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去病先生,字希恒,又字希范。1900年春生于崇武古城一个儒医世家。其父涂少房,曾因救治时疫病成绩显著,在光绪丁酉年(1897)受当时地方政府表彰。福建布政使赠予“仙手佛心”的大匾额。后来在救治时疫中被传染,以身殉职。这时先生尚在母腹之中,其兄涂秉春只有13岁。在兄长扶育下,先生五岁入塾习文,十岁开始专攻医学,并时常随兄临床诊病。他天资颖慧,强记而善悟,进步极快。十六岁时,兄秉春又因救疫去世。先生开始正式从事医学临床实践,跨出长达四十年的医疗生涯的第一步。先生临床早,成名也早,年方三十岁,医名就传诵于闽南,应诊足迹遍于泉州、晋江、漳州、厦门之间。海外侨胞闻其名,专程回国就医者络绎不绝。 先生医学宗尚《灵枢》、《素问》,对张仲景学说研究尤深,《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能背原文,连注脚都能背得一字不漏。长期的理论探索结合临床实践,使其形成了抓主症、药专量大的独特诊疗风格,处方仅用三、四味而一剂中大黄用四两、麻黄用八钱、附子用一两,则司空见惯。且喜用张仲景经方。尤擅攻下法,峻泻方剂大承气汤,尝让患者连服五十余剂,竟能不损伤患者而治愈疾病。此乃先生善抓主症,胆识过人的原故。其他如砒霜、蜘蛛、马粪、鸡屎、近阴裤裩等剧毒极脏的东西也常采用入处方中,又皆应手得效,直堪称医林一代怪杰。他治疗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和危重急症,有前人所未发的独到之处。他精于脉学,论察疾病又很周详,治疑难怪症往往苦思良久,甚至终日,才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但一经决定,处方甚坚决。预言患者愈期或死期,无不应验。真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旧社会鼠疫、霍乱流行猖獗,常致满门连及街巷邻里皆相染易,时有合家丧命,收尸无人,号哭之声相闻,为害之烈,惨不忍睹。先生目击此况,大为痛心,决意遵“善须活人,孝必继志”之家训,继承父兄未竟之业,投身救疫。乃与城中有识人士共倡义诊施药之举,募资置药,于崇武西城门楼建立义诊施药处。先生带头义诊,又考虑时疫病变在顷刻之间,往往药煎未成而患者已毙,因献出解毒活血汤、地桨(赤土水)、加味甘露消毒丹等家传治疫验方,根据疫情变化,每日浓煎大锅汤药备用,经验方解毒活血汤编成歌括,详列主治药品、剂量及加减法,由晋江中医公会(总会设泉州)印发,广泛散发宣传,做到各会员及药铺司药人人皆知,病家可免求医生处方而直接到药铺购药,亦可免费到泉州花桥善举公所施药局取药。由是挽救患者不计其数,其功实不可低估。其验方歌括云: “钱半当归一朴根,葛柴甘二要平均,地花皆五十苏木,翘芍同三八桃仁。热渴抽凌知母膏,头身疼痛竹金银,安胎芩寄言非梦,止吐盐茹法最真。轻可原方重倍服,汤名活血救通神。” 二十年代某年夏,惠安著匪汪柴水患急病,多次托人聘请先生往诊,均遭拒绝,汪怨恨殊深。不久,先生出诊晋江,归途中被汪的部下挟持。先生诊汪病时,已识其系真寒假热证。但见会诊时有医生三十余人,均系汪四处罗致,已软禁于山中多日,因汪之病情险危,不放一人返家。先生鉴此,心中暗自筹谋一策,诊后沉吟不语。汪急询诊治方案,先生答曰:“吾胸中已有一方,药虽仅五味,然此方不凡,非镇之以银元五百不可也。”汪闻言,虽怒而不形于色,出银如数以为诊费。先生又曰:“诸位先生来此已久,不但家中挂念,病家也盼望。吾愿独肩其任,请送诸位先生返乡。”汪无可奈何亦答应。先生乃将银元分送各位医生作路费。医生们甚为感动,多热泪盈眶,反而担心先生安全。先生笑曰:“诸位放心,后会有期。”当即与汪的部下送医生们至交通大道,先生才随汪的部下回山。遂处以附子理中汤,果然仅五味药,剂量却颇大,嘱煎成冷服。盛夏开热药,服法又新奇,岂料汪服药后竟然逐渐好转,十余日后痊愈,才放先生返乡。先生傲骨棱棱,视著匪如小儿;于危境中拯救同道脱险,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表现出侠义肝肠,遂传为医林佳话。 “性格豪爽,待人坦城”,这是先生生前友好和门生对他的印象。与同道交流学术经验和对门生传授技术时,他从不保留。对门徒要求甚严格,但爱之如子侄。门生林菊初(省医大一院)、刘清渊(泉州一院)、李法文(泉州工人医院)均成为福建省名老中医。至今对他怀念不已。 1954年,先生出席省首届中医代表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学术讨论时,见解新颖精辟,很多同行深为叹服。会议期间,省卫生厅组织参加会议的八位名医为一位领导干部会诊。先生对该病持有独特见解,因而独肩其任。患者服药后竟霍然而愈。这次榕城之行,先生载誉而归。 