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