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最大的意义与贡献,是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中医学诊疗系统,条文精炼,层次分明,颇蕴有科学内涵。《伤寒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经典,非是空理空论。今基于临床提出“三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以阐明其科学性,敬祈同道指正。 一、文献学考证与临床研究。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今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汉末至宋,代远年湮,或有错简脱漏,或有后人掺入,如王叔和“伤寒例”即与原论文意相违。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说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自更定。然陈念祖认为:“旧论逐条,字字是法”;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两说相峙,令人困惑,及至八十年代初笔者等参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始得豁然开朗。盖起重型、危重型在发病伊始太阳病阶段,每见“蓄血”、“结胸”证,而轻型、中等型则可见“蓄水”、“痞”证。从而联想小儿肺炎、流脑、乙脑早期时可见“刚痉”、“柔痉”;菌痢重型可见厥阴病“霍乱”证;婴幼儿腹泻中度脱水见太阴、少阴、厥阴并病,故太阳病“痉”、“湿”、“暍”列入前,“蓄水”、“蓄血”、“结胸”、“痞症”俱列入太阳篇,厥阴病“霍乱”证列入后,其原论排序合理。若脱离临床,妄自揣摩更易,则有违疾病传经规律。 二、临床实验与实验医学佐证。 《伤寒论》六经病证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是以千百年历代伤寒家传道、授业、解惑,始得相传至今,四十年来由于中西医药结合的进步,已可窥测其科学底蕴。六十年代以来,笔者等在临床实验基础上曾提出了“关于《伤寒论》中传经和六经的假说”,对六经病证实质进行推测,认为传经是症候群演变过程;太阳病是发病初期;少阳病为致病因子毒力较微,发热亦微,往来寒热;阳明经证为高热持续期;阳明腑实证为肠道菌群大量繁殖毒素入血引起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太阴病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少阴病是心血管衰竭综合症;厥阴病是中枢神经中毒性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八十年代以来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探索乃至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参照国内外学者有关《伤寒论》方证的实验研究报告,在认识上又得到了新的佐证和补充。 三、数学模型与《伤寒论》软件。 《伤寒论》之所以能够得到临床实验和实验医学方面的证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容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具体经验事实或客观规律,与数学理论有科学的同一性。有鉴于此,笔者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言之隶属伤寒的各种急性热病数学模型。其特点: 1、从临床研究出发建立关系模型数据库:经过对特定病种(如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归纳分析多病例资料。将《伤寒论》中病、证、症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数据元素,精确为数量化,将数据元素各赋予不同的量值,如太阳病症状和少阴病症状量值不同,再将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测作为数据赋值,参与其中。连接数据并按照一定的关系、作为静态数据的物理结构存贮于数据库中。 2、在动态程序采用非数值逻辑算法:应用二进制代码逻辑运算,逻辑变量取1和0两个值构成正确的和错误的简单命题,再用逻辑“或”、“与”、“非”将简单命题连在一起,构成复杂命题,进行各种逻辑判断和推理。具体操作上使用“点菜式”方式,输入症状、实验室数据等元素,危机就将这些关系归结为特定的逻辑运算,输出所需要的关系数据。 综上以《伤寒论》软件再现中医学临床诊疗系统,并获得明确无误的疗效,充分表达了《伤寒论》临床应用的普适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本文发表于1996年10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的第五届亚细安(东合)中医药学术大会,获“宏才卓识,四海同钦”奖杯。)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