1955年,正当先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开始着手组织资料,准备著述以报效祖国的时候,脑疾突然夺去他的生命,终年仅五十五岁。一代名医花半个世纪艰辛探索而得的宝贵经验,连同他的躯体埋进黄土之中。 先生平日诊务匆忙,一生中大多岁月处在烽火离乱之中,无暇著述。手稿中一部分由后人整理成《涂去病医案》、《涂去病医学经验点滴》等文章发表于医学刊物,部分尚在整理之中。 1985年省振兴中医大会展览出先生画像。专文介绍其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该馆所列福建开疆以来的历代名医和当代名医百余人中,崇武就有先生与张志豪副主任医师两位。这恰恰是古城“地灵人杰”的又一佐证。 先生兼善旧体诗,三十年代,与林枕玉、赵复纾、张渔篷等吟友组成“初社”文学团体,受前清进士泉州林骚指导。先生去世时,诗稿大多散失。加上十年浩劫,现存仅四十余首(已整理成《涂去病诗存》付印),而且大部分是命题限韵之作,未必能代表其诗歌创作水平,但也可窥其一斑。 先生现存吟稿,大部分成于抗战烽火之中。诗言志。不少句子流露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抗日战局的关注: 登高怅望海田收,弥寇未能展一筹。 舟楫声停沙屿港,兵戈血染荻芦州。 浮空怪石天难补,沉劫洪涛我大忧。 流水鸣琴音洒落,不殊盛世此间游。 ——七律《登岞山次前人韵》 关心伫待瞳瞳日,一照能开六合晴。 ——七律《远眺遇雾》 愿乞东风些着力,胡尘扫净海天滨。 ——七律《失题》 桃花点地酒难沽,风雨流气孰绘图。 离乱至今三十载,人间何处是蓬壶? ——七律《题风雨流民图》 对投降派误国行为无情地鞭挞: 不把黄金市死骨,偏教碧玉醉深杯。 ——七律《姑苏台》 凭吊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岳飞,寄托心声: 我来下拜栖霞岭,太息孤忠为怆情。 写照生惟良马对,知机死不蹇驴行。 山光未解和戎恨,水蛰犹腾撼敌声。 宋室至今无寸土,一抔留与妥忠贞。 ——七律《西湖岳坟》 对抗战志士的敬仰和胜利的期望溢于言表: 饮马事长征,勒然望此行。 难同桴鼓去,尺素寄心声。 为洗血腥衣,知君瘦不肥。 戍鼓望乡月,几时照人归? ——五绝二首《征妇吟》 先生胸怀豁达,淡泊明志,不羡都市繁华,虽在烽火年代也不离开海隅边城。长期的隐居生活,形成平白清新而洒脱的诗歌风格。有些句子,颇得陶渊明遗韵: 荷锄驱犊行,农者事深耕。 野阔白云断,溪喧红日生。 山窗关鸟语,水碓捣鸡声。 晨气清且逸,幽然物外情。 ——五律《村庄早起》 艳入清秋骨傲霜,若论富贵逊花王。 不知天地缘何意?造就偏于晚节香。 ——七律《咏菊》 白石寒泉聊寄处,玉盘金盏早成名。 冷香袅袅愿天谪,浊世离离不地行。 ——七律《咏水仙》 丝管楼台风习习,满天星斗玉蝇低。 ——七律《听曲即赠》 五更风雨天心妒,三月文章水面成。 ——七律《落花》 大海涤荡胸襟,山川陶冶性情,令其诗作多姿而凝炼。试看: 苍凉跌宕,沉郁低昂: 猎猎西风入故林,吹来落叶病曾侵。 须眉百战秋横气,魂魄双惊夜废吟。 只有生涯添白发,更无死骨值黄金。 菱花莫怪形容减,天地苍茫照寸心。 ——七律《病后揽镜》 豪迈旷达,击碎唾壶: 未须摇落悲身世,且把莼鲈纵酒兵。 ——七律《秋风》 高标夺格传今古,历劫终非火可焚。 ——七律《雁字》 峻峭突兀,铿锵有力: 归来不可面,斫地短歌酸。 意在心曾许,风高骨亦寒。 魂飞秋水白,泪染晚枫丹。 抱恨非生赠,愿君化鹤看。 ——五律《吴季札挂剑处》 和婉流畅,清音娓娓: 夭夭灼灼露稼华,烂漫教人眼望赊。 夹岸东风生锦浪,澄潭春水浸丹霞。 芳姿应为无言折,薄命休将绝色夸。 未解花源何处是?商量只合问渔槎。 ——七律《桃花词》 年年此夕呼痴卖,究得卖痴多少钱? ——七律《除夕》 哀艳浓妍,缠绵悱恻: 青丝朝似暮萧然,一去韶光年复年。 解语名花曾见妒,传神古镜转相怜。 惊回豆蔻春初梦,愁拨琵琶月下弦。 寂寞红楼帘不卷,让他莺燕斗婵娟。 ——七律《老妓》 时闻流水疑横笛,空向落花思坠楼。 ——七律《金谷园》 典雅脱俗,雍容大度: 芳草一洲空有梦,美人深院寂无言。 ——七律《鹦鹉》 试问小姑姑食性;好逑君子子宜家。 ——《贺友人新婚》联 秀逸隽永,余韵绕梁: 呼之欲出鹤惊瘦,识你似曾人觉真。 ——七律《梅影》 风剪雌雄红垒燕,云移晴雨绿阴蕉。 ——七律《夏日即景》 潇洒自然,行云流水: 无数寒云飞自下,有时凉月涌当中。 ——七律《秋水》 梦蝶枕来千百里,闻鸡野动两三声。 ——七律《青阳旅次》 惟将爆竹惊山鬼,且汲寒泉对水仙。 ——七律《除夕》 涂去病先生是足迹遍及闽南、影响远及海外的名医,又是活跃于三、四十年代古城诗坛的业余作者。整理、研究其医学经验及诗作,对了解古城医学史和文学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