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斤八兩》香港電影史上最好笑的喜劇 許冠文的“冷面笑匠”時代 品碟赏乐爱生活 电影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3-10-27

电影《半斤八两》(1976)香港DVD版封套

 

已经没落的香港粤语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1973年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一片的卖座,又复生了。这奇迹的历史意义还在于,随着此时香港本土文化的渐趋成熟,香港粤语片已离开五六十年代所承接的大陆写实主义与人文传统,以及意识上的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完全本地城市化、更讲究娱乐性而又现代感强烈的香港电影。

 

《半斤八两》(1976)的编导及主演许冠文,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半斤八两》是许氏兄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使当时还是新人的赵雅芝凭此片一度走红。也使许冠杰在歌坛影坛都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天皇巨星。在影片中许冠文尖酸刻薄,赵雅芝的冷静可雅。许冠杰老实英勇和许冠英傻里傻气,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侦探社发生的故事演绎得让人捧腹不已,被誉为20世纪香港最具讽刺的电影。

 

《半斤八两》亦被公认为香港20世纪70年代喜剧电影的经典作品。1979年重映时又创重映卖座记录,也曾在1984年被第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选映,1986年被香港国际电影节列入港片十年精选的l5部影片之一,还被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经典电影。

 

 

电影运用仰角镜头开篇。因为“仰拍很容易造成事物的变形,导演可因此到达夸张的艺术效果”(《影视学实用教程》)。香港,本身就是一座被“玻璃幕墙”包围的城市。高耸入云的大厦,密集的犹如一根根的铁栅栏,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关在了赚钱的牢笼里,观众见此便心中徒生一种压抑之感。随后便是对狭窄街道、拥挤人群的描绘,凸显这是一个地少人多、快节奏的社会,此时由许冠杰演唱的主题曲也跟着响起,冥冥中暗示着,行走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观众自己,都是剧中整日忙忙碌碌打工仔中的一份子,观众心中的认同感,随之产生,使得观众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入戏。

 

简洁而又快速的交代完环境之后,镜头切到一对红色松糕鞋和一对破烂鞋上,一段长达1分半中的长镜头为我们真实而又详细的记录了破烂鞋跟踪松糕鞋的“辛劳”历程。在这期间,观众们深刻地体味到了贫富两个阶级之间无形又无奈的距离。直到许冠文拿出小型摄像机进行偷拍的时候,观众才明白他正在“上班”,做着“正经事”。就在此时,许冠文因拍照而落入水中,这不得不说又是对“打工”的又一讽刺!正当观众同情这个可怜的“打工仔”之时,镜头一转,他的像摆在屏幕中央,原来他是一家“万能私家侦探社”的社长,是一个老板!这将观众此前的所有定论推翻,使得故事重新开始。

 

 

影片虽然只有多个设计巧妙的喜剧处境,在写实的环境(地盘、厨房、戏院)和十分生活化的行为(煮食、看电影)烘托下,发挥出荒诞的联想与想像力。影片在肢体、映像和对白的笑料营造,平均而丰富,借用古今中外的电影场面来进行戏谑,妙趣横生。最难得的是分镜准确,节奏控制得宜。

 

《半斤八两》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相当成功,三兄弟在影片中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接近大众,没有明显的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大量讽刺情节的选用,从内容上和当时人的生活都有着强烈的共鸣,反映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声音。同时配以经典的音乐使得影片更加丰富全面。当时的许冠杰在歌坛影响力巨大,有“歌神”之称,所以在每部片发片之前,都由许冠杰推出一张同名大碟,待主题曲唱至街知巷闻之际再发片,这样的行销战略自然使得影片的销售事半功倍。

 

许冠文文化素养较高,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l972年应李翰祥导演之邀,主演《大军阀》等片,大获成功,成为著名“冷面笑匠”。

 

电影《半斤八两》(1976)葡萄牙版封套

 

1974年,他离开邵氏公司,创立了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公司合作拍电影。第一部片《鬼马双星》(1974)即创当年香港最高票房纪录。第三部片是《半斤八两》,不但再创香港当年最高票房纪录,且在台湾、日本及西班牙大获成功。

 

许冠文创立了一种“高密度喜剧”,他说:“我的电影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浓缩。现在你跑到戏院看一部电影,听见观众隔十多分钟便有笑声,便会以为是部不错的笑片。但那是不足够的。我的电影不可能一分钟是没有笑料的。”(《大特写》25期)

 

《半斤八两》一片有丰富独特的视觉笑料。如影片开头,连续拍摄穿着摩登女鞋及穿着破烂鞋两双脚的走动,来表现私家侦探社王社长跟踪某建筑商外室的过程。编导在那破鞋上做足文章,如破鞋紧跟女鞋,女鞋突然停下来,破鞋也只好把一只鞋搁在街边擦鞋童的鞋箱上,鞋童发现这鞋根本不能擦,便拿一块胶布贴在上边,示意叫他走。女鞋再次突然停下来,破鞋措手不及,被后边的人一脚踏在后跟上,当他再走时,鞋底便被撕下。他一只光脚接着便踏在乞丐被打破的瓦碗碎片上,又踏在未灭火的烟头上,痛得跳舞;被称为经典的厨房大战一场戏,以及拿香肠当三节棍与大白鲨颚骨对打的滑稽场面都令人忍俊不住。

 

 

《半斤八两》许多视觉笑料,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来的,许冠文很重视对生活中形象素材的搜集,他经常化装到香港下层人民聚居地去与人交谈,观察生活细节。有一次,他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徒置区里的人,因为在屋外燃煤油炉炒菜而大打出手,他便化装前去看个清楚。

 

《半斤八两》中侦探社长用来化妆的那副假牙,便是他自己平时化装用的道具之一,他说化装是为了不使人认出他,这样,才有可能客观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因此,在他的喜剧片里,平凡的日常生活,便都妙趣横生了。如《半斤八两》里的汽水厂灌瓶、赶搭小巴、应征求职等等,特别是那一幕光鸡体操,可说绝了。

 

这些笑料令人觉得十分亲切,并有一种从容的幽默。法国文豪莫泊桑曾说:“应当久久地注视你所想要表现的东西,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说过的形象和式样,……区区小事也都包含着未知的部分,把它找出来罢!”影片《半斤八两》便充盈着许多被许冠文所找出来的、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细节。

 

 

许氏兄弟共四人:许冠文、许冠武、许冠英和许冠杰(取文、武、英、杰之意)。老大许冠文,人称“冷面笑匠”。他相貌普通,也并无什么特殊喜剧效果,且甚少刻意挤眉弄眼,在表演中经常是毫无笑容甚至是极其严肃。而他却工于设计角色的身份、处境、对白等,总是能令片中笑料迭出。所以他越是不笑,观众却越是笑得厉害。

 

正如在影片《半斤八两》中,他所饰演的吝啬而又有一点小聪明的社长,可以悭到为一员工损坏了他本已很破烂的车,克扣其薪水之时。打爆计算器;在劝员工不要去看病时说出“看感冒无非两种可能,不是猪流感是浪费钱,是猪流感就死定了还浪费钱”尖刻而又“犀利”的话语;也能想出为防皮夹被偷,而在皮夹与衣服之间拴一根橡皮筋。而他在侦探界摸爬滚打的经验,也深深为下属所敬佩。

 

老二许冠英,相貌也并不出众,一看便是霉运当头的模样。所以常演绎一些傻里傻气,倒霉透顶的小子。在该影片中,他的台词不多,仅口吃一项,便能让观众忍俊不禁。而许冠杰是四兄弟中的老幺,长的最为帅气逼人。在影片中,他身手矫健,特别是在“追查电影院炸弹恐怖事件”中他与社长的里应外合的连环套,一气呵成且毫不拖沓,精彩绝伦!

 

电影《半斤八两》(1976)香港版录影带封套

 

许冠文的喜剧塑造了一系列香港小人物的形象,深深唤起香港普通大众的共鸣。他还喜欢表现雇主剥削雇员。《半斤八两》中他所塑造的刻薄吝啬的雇主王社长,出尽洋相,令香港的打工仔觉得很解恨。

 

许冠文在《半斤八两》一片中,不但表现出高超的喜剧技巧,而且他在安排丰富视觉笑料时,在表演上懂得节制,因此不会陷于胡闹搅笑。在剧情发展中,他也赋予电影一些深沉、反省的内涵。如,王社长与李国杰在别墅的水床上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李:“我觉得这世界欠我许多。”
王:“你出生时连尿布也不带一条来,你欠这个世界什么?”

 

许冠文说:  “这好笑吗?不。”但这正是他想说的东西。许冠文总爱安排他影片里那些好大喜功、自私贪婪又洋洋自得的人物最后变成残废或倒霉,并令他们反省。如《半斤八两》中的王社长,脚受伤后,住院数月。平日被他刻薄的两个雇员,不但不来探视,且辞职另开侦探社,令他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人太刻薄?”

 

 

许氏喜剧开创了“逻辑笑料”的叙事手法,这与时下所流行的周星驰的“无厘头”不同,他属于“层层推进式”。例如“在社长做鸡”的一节中,原本社长打开电视机是为了边听节目边学做的,没想到许冠英和许冠杰二人起床之后便调了台,变成做健身运动的节目,此时的社长还尚不知情,一本正经的跟着电视里的声音给鸡做着健身,最后才发现自己上当……极尽搞笑之能事。这种递进式的笑料,在片中比比皆是。它本身不荒诞,但当一连串的动作连起来的时候,它就变得荒诞了。

 

同样,颇具创意的零星点子,在影片中俯拾即是,特以“厨房打斗”一节尤为精彩。拿香肠当双截棍、拿炒菜锅和炒勺当防御武器,直至最后拿鱼骨进攻的环节都引人入胜:此节所用工具,全部是信手拈来,所有笑料罗列起来都是如此的恰如其分且创意十足。

 

《半斤八两》喜剧技巧的高超,还在于把平常的东西,表现得不平常。如戏院集体打劫的片段,在别的影片中也有,但本片的特殊之处,是被打劫的观众在相当长时间内,不知道是真打劫,还以为是真人上台表演特别节目。这种反常的反应,产生出意外的幽默感。又如追车撞车,许多影片也有,但本片却在追车过程中,把一辆车的外壳,一层层撞下来。

 

 

在当年,这不但是别开生面,在技术上,也算先进的了。尤其令观众开心的是,这辆车恰恰属于刻薄吝啬的王社长。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香港社会状态趋于平稳,而对于香港电影界却经历着无尽暗涌:李小龙之死、电视冲击电影等一系列的问题,像一枚枚炸弹一般,朝电影界抛来,无时无刻不再向意气风发的影人们提出新的挑战!而“许氏三兄弟”的“平民讥讽笑料”故事,似乎是这一切最好的宣泄口。一旦决堤,就连绵不尽,连新生的电视行业都无法招架,只能低头致敬。

 

1976年6月18日,香港发生重大雨灾,无线电视台率先采用电子仪器进行现场直播,(这标志着)电视节目开始全方位对电影的冲击”(《香港电影百年1909-2008》)。而就在这一年,《半斤八两》如同救市良药一般横空出世,取得了票房853万的惊人成绩,远赴日本亦掀起一阵观影热潮。因为当时上映的时间是1976年的12月16日临近圣诞节,所以,这因如此,此后的香港电影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从那以后,由黄百鸣、高志森等人不断发展成熟,更是引入内陆,成为每年岁末不可缺少的饭后甜点。

 

电影《半斤八两》(1976)蓝光版封套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514579/《低俗喜劇》挑戰鹹濕極限 超越低俗本身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479375/李翰祥 一代華語電影大師 成就三大類型電影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396077/《莫负青春》喜剧与歌唱的大胆嫁接 周璇“成全”吴祖光姻缘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446395/《夢翔る人》落魄導演對藝術執著追求 張國榮的演技四兩撥千斤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7593194/《似水流年》香港八十年代十大名片之首 鄉土情懷徹底遠離中國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